易縣八佛pdf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GQdZIGjLIr2TwOlWXSfU-NmZgCFG6FhR/view?usp=sharing

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


這組易縣睒子洞內的遼代三彩等身羅漢像一共16尊,至少毀壞了3尊。目前,可查的存世羅漢像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中,共10尊。據說其中有8尊經由帕金斯基之手運到海外

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易縣八佛,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其年代

易縣三彩羅漢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20世紀初出土於河北易縣。組像原先可能有16或18尊,對應釋迦牟尼得道弟子十六羅漢或十八羅漢。[1][2]現存10尊均流落海外,主要由歐美各博物館所收藏。這組羅漢像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寫實主義雕像,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陶瓷組像之一。[3]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中評價易縣羅漢像「其妙肖可與羅馬造像比」、「不亞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最精作品也」。[4]
發現歷史[編輯]
清末民初時專門在中國收集古代佛教造像的德國人弗里德里希·帕金斯基在其1920年出版的《尋找眾神:中國行記》(Von Chinas Göttern – Reisen in China)一書中記載了易縣羅漢像發現的經過。1912年,他在北京一古玩市場看到一尊令其驚嘆的真人等身羅漢像。在他表示要買下時被告知已被一日本人寺澤鹿之助[2]訂走。最終他從寺澤鹿之助處打探到這尊羅漢像來自河北易州(今易縣)八佛窪睒子洞。當年秋,他住進易縣清西陵永福寺。在嚮導的帶領下,他來到睒子洞,卻沒有發現羅漢像的蹤跡。後來得知已有外國古董商雇用當地人將羅漢像偷運下山。其中部分羅漢像在運輸時摔碎,剩下的則被外國古董商或當地人藏起。最終他在當地衙門見到了兩尊被沒收的羅漢像。此後有約8尊運往海外,在西方文物收藏界引起了轟動。[4][2]
此後,著名古董商盧芹齋也到易縣淘寶。他在此發現了留在易縣的最後一尊羅漢像,同時又收購了一些岩石底座賣給歐美各博物館以安放羅漢像。[4]
年代[編輯]
這組羅漢像通體施三彩釉,因為與唐三彩類似,最初被認為是唐代所造。後來的進一步研究則對其斷代有北宋、遼、金等多種不同意見,一般認為屬遼代時期,根據現代定年,製作時間可能是在金朝。1996年,理察·史密斯(Richard Smithies)使用熱釋光測年法對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所藏羅漢像進行測試,將其年代定為836年至1222年。此後斯圖亞特·弗萊明(Stuart Fleming)對該斷代有所修正,認為其年代應為1110年至1310年間
"易縣三彩羅漢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8%93%E5%8E%BF%E4%B8%89%E5%BD%A9%E7%BD%97%E6%B1%89%E5%83%8F

易縣三彩羅漢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12年,中華民國剛剛取代了大清朝,軍閥們仍在各處交戰。這動盪的年代,卻是「古董交易」的「黃金時代」。許多外國古董商也渾水摸魚,在中國四處搜尋文物。戰火頻仍的年月裡,「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易縣(1913年以前稱易州)卻因為1912年秋天的一場佛像風波,吸引了全球古董收藏家的注意。而掀起這場風波的則是德國人帕金斯基(Friedrich Perzyński,1877-1965),19世紀末期以來,他一直活躍在北京的古玩市場,專門收集中國古代佛教造像。後來,他把自己在中國的經歷寫成了《中國行記》(Won Chinas Gottern)一書,其中就記錄了他在易縣尋找三彩羅漢像的經歷。
帕金斯基的《中國行記》
