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石窟-全真道-元代道教雕像的代表作-山西太原,為中國現存


龍山石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龍山石窟,位於山西太原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山石窟始鑿於元朝初年,為道人宋德芳主建。宋德芳號披雲子,山東萊州掖城人[1]。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生,為丘處機弟子。
該石窟共有八個洞窟,為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另外兩處道龕。石雕像中有包括三清老祖、王重陽等道教塑像,其風格樸實莊重簡淨含斂[2]。
石窟內有道教石雕像66尊、浮雕雲龍8條以及雙鳳藻井、仙鶴等諸多石雕。雕像風格樸實、凝練、莊重,衣飾簡潔、褶皺分明,與佛教石窟雕像風格迥異。一九五七年公布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附近另有佛教內容的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有東魏,北齊、隋、唐開鑿的24個洞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共存石窟造像1500餘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幅。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龍山石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BE%99%E5%B1%B1%E7%9F%B3%E7%AA%9F

龍山石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石窟寺及石刻之五:道教傑作,龍山石窟_百科TA說 https://bit.ly/4mt7QQ2

「龍山石窟」Longshan Grottoes.
全球唯一規模最大,題材最豐富的道教石窟.
建於元太宗六年(1234年)
世界上唯一的純道教石窟。
是同期體現中國北方雕刻藝術的代表之作。 龍山石窟雖在雕刻風格上仍有受佛教石窟影響之痕跡,但它較強烈地表達了華夏民族固有的傳統雕刻藝術,線條簡潔,風格粗獷,是北方道教石窟的典型代表,在道教石窟中獨具特色窟內兩側、前壁留有的題記、詩贊,是研究道教發展史和道教珍貴藝術的問題。— 在山西省
-----------
道家不同於道教,道家是春秋時期老子的思想,道教是兩漢後把老子神話的宗教。道教晚於佛教,因此可以說在佛教傳入中原前,中國是沒有本土宗教的。那麼最要緊的問題是,作為獨立發展、自成主線的文明古國,為何會對宗教意識如此淡薄呢?
如果有人要是對古代中國人說真主安拉、上帝耶穌這些,大部分中國人都會認為說這話的人是一個不知天地、無父無母的另類,古代中國的信仰核心是敬天法祖,是天地父母孕育了生命,因此人們該感恩與紀念他們,怎麼會熱衷接受那些宗教中「無具象虛無」的存在呢?
所以說憑空捏造一個宗教是十分困難的。至於有人所說的盤古開天闢地、女媧捏人甩泥巴,那些不過是遠古神話,後世沒多少人當真的。
佛道兩教在中國形成以前,本土只有傳統的祭祀與虛妄的迷信。傳統的祭祀是指祭天地社稷自然聖賢宗族等,燒香磕頭等不管來由見佛就拜保平安發財便為迷信。中國古代祭祀建築的代表是各類壇廟,佛教建築稱為寺院、道教為宮觀。真正的宗教必須要有宗教教義、宗教組織、宗教儀式等必要條件。
