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台中市后里區九號隧道 - Google 地圖

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

421台中市后里區九號隧道 - Google 地圖

后豐鐵馬道 - Google 地圖

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

后豐鐵馬道 - Google 地圖

https://maps.app.goo.gl/EyKoR3UHh6tGcb7C8

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

https://maps.app.goo.gl/EyKoR3UHh6tGcb7C8

九號隧道座落后里,明治41(1908)年3月31日完工,施工期1年10個月,地形由南往北上坡,長度1026公尺,是舊山線最長、最後一座隧道,也是最後一個完工的隧道。興築時為了避開大甲溪右岸(北岸)易滑動的山坡與寬廣河面進行的繞道,隧道內配合地形也以曲線線形展開,因此擁有少見的隧道大曲線。
九號隧道和其它隧道一樣,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而於1935年地震後重建為混凝土結構,經重建後的隧道長度又展延為1269.5公尺。隧道北口有後藤新平(1898年-1906年任總督府民政長官)「潛行不窒」的題字,南端有佐久間左馬太(第五任臺灣總督佐太,任期為1906年至1915年)「氣象雄深」的題字,斑駁地存留歷史印記。"九號隧道|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35950

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

臺灣鐵道從日治時期保留至今的隧道口題字中,舊山線就佔了半數。舊山線地形複雜隧道眾多,從竹南開始向南一路有見返阪隧道、苗栗隧道與一至九號隧道,山洞風景引人入勝,興建過程也需克服天顯、困難重重。隧道完工後日籍長官們的題字就彰顯了這樣的特性。這些隧道題字不僅饒富詩意與文氣,也讓人能重溫當時工程的艱辛。 隧道題字|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見返阪隧道北口、南口由後藤新平分別題字「穿月」與「噴雲」;苗栗隧道則由兒玉源太郎題字「功維敘」。明治36(1903)年竣工的二號隧道,北口由時任臺灣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題字「開天」。七號隧道興建期間共發生9次崩塌事件,特別艱辛,明治40(1907)年完工由後藤新平於北口題上「巨靈讓工」、南口則由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題字「一氣通」。明治41(1908)年完工的九號隧道是舊山線最長的隧道,也是最晚完工的一段,北口由後藤新平題字「潛行不窒」南口則是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題字「氣象雄深」。 "隧道題字|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331643


子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請問何以至於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吾語女。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將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郤,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胷中,是故遻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復讎者不折鏌、干,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是以天下平均。故無攻戰之亂,無殺戮之刑者,由此道也。不開人之天,而開天之天,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不厭其天,不忽於人,民幾乎以其真。
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 顯示相似段落
《莊子·達生》:    子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請問何以至於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吾語女。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將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郤,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胷中,是故遻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 顯示整段
《列子·黃帝》:    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空,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請問何以至於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姬!魚語汝。凡有貌像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也?天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焉得為正焉?彼將處乎不深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紀,游乎萬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其氣,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於車也,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弗知也,墜亦弗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是故遌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物莫之能傷也。」 
"莊子 : 外篇 : 達生 : 2 : 相似段落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text.pl?node=2839&if=gb&show=parallel


