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局揭露,包含「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通義千問」及「騰訊元寶」5款中國製「生成式AI語言模型」,有政治立場親中、歷史認知偏差等問題
5款中製AI生成內容偏頗貶台 陸委會:已限制公部門使用
2025/11/16 18:38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
國家安全局示警,中國製包括DeepSeek「生成式AI語言模型」出現嚴重偏頗與不實資訊;陸委會今強調,目前政府基於資安考量,已限制公部門資通訊設備使用中國軟、硬體及相關資訊服務。(路透檔案照)
國家安全局示警,中國製「生成式AI語言模型」出現嚴重偏頗與不實資訊,例如政治立場親中,凡涉及兩岸議題時,稱「台灣地區不存在國家領導人」。陸委會今日強調,目前政府基於資安考量,已限制公部門資通訊設備使用中國軟、硬體及相關資訊服務。
國安局揭露,包含「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通義千問」及「騰訊元寶」5款中國製「生成式AI語言模型」,有政治立場親中、歷史認知偏差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凡涉及兩岸、南海、中國議題時,中國製AI所生成的內容,均採用中共官方立場,宣稱「台灣由中國中央政府管轄」、「台灣地區不存在所謂國家領導人」。
對此,陸委會表示,對於中共運用各類AI語言模型等應用程式,散播錯誤訊息,製造社會對立與爭議,已多次提醒使用中國APP應注意相關潛在風險,包括個資洩漏、資訊安全及兒少身心健康等問題,目前政府基於資安考量,已限制公部門資通訊設備使用中國軟、硬體及相關資訊服務。
陸委會指出,數位發展部等主管機關刻依據賴總統3月13日指示,持續採取積極有效作為,以保障我數位環境安全。政府也會持續強化國人媒體識讀教育,提高民眾對網路錯假內容的辨識能力,反制中共運用中製APP對台滲透與統戰作為。"5款中製AI生成內容偏頗貶台 陸委會:已限制公部門使用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5248029
https://www【37歲華裔,靠AI成為福布斯400最年輕富豪,身價180億美金 】 他,37歲華裔,靠AI成為福布斯400最年輕億萬富翁,身價180億美金! | 科技 | 鉅亨號 | Anue鉅亨
—— 一個數學怪才,靠AI標註年賺12億美元
在矽谷,多數人的劇本都一樣:
先拿投資人的錢,然後快速擴張,最後拼命等上市。
這套模式像是固定的遊戲流程:你不照著走,幾乎沒人相信你能成功。
但有一個人,偏偏走了另一條路。
他不靠 VC(創業投資),沒有光鮮的宣傳,沒有大規模的行銷團隊。
他靠自己過去十年在大科技公司累積的幾百萬積蓄,硬是把一家公司做到了年營收超過十億美金,估值三百億美金。
他的名字,叫 Edwin Chen。
今年,他 37 歲,正式成為《福布斯400》榜單上最年輕的成員。
▋從餐館走出的孩子,到數學怪才
Edwin 的父母是來自台灣的移民,在佛羅里達州小鎮開了一家餐館。
那是一個以退休人士和觀光聞名的地方,和科技圈完全沒有關聯。
在餐館裡,他學會了努力工作的基本功。但他真正的興趣,不在廚房裡,而是在數字與語言的世界。
小時候,他迷戀拼字比賽,也沉醉於語言的奧妙。他能在數字裡看出規律,覺得數學是一種隱藏的語言。
八年級,他已經能處理微積分。到了高中,他甚至跑去耶魯找教授,直接討論自己感興趣的題目。
後來,他進入 MIT 主修數學。和一般學生不同的是,他在學業之外,還和朋友組織了語言學社團。他想研究的不只是數字,而是語言背後的邏輯結構。
更特別的是,他還嘗試過極端的「多相睡眠」:每六小時只小睡三十分鐘。那是一種幾乎折磨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他只想要更多時間,來探索腦子裡不斷湧現的問題。
這種對「知識」與「結構」的極端追求,成為他日後創業的底色。
▋矽谷十年:發現了真正的缺口
完成學業後,他進入了矽谷。
他在 Twitter、Google、Facebook(Meta)都工作過。
工作內容主要是內容審核與推薦演算法。這段經驗讓他看見了一個共同的問題:
AI 的瓶頸,不是算力,是「數據品質」。
演算法再強,如果訓練它的數據是錯的、不完整的,結果一定會歪。
他看過太多低品質的標註:有些外包員工根本不懂語境,給出的答案充滿偏差;有些甚至完全草率,讓模型學到一堆錯誤。
在那一刻,他意識到:如果沒有人來做「高品質數據」這件事,AI 永遠無法進化。
▋2020年:創立 Surge AI
2020 年,他離開 Twitter,決定自己動手。
與絕大多數矽谷創業公司不同,他沒有找投資人。
他用自己過去十年積蓄的幾百萬美元,成立了 Surge AI。
這個決定意味著什麼?