或許有人會說,中國既然是個世俗國家,那為何外來的佛教及本土的道教會蓬勃發展,甚至改變不少中國人的信仰呢?其實這只不過是宗教中國化的產物,換句話說是佛教教義適應了中國思想,反過來中國的思想也接受了佛教中國化後的教義禪宗的出現是佛教的理念與中國的思想產生結合,從而適應人們的心理需求。要是原汁原味的不加變動的原始佛教,他的一切必然會在中國處處碰壁。最典型的例子是,佛教進入中國前,中國的一切包括建築等藝術都趨於成熟,因此中國的寺院除了有佛教獨有的塔幢外,其餘樣式與中國傳統建築沒有什麼分別。禪宗的興盛與文人的推動也是頗為相關的,尤其是唐宋時期大批居士文豪,嚴格來說他們不算剃度後的正規教徒,但透過他們對禪宗思想的理解與應用,從而把中國佛教禪宗推向人類思想界的巔峰,這種作用有時反而比那些大批量的善男信女等虔誠的佛教徒禪宗推向更為明顯。
由於古代統治者尤其南北朝時期,崇佛的居多、信道的甚少,故佛教的建築受到上層的照顧,體量遠超道教。國家機器的力量是個人與組織難以匹敵的,道教石窟規模小、數量少,這就是佛道兩教兩相對比的現狀。然而道教建築類雖小,但群體中依然有大小之分,下文中的龍山石窟便是國內現存最大的道教石窟。
龍山石窟是我國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主題最豐富的純道教石窟,他填補了我國石窟藝術在宋元之交的空白。龍山石窟位於太原市西南方的龍山山頂,1996年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存單位。石窟開鑿年代為三個時期,分別為初唐、元代、明代。共9個洞窟,分別為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三天大法師龕、玄真龕、披雲子自贊龕、七真龕、三皇龕和辯道龕,道教石刻雕像65尊、浮雕雲龍8條以及雙鳳藻井、仙鶴等諸多石雕藝術。他們不僅是該時期道教石窟藝術的代表,也是同期體現我國北方雕刻藝術的代表之作。其中,三天大法師龕、玄真龕開鑿於唐代;主窟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披雲子自贊龕、七真龕開鑿於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34-1239年),由全真教龍門派創立者丘處機的弟子宋德芳(道號披雲子)主持興建;三皇龕和辯道龕開鑿於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由內官暢英主持修建。石窟風格樸實、凝練、莊重,衣飾簡潔素淨、褶皺分明,有明顯的蒙元風格,與佛教雕像風格迥異。有的龕內兩側、前壁留有元代題記,是研究道教發展史和道教石窟藝術的珍貴資料。
第一窟虛皇龕,始建於元代,該窟為圓形,共有雕像二十一尊,正壁主像為“虛皇”,即太虛之神,為老子的化身,高居九清、司掌玄化、總禦萬靈。東西兩壁為祖師神像,各有雕像十尊,呈環形排列,窟頂雕刻一條盤旋的龍浮雕。
第二窟三清龕建於元代,窟弧角方形,平頂。共有雕像十五尊。三清分別為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三者為道教最高尊神。兩側坐像是“六禦”,即四帝二後(玉皇大帝、北極大帝、天皇大帝、東華帝君,後土和西王母),三清六禦合稱九皇,為宋元時期道教神系中最高神,藻井鑿有五龍祥雲圖。
第三窟臥如龕,又稱臥龍龕,始建於元代,該窟弧角矩形,平頂。共有雕像三尊,一臥兩立。正面雕一長方形高台,台上一免冠老者,頭東足西,枕左側而臥於台座之上,為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升霞(成仙之時)臥像。