台中百年隧道去角質 恢復本來面貌
王文吉/台中報導2021年7月23日
后豐鐵馬道九號隧道南口,題有「氣象雄深」,為日人開鑿時留下的印記。(王文吉攝)
台中市后豐鐵馬道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全長1.2公里,結構保持良好,但牆面堆積厚重塵土,加上青苔覆滿紅磚,環境長年潮濕幽暗。台中市觀光旅遊局利用疫情三級警戒封閉期間,進行牆面清洗及補強施工,去除牆面、紅磚上的老廢物質,恢復百年隧道的磚牆原貌。
后豐鐵馬道為台鐵舊山線改建而成的專用型自行車道,由九號隧道串接東豐綠廊。九號隧道為磚砌結構,至今有113年歷史,全長1.2公里,是舊山線9座隧道中最長的隧道,北口、南口各題有「潛行不窒」、「氣象雄深」,為日人開鑿時留下的印記。
台中市觀旅局指出,九號隧道因長年堆積厚重塵土、布滿青苔,嚴重覆蓋既有紅磚牆面紋路。為恢復隧道舊貌,利用疫情三級警戒封閉近2個月期間,進行隧道牆面清洗及破損剝落處補強工作,優化工程已於日前完成,盼在疫情緩解後,提供遊客更優質的遊憩環境。
觀旅局表示,因應國內疫情趨緩、三級警戒適度鬆綁,台中市部分自行車道及登山步道等旅遊景點有條件解封。九號隧道北端出口附近夫妻樹廣場周邊,目前進行環境維護及植栽工程施工中,提醒遊客經過時,切勿逗留快速通過,如因施工造成不便,敬請民眾見諒。
觀旅局提醒,目前三級警戒仍在,自行車道及登山步道雖有條件解封,防疫仍不可鬆懈,再次呼籲大家外出應落實全程戴好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不群聚,確實做好個人防疫
台中百年隧道去角質 恢復本來面貌 https://bit.ly/46UGw7m

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


[台中后里].后豐鐵馬道.花樑鋼橋.九號隧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821篇)

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

[台中后里].后豐鐵馬道.花樑鋼橋.九號隧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821篇)

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

位於台中縣后豐鐵馬道的「九號隧道」,創建於1908年,迄今已擁有百年歷史,全長1273公尺,原先屬於舊山線火車隧道的一段,然而在新山線完工後就隨即廢棄,卻也是西部幹線中最早退休的一條隧道。隧道的結構完整具有有南北向通風的優良條件,隧道內除了通風及照明設備外,甚至考慮到安全問題,在兩側的隧道口都加裝鐵門設備。
這個獨具特色的隧道,是由磚砌所構建而成,整段幾乎都是曲線,若從車頭或車尾向外觀看,可以說是不見天日。值得注目的是在隧道南口有著日據時代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所題的「氣象雄深」,而北口則有民政官後藤新平所題的「潛行不窒」,其所具有的歷史印記,著實耐人尋味。在距北隧道約500公尺之處,由於有湧泉的噴發,長久下來因而在牆上留下水漬而形成許多自然的圖象景觀,可貴的價值等待您前來挖掘!
騎單車自在地在后豐鐵馬道上,沿途不但可以欣賞到青翠田園風光鄉村景緻與自然景色外,還可迎著微風漫遊,心懭神怡的不禁陶醉在如此美妙的時光中。
進入「后豐9號隧道」,不能錯過壁上所放置的林林總總當年建立鐵路時的資料照片,彷彿此刻歷史故事正在你面前輕輕訴說著。
如此結合了自然山水、陽光、樹蔭、微風的神秘隧道,您一定要親自前來穿越與感受!


