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帆船(英語:carrack;加泰隆尼亞語:carraca;西班牙語:nao;葡萄牙語:nau),又譯卡拉克帆船或卡瑞克帆船,為一款在15世紀盛行於地中海的三桅或四桅的帆船。它的特徵就是其巨大的弧形船尾,以及船首的巨大斜桅。而它在前桅及中桅裝配了數張橫帆,後桅則配上一面三角帆。
克拉克帆船是歐洲史上第一款用作遠洋航行的船艦,這是因為它的龐大體積能夠在汪洋大海中保持穩定;此外,它被劃分大量空間,得以擺放足夠遠洋航行的物資。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海上強權就是在15至16世紀期間使用這種帆船來進行遠洋探險,並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的殖民地。在法國,這種船被稱為「Caraque」或「Nef」,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則皆稱為「Carraca」(意思都是「船」)。
在十六世紀末,克拉克帆船已經進一步演變成蓋倫帆船而漸漸沒落於航海歷史。然而,它卻促成了歐亞之間的海上交通,以及震動整個歐洲的大航海時代,為世界交通發展史寫下光輝的一頁。克拉克帆船持續被使用至十七世紀。
克拉克帆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gUyDTx
--------------------------------
蓋倫帆船(西班牙語:Galeón),又譯加利恩帆船、加雷翁船,是至少有兩層甲板所構成的大型帆船。它最早在16至18世紀期間被歐洲多國所採用。不論它是用於貿易還是海戰,一般都配備有半蛇砲(一種加農炮)。
構造
蓋倫帆船可以說是卡拉維爾帆船及克拉克帆船的改良版本,以用作遠洋航行。它採用了被調低的船首,以及延長了的船身,令它在水面航行時有著前所未有的穩定性。蓋倫帆船的獨特構造更減低了其前舷的風阻,航行速度得以提高,亦易於操舵。比起舊有的版本,蓋倫帆船的船身更為修長及狹窄,再加上它以方型的艉樓取代傳統的弧形船尾,令它比舊版本更為適合遠洋航行。而它的重量也是其獨特的地方。一般的克拉克帆船重達1000噸,而蓋倫帆船隻是重500噸左右,令速度比前者更快。此外,蓋倫帆船擁有十分堅固的船身,令它適合於遠洋探險、遠洋貿易及海戰等多個不同方面的範疇。最重要的是,它的生產成本比克拉克帆船便宜,生產三艘克拉克帆船的成本可以生產五艘蓋倫帆船。蓋倫帆船被製造出來的年代,正好是西歐各國爭相建立海上強權的大航海時代。所以,蓋倫帆船的面世,亦對歐洲局勢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蓋倫帆船以風帆作為動力,而一艘蓋倫帆船大多配備有三至五根桅杆。除了最後一根桅杆使用三角帆外,它大多都配以橫帆作為船帆。用途廣泛的蓋倫帆船,亦可以輕易的改裝成商用及軍用帆船,亦因如此,大多數商用的蓋倫帆船一般也會裝上數門的加農炮或重火炮以作武裝。
直至19世紀初,歐洲人還繼續使用蓋倫帆船作為航行船隻。可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新式船艦如蒸汽船的面世,就令蓋倫帆船漸漸的被人摒棄,最後更退出航海舞台。
大航海時代的象徵:西班牙蓋倫帆船
說到蓋倫帆船,就知道這可是大航海時代的象徵!