深山洞中藏寶
1912年夏,帕金斯基在北京看到了一尊令他嘆為觀止的三彩羅漢像。因為他常年浸淫此道,深知中國古代雕像中少有依照人體比例進行創作的作品。他眼前的這尊佛像如真人大小,表情平靜祥和,雙手結禪定印,袈裟紋理自然,巍巍然深具禪意。他立刻表示要買下,卻被告知這尊佛像已經被日本人買走了。面對如此精美稀罕的造像,帕金斯基自然不肯放棄。在多方打探之後,他最終從日本人處得知,這尊羅漢像來自距北京西南130公里的河北省易縣八佛窪的某個山洞中
睒子洞。上圖為帕金斯基1912年拍攝,下圖Eileen Hsiang-Ling Hsu博士2008年拍攝。
是年秋,帕金斯基以「養病」為名住進了易縣清西陵的永福寺。他和翻譯在嚮導的帶領下,攜帶指南針、電報機、望遠鏡等遊走於山間,試圖找出隱密的「藏寶洞」。晚上回到廟裡,則對照著走過的路線標註,為第二天做準備。終於,他爬進了位於半山腰的睒子洞,卻大失所望:洞內竟然沒有一尊羅漢,只剩下一尊明朝的彌勒像和善財童女像。而嚮導卻說,他前不久還在此處見過幾尊惟妙惟肖的羅漢像。原來,另外一批外國古董商早就對此進行了「掃蕩」。在他們的高價誘惑之下,當地人趁夜色將羅漢像偷運下山。由於山路陡峭,一些羅漢像在運輸中不幸摔碎。而那些保存完好的羅漢像,則被賣給了外國古董商或被當地人藏起來,以待價而沽。
帕金斯基不甘心空手而歸,便讓嚮導找人繼續打聽這批羅漢像的消息。很快就聽說當地的衙門沒收了兩尊羅漢像,這讓帕金斯基既喜又憂。他在書中寫道:「地方政府獲悉此事後,也曾虛張聲勢,採取措施,逮捕懲處了一批盜運藏匿羅漢像的竊賊。當我第一次離開易縣後,地方官便下令戒嚴,並逮捕了我之前派去探聽消息的古董商。但不久後,這名商人就被釋放了。
帕金斯基將自己的發現寫的如敦煌文書一樣寶貴,並為自己的發現和經歷感到自豪。他在書中努力營造一種探險的氛圍,時而感慨沿途的風景,時而喟嘆不講信用的線人。看似輕鬆的遊記背後卻隱藏著他欲蓋彌彰的野心。經統計,這組易縣睒子洞內的遼代三彩等身羅漢像一共16尊,至少毀壞了3尊。目前,可查的存世羅漢像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中,共10尊。據說其中有8尊經由帕金斯基之手運到海外。這些塑像一經面世,便在古董文物收藏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現收藏於各大博物館的10尊易縣三彩羅漢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分別收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年輕)、美國賓州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日本現代美術館、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館、大英博物館、俄羅斯冬宮、法國吉美術館。
我們現在在博物館中看到展出的羅漢像大都安放在岩石底座上,但帕金斯基當時轉售羅漢像時並沒有底座,在他的書中也未曾提及底座。然而,從這些岩石的尺寸、樣式和色彩來看,又都是羅漢像的原配底座。那麼這些底座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又要牽扯出另一個人——盧芹齋。
盧芹齋。他在巴黎建造了著名的“巴黎紅樓”,並在一段時間內,每天免費在紅樓內資助中國留學生一頓午餐。他總結自己的一生充滿了矛盾,承認自己使不少國寶流失海外,又為這些國寶避免了戰亂得到了保護而感到慶幸。
盧芹齋(C .T. Loo, 1880-1957)是浙江湖州人,二十世紀初著名的國際大古董商。據說,20世紀上半葉被販賣到海外的中國文物中,有一半是經盧芹齋之手,其中許多屬於中國國寶級文物,例如五代時期慈勝寺壁畫、昭陵六駿石刻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當他看到易縣三彩羅漢像在歐洲引起轟動後,立刻到河北省易縣淘寶。在這裡,盧芹齋找到了留在易縣的最後一尊羅漢像(後來被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館收藏),同時收購了一些岩石底座,並把它們轉賣給了世界各大博物館。