第四窟三天大法師龕始建於唐代,石窟坐北朝南,窟形為弧角平頂,共有雕像十一尊。三面雕像,每面雕尖拱形龕各一,主像各一尊,各像髮髻凸起,衣飾流暢。三天大法師道教創辦人張道陵、張衡、張魯子孫三人。尊張道陵為天師,又稱“天師道”,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教人奉道悔過。
第五窟玄真龕,建於唐代,石窟坐北朝南,弧角方形,平頂。共有雕像三尊,一舖三像,一坐兩立,一天尊二真人。主像為玄真子,二侍者立於兩側。
第六窟披雲子自贊龕,始建於元代,坐西朝東,弧角方形,平頂。共有雕像四尊。正面主像為披雲子宋德芳。左右兩側各雕一尊塑像(弟子秦志安和李誌全),南壁開一圓拱門,一童子懷抱經書,半開庫門,傾聽師傅將經論道。窟頂兩隻盤旋飛舞的鳳凰,雙鳳展翅,呈S形盤旋於浮雲之中,形似太極,極為精美。
第七窟七真龕,始建於元代,石窟坐西朝東,分前後室,有名“玄門列祖洞”,現存雕像八尊,內室雕像分三面排列,像為王重陽七大弟子(馬珏、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外室雕有青龍白虎像,已被偷鑿。
第八窟三皇龕,始建於明代,坐北朝南,弧角方形,平頂。三面環台座,相互通連,無石刻雕像。三皇指神農、伏羲、皇帝。道教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
第九窟辯道龕,建於明代,位於第一、二、三窟西面低矮的崖石中,坐北朝南。弧角方形,平頂,三壁環台座,相互通連,無石刻雕像。為道人打坐修行,講經傳道之所。
其中第一、二、三窟位於石窟中部,呈上、中、下縱向排列,四號窟位於石窟右下角、五號窟位於石窟右上側、九號窟位於左下方,以上皆為觀察者角度。其實整座石窟不算高大,儘管窟洞排佈得滿滿噹噹。除了高處的五號窟恰好位於石窟頂部至石窟地表開鑿的樓梯經過處,故可洞察清楚此窟內部,其餘高處洞窟只好藉助石窟宣傳圖,方可洞悉其內幕。

石窟寺及石刻之五:道教傑作,龍山石窟_百科TA說 https://bit.ly/4mt7QQ2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現存最大的道教石窟群—龍山石窟已經完成修復,預計十月可以接待遊客。
龍山石窟位於山西太原西南二十公里的龍山山頂,開鑿於隋唐,鼎盛於宋元,是大陸現存規模最大、題材最豐富的道教石窟。龍山石窟現存九窟,包括: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三天師龕、玄真龕、披雲子龕、三皇龕、七真龕及辯道龕,石雕像有六十五尊。
龍山石窟在中國道教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雕鑿技術奇特,面型方圓。衣飾沉厚,線條簡練,風格粗獷,生活氣息濃郁。一九九六年被大陸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憾的是,上世紀二○年代,龍山道教石窟遭到嚴重破壞,很多精美的石刻造像被盜,流失海外。
太原市文物局龍山文管所辦公室主任段愛軍介紹,龍山石窟歷經千年滄桑,由於石窟區所處的地質及環境不斷發生變化,龍山石窟經歷了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洞窟及雕像不同程度遭到損毀。近年來,大陸政府投入巨資對龍山道教石窟進行技術保護;第一期搶險加固工程將竣工。大陸現存最大道教石窟群 龍山石窟完成修復 十月開放 https://bit.ly/3Vpj9xu


天龍山石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石窟,始鑿於元代(1271-1368年)初年,由道人宋德芳主持興建。雲岡、龍門等佛教石窟相比,龍山石窟的規模並不十分大,主要有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另外兩處道龕。這些石窟內,共有石雕像40餘尊,既有三清老祖等道家神仙像,又有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等道教真人像,神態動作都十分傳神。