➊ 沒有外部資金的壓力,他能自己決定方向。
➋ 但同時,他必須一開始就想清楚:這家公司如何盈利,如何自給自足。
大部分人都會找創投。因為沒有VC,你少了「安全網」。
但他不願意找VC,資金帶來的不只是錢,還有壓力與雜音。
▋Surge 的選擇:不是快,而是準
傳統的AI標註模式,是大量低薪外包:讓人坐在電腦前,用幾分錢來標註「這張圖是貓還是狗」。
Edwin 不接受這種做法。
他要的,是能理解語境的人。
所以在 Surge,你會看到:
➊ 有哈佛、普林斯頓、史丹佛的教授參與標註。
➋ 也有全球上百萬零工,負責處理不同任務。
➌ 這些人不是在「打勾」,而是在比較模型答案、誘導AI犯錯、再寫出更好的回覆。
簡單說,Surge 的使命是:把人類的複雜性,編碼進AI。
這種方式很慢,也很貴。
但效果,是AI真正能學到人類的判斷邏輯。
▋爆炸式成長
一開始,Surge 沒有行銷,也沒有業務團隊。
他的第一批客戶,來自於他多年前經營的數據科學部落格。
Airbnb、Twitch、甚至他過去待過的 Twitter,都因此成為早期客戶。
真正的轉捩點發生在 2023 年。
當時 Google 的新模型出了問題。週六深夜,一名研究員打電話給 Edwin。那是一通兩小時的通話。
不久之後,Google 和 Surge 簽下一份超過一億美金的合約。
到 2024 年,Surge 的營收突破十億美元。
公司估值被市場推到三百億美元。
員工人數僅 250 人,卻能做到同業規模數倍公司才有的收入。
這在矽谷,是極少數的案例。
▋低調的億萬富豪
很多人好奇:身價百億美元,他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答案卻出乎意料。
他依舊穿二十美金的T恤,背著一個舊帆布包,每天走兩萬步。
他吃素,喜歡深夜在紐約的時代廣場散步,觀察遊客、夜班工人、街頭藝人。
這不是一個「炫富」的富豪形象,更像是一個知識分子。
他甚至公開表示,不打算讓公司上市。因為上市意味著永遠要迎合短期的財報與市場情緒,而他要的是長期價值。
▋AI 會不會不再需要人?
隨著AI發展,模型已經能生成自己的數據,甚至自動標註。
這意味著,有一天,還需要人類嗎?
他的答案是:需要。
AI 再強,也需要人來評估與修正。
真正的未來,不是AI取代人,而是AI和人類的協作。
這也是 Surge 的定位:讓AI能透過人類的判斷,走得更穩。
◆ 三個啟示
➊ 自由來自現金流
沒有VC,他反而有更大的主導權。盈利,才是最大的底氣。
➋ 質量才是護城河
別人追求數量,他堅持數據品質。這一點,讓他贏得最頂級的客戶。
➌ 未來不是對抗,而是協作
AI 不是取代,而是與人類共同工作。這樣的結果,才更完整。
✦ 慢而穩
Edwin Chen 的故事,不是「一夕暴富」。
更像是一場長跑:一個人憑著耐心和堅持,把「難而對」的事做到極致。
在一個人人追逐快錢的時代,他證明了「慢而穩」依然能贏。.facebook.com/share/p/1H2WfhfkkW/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G3ZWrLAzp/
他,37歲華裔,靠AI成為福布斯400最年輕億萬富翁,身價180億美金! | 科技 | 鉅亨號 | Anue鉅亨
AI 訓練資料標註需求暴增!Surge AI 準備募資 10 億美元,對決 Scale AI 爭霸市場 | 優分析UAnalyze - 掌握全球財經脈動,洞悉商業新趨勢
https://t.ly/0aEOn 身價飆2.9兆!「台灣女婿」有望躋身全球前20大富豪 點燈祈福宮廟曝光 | 三立iNEWS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t.ly/5Ekbr 身價有望飆至2.9兆!這位「台灣女婿」將躋身全球前20大富豪 - 自由財經
「多相睡眠」並非一種固定模式,而是指一天中將睡眠分配為多次短暫睡眠的習慣,而非集中在一次長睡眠。 每六小時小睡三十分鐘並非多相睡眠的定義,而且長期睡眠不足(如每晚少於六小時)對健康有害。 多相睡眠的目的是減少總睡眠時間,但需確保睡眠品質,這與睡眠週期有關。