五代時期慈勝寺壁畫(局部),《菩薩焚香圖》,納爾遜艾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佛日增輝東西洋:三彩羅漢造像的藝術價值與斷代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是對梵語「arhat」的音譯,意指「有價值的那位」(「the worthy one」)。在小乘佛教中,羅漢是人透過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在原始佛教的經文中,阿羅漢即可以獲得涅槃,從而得以獲得永恆的解放(parinirvāṇa),永遠脫離輪迴。佛陀在世時期,阿羅漢作為釋迦牟尼(Śākyamuni)最得意的弟子,往往具有最高水平的知識和美德,而在佛陀涅槃後,他們也承擔著維護世間佛法的責任。
從魏晉時代以來,安士高、鳩摩羅什等大德透過翻譯佛教經典,將佛教的信仰、哲學、對宇宙世界的理解和修行方式傳入了中國。 4和5世紀的譯經中提到,佛陀1250個弟子中有十六位資格最老、果位最高,這就是佛陀的十六個護法或十六個婆羅門(Brahman)。但直到唐朝,完整的十六羅漢名單才出現在中文佛經當中。因為羅漢擁有至高無上的知識和精神,他們被信眾視為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修行者。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隨著佛教日益中國化,逐漸成為了民間信仰的重要因素,人們對羅漢自然也越發推崇。而這種宗教發展在藝術上的體現就是各種形式的十六羅漢。
易縣十六羅漢是手工塑形、施釉的三彩釉瓷器。雖然其體量比真人尺寸略大,卻在人體比例和結構上拿捏的甚為精確。塑像面容古樸祥和,袈裟自然下垂,漏出手和腳。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兩尊易縣羅漢品相完美,在展場中相對而視。大英博物館所藏的羅漢像結禪定印的雙手最為出色。西方人認為,這些羅漢像是極為罕見的中國寫實主義雕像,就藝術和技術水平來說,堪稱中國佛教造像的巔峰之作。故此,這一系列造像從被發現以來,就深受美術史學界的關注。
羅漢像手部局部。分別收藏於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年輕和老的羅漢)。
梁思成先生在就讀賓州大學期間,曾經親眼探視過易縣三彩羅漢像。在其《中國雕塑史》中,梁思成寫道:「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寫實。……或容態雍容,……或蹙眉作懇切狀,要之皆各有個性,不徒為空泛虛緹之神像。其妙肖可與羅馬造像比。由對於平時神情精細觀察造成之肖像也。
賓州大學所藏的羅漢像。
對於這群三彩羅漢像的年代斷定也是幾經變化。因為羅漢像採用白色陶胎,質地緊密,全身施三彩釉,與唐三彩相似,故最初被認為是唐代之物。之後經過一連串的研究,專家們對羅漢像的年代又提出了多種不同意見,從北宋到遼、金時各有人支持,甚至有人認為這些雕像可能製作於明朝。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學界基本上達成共識,認為其年代當為950-1050年。 1996年,理查德·史密斯(Richard Smithies)透過對費城賓州大學博物館所藏羅漢進行熱釋光測試,將羅漢像的年代定在836-1222年,底座則定在892-1260年。因此他推測羅漢像的年代在12到13世紀之間,相當於遼金時期。後來,這位羅漢像的修復者斯圖亞特·弗萊明(Stuart Fleming)對這一斷代進行了修正。在1997年10月寫給博物館館長珍妮佛懷特(Jennifer White)的信中提到,他認為史密斯的實驗低估了環境的影響力。因為這些羅漢像本身體積龐大,胎體對於γ輻射有反作用。因此,他更傾向於羅漢像的年代是在1210年前後的一百年(即1110-1310年間)。
科學家意識到熱釋光可能對文物上舊的沉積物的測試效果更好。獨立學者Eileen Hsiang-Ling Hsu博士(長於碑文和佛教藝術研究)提出或許可以嘗試用光釋光法,但目前還沒有任何博物館或陶瓷專家發表過用此法對這批羅漢像進行研究的文章。儘管這些羅漢像在原料、尺寸和製作方法上跟唐代幾尊佛造像頗為相似,但學者們還是普遍認為這些造像應該製作於遼代。儘管現在學者對此斷代爭議不大,但如此高品質的鉛釉瓷造像為何會出現在了河北深山的山洞中呢?專家給的解釋還不盡人意。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兩尊羅漢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三彩羅漢像來源考
