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對美國人民來說,是悲傷的一天,也是走向復興的一天。這一天,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格倫代爾市的州立農場體育館舉行了一場莊嚴的追悼會,追悼一位年僅31年、被暗殺的、極富影響力、被尊為「美國英雄」的青年才俊查理‧柯克(Charlie Kirk)。而所有參與這場追悼活動的美國政要、知名人士、普通民眾,都沒有陷入憤怒、復仇、討還血債的冤冤相報中,而是追思柯克從18歲那年起他做了什麼,他改變了什麼,他影響了哪些人,如何把他創辦的「美國轉折點」運動(Turning point USA)繼續下去,讓柯克燃起的火炬傳遍美國與世界。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1JzLF5Jb/
保守派網紅柯克追悼會湧入十萬人,川普與馬斯克並肩而坐。柯克創立的「美國轉捩點」於鳳凰城體育場舉行盛大儀式,川普讚揚柯克為「殉道烈士」,並追授自由獎章。此活動凸顯美國保守運動與基督教的結合,柯克之死更激化此趨勢。
柯克追悼會吸引10萬人潮 川普與馬斯克並肩而坐
(中央社)美國保守派政壇網紅柯克(Charlie Kirk)遇刺身亡,21日在鳳凰城有一場吸引10萬人潮的大型追思儀式。美國總統川普、億萬富豪馬斯克並肩而坐,握手交談。
柯克創立的保守派青年組織「美國轉捩點」(Turning Point USA)21日在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州農體育場」(State Farm Stadium)為他舉行盛大追悼會。
這座體育場是職業美式足球亞利桑那紅雀主場,觀眾席可容納7萬人。美國媒體預估,場外人潮過多,主辦單位另安排一座鄰近場館作為第二現場,總人數上看10萬人。
追思會從當地時間11時開始,早晨周邊出現長長人龍。媒體報導,群眾提前6小時排隊等候。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搭乘空軍一號,上午11時42分降落在路克空軍基地(Luke Air Force Base),隨即搭車前往會場。
直播畫面拍到,川普抵達會場後,現身在防彈玻璃保護的座位,群眾對他喊USA、USA。
曾是川普盟友,後來與川普疏遠的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21日現身會場。直播鏡頭拍到,馬斯克一度與川普並肩而坐,兩人交談、握手。
多名川普政府官員出席這場追思儀式,包括副總統范斯(JD Vance)、白宮幕僚長威爾斯(Susie Wiles)、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Tulsi Gabbard)、衛生部長小羅勃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和國土安全部長諾姆(Kristi Noem)。
這場大型追思活動結合政治味與宗教元素。美國媒體在現場觀察,群眾大多身穿藍、白、紅美國國旗配色的衣服,穿牛仔靴,帶著川普競選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帽子。
美國媒體形容,追思儀式的體育場有如大型教會,會前儀式請到樂團演奏基督教的敬拜音樂,媒體報導有不少支持者表示,柯克的基督教信仰讓他們深受感動。
川普形容亡友為「殉道烈士」:歷史將銘記柯克
(中央社)美國保守派青年領袖、川普政治盟友柯克遭槍殺,川普21日在追悼會上疾呼「戰鬥」,呼應自己與死神擦肩時的喊話,並與柯克遺孀擁抱為致詞作結,數度引發共鳴。他形容柯克為「為美國自由殉道的烈士」,歷史將銘記。
31歲的柯克10日在美國猶他州一所大學演講時頸部中彈身亡,震驚全美。柯克創立的保守派草根組織「美國轉捩點」21日在亞利桑那州舉行盛大追悼會,也就是總部地點。
柯克深入校園發展,以「證明我是錯的」(Prove Me Wrong)的戶外辯論,與青年就分歧性強的議題辯論,以直球對決風格及論理服人。他的保守主張與MAGA群體呼應,使美國總統川普的年輕選票大幅成長,助攻重返白宮路。
川普下午回憶,柯克是「為信念奮戰到最後一口氣」的人。自己被告知柯克中槍那刻,他正在白宮與「非常有權勢的人」談話,「那真是個可怕的時刻」。
「就像是一種超現實的經歷,極其可怕。當時我在橢圓形辦公室裡,身邊都是重量級人物,我正為我們的國家進行一場非常重要的對話,大人物,最重要的大人物。然後我說:『你們現在必須離開。』」
他提到21日的現場「擠滿了如屋樑般密密麻麻的人群」,讓這場活動彷彿成了「昔日的宗教復興聚會」。
川普不改直來直往本色,指柯克懷抱高尚精神,並不憎恨對手,「這就是我和查理(柯克的名)意見不同的地方,我憎恨我的對手」。川普說,自己就是無法忍受對手,而柯克不願把任何人妖魔化。
川普追悼柯克之餘,也融入自己的政策目標,包括他希望派遣軍人和聯邦探員前往民主黨主政、「犯罪氾濫」的城市。他說,柯克最後對他說的話之一是:「拜託您,救救芝加哥。」
川普再次宣布,將追授象徵美國最高平民榮譽的總統自由獎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給柯克時,掀起一陣歡呼。
川普說,柯克一生帶給外界的啟示就是,永遠不要低估一個人憑藉善良的心、公義的使命、樂觀的精神,以及那種一場接一場戰鬥下去(fight, fight, fight after fight)的意志所能做的事情,以拯救美國。
戰鬥一詞對川普的政治生涯意義重大。他去年夏天獲共和黨提名參選總統前夕遭槍擊,耳上有血卻仍振臂疾呼「戰鬥」的無懼態勢,成為歷史畫面。
川普結束演説前,請柯克的遺孀艾瑞卡(Erika Kirk)上台,兩人擁抱並接受台下數萬人打氣,包括副總統范斯、國務卿盧比歐及國防部長赫格塞斯等。艾瑞卡將接任「美國轉捩點」領導職務,繼承亡夫遺志。
雖然柯克從未入閣,《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指出,21日這場活動的規模以及出席的共和黨領袖陣容來看,堪比美國人所見過的前總統國葬,足見柯克在美國政壇的影響力。
柯克告別式人潮如超級盃 美國保守運動能量大增
(中央社)近10萬名參加者,多數為年輕人,加上正副總統與高階內閣官員,21日出席保守派倡議者柯克的告別式,創下美國近年來少見的壯觀場面。儀式透過多家媒體與網路全程直播,共和黨高階政治與基督教保守教派結合的保守運動能量大增。
柯克遇襲身亡後,告別式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附近的格倫代爾州農體育館舉行,大批民眾清晨起排隊準備進場,人龍超過1英里(約1.6公里),許多人身穿「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與「自由」(Freedom)字樣服裝出席,場面壯觀。
活動於美西時間午間開始,許多無法進場者在場外收視。川普政府成員、教會領袖、共和黨人與保守派運動人士等到場。
美國媒體形容告別式猶如美式足球超級盃(Super Bowl)般規格,場內有國會議長強森(Mike Johnson)、國務卿盧比歐、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保守派媒體人卡爾森(Tucker Carlson)與副總統范斯等。
柯克和遺孀艾瑞卡都是虔誠基督徒,告別式在濃烈宗教氣氛中進行,川普稱他是基督教與美國的英雄,自由信仰的傳道者;他的聲音將世代流傳,成為永恆。許多講者稱許他是丈夫、父親、虔誠信徒與愛國者。
范斯說,過去兩週他提到耶穌基督的次數,比他這輩子在公開場合講得還要多。白宮副幕僚長米勒(Stephen Miller)稱,將遙見柯克精神回歸。
艾瑞卡呼籲年輕男性追隨柯克生前對婚姻、家庭和當個好爸爸的範例,以及他倆推動的基督教婚姻形式,男人是家中的精神領袖,妻子不是僕役、雇員、奴隸,而是幫助者,這代表基督保守家庭已在華盛頓升起。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形容,美國政府高階官員與基督福音教派崇敬儀式共聚,這不僅是依循柯克信仰的教派傳統向他致敬,還反應基督教保守派與共和黨政治在川普執政下已高度融合。
柯克18歲在鳳凰城創設青年運動組織「美國轉捩點」,打入長期屬於自由派及民主黨票倉的校園,成功為川普爭取年輕選票,也帶動美國新世代的保守傾向運動。9月10日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戶外活動遭槍擊喪命,享年31歲。
查理柯克追悼會吸引10萬人潮如超級盃,川普與馬斯克並肩而坐,美國保守運動能量大增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424OPMp
柯克離去 共和黨青年人號召力難被替代
對共和黨和保守派而言,柯克的離去無疑是一大損失,因為他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短期內難以被替代。
2025/09/21 19:00◎矢板明夫
美國保守派青年領袖查理·柯克的葬禮,將於9月21日在亞利桑那州舉行。美國總統川普、副總統范斯、國務卿魯比歐等重量級人物,都將親臨現場。
美國保守派青年領袖查理·柯克的葬禮,將於9月21日在亞利桑那州舉行。美國總統川普、副總統范斯等重量級人物,都將親臨現場。(取自貼文)
921舉行葬禮 川普、范斯、魯比歐都將到場
年僅31歲的查理·柯克在美國政治中備受矚目,其影響力引發了不同觀點的討論。有人說他僅僅是一名擁有大量粉絲的政治網紅,但實際上,柯克卻在共和黨和保守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從他獲得川普下令降半旗四天致哀以及范斯的扶靈舉動,都顯示出他對美國政治有極大的影響力。
美國左派民主黨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採取了兩大主要策略:一是透過引入非法移民來擴大其選民基礎;二是佔領學校,尤其是高等教育機構,摧毀下一代對共和黨傳統基督教價值觀的基本認同。這種戰略使得民主黨在選票上獲得了顯著優勢。
在爭奪美國政治未來的年輕人選票上,本來共和黨是完全處於下風的,直到柯克的出現。
柯克18歲時就參與創立了「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組織,致力於在校園中推廣美國保守主義理念,特別針對民主黨的熱門議題進行辯論。他靈活運用短影片平台,將辯論精華片段廣泛傳播。他豐富的知識和強大的邏輯,吸引了年輕人的注意。
柯克的成功在於其鮮明的辯論風格,以及對傳統價值觀的強調,透過理性論證和事實支持來挑戰民主黨的觀點,讓原本青睞民主黨的年輕人開始反思。
新穎方式表達傳統價值觀 柯克讓年輕人聽得進去
柯克在辯論中所表達的理念,雖然大多源於美國的保守派傳統價值觀,如聖經教義,卻以新穎的方式進行宣傳,使其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為共和黨在校園中獲得愈來愈多的支持。
柯克葬禮將於9月21日在亞利桑那州舉行,美國轉折點組織總部外周圍環繞著鮮花和標語。(彭博檔案照)
柯克葬禮將於9月21日在亞利桑那州舉行,美國轉折點組織總部外周圍環繞著鮮花和標語。(彭博檔案照)
2024年美國大選中,柯克無疑為川普贏得了大量年輕選票。川普總統也肯定了柯克為勝選發揮的關鍵作用。
因此,柯克的重要角色,還在於他和川普總統建立了情同父子般的深厚友誼。副總統范斯和擔任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的小羅伯特·甘迺迪都表示,如果不是因為柯克的極力推薦和促成,他們不會擔任現在的職務。
對共和黨和保守派而言,柯克的離去無疑是一大損失,因為他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短期內難以被替代。希望他堅持理性對話的精神,能被繼續傳承、發揚光大。
#RIP Charlie Kirk
(作者為日本在台新聞工作者與作家)"矢板明夫觀點》柯克離去 共和黨青年人號召力難被替代 - 自由評論網"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5185814
在美國政治中,政治光譜有多種分類方式,通常會使用「左派」與「右派」,「左翼」與「右翼」,以及「保守派」與「自由派」來描述不同的政治立場和思想。這些分類有時會交錯,有些人會擁有「左翼」的社會觀點和「右翼」的經濟觀點,或者是其他複合型的立場。
這裡是幾個主要的分類和其內涵:
1. 左派 (Liberal/Progressive)
社會觀點:左派支持社會自由、少數群體的權利、以及對待弱勢群體的平等政策。他們通常支持提高政府對社會福利的投資,並強調社會正義,例如爭取女性權利、LGBTQ+權利、種族平等、以及移民權益等。
經濟觀點:在經濟上,左派支持更高的富人稅、提高公共支出、改善教育和醫療服務等,偏向支持更多的政府干預和社會保障措施,力求縮小貧富差距。
主要代表:美國的民主黨內部的進步派(Progressives),例如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和伊莉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等人,通常被認為是左派代表。
2. 右派 (Conservative)
社會觀點:右派偏向傳統價值觀,支持保護家庭結構、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等傳統社會基礎。對於變革的速度比較保守,通常對同性婚姻、墮胎、移民等問題持保守態度。
