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下雨」為何要扯上「娘要嫁人」?
"長知識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諺語。雖然常常拿來用,意思也都明白。
但是「天要下雨」為何要扯上「娘要嫁人」呢?這兩句之間的關係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這句諺語來源於一個民間故事。
傳說古時候有個名叫朱耀宗的書生;天資聰慧,滿腹經綸;進京趕考高中狀元。
皇上殿試見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長得一表人才,便將他招為駙馬。
「春風得意馬蹄疾」,循慣例朱耀宗一身錦繡新貴還鄉。
臨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親如何含辛茹苦,如何從小將他培養成人,母子倆如何相依為命,請求皇上為他多年守寡一直不嫁的母親樹立貞節牌坊。
皇上聞言甚喜,心中更加喜愛此乘龍快婿,凖允所奏。
朱耀宗喜滋滋地日夜兼程,回家拜見母親。
當朱耀宗向娘述說了樹立貞節牌坊一事後,原本歡天喜地的朱母一下子驚呆了,臉上露出不安的神色,欲言又止,似有難言之隱。
朱耀宗大惑不解,驚愕地問:
「娘、您老哪兒不舒服?」
「心口痛着哩。」
「怎麼說痛就痛起來了?」
「兒呀!」朱母大放悲聲。
「你不知道做寡婦的痛苦,長夜秉燭,垂淚天明,好不容易將你熬出了頭!娘現在想着有個伴兒安度後半生,有件事我如今告訴你:娘要改嫁,這貞節牌坊我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娘、您要嫁誰?」
「你的恩師張文舉。」
聽了娘的回答,好似晴天一聲炸雷,毫無思想凖備的朱耀宗頓時被擊倒了,撲通一下跪在娘的面前⋯⋯
「娘、這千萬使不得!您改嫁叫兒的臉面往哪兒擱?再說,這是「欺君之罪」難免殺身之禍啊!」
朱母一時語塞,在兒子和戀人之間無法做到兩全其美。
原來、朱耀宗八歲時喪父,朱母陳秀英強忍年輕喪夫的悲痛;她見兒子聰明好學,讀書用功,特意聘請有名的秀才張文舉執教家中。
由於張文舉教育有方,朱耀宗學業長進很快,朱母歡喜,對張文舉愈加敬重。
朝夕相處,張文舉的人品和才華深深打動了陳秀英的芳心,張文舉對溫柔賢惠的陳秀英也產生了愛慕之情,兩人商定;待到朱耀宗成家立業後正式結婚,白首偕老。
殊不料,這樁姻緣卻要被蒙在鼓里的朱耀宗無意中攪黃了,出現了這樣尷尬的局面。
解鈴還須系鈴人。正值左右為難之際,朱母不由長嘆一聲:「那就聽天由命吧!」
她說着隨手解下身上一件羅裙,告訴朱耀宗說:「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乾淨,一天一夜曬乾,如果裙子曬乾,我便答應不改嫁;如果裙子不乾,天意如此,你也就不用再阻攔了。」
這一天晴空朗日;朱耀宗心想這事並不難做,便點頭同意。
誰知當夜陰雲密佈,天明下起暴雨,裙子始終是濕漉漉的。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
陳秀英則認認真真地對兒子說:「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違!事已至此,多說無益。」
朱耀宗只得將母親和恩師的婚事如實報告皇上,請皇上治罪。
皇上連連稱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從此、人們便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話,用來形容天意如此,誰也逆轉不了的事情。
原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背後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看完很感慨,也長見識了!
發給朋友們看看,她們可能還不知道哦⋯⋯ !
https://youtu.be/MQOlOnkfa-c
--------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典故,背後有一個相當凄美的傳說。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俗語大家都耳熟能詳,意思指有些東西是天意難違的,就像下雨,沒有人能夠阻擋,但娘親已為人母,真的要再嫁人?也是天意難違嗎?