多相睡眠的誤解
非固定模式: 多相睡眠不是一種固定的睡眠時間表,而是將睡眠分散成多個片段,而非單一次長時間的睡眠。
與睡眠週期相關: 成功的短暫小睡應與個人的睡眠週期協調,以避免在深度睡眠階段被喚醒,造成醒來後更疲憊的現象。
對健康影響的疑慮
睡眠不足的風險: 每晚睡眠少於六小時被證實會對心臟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並增加慢性疾病的風險。
對身體的傷害: 過度地減少睡眠時間,即使是透過多相睡眠,若未能充分恢復,長期下來仍可能損害健康。
如何安排睡眠時間
觀察睡眠週期: 理解個人的睡眠週期,並依此安排小睡時間,以在非深度睡眠的階段醒來,減少睡眠慣性。
評估睡眠時間: 小睡20-30分鐘有助於短暫休息和恢復,但若要獲得更好的休息效果,建議進行60-90分鐘的午睡,此時大腦活動與清醒時類似,較容易醒來且感覺精神充沛。
總結
多相睡眠並非能取代長期充足睡眠的方案,其成功與否取決於個人的睡眠品質和對睡眠週期的了解。 重要的是要確保身體獲得足夠的休息,而不是簡單地將睡眠時間減少
------------------
多階段睡眠(Polyphasic sleep),亦作多相睡眠或達文西睡眠,是一種將人類習慣的單次睡眠過程分散成多個睡眠周期進行,以達成減少總睡眠時間的睡眠方式。這種睡眠方式是由維也納大學科學家J.S.席曼斯基(J. S. Szymanski)在1918年研究動物的睡眠行為時發現,並發現人類亦有這種睡眠方式[1]。一般來說,成年人在24小時的日常生活階段可以分為工作和睡眠(包括午睡)兩部份,這種生活方式亦被稱為「雙相睡眠」(Biphasic sleep)。
然而,許多醫學研究者表明對身體健康的憂慮,特別是這種方式沒有機會進入深度睡眠,再到對腦極重要的REM睡眠,或者週期縮短導致生理時鐘被嚴重干擾,而許多親身體驗的網路人物,以及參與實驗的人員經歷也顯示,這種方式僅僅在短期的急迫前提下有效,只使人以短睡來延續最基本的身體機能,很快又會再度疲勞而精神不濟,造成打瞌睡頻頻或睡過頭等,不可能長期保持最佳狀態下去。[2]
多階段睡眠的支持者認為,這種方法可以令時間過得更為充實,可以在一星期內節約20-30個小時,並且精力更加充沛。相傳達·文西就是採用多相性睡眠,他每隔4個小時就睡20分鐘。[來源請求][可疑]由於人類在生理學非常適合多相性睡眠,所以也可根據工作的具體狀況,在白天按時分期睡眠[3]。多階段睡眠在開始實行時的一至兩周內是很難接受的,測試結果表明受測者並沒有受到這種將睡眠分散成若干個小睡眠片段方式的影響[來源請求],但是,多睡眠方式需要一個計劃表,這樣才能夠協助完成
"多階段睡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4%9A%E9%98%B6%E6%AE%B5%E7%9D%A1%E7%9C%A0
「多階段睡眠」能效法嗎?睡錯恐記憶力下降
愈是高度發展的國家或地區,人們潛意識裡的精神愈是緊張,很難睡好,根據統計,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每天都睡不飽;照理說美國人要積極補眠,但是美國社會的生活方式剛好反其道而行,很多人感嘆三分之一的人生浪費時間在睡覺!換言之,一生睡掉了26年。
最近美國加州矽谷風行的話題「多階段睡眠」(Polyphasic sleep),成為醫界的不斷爭議,但是科技社群還是蔚為風潮,互相說是天才不用多睡覺,多出26年可利用。
多階段睡眠指的是:一天內兩次以上短睡的新休憩模式,打破人類夜晚長睡的慣性。主張者說:傑出人物都這樣睡,十六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將達文西、十八世紀法國名將拿破崙都是多階段睡眠的人。拿破崙常常一天只睡3—4小時。凌晨3點就起床對秘書口授文稿到天亮,而再另外利用時間短暫休息,比如利用接見人的5分鐘間隔時間裡打個盹。
中國網路也一度盛傳「達文西睡眠法」,每日只需小睡6次15~20分鐘,加起來,一天只要睡1.5~2小時就夠了。
我們可以學達文西、拿破崙只睡3小時嗎?