經濟觀點:在經濟上,右派支持市場自由,主張減稅、減少政府干預、降低公共支出等。他們認為經濟成長應該依賴於私人部門的自由市場運作,並且通常支持企業和企業家的自由發展。
主要代表:共和黨通常被視為右派政黨,其內部有許多保守派人物,如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羅恩·德桑蒂斯(Ron DeSantis)。
3. 保守派 (Conservative) vs. 自由派 (Libertarian)
保守派(Conservatism):一般來說,保守派偏重於傳統價值和社會秩序的維護,主張對政府干預經濟的限制,但仍支持一定程度的政府角色來維持國家安全、法律秩序和基礎設施。
自由派(Libertarianism):自由派與保守派在經濟自由上有共同點,兩者都支持市場自由,但自由派更多強調個人自由,極度反對政府對個人生活的干預。他們支持最小化政府,並且認為個體應該擁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去做出自己的選擇,無論是關於藥物使用、同性婚姻還是其他個人行為。
4. 右翼 vs. 左翼 (Far Right vs. Far Left)
右翼極端 (Far Right):極右派通常持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排外主義觀點,主張限制移民、強調國家優先、甚至有時支持白人至上或極端的社會保守立場。他們傾向於反對全球化,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對政府的權威性持支持態度。
左翼極端 (Far Left):極左派則主張徹底的社會變革,包括支持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政策。他們通常要求完全的財富再分配,並主張強化公立系統、國有化大型企業、全面的醫療保健等大規模社會福利改革。
5. 中間派 (Centrist)
中間派不完全偏向左或右,他們的政策立場通常在兩者之間。他們支持在保證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平衡的前提下,促進適度改革。中間派選民往往支持兩黨制的折衷方案,並對兩黨極端觀點持懷疑態度。
6. 美國兩大政黨的立場
民主黨 (Democratic Party):大多數民主黨成員屬於進步派或自由派,支持社會公平、經濟改革、環境保護和少數族群權益,但黨內也有一些較為中間偏左的成員,像是喬·拜登(Joe Biden)。
共和黨 (Republican Party):共和黨則代表著保守派的力量,強調自由市場、減稅、減少政府規模以及強化國家安全。在一些州和地區,也有較為極端的保守派人物,像是支持國家主義、傳統家庭價值等。
小結:
左派:通常更重視社會正義,支持強化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的干預。
右派:注重傳統價值,支持自由市場,並提倡更少的政府干預。
保守派:強調傳統社會結構,對改變持謹慎態度。
自由派:極度支持個人自由和政府最小化干預。
--------------------------------
在美國,宗教與政治常常交織在一起,但宗教和政治的關係相對複雜。根據不同的宗教信仰、教派以及對社會和道德問題的看法,宗教群體可以被劃分為不同的政治立場:左派、右派、保守派、自由派等。這些分類可以根據教會或信仰團體對某些議題(如墮胎、同性婚姻、移民政策等)的立場來區分。
1. 基督教與保守派/自由派
基督教是美國最大的宗教群體,無論是天主教、新教,還是福音派基督教,其政治立場會根據教派的不同而有所區分。
福音派基督教 (Evangelical Christians)
政治立場:福音派基督教通常與保守派緊密聯繫。許多福音派教徒認為基督教的核心價值觀應該在國家的政策中得到體現,並且反對許多現代的社會改革,如同性婚姻、墮胎等。
社會觀點:強烈支持傳統家庭價值,主張男女婚姻、反對墮胎、反對同性婚姻、強烈支持宗教自由。
政治代表:許多福音派教徒支持共和黨,特別是在關於道德和社會議題(如反對墮胎和保守的婚姻觀點)上。特朗普總統(Donald Trump)獲得了大量福音派選民的支持。
天主教徒 (Catholics)
政治立場:天主教的政治立場比較複雜,因為美國的天主教徒中既有保守派也有自由派。天主教教義強調社會正義和幫助貧困者,這使得一些天主教徒與左派的社會福利政策相吻合。
社會觀點:在道德問題上,天主教會一般持保守立場,特別是反對墮胎和同性婚姻等。然而,天主教強調照顧弱勢群體,這使得很多天主教徒支持更高的社會福利開支和移民政策。
政治代表:天主教徒的政治立場比較分歧,支持民主黨的天主教徒通常關注社會福利和移民問題,而支持共和黨的天主教徒則可能更多關注道德和家庭價值問題。
主流新教徒 (Mainline Protestants)
政治立場:主流新教徒通常支持比較自由派的政策,尤其在社會問題上。他們更傾向於支持同性婚姻、墮胎權、以及對社會福利的支持。
社會觀點:許多主流新教教會強調愛與包容,並支持宗教和社會改革。這些教會可能會更開放地接受性別認同、族群多樣性等議題。
政治代表:主流新教徒更有可能支持民主黨或進步派的立場,特別是當涉及到平等、社會福利、和環境保護等問題時。
2. 其他宗教群體的政治立場
除了基督教外,美國的宗教多樣性還包括猶太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等。這些群體的政治立場也會根據其宗教教義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
猶太教 (Jewish Americans)
政治立場:大多數猶太人傾向於支持自由派的政治立場,特別是在關於移民權益、社會福利、以及種族平等的問題上。他們對保守派立場,尤其是對社會問題的態度(如墮胎和同性婚姻)通常比較反感。
社會觀點:猶太教強調社會正義、慈善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因此猶太社群往往支持進步的社會改革。
政治代表:猶太選民通常支持民主黨,尤其是在有關人權、社會福利和種族平等等議題上。
伊斯蘭教 (Muslims)
政治立場:美國的穆斯林群體大多數偏向於支持自由派,尤其是在移民、種族平等、宗教自由等問題上。穆斯林對於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特別是穆斯林禁令,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對。
社會觀點:穆斯林社群強調宗教自由、社會公正和平等,因此在許多社會議題上,特別是在弱勢群體的支持上,與左派立場較為接近。
政治代表:穆斯林選民主要支持民主黨,並積極參與推動多元文化和反對歧視的運動。
佛教與印度教 (Buddhism and Hinduism)
政治立場: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在美國的政治立場通常也偏向自由派,特別是在社會正義、環境保護和非暴力等問題上。這些群體通常支持環保政策、難民支持和社會福利等議題。
社會觀點:他們強調同情心、非暴力、以及對所有生命的尊重,因此在某些道德和倫理問題上傾向支持進步立場。
政治代表:這些群體的選民通常支持民主黨,尤其是關注人權和環境保護等議題時。
3. 總結
保守派宗教立場:大多數福音派基督徒、一些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支持共和黨,並傾向於反對墮胎、反對同性婚姻、支持傳統家庭價值等。
自由派宗教立場:大多數天主教徒、主流新教徒、猶太人、穆斯林、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則更多支持民主黨,關注社會正義、環境保護和種族平等等議題。
4. 宗教與政治的交織
在美國,宗教和政治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許多宗教團體在選舉期間會表達他們對特定政策的立場,並試圖影響選民。無論是福音派的保守立場,還是天主教的社會正義觀點,宗教對美國政治的影響都是顯著的。
--------------------------------------
在美國,政治人物的立場可以根據多種維度來分類,包括他們的政治理念、政策立場、選民基礎和所屬政黨。美國主要有兩大政黨:民主黨和共和黨,但這些政治人物之間的區別並不僅僅取決於黨派,還取決於他們在各種社會、經濟和文化議題上的立場。
1. 左派與右派
左派(Liberal / Progressive):這些人物通常支持政府在經濟和社會事務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他們更傾向於支持社會福利、環境保護、民權和社會平等,並且偏向改革現有體系來達成更公平的社會。他們可能會提倡增稅(尤其是富人和大企業),支持強化社會安全網,如公共醫療保險(例如「全民醫保」)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
右派(Conservative):這些人物傾向於支持市場自由、低稅收、政府干預的最小化,以及保護傳統社會價值觀(如家庭結構、宗教自由等)。他們強烈支持自由市場經濟,並主張減少政府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干預,尤其是對企業和富人減稅。
2. 保守派與自由派
保守派(Conservative):在美國,保守派通常屬於共和黨,尤其是對傳統價值的強烈捍衛,如對墮胎的反對、支持傳統的家庭觀念(婚姻是一男一女)、以及對宗教自由的強調。保守派人物通常支持更強的國防、限制移民、減少政府規模,以及更少的社會福利政策。
自由派(Libertarian):自由派與保守派在一些經濟問題上有相似立場,但自由派更強調個人自由和最小化政府干預。自由派主張減少政府對個人生活的控制,強烈支持言論自由、隱私權和市場自由。儘管自由派在許多問題上與左派有重疊,但他們的立場更加偏向於極少干預政府。
3. 左翼與右翼
左翼(Far Left):這些人物通常持有非常進步的立場,支持社會主義或某些形式的共產主義。他們主張徹底改變現有的經濟和社會體系,支持極端的財富再分配、國有化和強化公共福利等政策。他們可能支持免費醫療、教育,並主張消除社會上的所有形式的經濟不平等。
右翼(Far Right):極右人物通常支持民族主義、極端的傳統家庭觀念、保護主義政策,並且對移民、全球化和跨國組織持懷疑態度。在某些情況下,極右派還可能支持極端的社會保守政策,甚至是民族排外或種族主義觀點。
4. 美國主要政治人物分類
以下是一些當前(或近期)美國政治人物的分類示例,根據他們的政治立場來劃分:
左派/自由派政治人物(進步派)
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民主黨的進步派代表,支持社會主義政策,主張全民醫保、免費大學教育、大幅增加富人稅和企業稅等。他對貧富差距、環境保護、社會正義等議題非常關注。
伊莉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也屬於民主黨的進步派,強烈支持改革金融體系、打擊大企業、提高中產階級收入、並強調女性權益和教育改革。
亞歷山大·奧卡西奧-科特茨(Alexandria Ocasio-Cortez,AOC):民主黨的年輕進步派,支持"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和社會主義式的經濟改革,如全民醫保和免費教育等。
中間派/溫和派政治人物
喬·拜登(Joe Biden):民主黨的現任總統,代表中間偏左的立場。他支持社會福利和一些進步改革,但也強調與共和黨合作,推動兩黨合作的政策。他在外交政策上較為溫和,強調與盟國的合作和多邊主義。
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前美國國務卿、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通常被視為中間偏左的代表,支持對經濟進行改革,並且強調平等、教育和婦女權益。
保守派政治人物
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共和黨的前總統,典型的保守派人物。他強調減稅、反移民、強化國防、以及支持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在經濟政策上,他支持減少企業稅,並推動自由市場經濟。
羅恩·德桑蒂斯(Ron DeSantis):佛羅里達州州長,擁有極強的保守派立場,尤其在教育、反對疫苗強制接種、以及強烈支持保守的社會價值方面表現突出。
極右派政治人物
馬特·蓋茲(Matt Gaetz):共和黨的極右派代表人物,強烈支持保守的文化觀點、反對墮胎、以及支持強硬的移民政策。他也是特朗普的堅定支持者。
洛倫·博賴特(Lauren Boebert):來自科羅拉多州的共和黨眾議員,代表極右派,支持擴大槍支擁有權、反對墮胎、並且在文化議題上持強烈的保守立場。
極左派政治人物
基爾·奧斯本(Kshama Sawant):來自西雅圖的社會主義市議會議員,她強烈支持提高最低工資、全國社會主義政策,並強調推動工人階級的權益。
5. 總結
左派或進步派:如伯尼·桑德斯、伊莉莎白·沃倫,主張更大範圍的政府干預,支持社會福利、經濟改革和環境保護。
