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效應不可小覷 二戰伏筆竟是它?
2025/01/14 07:22
惡性通膨間接促成了希特勒的納粹黨快速崛起,最終掌權,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法新社)
LTN經濟通》通膨效應不可小覷 二戰伏筆竟是它?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C5at9A
一戰後加劇德國通膨 埋下二戰前因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即將上任美國總統的川普,其新關稅計畫可能會比2017年至2021年的首任任期更加激進,這讓外界不禁憂心,此事將導致更高的通貨膨脹,並削弱美國的經濟成長,而在經濟學上,失控的通膨被稱作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其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莫過於1921年至1923年間威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當時其背負巨額的一戰戰爭賠款,德國馬克匯率在賠款支出和資本外逃下狂貶,進一步讓通膨如乘著火箭般飆升,最終走上嚴重的惡性通膨之路,更埋下了二戰的種子。
在1914年一戰爆發時,各主要國家就逐漸停止貨幣與黃金的兌換,導致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一度暫停,當時的德意志帝國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德國貨幣「馬克」是金本位,因此又被稱作「金馬克」。不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崩潰,德國在1918年至1933年期間進入共和憲政政體,這段期間的德國也被稱作「威瑪共和國」(Weimar Republic)。
儘管德意志帝國通過舉債方式為戰爭提供資金,累積大量債務,使馬克的匯率出現貶值跡象,從1914年的1美元4.2馬克,貶至1918年的1美元兌7.9馬克,不過德意志帝國並不擔心,因為它們確信戰爭將是短暫的,而且只要打贏就能向戰敗國索賠,藉此還清債務,類似1870年普法戰爭,普魯士打敗法國後拿到法國賠款那樣。
但沒想到戰爭漫長,且德意志帝國還戰敗了,新生的威瑪共和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約束,不僅背負著無力承擔的巨額戰爭債務,還必須支付包含現金和煤炭、木材等實物在內的龐大賠款,這使得威瑪共和國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
一戰結束後,馬克繼續貶值,1919年《凡爾賽條約》簽約,同年年底馬克匯率已經貶至1美元兌48馬克,到了1921年時,倫敦付款時間表確定,德國必須支付1320億馬克,這約等於4.7萬噸黃金,並將其分為A、B和C共3類債券,其中500億馬克分配到A和B類債券,必須每季支付,剩餘了820億馬克則是C類債券,可以直到德國有能力後再做兌現。
1919年《凡爾賽條約》簽約,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聯社)
1919年《凡爾賽條約》簽約,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聯社)
德國大量印鈔 馬克匯率重貶
1921年上半年,馬克匯率相對穩定在1美元兌90馬克左右,而且由於一戰主要集中在西方戰線,德國的工業基礎設施大多保存完好,當時的經濟狀況優於鄰國法國和比利時。然而從1921年下半年開始,德國卻大量印鈔購買外匯,進一步引發了馬克的急劇貶值,儘管德國官員聲稱,此舉是為了支付賠款,但英國和法國專家聲稱,德國此舉目的是在破壞貨幣穩定,故意煽動通貨膨脹,藉此逃避賠款。
另外一些學者認為,部分原因與德國著名工業區魯爾(Ruhr)被佔領有關,由於德國未能及時償還賠款,法國與比利時在1922年初出兵,占領了魯爾,希望藉此拿到實物賠償,結果卻迎來了德國當局的消極抵抗策略,魯爾當地工人與官方機構不和入侵者進行合作,相當於大罷工,這些待在家裡的工人由德國政府支付其薪資,進一步加劇了通膨惡化。
無論馬克貶值的原因是什麼,在德國央行無限量的印鈔的操作下,德國無疑踏上了通往惡性通膨的道路,馬克匯率大幅度貶值,在1922年上半年時,還有1美元兌320馬克,但1922年12月則來到了1美元兌7400馬克,到了1923年11月,已經變成1美元兌4.21兆馬克。
德國通貨膨脹在1922年末起迅速加快,商品價格急速上漲,柏林一條麵包的價格,在1922年12月為163馬克,但1923年11月已經變成2010億馬克。生活成本指數 (Cost of Living Index)也從1922年6月的41,狂飆至同年12月的685,漲幅將近17倍。
在1923年惡性通貨膨脹期間,德國馬克紙鈔的實際價值,變得比壁紙還要便宜,導致它們被當作壁紙使用。(圖擷取自維基共享資源。Attribution: Bundesarchiv, Bild 102-00104 / Pahl, Georg / CC-BY-SA 3.0)
在1923年惡性通貨膨脹期間,德國馬克紙鈔的實際價值,變得比壁紙還要便宜,導致它們被當作壁紙使用。(圖擷取自維基共享資源。Attribution: Bundesarchiv, Bild 102-00104 / Pahl, Georg / CC-BY-SA 3.0)
德國馬克變無用紙張 被拿來升火
