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悅博物館匾額文史探源:「姜範陶遺」與清朝「小討」
六悅博物館三樓匾額館有個匾額引人注目,現在加上標點,紀錄如下:
右上款:德厚賢姪婦氏李者,望族女也。九齡於歸,咫五喪偶。其事雙親也,色養備至;其撫四子也,荻教維勤。茲已年屆古稀開一矣。生平裙布荊釵,甘淡泊,勵堅操,凜然冰霜,矢志皓首完貞,有姜陶風,因際帨辰,彰以比。
剖面圖
匾牌榜:姜範陶遺
左邊下款:候補訓導歲貢生夫愚叔葵陽拜,道光七年歲次丁亥姑洗月榖旦。
釋讀上下款,了解大致上的來龍去脈。
上款,讚譽李家一位厚德賢慧的女子,來到夫家後歷盡艱難,矢志努力。 35歲丈夫過世,李女侍候、順承公婆,和顏色;全力撫養四個兒子,教子有方。平日穿樸素,於淡泊,堅貞自勵,在北方的男人壽裡,李女冷若冰霜,令人敬畏。李女堅貞守節處方白頭,堪比漢代劉向《列女傳》中姜、陶二女,同為女中楷模。正逢李女六十大,理應制榜樣。
下款,叔父葵陽為姪子女兒製作匾額並拜贈,時在道光七歲次丁亥(1827)姑洗月(三月)谷旦。
剖面圖
這裡涉及歷史典故、社會風尚、科舉制度等重大主題,以下涉及部分抄表略作解讀。
色養:古代常用詞,專稱小輩和顏悅色奉養、承順長輩。
荻教:宋代歐陽修母親教子有方的典故。歐陽修早年喪父,母親腹有詩書,無錢置紙筆,就用蘆葦在沙盤上書字寫句,盡心教導兒子,養成了姿勢。
剖面圖
(歐母畫荻圖)
古稀開一:好些人理解為71歲,其實是60歲生日剛過,開啟70歲行程。唐白居易《喜老自嘲》詩:「行開第八等級,相當於盡天年。」行開:將要開始。等級,十歲為一等級。八等級開一就是第八個十年開始的第一年,也就是71歲。現在此匾的“古稀開一”,即七等級開一,就是61歲剛開始。
帨辰:古代女子出嫁,母親鑄造佩巾,致擦拭不潔。女子在家時掛在門右,戶外時繫在身左,因此後人稱女子生為帨辰。古代女子生男孩之家,常在門左側懸掛一個弓,因此男子生日往往被稱為弧辰。聯絡「因際」二字來看,正逢李女士日,叔父葵陽,專門為她書寫並製作「姜範陶遺」匾額,拜贈侄兒,成為了。
姜範陶遺:姜氏風範,陶氏遺風。姜氏、陶氏都是漢代劉向編著的《列女傳》中的著名女子,姜氏為含辛茹苦教子有方的母親之母,陶氏為謹遵婦禮、忠貞不二的典範。
歲貢生:歲貢生,葵陽早年考取縣學生員,就是民間俗稱的秀才。清代依府、州、縣的人數比例,每年或二年或三年選送一定數量的生員升入國子監,稱為讀書歲貢生。
訓導:府學教授和州學正、縣學教諭的副手,教授正七品,學正和教諭正八品,訓導一般都是從八品。
候補:葵陽不是實缺,只要有資格參加訓導,由於具備資格的人多,需要等待缺額才能替補。
榖旦:晴朗美好的日子,即良辰,吉日。
剖面圖
這個葵陽,考上秀才,爭取歲貢與候選訓導的資格,絕非貧寒之家可以負重的。看他那塊匾額上的書法,右邊楷書82字,基本取法顏體,行款字體,端正,簡潔右邊稱,有功力;《姜範頗陶遺》四字榜書,顏體趙面,筆畫分明,大氣美流利,端莊傾斜;左邊楷妍書上落款,附寫字筆意形外套,隸字形字距筆形外套,附字距義字筆。如此成熟的書法,如此拿捏得定的措辭,情景是一介「十年寒窗」之書生能夠一蹴而就的。 簽匾額,非得一定的出身不可。 李女堪比歐母,人品毫無遜色;四個兒子,大抵由於母親知識不成就,都無晉身之階,這裡葵陽有些溢美。 看來這個家庭只有叔父葵陽,具備書寫匾額的資格。不過,叔父從六、七歲開始啟蒙,到擁有書寫匾額的資歷,超過60年的歲月了吧?
剖面圖
下面講最有疑義的「九齡於歸」。九齡,九歲,沒有疑點。於歸,典出《詩·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家”,於歸指女子出嫁。古人認為女子嫁到夫家,是真正意義上的歸家,夫家是女子最終宿歸。
李家有個小女子,怎麼年僅9歲就出嫁了呢?怎麼還是「望族女也」?