保守派:如特朗普、德桑蒂斯,主張市場自由、低稅收、強化國防以及保護傳統價值觀。
極左派:如AOC等進步派人物,主張根本性的社會、經濟改革,支持社會主義和財富再分配。
極右派:如馬特·蓋茲、洛倫·博賴特,強烈支持傳統家庭價值,反對移民、環境保護和社會福利。
美國的政治人物立場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並且在不同的時期和議題上可能會有所變化,但總體上他們仍然會在這些基本分類中有所區分。


【有線新聞】美國右翼意見領袖柯克槍殺案,疑犯魯濱遜透過視像提堂。
案件在猶他州地方法院審理,22歲的魯濱遜透過視像應訊,檢控官尋求判處死刑,他目無表情。魯濱遜未有僱用律師辯護,他被控7項罪名,包括加重謀殺、開槍重罪和妨礙司法公正等。案件押後至今個月29日再訊,其間魯濱遜不准保釋。
他涉嫌上星期三在猶他州的大學槍殺右翼意見領袖柯克,檢察部門公開更多證據,指魯濱遜曾向同居的跨性別伴侶留低字條,稱有機會殺死柯克,會把握這個機會;又透露犯案是因為認為柯克散播仇恨,他已經忍受夠。Charlie Kirk槍殺案|疑犯透過視像提堂 案件押至9.29再訊 不准保釋 - 有線寬頻 i-CABLE https://bit.ly/4pp9Hba
----------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盟友、右翼評論家柯克(Charlie Kirk)9月10日(周三)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演講期間遭到槍殺。疑犯羅賓遜(Tyler Robinson)16日(周二)透過視像方式在猶他州地方法院提堂,在法官宣讀檢察官對羅賓遜提出的7項控罪後,案件押後至本月29日再提訊。由於檢方尋求判處羅賓遜死刑,他將繼續還押,不准保釋。
美國右翼名嘴Charlie Kirk遭槍殺始末:
據《衛報》報道,法庭直播畫面顯示,疑犯羅賓遜身穿深綠色無袖背心應訊,法院工作人員指是為防止防羅賓遜自殘。
法官在庭上要求羅賓遜讀出自己的名字,這是羅賓遜在整個庭審過程中唯一一次講話,並向他宣讀檢方提出的七項罪名,包括加重謀殺(aggravated murder)、持有武器和妨礙司法公正(obstruction of justice)等。
法官表示下次提訊是9月29日,屆時必須指定一名律師代表羅賓遜。
報道指,猶他州檢察官格雷(Jeffrey Gray)同日較早時舉行記者會,詳細說明向羅賓遜提出的7項控罪,並表示將尋求判處羅賓遜死刑。
格雷向法庭提交文件,羅列槍擊案發生後收集到的證據,包括羅賓遜曾透過短信向同居室友透露殺死柯克是因為受夠對方散播仇恨,那些仇恨是無法通過協商排解。羅賓遜亦提示室友刪除短信。Charlie Kirk遇刺|疑犯Tyler Robinson提堂 不准保釋29日再訊 https://bit.ly/4ntO7R2
原文網址: Charlie Kirk遇刺|疑犯Tyler Robinson提堂 不准保釋29日再訊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7712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
編按:關於Charlie Kirk 疑兇Tyler Robinson的身份和動機,目前流傳著各種推測——從右翼「groyper」到左翼的Antifa。然而,從他在子彈殼上刻寫的內容來看,這更像是一個深度沉浸於網絡文化的「梗小鬼」所為。
端傳媒即將發表深度評論,探討這種將暴力行為「遊戲化」和「梗化」的現象,並將分析這些新的文化機制如何超越傳統政治光譜,成為網絡時代暴力表達的新形式。
9月10日,保守派評論員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演講時遭槍擊身亡,震動美國政壇。12日,22歲的猶他州男子泰勒·羅賓遜(Tyler Robinson)被捕。短短數日內,這起案件迅速捲入美國高度極化的輿論與政治鬥爭,而對於其本人的政治立場和犯罪動機,卻依然沒有一個能完全自圓其說的解釋。
密集的威脅與報復
槍擊發生僅數小時後,特朗普在公開發言中便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將兇手歸咎於「激進左翼」,稱左翼把查理「這樣優秀的美國人比作納粹」是襲擊的原因。這一說法迅速傳播,並被MAGA支持者放大。部分有影響力的極右翼人士甚至公開呼籲對民主黨人進行「復仇」和「戰爭」。一些民主黨人和主流媒體批評特朗普只譴責左翼,卻為在美國更爲普遍的右翼政治暴力開脫。對此,特朗普在12日接受霍士電視台訪問時直接表示:「激進右翼之所以激進,是因為他們不想看到犯罪……激進左翼才是問題所在」,14日再次回答另一名記者稱:「問題出在左翼,不在右翼。」
9月15日,副總統J. D. 萬斯接替柯克,主持了他的播客《查理·柯克秀》,並邀請政治盟友們作為嘉賓發言。特朗普的國土安全顧問兼副幕僚長米勒就在節目中強硬表態,稱左翼是「一場龐大的國內恐怖運動」,並誓言「以查理的名義」,「動用司法部、國土安全部以及整個政府的一切資源,識別、瓦解、摧毀這些網絡」。
右翼的報復行動並不僅僅局限於口頭。已有多名教師、消防員、軍人等因對柯克之死發表「不當評論」而被右翼帳號舉報至工作崗位,隨後被開除,許多沒有被開除者則在網上受到大量威脅。常被認為左傾的MSNBC電視台分析師多德(Matthew Dowd)因在節目中批評柯克「最具分裂性」、「散播仇恨言論」而被解僱。動畫《南方公園》中諷刺柯克的一集也被「喜劇中心」電視台緊急宣佈撤下所有已排期重播。CNN報道稱,這些舉報和騷擾看起來有協同特徵。
此外,還有匿名右翼人士開設了一個名為「揭露殺查理兇手」(Expose Charlie's Murderers)的網站,蒐集對柯克之死發表在他們看來不當評論的發言,進行人肉搜索後,將真人資料張貼在網站上。截止13日中午,網站宣稱已收到3萬條舉報,發佈了其中幾十條,並承諾最終將會全部貼出。許多評論者將這一網站與柯克生前創辦的「教授觀察名單」相比。該名單建立於2016年,貼出了200多名據稱宣揚「反美價值觀」和「左翼宣傳」的大學教授,而許多被掛的教授都表示受到過騷擾和暴力威脅。
此外,一些主流媒體也倉促發佈了一些未經證實的傳言,影響了公眾對案件性質的認知。例如,《華爾街日報》曾稱兇器子彈上刻有「跨性別相關信息」,《衞報》則援引其過去朋友的說法,稱其為家庭中唯一的左翼。後來,兩家報紙都在網絡報道中刪去相關說法,並發佈澄清聲明。但相關報道早已被很多右翼人士拿來當作譴責左翼與跨性別群體的「證據」。
羅賓遜的落網過程很快被還原:在警方發佈了嫌疑人的監控圖像後,他的父親認出了兒子,起初羅賓遜表示寧願自殺也不自首,隨後父親與一名牧師共同說服兒子留在住所等待,直到執法人員將其逮捕。他被控多項重罪,包括加重謀殺、非法持槍和妨礙司法,目前已被羈押,且不得保釋。據猶他州州長考克斯(Spencer Cox)稱,羅賓遜非常不配合調查,因此所有關於他的資訊都是通過其親友了解的。
根據《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的梳理,羅賓遜生活在猶他州西南部的小鎮,從小擅長使用各種槍械。他的家庭有摩門教背景,家人幾乎都是堅定的共和黨支持者,但他本人在選民登記中將自己登記為無黨派,且尚沒有投票紀錄。他曾以優異成績在2021年進入猶他州立大學,但只讀了一學期便退學,隨後進入迪克西技術學院(Dixie Technical College)的電氣學徒專案。《華爾街日報》援引考克斯的說法,稱有親戚注意到他在過去兩三年裏更加熱衷政治,並在不久前提到柯克將在猶他谷大學的演講,還譴責其演講「傳播仇恨」。
彈殼上的文字有甚麼訊息?
案件引發最多討論的細節之一,是在案發現場發現的彈殼,上面刻有各種費解的文字與符號:
“Notices bulge, OwO what’s this?” 「注意到了突起,OwO 這是甚麼?」——這句話來自一張諷刺「獸迷」(furries)群體的梗圖(meme﹑迷因圖)。「獸迷」指的是一個愛扮演成擬人動物的網絡亞文化群體,部分成員會對相似扮相的同伴產生性欲。在這張梗圖中,兩名容貌邋遢的中年男子正在用撒嬌、賣萌的語言和顏文字調情,其中一名男子發覺到對方出現了男性生理反應。這句話在互聯網迷因裏通常用來表達尷尬的反差,而在柯克案件的語境中內涵不明。有分析者認為,這更像是純粹的整蠱,也有右翼人士認為,「突起」正是對「跨性別」的暗示。
“If you read this, you are gay, LMAO”「如果你讀到這條,就說明你是同性戀,笑死」——也是青少年中流行的惡搞迷因,在這裏似乎是純粹的整蠱,但也有左翼分析者認為,這種拿「同性戀」來開低級玩笑的做法,並不像一個嚴肅左翼人士會做的事情。
“Hey fascist! Catch! ↑→↓↓↓” 「嘿,法西斯!接招!↑→↓↓↓」——這句話的語境本源為遊戲《絕地戰兵2》(Helldivers 2),這一系列箭頭是遊戲中放一種大招的鍵位。在這款遊戲中,超級地球人類一直喊着「民主」的口號進行戰爭,這被認為含有微妙的政治反諷色彩。這款遊戲的玩家並沒有特定的意識形態偏好,但據稱他們在對戰中常戲稱敵人或隊友為「法西斯」。有分析認為,這條信息可能同樣沒有很強的政治含義,只是在暗示自己要「幹一票大的」。
“Bella Ciao” 「姑娘再見」——著名的意大利二戰反法西斯歌曲。但近年來,這首歌被網劇和遊戲頻繁引用,因此可能已失去了最初的左翼內涵。右翼分析將這句歌詞作為羅賓遜是 Antifa 的「鐵證」,而左翼媒體 The Daily Beast 則援引一些分析稱,Bella Ciao 在極右翼的 Groyper 群體中也非常流行。
不少左翼分析者結合羅賓遜的家庭背景、社媒發言等資訊,得出了一個替代性假設:羅賓遜並非左翼,而是Groyper的一員。這個由富恩特斯(Nick Fuentes)領導的極右網絡運動以白人至上主義和基督教民族主義為核心理念,長期與柯克這樣已經坐穩保守派主流寶座的極右翼敵對、尋釁,因此這次刺殺其實是極右翼内訌。不過,富恩特斯本人已堅決駁斥了這種說法,也未見主流媒體為這種推測嚴肅背書。
總而言之,羅賓遜「迷因宣言」中的有些句子似乎有意識形態內涵,但如何解釋完全取決於分析者的視角,而有些更像是純粹的惡搞。更有可能,這些信息並不構成連貫的意識形態,而是亞文化反諷拼貼,認真古板地考據其中某句話的確鑿意涵,本身就未必是正確的方法。
動機矛盾的新一代槍擊案犯
羅賓遜的許多特徵都讓人聯想到同為2003年出生的行刺特朗普的槍手克魯克斯(Thomas Matthew Crooks),兩人都沒有任何犯罪記錄,關於其政治立場的證據也彼此矛盾。這些新一代政治刺客和槍擊案犯成長在充滿戾氣的政治極化年代,伴隨他們長大的是射擊遊戲和犬儒表情包,他們行刺的動機很難用傳統的認知與理性去理解。如左翼雜誌《雅各賓》的評論所言:「過去幾年,襲擊者似乎越來越多地來自美國民眾中政治意識混亂、精神失常且全副武裝的群體,他們普遍的偏執和迷失方向與支離破碎卻又異常兩極分化的政治文化交織在一起……昔日的校園槍擊案兇手往往沉迷於一種非政治化的全面虛無主義,而如今,他們卻在武器上塗寫相互矛盾的政治口號。」
13日晚,右翼媒體開始釋放消息稱,羅賓遜與自己的室友為情侶關係,而後者是一名跨性別人士,正在完成從男到女的性轉。13日,猶他州州長考克斯對媒體證實了這一說法,但補充說該名室友非常震驚,對羅賓遜的計劃一無所知,並且正在積極配合調查。此外,考克斯還證實了之前部分媒體所說的羅賓遜在犯案後在Discord論壇上與朋友拿FBI發佈的照片開玩笑的消息。考克斯還稱導致嫌犯激進化的是遊戲和「暗網」文化,不過似乎並不是指傳統意義上犯罪活動集聚的Tor暗網,而是「諸如Reddit文化」這樣的「互聯網上……某種深層黑暗的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刺殺發生後,作為溫和共和黨人的考克斯的表現一直被拿來與特朗普和MAGA支持者作比較。不同於火上加油的MAGA人士,考克斯始終在努力為局勢降溫。他強調沒有調查結果前不應輕下結論,稱只有嫌疑人一人應為事件負責,甚至敦促民眾不要憤怒,而是「放下手機、關掉電腦、觸摸草地、擁抱家人、走出去為社區做好事」。多家左翼媒體,甚至民主黨人都稱讚了考克斯的表現成熟、穩健。例如夏威夷州民主黨籍參議員沙茨(Brian Schatz)在評論考克斯的這句話時就表示:「憑這條訊息,你可以在28年贏得所有選舉人票。」右媒說左,左媒說右,Charlie Kirk的疑兇到底有何動機?|Whatsnew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https://bit.ly/47N1sPR
----------------
柯克遭槍殺案疑犯被控七項罪名 檢方擬求處死刑
美國猶他州檢察官周二(9月16日)表示,將尋求對涉嫌刺殺美國知名保守派活動人士查理·柯克的22歲嫌犯判處死刑。嫌犯當天稍晚將在監獄通過視頻首次出庭。
路透社報道,檢方指控嫌犯泰勒·羅賓遜(Tyler Robinson)上周三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屋頂狙擊點開槍,子彈擊中柯克頸部,致其當場身亡。
猶他州縣檢察官傑弗里·格雷(Jeffrey Gray)在記者會上表示,羅賓遜已被控七項罪名,包括加重謀殺、處理證據妨礙司法公正以及要求室友刪除涉案短信以圖掩蓋罪行。格雷強調,決定尋求判處死刑是“獨立作出的,完全基於現有證據、案情及其性質”。
這起槍擊案在網絡上傳播的視頻引發各界對政治暴力的強烈譴責,但也加劇了黨派間的指責與擔憂,外界擔心此案或引發更多流血事件。
檢方文件顯示,羅賓遜曾告訴其室友兼伴侶,他殺害柯克是因為“受夠了他的仇恨”,並稱“有些仇恨無法通過談判化解”。他還承認已籌畫襲擊超過一周。警方在疑似兇器的扳機上發現與羅賓遜匹配的DNA。