《地藏經》有雲:「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若能以此佈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嵐中,受勝妙樂。若能以此佈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嵐中,基本上是為大梵中,尤其天。
雖然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依山體修造佛窟的例子,但多取決於地形。如敦煌莫高窟,地勢特殊,依山體建造洞窟,不僅在荒蕪的大漠中為來往旅人提供遮風擋雨之所,也能給他們帶去一絲靈魂上的慰藉。而懸崖絕壁之間,更是僧人避世修行的絕佳所在。雲岡石窟則直接以山體為基石,佛像直接雕鑿在山體之上。然而,在這些石窟當中,很少會發現有瓷胎的佛造像。
睒子洞所在的八佛窪山
藏著這批三彩羅漢像的睒子洞,位於八佛窪半山腰,海拔五百公尺左右。這一帶山路陡峭崎嶇,河北省考古所的考古學家輕裝上陣,也經過三個小時的攀爬方進入洞口。而這些等身的羅漢像體積龐大、分量沉重,將十數尊羅漢像安置於此洞中實屬不易。而且經過專家們的實地勘察,在八佛窪山體也沒有發現上下山麓的捷徑。而這些羅漢像棲身如此的原因,則成為了另一個有趣的話題。
一、滅佛說
最初,有學者猜測這跟中國歷史上多次滅佛事件有關。中國歷史上曾發生四次滅佛事件:分別發生於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週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後週世宗柴榮統治時期。每次運動都在全國廢除佛教,拆廟焚經,燒毀佛像。在歷次法難當中,有些僧侶在逃命時也會把一些佛像和經書藏起來。然而,如前所述,這些造像應該造於遼代,此時佛教正屬於昌盛之時,此後也沒有大型的法難。故此說實在難以立足。
二、戰亂說
相較之下,為了躲避戰亂,將羅漢像藏起來的說法就可靠很多。易縣,古稱易州,自五代起就處在中原政權與契丹政權的交替管制下,在11到12世紀時,遼、宋、金諸國並立,此地常有戰爭。 1125年後,遼被金國滅掉後戰亂更頻繁,故而避亂之說似乎更為可信。
但也有學者認為,當時佛教較為興盛,一般的軍隊都不會主動去毀壞佛像。而在戰爭中,人們可能會更需要宗教的慰藉,祈禱保佑他們獲得平安。然而,在真正的戰爭狀況下,這些精美而脆弱的造像難免不受兵馬之災。
三、修行說
在所有的猜測中,修行說是最站得住腳的。在許多石窟中都會修建修行窟,供僧人面壁修佛、閉關修煉。因此許多學者認為,睒子洞屬於八佛窪山下的寺廟的一部分,是山下的僧侶定期上山閉關修行、打坐修禪的地方。
據成書於1930年代的《易縣誌稿》記載:「八佛窪在峨眉寺溝底之東北支,亦稱百佛洞、百佛山……峨磨山在州西北五十里,有崖南俯,俗名白臉山……山半有洞名百佛窪……寺中舊有佛像七十二,皆瓷製……峨眉寺百佛窪慈佛在縣西北五十五里峨眉寺後。八佛窪,山腰鑿石虎,內有大慈佛八尊,小慈佛七十二尊,又依山建閣,內有三彩慈觀音一尊,後為邦人盜去售諸國外,今在英倫者有三,彼邦人以為唐三彩慈雲(註:慈即瓷)。雍正八年,此地因被劃入清西陵範圍,寺廟的佛殿、配殿、藏經閣和鐘鼓樓都進行了修葺翻新。然而,這塊重要的碑文中卻並未提及山上的洞窟。因此,找到寺廟和洞窟之間的道路變成了關鍵。也許,不斷發展的航空遙感技術能在不久的將來幫助我們揭開這個謎團。
1741年刻《白玉山龍門寺碑記》石碑
這批代表著中國古代寫實主義最高成就的羅漢像如今散落在東西方的各大博物館中。他們或許曾高居華廟之上,又或曾棄置於荒野之中。然而無論如何,這些羅漢們仍安靜地矗立著,以悲憫的眼睛看這世界芸芸眾生的千年流轉。
"文物故事︱河北易縣遼代三彩羅漢像的顛沛流離失所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19228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5yMdoaez/
易縣羅漢組像是河北省易縣八佛窪出土的遼代(早年被誤認為唐代)等身三彩佛教瓷塑像,原為16尊,現存11尊。
20世紀初,德國漢學家貝爾契斯基兩次考察八佛窪,發現當地村民盜運羅漢像下山時至少毀棄3尊,其透過賄賂地方官員購得部分造像。截至1912年,存世羅漢像被竊賣至歐美多國,目前分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等11處機構。
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中指出,這組羅漢像容貌逼真、衣褶寫實,身體結構及服飾細節刻畫精準,可比擬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品。[1]現存造像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老年羅漢像人體比例準確,倫敦大英博物館藏像的禪定印手勢塑造尤為突出。