九號隧道|台中后里|舊山線火車隧道 · 后豐鐵馬道必經景點之一 – 茵芸旅食中


后豐鐵馬道是廢棄的舊山線鐵道改建的自行車專用道,起點在國道四號豐原端出口的高架橋下方,終點為后里馬場,全長4.5公里。
比起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更具歷史意義,它曾經是台灣南北交通大動脈縱貫鐵路的一部份。民國87年(1998),舊山線改線後,舊路廢棄,鐵軌拆除,昔日火車鐵輪轟隆駛過的鐵道及隧道橋樑,如今成為單車鐵馬悠遊的休閒路線。
來到台中的第一天,騎完東豐自行車綠廊的前段之後,回到起點,接著騎往后豐鐵馬道。昔日的鐵道,如今已成鄉間柏油小路,騎著單車迎向大甲溪,車道兩側的景觀,逐漸從租車店雲集的熱鬧商家景觀變為鄉村田園的景致,有不少傳統紅磚古厝散落其間。
我注意到路的右側有一條水流湍急、水量豐沛的水圳,路旁立有導覽牌,原來這就是台中地區著名「八寶圳」水圳系統。八寶圳,創立於清朝道光四年(1824),距今已近二百年,最初由蔡正元開闢葫蘆墩(豐原舊名)的水圳,後來由林秋江、林朝棟接續,而逐漸擴大規模,成為台中地區農田水利的主要幹線。
今天沒騎車至東勢,原以為錯過位於大甲溪上游東勢的八寶圳取口水,沒想到在后豐鐵馬道驚鴻一瞥,而與八寶圳相遇。
后豐鐵馬道。
八寶圳。
花樑鋼橋(大甲溪鐵橋)
騎了幾百公尺,就望見車道遠處盡頭的鋼橋,那著名的花樑鋼橋了。這座橫跨大甲溪的鐵橋,是昔日舊山線的四座鐵橋之一,完工於日治時代明治41年(1908),歷史超過百年,已被文建會列為歷史建築。
明治41年,也是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的那一年,縱貫鐵路工程最困難的路段就是舊山線(三義-豐原)路段,長23.6公里,經過山區及河谷,因此共開闢了九座隧道及四座橋樑。當時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在最後完工的第7號隧道南口題字「一氣通」,象徵台灣南北交通的隔離從此以後一路暢通。
昭和10年(1935),台灣中部發生大地震,震央就在舊山線附近的關刀山,舊山線因此嚴重受創,四座橋樑(註1)全部損毀,歷經三年重建,才恢復通車。現在所見的大甲溪鐵橋,即是地震後重建的模樣,全長382公尺,由六個鋼桁架構成,而被稱為「花樑鋼橋」。橋墩則採磚石建造,矗立於河床之上。這座橋樑後來通過了九二一大地震的考驗。
花樑鋼橋橋頭,設有觀景台及導覽解說牌。
大甲溪鐵橋。對岸為后里區(鄉)。
九號隧道
騎過了大甲溪鐵橋,來到了九號隧道的南口。隧道南口有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所題「氣象雄深」四字。九號隧道長1269公尺,是舊山線九座隧道中最長的隧道,也是后豐鐵馬道最具特色的路段。
騎著單車通過這百年歷史的舊隧道,也彷彿走進入時光隧道裡。隧道內的避車凹處,展示著日治時代舊山線的老照片,頗令人引發思古之幽情。
騎在九號隧道中,歷史的氛圍使人感動,而臀部則感到震動不已。隧道內的柏油路面頗為顛簸,可能是單車道施工品質不良,並不像貢寮的舊草嶺隧道的單車道騎來較為舒適。九號隧道的寬面也較為狹窄,若假日遊客單車多時,恐怕隧道內會前蹙後擠,鐵馬苦行。
隧道的北口有後藤新平所題的「潛行不窒」。後藤新平是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任期內著名的民政長官,奠定了日本統治台灣的現代化基礎。隧道北口附近的腹地廣大,內有昔日看守隧道的軍隊營舍,營舍旁各有一棵老樟樹及老榕樹,並列相倚,被稱為「夫妻樹」,這裡是后豐鐵馬道途中主要的休憩區。
九號隧道北口。
夫妻樹。
后豐鐵馬道后里段
隧道北口大約位於后豐鐵馬道2.8K處,餘程僅剩1.7公里而已,於是再接再勵,續騎往后里馬場。
接著一段下坡路,穿過鐵道涵洞,然後再爬坡,此後鐵馬道便與新山線的鐵道平行。沿途左側有大片的平野,原為台糖的七星農場,現已規劃為中科后里園區,提供給友達光電設廠,這一投資案因環評問題而喧騰一時,如今廠房已在興建之中。
車道的終點,另有自行車道,取右行,不久就抵達了后里馬場。馬場對面,有一足球場大小的泥土草地,是台中地區的馬術訓練中心,可惜沒看見任何馬匹在奔馳。抵達這裡,已下午四點多,而后里馬場只營業至下午五點,本來還想讓小東入園騎迷你馬,時間不足,於是就不買票入園參觀了。
循原路折返,回程多為下坡路,騎來輕鬆,走走停停兼拍照,約半個小時,才返抵鐵馬道起點。總計今天的東豐及后豐鐵馬行,共騎了21公里。晚上進入豐原市區用餐,然後投宿台中的汽車旅館。
女兒在台中就學,將放寒假。學期剛結束,宿舍就要淨空,所以我這次的台中行,除了旅行,主要的任務是兼任客貨運司機,明天要載著女兒及她的宿舍所有家當返回台北
"台中后里.后豐鐵馬道.花樑鋼橋.九號隧道 | Tony | 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b5/11/10/11/n3397641.htm