檢方表示,謀殺與持槍罪名之所以加重,是因為羅賓遜被認為因政治立場瞄準柯克,且明知現場有兒童會目睹兇案。根據猶他州法律,只有加重謀殺罪可判處死刑。
現年31歲的柯克是“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聯合創辦人兼負責人,也是特朗普的重要盟友。案發時,他正向約3000人發表演講。嫌犯在混亂中最初逃離,後於次日經親友勸說自首。
近年來,美國政治暴力事件頻發,包括去年針對特朗普的兩次暗殺未遂,以及今夏明尼蘇達州一名民主黨州議員遭槍殺。根據路透社/益普索在柯克遇害後進行的民調,約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認為當前政壇常見的激烈言辭正在助長暴力行為。柯克遭槍殺案疑犯被控七項罪名 檢方擬求處死刑 https://bit.ly/46Hvnba
佛州對慶祝柯克遇刺的教師展開調查 | 柯克遇害 | 查理·柯克 | 政治暴力 | 大紀元

美國正處於「危險的升級臨界點」。她認為,去人性化的言論、槍枝氾濫、假訊息傳播以及對政治制度的信任崩潰,正匯集成一個難以解決的惡性循環,而柯克之死,無疑是這場風暴中最令人悲痛的註腳。保守派領袖柯克遇刺!《時代雜誌》血色封面:美國政治暴力如瘟疫般蔓延 | 國際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JTu3t0

https://www.threads.com/@x_k_cheong/post/DOi1iqkkXB-?xmt=AQF0c9VGN8WF88m0v1ajOOUhb4lFxH8AOlPuWGGZWY4Wdg

https://www.threads.com/@x_k_cheong/post/DOi1iqkkXB-?xmt=AQF0c9VGN8WF88m0v1ajOOUhb4lFxH8AOlPuWGGZWY4Wdg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1CfDMQsMD8/

川普的31歲盟友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被槍殺,在美國引起極大的震撼。民眾獻花哀悼遇刺身亡的柯克。(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川普的31歲盟友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被槍殺,在美國引起極大的震撼。不太像脆河道上有許多華文貼文「批評左膠vs.給柯克負評」的唇槍舌戰,其實真正的英文母語使用者,不管是在脆、X還是在Truth Social上,有更大的比例是在談how to disagree without being disagreeable。這句話由當年也被槍殺的金恩博士的大兒子(Martin Luther King III)在柯克被殺後的受訪中提出,其實連中文都有點難翻譯,因為在民主化尚淺的華人文明中,要產生任何稍微接近審議式民主的樣態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也因此如此概念難以內生於中文邏輯之中。這句話可以暫且翻成「可以怎樣不惹人生厭的不表贊同」,嚴格來說,就是文明的辯論才有政治寬容的可能。沒有政治寬容,其結果可能就會是槍殺柯克。
事實上,美國最近政治性暗殺連同其他有種族意圖的犯罪不少,除了柯克,還有幾天前發生在北卡的非裔男子在輕軌上把一名烏克蘭女子刺死的悲劇。另外還有今年六月十六日明尼蘇達州州眾議員霍特曼(Melissa Hortman)與其丈夫遭槍殺,距離5英里外的州參議員霍夫曼(John Hoffman)與其妻子也受到槍傷。這起群滅民主黨議員的槍擊案已被證實牽扯政治動機。拉遠一點來看,從2017年開始,路易斯安那州聯邦眾議員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共和黨)差點因為一名左翼激進分子的開槍而喪命。更不用說從去年開始,川普本人遭遇兩次槍擊意圖。
所以近幾年來被槍擊的不是只有保守派,自由派也有。這也就是為什麼自由與保守兩邊的意見領袖,包含很多像柯克一樣的KOL,都在致力談相互理解,縱使在普遍被認為是極右大本營、川普老巢的Truth Social上面,有更多的貼文重心已經放在言論自由的美國價值,就是誓死保衛對立者發言的權利。美國現在是很亂沒錯,但美國民主真的沒那麼脆弱。
相較之下,在中文世界中隔一手翻譯與傳播過來的美國政治,看起來卻是一團亂,許多左與右的「中文代理人」互相攻擊,罵左膠與法西斯也就算了,甚至瞧不起中間立場的人。而這也是對於美國輿情的不了解,現在有更多的美國人,尤其是年輕人,不願意柯克的暗殺墜入是左對右、民主黨對上共和黨的殺戮。他們不要這個,他們認為這次的暗殺就是對美國民主的攻擊,是野蠻vs.文明之間很清楚的界線。有趣的是,在台灣常被戲稱為「中壢李姓」(中立理性)的選民,反而在美國輿情中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力。譬如IG有28.8萬粉絲的PoliticlipsHub,才21歲的直播主懷瑟斯(Dean Withers)在柯克被暗殺之後,表示他對於這場暗殺要被形容成左跟右的鬥爭,感到十分噁心!身為自由派的他雖然過去常被柯克粉攻擊。但這次暗殺如果他的粉因為柯克的死而感到雀躍的話,他會選擇站在右翼這邊跟這些粉絲切割,這是人性vs.無人性的分野,中間沒有模糊空間。
筆者廿年前在美受教時研究種族關係的黑人教授歐瑞(D'Andra Orey),也在柯克被暗殺後臉書發文表示,柯克曾在2021年稱當時黑命貴的起因、也就是活活被白人警察打死的黑人嫌犯佛洛伊德(George Floyd)為鱉三(scumbag)。科克評論的是當時已經死亡無法為自己辯護的受害者,而當時柯克這樣說,卻鮮少有白人發聲譴責這種帶有種族歧視的惡毒言語。因此,歐瑞表示他能理解當前非白人社群的反應。事實上柯克還說了不少很傷黑人感情的話,例如柯克坐飛機如果看到的是黑人機師,他會擔心他們的適格性。當然這裡是指因為美國職場的弱勢族群保障政策,可能讓黑人「靠加分」當上機師,但是飛安不容打折。
但就像前面馬丁路德大兒子所說的how to disagree without being disagreeable的確是在此刻拉住情感十分複雜的非裔族群。的確,非裔裡頭也有不少是川粉,認為非裔自己一直都在吃「自助餐」。柯克到校園跟現場學生辯論時,也常會有西班牙裔、非裔的學生挺身而出告訴質疑柯克的人:深膚色美國人的工作機會沒有比較少。是的,美國是裂掉再補回來的,但從幾百年前立國開始,到南北內戰之際早就裂掉過好幾次。作家威爾(George F. Will)在《華郵》撰文表示,柯克曾被稱為是個「製造分裂的人」。而其實蘇格拉底也是,並且因為過於好辯,鼓勵雅典青年獨立思考最終被處死。
同樣的,林肯在首次就職演說中,以極大的克制對「我那些不滿的同胞」說道:「我們不是敵人,而是朋友。我們決不能成為敵人。」當他發言時,已有七個州投票決定脫離聯邦。美國當時因為能不能蓄黑奴爭執不休,最終分裂成南北兩塊。威爾說螞蟻與海狸合作築巢與築壩,養蜂場裡的蜜蜂也有階層(蜂王與雄蜂),但我們不會說螞蟻、海狸與蜜蜂有「政治」。唯有人類有政治,理由有二:人類愛爭辯,並且人類以自我為中心。更糟的是,人類總是認為自己的意見優於他人的意見。因此,政治的主要挑戰就在於:如何在這些共處的人類之間維持和平。
柯克的暗殺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再放任政治像宗教一樣的恣意發展,讓它被情緒與教條盈滿,不管左或右,最終都將迫使政治退位,讓武力上場主導一切,戰爭就會是結果。這時候「政治科學」更顯重要,政治科學裡的客觀與中立更像是一把測量政治對立的溫度計,當溫度過高時,政治科學家會提出警示,並且建議「妥協」是國家繼續向前的出路。但這不容易,尤其在這社群媒體攻擊言論隨處可見的世道之下,往往連嘗試要觀察、分析與提醒的政治科學家都常被潑糞與扣帽子,不只美國,包括台灣的全世界民主都在經歷另一檔次的考驗。
●作者:邱師儀/東海政治系教授
名家論壇》邱師儀/美國民主沒那麼脆弱 | 名家論壇 | 要聞 | NOWnews今日新聞 https://bit.ly/46H4VNV
翁履中坦言,令人比較擔心的是接下來是否會出現「報復循環」。(圖/翻攝自翁履中臉書)
川普重要盟友柯克遭襲身亡 旅美教授曝美國驚天現況:恐陷報復循環 | 國際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JYwAC2美國總統川普重要盟友、保守派政治家查理·柯克(Charlie Kirk)10日於一場校園活動中遭槍擊身亡,引發美國政界高度動盪。旅美教授翁履中說,美國此刻因為極化政治,產生越來越多憤怒的對立者,這是悲痛代價;他直言,令人較擔心的是接下來是否會出現「報復循環」,當政治暴力一旦常態化,民主會逐漸失去作為。
翁履中今(11)日發文表示,美國的「憤怒」政治恐怕更加惡化,因為極化政治,讓越來越多憤怒的政治對立者,認為對手不是只存在於論辯場上的競爭者,而是應該要去傷害、甚至抹除的對象。
「這是極化政治的悲痛代價!」翁履中指出,當政治語言長期去人性化,暴力就不再是不可思議的例外,甚至變成少數人覺得「可以被理解」的手段。柯克的言論在很多人聽來或許具有高度爭議,但對支持者來說,也具有高度能量;喜歡或不喜歡他,都不該被轉換成對生命安全的威脅。真正成熟的民主,不是更恨對方,而是能帶著不滿找到非暴力的出口。
翁履中坦言,令人比較擔心的是接下來是否會出現「報復循環」,不論是社會對立,政治操作,媒體輿論,都要注意相互刺激的言論,可能造成的衝擊!這次不幸發生在校園,而校園本該是民主對話的前線,不該變成戰場。
翁履中認為,美國民主必須正視幾個明顯的問題:第一是「情緒擴大」:社群平台與碎片化資訊把憤怒當流量的燃料;第二是「安全查核」:鬆散的槍枝管制與活動安檢標準不一致,讓高風險場合更高風險;第三是「理性討論空間萎縮」:當演講被視為挑釁、抗議被視為仇恨,則任何一場活動都可能被誤讀為立場的宣示。
翁履中分析,美國的極化政治衍生出的悲劇,或許因為美國有槍枝而讓情況更加令人擔心,但是沒有武器並不代表極化政治在其他國家就不會帶來傷害! 尊重不同意見,包容,說好聽是尊重民主,但是更直白的說法,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免於因為情緒失控而受傷。川普重要盟友柯克遭襲身亡 旅美教授曝美國驚天現況:恐陷報復循環 | 國際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JYwAC2
翁履中強調,政治暴力一旦常態化,民主就會慢慢失去作為「不靠暴力解決分歧」這項最珍貴的能力。希望因為意見不同而衍生的悲劇,不會再次發生!



--------------------------------------https://www.threads.com/@givinudabizness_/post/DOdiq3FArNH?xmt=AQF0nz6zGIzeDMri_C9MOckKxKGc0PegmFB5992GWQFKJQ
無論你喜不喜歡他,都不能否定他讀過的書遠超一般學者。更因為他不是學術人,沒有寫論文發表的憂慮,完全說白話更加難能可貴。 現在好了,保守派短期內看不到接班人,右派也不想再跟左派溝通。火柴點了丟下去,美國內戰肯定會燃燒。如何控制火勢要看美國政治高層怎麼想。
查理柯克遭槍擊身亡:保守派短期內看不到接班人,美國內戰之火已開始燃燒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41QlEwx
起床後看到查理柯克(Charlie Kirk)被槍擊身亡的消息,感到的不是震驚,而是輕嘆一聲,意外但不意外的悲嘆。
為何?因為前兩天才在跟學長談,美國內戰的形式,很可能會以沒有達到軍隊介入的標準,但在其他幫派暴力、暗殺、金錢收買等動作下,左右派以戰爭規模的方式開啟。
軍隊為何不介入?因為不管左右派表面看起來有多瘋,領導人都很清楚美國秩序的根基,除了基督教外就是軍隊。我們不懷疑美國左右派的內鬥會擴大,肯定會擴及全球,不清楚的點是:「點燃巴爾幹火藥桶的那根火柴是什麼」
我不知道查理柯克之死是不是這根火藥桶,但米右派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左派也不會,只是左派看起來完全控制不了這場內鬥的規模,不然下手對象不會是查理柯克,而是其他比較不起眼的。
說實在話,雙方還在布陣列兵的階段,突然跑個「聰明人」,以為公然刺殺敵方將領,是一種高明的打臉手段...此人到底有多蠢。
如果你不懂上段話為什麼,別問了,我也不想答。
左派的誤判
你如果覺得疑惑,我這樣說好了,共產主義在布拉格之春後,正式在西方的政治圈消失,崇敬共產社會的學術份子,崩潰到你無法想像的地步。
相信共產世界的極左派,花了40年的時間,重新佔據了大學,培養出一個個你看到的左膠。這些教授不是笨蛋,後面出錢的極左不是白癡,這些有大學證書的蠢蛋,只是單純的士兵,屬於韭菜,目的是製造在民主社會中足以衝擊政權的大頭兵。
這個過程很漫長,又經歷社會主義的調整,極左漸漸在冷戰後,因為對核戰恐懼的淡化,以及中國、俄羅斯在表面上對西方稱臣納貢,在一般人的視野中變得無害。
但相信左翼理想的「統治階級」從沒放棄過,他們大舉進入學術圈、藝術界,更有人在產業界賺到鍋滿盆滿,並用這些資金加速冷戰後的左傾。
然後,利用選舉制度的漏洞,即穩定多數贏少數的概念,在左翼政黨中製造聯合政府,用極少數裹脅多數,並透過媒體打造自己才是主流的幻覺,用來影響西瓜派。
在西方的高峰,就是歐巴馬(Barack Obama)當選,你們看到的進步主義狂潮,各種認為歷史真正終結,美好未來即將產生的各種幻象,是不是都在歐巴馬時期出現?