話說有一個書生叫朱耀宗,年幼喪父,母親見他十分聰慧,便把他送到張中舉老師那裏讀書。朱耀宗不負眾望,十五歲中了秀才,十八歲更高中狀元。皇上見到他一表人才,還招他作駙馬。朱耀宗也跟皇上談及鄉間的母親,指母親含辛茹苦地把他養育成人,希望皇上賜她一面貞節牌坊。
朱耀宗衣錦還鄉,跟母親述說自己被招為駙馬,及皇上賜母親貞節牌坊一事,但母親對立牌坊一事深感錯愕。追問之下,原來母親跟老師張中舉日久生情,互生情愫,打算在朱耀宗高中狀元之後結為夫婦。如此一來,朱耀宗便犯上欺君之罪,但卻又希望能尊重老師及母親之間的愛。
於是,母親便想出一個點子。她叫朱耀宗把自己的羅裙拿去洗,如果晚上裙子已經乾透,母親便不嫁,相反,若裙子仍是濕瀝,就着兒子不要再管她。當朱耀宗把裙子晾起之際,天色由晴轉陰,大雨下過不停,羅裙當然也濕透,因此,「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也不管得那麼多了,天意難違吧!
------------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說的是誰的故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大紀元訊】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做朱耀宗的書生,一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母親為了讓他不受委屈,就獨自一人,含辛茹苦,把他養大,後來,送到一位叫做張文舉的老師那裡,去讀書。
在張老師的嚴格教導下,朱耀宗學業有成。他十五歲中了秀才,十八歲中了狀元。在皇上召見他的時候,他那種氣質和學識,讓皇帝非常高興,當即,把他招為駙馬。此時,他想起了家中的老母親,於是,把母親為了培養他,而一直未嫁的事情,跟皇帝說了。
皇帝一聽,很是感動,當即下旨,在朱耀宗的家鄉,立一座「貞節牌坊」,以示嘉獎。
新科狀元回鄉省親時,把皇帝下詔要給母親立「貞節牌坊」的事情告訴了母親,母親卻流露出不安的神色。
在朱耀宗的再三追問下,他母親道出了實情。原來,母親在與張老師相處的日子裡,逐漸產生了感情。他母親準備在朱耀宗回來的時候,就嫁給張文舉。
朱耀宗聽聞,「撲嗵」一聲,跪在地上,哭著說:「娘呀,你真的要這樣做,那我可是犯了『欺君之罪』呀,那可是要誅九族的大罪呀!」此時,他母親也淚流滿面了。因為,一個女人獨自撐著一個家,非常不易,兒子讀書去了,她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她心裡苦和難,又有誰能懂呢?想來想去,長嘆一聲:「一切咱都聽天由命吧!」
說著,她把身上穿著的羅裙,脫了下來,交給朱耀宗,並說:「兒呀,你也為娘盡一次孝道,明日,幫我把這件羅裙洗了,如果到了晚上,這件羅裙乾了,那我就不嫁人;如果還是濕的,那你就別管了。」朱耀宗無奈,也就同意了。
第二日,天氣晴朗,朱耀宗邊洗這件羅裙,邊高興,覺得別說一件,十件羅裙,也曬乾了。可是,哪曾想,當他把這件羅裙洗完,剛剛晾曬在院子里的時候,天上開始烏雲翻滾,不一會兒,還下起大雨來了,而且一直下到半夜也沒停。這件羅裙別說乾,到最後,比剛洗完的時候還要濕!