看來,那位李家小女是童養媳。望族女之說,是贈匾人美化的上述。為了姻親,葵陽不願往貧寒裡說吧。也許,同夫家相比,稍遜。葵陽出身殷實人家,十有八九是鄉村大戶。製作此彼時那個侄侄年齡已屆60歲,贈比人葵陽是叔父,年齡至少已過古稀。叔侄兩輩,外十來歲,這種現象古代農村大戶中並明顯見。多半來自叔父是上一輩的廬子,侄孫是下一輩的長侄。
在六悅博物館,守望廬主發現四頂迷你小花轎。其中一頂最小的,轎高128厘米,深65厘米,外寬46厘米,內寬40厘米。
剖面圖
(大嫁的花轎)
望著這樣的小花轎,守望廬主聯想到「娶婦要小討,女兒要大嫁」兩句俗語。 「大嫁」是三媒六聘,明媒正娶,大紅花轎正門迎娶進門;「小討」則娶童養。童養偶還有「養娶婦」「待年娶」等多種叫法,一個「養」字,潛藏著熱鬧的訊息。
剖面圖
(小包的迷你花轎:高128厘米,深65厘米,外寬:46厘米,內寬:40厘米)
先說「大嫁」。新娘出嫁轎子作為一種習俗,自古沿襲。普通平民家的女兒,一生只坐一回轎子,「大嫁」後,穿紅著綠,鳳冠霞帔,就如縣官夫人一樣打扮,也算風光走一回。同樣,男子也穿明朝服裝,而且是七品知縣打扮,有的還騎著高對於新郞,江南有“新郞官”之稱,就是源於這一習俗。不僅如此,縣官的車馬轎子,路遇迎親或送親隊伍,必須偃旗息鼓,讓道疏,因為平民百姓一生只有這一天,這是滿清王朝對平民的一種禮遇,尤其是江南平民的一種禮遇。
剖面圖
(大嫁的喜轎,俗稱「萬工轎」-黎裡東聖堂)
新郞可以比擬七品官,得了新郞官的雅稱,新娘穿戴打扮成七品孺人,還有縣官攪拌讓道等等情由,民間演繹出很多故事。基本劇情如下:新郞迎娶新娘,遇到縣官出巡,有的傳說中則有更高級別的大臣,皇帝私巡察訪等。新娘掀開轎簾,向大臣朗聲申理由,平民百姓一生只有這一次,大臣理應甚至道緩,最後大臣避讓一方。從此平頭百姓結婚當日,爭取了七品官和七品孺人的待遇。
剖面圖
(小包的迷你花轎:高128厘米,深65厘米,外寬:46厘米,內寬:40厘米)
再說“小討”,一個平民女子,一生應當坐一回花轎。童養媳的“於歸”,不能沒有這個規矩,也得養一坐花轎,這就有了迷你小轎子。一般說童養媳,千萬不要就來夫家,等待將長大後成婚。據清代《欽定大清通禮》規定男的16歲以上,女的14歲以上,才可以結婚。童婚結婚,不再坐花轎,只要拜天地,拜父母,再夫婦對拜,舉辦幾桌酒席,就“圓房”了,省卻熱鬧繁文縟節官宦人家,富家大戶,不大會“小討”,普通人家,平頭百姓,很多要“小討”。上面額額中的李家九齡女孩,並非窮困到無法養活,夫家與女家應該說還是對門當戶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竇娥冤》雜劇,寫到父親竇天章把竇娥賣給蔡家婆婆做童養;《魔林外史》等古典小說中也都寫到了這種小討現象
"好文轉載| 李海珉老師說六悅匾額二、六藝一匾的解釋..." https://www.6arts.org/blog/explanation-of-one-plaque-in-six-arts-museum-2
明史 :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列女三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宋德成妻姜氏,臨清人。德成知贊皇縣,寇入署,姜投井。賊出之,逼令食,罵曰:「待官兵剿汝,醢為脯,吾當食之。」以簪自剔一目示賊曰:「吾廢人也,速殺為幸。」賊怒殺之
--------------
陶氏,當塗孫士毅妻,守節十年。南都覆,為卒所掠,縛其手介刃於兩指之間,曰:「從我則完,否則裂。」陶曰:「義不以身辱,速盡為惠。」兵不忍殺,稍創其指,血流竟手,曰:「從乎?」曰:「不從。」卒怒,裂其手而下,且剜其胸,寸磔死。陶母奔護,亦被殺。
明史 :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列女三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陶荅子妻
陶大夫荅子之妻也。荅子治陶三年,名譽不興,家富三倍。其妻數諫不用。 居五年,從車百乘歸休。宗人擊牛而賀之,其妻獨抱兒而泣。姑怒曰:「何其不祥也!」婦曰:「夫子能薄而官大,是謂嬰害。無功而家昌,是謂積殃。昔楚令尹子文之治國也,家貧國富,君敬民戴,故福結於子孫,名垂於後世。今夫子不然。貪富務大,不顧後害。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遠害。犬彘不擇食以肥其身,坐而須死耳。今夫子治陶,家富國貧,君不敬,民不戴,敗亡之徵見矣。願與少子俱脫。」姑怒,遂棄之。 處期年,荅子之家果以盜誅。唯其母老以免,婦乃與少子歸養姑,終卒天年。君子謂荅子妻能以義易利,雖違禮求去,終以全身復禮,可謂遠識矣。《詩》曰:「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此之謂也。
頌曰:荅子治陶,家富三倍,妻諫不聽,知其不改,獨泣姑怒,送厥母家,荅子逢禍,復歸養姑。
魯寡陶嬰
陶嬰者,魯陶門之女也。少寡,養幼孤,無強昆弟,紡績為產。魯人或聞其義,將求焉。 嬰聞之,恐不得免,作歌,明己之不更二也。其歌曰:「悲黃鵠之早寡兮,七年不雙。宛鵛獨宿兮,不與眾同。夜半悲鳴兮,想其故雄。天命早寡兮,獨宿何傷。寡婦念此兮,泣下數行。嗚呼悲兮,死者不可忘。飛鳥尚然兮,況於貞良。雖有賢雄兮,終不重行。」魯人聞之曰:「斯女不可得已。」遂不敢復求。嬰寡,終身不改。君子謂陶嬰貞壹而思。《詩》云:「心之憂兮,我歌且謠。」此之謂也。
頌曰:陶嬰少寡,紡績養子,或欲取焉,乃自脩理,作歌自明,求者乃止,君子稱揚,以為女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