左派開始要收割了,其結果證明左派的政治判斷,向來在宏觀層面非常差,嚴重誤判了人類對於進步的追求,壓根沒那麼在意。這也是近年你看到左翼政府越來越瘋狂的原因,除了貼反對派極右納粹的標籤,幾乎沒有辦法可想。
如果你不理解,請去看馬斯克(Elon Musk)貼的那張極左派往左邊狂奔圖,這就是真相,人類社會來不及接受。
更正確的說法是,左翼思想中的美好社會,要奠基在物質世界的基礎上。白話說就是,只有人類科技的進步讓生產夠多,大家都可以低價取得,社會主義才有迅速推動的可能。共產主義則是要科技強到可以生產過剩,人人都能以近乎免費取得所有需求品,才能夠達成。
說穿了,左派的誤判在於,他們以為現代社會的物質條件足夠了。錯在我之前說的,看似美好的一切都是以鄰為壑,全球化的物質富裕,建立在將各種工業外包開發中國家,代價延後的基礎上。
說更白話點,就是中國、俄羅斯、伊朗這些國家,都要對西方制度俯首稱臣,願意加入資本主義的大家庭,並停止一切侵略,乖乖當先進工業國家的僕人。
然後等僕人成長,被認為可以獨當一面,將這些汙染工業交給下家。
我們都知道,現實就不是這樣,中國比想像中還要強大的控制力,把成本下殺到「沒有下家接得起來」。然後賺錢的中國,不甘願當狗,想要翻身當主人,而且不僅於此,更想要翻掉所有秩序,恢復天朝上國朝貢制度。
左派要維持這套制度的唯一可能,只有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等於先敲掉自己立足的神主牌。既然做不到,那就只好內鬥了。
刺殺柯克的兇手有無自主意識,一點都不重要
說這麼多,各位真的認為,公然刺殺查理柯克這種事,背後只是一個神經病造成的?大錯特錯。在司法上,確實可以找到一個兇手,甚至是幕後主使,但在歷史趨勢上,這個兇手本身是不是自主意識,一點都不重要。
因為,中國跟俄羅斯對美國的資訊戰,將近20年前就開始扶植左翼小團體,並在左右派之間插入棋子,促使美國產生內鬥。那各位想想,川普(Donald Trump)上台後,美國右傾的想法,像是孤立主義,還是更像是對全球化的重整?
中俄在全球化中獲利豐厚,透過啃食美國秩序,吃到腦滿腸肥,美國今天不需要掀起戰爭,只要將這個過程截斷,甚至只要延緩,就足以讓中俄經濟遭到毀滅性打擊。如果你不明白,請記得終端市場,以及全球信心最足的貨幣,看不懂就別問了,我不會回你。
這種國際大勢的我不多說了,只讓大家明白一件事情。
「川普一上台,第一任跟第二任都是,中俄投入美國左右對立的動作就指數放大。」
這是陽謀,美國左派的領導人很清楚,但除非要放棄40年的經營,不然上頭這些人不會放棄的。別忘了,左派背後最大的金援者,以及那些佔據學術山頭,控制政治運動的那些人,老到沒幾年好活了。
越左派,就越不在乎下一代,這些人只想在活著的時候看到結果。
保守派短期內看不到接班人,美國內戰的火已開始燃燒
最後,查理柯克之死,我蠻有感歎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去看過他怎麼與人對話?我說的是整套,不是剪輯的。
你喜不喜歡他的論點是一回事,不能否定他讀過的書,無論左書右書,遠超一般學者之多。更因為他不是學術人,沒有寫論文發表的憂慮,不需要擔心左翼為主流的排擠,完全說白話,這更加難能可貴。
我直說好了,人家為了說白話,讓更多一般民眾能聽懂,是下過苦功去重新詮釋左右經典,以及用案例來闡述左右觀點。
一個正常廣泛讀過左右書籍的人,對他的觀點接不接受,純粹是你價值觀問題。會覺得人家說得全部都是錯的,唯一可能就是,你的程度與人家落差極大,完全聽不懂他在講什麼。
現在好了,保守派短期內是看不到接班人,我也不認為現在這種趨勢,右派會想要再跟左派好好溝通。
大家都知道這是陽謀,火柴點了丟下去,美國內戰的開始就可以期待,會不會爆炸不知道,燃燒是必然的,如何控制火勢,要看美國政治高層怎麼想。
說真的,左派要知所進退,歐巴馬給你們衝了八年,獲得的結果是「極右派越來越多,已經超過一半,選舉選贏了」。
查理柯克遭槍擊身亡:保守派短期內看不到接班人,美國內戰之火已開始燃燒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41QlEwx



美國著名保守派評論員柯克於猶他谷大學演講時遇刺身亡,震驚各界。柯克以其校園辯論聞名,致力於青年保守派運動。本文探討美國政治暴力、槍枝管制爭議,以及對台灣的啟示,呼籲打破單向式政治溝通,促進理性對話。政治極化的危險:無論美國或台灣,都需要查理柯克這樣願意走進異溫層辯論的人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I4pwTX
文: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美國時間 9月10日,美國著名保守派辯論家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舉辦首場「美國復興巡迴」(American Comeback Tour)校園演講活動時,遭槍手射擊,不治身亡。柯克中槍時,正好就是在回應槍支暴力問題。
嫌犯目前尚未落網,無法確定犯案動機,本篇並非針對犯案動機進行討論。
柯克是誰?政治傳播天才?
柯克是福音派基督徒,宗教和家庭是他政治理念核心,他也創辦了美國最大的青年保守派團體Turning Point USA,在川普(Donald Trump)競選時,大力透過社群媒體與組織為川普助選,被普遍認為對勝選有相當大的貢獻。
柯克的校園辯論影片相當著名,其特色是透過與自由派學生誠懇耐心的辯論,展現辯才以理服人,在這些校園辯論影片中,與其辯論的學生都看似只能覆述教授,或主流媒體餵養的論述,一旦進行真正辯論而不是同溫層取暖就會斷線。
保守派其實很多這種極有辯才的網紅,曾經參加總統初選的拉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 就也主持過這種校園辯論,而校園辯論的政治傳播手法非常高明,因為就結果而言,他未必能爭取更多自由派選票,但卻能夠形塑一種「打臉」的效果,而且是按照自由派的學院型辯論方式,而不是雙方毫無交集的謾罵。
相對的,近年來自由派不斷被批評,善於單向說理而非雙向辯論。掌握媒體學術話語權的自由派,除了政治人物還有電視名嘴、大學教授、甚至脫口秀主持人和影視名流來單向號召群眾,甚至透過影視作品還是電玩來灌輸理念。
現在的反DEI浪潮,一部分就是對這種單向說教的反撲,而柯克走進校園,不僅被視為極有勇氣突破同溫層,更能夠凸顯自由派在基層組織方面裹足不前的問題。
事發後,美國總統川普隨後在Truth Social平台發文指出:「偉大而傳奇的查理柯克去世了。沒有人比查理更了解美國青年的心聲。他受到所有人愛戴和崇敬,特別是我。現在他離開了我們。梅蘭尼婭和我向他美麗的妻子Erika及家人致以慰問。查理,我們愛你!」
美國副總統、FBI局長、國防部長等政府高官皆紛紛發聲哀悼,民主黨的前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眾議院民主黨領袖、加州州長也都譴責政治暴力,為柯克祈禱。
美國怎麼了?政治極端與槍枝暴力的交疊
不論立場為何,訴諸暴力就是不可容忍的。
嫌犯目前尚未落網,我們無法確定犯案動機為何,但近幾年,美國政治暴力事件層出不窮,而且是不分黨派的。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去年7月與9月,川普兩度在賓州集會遭槍擊,其中一次造成耳朵受傷並奪走一名民眾性命,佛州高爾夫球場更曾出現疑似持槍嫌犯,企圖刺殺川普。
今年4月,賓夕法尼亞州的民主黨籍州長夏皮洛(Josh Shapiro),宅邸遭縱火,家人險些受害。6月,明尼蘇達州民主黨籍參議員霍特曼(Melissa Hortman)與丈夫中槍身亡,同天晚上,民主黨籍州參議員霍夫曼(John Hoffman)與妻子也各中數槍,歷經無數手術才倖存。
若再將歷史往回推,也有類似事件,包括1963年,立場支持民權運動的甘迺迪(John Kennedy)總統被刺身亡,又或者1968年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博士遇刺。
在政治極化的態勢下,槍枝又容易取得,槍枝暴力就變得相對容易出現,對台灣人而言,最熟悉的當屬2022年的南加州長老教會槍擊案。
然而幾個月前,柯克才表示:
遺憾的是,若是為了捍衛第二修正案(賦予民眾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每年都得付出若干槍擊死亡的代價,那也是值得的。
I think it's worth to have a cost of, unfortunately, some gun deaths every single year so that we can have the Second Amendment to protect our other God-given rights.”
從台灣的角度,可能難以理解為何在這麼多的暴力事件與人命犧牲下,美國對擁槍的態度仍舊如此的極化,但我們必須了解到美國的槍枝文化,是建立在其建國歷程、國家領土擴張脈絡,在其之上,更有長期高強度的資本力量推動遊說與廣告行銷。
對於許多美國人而言,槍枝已與其「身份」、「個人價值」高度連結。
在柯克遇刺後,民主黨與自由派強調槍枝管制的重要性,共和黨與保守派則是強調左派的極化,仍舊難以對話。
2023年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指出,在民主社會中,當情感極化(affective polarization)愈深,就愈容易將對手非人化,將政治視為零和對抗,使政治暴力更被接受、也更頻繁。
數據顯示,對共和黨強烈反感的民主黨人,支持政治暴力的機率會比平均高出8%;反之,對民主黨強烈反感的共和黨人,支持暴力的比例也比平均高出18%。跨國分析更發現,高度情感極化的民主國家,發生政治暴力的可能性高於平均34%。
對台灣與民主的啟示
台灣的槍枝問題雖然和美國在完全不同等級,但政治對立與單向說教的政治表達問題,在台灣也有。在當前的政治環境,許多的議題辯論當進入社群媒體,都淪為不同群體的單向取暖,台灣當前的政治窘境也有很大一部分源於此,不僅難以說服反對方,還可能因單向輸出造成疲勞與反感。
事實上,在極端的政治環境下,美國與世界各地,都很需要像柯克這樣願意走進人群、異溫層進行辯論的人。不過更重要的是,所有觀看辯論的人,需要意識到辯論的目的不只是要贏得更多人的支持,更重要的還包括了解反對方。
然而在當今,尤其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辯論往往成為民眾判定「我要相信誰」、「看誰被打臉」的指標,這對民主是極大威脅,讓願意雙向溝通的人反而助長、激化對立。
我們也不禁在想,社群媒體是否也需要付出更大的責任,或許在社群平台上加上警語,或資助更多實體活動,盡可能地降低對立。
政治極化的危險:無論美國或台灣,都需要查理柯克這樣願意走進異溫層辯論的人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I4pwTX
川普心腹柯克遭槍殺!生前辯論提台灣 電爆中國學生影片曝光
美國總統川普的親信支持者、保守派活動家柯克。(法新社)
死亡之握? 這2國領導人見了習近平慘倒台落跑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pjinzG
2025/09/11 18:43吳裕堯/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的親信支持者、保守派活動家柯克(Charlie Kirk)今天在猶他州猶他谷大學發表演講時遭槍擊身亡。他過去在校園活動表現活躍,有網友指出,他曾在一次活動中與中國移民美國的學生辯論,以台灣為例反擊對方。
網路分享的影片可看到,柯克與中國學生辯論,對方指稱,中國視教育為最重要的事情,柯克馬上反駁說,「我們對教育的看法和中國不同」、「我其實更希望我們有數百萬會好好思考、有哲學思考能力的好公民。」而要與中國競爭,不是要比它更極權,而是要讓每個公民都了解自由。
柯克接著反問對方,「如何稱呼台灣?」對方回答,「我們稱呼它台灣,我們清楚它是怎麼分開的,但它仍是屬於我們的」,這番回答讓周圍不少學生笑出聲來,柯克也當場笑場說,「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他說,區別就在此:「在極權國家,人民只是政權機器中的一部分;但在自由社會,每個人都是上帝創造的獨立個體,「你必須了解自由,並成為更棒的人。」
柯克18歲時就創立學生組織「Turning Point USA」,旨在於美國傾向自由派的校園中推廣保守主義理念。他本人活躍於校園及共和黨的政治活動。有時候他也因此引發爭議。有人認為,柯克遭殺害或許與此有關
死亡之握? 這2國領導人見了習近平慘倒台落跑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pjinzG






川普盟友柯克赴大學演講遭槍擊 緊急送醫仍回天乏術 川普盟友柯克赴大學演講遭槍擊 緊急送醫仍回天乏術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nosqBR
柯克10日在猶他谷大學演講為其巡迴活動首場,演講時遭不明人士槍擊,送醫後不治。(美聯社) 川普盟友柯克赴大學演講遭槍擊 緊急送醫仍回天乏術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川普盟友柯克赴大學演講遭槍擊 緊急送醫仍回天乏術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nosqBR
2025/09/11 06:35黃邦平/核稿編輯 川普盟友柯克赴大學演講遭槍擊 緊急送醫仍回天乏術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再傳槍擊暴力事件,美國總統川普的政壇盟友、保守派政治評論員柯克(Charlie Kirk)10日在猶他州的猶他谷大學發表演講,不料在演講途中遭到槍擊,導致柯克頸部中彈,送醫治療後仍不治身亡,享年31歲。
綜合外媒報導,柯克計劃在全美各大學舉辦的15場「美國回歸之旅」演講,而10日在猶他谷大學是首場活動,現場吸引大批學生前來參加。而現場影片顯示,柯克發表演說到一半時,突然傳出槍響,柯克頸部中彈,隨後在座位上向後仰,而現場人群開始驚慌逃離現場。目擊者聲稱,在槍擊事件發生後,保鑣抓住柯克,將他送進一輛SUV中。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巴特爾(Kash Patel)在社群平台「X」發文指出:「今日奪走查理·柯克生命的槍擊案嫌犯已被拘捕,感謝猶他州政府與FBI的合作,我們將盡可能提供更新資訊。」
猶他州公共安全專員梅森(Beau Mason)表示,猶他州公共安全部和聯邦調查局(FBI)將共同主導對柯克謀殺案的刑事調查,這起事件是具有針對性的襲擊事件。梅森表示,柯克被槍擊後,被私人車輛送醫,並在醫院去世。
川普在自家社媒平台「真實社群」(Truth Social)發文證實柯克死訊,並說:「偉大、甚至可稱為傳奇的查理·柯克,他逝世了。 在美國沒有任何人比查理更能理解或擁有年輕人的心, 他受到所有人的喜愛與敬佩,尤其是我,而如今他已不再與我們同在。」川普也提到,為了紀念柯克,他下令將全美所有國旗降半旗,直至週日晚上6點。
柯克是美國保守派政治活動家,同時也是著名的川普支持者與盟友。柯克於2012年與保守派活動家蒙哥馬利共同創辦非營利組織「美國轉捩點」(Turning Point USA),積極爭取年輕選民認同,對於大學生和年輕選民影響深遠。柯克時常在演講活動中與大學生辯論各項議題,包括墮胎權、氣候變遷及跨性別權利等,他也支持川普的大規模驅逐行動以及擁槍權力,並在過去三次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都曾發表演說。
柯克舉辦的演講活動時常吸引大批學生與年輕族群參加。(美聯社) 川普盟友柯克赴大學演講遭槍擊 緊急送醫仍回天乏術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川普盟友柯克赴大學演講遭槍擊 緊急送醫仍回天乏術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nosqBR
超級川粉柯克遭槍殺亡 川普悲痛「像寫墓誌銘」 他憂恐激化左右派對立
2025-09-11 07:55 聯合報/ 記者
楊德宜/台北即時報導川普
美國轉捩點創辦人柯克(Charlie Kirk)。美聯社
超級川粉柯克遭槍殺亡 川普悲痛「像寫墓誌銘」 他憂恐激化左右派對立 | 美國新聞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45XpqGO
美國轉捩點創辦人、美國保守派代表人物柯克(Charlie Kirk)10日遭槍擊身亡,美國總統川普下令全國美國國旗都下半旗,直到14日晚間6時。百萬網紅「Cheap」表示,柯克是美國總統川普的心腹,被槍殺後,川普馬上發文追悼稱其是傳奇人物,悲哀到像寫墓誌銘。雖然依照川普的個性,柯克的死,應該會變成下一次選舉的燃料。大選剛結束,政治氣氛緊繃,這件事可能進一步激化左右派對立。
川普心腹遭擊斃,Cheap表示,31歲的柯克是川普青年軍總司令,為「美國極右翼KOL+超級川粉+超大網紅」,在猶他谷大學演講時,被槍手從183公尺遠的建築物開槍,射中頸部,送醫不治。
橘世代課程平台|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
寵物託孤課│如果先離開,毛孩怎麼辦?愛動物的專業律師鄧湘全 教你寫遺囑安排好寵物的未來生活 照護寶貝一生!