到底這種方法可行嗎?其實多階段睡眠自二十世紀初期,就有心理學家蘇茲曼斯基(J. S. Szymanski)著手研究,他發現很多動物都是多次睡眠,遠古的哺乳類動物都是一天睡多次;加上《睡眠研究期刊》(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在2007年研究發表,從生物演化角度,多數動物都是多階段睡眠,人類演化過程可能也不例外。這種睡眠方式有很多說法,包括:分割睡眠,其中也包括自古以來常見,習之已久的午間小睡(nap)。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多階段睡眠提倡者主張:深眠不一定在晚上,只要24小時內任何時間﹐有過一段「核心睡眠時段」,睡的時間因人而異,可以從1.5到6個小時,其餘休息時段呢?再看自己體力調整,不限次數,短短打盹個20分鐘就行,這些打盹時間可以合起來達到2~3個小時,只要品質好則休息目的達到,可以打破大家習以為常的一夜八小時深眠慣性。
根據《我們為何要睡覺》專書作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沃克(Mathew Walker)研究:人類每晚那麼長的睡眠,可以切成五段來看,最重要的是「快速眼球轉動期」(rapid eye .movement簡稱REM) ,另外一個時期叫做「慢波睡眠」,當身體疲倦極了無法正常運作,就會調整到這模式。而作夢,記憶儲存與情緒調節管理,就是靠「快速眼球轉動期」,這階段其實不長,但是人睡醒後,還會記得的部分夢境,就是在REM期形成的,且形象很清晰;REM過後,隨即轉進真正的「慢波睡眠」,也就是熟睡,慢波是人體最深沉睡眠時段,身體修復多數靠這段睡眠,所以專家說除了這兩段核心睡眠時光,其他的睡眠是多餘的,刪掉多餘臥床時間,人生可以多出好多高生產力的時光啊!
睡眠五階段卻只睡兩階段 這樣的切割太功利
但是也有專家爭議說,儘管人體睡眠切割為五個階段,但是太功利心態追求時間效能,只看REM和熟睡慢波兩段,直接拿掉其他三段的臥床時間,後果如何很難講。美國麻州總醫院睡眠中心主任畢安奇(Matt Bianchi)就警告,不要小看各個階段睡眠的好處;而且這樣任意切割睡眠,真的可行嗎?個別的身體需求差異很多,疑問很大,核心需求的REM的時間到底夠不夠?要怎麼精準衡量?
那我們該不該學著矽谷的科技人,來試試看多階段睡眠呢?專家警告說:「別亂玩!」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學系教授與睡眠障礙中心主任亞維坦醫師(Alon Avidan)說,醫學臨床證據顯示,把一次長而深熟的夜眠改掉,是不智的,因為臨床研究發現:多階段睡眠者幾乎沒有任何優勢,也沒有醫療功效,久了反而健康會出問題,變成「自我睡眠剝奪」;加上人體受到這樣的衝擊,荷爾蒙也會開始分泌紊亂,接著就是更麻煩的徵兆:睡不飽導致認知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發生車禍意外,還會導致糖尿病與肥胖。
第四天我就覺得大腦好像死了般
Buzzfeed 網站記者博卡拉( Ryan Bergara)用自己做實驗挑戰多階段睡眠。第一 天他覺得不好受,第二天他幾乎無法集中精神,到了第四天,他覺得自己的腦子好像死了般,什麼都做不了。第五天他無法專注做任何事,總是莫名其妙笑。第七天他受不了了,好好大睡一場結束實驗。
他在網路上揭露的經驗,其實早就被亞維坦醫師預言到,因為在實驗開始之前博卡拉先請教過亞維坦,對方勸他不要輕舉妄動,因為一般正常人每天最好需要睡七小時,若睡不夠會導致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情緒煩躁。
小睡或午睡半小時還是對你好
不過,有更多研究發現,雙階段睡眠或稱間歇式睡眠,也就是一天當中小睡個20~30分鐘,或就是午間小睡(nap),會讓你更有活力與創意。賓州大學睡眠與生理節律中心教授丁吉(David F. Dinges)帶領團隊研究發現,小睡24分鐘,可以提高受測的認知表現,「好好的深度睡眠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他指出,任何深度睡眠,包括連續睡八小時、打盹半小時,都能讓我們大腦以更高水平運轉,讓我們想出更好的主意,更迅速地解答謎題,更快認出圖案,更準確地回想起各項記憶。
忘了達文西與拿破崙吧,那只是少數人能做的事,卻給身體莫大的傷害。
「達文西睡眠法」 真的可行嗎?