此時,朱耀宗的母親對他說:「兒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可見天意不可違!」朱耀宗心裡雖然叫苦不迭,可是,見到此種情形,他也是無可奈何。回到京城,朱耀宗如實地把母親和張文舉老師的婚事,和他母親讓其洗裙子,天卻下雨的事情,說了一遍。並請皇上治罪。皇帝聽後,連連稱奇。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是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從此,人們便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話,用來形容誰也逆轉不了的事情,即:天意如此,是人力無法挽回的。
來源:順承傳統文化
─ ─轉引自『新唐人電視台』
-----------------------
這句俗語的本意可能是「天要下雨,糧要解營」,源自元末朱元璋採納劉伯溫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後,農民在雨天需將糧食送往糧倉的無奈。 後因傳播過程中訛誤,才變成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諺語訛傳錯很大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9日電)很多俗語在經過長時間流傳後,失去原來的面目,如衣冠禽獸古代原是形容錦衣高官、「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則是「天要下雨,糧要解營」的誤傳。
中新網微博整理這些被誤傳的諺語,包括「不到黃河不死心」原語為「不到烏江不死心」,引申自項羽在烏江自刎典故,但後來烏江就傳成了黃河。
「有眼不識金鑲玉」原語其實是「有眼不識荊山玉」,典出自和氏璧的故事。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中發現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但被誣指欺君而被砍去了雙足。後經匠人雕琢,才知確實是美玉,遂名和氏璧。
而被拿來形容婦女改嫁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原語其實是「天要下雨,糧要解營」,形容古時農民收糧時遇陰雨天氣,糧食發芽,官府卻限3天交曬乾新糧的憂慮,引申為一種無可奈何的矛盾狀況。
衣冠禽獸現今是貶義詞,但原詞卻是個典型的褒義詞。古時,官員的袍服上都繡有飛禽猛獸圖案,用來區別文官、武官的級別,衣冠有禽獸,代表的是受尊崇的官員。
無奸不商原詞則是「無尖不商」,是形容古代賣米的商人總是把米堆尖,盡量讓利,以博得回頭客。但時日一久,尖被誤傳為奸,意思也有了完全相反的轉變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諺語訛傳錯很大 https://bit.ly/47tAe0t
---------------------
天要降雨,娘要嫁人
這句話是表達一種敬天知命的意思,即:天意如此,是人力無法挽回的。說起來還有這麼一個故事,流傳至今: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做朱耀宗的書生,一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母親為了他不受委屈,而獨自一人含辛茹苦的把他養大,後來送到一位叫做張中舉的老師那裡讀書。
在張老師的嚴格教導下,朱耀宗學業有成。他十五歲中了秀才,十八歲中了狀元。在皇上召見他的時候,他那種氣質和學識,讓皇帝非常高興,當即把他召為駙馬。此時他想起了家中的老母親,於是把母親為了培養他,而一直未嫁的事情跟皇帝說了。皇帝一聽很是感動,當即下旨在朱耀宗的家鄉立一座「貞節牌坊」,以示嘉獎。
按理新科狀元應該回鄉省親,他也不例外。當母親見到他的狀元兒子時,那種感動自不必說。朱耀宗也把自己皇帝下詔要給母親立「貞節牌坊」的事情說了。母親卻流露出不安的神色。
在朱耀宗的再三詢問下,他母親道出了實情。原來,他的老師張中舉老婆後來死了,他母親在與張老師相處的日子裡逐漸產生了感情。他母親準備在朱耀宗回來的時候就嫁給張中舉。
朱耀宗聞聽「撲嗵」跪在地上,哭著說:「娘呀,你真的要這樣做,那我可是犯了『欺君之罪』呀,那可要誅滅九族的呀!」
此時他母親也流淚了。因為一個女人獨自撐著一個家,非常的不易,兒子讀書去了,她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她心裡苦和難又有誰能懂呢?想來想去長嘆一聲:「一切咱都憑天由命吧!」
說著身上穿著的羅裙脫了下來交給朱耀宗,並說:「兒呀,你也為娘盡一次孝道,明日,幫我把這件羅裙洗了,如果到了晚上這件羅裙乾了,那我就不嫁人;如果還是濕的那你就別管了。」朱耀宗無奈也就同意了。
第二日,天氣晴朗,朱耀宗邊洗這件羅裙邊高興,覺得別說一件,十件羅裙也曬乾了。可是哪曾想,當他把這件羅裙洗完剛剛晾曬在院子裡的時候,天上開始烏雲翻滾,不一會兒還下起大雨來了,而且一直下到半夜也沒停。這件羅裙別說乾,到最後比剛洗完的時候還要濕!
此時朱耀宗的母親對他說:「兒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可見天意不可違!」朱耀宗心裡雖然叫苦不迭,可是見到此種情形他也是無可奈何。
回到京城,朱耀宗如實的把母親和張中舉老師的婚事,和他母親讓其洗裙子天卻下雨的事情說了一遍。並請皇上治罪。皇帝聽後連連稱奇。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是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從此,人們便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來形容誰也逆轉不了的事情。
「天要下雨娘要嫁」的「娘」應作何解?
