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垵餌砲,又稱西埔假砲,是位於澎湖西嶼外垵村西側西埔頂的一座軍事遺跡,於2003年12月11日登錄為澎湖縣歷史建築。[1] https://photos.app.goo.gl/z73Lo9VozezfNisM8
歷史[編輯]
外垵餌砲與同期的豬母水餌砲(五德餌砲)是由澎湖島要塞司令部所興建,起源則原自於日本於1922年(大正11年)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海軍軍備的條約。後,由於條約第19條限制美、英、日三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海軍基地和要塞必須維持現狀,造成當時仍在施工中的外垵社砲臺、豬母水社砲臺被迫停工。[2]
為了重新研擬「要塞再整理案」,澎湖島要塞司令官島內國彥少將便在時任陸軍大臣山梨半造許可之下,祕密在西嶼工事原址分別興建兩座擬裝砲塔,、等待日後重新部署真砲塔建築工事的設施,擬裝砲塔的主要目的為以假亂真,為了避免間諜侵入,在工程管控和國際公開場合都須以真正的砲臺工程來稱呼,規範外界只可遠距離視察拍照或用望遠鏡觀測,至於豬母水餌砲由於位在道路旁邊,旁邊便不必設置遮蔽物,好讓來往馬公港船艦上的人員用肉眼就能遠遠瞥見砲台,周邊工事補修的費用為當年度預算日幣六百円。[3],而日軍於1941年二次大戰期間興建的防空誘餌說法也純屬誤解,並未有具體資訊指出二戰期間日軍於西嶼地區的增築工事興建防空誘餌的相關文獻資料存在。[4][5]
2003年12月11日,外垵餌砲登錄為澎湖縣歷史建築,當前則作為觀光景點開放民眾觀賞,五德餌砲因由於仍屬國軍管轄,無法依據文資法進行審查,至今仍未列入歷史建築。 [6][7]
設施[編輯]
外垵餌砲為水泥所製的八邊體砲塔,並為雙砲管組合,興建時則向地下挖掘約3公尺深度,並將挖掘土石置於四周形成土垣。東側則一壕溝可聯繫其他周圍設施,其砲塔寬度為5.35公尺,砲管長度為6.13公尺,砲管間距則為3.16公尺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4kxjd9i
---------------------------------------
五德水泥假砲,雖然坊間通稱為五德餌砲,但它的位置在日治時期劃歸於猪母水社(今馬公市山水里),而不是雞母塢社(今馬公市五德里)。它是日治時期1920年代,澎湖島要塞司令部所興建,用來欺騙限武條約的產物,並不是日軍於1941年二次大戰期間興建的防空誘餌,也沒能吸引美軍飛機投彈。坊間產、官、學、業界流行的說法,純屬誤解。
假砲興建的原因,起源於日本於1922年(大正11年)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後,由於條約第19條限制美、英、日三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海軍基地和要塞必須維持現狀,造成澎湖施工中的猪母水社砲臺、外垵社砲臺被迫停工。1923年(大正12年),澎湖島要塞司令部便在陸軍大臣首肯之下,祕密在當地分別興建兩座假砲塔,冒充真砲,用來欺騙英、美兩國,使其誤認為在簽約前就已完工,以便之後以日常修理名義重新安裝真砲,但最後真砲因故並沒有裝回來。因此,用「猪母水假砲」、「五德假砲」取代「五德餌砲」的名稱,可能較符合史實。
◎外觀
五德假砲位於馬公市五德里、澎防部五德營區東北方約250公尺的荒野窪地中。施工者在當地向下挖出一座半掩蔽陣地,前方則有一道半環形、涵蓋90°的擋土矮牆。陣地中央,以水泥澆灌成一座上窄下寬、圓盤狀的全包覆式砲塔,具有仿造的雙聯裝砲管。外貌約略類似日本帝國海軍「四五口徑四一式36公分砲」。
假砲周邊為窪地,四季經常積水,而在原地、後方都形成池塘,即使冬季乾旱時期也積水不退,造成丈量不易,目前僅知砲管長約10.28公尺。當地緊鄰澎防部五德營區,一旁有戰備道,目前土地仍為軍管區域難以開闢,周邊的防風林與雜草因此得以快速生長,必須披荊斬棘才能進入,從而形成口耳相傳的探險祕境。
◎歷史