氣象雄深宇開天,潛行不窒功維敘 - (2007.12.01~02台中后豐、東豐鐵馬道 紀遊)
潛行不窒   若淵集字
甲午戰後,日本領有台灣,縱貫鐵道的興建是統治上的第一要務。那時鐵道的興築從南北兩端開始施工,並分段通車,最困難的一段,也就是橫跨重山巨溪的山線。整個縱貿鐵道的興築在明治41年 (1908年)三月卅一日最後的一座山線九號隧道完工後,旋即於四月二十日全線通車。民國七十六(1987)年開始,台鐵的山線雙軌化工程陸續展開,而這也就是俗稱的新山線工程。而日治時代所建的這條山線鐵路就是現在所稱的台鐵舊山線。
舊山線北起三義,途經勝興、泰安、后里車站、豐原北號誌站,全長23.6公里,共經過四個車站、四座鐵橋、九座隧道,跨越苗栗縣及台中縣境,藉由花樑鐵橋橫越大安溪及大甲溪。其中豐原北號誌站、九號隧道及大甲溪鐵橋先於1997年10月廢棄,拆除鐵道設施,新山線則改駛截彎取直的路線。1998年9月23日,舊山線駛出最後一班列車之後,臺灣的山線鐵路正式完成列車改線。
舊山線的改線,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截彎取直,當年日本人在蓋山線的時候,鐵路蓋到三義,馬上就要跨越台灣最寬的兩條河(大甲溪跟大安溪),而且從三義直接往南跨越大安溪兩岸的落差太大了,當時的橋樑工程技術尚不發達,根本蓋不出這樣的橋,所以山線在過三義後大幅往山裡走,然後在大甲溪跟大安溪比較上游的地方(上游河道比較窄,且兩岸沒有那麼大的落差)過河,以減低施工難度。
完工時的山線鐵道,處處展現了當時代的工程技藝,那時人們所表現出的隧道橋樑美學,更是對這偉大工程的亙古詠歎:例如費盡心力用血汗鑿出的山洞,必定精心地砌拱出一個宏偉的山洞口。雖然免不了請當時代的台灣總督或民政長官題字立匾,但饒富趣味的是,那時的日人並沒有俗氣地額上「造橋隧道」、「三義隧道」這樣的用語,反而以極富詩意的手法,留下了見返隧道的「穿月」、「噴雲」(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題)、苗栗隧道的「功維敘」(總督兒玉源太即題)、二號隧道的「開天」(後藤 新平題)、七號隧道北口的「巨靈讓工」(後藤新平)、南口的「一氣通」(兒玉源太郎題)、八號隧道口的「大安洞」、九號隧道北口的「潛行不窒」(後藤新平題)及南口的「氣象雄深」(總督佐久間左馬題)。
山線的老山洞雋永題字,還可以連成這樣一段文字 :「穿月噴雲一氣通,巨靈讓工大安洞,氣象雄深宇開天,潛行不窒功維敘。」真心希望山線的保存運動真能讓山線 "潛行不窒 " 再造 "功維敘",為台灣的後代子孫保存一條融合山光水色,重山巨溪,以及豐富歷史意義的老鐵道。