山西是南宋、金、元之際歸蒙古族統治較早的地區之一,也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早期得到較大發展的地區之一。龍山石窟造像題材,除少數道教普遍敬奉的三清尊神外,大多是該支派尊為開山祖師的造像。在丘處機住持的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前身)等元代造像久已不存的今天,龍山石窟相當完整地保存著具有全真道特色的雕刻品,是很可寶貴的。
石窟規模雖不大,但雕鑿技術奇特,面型方圓。衣飾沉厚,線條簡練,風格粗獷,生活氣息濃郁。我國石窟造像多為佛教題材,此窟甚異,內容全為道府諸神和立門列祖,截至目前所知,尚屬海內孤例,亦可稱之為元代道教雕像的代表作
石窟內有道教石雕像66尊、浮雕雲龍8條以及雙鳳藻井、仙鶴等諸多石雕。雕像風格樸實、凝練、莊重,衣飾簡潔、褶皺分明,與佛教石窟雕像風格迥異。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 - 大品吉樂旅行社 https://bit.ly/47PDTGf


山西太原/龍山 道佛溝谷景緻驚艷
山西太原/龍山 道佛溝谷景緻驚艷 - 小燕遊記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K8GnFO
位於太原的龍山,自然風光旖旎,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包括一道、一佛、一溝、二谷。「一道」龍山石窟,是大陸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題材最豐富的純道教石窟;「一佛」為北齊時所建的童子寺遺址,及大陸最古老的石質燈塔童子寺燃燈塔;「一溝」是紅葉遍布的錦繡溝,「二谷」指丁香與桃花谷。
龍山石窟始鑿於元朝初年,是大陸現存唯一保護最完整的道教石窟。元代統治者信奉道教,尊全真教丘處機為大宗師,其弟子披雲子宋德芳,遊歷至太原時,忽感梵音傳心,了悟天賜弘法時機來臨,遂在此修建龍門石窟,龍山成為道教名山。現有九洞窟,66尊造像,其雕像風格樸實,凝練莊重,衣飾簡潔,褶皺分明,與佛教石窟風格迥異。現存玄真龕、三天大法師龕。三天大法師龕內石雕像髮髻突起,衣飾簡練,體形修長,尚存金代風韻;其餘龕內雕像面相方圓,衣紋厚重,為元初風格。 
 童子寺位於龍山景區後山腰。北齊年間,有高僧見龍山上五彩光照,雲中有四童子坐青蓮座,圍巨石嬉戲,彌勒佛現身,弘禮禪師便在此建寺造像。寺前的北齊燃燈塔,塔高5.03公尺,呈六角形,塔身半空,造型古樸,是大陸乃至亞洲最古老石質燃燈塔,「竹報平安」典故即源於童子寺。 龍山景區自然景觀豐富,具有「四季時時景不同」特色。山上原始植被豐茂,珍禽異獸多達數十種。春夏之際,滿目青翠,山花爛漫;一入深秋,遍山盡染,漫山的紅葉與亭亭玉立的松柏相襯,極富詩意,具有獨特的韻味,「龍山紅葉」聞名遐邇。山西太原/龍山 道佛溝谷景緻驚艷 - 小燕遊記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K8GnFO


 報道稱,太原龍山自然風光旖旎,人文景觀星羅棋布,主要景點包括“一道”“一佛”“一溝”“二谷”。“一道”指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題材最豐富的純道教石窟——龍山石窟;“一佛”即北齊時所建的童子寺大佛,及全國最古老的石質燈塔;“一溝”和“二谷”是紅葉遍布的錦繡溝、丁香谷、桃花谷。