周志鋒(寧波大學文學院)
「天要下雨娘要嫁」(又作「天要落雨娘要嫁人」)是一句老少皆知的俗語,用來比喻必然發生、無法阻擋的事情。其中「娘」字,有關辭書未作說明,一般則理解為母親。但稍加推敲,就會發覺這種解釋很難講通:「天要下雨」乃自然之理,必然之勢;母親是已嫁之人,難道還非得再嫁、改嫁不可?「娘要嫁」既然與「天要下雨」並列,兩者一定具有邏輯上的相似點,這樣方能合起來構成同義比喻,共同說明一個道理。比如用「六月飛雪公雞下蛋」來比喻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六月飛雪」與「公雞下蛋」具有相似點,屬同義比喻,所以兩者能夠合說並舉。准此分析,「娘」顯然不能解作母親。
今謂此「娘」當訓少女、姑娘。「娘」古有少女、姑娘義。例如: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子夜歌》:「見娘喜容媚,願得結金蘭。」又《黃竹子歌》:「一船使兩槳,得娘還故鄉。」唐白居易《對酒自勉》詩:「夜舞吳娘袖,春歌蠻子詞。」唐李賀《唐兒歌》:「東家嬌娘求對值,濃笑書空作『唐』字。」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可喜娘的臉兒百媚生,兀的不引了人魂靈!」明孫仁孺《東郭記》第十一出:「俊嬌娘,如何不教人兒想。」他如杜麗娘、杜十娘、紅娘的「娘」亦為此義。今寧波方言管女孩為「小娘」,「娘」字猶存古義;日本漢字「娘」仍用作少女之稱,而非母親,並其證。
當母親講的「娘」本作「孃」,「孃」「娘」原是兩個不同的字,《玉篇·女部》:「孃,母也。娘,少女之號。」《廣韻·陽韻》:「孃,母稱。娘,少女之號。」故「爺娘」本作「爺孃」或「耶孃」,如古樂府《木蘭詩》:「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唐杜甫《兵車行》:「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孃」「娘」二字在敦煌寫本中已見混用,後世則多以「娘」為「孃」;加上「娘」的少女、姑娘義現在已不單獨使用,只在「漁娘」、「新娘」等詞中還保存年輕女子義,所以一般人見「娘」即認「母」,這正是造成對「天要下雨娘要嫁」的「娘」字費解、誤解的原因。
清人王有光《吳下諺聯》卷二「天要落雨娘要嫁人」條云:「天,純陽無陰,要落雨則陽之求陰也;娘,孤陰無陽,要嫁人則陰之求陽也。如矢赴的,如漿點腐,其理如是,其勢如是。」這段文字從陰陽角度闡釋了「天要落雨娘要嫁人」的「道理」,王氏雖然未及「娘」的詞義(也許他認為其義自明,根本不需要解釋),但從「娘,孤陰無陽」的說解看,他顯然是把「娘」當作未婚女子的,如果是已婚的「母親」,則不能說「孤陰無陽」了。常言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女大不中留,留下結冤仇。」姑娘嫁人合乎天理人道,是人類社會的必然規律;而「天要下雨」則是自然界的必然規律。正是基於這種邏輯上的相似點,人們把兩者合在一起,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成為一句很有表現力的民間俗語。
「天要落雨,娘要嫁人」,這是一句江浙一帶流傳甚廣的諺語。
其意為:天要下雨,人們無法阻止;娘要嫁人,子女無權干涉。
封建社會中,三從四德把婦女壓得透不過氣,而寡婦命運尤為悲慘,欲再嫁談何容易。
公親族長,甚至年齡稍大的子女,都會表示反對。
由此看來,「天要落雨,娘要嫁人」,乃是對封建婚姻禮教的叛逆和反抗。
其實,「天要落雨,娘要嫁人」的原句是「天要落雨,糧要解營」。「解」者,「上繳」也;「營」者,軍營也。