1930年代由紹興人壽鵬飛總纂成書的《易縣誌稿》載:「八佛窪在峨眉寺溝底之東北支,亦稱百佛洞、百佛山……峨磨山在州西北五十里,有崖南俯,俗名白臉山……山半有洞名百佛窪”;《誌稿》又載:“寺中舊有佛像七十二,皆瓷製”,“峨眉寺百佛窪慈(瓷)佛在縣西北五十五里峨眉寺後。
1912年就有北京兩名古董商向德國漢學家貝爾契斯基(FriedrichPerzynski)兜售了一尊出自易州的等身三彩羅漢坐像,驚嘆於造像高超寫實魅力的貝氏對其稱賞有加、讚歎不已。從日本人寺澤鹿之助(TerasawaSh-ikanosuke)那裡獲悉此尊造像出自北京西南130公里的河北易縣八佛窪之後,貝氏就馬不停蹄趕往現場實地考察,借“養病”為名住進距八佛窪僅20餘華裡的清西陵永福,隨“養病”為名住進距八佛窪僅20餘華裡的清西陵永福,隨即與同行的參導。
實際上貝爾契斯基曾於1912年夏秋兩度「考察」八佛窪,兩次「考察」間隙貝氏尚處心積慮,多次派人前往易縣打探情報,謀求收購這批羅漢造像瑰寶。據貝氏所記,地方政府在獲悉此事後也曾虛張聲勢、採取措施,逮捕懲處了一批盜運藏匿羅漢造像的組圖2組圖3文化竊賊。在貝氏第二次探訪八佛窪之前,地方官已經下令“戒嚴”,貝氏此前派去的古董商亦曾被逮捕刑訊,但不久後即獲釋。貝氏第二次旅行駐紮的西陵永福寺亦曾被搜查,地方官嚴令當地居民禁止向貝爾契斯基出售任何文物,但事後地方官員的監守自盜證明上述舉措不過是擔心利益外流的故作姿態罷了!利欲薰心的政府官員最後難抵誘惑,據貝氏所記,縣衙曾保存有兩尊羅漢,地方官虛與委蛇,一方面聲稱要將羅漢安置供奉於某一廟宇,另一方面則巧妙暗示貝氏,造像可以善價而沽。其中完整的一尊後來輾轉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另一尊羅漢的碎片其後則不知所終(參見金申先生譯,原田淑人著,《關於原屬直隸省易縣的陶羅漢》,《文物春秋》,2003年第2期)。
貝氏1912年11月間的八佛窪之行,親眼目睹或確知下落的羅漢造像共6尊,當地原住民提供的訊息中所涉及的羅漢像則多達9至10尊!不久八佛窪的羅漢就被盜賣一空,令人萬分遺憾的是村民夜晚將造像盜運下山過程中,至少有三尊無比寶貴的羅漢像被愚昧無知地打破。據貝氏稱其最早獲悉藏匿地點的一尊羅漢造像,至少已經碎成六塊!又百花山一山民曾告知貝爾契斯基,他本人曾試圖搬運一尊羅漢下山,結果造像被摔得粉碎!
梁思成先生20世紀初留美期間在其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見到了易縣八佛窪所出的一尊三彩羅漢像,在後來寫成的名著《中國雕塑史》中他這樣評價:「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切甚寫實。……或容態雍容,……或蹙雍容作……或蹙真。之皆各有個性,不徒為空泛虛纓之神像。[1]
這組秘藏山中的遼代等身三彩羅漢像,早年被認定為唐代作品,總計16尊。 20世紀初被盜運出境的過程中至少毀棄了3尊,迄今仍存世間者僅11尊: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1尊(頭部補塑)
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1尊(殘)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2尊
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雅堅斯藝術博物館藏1尊
美國賓州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藏1尊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1尊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有1尊
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館藏1尊
日本私人收藏家松方幸次郎舊藏1尊(明代)
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冬宮)藏1尊(現在僅存胸像) 舊存於柏林,官方聲明其毀於戰火,但很顯然是謊言。但如今不允許近看不容允許拍照。
可惜這批代表唐代以來寫實主義最高成就的雕塑,堪稱後人無法企及的宗教美術作品,全部流散異域,國內早已蕩然無存。