  龍山石窟位于龍山山頂,開鑿于元太宗年間。由于元代統治者對中原的道教興趣頗大,便尊奉道教全真派丘處機為帝師,其弟子披雲子宋德芳遊歷至太原時,忽感福至心靈,了悟天賜弘法時機來臨,遂在此修建石窟,龍山也因此成為道教名山。
  該石窟內現有66尊道教造像、8條浮雕雲龍,雕像風格樸實、凝練莊重、衣飾簡潔、褶皺分明,與佛教石窟風格迥異。三清窟是其中雕刻人物最多的一龕,高266厘米、深360厘米,正壁有一長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趺坐其上。
  童子寺遺址位于龍山後山腰。相傳,北齊天保年間,有高僧見龍山上五彩光照,雲中有四童子坐青蓮座,圍巨石嬉戲,彌勒佛現身,故在此建寺造像。寺前的燃燈塔高4米有余,平面呈六角形,塔身中空,內置燈室,三面開門,頂部排煙,比例適度,造形秀美。
  龍山風光。圖片來源:臺灣《經濟日報》
  龍山景區自然風光旖旎,具有“四季時時景不同”的特色,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春夏之際,滿目青翠,山花爛漫。一入深秋,遍山盡染,漫山紅葉與松柏相襯,極富詩意,具有獨特的韻味   臺媒看大陸:珍奇的道教石窟——山西太原龍山石窟_兩岸_中國臺灣網 https://bit.ly/4n3O5Q2


龍山石窟,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龍山的元代道教石窟。[2]建於元太宗六年(1234年)。[3]面積1.625平方公尺。[5]
龍山石窟沿龍山腳下設點,向北延伸至風峪溝南山梁,沿龍山西山梁南至明仙溝,順溝到東山山腳下匯合; [5]龍山石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題材最豐富的道教石窟,在中國道教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填補了中國石窟藝術在宋元之交時期的空白。 [4]
1996年11月20日,龍山石窟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初龍山為佛教活動場所,盛唐時龍山道教活動興盛。[2]龍山石窟開鑿時間最早為唐代,分別是第4窟三大法師龕和第5窟玄真龕。[2]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在其北側建童子寺,寺院在金代被毀,只留下部分殘蹟和寺前一座燃燈古塔。[2]
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1234~1239年),道士宋德方主持開鑿龍山石窟第1、2、3、6、7窟。[2-3]
明代,內官暢英重修。[4]
建築格局
結構
石窟峰頂峭壁,由上而下,由西向東分為三組,臥如龕位於三清龕東側,洞中石台,上雕披雲子宋德芳臥像,神態自然,泰然安詳,後有2侍者作肅立狀,龕頂雕有4龍盤旋,乃為道教全龍派修道用氣之高門派修道盤法的「實光玉盤」雕塑。自西向東巨石之間三天大法師龕內有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及其子張衡、孫張魯石雕像,各高1.35米,另有8侍者像作肅立狀。其雕像形態技法均具有唐代特徵。玄真龕內有雕像3尊,主像玄真子張子和為道教正派中著名人物,其雕法、形態與三天大法師像相同。無鑿辯道龕內雕有披雲子與其師弟李誌全、門人秦志安講經論道的3尊石像,龕右側小門有一持書童子側面而立聽道不忍離去的情景,極富生活情趣。龕壁有保存完好的讚頌披雲子功績的讚詞和自讚詩的題記,完全是元代道教徒修行生活的真實寫照。龍山石窟中最有遊覽和探古價值的是七真龕,也稱為玄門列祖龕。有9尊雕像,門側各雕青龍、白虎、仙鶴、雲龍,既像徵神山仙境,又真實地反映了道教全真七子講經論道的情景。 [3]