相傳,某年秋天,農民們剛把稻割下,還未來得及脫粒、曬場,天公便不作美,大雨滂沱,連日不停,受淋的稻穀發熱,乃至回芽,農民們心急如焚。
偏偏此時北方戰事,官兵糧斷,朝廷急令地方,逼農民於3天內交運軍糧。可是,雨仍下個不停,農民們手捧發熱、回芽的稻穀,仰天嘆道:「天要落雨,糧要解營,老天、官府真把我們逼死啦!」這話一傳十,十傳百,廣為人知。從此,人們每遇無可奈何的棘手事,便會講:「天要落雨,糧要解營,實在嘸法!」句中「糧」與「娘」、「人」與「營」、「解」與「嫁」等字在吳語中音近,「天要落雨,糧要解營」,由此訛傳為「天要落雨,娘要嫁人」。
Loxa 教育網 https://bit.ly/4nj8Xm5
以訛傳訛:「糧要解營」變「娘要嫁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這句俗諺因一個驚天的歷史事件,名聲不小,家喻戶曉,其實,也只是個民間傳說而已。而這條諺語也是由一條軍事諺語(古稱兵諺)訛傳而成。這條兵諺的原始面貌是:「天要下雨,糧要解營。」意思是,天要下大雨了,軍糧輜重一定要搶在大雨到來之前,押解送往營房,以保障軍需之用。可是在方言中,不少地區存在「糧」、「娘」不分,「解」、「嫁」不分,「營」、「人」不分的現象。這樣口口相傳,天長日久,「天要下雨,糧要解營。」就以訛傳訛,變成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諺語的訛傳可分五種情況:
一、口耳失真的訛傳。
諺語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會因為聽錯而造成訛傳。《老學庵筆記》(南宋文學家陸游所撰的一部筆記體小品文集,記述了許多掌故,篇章短小、文筆活潑、可讀性強)記載:「淮南諺曰:『雞寒上樹,鴨寒下水』驗之皆不然。有一媼曰:『雞寒上距,鴨寒下嘴』上距謂縮一足,下嘴謂藏其喙於其間。」意思說,安徽淮南這個地方有句諺語叫:「雞寒上樹,鴨寒下水」,但是觀察驗證都不是這樣的,為什麼民間諺語作為經驗之談會有此失實呢?陸游在鄉下無意聽到一位老太婆說:「天冷雞就縮一條腿,鴨就藏一張嘴(喙,音會,鳥獸的硬嘴)。」他覺得收穫不小,於是記下這段話。我們仔細觀察,天寒地凍時,雞不活動,經常採取「金雞獨立」的姿勢,輪流縮一隻腳靠近身體取暖,大概雞也和人一樣,也知「寒從腳下生」的道理;而鴨子群聚在一起,一個個將其喙深埋在羽翼間取暖,是它們過冬的常態。鄉間老太太一句話,解決了書上語言的疑案。「話傳三人,猴子變人」的例子還不少:「街上倒了一碗油,鄉下說死了一頭牛;街上掉了一片瓦,鄉下說跌死一匹馬。」
二、受方言影響,對原來諺語因音變而改字造成的訛傳。
明朝江盈科《雪濤談叢》載他的家鄉江西有諺語說:「笑狗落雨」看去,像句物象諺語,狗一笑,老天就要下雨。其實,狗不會笑,更不會因此而下雨。這是江西老俵們呼「瘦」為「笑」(音),「尾」為「雨」(音),這樣,「瘦狗」就變為「笑狗」,「落尾」就變成「落雨」,「瘦狗落尾」就成了「笑狗落雨」。我們今天觀察,瘦狗的尾巴確實多是下妥的。「糧要解營」變成「娘要嫁人」也屬此類訛變。還有《湧幢小品》引農諺:「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怎麼驗證也不靈驗。後閱《感精符》作「夏至酉逢三伏熱,重陽戍遇一冬晴」「酉逢」的原意是逢酉日夏至,三伏天就特熱,因方言影響訛傳成「有風」,「戍遇」的原意是逢戍日是重陽節,一冬就晴朗暖和,因方言影響訛傳成「無雨」。
三、理解錯誤的訛傳。