五德假砲、外垵假砲,兩者起源於日本陸軍在第一次大戰年代便期待在澎湖島要塞設置的外垵社砲臺、猪母水社砲臺,是用來防禦敵艦砲擊、掩護馬公要港的長程岸防砲臺。
1912(明治45)年8月「要塞整理案」建議,應在外垵社、猪母水社各設置一座砲臺,以30珊榴彈砲為武器。此案延宕數年,到了1921(大正10)年,參謀本部頒布〈要塞整理要領〉,除了再次肯定澎湖島要塞需要長程火砲以掩護馬公要港,也把規劃的武器修訂為35珊加農砲塔(優點在於彈道更低深、射程更長、威力更強,且配有砲塔,可提供砲班操作兵員更周全的防護)。〈要塞整理要領〉頒布後,陸軍築城部隨即在同年6月2日開工興建外垵社砲臺,猪母水社砲臺也在8月10日跟著開工。
然而兩座砲臺生不逢時,遇上了限武條約。一戰結束後在美國主導下,1921年11月,美、英、日、法、義、荷、比、葡、中九國召開華盛頓會議,意圖限制彼此海軍軍備擴張,並解決太平洋與遠東問題。此會議最廣為人知的結果,即是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義五大強國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於各簽約國在條約期間(1922年2月6日至1936年12月31日)海軍主力戰艦的噸位比例做出嚴格規範。條約第19條裡,美、英、日也彼此限制對手在太平洋地區擁有的海軍基地和要塞內容,明訂:「美國,英國和日本同意,對於下列各自領地上的海軍軍事基地和要塞,維持本條約簽訂時的現狀。」
由於澎湖群島位列日本在太平洋擁有的島嶼領地之一,自然也受到條約規範。1922年2月27日,陸軍大臣對築城部本部長下令停止澎湖島要塞進行中的築城工事,猪母水砲臺、外垵社砲臺被迫停工。
儘管《華盛頓海軍條約》意圖透過限制各國的軍備與嚴格稽查,達到形式上的和平,私底下依然暗潮洶湧。例如第19條明文規定:「前文規定的維持現狀,意指:在上述特定地區,不得興建新的要塞或海軍基地;不得以任何措施增建『現有的』海軍修理與維護設施,也不得增加地區內的岸防工事。但是,上述地區在承平期間海軍及軍用各類設施、武器的例行性保修替換勤務,可免予限制」,只要刻意曲解,就可成為猪母水砲臺、外垵社砲臺「超前部署」興建假砲、營造完工假象,等待日後換上「真砲塔」的伏筆。
1923(大正12)年6月4 日,澎湖島要塞司令官島內國彥在上呈陸軍大臣男爵山梨半造的公文〈猪母水及外按社砲臺管理に関する件〉(公文編號:澎司甲第一三七號)中,便提出請示,希望上級對於猪母水社、外垵社砲臺在陸軍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廢止之後的後續管理事宜下達指示。山梨半造很快給予了回應,摘譯如下:
「猪母水砲臺、外垵社砲臺在配合華盛頓條約廢止之後,仍建有擬裝砲塔,由於擬裝砲塔主要目的為以假亂真,故為了避免間諜侵入,在工程管控和國際公開場合都須以真正的砲臺工程來稱呼,絕對禁止任何外來者窺探,並且要嚴格取締。此外為了讓外界信以為真,對外公布時,可以簡要的敘述兩座砲臺的模樣,規範外界只可遠距離視察拍照或用望遠鏡觀測,至於猪母水餌砲由於位在道路旁邊,旁邊便不必設置遮蔽物,好讓來往馬公港船艦上的人員用肉眼就能遠遠瞥見這座砲臺。」
澎湖島要塞司令部與陸軍大臣之間,類似前述有關猪母水社、外垵社砲臺管理事宜的討論案件,在同年10月11日、11月16日都還有公文往返,證實兩座砲臺停工之後,澎湖島要塞仍在原地繼續建造「擬裝砲塔」,也提及擬裝砲塔周邊工事補修的費用為當年度預算日幣六百円。
由此可知:猪母水社砲臺、外垵社砲臺受到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第19條牽制而停工之後,澎湖島要塞司令部為求突破條約限制,在陸軍大臣指示下暫時以水泥構築假砲塔,等待之後換上真砲管,這才產生了後人訛傳的「五德餌砲」、「外垵餌砲」。而「二戰期間日軍以餌砲吸引美軍投彈」的說法,純屬訛傳罷了。