豐原朴子口東豐自行車綠廊起點租車店
豐原舊名為「葫蘆墩」今為台中縣之所在地,葫蘆墩地名的由來,據史料所載:豐原市附近一帶地區,先住民稱之「泰耶爾墩」,即為松柏林之意。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置台灣為一府三縣,本市隸屬諸羅縣。
清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張達京著手開墾土地興鑿水圳,始由廣東引進許多移民來此,從此漢人在此落腳。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葫蘆墩設巡撿衙門,豐原置官始於此。
豐原係為岸裡社之延伸,當時,為原住民平埔族「拍宰海」族群所盤据,轄內有葫蘆墩、崎仔腳、烏牛欄、翁仔、樸仔籬諸小社,以麻薯屯為為酋長,俱為「岸裡社」所屬。日本據台後,將原本的台灣縣改為台中縣,後將今日的豐原、潭子、大雅、神岡、社口等地合併為〔豐原郡〕,開始有豐原之名。
台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台中縣設立,豐原成為縣治所在地,民國六十五年因人口漸增升格為縣轄市迄今。
東豐自行車綠廊
起點地標也是
「后豐鐵馬道 」的終點
后豐鐵馬道與東豐自行車綠廊
交接處
今天先騎后豐鐵馬道
后豐鐵馬道上的
花樑鋼橋(大甲溪橋)
「后豐鐵馬道」是全國第一條利用鐵路隧道闢建的自行車道,起點在豐原東西向國道四號線東側高架橋下方終點至后里馬場。全長共4.6公里,從起點至大甲溪花樑鋼橋 間長約1.9公里,93年底完工94年元旦啟用。九號隧道至終點后里馬場2.7公里,則於94年4月17日全線正式啟用。
花樑鋼橋 (大甲溪橋)
花樑鋼橋(大甲溪橋)
全長 382.2公尺
大甲溪橋緊接著九號隧道南口,由六個衍架跨在橋墩之上。這段的舊山線已於1997年10月7日通過最後一列火車後停止載運任務,讓位給隔壁的新山線,因此它比大安溪橋更早成為歷史,只剩山水與美麗的身影相伴。
花樑鋼橋(大甲溪橋)上
即將進入
氣象雄深 潛行不窒
的舊山線九號隧道
舊山線九號隧道南口
全長1,269.87公尺
坡度13.5/1000
洞口有佐久間總督的『氣象雄深』匾額
全國唯一的自行車道隧道「九號隧道」100歲了,九號隧道原為舊山線最南、也是最長(1908年縱貫線全通當時)的隧道,長約1,270公尺,隧道內也是曲線線形;與舊山線其他隧道一樣,原為磚造結構,在1935年4月大地震後重建改成混凝土結構,隧道北口有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潛行不窒』題字,南口則是佐久間總督的『氣象雄深』匾額。
舊山線9號隧道
整段都是曲線
九號隧道已有近百年歷史,結構良好,全長1.2公里,因為南北向通風條件較佳,隧道內除了通風及照明設備外,基於安全考量兩邊的隧道口都加裝鐵門設備,開放時間為上午八點至下午五點。離北隧道口約五百公尺處有湧泉,而隧道內的牆上因年代久遠的水漬而留下一些自然圖騰景象,這些自然留下的景觀凸顯自然的可貴。
此隧道整段都是曲線,原因是當時日人建立這段鐵路時,為了避免在大甲溪河床上建築太長的橋樑,加上大甲溪在后里與豐原附近寬度有相當的變化,因而決定將鐵路繞向山側建築。等到了大甲溪鐵橋以南,豐原北號附近,再拐回來。
舊山線九號隧道北口
有日治時代
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潛行不窒』題字
潛行不窒
典出"莊子"外篇
子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請問何以至於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語女!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將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游乎萬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郤,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復讎者,不折鏌干;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是以天下平均。故無攻戰之亂,無殺戮之刑者,由此道也。不開人之天,而開天之天。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不厭其天,不忽於人,民幾乎以其真。」