俗諺「正九不搬場」,原本是反映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因為搬家運物主要靠肩挑手提的體力勞動,所以,最好避免在酷暑的正伏和嚴寒的三九進行。然而在理解錯誤的傳播下,不少地區形成這樣一種習俗,搬遷安排在正月九月是不吉利的,所以不敢搬家。這類訛傳一般字面沒變,而意思訛傳;也有字面稍有變化的,如不少生產勞動靠手工操作的,社會上出現很多工匠,而且必不可少。於是,出現這樣的諺語:「男子屬匠,出門勿要帶飯糧」,類似現代流傳的「學好車鉗刨,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僅僅說明,工匠到處可以找到活幹,非常容易謀生。可是,後來在流傳的過程中,受到生肖八字觀念的影響,竟然一變而成「男屬羊,出門不用帶口糧;女屬羊,家裡沒有隔夜糧。」宣揚性別歧視,男子生肖屬羊,自有天賜好運,豈不自欺欺人。
四、通假借用的訛傳。
古代漢語中有個通假的問題,即一個字有時可以用另外一個同音字代替,如「蚤」替代「早」、「反」假借為「返」、「舟」通假為「周」。這種現象也反映在諺語中,特別是古代諺語中,也會造成訛傳。如比「一雞死,一雞鳴,新來雞兒會打鳴。」《前漢郅都傳》曰:「亡一姬,復一姬」,比喻舊的存在與否無關緊要,是通假誤「一姬」為「一雞」。又如《左傳·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鹿死不擇音。』」比喻小國侍奉大國,如果大國施行恩德,那麼小國就可堂堂正正地做人,如果大國不以德相待,小國就免不了成為鹿了。春秋時,鄭國是一個小國,南依附楚,西也不敢得罪晉。有一次晉靈公在扈會合諸侯,鄭穆公沒有參加。晉國就認為鄭對晉懷有二心,傾向楚了。鄭公子子家就給主持晉國朝政的趙宣子寫了封信,述說鄭國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困難處境。信中說:「鄭事晉十分盡心了,還免不了受到晉的譴責。如果你晉國仍不滿意,我鄭國即便滅亡,也不能對晉更有敬重的了。既怕頭又怕尾,一身之間還有多少不可怕的呢?鹿被獵人追趕,為了活命,急忙中就不選擇庇護的場所。如果晉對鄭施行恩德,那麼鄭國就可堂堂正正地做人,如果晉不以德待鄭,鄭也就免不了成為鹿了。」其實詞義是鹿到了快要死時,不選擇蔭蔽的地方。比喻情況危急時,也就不能考慮得那麼多了。傳稱「鹿死不擇音」是通假為「音」,不能望文生義,以為死時掙扎亂叫。
五、譯音誤解訛傳。
比如明代有這樣一句諺語叫:「若要富,須往貓里務」「貓里務」是古代國名。《東西考·貓里務》與《明史·合貓里傳》均把貓里務與合貓里視為一國,實誤。兩者乃異國異名,非一國異名。按合貓里故地在今東南呂宋(菲律賓)之卡馬里內斯地區。合貓里當為Camarines之對音。貓里務則在卡馬里內斯東南面布里亞斯(Burias)島上。大抵因兩國相近,情況相似,致誤二為一,史實亦相混淆。在漢文古籍中,僅有明代有貓里務(或作合貓里)的記載。該國於永樂三(1405)曾遣奴馬高隨爪哇、呂宋使臣來朝,並進貢特產。明清時,中國商船常去這些地方,中國福建沿海居民不少去此島國謀生,故有此諺。語見清·張廷玉等《明史·合貓里國傳》:「海中小國也,土瘠多山,山外大海,饒魚蟲,人知耕稼。其國又名貓里務,近呂宋,商舶往來,漸成富壤,華人入其國,不敢欺凌,市法最平,故華人為人語曰:『若要富,須往貓里務。』」菲律賓、馬來西亞一帶,華人移居到此,共同開發,使之富庶。結果有人訛傳理解為,「要想發家致富,須多養貓餵狗」。今日,有閒有錢養貓餵狗的,倒確實大款居多。
諺語的訛傳,久而久之,約定俗成,亦成規律,無可厚非。有感世風,以訛傳訛,「話過三人口,猴子變隻狗。」的事兒也不少。「假作真時真亦假」弄得是非莫辨,真假難分,實覺無奈。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