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營將軍,或稱五營神將、五營元帥、五營神軍、五營兵馬、五營旗等,簡稱五營,在村落的東西南北方位建立祭祀護法神的小祠,以作為保護廟境或村莊。
淵源五營神將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kil5lM
五營元帥令牌
五營信仰是道教以至於民間信仰的重要一環,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神明結構,其創作模式一以傳統帝王的君主制政體為範本, 自有一套分工精細、組織嚴密的神政體系。
最早是由玉皇大帝是掌理三界的最高統治者,下設文職與武職兩大官系;武職官系又分為「情治系統」和「軍事系統」兩支,前者如城隍組織,掌管三度空間的秩序維護,後者則包括天兵(36天罡)、地兵(72地煞)和五營神兵,專責擔負陰陽兩界的作戰防禦。如果說合稱為「神軍」的天兵、地兵是中央軍的話,那麼五營神兵就是地方的防衛部隊了。
臺灣因係移民社會,信仰沿襲原鄉中國大陸,自是承襲這套五營信仰於生活中;不過,後來也因地制宜,逐漸在地化,形成臺灣民間信仰的重要元素,尤以和王爺信仰、城隍信仰與聚落(莊頭;自然村落)的結合,更突顯台灣五營信仰的本土化。
「五營旗」不但是內五營的主要象徵物,表示「五營兵馬在此」,同時也是法師或乩童調營遣將的作法信物,通常與「五寶」搭配使用。
部署
2007年陳桂蘭《臺灣民宅的辟邪物》提及五營神將名字為「張蕭劉連李」,分別是東營營長張基清,南營營長蕭其明、西營營長劉武秀、北營營長連忠宮、中營元帥李哪吒。
白沙坑文德宮五營樓
五營分為「內五營」和「外五營」,即是在五個方位布署的營陣,其設置有大有小、有廣有近。大者、廣者有以鄉間村落為單位,於村頭村尾之五方各設置一營;其次以宮廟為單位,在宮廟五方各設置一營;小者、近者為集中設置一處代表五營,於廟埕建有五營厝,也有在部份宮廟壇上安置五營旗。
新營車站為全台灣唯一設有五營的車站[1]。
東營大將軍廟是全臺灣最大的營頭[2]。
型態
台灣的五營最常以五營斗的形式呈現,內置青、紅、黑、白、黃五支旗子象徵五營,並設有五營將領之人偶造像,中置令牌代表主神。簡單的為一棟紅色方形帶屋簷的1.2~1.6公尺高房子。較大的會帶有裝飾物,或擺設桌椅茶水,甚至接電裝上神明燈。也有單純使用神位、神圖、符咒、令牌、小神像、木偶頭像等作為象徵的。
令牌:三角尖頂的長方木牌,上繪蟒龍圖或套上龍圖繡套,上書主神尊稱,有如王令,象徵主神,一般都插立於斗座之中央。
五營旗:亦稱五方旗、五色旗或營首旗,是依五營五色而設的三角旗幟,各旗皆載明該營的元帥之稱號、士兵與戰馬數目,通常依方位插於斗座四方。
五營首:亦是依五營五色而設的小木偶頭像,一般都是人首鍼身,也有著布袋戲裝。其配置各廟不一,有四種齊備者,亦有兩種或三種安奉者,亦有單一種安奉者。[3]
內外營:以臺灣民俗信仰而言,五營的構成又分為兩部分:內營神兵神將為正神之進衛軍的概念;外營則是以該廟之方圓為範圍,設置於村莊的五個方位地點。
五營神將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kil5lM
安五營為臺灣各地常見的村落防衛儀式,即由道士、法師或乩童等施法後,安於聚落四圍及廟宇或土地廟中,象徵物凡有五營頭或竹符等,標示村廟主神所派的兵將,以示神靈界的保衛,故為界定境域的一種信仰形式。五營觀念的淵源古老,原本為周朝禮制中宗周王朝接見的四方荒服,後來被整齊化為東九夷、南八蠻、西六戎、北五狄;加上漢朝採用的五營軍制。蜀漢天師道在建立政教合一制,就在儀式中加以仿襲,配合五行的五方色,成為護壇的衛護官兵;後來靈寶經派也在傳度儀的「出官」儀式中,作為召出身內神的五營兵將,都是依據五方的防衛觀用於護壇或護身。道教創造儀式的初期,五營兵將用於衛護壇場,表明一種素樸的護壇觀念;唐宋以後道教因應密教的興起,相互交流後形成天兵天將的衛護體系,逐漸形成龐大的三十六官將群,明代匯編的《道法會元》既廣納道教諸派,其中出現許多元帥密法,故小說戲劇中經常出現成組的元帥神。由於天兵天將較具威儀,就取代了原本的五營兵將,當時適逢宋元時期諸法派相繼出現,明清時期地方法派發展的法術中就加以吸收,成為主要的法壇兵將。
