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瓦喬的《大衛與歌利亞的頭顱》1609年,創作於卡拉瓦喬人卡拉瓦喬的《大衛與歌利亞的頭顱》1609年,創作於卡拉瓦喬人

《大衛與歌利亞的頭顱》是卡拉瓦喬最著名的畫作之一,這幅黑暗而扣人心弦的傑作令人印象深刻。這幅畫作完成於1609年,創作於卡拉瓦喬人生動盪的時期,當時他正因謀殺而逃亡。畫中描繪了勝利的大衛高舉著歌利亞的頭顱,而歌利亞的臉龐更是讓這幅畫作格外令人難忘,因為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卡拉瓦喬的自畫像。
畫面中原始的情感和冷峻的細節瞬間將人吸引。歌利亞面容鬆弛,眼神空洞,鮮血從他脖頸處滴落,其刻畫令人毛骨悚然。相較之下,大衛則顯得冷靜而堅定,他的表情中夾雜著勝利與憐憫。光影的強烈對比——卡拉瓦喬標誌性的明暗對比技術——增強了戲劇效果,使人物躍然於黑暗之中。學者認為,這幅畫作或許是向教宗祈求憐憫,因為歌利亞(卡拉瓦喬)被砍下的頭顱象徵教宗渴望寬恕。這幅畫很可能是作為禮物贈送的,以表達他對所犯罪行的悔恨。
卡拉瓦喬的《大衛與歌利亞的頭顱》
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10 件必看藝術品及導覽 https://bit.ly/41H646d
------------------------------------
在〈大衛與歌利亞的頭顱〉這幅畫中,藝術與現實之間的界線幾乎完全重疊。卡拉瓦喬的創作,真切映照出他逃亡生涯中的懊悔與宿命感。
文:黛布拉・曼考夫
乞求寬恕
圖片來源:商周出版提供
〈大衛與歌利亞的頭顱〉(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1610)
1609-1610
油彩畫布
125x101 cm(49.2 x39.8 in)
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Borghese Gallery)
1606年5月29日夜晚,一場網球比賽引發的爭執演變成暴力衝突,卡拉瓦喬殺了拉努奇歐.托馬索尼(Ranuccio Tomassoni)。這位性情暴躁、動輒拔刀的畫家,在此之前便因多起毆打和破壞公物而觸法。但這一次,是謀殺。
當時正值藝術事業巔峰的卡拉瓦喬不得不逃離羅馬。教宗當局缺席審判並對他處以「死刑通緝令」,這項宣布允許任何人殺害他,交出他的首級後可領取賞金。卡拉瓦喬戲劇性的生平經常影響人們對其作品的詮釋,但在〈大衛與歌利亞的頭顱〉這幅畫中,藝術與現實之間的界線幾乎完全重疊。他的創作,真切映照出他逃亡生涯中的懊悔與宿命感。
喬凡尼.彼得羅.貝洛里(Giovanni PietroBellori)在《藝術家列傳》(The Lives of thArtists, 1572)中指出,這幅「半身像的大衛手提歌利亞的頭顱」中死去的巨人形象,其實就是卡拉瓦喬本人的肖像。
根據喬凡尼.巴利奧內(Giovanni Baglione)在1642年的《藝術家傳記》(Lives)記載,卡拉瓦喬從年輕時便以鏡子觀察自己來作畫,並將自己描繪成各種令人震驚的形象,如〈病中的巴克斯〉(約1593年)和〈梅杜莎〉(約1598 年)中的怪物形象。
卡拉瓦喬首次描繪大衛戰勝歌利亞是在1600年。儘管這幅畫中巨人粗獷的面容與卡拉瓦喬晚年的外貌略有幾分相似,但實際上他在創作這幅畫時仍保持年輕俊朗的容貌。他在1607年創作的另一版本中,巨人的面貌則明顯不同。
然而,在這三個版本中,大衛的形象都傳達了畫作的核心意涵——在第一幅畫中,他是意想不到的英雄,斬殺了倒下的敵人;在第二幅畫中,他冷靜而勝利地展示那血淋淋的戰利品;而在最後的版本中,大衛的臉上流露出對被正義擊敗之敵人的憐憫神情。
死刑通緝令迫使卡拉瓦喬流亡羅馬,但他仍設法將〈大衛與歌利亞的頭顱〉寄給一位羅馬贊助人。教宗保祿五世(Paul V)的侄子斯基皮奧內.博爾蓋塞(Cardinal Scipione Borghese)樞機主教,已經購入卡拉瓦喬的多件作品做為私人私藏,包括於1605年創作、被樞機團以「過於俗豔」而拒絕的〈聖母子與聖安妮〉(Madonna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現藏於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和〈病中的巴克斯〉。
卡拉瓦喬將〈大衛與歌利亞的頭顱〉送給這位有權勢的樞機,做為解除「死刑通緝令」的私人請願。不幸的是,畫作尚未送達,畫家便已逝世。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藝術的祕密:名作中隱藏的訊息、意義與象徵符號》,商周出版
作者:黛布拉・曼考夫
譯者:陳文瑾

《藝術的祕密》:逃亡中的卡拉瓦喬,為什麼要刻意把自己畫「死」?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