龍山內多有裸露岩石,石質屬灰白色沙礫岩,極易雕。石窟群的主體就建在一塊大石頭上。共有9窟,雕像65尊,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三種形式。藻井有浮雕和彩繪兩種形式,圖案有二龍戲珠、五龍圖、雙鳳圖、雙鶴圖、「飛天圖,題材豐富,富於想像,是中國元代的石刻代表作。石窟所有的碑碣、大部分頭像以及「飛天和護法神浮雕,早年遺失或被鑿盜,現存的文物自然破壞,嚴重。 [4]
特點
龍山石窟唐、元時期的雕刻在題材樣式、石窟營造、雕刻手法上風格迥然不同,前者帶有明顯的模彷彿窟的痕跡,雖說塑造的是道教的題材形象,但格式與佛窟中的一佛二菩薩和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基本接近。從窟制來講,體積亦小,彩繪藻井,無浮雕。造像採用圓刀雕法較多,體積感較強,真人身姿動態亦強,有明顯的唐人風範。而元窟卻全面展現了蒙元時期全真道尊崇的具體形象,有虛皇老子、三清尊神、王重陽臥化像、七真像和宋披雲及其弟子像。元代石窟的策劃者根據不同題材的內容,在佈局、雕飾、刀法的運用上都做了周全的考慮,他們根據造像題材的特定需要,在採用平直概括刀法中,有許多微妙的變化。 [4]
主要景點
虛皇龕
虛皇龕,為第一窟,位於龍山之頂,元代開鑿,龕內雕元始天尊坐像,頭已不存,衣飾披於座上,自然流暢。腳下流雲纏繞,頭上有光環,似是道府諸神作朝拜儀式。 [2]洞內雕有道教元始天尊及兩壁20尊諸虛皇道君神像。[3]
太虛之神稱為虛皇,實為虛皇老子的化身,意為人間有皇帝,仙界應該有虛皇。該窟形為圓形,共有雕像21尊,正壁中開蓮瓣形龕,龕內雕像為虛皇老子(元始天尊),頭已失,長髯尚存,衣飾披於座上。身後鑿圓形雲氣紋背光,外飾火焰紋,內裝五道升騰的雲氣紋。天尊身著裙(圍在腰部或腰部以下的服裝)、褐(粗布短衣服)、帔(披在肩背上無袖的服飾),袖手盤腿而坐,束腰方座與東西兩壁通連,衣紋舒緩垂落於座上。東西兩壁為十常侍像,各有雕像10尊,呈環形排列。 20天尊乘著滾滾的雲霧,飄然而至,他們拱袖執笏,儼然肅穆,著裙、褐、帔立於雲端,手中所執笏板已失。[4]第一窟顯現的是空靈齊一、虛空縹緲之美。[4]
三清龕
三清龕,為第二窟,位於虛皇龕之下,元代開鑿,是龍山諸窟中最大的。中為玉清元始天尊,左為上清靈寶天尊,右為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正面主像,左右有真人和侍者像,面容端莊,衣著沉厚,雙手執圭拱捧於胸前。 [2]通高1.5米,兩壁6尊真人及6尊侍者雕像。 [3]
三清龕弧角方形,平頂。三壁設壇基,祭壇上雕像,三壁雕像共15尊。正壁坐像三尊為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尊神安然高坐在正壁長形台座之上,長髯垂胸,袖手盤膝,神態虛幻玄遠,自若中不失肅穆,舒緩中含清靜。兩邊的六真人、六侍者,有的神色恭敬,有的態度小心,雕刻匠們將他們安排得錯落有致,動靜相宜。在所有各像冉冉升騰的火焰雲氣背光之,上,五條巨龍祥集出沒於窟頂,整個洞窟充分展現了「三清境」世界華趙、瑰麗、肅穆、神聖的景象。從整體來看,此三清像與六真人和六侍者,衣紋的處理是根據雕像不同的身分、地位、性別加以處理的。天尊衣飾舒緩疊落,真人衣冠有序灑脫,男童侍厚衣棉袍,女侍者著披巾著寬裙,該洞窟是我國同一時期最成功的雕刻作品之一。對照窟中所刻題記,此窟的用意在於「大道幽冥,孰贅其形。至人體奧,立像盡情」。最終目的是為祈禱「當今天子,億萬斯年。波及臣佐,嵩呼慶賀。風雨若時,生靈安妥」。即祈求祝福蒙元皇帝和朝臣們長生不老、江山穩坐。百姓生靈風調雨順、安享和平。[4]第二窟則眾神祥瑞雲集,極盡華趙富麗。 [4]