超級川粉柯克遭槍殺亡 川普悲痛「像寫墓誌銘」 他憂恐激化左右派對立 | 美國新聞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45XpqGO
柯克在保守派青年中很受歡迎,每天發podcast、做直播、上電視台接受訪問。在X、YouTube上,各有540萬、387萬追蹤,很多年輕人因為他投給川普,很受川普器重。Cheap表示,類似立法院長韓國瑜加上直播主寒國人的組合,且是豪華版。
Cheap表示,柯克創辦了Turning Point USA,這是一個遍布全美校園的保守派青年組織,類似政治版的「直銷組織」,但賣的是川普價值觀,口號是「小政府、大自由、信仰家庭」。
柯克「講話超級挑釁」,Cheap表示,柯克很喜歡惹怒左派,專挑左派最敏感的議題打,如跨性別、墮胎、槍枝、言論審查、疫苗政策等。柯克在每場校園巡迴裡,都會安排「Q&A煽動時段」,鼓勵學生上台對罵,製造片段素材回去放在YT上賺流量。所以惹到的左派,不是那種「堅持自己帶備品小文青」,而是極端社運者、跨性別戰士、某些自認在救國的人。
「這事情非常嚴重」,Cheap表示,大選剛結束,政治氣氛緊繃,這件事可能進一步激化左右派對立。這是個悲劇,但也再次提醒我們,當政治走向極端,必將走向流血,「我們離那一步,其實沒多遠」超級川粉柯克遭槍殺亡 川普悲痛「像寫墓誌銘」 他憂恐激化左右派對立 | 美國新聞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45XpqGO


美保守派政治評論員遭槍擊喪命 川普下令降半旗致敬 | 國際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4gfdgMO
美保守派政治評論員遭槍擊喪命 川普下令降半旗致敬
2025/9/11 07:19(9/11 08:48 更新)美保守派政治評論員遭槍擊喪命 川普下令降半旗致敬 | 國際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4gfdgMO
美國保守派挺川政治評論員柯克遭槍擊喪命,美國總統川普隨後下令全美各地降半旗,悼念柯克。圖為白宮建築物降半旗。中央社記者侯姿瑩華盛頓攝 114年9月11日
(中央社記者侯姿瑩華盛頓10日專電)美媒報導,美國總統川普的政壇盟友、保守派政治評論員柯克(Charlie Kirk)今天在猶他谷大學一場活動中遭槍擊喪命,享年31歲。川普隨後發布公告,即日起至14日,全美各地降半旗,悼念柯克。
據報導,柯克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演說時槍聲響起,他遭擊中並被安全團隊帶離現場。
川普(Donald Trump)先在自家社群媒體「真實社群」(Truth Social)發文寫道,「我們必須為柯克祈禱,他遭到槍擊。」
川普隨後發文表示,柯克逝世了,沒有人比他更能理解美國青年的心,「他深受所有人喜愛及景仰。」除了向柯克家人表達哀悼,川普還下令全美降半旗,向柯克致敬。
根據白宮發布的公告,川普依據美國憲法及法律賦予他作為總統的權力,下令即日起至9月14日日落,白宮、所有公共建築、軍事基地,以及聯邦政府在華盛頓特區、全美各州、領地及屬地的所有海軍艦艇的美國國旗都降半旗。
他並指示,美國駐外大使館、領事館及其他海外設施,包括所有軍事設施、海軍艦艇與基地,也必須在同一期間降半旗致意。
現場畫面顯示,柯克當時在一頂帳篷下對群眾說話,突然傳來一聲槍響,柯克似乎胸口中彈,隨後身體後仰,現場群眾發出驚叫聲。
柯克是美國保守派倡議人士、作家及媒體人,並創立保守派團體「轉折點行動」(Turning Point Action)。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柯克是川普主要支持者,他拉攏年輕選民,並利用其非營利組織網絡,試圖於2024年為川普動員校園與教會選民。
柯克雖是大學輟學生,但對大學生及年輕選民頗具影響力,不僅協助川普勝選,還激勵新一波保守派行動運動。
報導指出,柯克經常造訪大學校園演講並與觀眾交流互動,這些互動經常成為網路爆紅影片。他今天現身猶他谷大學,是其秋季「美國復興之旅」(American Comeback Tour)行程的首站。(編輯:陳慧萍)1140911
美國保守派挺川政治評論員柯克遭槍擊喪命,美國總統川普隨後下令,即日起至14日,全美各地降半旗,悼念柯克。圖為白宮草坪旗杆降半旗。中央社記者侯姿瑩華盛頓攝 114年9月11日
美保守派政治評論員遭槍擊喪命 川普下令降半旗致敬 | 國際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4gfdgMO
【大紀元2025年09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週三(9月10日),美國知名保守派活動人士、川普(特朗普)總統的盟友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州一所大學的活動中遭槍擊後,不治身亡。
川普總統親自宣布了柯克遇難的消息,並下令白宮降半旗悼念這位31歲的政治家。
「偉大的,傳奇的查理·柯克去世了。沒有人比查理更了解美國青年的心。」總統在Truth Social上發帖稱。「他深受所有人的愛戴和敬佩,尤其是我。如今,他已離我們而去。(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和我向他美麗的妻子埃里卡和家人致以慰問。柯克,我們愛你!」
白宮助手們在最早聽到柯克遇難的消息時感到震驚,有一些人眼中含著淚,他們一邊瀏覽手機新聞,一邊觀看電視報導。
據一位政府官員稱,槍擊事件報導在網上曝光後不久,川普總統就聽取了顧問們的簡報,並很快發貼說:「我們都必須為被槍擊的柯克祈禱。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願上帝保佑他!」
自2024年夏天,川普在競選集會上遭遇暗殺以來,總統的顧問們一直非常重視安全問題。本週起,另一名被控試圖在佛羅里達州高爾夫球場刺殺川普的男子開始庭審。
在柯克遭槍擊的消息傳出後,兩黨政客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擔憂和震驚。
副總統JD‧萬斯、財長貝森特和防長海格塞斯以及多名國會議員也呼籲為柯克祈禱。
加州州長、民主黨人加文‧紐森也稱對柯克的襲擊應受譴責。「在美利堅合眾國,我們必須拒絕一切形式的政治暴力。」他說。
聯邦調查局局長卡什‧帕特爾(Kash Patel)已確認,他們正在密切關注此事發展。
「我們正在密切關注有關柯克在猶他谷大學慘遭槍擊的報導。」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與查理、他的親人以及所有受影響的人同在。特工將迅速趕赴現場,聯邦調查局將全力支持正在進行的應對和調查。」
Z世代活動家大衛‧霍格(David Hogg)表示,槍枝暴力和政治暴力「必須停止」。
霍格在社交媒體上留言說:「我為柯克、他的家人以及所有目睹槍擊事件的學生祈禱。」
霍格是2018年佛羅里達州帕克蘭校園槍擊案的倖存者。
國會眾議長約翰遜在國會談及柯克遇刺一事時說:「我們請求所有人為他和他的家人祈禱……發生的(襲擊)事情令人憎惡。政治暴力在美國社會已經變得太普遍了,這不應該。它違反了我們國家的核心原則、我們的猶太基督教傳統、我們的公民社會以及我們的美國生活方式,(政治暴力)必須停止。」
事發選區是猶他州第三選區,該選區聯邦眾議員麥克‧肯尼迪(Mike Kennedy)發帖說:「得知柯克在猶他州大學的活動中遭槍擊,我深感悲痛。我們譴責這起無理由的暴力行為。為查理和所有受影響的人祈禱。我和我的團隊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在確認柯克遇難後,美國保守派政治評論家本·夏皮羅(Ben Shapiro)回憶說,他初次見到柯克時,對方還是一個18歲渴望成功和意志堅定的年輕人。
夏皮羅說:「能夠見證這位有原則的人挺身而出,捍衛自己的信仰,並創建美國最重要的保守派政治組織,我深感榮幸。但更重要的是,柯克是個好人,一個明辨是非、堅守聖經價值觀的人。我們所有人都會想念他,我無法想像他年輕美麗的家庭承受的痛苦,我們都必須為他們祈禱。」
「我們必須接過柯克留下的接力棒,為他所熱切信仰的事業而奮鬥。我們必須為一個更美好的美國而奮鬥——一個善良的人們可以說出真相、充滿激情地辯論而不必擔心槍擊的美國。」他補充說。
國務卿盧比奧說:「柯克對美國子孫後代的承諾和愛國情懷將在未來幾十年產生共鳴。願上帝保佑查理和他的家人。」
美知名保守派活動家柯克遇刺身亡 各界反應 | 美國槍擊 | 政治家遇刺 | Charlie Kirk | 大紀元 https://bit.ly/3JXCCTB
----------
美國總統川普的政壇盟友、美國保守派活動家柯克(Charlie Kirk)週三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的一個活動上發表演說時,遭到槍擊身亡;猶他州公共安全部表示,目前槍手仍然在逃。川普聞訊後也在社群媒體發文表示哀悼,同時宣布全美降半旗直至週日。
一名猶他谷大學發言人告訴媒體,柯克在演說時突然傳出槍響,「據我們所知,他被擊中並被安全團隊帶離現場」;然而經搶救後,柯克在醫院被宣布死亡。當局表示,槍手身穿深色衣服,從遠處校園屋頂開槍。
柯克是美國保守派倡議人士、作家及媒體人,同時也是保守派團體「轉折點行動」(Turning Point Action)的創辦人。近年柯克將大學校園之旅作為他的宣傳核心,鼓勵學生和民眾以辯論形式直接向他提問;這些問答影片在YouTube上非常受歡迎,有些影片的觀看次數甚至達到數百萬次。
快新聞/政治暴力升溫!美保守派活動家柯克遭槍擊身亡 川普宣布全國降半旗
快新聞/政治暴力升溫!美保守派活動家柯克遭槍擊身亡 川普宣布全國降半旗
柯克是美國保守派倡議人士、作家及媒體人,近年將大學校園之旅作為他的宣傳核心,鼓勵學生和民眾以辯論形式直接向他提問。圖為遭槍擊前柯克向民眾發表演說。(圖/美聯社提供)
在猶他谷大學活動現場大約有3,000人參加,共和黨前美國聯邦眾議員查菲茲(Jason Chaffetz)當時和女兒也在現場,他向媒體描述槍擊時的狀況,「子彈直直射向柯克」,所有人撲倒在地並四散奔逃;查菲茲稱這宗暴力事件「令人震驚」。
快新聞/政治暴力升溫!美保守派活動家柯克遭槍擊身亡 川普宣布全國降半旗
快新聞/政治暴力升溫!美保守派活動家柯克遭槍擊身亡 川普宣布全國降半旗
共和黨前美國聯邦眾議員查菲茲(Jason Chaffetz)當時也在現場,他表示「子彈直直射向柯克」,所有人撲倒在地並四散奔逃。(圖/美聯社提供)
共和黨籍猶他州長考克斯(Spencer Cox)在記者會上指出,這對猶他州而言是黑暗的一天,對國家來說更是悲劇的一天。「我要明確表示,這是一場政治暗殺。」考克斯也提到,一名被拘留的嫌疑犯正接受訊問,但拒絕透露更多訊息;他表示,警方認為嫌犯是單獨行動,「目前,沒有任何資訊讓我們相信有第二個人參與其中。」
快新聞/政治暴力升溫!美保守派活動家柯克遭槍擊身亡 川普宣布全國降半旗
快新聞/政治暴力升溫!美保守派活動家柯克遭槍擊身亡 川普宣布全國降半旗
共和黨籍猶他州長考克斯(Spencer Cox,左)在記者會上指出,槍擊案對猶他州而言是黑暗的一天,對國家來說更是悲劇的一天。(圖/美聯社提供)
川普聞訊後也在自家社群平台「Truth Social」上發文哀悼,他表示「偉大、甚至是傳奇」的柯克去世了,沒有人比他更了解美國青年的心。「他深受所有人的愛戴和敬佩,尤其是我,而如今他已不在我們身邊。梅蘭妮亞和我向他的妻子和家人致以深切的慰問。查理,我們愛你!」他也宣布全美降半旗,直至本週日晚上6點。
政治暴力升溫!美保守派活動家柯克遭槍擊身亡 川普宣布全國降半旗 https://bit.ly/4gjQZOa
---------------
美國總統川普的政壇盟友、保守派政治評論員柯克(Charlie Kirk)周三(10日)在猶他谷大學一場活動中遭到槍擊身亡。消息傳出後,美國槍枝類股應聲走高。
31歲的柯克是美國右翼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幫助團結年輕選民支持共和黨,是保守派倡議組織「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的創辦人兼執行長,這是個活躍在3,500多所大學校園的保守派青年組織。
槍擊事發時,柯克正在猶他谷大學的一次戶外活動上發表演說,遭一名襲擊者開槍擊中頸部,隨即癱軟倒地,被緊急送往醫院後不治身亡。
川普在一篇社群媒體貼文中表示:「偉大、甚至堪稱傳奇的查理·柯克去世了。在美國,沒有人比查理更了解或更能抓住年輕人的心。」川普已下令為柯克降半旗4天。