外垵餌砲,又稱「西埔假砲」,設於西埔頂,位於外垵村高地上,在前往外垵燈塔前方,位在窪地當中,是西嶼西臺前往西嶼燈塔道路旁的一座歷史建築。外垵餌砲在民國90年澎湖縣歷史建築票選中,評選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位在台地地形之窪地中,周遭以壕溝聯繫相關設施。外垵餌砲是日軍於世界二次大戰期間,為誤導美國空軍的轟炸,使用水泥蓋一座假大砲,可同時達到誘敵、欺敵的目的,所以又稱「餌砲」。這砲是用水泥製作的八角形砲座與雙砲管,是日本統治澎湖時用所蓋的假砲,砲座寬度為5.35公尺,砲管長度為6.13公尺,砲管間距為3.16公尺。餌砲是頗為稀少、特殊的軍事設施,為因應戰爭的產物,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見證,也反映外垵戰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觀賞完漁翁島燈塔時,下山時,可以稍緩行,餌砲就在右側道路的一窪地當中,沒有注意的話,可是會錯過;歷史古蹟,值得一見,另外從這觀賞周圍風光,又是一種風情。105年在政府單位整修下,整頓與建設觀景台、涼亭等休憩設施,可以在此登高望遠外垵村景,附近景點尚有西嶼燈塔、外垵三仙塔等。【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西台餌砲(外垵餌砲) | 山富旅遊 https://bit.ly/43YgGOm
外垵假砲
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同義詞彙|外垵餌砲
外垵水泥假砲,雖然坊間通稱為外垵餌砲,認為是日軍二戰期間的防空誘餌,但實際上,這是日治時期1920年代,由澎湖島要塞司令部所興建,用來欺騙限武條約的產物。它並非日軍於1941年二次大戰期間興建的防空誘餌,也沒能吸引美軍飛機投彈。坊間產、官、學、業界流行的說法,純屬誤解。
假砲興建的原因,起源於日本於1922年(大正11年)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後,由於條約第19條限制美、英、日三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海軍基地和要塞必須維持現狀,造成澎湖施工中的外垵社砲臺、猪母水社砲臺被迫停工。1923年(大正12年),澎湖島要塞司令部便在陸軍大臣首肯之下,祕密在當地分別興建兩座假砲塔,冒充真砲,用來欺騙英、美兩國,使其誤認為在簽約前就已完工,以便之後以日常修理名義重新安裝真砲,但最後真砲因故並沒有裝回來。因此,用「外垵假砲」取代「外垵餌砲」的名稱,可能較符合事實。
◎外觀
外垵假砲位於西嶼外垵村西側的制高點—臺地「西埔頂」。施工者在「西埔頂」向下挖出一座深逾3公尺的半掩蔽陣地,挖起的土石則在周邊堆成土垣。陣地中央,以水泥澆灌成一座八邊體、上窄下寬、全包覆式砲塔,具有仿造的雙聯裝砲管,外貌酷似日本帝國海軍「四五口徑四一式36公分砲」。
在尺寸方面,水泥假砲的八邊體砲塔上底每邊長約2.0公尺、下底每邊長約4.4公尺,砲塔高度約3.70公尺。兩根仿造的砲管,長約12.30公尺,彼此間距約1.93公尺,砲管的口徑約0.69公尺(27吋)。截至2020年6月底為止,當地公部門設立的解說牌內文,都與上述實地丈量結果不符。
◎歷史
外垵假砲、五德假砲兩者,起源於日本陸軍在第一次大戰年代便期待在澎湖島要塞設置的外垵社砲臺、猪母水社砲臺,是用來防禦敵艦砲擊、掩護馬公要港的長程岸防砲臺。
1912(明治45)年8月「要塞整理案」建議,應在外垵社、猪母水社各設置一座砲臺,以30珊榴彈砲為武器。此案延宕數年,到了1921(大正10)年,參謀本部頒布〈要塞整理要領〉,除了再次肯定澎湖島要塞需要長程火砲以掩護馬公要港,也把規劃的武器修訂為35珊加農砲塔(優點在於彈道更低深、射程更長、威力更強,且配有砲塔,可提供砲班操作兵員更周全的防護)。〈要塞整理要領〉頒布後,陸軍築城部隨即在同年6月2日開工興建外垵社砲臺,猪母水社砲臺也在8月10日跟著開工。
然而兩座砲臺生不逢時,遇上了限武條約。一戰結束後在美國主導下,1921年11月,美、英、日、法、義、荷、比、葡、中九國召開華盛頓會議,意圖限制彼此海軍軍備擴張,並解決太平洋與遠東問題。此會議最廣為人知的結果,即是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義五大強國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於各簽約國在條約期間(1922年2月6日至1936年12月31日)海軍主力戰艦的噸位比例做出嚴格規範。條約第19條裡,美、英、日也彼此限制對手在太平洋地區擁有的海軍基地和要塞內容,明訂:「美國,英國和日本同意,對於下列各自領地上的海軍軍事基地和要塞,維持本條約簽訂時的現狀。」