八佛窪遼塑羅漢像高超的寫實成就首先表現在人體比例的適當和結構的準確上。將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八佛窪老年羅漢與龍門賓陽中洞北魏時期及敦煌莫高窟第419窟隋代的兩身迦葉作比較,就不難發現遼塑結構的準確、寫實的魅力(就連按照佛教造像傳統塑造的遠比常人襯大的耳朵,也因為高度寫實的面部魅力(就連按照佛教造像傳統塑造的遠比常人的耳朵,也因為高度寫實的耳朵,也因為高度寫實的面部不適感。
大英博物館所藏的八佛窪羅漢像,其結禪定印的一雙手塑造的尤其出色,就藝術成就而言,比之達·芬奇筆下蒙娜麗莎的那雙倍受推崇的手亦毫不遜色,堪稱繪塑雙璧。遼代匠不唯對人體著意刻劃、精益求精,於造像的細節處理也殫竭智巧。中國工匠在造像著裝方面本有許多出色的創造,如北魏後期發展起來的裝飾化程度很高的懸裳座,唐代佛像隨蓮座起伏有致的袈裟下擺。到八佛窪這些羅漢,已經突破了源自印度的馬土臘貼體濕衣和犍陀羅程式化衣褶的舊傳統,衣料的質感、肌體的結構都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表達,甚至袈裟上的紋路隨衣褶的起伏也作了相應的變化。
10:58
【大英博物館】易縣三彩羅漢像:中國極度「寫實主義」雕塑的豐碑
八佛窪的遼塑,不僅是中國古代寫實藝術的無上瑰寶,更是高僧大德們氣韻生動、神容畢真的傳神寫照。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證得此果就已經能脫離了六道輪迴,進入享諸樂而無諸苦的極樂世界,教化眾生、普渡群迷乃是自覺、覺他的菩薩應負的責任,但八佛憫這些三彩羅漢多作王的默觀——既是沉思者又是對事物的反思。在遼代藝術家看來,羅漢不應該只是獨自享受智慧帶來的法喜,更應該是承宣佛法、自渡渡人、精進不懈的「準」菩薩。美國納爾遜雅堅斯藝術博物館所典藏的那尊八佛窪羅漢,其所蘊藉的如「受難的基督」般的崇高的宗教美感,竟是如此的撼人心魄,似乎能直指靈魂的最深處:是「民胞物與,天下大同」還是「愛你的鄰居更愛你的敵人」呢?在他眼光中,金錢、權利、地位、享受、恩怨、戰爭甚至天長地久的愛情,這些人世間一切的價值和觀念都在冰消瓦解。善哉!這是怎樣的鬼斧神工,一尊能奪造化之功的八佛窪羅漢像,對虔誠的僧俗信眾而言,抵得上千卷萬卷承載宗教智慧的佛經!
遼代易縣三彩羅漢
看到這樣的面容,您會駐足停留嗎?
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佛像展間,臨門安放著兩尊遼代三彩羅漢像,他們盤足而坐,姿態沈穩,面貌清癯。讓人一眼難忘的,是仿若真人的面孔,和細緻的肌膚質感,如果一千年前有照相機,能捕捉到的羅漢容顏,應該就是這樣了吧!
梁思成先生曾見過其中幾尊易縣羅漢,他在《中國雕塑史》中寫道:
「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寫實。……或容態雍容,……或蹙眉作懇切狀,要之皆各有個性,不徒為空泛虛緲之神像。其妙肖可與羅馬造像比。……不亞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最精作品也。」
這批存世的羅漢像共有十尊,學者從多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大多數認同羅漢來自河北易縣(古易州)八佛窪睒子洞,在二十世紀初期被德國弗里德里希·帕金斯基和盧芹齋等古董商賣到海外,目前能追朔的羅漢像,都被收藏在西方和日本等一線博物館(分佈見圖)。
1996年,理查德·史密斯使用熱釋光測年法對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所藏羅漢像進行測試,將其年代定為836年至1222年。此後斯圖亞特·弗萊明對該斷代有所修正,認為其年代應為1110年至1310年間,也就是遼金之時。
有學者對現藏於冬宮的一尊易縣羅漢的原料進行分析,發現其含有硬綠泥石,而中國目前僅在北京門頭溝龍泉鎮發現了這種原料。於是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於認為易縣羅漢最初來自遼、金時期的龍泉務窯。
此批造像製作工藝精湛,藝術水平高絕,估計遼金之際應該供奉在高堂廟宇,是何原因被運送到易縣山區半山腰上的山洞裡?一直是未解之謎。期待不久的將來,學者能有突破性的發現。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5yMdoaez/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