2017/7/9(2022/3/15 6:7更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長久以來,網上都在流傳一種名為「達文西睡眠法」的睡眠方法。這種睡眠法得名於身兼科學家、藝術家、發明家等多個角色的偉大人物-達文西。相傳,達文西每四小時睡15到20分鐘,這樣一天下來只睡兩小時左右,餘下大把的時間從事創作,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這種睡眠其實是一種多相睡眠(Polyphasic Sleep),意思是把完整的睡眠時間分割開來。不少迷信這種睡眠法的人都希望通過它來縮短睡眠的總體時間,同時人的精神狀態卻可以和連續睡九個小時的單相睡眠差不多,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工作、學習。
我們檢索「達文西睡眠法」會發現,除了介紹這種方法的文章,並沒有其他可靠的證據表明達文西在長期、規律地使用這樣的睡眠方法。不過,頂著大師光環並不是毫無作用,確實有後人願意一試這種方法。
少數真實的實驗
儘管很多人聲稱這種多相睡眠能極大地提供工作效率,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拿自己來以身試法。史上唯一有所記載的長時間實施了「達文西睡眠」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叫巴克米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他是一名工程師和設計師。他在1943年的《時代》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長達兩年的睡眠計畫。
在這段時間裡,他每隔六小時打盹30分鐘,也就是說每天只睡兩小時。最後他的計畫不得不因為他的商業夥伴的極力阻攔而終止,因為他的作息時間和其他人實在太不合拍了。富勒是否嚴格遵守了他所說的睡眠計畫,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真正報告了成功執行多相睡眠的人。
這些年引人注目的多相睡眠實驗者當屬著名部落格作者史蒂夫‧帕沃利亞(Steve Pavlina)。他堅持多相睡眠兩個多月,每天累計只睡三小時,並且在部落格上發表了自己的睡眠日誌。他表示剛開始時很難適應,但到了實驗的後半段,身體逐漸適應了這種睡眠週期,在夜晚也能保持清醒的工作狀態。不過到實驗快結束的時候,他試圖通過減少打盹的次數讓睡眠時間變得更短,卻常常聽不見鬧鐘而直接就睡了六個小時。看來想要長時間保持多相睡眠記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來自科學界的意見
心理學家彼得‧伍茲奈克(Piotr Wozniak)認為,多相睡眠的方法沒有什麼科學根據,因為我們的大腦根本無法適應「多次打盹」的睡眠模式。腦電波和其他生理指標的研究顯示,我們的生物節律是雙相而不是多相的,這決定了我們的身體總是傾向於一個整塊的睡眠時間。
而試圖利用多次短暫的打盹來減少睡眠總量的做法,會讓睡眠不同階段的時間都被縮減,擾亂生物節律,最終可能會造成類似睡眠剝奪和睡眠節律紊亂症的負面效果,例如身體和心理的機能減退,焦慮和緊張感增強,以及免疫功能降低。伍茲奈克通過觀察參與多相睡眠的人的部落格發現,大部分人都必須通過一些「維持性活動」,例如大量飲用咖啡等方式來保持清醒,而這種多相睡眠對人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並沒有顯示出任何提高和促進。(本文摘自/謠言粉碎機:謠聲一變,別被流言嚇傻了!/信實文化出版)
「達文西睡眠法」 真的可行嗎? | Uho優活健康網
https://www.uho.com.tw/article-44089.html
-----------
你好啊,多相式睡眠……超人睡眠法:用多相睡眠減少睡眠時間|精神.身心|健康百科|元氣網 https://bit.ly/3VBxw1S
多相式睡眠的基本前提是,睡眠最有效益的階段就是REM 階段。
正常睡著的人,每晚體驗恢復的時間只有1 ~ 2 小時。要獲得多相睡眠的利益,我們就必須妥善策劃,讓REM 在整體睡眠中占有更高的百分比。
方法之一,就是迫使你的大腦進入REM 睡眠,跳過其他的階段來讓它感到疲憊。假如你已有24 小時沒睡覺,你可能就會發現,自己可以從清醒的狀態中直接進入夢境。
這是因為,你的身體以瞬間進入REM 睡眠做為一種保護機制。如果要在不疲累的情形下找出讓你進入REM 睡眠狀態的方式,就只能欺騙你的身體,讓它想像你即將獲得一個少量的睡眠。你可以訓練你的身體,讓它在一天裡的任何時刻,以20 分鐘的小睡方式很快進入短週期的REM 狀態,而不是等到夜晚的大量睡眠。這,就是多相式睡眠的運作方式。
明確地說, 有六種不錯的方法可供選擇。第一個是單相睡眠(monophasic sleep),沒錯,就是這個方式讓你睡了一整個人生。其他五種就有趣多了。
就單相睡眠來說,你睡了8 小時,得到大約2 小時優質的REM 睡眠。這是大多數人使用的正常睡眠表,意味著當晚失去大約5 小時的(就我們所知的)不必要的無意識狀態。
有五種多相式睡眠的方式,都針對全天候的幾個20 分鐘的小睡;在某些例子裡,有幾個小時的核心睡眠是在夜晚時分。最簡單的「午睡」方法,包括在白天裡只有一次小憩,夜晚則有時間長得多的睡眠。不可思議的是,只在白天增加了一個小小的睡眠,就省去了1 小時40分鐘整個睡眠所需的時間。
「平常人」方法就像是一具四腳梯,提供小睡和核心睡眠不同的組合。每增加一次額外的小睡,就大幅減少每天的睡眠總需要量。
「超人」睡眠計畫,是PureDoxyk 創造的新名詞,包含了6 次小睡,沒有核心睡眠。令人訝異的是,利用超人方式,只需要整整2 小時的睡眠,你就可以正常度過每一天。
重點提示
一天只要睡上2 小時就能容光煥發,這是多麼棒的一件事?當然很棒,不,應該說超棒。但是有一個重點:要做更多次的小睡(你的總睡眠時間才會更少),那你就必須更嚴謹地看待你的小睡時間表。