后豐鐵馬道有小段的險降坡
后豐鐵馬道
后里段動線圖
后豐鐵馬道
鄰新山線路段
后里馬場是后豐鐵馬道起點
后里馬場位於台中后里鄉廣福村,北傍大安溪,南屏大甲溪,毗鄰豐原古稱『內埔』,至民國44年才改為后里。后里馬場創辦於民國26年,在日據時代是台灣總督府的產馬牧場,於光復後曾改隸於縣農會警備總部及軍管下。后里馬場目前占地廣達三十多公頃的馬場裡飼養著百餘隻的馬匹,其中有不管大朋友、小朋友都喜愛的『迷你馬』;有老少咸宜的「親子騎乘專用馬」;有任君駕馭且溫馴的『馬術訓練專用馬』,有反應靈敏、慓悍刺激的『管制馬』;當然還有繁殖用的純種馬如阿拉伯馬及英國馬,可說是集合了世界各地品種的良駒;馬場的騎馬活動是以馬術訓練為主,后里馬場是目前國內著名的馬術訓練中心。
騎完后豐鐵馬道回頭再騎
東豐自行車綠廊
東豐綠色走廊位於台中縣石岡鄉,舊名東豐鐵路(東勢支線),是台灣山線鐵道上的一條支線。東豐鐵路建於民國47年3月14日,48年1月12日完工通車,以載運木材及農工業產品為主,是東勢、石岡早期最主要之交通運輸工具。從豐原開始貫穿石岡直到東勢的鐵路全長十四公里,曾被稱為是全台灣最美麗的鐵路支線。大雪山林場停止砍伐林木,同時沿線居民的交通也不再仰賴鐵路,因此東豐鐵路,在民國八十年八月三十一日開出最後一班列車,在台灣鐵道史上劃下了句點。
東豐自行車綠廊 
東豐自行車綠廊在台中縣政府的規劃下,於民國88年舖設柏油栽植各種花木,並保留部份地震景觀,是全國第一條以廢棄鐵路改建為自行車道的腳踏車專用道,也是全國第二條腳踏車專用道,全長約十二公里,起點為朴子口,終點為東勢站,石岡鄉內路段長約6公里,這條腳踏車專用道於89年11月15日完工,成為臺中縣假日休閒景點。
東豐綠色走廊橫跨台中豐原、石岡及東勢3個鄉鎮,去程為慢慢上坡,沿途行經埤豐大橋、石岡水壩、石岡車站、交通旅遊局遊客服務中心、天皇宮(九房厝)、長庚大橋、社寮角、梅子車站、情人木橋、五福臨門神木、四百年芒果樹(承福祠)、東豐鐵橋、觀景橋、下新里、西門巷、橙色拱橋…等至東勢火車站,大約需一個半小時,回程為下坡路段只需三十分鐘。
原為東豐鐵路重要停靠站的石岡火車站,一旁另有興建典雅之休憩亭,石岡火車站"東勢-豐原"之站牌依然豎立站旁,還有"零蛋月台"讓人回味當時學子回味無窮,送往迎來、人來人往之景象。
東豐自行車綠廊回程
右往石岡水壩
石岡壩921地震紀念地
因石岡水壩 建於車籠埔斷層帶上,在921強震之下,造成巨型的石岡壩15至18道閘門斷裂受損,為提醒國人勿忘地震,故保留此斷壩作為國家震災景觀紀念地,並於16號溢洪道後方設置魚梯試驗道,維護大甲溪魚類生態。同時921地震紀念公園也連接東勢至石岡,壩頂上可一覽大甲溪的湖光水色。
石岡壩
石岡壩位於大甲溪下游,行政區域隸屬台中縣石岡鄉,大甲溪擁有豐沛的水資源,發源於中央山脈及南湖大山 ,流路長度140公里,石岡壩為大甲溪流域綜合開發計畫中最下游的水庫,其功能在於調節尖峰發電尾水與流水資源,以作為台中地區灌溉及公共、工業用水,承上啟下充分發揮各標的最商經濟效益。
水壩全長700多公尺,目前石岡壩與鯉魚潭 水庫聯合調配運用供應大台中地區220萬人口每日110萬噸公用給水,及由石岡壩供應1300餘公頃農業灌溉用水,以充分利用水資源。
石岡壩的十六、十七閘門
經過車籠埔斷層帶
這是新建的車籠埔斷層帶標示廊道
車籠埔斷層帶廊道標示
此地的經緯度
及921地震的規模及深度
受到921地震車籠埔斷層影響
損毀的斷壩遺跡
五福臨門神木
位於石岡鄉龍興村萬仙街
是特異的五樹共生景觀
五福臨門神木是樟樹、相思樹、楠樹、榕樹、朴樹等五種樹,同長一處合抱而成的巨樹,枝葉茂盛,樹冠高大,綠蔭寬廣。民國65年5月21日,蔣經國先生至此地巡視,特賜名「五福臨門神木」。目前五福臨門神木外圍有欄杆保護,以防止閒人遊客破壞。而每梱樹上更立有樹種名稱。東面有一座小涼亭,亭上書有「福星高照臨大地,德蔭隆國民富強」的對聯,為鄰里鄉人希望此樹能對他們的有所庇護及保佑。
根據地方耆老的說法,五福臨門神木數百年之樹齡,需要十二個人才能合力圍抱,樹頭有幾個分叉,樹幹枝枝粗壯,枝條彎曲橫生交錯,更神奇的是有幾枝樹幹低垂落地,又在地上生根,再長出挺伸出地面的部分,竟然比原來的還要粗壯。
後因颱風關係,朴樹及楠樹遭受侵害相繼枯亡,現今之香楠是後來補植,而樹杞則是自然繁衍生長。氣象雄深宇開天,潛行不窒功維敘 - (2007.12.01~02台中后豐、東豐鐵馬道 紀遊) - 若淵的案頭山水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4mMmthz