在各地出現的地方法派幾乎一致使用五營兵將:如福建地區的閭山派及由此衍生的三奶派,而長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各有地方法派,如普庵派、梅山派、淮南派等,或稱法師或稱端公,將五營收納後配合五猖等,法派中襲用公牒作為傳授方式,五營均為必須授予的基本兵力。唯統兵元帥則會出現地方性差異,或不明說或由在地的武將死後擔任。福建地區的東西南北營即為張、蕭、劉、連四位聖者,其中張元帥被認為實有其人:即北宋期間的張慈觀(一稱圓覺),故里在永泰嵩口鎮月洲村;其餘三位則事蹟不詳;而哪吒被視為統領中央三秦軍的主帥,則與其他地方如四川地區不同,推測宋代以來福建地區盛行毘沙門天王信仰,在明清小說、戲劇中哪吒為活躍的兒童神,而地方道法中也出現哪吒法,故哪吒被地方化為中央元帥。
臺灣各地盛行的五營信仰,反映泉、漳籍移民遷移、定居後,聚落形成的過程中亟需確定界域,即以安紮五營作為四圍之境,這種空間的文化標誌,在泉、漳籍的聚落中普遍存在。五營信仰與地區內的儀式專家密切相關,除了延續閩南地區的法派,並且加以擴大運用,原因就是適應移民社會的基本需求。各地的法派主要出自閭山派,還有衍生出來的三奶派、普庵派及徐甲派等。地方道壇也有保存五營傳統的,或與地方法派相互融合,像高、屏地區道壇所傳授的十二公牒,其中就會撥遣五營兵將作為護壇之用。後來五營信仰愈加普遍,澎湖地區的小法團主要即召請五營,幾乎每一聚落俱有安營;有些地方則由乩童等職掌,在各地形成複雜多樣的安五營儀式:比較繁複的就兼採道、法,既安內營也安外五營,內五營為道教三十六官將中常見的官將,如醮典的壇場必安設的紙紮神像:溫元帥統領東營青龍軍、康元帥領南營朱雀軍、趙元帥領西營白虎軍、馬元帥領北營玄武軍,並由主神自領中營;外五營則採法派的五營,大多數採用張元帥統領東營九夷軍九千九萬兵、蕭元帥領南營八蠻軍八千八萬兵、劉元帥領西營六戎軍六千六萬兵、連元帥領北營五狄軍五千五萬兵、中營李元帥(哪吒)領三秦軍三千三萬兵。安五營儀式通常在年頭放兵,年尾收兵;或宮廟主祀神每逢遶境活動,即需於當日放兵,如金門之例;既有放兵也就例行賞兵,一般均固定於每月初一、十五例行犒軍,這種也稱為「賞兵」的信仰習俗,就標誌著聚落界域具有有形與無形的防衛觀念。
臺灣各地由法派主持的安營儀式,無論閭山派、三奶派,或澎湖地區獨盛的普庵派,小法團為「公司」(地方公眾)所有,安營儀式均按照固定的程序,即先請壇、安壇,而後開壇、開鞭、浄壇;由小法進行召營儀式時,所使用的五營旗都按五方色,分別以青、紅、白、黑、黃旗分別面向五方召請,稱為「跳旗」;等召至壇前即會清點人數,然後進行犒賞、放營(即中國西南地區所說的「安營紮寨」),在四境職司衛護之任,最後進行收壇收兵,完成整個衛䕶四境的儀式,故澎湖的小法均屬於「公司」,即地方公廟所有而非私壇。臺灣各地的村廟大多會安五營,除了都會地區,一般村社俱延續這種古老的信仰,至今未曾改變;尤其離島澎湖、金門地區保存完整、比例特高,每一聚落俱有。安五營的標準形式,一般均安於聚落四圍、或重要路口的入口處;目前社會變遷後地理形勢頗多改變,即會因地制宜而將五營集中安紮一處。都會區雖則比較不明確,仍由廟宇就其方便安五營頭於廟內,而不再安於四個角落,在臺北市、新北市即常見這種現象:如木栅集應廟既奉祀保儀尊王,也奉祀張聖君,即於廟內神案上安五營旗;而景美集應廟於迎老祖後,也會依例進行犒軍,並非都市的廟宇即不安五營。