在「平常人2 法」和「平常人3 法」中,你不可以錯過超過2 小時的一個小睡,而在超人睡眠計畫中,你更必須把睡眠都控制在30 分鐘之下,一旦錯過一次小睡,不只整個時間表形同白費,接下來的好幾天裡你都會覺得很疲累。
因為必須維持時間表的精確度,使得這些大多數的方法,在上班族眼中很不切實際。但假如你有一個彈性時間表,你就可以著手挑選一種方式;持續堅持幾個月,你就會感到不可思議,每天都似乎有用不完的時間。
對我而言,這是徹底的洗腦。
超人101
步驟1 :決定你的睡眠時間表。你得採用20 分鐘小睡,每四小時一次,不分晝夜,把6 次小睡時段平均分配在24 小時的流程中(例如:清晨2:00、清晨6:00、早上10:00、下午2:00、下午6:00 和晚上10:00);在你整個多相式睡眠階段,這個循環得保持不變。
步驟2 :不要睡過頭。只要有一次睡過頭,就會打亂這個循環,結果是反而感到疲憊不堪(甚至達24 小時)。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睡超過20 分鐘,因為它最終會導致你因疲憊而捨棄這項多相式睡眠計畫。找一個可靠的鬧鐘。假如你忍不住想要去按掉鬧鐘,就把它放在離你睡覺的地方遠一些。
步驟3:不要跳過小睡時間。尊重你的時間表,非常準時地遵守。若跳過它們, 就會產生一種複息效應(compounding effect)。錯過一次小睡會導致能量的損失,得需要補充兩次以上的小睡,才能讓你恢復正常的頭腦靈敏度。
步驟4 :克服初期階段。最先的一週半期間最難熬。假如你謹遵時間規劃表、不睡過頭、不跳過小睡時間,你一定能夠在短短不到兩星期間,很順利地調整你的新睡眠之道─不過,有些人可能得花上三個星期。


剛登彭博富豪榜隔日就出事!27歲最年輕億萬富翁 浴室創業一夕爆紅
"剛登彭博富豪榜隔日就出事!27歲最年輕億萬富翁 浴室創業一夕爆紅 | 三立iNEWS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inews.setn.com/news/1734188?utm_source=flipboard.com&utm_medium=flipboard&utm_campaign=flipboardnews
從浴室裡寫程式,到登上億萬富豪榜,27歲的 Shayne Coplan 成為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富豪。這位加密預測平台 Polymarket 創辦人,靠著紐約證交所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CE)的一筆 20 億美元投資,讓公司估值暴衝至 90 億美元,寫下幣圈新傳奇。
但命運最戲劇的轉折是──就在剛被《彭博社》寫上彭博富豪榜後不到 24 小時,Shayne Coplan所主道的Polymarket 平台竟因有神祕帳戶提前押中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被指涉入「洩密疑雲」,也讓這名創辦人一夕爆紅。
polymarket預測平台上,有各式各樣的預測項目,除了財經、政治、文化方面外,加密貨幣走向的預測,也是讓polymarket得以成功起家的一個很關鍵的要素。 (圖/翻攝自polymarket)
polymarket預測平台上,有各式各樣的預測項目,除了財經、政治、文化方面外,加密貨幣走向的預測,也是讓polymarket得以成功起家的一個很關鍵的要素。 (圖/翻攝自polymarket)
浴室裡的程式夢 創出90億帝國
2020 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Shayne Coplan 還是紐約大學的學生。眼看學校停課、城市封鎖,他決定退學闖一條自己的路。沒資金、沒辦公室,他就在紐約下東區租屋處的浴室裡創業,把 MacBook 架在洗衣籃上當桌子,用 Wi-Fi 和程式碼打造出一個全新的平台──Polymarket。
這個網站讓人們可以針對真實世界的事件下注,不論是美國總統誰當選、AI 技術誰領先、哪支球隊奪冠,甚至哪位名人會結婚,都能變成交易的市場。
短短五年後,這間「從浴室起家的新創公司」奇蹟式爆紅。Polymarket 用戶突破 130 萬人,交易量超過 180 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預測平台之一。
連紐約證交所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CE)都砸下 20 億美元投資。ICE 執行長 Jeffrey Sprecher 直言:「這不只是投資,而是事件驅動金融的未來入口。」
Shayne Coplan 五年前在浴室以洗衣籃當桌創業,如今成為全球最年輕白手起家億萬富翁。Polymarket 在獲得 ICE 20 億美元投資後估值飆升,卻在拿到彭博富豪榜隔日,爆出平台涉入諾貝爾和平獎押注洩密爭議,也再讓Shayne Coplan的名氣,再攀升至另一個高度。(圖/翻攝自X平台 @Shayne Coplan)
Shayne Coplan 五年前在浴室以洗衣籃當桌創業,如今成為全球最年輕白手起家億萬富翁。Polymarket 在獲得 ICE 20 億美元投資後估值飆升,卻在拿到彭博富豪榜隔日,爆出平台涉入諾貝爾和平獎押注洩密爭議,也再讓Shayne Coplan的名氣,再攀升至另一個高度。(圖/翻攝自X平台 @Shayne Coplan)
從浴室到華爾街 他改寫預測市場
這筆投資讓 Coplan 身價正式跨入 10 億美元俱樂部,與 Binance 趙長鵬、Coinbase Brian Armstrong 等巨頭並列。
他曾在 X 平台感性發文:「如果我學到什麼,那就是大膽的想法無處不在,只等有人願意賭上一生去實現。」