臥如龕
臥如龕,為第三窟,又稱臥龍龕,位於三清龕東側,元代開鑿。龕內正面雕一長方形高台,台上雕一尊側身臥像,頭東足西,長1.8米,是道人修練仙丹時涅粲的模擬像。[2]洞中石台上雕披雲子宋德芳臥像,神態自然,泰然安詳,後有2侍者作肅立狀,龕頂雕有4龍盤旋,乃為道教全真龍廣門派修道用氣之法「玉龍盤體法」的寫實性雕塑。 [3]
臥如龕,弧角矩形,平頂。共有雕像3尊,一臥兩立,臥像為全真教的創始人王重陽,立像為兩個著道袍的侍者。窟頂無雕鑿彩繪痕跡。窟門外方內圓,拱形。內有安裝門的痕跡。正壁有棕色、帔、褲、鞋的免冠老者,足西頭東,左手拂腮,右手隱於平撫腿部的長袖之中,枕長形圓簡枕,枕左側而臥於台座之上。緊靠台座兩邊各有一著道袍侍者,足踏方座,拱手籠袖,恭敬站立。靠廣門的空龕,原為鑲碑之處,碑已失。 [4]第三窟肅穆,空曠,素樸,簡潔。[4]
三天大法師龕
三天大法師龕,第四窟,唐代開鑿。石窟坐北朝南,弧角平頂,三壁三龕,共有雕像11尊,三壁設壇基,壇上雕像。三壁壇,上主像分別是道教的創始人張陵(正壁)及其子張衡(東壁)、其孫張魯(西壁)。從造像佈局和特色來看,簡樸單純。進入洞中,首先看到的是正壁天尊和真人像。天尊端坐,體量壯碩魁偉,神態英武慈和,在舒緩自如的農紋和平穩方正的台座陪襯下,顯得泰然自若。而真人把諸香華,足踏蓮花,體態豐腴肥美,流露出唐人寓動於靜的審美風範。東壁雕像一坐兩立,已嚴重風化,漫渹不清。西壁雕像一坐四立,天尊兩手交疊,掌心向上,安坐於台座上。此窟並未全部完工,從中可以看出古人在策劃雕鑿雕像時是如何操作的,即先鑿刻出大形,再進一步刻劃局部,最後完成。 [4]
玄真龕
玄真龕,為第五窟,唐代開鑿。石窟坐北朝南,弧角方形,平頂。開窟小,僅一天尊二真人,一坐兩立。主像為唐代著名道士、詞人和詩人張志和。張志和是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初名龜齡,字子同,自號玄真子,自稱菸波釣徒。博學能文,善歌詞,能書畫、擊鼓、吹笛,16歲參加科舉,以明經擢第,任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唐肅宗賜名為「志和」。傳說他守真養氣,有躺在雪地上不怕冷、進入水中不沾濕的功夫。從天尊形象來看,似比第四窟天尊面部渾圓一些,且有一真人面部完整,但真人脖頸短粗,與身體銜接略顯粗笨。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藝術匠注意了雕像頭部與壁面的連接,因而使後世盜鑿者不易得手,天尊頭部都被保留了下來。雖然真人也有頭殘失的現象,但比元窟遭後人破壞的情形要輕得多,這樣既能延長雕像的自然壽命,又能防止雕像遭受人為破壞。[4]
披雲子龕
第6窟主像居中端坐,左右侍者,右角雕「小道士半掩門」造型,面目、衣飾與第1窟相同。一說主像是宋德芳,此龕是宋德芳自贊,內雕宋德芳和其師弟李誌全、門人秦志安三人石像,壁上有自讚題記,龕頂有像徵幸福、平和的鳳凰、祥雲浮雕。鳳凰、浮雲多出現在繪畫作品中,石窟雕刻中出現鳳凰祥雲圖,較為罕見。[2]
披雲子龕,第六窟,又名辯道龕,元代開鑿。坐西朝東,弧角方形,平頂,三壁雕像,共4尊。正壁設壇基,壇上雕像,真人著裙、褐色、帔,袖手安坐於束腰方座上,頭已失,衣紋垂疊直落於座前。南北兩壁雕二真人,著裙、褐色、帔,拂袖平端帕巾,立於四足方座之上,頭已失,衣紋直落,頗具裝飾性。靠西與正龕相連的壁面,開一圓拱門,門分兩扇,門半開,一童子手持書卷,欲踏進門來。這是宋金元時期北方地區常用的手法之一,名叫“婦人半掩門”,給人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有人認為,該窟表現的可能是全真教主王重陽,兩旁道士是披雲子的兩位恩師劉處玄與丘處機,門中的小童子是宋披雲。