氣象雄深(九號隧道南口) - Google 地圖

后豐鐵馬道是指后里車站至豐原車站間的自行車道。原為於1997年10月8日切換廢止的臺灣鐵路管理局舊山線,於2005年4月17日啟用。
路線距離從后里到豐原間4.5km,於2005年4月17日啟用。汽機車等動力交通工具禁止通行。曾於2008年時,為因應后豐大橋斷裂,開放機車通行至溪底便橋完成。
包含后里馬場到國道四號高架橋間(現稱鐵馬道),離現今縱貫鐵路山線約1公尺至1000公尺遠,其中鐵馬道原本為臺灣鐵路管理局舊山線,南端可與東豐自行車綠廊連接。
重要地標[編輯]
九號隧道:舊山線最長的隧道,長1269.5公尺。隧道北口題有「潛行不窒」四字;南口則題有「氣象雄深」四字。隧道南端連接大甲溪橋;北端離后里站不遠。
大甲溪鐵橋(花樑鋼橋):長382公尺,有六座花樑。是后里區與豐原區的分界
"后豐鐵馬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0%8E%E8%B1%90%E9%90%B5%E9%A6%AC%E9%81%93

后豐鐵馬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功維敘隧道/1903年「功維敘隧道 」-全台唯一僅存的鐵道城牆式隧道/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所提寫的「功維敘」/丘滄海紀念碑,丘滄海,就是丘逢甲/賴氏節孝坊-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苗栗】功維敘隧道~走過歷史穿越時空 - 健行筆記

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

九號隧道興建於1908年(后豐鐵馬道)興建之初都是以磚造結構

功維敘 百年土地公苗栗縣苗栗市三湖道段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PYd5uZ4c/

【苗栗】功維敘隧道~走過歷史穿越時空 - 健行筆記

大北坑百年眾伯公/台灣最萌Q版土地公/桃園市龍潭區-台灣多奇廟 Temples and Folk Religion in Taiwan|痞客邦

2百多年龍潭眾伯公廟神尊失竊 客青設計Q版伯公取代 - 客新聞 HakkaNews

苗栗市三湖道(功維敘舊火車道)《土地公百年伯公廟》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i24J32qJ/


【台中】后豐鐵馬道:台中最受歡迎自行車道!租車推薦&景點路線圖攻略 - 波比看世界


后豐鐵馬道 尾牙小旅行 - 收藏家官方網站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