這種在地變通的情況比較特別的是客家聚落,北部桃竹苗地區盛行伯公的土地神信仰,就未曾出現這一種與法派有關的信仰習俗。但是南部美濃一帶的客家地區,則出現伯公與五營並存的現象,許多村廟就崇祀五營中的張聖君,神案上就會安五營頭,被認為與當時沿山地區的開發有關,面對原住民所出現的生存焦慮,即信仰張聖君統領兵將,成為衛護斯土的營衛象徵。而在地方信仰中哪吒作為單一神祇,開始出現於臺灣南部如府城及新營等地,就有太子宮的地名,這些廟宇也都會在廟內神案上安奉五營頭。目前在澎湖、金門等離島地區,安五營的比例特高,保存樸實的界域標誌;而臺灣南部如大臺南市,同樣保存相當高比例的五營信仰,就顯示移民初期屯軍制的文化遺跡,在移墾初期亟需以此界定境域。這樣的文化標誌可與土地信仰並觀,均非屬於原籍分香的神明,而是基於衛土護境的宜居信念,這種信仰神格雖低,卻可視為「理念性移植」的實例,可作為標誌移民需求安居的信仰類型。首頁 > 宗教知識+ > 宗教儀式 > 安五營 https://bit.ly/43i5hbU
鹿港福德宮-南方土地公,彰化縣鹿港鎮街尾里楊橋公園的土地祠,祭祀鹿港五方土地公中的南方土地公-鹿港在五個方位各設有土地公,分別是鹿港城隍廟與潤澤宮的中央土地公、鹿港景靈宮的東方土地公、鹿港福德宮的南方土地公、鹿港威靈廟的西方土地公、鹿港福德祠的北方土地公/ 關於城隍廟跟潤澤宮兩間廟的土地公哪一尊才是原本的「中央土地公」,兩邊支持者各有其觀點。有人認為潤澤宮土地公是站姿,可綜覽鹿港全境,故為中央土地公。鹿港文史工作者表示城隍廟土地公才是中央土地公的看法主要是坐姿土地公較符合學術及文史觀點-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https://bit.ly/3VPfVor
王爺託夢巧妙安排!彰化古城完成五方土地公
彰化古城有四方土地公,獨缺中央土地公,如今在賜福宮龍邊要新蓋彰邑德利廟,讓彰化市有完整的五方土地公。(記者劉曉欣攝)
2025/05/17 22:23
〔記者劉曉欣/彰化報導〕彰化市舊城區原有四方土地公,分別為東、西、南、北等四方土地公,獨獨缺了中央土地公。而位於彰化市大同里中華路巷弄的賜福宮後方,今天(17日)舉行德利廟動土,將主祀福德正神,以位置來說,等於是彰化市的中央土地公,也讓彰化古城終於有完整的五方土地公。
負責統籌建廟的執行長李育緯表示,以鹿港來說,就有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中央等五方土地公來護持;反而是彰化市的舊城區,獨獨缺少中央土地公。今天在賜福宮龍邊新蓋德利廟,未來主祀福德正神,可以說就是彰化市的中央土地公。
王爺託夢巧妙安排!彰化古城完成五方土地公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dlF5BX
王爺託夢修廟 佔用土地意外歸還
李育緯表示,根據大同里長王進福認為,彰化市開發得早,卻獨缺中央土地公,這真的很奇怪,因為明明附近都是銀樓與商店,應該是市中心的土地寸土寸金,因為,彰化市迄今的地王就在彰化市民族路,就在賜福宮附近,在土地取得成本太高下,遲遲都沒有中央土地公廟。
不過,李育緯認為一切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他因被王爺託夢,連6個聖筊指示他要募款修賜福宮;等到修建完成,賜福宮旁長年遭到佔用的土地也歸還,一切都像是巧妙安排。雖然德利廟建廟土地只有5、6坪,但能在市中心新蓋土地公廟,讓彰化古城繼四方土地公後,加入中央土地公,讓五路護土各一方,一起來守護彰化。
彰化市大東門福德祠,也就是東方土地公。(記者劉曉欣攝)
彰化市北門福德祠位於巷弄之間,也就是北方土地公。(記者劉曉欣攝)
彰化市大西門福德祠位於中華路上,也就是西方土地公。(記者劉曉欣攝)
彰化市南門土地公奉祀在民族路與華山路口的開彰祖廟。(記者劉曉欣攝)
王爺託夢巧妙安排!彰化古城完成五方土地公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dlF5BX
彰化古城完成五方土地公-彰化古城有四方土地公,獨缺中央土地公,如今在賜福宮龍邊要新蓋彰邑德利廟,讓彰化市有完整的五方土地公/以鹿港來說,就有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中央等五方土地公來護持;反而是彰化市的舊城區,獨獨缺少中央土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