當時一些德國人的經歷,在如今看來十分荒謬,舉例來說,有人到一家咖啡廳喝咖啡,一杯咖啡要價5000馬克,他在咖啡廳待了約1小時,然後起身結帳,結果咖啡價格已漲到8000馬克。另外還有2名婦女推著一手推車的馬克鈔票去購物,到商店後她們放下手推車,想看看有什麼可以買的,結果過了一會,當她們回頭時,手推車竟然被偷走不見了,但竊賊卻分文不取,手推車裡面的馬克鈔票都被遺棄在原地,後世就以「手推車通膨」來形容德國時期的難困情境。
到了後來,馬克現鈔等同無用的紙張,不只被拿來當作壁紙、小孩的玩具,甚至到了冬天,整疊的鈔票被當作火種丟進爐子,只因為用鈔票生火比用報紙生火還要便宜。
為了解決這場危機,德國先後採行了5大政策抑制通膨,包括重整賠款賠款,發行新貨幣「地租馬克」(Rentenmark) 和「帝國馬克」(Reichsmark),對可印製的鈔票設下限制,終結債務貨幣化,並縮減預算赤字。威瑪共和時期的惡性通膨,到了1924年危機已幾乎消散,德國經濟進入短暫復甦期。直到1929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大蕭條來臨,才再次受到衝擊。
惡性通膨除了讓德國人民在經濟上受苦之外,也促使德國右翼主義份子及左翼民粹主義勢力快速崛起,最終希特勒的納粹黨掌權,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
1923年10月成堆的馬克紙鈔擺放在德意志帝國銀行內。此圖由德國聯邦檔案館收藏。(圖擷取自維基共享資源。Attribution: Bundesarchiv, Bild 183-R1215-506 / CC-BY-SA 3.0)
1923年10月成堆的馬克紙鈔擺放在德意志帝國銀行內。此圖由德國聯邦檔案館收藏。(圖擷取自維基共享資源。Attribution: Bundesarchiv, Bild 183-R1215-506 / CC-BY-SA 3.0)
LTN經濟通》通膨效應不可小覷 二戰伏筆竟是它?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C5at9A
1921至1924年,德國的物價暴增超過一兆倍。
1920年代,美國人與英國人對於投資上的偏好大不相同。
當時英國人創辦國外及殖民政府信託投資這家公司,是為了賺取相對高水準的平均債券殖利率,著眼點並非股票的資本增值。
比如亨利.洛溫菲德在倫敦研究全球分散投資時,多半是利用債券來說明何謂穩健的投資政策。
而在美國,因為一次大戰後德國的惡性通膨讓全世界為之驚恐的緣故,讓美國人投資偏好則大大偏向股票。(美國人還是會買債券,但是人們開始愈來愈擔心。)
1921至1924年,德國的物價暴增超過一兆倍。
1918年至1924年間威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由於背負巨額的戰爭賠款,必須流出德國的資本金額太大,導致通膨如乘著火箭般飆升,走上嚴重的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之路。
《德國狂印鈔付一戰賠款 民生凋敝埋二戰種子》整理關於德國通膨的歷史。
20世紀初德國威瑪共和惡性通膨時期,大量馬克紙幣被堆在德意志帝國銀行。
《金融創造文明》閱讀筆記:德國惡性通膨對美國人投資偏好的影響 https://bit.ly/40dOWn2
1922年7月到1923年11月間,德國物價飆漲38.7億倍,通膨率達到36,000,000,000%。
失業率快速上升,實質稅收以令人警覺的速度消失,糧食愈來愈短缺,幾乎無法以馬克進行任何交易,整個國家的經濟機器形同停擺。
德國央行無限量的印鈔,結果造成馬克惡性通膨,商品價格急速上漲,一杯咖啡要價5000馬克,喝完結帳咖啡價格已漲到7000馬克;
有婦女用手推車載馬克現鈔去超市換食物,結果手推車遭宵小偷走,馬克現鈔被遺棄在原地,後代經濟學家因此以「手推車通膨」(wheelbarrow inflation)來形容那次災難。
惡性通膨讓貨幣失去了意義
當時食物消費佔德國家庭支出的比例,從原先的1/2增加至4/3,包括奶油、火腿、茶葉及雞蛋等價格暴漲30倍-40倍。
馬克等同無用的紙張,被拿來當作壁紙,甚至到冬天,整疊的鈔票被當作柴火丟進暖爐。
1923年4.2兆德國馬克 才能兌1美元,10月底危機結束前,德國的貨幣存量約只夠買1條1公斤的裸麥麵包。
1924年的貨幣改革就消去流通紙幣上的12個零。
威瑪共和國時期德國馬克貶值,紙幣被用作壁紙。
一個接著一個的零不斷冒出來,處處可以看到人們帶著一車車的現金要進店裡買東西,或者是把紙幣當成壁紙,這些畫面威脅到人們對政府的基本信任。
1922年,紙鈔在孩子們玩耍時幾乎沒有價值
孩子們站在價值100,000美元的塔樓旁邊,價值一美元。 1923年。
1923年,孩子們站在價值一美元的100,000馬克旁邊
耶魯的經濟學家厄文.費雪(Irving Fisher)更進一步,他假定一般人可能無法認知貨幣貶值的可怕效應。
他給儲蓄大眾開的藥方是:遠離貨幣與債券。
因為他認為未來的錢可能毫無價值,比較好的做法是購買實質的標的,比方說實質的企業。
在30年代華爾街股市大崩盤之前,他認為股市仍可一直漲下去,之後出現經濟大蕭條,他個人的股票投資也損失慘重。
在1920年代無限樂觀的世界裡,費雪預見將以股票和投資信託為基礎形成新的金融秩序。
無論大小,所有投資人都將持有以廣泛分散的股市投資組合構成的投資信託,投資信託則將會為美國公司的股票帶來可長可久的需求。
遺憾的是,費雪提出這番預測的時間是一九二九年夏天,這是美國大眾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年。
這一年,費雪不僅失去了畢生的積蓄,也把岳家的資金賠光了。
耶魯大學救了他,買下他位在紐哈芬市(New Haven)前景街(Prospect Street)的豪宅再租給他,直到他一九四七年過世為止。
他對市場的預測對他造成了陰影,跟著他一輩子。實際上,連他過世了都還沒散去。
《金融創造文明》閱讀筆記:德國惡性通膨對美國人投資偏好的影響 https://bit.ly/40dOWn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