但就在他沉浸於榮耀之際,Polymarket 因神祕帳戶提前壓中 2025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馬查多(María Corina Machado),引爆外界質疑平台「有人提前拿到內部消息」。挪威諾貝爾研究所已宣布展開調查。
從被罰到翻身 重返合法主流
Polymarket 創業之路也非一帆風順。2022 年因未獲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核准,被罰 140 萬美元並禁止美國用戶使用。
直到 2025 年 7 月,美國司法部與 CFTC 撤銷調查,公司並收購合規交易所 QCEX,正式取得美國營運資格。他曾形容:「這兩年像場超現實遊戲,從被放棄到改寫市場。」
如今 ICE 的 20 億美元入股,讓 Polymarket 成為傳統金融與 DeFi 世界的橋樑。外界預期平台將發行代幣 $POLY,成為下一個金融級區塊鏈品牌。
POLYMARKET平台曾在8月19日時,顯示川普獲得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勝率有近15%,但隨著頒獎時程,川普獲獎率明顯下滑。(圖/翻攝自POLYMARKET)
POLYMARKET平台曾在8月19日時,顯示川普獲得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勝率有近15%,但隨著頒獎時程,川普獲獎率明顯下滑。(圖/翻攝自POLYMARKET)
諷刺轉折 一夜傳奇變爭議中心
從「浴室裡的工程師」到「億萬富翁」,Shayne Coplan 在加密史上留下傳奇。這位最年輕富豪的事業才剛登上巔峰,就被捲入和平獎「提前洩密」風暴,看似危機,卻成為另一場完美的行銷。
因為對 Polymarket 而言,爭議並非災難,而是聲量。這場「押中諾貝爾」事件,讓平台搜尋量暴增、流量飆高,名與利雙收。Coplan 在風暴中依舊淡定,僅在X平台上,轉發恐遭調查的新聞,留下「Whoops」的貼文,彷彿在用行動告訴世界──真實的市場,連爭議都能變成資產。"剛登彭博富豪榜隔日就出事!27歲最年輕億萬富翁 浴室創業一夕爆紅 | 三立iNEWS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inews.setn.com/news/1734188?utm_source=flipboard.com&utm_medium=flipboard&utm_campaign=flipboardnews
a16z 創辦人震撼發言:創業家應該更崇拜馬斯克!傳統管理手冊已死
作者 創業小聚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10 日 11: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人力資源 , 公司治理line shareLinkedin sharefollow us in feedlyline share
"a16z 創辦人震撼發言:創業家應該更崇拜馬斯克!傳統管理手冊已死 | TechNews 科技新報"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10/10/marc-andreessen-says-more-founders-need-to-read-the-elon-playbook/?utm_source=flipboard&utm_content=other
a16z 創辦人震撼發言:創業家應該更崇拜馬斯克!傳統管理手冊已死
科技資本界,幾乎沒有人比 Marc Andreessen 更具「時代預言家」分量。Netscape 共同創辦人、Andreessen Horowitz(a16z)的靈魂人物,最近在 Stripe 共同創辦人 John Collison 主持的 Podcast節目「Cheeky Pint」提出一個觀點: 創業家應該要更崇拜馬斯克 。
為什麼他這麼說?
長達兩小時的Podcast,Andreessen表示:「AI、加密貨幣等顛覆性技術的浪潮衝擊下,傳統的管理手冊已經死了。」創業家必須拋棄舊思維,轉而學習充滿爭議、難以捉摸,卻極度吸睛的「馬斯克管理法」(The Elon method)。
AI海嘯與加密浪潮,如何重塑創投的「技術崇拜」
這場關於未來領導力的辯論,源於矽谷核心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轉變。AI與加密貨幣等議題成為科技界的主旋律,創投資金流向與評選標準也發生深刻變化。
過去,一套體面的MBA管理架構或許能讓企業穩健成長,但在追求「從0到1」的硬核技術突破時代,投資人開始傾向於獎勵那些更具備技術掌握能力與個人特質的創辦人。a16z本身就是這股趨勢的推手之一。他們支持那些「使命驅動」(mission-driven)的創業家,特別是加密貨幣和AI領域的先驅,這些人往往能培養出強烈的公眾追隨者。
AI、機器人技術與太空探索等高風險領域,傳統的「經理人」已經不夠用了,甚至在Andreessen看來,傳統管理模式依賴層級委派和中層管理人員這種結構在面對AI等快速變化的技術時,只會成為「贅肉」。
Andreessen的觀察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當技術本身就是核心壁壘時,公司需要的是一位系統架構師(system architect),而不僅僅是個商人。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創業家必須成為「公司的最佳代言人」,因為在AI時代,注意力將會更分散,創業家必須想盡辦法成為鎂光燈焦點。
正如a16z投資合夥人Bryan Kim所言,6月領投爭議新創Cluely的種子輪募資時就說:「我們認為『氣勢』是現在AI創業的特別模式,Cluely做到了,且還有能力將這些聲量轉換成付費用戶。」
為什麼「馬斯克管理法」才是AI時代生存之道?