但這窟題記的全部內容都是讚頌宋德方(披雲子)的,且雕像的體量亦較其他洞窟大。從窟群的佈局來看,在宋德方進行元窟的整體規劃時,已將此窟的開鑿安置於其中,因此推測第六窟專門供奉的是宋德方本人及其弟子秦志安、李誌全的造像。在我國寺觀與石窟藝術中,描繪表現供養人的畫像、出行圖、塑像,很早就有了,如敦煌莫高窟。但這些供養像都是畫在自己供奉的佛像窟或佛殿中的,也就是說,供養人像是與佛像同堂共置的。像這樣專門開一洞窟來為自己造像,並且體量也較大,確實在全國石窟中少見。[4]
石窟藻井為鳳凰祥雲浮雕,雙鳳展翅,呈S形盤旋於浮雲之中,形似太極,極為精美,全國罕見。專家考證,這是一對夫妻鳥,一雄一雌,象徵幸福吉祥。 [4]第六窟則別出心裁,爽括又有情趣。 [4]
七真龕
七真龕,分內外兩室,內室雕王重陽七大弟子像,雕像分三面排列,正面三尊,兩側各一,有侍者像,反映了道教全真七子講經論道的情景。全真七子和披雲子宋德芳都是武俠小說《神鵰俠情侶》《射鵰英雄傳》中出現過的歷史人物,極富傳奇色彩。 [2]
七真龕,為第七窟,元代開鑿,石窟坐西面東,分前後室,現存雕像8尊。窟內刻畫的是全真教主王重陽的七大弟子馬珏、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兩邊各有一女侍,有一女侍頭失,另一女侍全失。王重陽的七大弟子人稱“全真七子”,因他們各自創立了全真教的一個門派,又被其弟子尊稱為“玄門列祖”。 [4]
洞窟呈前後兩室,前室為橫長方形。內洞門兩側青龍、白虎兩尊力士像全被偷鑿。內門洞上方雕有「玄門列祖洞」五個大字。南壁依門處有一空龕,為鑲碑之處。安坐於後室正、南、北三壁高台上的七真像,在幽深的洞窟中增添了幾分莫名的神祕之感。作者從道教思想的美學理想出發,用洗練簡括又不失含蓄內斂的刀法,塑造了真人們所特有的素樸無華,徐緩平和,又不失瀟灑放電的動態特徵。為與洞窟雕像厚重、碩大、簡練的形體相協調,窟頂的高浮雕刻畫了雲氣舒卷、蟠龍出沒的情景。而內洞門邊襯以淺浮雕祥雲,兩隻翻飛的白鶴相對翩然而至,使整體洞窟顯得道家美學意韻的古樸、幽深、空寂。 [4]第七窟隆重安坐,樸厚幽深之氣撲面而來。[4]
三皇龕
三皇龕,為第八窟,明代建立,原供奉的是道教稱之為三皇的天皇、地皇和人皇,位於一個形似龜頭的岩石上,坐北朝南,弧角方形,平頂,三壁環台座,相互通連,無石刻雕像,台上所陳泥均已毀。[4]
辯道龕
辯道龕,為第九窟,明朝建立,位於第二、三窟西面的崖石中,坐北朝南。弧角方形,平頂,三壁環台座,相互通連,無雕像。由於地形偏低,修建不久即因自然災害倒塌而被泥土掩埋,以後一直無人知曉,以至於明清時期太原城的「外八景」都把第九窟遺忘了,命名龍山地區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為「八洞環青」。直到1996年,石窟修建護坡取土時發現。 [4]
文物價值
龍門石窟是此時期道教石窟藝術的典範,也是同期體現中國北方雕刻藝術的代表之作。[4]
龍山石窟雖在雕刻風格上仍有受佛教石窟影響之痕跡,但它較強烈地表達了華夏民族固有的傳統雕刻藝術,線條簡潔,風格粗獷,是北方道教石窟的典型代表,在道教石窟中獨具特色窟內兩側、前壁留有的題記、詩贊,是研究道教發展史和道教珍貴藝術的問題。 [4]
文物保護
道教的石窟藝術在全國都是罕見的,龍山石窟規模不大,地處清幽,是了解道教造像藝術難得的實物。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不良學者對龍山石窟進行了瘋狂破壞,大部分造像頭部被偷走。殘存的龍山石窟已獲得了文物部門的強大保護。 [2]
1996年11月20日,龍山石窟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