由於澎湖群島位列日本在太平洋擁有的島嶼領地之一,自然也受到條約規範。1922年2月27日,陸軍大臣對築城部本部長下令停止澎湖島要塞進行中的築城工事,外垵社砲臺、猪母水砲臺被迫停工。
儘管《華盛頓海軍條約》意圖透過限制各國的軍備與嚴格稽查,達到形式上的和平,私底下依然暗潮洶湧。例如第19條明文規定:「前文規定的維持現狀,意指:在上述特定地區,不得興建新的要塞或海軍基地;不得以任何措施增建『現有的』海軍修理與維護設施,也不得增加地區內的岸防工事。但是,上述地區在承平期間海軍及軍用各類設施、武器的例行性保修替換勤務,可免予限制」,只要刻意曲解,就可成為外垵社砲臺、猪母水砲臺「超前部署」興建假砲、營造完工假象,等待日後換上「真砲塔」的伏筆。
1923(大正12)年6月4 日,澎湖島要塞司令官島內國彥在上呈陸軍大臣男爵山梨半造的公文〈猪母水及外按社砲臺管理に関する件〉(公文編號:澎司甲第一三七號)中,便提出請示,希望上級對於外垵社、猪母水社砲臺在陸軍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廢止之後的後續管理事宜下達指示。山梨半造很快給予了回應,摘譯如下:
「猪母水砲臺、外垵社砲臺在配合華盛頓條約廢止之後,仍建有擬裝砲塔,由於擬裝砲塔主要目的為以假亂真,故為了避免間諜侵入,在工程管控和國際公開場合都須以真正的砲臺工程來稱呼,絕對禁止任何外來者窺探,並且要嚴格取締。此外為了讓外界信以為真,對外公布時,可以簡要的敘述兩座砲臺的模樣,規範外界只可遠距離視察拍照或用望遠鏡觀測,至於猪母水餌砲由於位在道路旁邊,旁邊便不必設置遮蔽物,好讓來往馬公港船艦上的人員用肉眼就能遠遠瞥見這座砲臺。」
澎湖島要塞司令部與陸軍大臣之間,類似前述有關外垵社、猪母水社砲臺管理事宜的討論案件,在同年10月11日、11月16日都還有公文往返,證實兩座砲臺停工之後,澎湖島要塞仍在原地繼續建造「擬裝砲塔」,也提及擬裝砲塔周邊工事補修的費用為當年度預算日幣六百円。
由此可知:外垵社砲臺、猪母水社砲臺受到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第19條牽制而停工之後,澎湖島要塞司令部為求突破條約限制,在陸軍大臣指示下暫時以水泥構築假砲塔,等待之後換上真砲管,這才產生了後人訛傳的「外垵餌砲」、「五德餌砲」。「二戰期間日軍以餌砲吸引美軍投彈」的說法,純屬訛傳。
◎小故事
有趣的是,由於外垵假砲、猪母水假砲興建時,《華盛頓海軍條約》各個締約國正瀰漫爾虞我詐的氣氛,1923年10月11日澎湖島要塞司令部上呈陸軍大臣的公文裡,司令官島內國彥竟以防範疑似外國間諜的語氣,詳盡報告了一位外籍人士在澎湖的活動。
公文裡記錄:幾天前的10月6日,曾有一位英國籍宣教士從高雄來澎湖布道,這位宣教士名為Montgomery,時年41歲,當時的住所在臺南市竹園町二丁目三十八番地,有三名子女,他是和妻子與臺灣的僕人一起來澎傳教的。報告的結尾,島內國彥以戒備的語氣表示,要注意這位宣教士是否和進行假砲工程的人員接觸,並請憲兵隊特別注意他的行蹤。
這位「躺著也中槍」被懷疑的英國籍宣教士是誰?他不是什麼間諜,而是臺南神學院第二任校長滿雄才牧師(Rev. W. E. Montgomery),其妻為瑪麗亞牧師娘(Mrs. Maria Montgomery),1910來臺。
滿雄才牧師來澎的機緣,乃是因為1920年代,大嶼(即今日七美)的夏傳、夏宰兩位堂兄弟努力奔走之下、設立「福音堂」展開傳教,事蹟傳到臺灣本島後,1923年滿雄才(Rev. W.E. Montgomery)夫婦遂帶領神學生王興武抵達大嶼,正式將當地的基督教友納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成員,定名為「大嶼教會」。滿雄才牧師終其一生或許完全料不到,當年來澎傳教的行程,竟然受到澎湖島要塞司令部與憲兵隊的高度注意,差點被誤認為讓假砲軍情敗露的外國間諜!
