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此明代古籍《星槎勝覽》的記載中,關於尊崇航海並正確地將琉球國町與臺灣劃分,並踏足其中,這點完全沒有任何可疑之處。
因此,坪井文典博士也在其報告的末尾,展示了明代古籍的標本,特別是琉球國的記載,並附上說明:「此國與現在的沖繩島的某地,似乎並無不同,但其位於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期)的琉球。」
在旅途中,如果收到諭示或追討使者前來,則會認為《星槎勝覽》中所說的琉球,並非指臺灣南部某地,而是附屬於臺灣。
儘管無法看到豐信也隨行,但毫無疑問,臺灣海峽風浪險惡,加上媽祖鎮守,因此像鄭和這樣的航海家也會避開臺灣南部的海域。

日治時期伊能嘉矩《臺灣志》手稿/明代《星槎勝覽》的記載中,關

日治時期伊能嘉矩《臺灣志》手稿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NRyhZnNM/

這段文字是在討論明朝古籍《星槎勝覽》中關於琉球與台灣的記載,以及坪井文典博士對此的解讀。其核心論點是,雖然古籍將琉球國(沖繩)與台灣區分開來,但明代航海家(如鄭和)可能將台灣視為琉球的一個附屬地,並且會避免航行台灣南部海域,因為該地區航行條件惡劣。
關於《星槎勝覽》的記載:
古籍中正確區分了琉球國(沖繩)和台灣。
這與過去的觀點不同,過去認為古籍對琉球的記載是指台灣南部。
坪井文典博士的解讀:
他認為,永樂年間的琉球是指現在的沖繩,但古籍的記載將台灣視為琉球的一個附屬地。
這種解讀源於對明代航海路線的分析。
關於航海避開台灣南部的說法:
儘管無法看到豐信也隨行,但據信鄭和等航海家會避免航行台灣南部海域。
原因是因為台灣海峽風浪險惡,加上媽祖鎮守。


《星槎勝覽》又名《大西洋記》,明朝費信著。費信曾於永樂七年(1409年)、永樂十年(1412年)、 永樂十三年(1415年) 宣德五年(1430年),四次隨鄭和下西洋。
正統元年(1436年)費信著《星槎勝覽》,紀錄下西洋時所見所聞各國風土人情凡四十四國,集為二卷。
星槎勝覽序
附錄:四卷本星槎勝覽序
星槎勝覽前集目錄
星槎勝覽前集
占城國、賓童龍國、靈山、崑崙山、交欄山、暹邏國、爪哇國、舊港、花面國,滿刺加國、九洲山、蘇門答剌國、龍牙犀角、龍涎嶼、翠藍嶼、錫蘭山國、小具南國、柯枝國、古里國、忽魯謨斯國、拉撒國、榜葛剌國等二十二國是親身經歷.
星槎勝覽後集
二十二國
歸有光題
費信傳
羅以智帗
後集多從其他文獻摘錄[1]。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認為,費信《星槎勝覽》所記各國,凡馬歡《瀛涯勝覽》有的,其內容之詳細和重要性都不及《瀛涯勝覽》,但星槎勝覽所記錄的賓童龍國、交欄山、九洲山、翠藍嶼、錫蘭山國、小具南國,拉撒國不見《瀛涯勝覽》[2]。
版本[
馮承鈞《星槎勝覽校注》
星槎勝覽流行兩種版本,二卷本和四卷本。二卷本是費信原作,文字蕪俚,四卷本是改訂本,較原本有較多的增刪,文字雅潔。四卷本不分前後集,共四十國。根據向達考證,四卷本的改編者是費信的崑山同鄉,編輯家周復俊。[3]。刪改本流行之後,原本不再流行,但歸有光認為「當時所記雖不文,亦不失真」,因此抄錄,得以保存下來。
二卷本有天一閣本,羅振玉《六經堪叢書》東方學會排印本。分前集二十二國,後集二十二國。有費信序,歸有光題詞。
四卷本傳世最多,有記錄彙編本,格致叢書本,古今說海本,學海類編本等。費信序與二卷本不同。
1936年馮承鈞根據羅以智校天一閣本為底本,和國朝典故本校訂;又因費信書采自汪大淵《島夷志略》的內容很多,又根據藤田豐八《島夷志略校注》互證,編成《星槎勝覽校注》,1936年商務印書館印行,1954年再版。
翻譯本[
《星槎勝覽》有德國漢學家夏德和美國漢學家柔克義的英譯本,刊登於通報 1915年 第XXI期[4]
"星槎勝覽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8%9F%E6%A7%8E%E8%83%9C%E8%A7%88

博客來-星槎勝覽 瀛涯勝覽

日治時期伊能嘉矩《臺灣志》手稿/明代《星槎勝覽》的記載中,關NCL-002875556_星槎勝覽校注.pdfNTUL-9900013418_足本星槎勝覽.pdfNLC892-412000004132-3848_學海類編_第120冊.pdf

博客來-星槎勝覽 瀛涯勝覽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