那為什麼馬斯克的管理方法,符合Andreessen對於「系統架構師」的期待?
Andreessen認為,馬斯克的管理風格之所以成為新時代的藍圖,恰恰是因顛覆美國企業界20世紀中期以來,由傳奇人物Alfred P. Sloan(通用汽車前執行長)奠定的系統性管理原則。
馬斯克方法論特別適用於顛覆性技術領域,如AI和太空探索。核心價值在解決「注意力經濟」(the attention economy)的兩個關鍵問題:專注力與差異化。
首先,是專注瓶頸(Bottleneck Focus)。馬斯克的風格要求領導者親力親為,直接深入工程細節,解決關鍵問題,優先考慮快速解決問題而非層級委派。Andreessen指出,馬斯克會辨識公司每週最大挑戰,並全力以赴直到解決,這種戰術能為員工培養出「強烈的忠誠度」。
再來是戰略性的表現出極端風格。Andreessen表示,任何市場,創投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缺乏差異化。馬斯克兩極分化的公眾形象,成為他最寶貴的戰略資產,「他百分之百總是擁有差異化」,Andreessen犀利指出,這使公司(無論特斯拉、SpaceX還是X)在媒體與公眾注意力始終居於核心。
然而,這種模式也造成極高風險。2024年大選後,馬斯克政治牽連(如他領導「白宮DOGE辦公室」)引發全球抗議,示威者甚至鎖定特斯拉展廳為目標,這也讓公司股價隨他的個人行為起伏。儘管如此,Andreessen堅稱,那些因為個人好惡而拒絕學習馬斯克經營天才的CEO,會錯失定義未來的方向。
「馬斯克管理法」五大鐵律:只與工程師對話
Marc Andreessen不只是口頭支持,更將馬斯克行為提煉成一套非官方的行動手冊:
1. 執行長即工程總指揮官(Engineer Only)
這是對傳統公司結構的徹底顛覆。Andreessen明確表示:「第一,只重視工程師」。技術公司真正重要的是了解公司技術內容的人。領導者必須跳過所有層級。Andreessen警告:「你永遠、永遠、永遠不要與中層管理人員交談。」
2. 技術細節的極致掌握(Hold the Entirety)
這種激進的溝通模式,要求CEO必須具備極高技術素養。Andreessen承認,他的共同創辦人Ben Horowitz曾形容這要求CEO能夠「腦中同時掌握所有工程主題的整體」,也就說等於一個「兩腳行走的即時資料中心」。雖然這聽起來像是在挑戰人類極限,但Andreessen相信有這種能力的人比想像要多。
3. 創建人格魅力崇拜(Cult of Personality)
馬斯克將自己身分與公司融合,打造包羅萬象的「人格魅力崇拜」。戰略意圖非常清晰:用創辦人的魅力取代傳統的行銷與投資人關係(IR)支出。Andreessen引用馬斯克方法:「我們不會花任何錢在行銷。我們要做的是前所未有的表演。公司、股票、書籍、產品和工作,都是這個人格魅力崇拜的體現。」
4. 積極的法律威懾戰略(Legal Deterrence)
馬斯克採取積極的法律姿態為威懾戰略。Andreessen描述為宣戰姿態:「任何與我們作對的人,我們都會恐嚇,我們將宣戰。」即使不一定每次都贏得官司,這種姿態的目標是建立「大規模威懾」(massive deterrence),讓競爭對手和監管機構不敢輕舉妄動。
5. 拋棄傳統管理手冊
Andreessen的結論是,馬斯克的管理法徹底拋棄Sloan式的舊管理框架。這快速變化的時代,創辦人被期望不僅是領導者,更是公司的化身。無論市場對馬斯克的評價是「願景家」還是「警世寓言」,對Andreessen來說,成功證明這套劇本對主導下波技術浪潮至關重要。
不過,無論多麽有「聲量」,創業家最核心的工作還是實際做出產品、解決問題、改變世界,否則光是用說的,那可能只是在加速AI泡沫產生,又或讓世人見證下個Theranos的誕生而已。
"a16z 創辦人震撼發言:創業家應該更崇拜馬斯克!傳統管理手冊已死 | TechNews 科技新報"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10/10/marc-andreessen-says-more-founders-need-to-read-the-elon-playbook/?utm_source=flipboard&utm_content=other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