市場預期這次槍擊事件將加劇對更嚴格槍枝管制法的呼聲,而歷來此類舉措往往會推升槍械需求,帶動相關股票走高。
槍枝製造商史密斯威森(Smith & Wesson Brands)周三收盤大漲6.7%,盤後續漲近4%;同業斯特姆魯格公司(Sturm, Ruger & Company)收盤和盤後都勁揚3%;製造狩獵、射擊等戶外運動用品的業者American Outdoor Brands和Outdoor Holding Company收盤都大漲5%左右。
據信,擊中柯克的子彈是從數百公尺外射出的。猶他谷大學發言人特里諾說:「我們認為子彈是從Losee中心大樓射出的,該大樓距離柯克發表演講的庭院約200碼(約182公尺)。」嫌疑槍手開槍時,子彈應是越過了聚集在一起聽柯克演講的人群。
槍擊事件發生後,柯克過去關於槍枝暴力的言論再次被網友討論與媒體報導。他在2023年4月5日受訪評論田納西州納許維爾小學校園槍擊案事件時,表明自己依然支持民眾合法擁槍自衛的權利,為了維護第二修正案賦予的權利,槍支致死「不幸地是值得的」。
當時柯克表示:「我認為,為了我們能夠擁有第二修正案來保護我們其他上帝賦予的權利,每年不幸地付出一些槍擊死亡事件的代價是值得的。」
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保障人民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其核心內容為「紀律良好的民兵隊伍,對於一個自由國家的安全實屬必要;故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予以侵犯。」
美國保守派活動家、「美國轉折點」創辦人柯克(Charlie Kirk)10日在猶他谷大學一場活動中遭到槍擊身亡。圖為事件發生時,一名女子躲在花台後方。此圖是從社群網站影站截圖/取自路透
美國保守派活動家、「美國轉折點」創辦人柯克(Charlie Kirk)10日在猶他谷大學一場活動中遭到槍擊身亡。圖為事件發生時,一名女子躲在花台後方
一語成讖!川普盟友中槍身亡 美槍枝股飆漲 他捍衛擁槍曾說「死也值得」 | 美國新聞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4gp8cpy



在現場發生槍響後的特勤人員和人群。FBI表示槍擊事件初判是針對川普的刺殺行動。槍手本人在行兇後即遭特勤局幹員當場擊斃;現場除了川普受傷以外,會場內支持者已知1人死亡,至少2人受傷。(攝影/Anna Moneymaker/Getty Images via AFP)
FBI表示,這起槍擊事件目前初判是針對川普的刺殺行動。槍手克魯克斯在行兇之後,即遭特勤局幹員當場擊斃;案發現場除了川普受傷以外,會場內的川普支持者已知1人死亡,至少2人受傷。【Hello World】川普賓州造勢遭刺殺槍傷:20歲槍手身亡,共和黨大會前夕美國選情大震盪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https://bit.ly/4d2FiZs
調查團隊指出,行刺川普的克魯克斯,是年約20歲的白人男性。他在川普登台演講之前,就已手持AR-15半自動步槍進入活動會場外約200公尺的一處矮房屋頂,有目擊者看見槍手在建築物屋頂之間不斷跳躍移動,但在維安人員還不及反應時,該人就已瞄準會場,並朝川普所在位置開火射擊。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川普身為美國前任總統,原本就有特勤局24小時的維安隨扈。大選期間,聯邦政府不僅會加派大量武裝警察守護參選人安全,公開的大型造勢活動,也都會協調當地執法單位設置安檢檢查哨、交通管制,甚至出動反狙擊小組守護會場周邊。以場地安檢為例,巴特勒農業展覽場的活動會場就部署了隨身安檢與金屬探測器,所有要參加造勢活動的支持者們,都必須比照國際航班的乘客安檢,除了禁止攜帶武器、隨身物品也必須接受檢查。
外界質疑,就算行刺的槍手並不在「進入造勢會場的安檢範圍」裡,但會場周邊按照程序都要安全淨空,怎麼會讓一名手持步槍的刺客,在射程距離內站上制高點並朝總統開槍?嚴重的維安漏洞,也遭到兩黨憤怒批評,並準備召開國會調查釐清維安與咎責問題。
川普報平安強調「案情尚待釐清」,共和黨鷹派已將責任矛頭指向拜登政府
現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第一時間召開緊急記者會,他呼籲各方冷靜團結,再三強調「美國絕不會容忍政治暴力」。圖為拜登離開記者會會場。(攝影/Tom Brenner/REUTERS)
現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第一時間召開緊急記者會,他呼籲各方冷靜團結,再三強調「美國絕不會容忍政治暴力」。圖為拜登離開記者會會場。(攝影/Tom Brenner/REUTERS)
送醫檢查無礙之後,川普也於自家社群媒體Truth Social發表聲明:「我謝謝美國特勤局和所有執法部門,對剛剛發生在賓州巴特勒市的槍擊事件的快速反應。最重要的是,我也想向在會場裡罹難和重傷者的家屬們表達哀悼之情。在我們的國家裡,竟會發生這種事情,真令人不敢相信,」
「目前,我們還不知道關於槍手的任何動機與案情資訊,只知道兇手已經伏法死亡,」川普當時寫道,「當時我被一顆子彈打中,子彈射穿了我右耳上半部,當下我就知道出事了,因為我聽到尖銳槍響從耳邊掠過,並立刻感到皮膚被撕裂的疼痛。我流了很多血,所以我馬上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願上帝保佑美國!」
川普槍擊事件也激起了美國政壇不分朝野的跨黨派聲援。除了拜登親自致電川普表達慰問,川普在政壇的長年死對頭──民主黨眾議員裴洛西(Nancy Pelosi)和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和歐巴馬(Barack Obama)──也都公開表達對政治暴力的強烈譴責,並祝福川普平安無事、早日康復。
對行刺案感到更加震驚的共和黨,則出現了更為激動且複雜的反應。像是眾議院議長強生(Mike Johnson)就認為大選維安工作出現了嚴重漏洞,除了譴責政治暴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維持所有候選人的人身安全並阻止極端行為的發生;但川普的親信家人、在其選戰策略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小川普(Donald Trump Jr.),則第一時間將暴力責任指向了「美國政壇的激進左翼」,而川普副總統搭檔的頭號熱門人選──共和黨籍參議員范斯(J.D. Vance)──就公開譴責拜登政府與民主黨應該為川普刺殺案承擔最大責任。
「今天發生的事(刺殺川普),絕不是單一個案。」范斯表示:「拜登競選活動的核心前提,就是將川普總統抹黑成一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阻止的極權法西斯』──正是這種扭曲言論,才激起刺殺川普總統的暴力企圖。」
輿論想起1981年雷根遇刺案,即將開幕的共和黨全國大會將是選戰高潮
槍擊事件後,川普的支持者在佛羅里達州棕櫚灘聚集表達聲援。攝影/Saul MARTINEZ/Getty Images via AFP)
川普槍擊事件是繼1981年的雷根遇刺案之後,美國43年來最嚴重的總統級槍擊事件。自從1789年美國《憲法》生效正式設立總統職務以來,美國歷史上曾發生百餘起針對總統人身安全的暴力事件,其中又有4名總統遇刺身亡,分別是1865年的林肯(Abraham Lincoln)、1881年的加菲爾(James A. Garfield)、1901年的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和1963年的甘迺迪(John F. Kennedy);遇刺受傷但生還的總統,則包括1912年的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981年的雷根和2024年再次競選總統的川普。
在遇害與受傷者之中,多為仍在任期的時任總統,與川普一樣以前總統之姿再次參選者,只有在1912年大選造勢活動的演講時遭到槍擊的老羅斯福總統──槍手子彈雖然打中老羅斯福的右胸,但卻奇蹟似地被總統胸前的眼鏡盒與講稿給擋住而未造成嚴重出血。而中槍的老羅斯福不僅能即時在台上維持秩序、阻止支持者當場殺掉刺客,他還堅持要站在台上完成演說收尾。儘管在是次大選中,老羅斯福最終輸給了民主黨對手威爾遜(Woodrow Wilson),但在政治暴力面前臨危不亂也不誇張煽動的老羅斯福,仍因此成為美國選舉史上的一頁傳奇。
川普競選團隊表示,儘管槍擊事件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但在身體無礙的狀況之下,川普仍將按照原定計畫,親自出席在威斯康辛州舉辦的2024年共和黨全國大會。
7月15日開幕的共和黨全國大會,不僅是共和黨對2024年大選的誓師典禮,也是川普與共和黨國會參眾議員正式被提名參選的正式程序,其會議流程將分為4天進行。而川普至今尚未公開的副總統搭擋人選,據傳將在大會第三天,由小川普代表父親對外宣布。
除了正副總統搭檔人選以外,川普預計也將在共和黨大會發表正式參選演說,並完整提出共和黨參選的政治綱領、重大政見與選民號召;相較於圍繞川普身邊已呈現大團結氣勢的共和黨,民主黨全國大會則要等到8月19日才將於芝加哥舉行,由於總統大選辯論表現極差,尋求連任的拜登總統正面臨極為嚴峻的黨內壓力、試圖要在民主黨全國大會前「勸退」拜登放棄提名讓賢。
根據美國政治民調網站「RealClearPolitics」在槍擊案前公布的綜合民調,直到7月10日為止,川普以2.9%的微幅優勢領先拜登;但《ABC新聞》(ABC News)所屬的政治數據分析網站「538」則認為,儘管民主黨的輿論聲勢因拜登的衰老問題而走弱,但在政黨歸隊的選戰模型之下,拜登與川普的白宮之戰仍持續五五波僵持,尚沒有人拿下絕對上風。
【Hello World】川普賓州造勢遭刺殺槍傷:20歲槍手身亡,共和黨大會前夕美國選情大震盪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https://bit.ly/4d2FiZs
2024年7月唐納·川普遇刺案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f7ZZc
唐納·川普遇刺案(英語:Attempted assassination of Donald Trump)發生於美東夏令時間2024年7月13日18時11分,美國前總統川普在賓夕法尼亞州巴特勒農場展覽場地的總統競選集會中,遭遇美國男子湯瑪斯·馬修·克魯克斯槍擊[8],川普的右耳廓被槍擊受傷,面部染血,但並無大礙[9][10][11],一名集會參與者被殺,兩名參與者受重傷。[6]
槍擊發生後,川普在美國特勤局保鏢掩護下起身,向群眾舉拳示意,這一幕成為廣為流傳的標誌性畫面。川普被送往醫院後情況穩定,當晚乘飛機前往紐澤西州[12][13],並於次日在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舉行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中獲得正式提名為總統候選人。
施襲的槍手克魯克斯住在賓夕法尼亞州貝塞爾帕克[14]。執法人員和多位目擊者稱,槍手在集會開始後爬上場地北面的一個屋頂。他用一支DPMS牌的AR-15半自動步槍,以臥姿發射了八發子彈,隨後被特勤局反狙擊隊的狙擊手使用SR-25狙擊步槍擊斃[15][16]。
此次槍擊事件以暗殺未遂進行調查[6]。這是自1981年時任總統隆納·雷根遭遇暗殺受傷以來,首次有前任或現任的美國總統在暗殺中受傷[17][18],這也是自1972年喬治·華萊士以來首次有總統候選人在暗殺中受傷[19][20]。
事件經過[編輯]
事發前十分鐘巴特勒農場展覽場地的鳥瞰圖;槍手當時身處圖左建築物樓頂的右方,川普處於圖右帳篷前的講台。
槍手湯瑪斯·馬修·克魯克斯(紅點)使用AR-15步槍射擊川普(黑點)的子彈路徑(紅線);特勤局反狙擊隊的狙擊手(藍點)使用SR-25狙擊步槍擊斃槍手的子彈路徑(藍線);以及被殺集會參與者(小紅點)、2名重傷參與者(小黃點)的大概位置。
川普的演講開始六分鐘後[21],他向右側身並向其支持者展示一份有關邊境口岸的數字圖表,這時在大概三秒內響起三聲槍響。響起第一槍時,川普正好微微向右轉頭望向圖表;似乎被擊中後,他用手捂了一下右耳,此時響起第二聲;到第三槍響起,他快速彎下身,人群亦反應過來,開始尖叫。美國特勤局特工衝向並貼身包圍保護川普,川普趴在地上大約25秒[21]。在這期間,槍手再射了五發子彈,一位觀眾頭部中彈當場斃命[22]。川普的右耳廓被子彈擦傷[9][10][11],右耳和臉頰右側流血——川普事後在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發文,提到「子彈穿過我右耳的上部」。
