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倫敦街頭的一名“豌豆叫醒師”
1930年,倫敦街頭,這個叫瑪麗·史密斯的女子,憑著自己的聰明和膽量,整出了一個讓人叫絕的新活兒——“豌豆叫醒師”。
瑪麗·史密斯有一天她出門聽見鄰居嘀咕,說早上起晚了,耽誤了大事。這事兒聽著不起眼,可瑪麗卻從中找到了靈感,琢磨出一個既逗樂又管用的辦法。于是,“豌豆叫醒師”就這麼誕生了。瑪麗買會跟客戶提前約好時間,然后早早地到人家門口候著。等時間一到,她就小心地把豌豆裝進管子,對準窗戶輕輕一吹。豌豆就“啪嗒”一聲,輕輕打在玻璃上。要是客戶還沒醒,她就接著吹,直到那溫柔又堅定的聲音把人給叫醒了為止。
這活兒有點類似現在酒店的叫醒服務morning call。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DwpyGJnC/
------------------
在鬧鐘普及之前,倫敦的居民依賴像瑪麗史密斯這樣的個人來叫醒他們。瑪麗的職業是「敲窗人」(knocker-upper),她每週收費六便士,利用豌豆射手輕輕敲打客戶的窗戶,確保他們按時起床去上班。這項職業興盛於20世紀初的倫敦,當時鬧鐘對許多人來說仍是一種奢侈品。雖然在農村,公雞可以充當天然的鬧鐘,但城市居民需要更可靠的解決方案,而瑪麗正是提供這項關鍵服務的人。她在晨霧中熟練地穿行,確保客戶準時醒來。
https://www.threads.net/@alex.thong.353/post/DGhtdkzpRI2?xmt=AQGzTWQh2mXO51LxohT7uHxWUrdoUyC1lYQTuVTqi_56Vg
------------
在以前還沒有鬧鐘出現這東西的時候,人們是怎麼樣起床上班的?在很多人的觀念裡,清晨那公雞的啼叫是以前人們熟悉的畫面,但是城市裡面的人怎麼辦?那可沒有公雞叫醒他們上班啊!
就像現在很多諸如遛狗師,失意傾聽師,陪跑師等意想不到的角色出現一般。在百年前的英格蘭,出現有一種特別的職業,這個職業專門要做的就是叫別人起床,被稱為:「敲門人」。
於是乎,在社區裡逐漸出現這個名為「敲門人」的職業。居民聘請他們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確,就是在清晨自己還在夢鄉裡的時候叫醒自己起床。
一開始很多「敲門人」會直接敲響大門,或是使用諸如木棍,軟錘等道具。
但因為工人都是租公寓,因為而除了要早上班的工人,也有很多其他鄰居。這樣的做法直接把其他鄰居都吵醒了,不但弄得「敲門人」被埋怨,當事人也會常常被罵。
有些工人住在二樓,甚至是三樓,怎麼樣在不影響其他人的情況下叫醒當事人?為了因應這個情況,「敲門人」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出不同的方法在不影響其他鄰居的前提下叫醒當事人。
有些「敲門人」製作長長的竹竿,用以敲打當事人的窗戶,這樣目的相當明確,既可以叫醒工人起床又可以不打擾其他人
誠然,在凌晨3點4點,清晨6點的時候即使用竹竿輕輕的敲打窗戶,其造成的聲音也會相當響亮。有些「敲門人」則會在竹竿的頂端纏繞上其他東西,降低造成的噪音。
有些則會在頂端纏繞上鐵絲等硬物,然後刮擦窗戶上的玻璃。
刮擦玻璃產生的那種令人不適的噪音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當事人受不了這種噪音而起床,但又降低影響其他鄰居的可能性。
這項工作本身並不需要什麼知識,也不需要操作什麼特殊的技術道具,因此報酬並不高,平均一週幾個便士而已。
基本上都會是上了年紀的人從事,偶爾也會有一些諸如需要巡邏的警察等為了找外快而附帶的充當這個角色。
雖然沒什麼技術含量,但不代表「敲門人」就可以隨便敷衍了事,沒有工作壓力。
當使用長桿敲擊窗戶的時候,「敲門人」並不是隨便敲擊幾下就離開,而是會一直製造聲音直到當事人出現在窗戶邊,確認當事人醒了才會離開。
在清晨被弄醒,雖然很多工人都明白這是為了上班,無可奈何,如果遇著脾氣好的,在早上醒來後會給“敲門人”道謝,互相問好。
但遇著脾氣不好的人,會被「敲門人」叫醒的時候破口大罵,甚至會從窗戶上往下潑水洩憤,真是少一點心理承受能力都可能會立刻演變成一場罵戰。
同時,由於不同的工人要求被叫醒的時間段不同,甚至會在某個時段裡高度集中,因此一個「敲門人」可能要在一到兩個小時裡叫醒數十人甚至上百人。
事先安排好路線,規劃好每個工人的時間,因應情況隨時調整,所以「敲門人」的工作看似簡單,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的。
這個角色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在嚴格規定的時間裡叫醒支付薪水的工人。
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這個看似滑稽的職業裡,也有人幹出了自己的特色,甚至成為一時的風雲人物。
好比這位在多塞特郡普爾城鎮擔任「敲門人」角色的老奶奶,卡洛琳·簡·考辛斯,被當地人親切的稱呼為格蘭尼·考辛斯。
之所以卡洛琳得到工人們的喜愛,一是因為她年紀相當也一直保持做“敲門人”,二是因為她非常和藹可親,叫醒人們後會親切的和他們打招呼,有時也會當他們是自己兒孫兒女一樣照顧他們。
另外一個就是在倫敦東區非常知名的“敲門人”,綽號“豌豆射手”的瑪麗·安妮·史密斯。
她使用一根類似長笛的空心道具,然後在一端放上豌豆,對著目標的窗戶射擊。
由於產生的滴滴嗒嗒的聲音相當清脆,不像那種使用金屬刮擦玻璃產生的聲音令人感到不適,也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困擾,因而在當時的東區,只要說起瑪麗,無人不認識她就是“敲門人”裡的佼佼者。
甚至有一本兒童讀物《Mary Smith》就是描寫瑪麗的,在書裡,她作為一名「敲門人」每天早上利用豌豆射擊的方法叫醒城鎮的人,和街道上的人親切地打招呼,也會沏好茶招待準備工作的人。
這個頗有趣味的「敲門人」興起於工業革命,在19世紀初期到20世紀的英格蘭非常普及。甚至在1970年代的一些地區還保留有他們的身影。
但隨著鬧鐘還有電力的普及,「敲門人」逐漸被淘汰掉,淡出人們的視線,成為英格蘭發展史裡的一個小篇章。
雖然在現今,手機,鬧鐘等等很多東西都可以在清晨將人喚醒,但是如果將之對比於百年前的“敲門人”,或許也就少了那麼一些趣味,還有夾雜在其中的一絲絲人情味吧
「敲門人」:一個在百年前,想辦法在清晨叫醒睡熟工人們的角色 https://bit.ly/3Y8DH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