作者|吳令丞
西元1894年(清光緒20年、日明治27年)清、日爆發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清、日兩國代表於日本馬關議和之際,日軍於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明治28年)3月24日對澎湖島發動攻擊,並於3月26日攻陷澎湖。
日軍據澎後,台灣總督府陸軍局工兵部長兒玉德太郎於1895年8月2日令工兵上等監護前田小彌太前來澎湖島調查及測繪清廷各砲臺的標高和武器配備。台灣總督伯爵樺山資紀乃依據此報告於1896(明治29)年2月23日向參謀總長彰仁親王提出澎湖島的砲臺及火炮配備計劃書,著手改善澎湖島的防備工事。
1905(明治38)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後,日本帝國主義威信大增,乃積極研究海岸防備及新舊要塞砲臺改廢計畫。1912(明治45)年8月,要塞整理案審查委員會向陸軍大臣及參謀長提出審查報告書,其中關於澎湖島要塞之砲臺設施報告如下:本要塞新設置大口徑榴彈砲臺,以防禦敵艦之砲擊,亦即於外垵社,豬母水各設一座30珊榴彈砲,如此便能降低對雞母塢、拱北山之28珊榴彈砲及天南砲臺之依賴。
基於兵器的革新,戰術的進步以及國際情勢的變化,於1917(大正6)年8月參謀本部重新研擬「要塞再整理案」,此次整理案中將外垵社和豬母水兩座砲配備更改為35珊雙砲管加農砲塔,以此兩座長射程火砲來防禦來自澎湖島東、南、西側海面的敵艦攻擊。並於1921(大正10)年8月進行火砲武器更換,每砲塔各配備200發砲彈。這也是澎湖島要塞邁入砲塔砲臺之始,同時也是澎湖島要塞火力最強的兩座砲臺。
1930(昭和5)年4月22日,美、英、日三國於英國簽訂《倫敦海軍條約》重新調整美、日雙方艦艇的噸位比。依此國際情勢的變化及日本軍制的改革及國防方針的調整,於1933(昭和8)年3月重新修正要塞砲臺的配署,此次修正計劃中,廢除了外垵社砲臺和豬母水砲臺的火砲設施。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鬪機和轟炸機已成為攻擊敵人的主要戰力,依此戰爭的形式改變,1941(昭和16)年日軍於澎湖要塞砲臺再重新做緊縮火力規劃配備。由於軍備物資的問題,於外垵社和豬母水原砲塔砲臺處用水泥材料依原配備35珊雙砲管砲塔形狀構建餌砲做為欺敵砲塔。
外垵餌砲位於外垵村西側西埔頂,原砲塔位於台地處,向下挖掘約3公尺深度,並將挖掘土石置於四周形成一土垣。東側有一壕溝可聯繫其他設施。構成形式是由八角砲塔與雙砲管組合,體積甚為龐大,其砲塔寬度為5.35公尺,砲管長度為6.13公尺,砲管間距為3.16公尺。
1944-1945年,澎湖歷經美國轟炸機的多次轟炸中,外垵餌砲和豬母水餌砲幸免毀於砲火中而保留至今。外垵假砲 https://bit.ly/4l3JY5b
----------------------------------------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