槍擊結束後,川普在保鏢掩護下起身,並在台上高舉右拳向觀眾致意,連喊三聲「戰鬥!戰鬥!戰鬥!」(Fight! Fight! Fight!)[23][24],引來現場熱烈的歡呼(U-S-A!),隨後,他被特勤局特工護送走下演講台,並帶入專車離開。川普被送往當地的巴特勒紀念醫院接受檢查,診斷無大礙後,於晚上9點30分左右離開醫院,前往匹茲堡國際機場[25][26][27]。
兇手處於講台北面一個矮建築的樓頂[28],正好是川普當時大致的視綫方向稍右一點。兇手開槍後一分鐘內,被駐紮在川普身後建築物屋頂上的特勤局反突擊隊狙擊手擊斃[10]。照片顯示他當時穿著一件疑似購自YouTube著名槍支推廣頻道「Demolition Ranch」的襯衫[29][30]。作案工具是一支由南卡羅來納州西哥倫比亞的槍械製造商DPMS Panther Arms生產的AR-15半自動步槍,這把槍是兇手父親多年前合法購得的[31][32]。在兇手的車內和家中還發現了製作炸彈的材料[33]。
其他受害者[編輯]
除了川普和槍手之外,事件中還有1人死亡,2人重傷,均為男性[25]。50歲的前布法羅鎮區志願消防隊隊長科里·孔佩拉托雷(Corey Comperatore)在用身體保護其妻女時中彈身亡;另外兩人,57歲的戴維·達奇(David Dutch)和74歲的詹姆士·科彭哈弗(James Copenhaver)重傷,但狀況穩定。[34][35]曾擔任川普總統醫生和首席醫療顧問的美國眾議員羅尼·傑克森後來告訴福克斯新聞,他的侄子脖子中彈[36]。
事後調查[編輯]
聯邦調查局確認兇手是賓夕法尼亞州男子湯瑪斯·馬修·克魯克斯(Thomas Matthew Crooks)[37][38][39],他在2021年1月20日拜登的總統就職典禮當天透過民主黨籌資平台ActBlue向親近該黨立場的選民團體「進步投票率計畫」(Progressive Turnout Project)捐了15美元[24][40][41][42],但他在同年9月註冊成為共和黨黨員[37]。因為槍手身處集會的安全檢查範圍之外,他並沒有接受檢查;他爬上了川普以北120—150公尺的一個矮棚屋的樓頂[10]並以臥姿射擊,該建築為美國玻璃研究公司(American Glass Research)所有[16]。
美國特勤局和其他執法機關最初未公開證實川普耳朵中槍,只說有人開槍,且川普「目前安全」。特勤局發言人安瑟尼·古列爾米表示,嫌疑槍手「朝舞台開了數槍」,當時處於集會場地外的「高處」。事發後曾有報道指他是受提字器的玻璃碎片而非子彈所傷,但後來被確認為無事實根據的假新聞。
英國廣播公司記者採訪現場民眾稱,有人向附近的安保人員報告了槍手的位置,但他們並未採取任何措施。[16][43][44]幾分鐘後,川普即遭到槍擊。
聯邦調查局宣布將在特勤局、州和地方執法機關的協助下領導調查。聯邦調查局正在與司法部、美國特勤局以及美國菸酒槍炮及爆裂物管理局多方進行調查。[45]特勤局局長金伯莉·奇特爾已經被眾議院傳喚,將於7月22日在眾議院的一個委員會中接受質詢[16][18][46],她於15日發表了一份聲明,表示:「我們理解拜登總統昨天宣布的獨立審查的重要性,並將全力參與……我們還將在任何監督舉措上配合相應的國會委員會。」[18]
前特勤局副助理局長比爾·皮克爾(Bill Pickle)說:「特勤局沒有藉口不為距川普100碼(91公尺)的建築物屋頂提供掩護……他(槍手)根本就不應該有機會開槍。」[16][47]
美國參議院的國土安全及政府事務委員會於7月15日宣布將展開調查[18]。
國內反應[編輯]
聯邦政府官員[編輯]
美國總統拜登就此次事件的聲明
美國總統拜登在聽聞此消息後發表簡短的演說,譴責暴力行為「令人髮指」,表示「美國容不得這種暴力行為」,並與川普通了電話[23][25][48][49]。白宮官員沒有透露兩人談論了什麼。白宮同時稱,拜登還與賓夕法尼亞州州長喬什·夏皮羅和巴特勒市市長鮑勃·丹多伊(Bob Dandoy)進行了交談。拜登的競選團隊在事發當天晚上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將暫停「所有對外宣傳溝通」,並正在努力「儘快撤下我們的電視廣告」。[50]拜登的競選團隊認為此時攻擊川普並不合適,反而應當集中精力譴責所發生的事情。拜登總統將於當晚返回白宮。拜登原定在德拉瓦州度過周末,但這一事件改變了他的計劃。[19]拜登在同日下午的一次演講中向科里的家人表示哀悼。拜登說:「他是一個父親。他當時保護了家人免受子彈的傷害。他失去了生命。上帝愛他。」[51][52]拜登於同日表示,他已指示特勤局局長金伯莉·奇特爾評估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的所有安保措施。他還要求對這次集會的安保措施進行獨立評估,以查明事件。[16]
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在社交媒體「X」上發文,表示為此次事件中受傷的人祈禱,感謝相關單位的即時行動,並譴責暴力行為[53]。國土安全部長亞歷杭德羅·馬約爾卡斯表示,美國政府正在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確保川普和現總統拜登的安全[54],並將這次襲擊描述為特勤局的「失敗」[18]。國土安全委員會主席馬克·格林事發後與特勤局局長金伯莉·奇特爾進行了交談,並要求她向委員會提供與此事相關的文件。他還致信國土安全部長馬約爾卡斯,信中寫道:「這次安全失敗和這一美國歷史上令人不寒而慄的時刻的嚴重性不容低估。這引發了人們對槍手如何能夠進入這個將川普總統演講地點涵蓋在射程和瞄準範圍內的屋頂的嚴重關切。」[18]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丁在X上發文,表示國防部譴責此次不被民主社會容許的暴力事件,及為所有因事件受影響的人祈禱[55]。
美國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麥克·強生說,眾議院將對此事件進行全面調查[49],並稱這些調查需要時間[19]。2017年遭到槍擊的眾議院共和黨二號人物、眾議員史蒂夫·斯卡利斯表示,「政治暴力永遠沒有容身之地。」美國眾議院監管及政府改革委員會主席、肯塔基州共和黨眾議員詹姆士·卡莫在槍擊事件發生後數小時內表示,他的委員會正在展開調查,並要求特勤局局長金伯莉·奇特爾於7月22日出席聽證會[56],並稱一些安保人員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又補充說:「現在有很多疑問,美國民眾需要答案。」[16][18]
7月22日,特勤局局長金伯利·切特爾於眾議院監督委員會作證時稱, 事件是特勤局幾十年來「最重大的運營失敗」,並查明問題,確保不再重蹈覆轍。她並承認,在事件發生前,特勤局被數次告知有一名可疑人士。她還透露,槍手開火的屋頂在集會前幾天被確定為潛在的弱點,她事後向川普道歉。[57][58]23日,她辭去局長職務。
州政府官員[編輯]
紐約州民主黨參議員、現任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查克·舒默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對賓夕法尼亞州川普集會上發生的事件感到震驚,並欣慰地得知前總統川普現在是安全的。」[59][60]賓夕法尼亞州州長、民主黨人喬什·夏皮羅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他已經聽取了情況報告,州警方正在現場與聯邦警方合作[61]。他評價在競選集會上遇害的前消防員科里·孔佩拉托雷是「英雄」,並下令降半旗緬懷[62][63][64]。賓夕法尼亞州警察局的喬治·比文斯(George Bivens)表示,集會現場的警察表現「英勇」[25]。
川普家人[編輯]
川普的長子小唐納·川普在一份聲明中說,他已在襲擊發生後與父親通了電話,父親在電話中「精神抖擻」[65],並在X上發文稱「他永遠不會停止為拯救美國而戰」和貼出他父親在槍擊事件後的標志性照片。[66]
川普的次子埃里克·川普亦在X上分享照片,並發文稱「這是美國需要的鬥士!」。[19][67]
川普的長女伊萬卡·川普在X發表聲明說:「感謝你們對我父親以及今天賓夕法尼亞州巴特勒發生的毫無意義的暴力事件的其他受害者給與的愛和禱告。感謝特勤局和所有其他執法人員今天迅速而果斷的行動。我繼續為我們的國家祈禱。爸爸,我愛你,從今天到永遠。」[25][68]
川普的妻子梅蘭妮亞·川普在X上發表聲明強調美國人民無論左派、右派、紅、藍政見,都應團結一致,她又對遇害者和家屬表示關切,及感謝支持者和贊揚超越政治分歧的人。[69]
民間[編輯]
美聯社記者埃文·武奇拍攝的一張川普在空中揮拳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開來。這張照片隨後被共和黨人廣泛使用,包括全國共和黨參議院委員會。《政客》雜誌表示,一些人將其用作「兜售陰謀論和煽動政治緊張局勢的機會」。[70]《紐約客》的班傑明·華萊士-威爾斯(Benjamin Wallace-Wells)說:「這已經是我們這個政治危機和衝突時代不可磨滅的形象。他分析說,「武奇所攝照片中的一些元素與川普的無數其他要素相似」,並得出結論,「這捕捉了一個他希望被看到的形象,這是如此完美,事實上,它可能比其他所有要素都要更加持久。」[71]《商業內幕》回應了這些觀點,並評價稱,這「已成為共和黨人連任選舉中最具標誌性的形象」[72]。
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對川普表達了支持,並自此全力支持川普競選總統[9][65][73],並質疑現場安保工作是否到位[74][75][76]。
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比爾·阿克曼同樣在X上表達了對川普的支持[65][75]。
賽富時執行長馬克·貝尼奧夫也在X上發文,稱美國不容許政治暴力,並希望川普能夠儘快康復。[75][77]
蘋果公司執行長提姆·庫克事件發生後數小時內於X上發文稱,他與川普以及「其家人和其他受害者」同在,並譴責這一暴力事件[75][78]。
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和谷歌執行長孫達爾·皮柴等人也紛紛表示了震驚和沮喪,並祝願川普早日康復。[75]
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傑夫·貝索斯在X上發文,稱川普「在真槍實彈下膽識過人。非常慶幸川普並無大礙,也替受害者及其家人難過。」[75][79]
其他反應[編輯]
美國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在X上發文譴責這一暴力行為,並祝川普早日康復[80][81]。前總統喬治·布希稱槍擊事件是「懦弱的」行為,並讚揚了特勤局的反應[82]。
美國眾議院前議長南西·裴洛西在X上發文表示她的家人也曾受到政治暴力,因此她有切身體會,她對川普平安無事感到欣慰[23][52][65][83]。
川普的競選發言人張振熙也證實川普無大礙[23][84]。
今天發生的事並非只是孤立事件。
拜登競選的核心前提是「唐納·川普總統是一個專制的法西斯主義者,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他」。
這種言論直接導致了對川普總統的企圖暗殺。
川普的一些最親密的盟友和支持者已經將暴力歸咎於拜登,被認為列入川普副總統候選人名單的參議員J·D·范斯在X上表示,拜登競選團隊的激進言論直接導致了這一事件[18][23][25][86]。川普的競選經理克里斯·拉西維塔也表示,「左派活動家、民主黨捐款人甚至喬·拜登」都需要在11月的投票中為「令人作嘔的言論」負責,他同樣認為這些言論導致了該次襲擊事件[19][65]。喬治亞州第10國會選區的共和黨議員邁克·柯林斯表示「是拜登下的命令」。
是喬·拜登下令的。
2024-07-14[87]
布法羅鎮的志願消防隊主席蘭迪·里默(Randy Reamer)表示,柯瑞·孔佩拉托雷是「一位正直的人」和「消防部門真正的兄弟」,並稱孔佩拉托雷是終身消防隊員,這意味著他已擔任此崗位長達20餘年
2024年7月唐納·川普遇刺案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f7ZZc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