而且這艘船可是目前唯一能上國家裝材的蓋倫型帆船喔~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蓋倫帆船的歷史:
蓋倫帆船(維基百科翻譯為:加利恩帆船;西班牙語為:Galeón)是卡拉維爾帆船及卡瑞克(維基翻譯為:克拉克)帆船的改良版本,以用作遠洋航行。採用了被調低的船首、延長了的船身,令它在水面航行時有著前所未有的穩定性。蓋倫帆船的獨特構造更減低了其前舷的風阻,航行速度得以提高,亦易於操舵。比起舊有的版本,蓋倫帆船的船身更為修長及狹窄,再加上它以方型的船尾樓取代傳統的弧形船尾,令它比舊版本更為適合遠洋航行。而它的重量也是其獨特的地方。一般的卡瑞克帆船重達1,000噸,而蓋倫帆船只是重500噸左右,令速度比前者更快。此外,蓋倫帆船擁有十分堅固的船身,令它適合於遠洋探險、遠洋貿易及海戰等多個不同方面的範疇。最重要的是,它的生產成本比卡瑞克帆船便宜,生產三艘克拉克帆船的成本可以生產五艘蓋倫帆船。蓋倫帆船被製造出來的年代,正好是西歐各國爭相建立海上強權的大航海時代。所以,蓋倫帆船的面世,亦對歐洲局勢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加利恩帆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bTlUd
荷蘭曲艏船,是一種尼德蘭人使用的小型帆船,後來英國艦隊在16世紀、17世紀也廣泛使用。它被設計為適用於尼德蘭海岸和近海淺灘的雙桅縱帆船,以斜槓帆操縱為主,具有大三角帆和小後桅。當英國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在1603年去世時,她的海軍有31艘大型帆船,其中就有加利恩帆船和荷蘭曲艏船。
荷蘭曲艏船比起加利恩帆船,尺寸相當小,但它具有相當好的靈活性,武器裝備有利於對海岸防衛的攻擊,使得它成為1588年與西班牙無敵艦隊作戰艦艇中的一部分。
------------
福祿特(fluyt、fluit、flute)是荷蘭式帆船,最初設計成專門的貨物運送船。源自十六世紀的尼德蘭,為了有益於越洋運貨,在設計上將空間與船員效率提升成最大值。這種船廉價而可以大量製造[1],搭載十二至十五門加農砲,雖然對海盜來說還算是有點容易得手的目標,但福祿特帆船還是十七世紀荷蘭海運帝國崛起的重大因素[2]。平均重兩百至三百噸,平均長二十四點四公尺
福祿特帆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YaIgq3
荷蘭商船
造船業:馬車夫的工具
瀕臨北海的荷蘭瞄準了航運業,搞航運離不開船隻。17世紀,荷蘭贊河兩岸集中約60座造船廠。這些造船廠普遍採用風力鋸木機、動力運料器、滑車、絞軒、重型起重機等機械化裝備,提高了工廠的勞動生產率,幾乎一天就有生產一艘船。
在造船設計、船體部體等環節,實施標準化管理,政府在阿姆斯特丹專門成立了研發航海裝備、製造航海儀器和繪製航海地圖的部門。社會化的造船模式,減少了生產和使用成本。這一模式還包括三個面向:
一是銷售策略。造船廠既接受消費者定制,又對外銷售,盤活了整個造船市場的資金。
二是降低成本。 17世紀中期,荷蘭產的船隻比英國產的船隻價格便宜40%至50。
三是種類多樣。運輸用的「大肚船」、速度較快的「太空船」以及捕魚用的「大帆船」等船型風靡歐洲。
荷蘭造的船隻設計合理、結構堅固、工藝先進,而且船隻操作人員比其他國家的船隻少20%,這對於當時僅有150萬人口的荷蘭來說至關重要。在荷蘭發展的黃金時期,全世界有2萬艘船隻,3/4屬於荷蘭的,比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有了得心應手的交通工具,點燃了馬車夫的勃勃雄心。
上圖_ 17世紀荷蘭最主要的貨船--平底船
商業:馬車夫的主業
儘管工農業勢力不俗,荷蘭仍將外貿利益放在第一位。 15世紀到17世紀之間,荷蘭的船隊規模擴大了10倍。到1670年,荷蘭擁有的船隻噸位是英國的3倍,數量相當於歐洲所有國家的總和。荷蘭商船的航跡遍及波羅的海、美洲、非洲和亞洲等地。
位於西歐的荷蘭將波羅的海視為傳統貿易區。每年,當地至少組織800艘船在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進行多邊貿易。交易貨品包括穀物、木材和金屬等,其中穀物佔用荷蘭流動資金的60%,巨大的穀物吞吐量將阿姆斯特丹享有「歐洲穀倉」的稱號。光是1618年,荷蘭承擔的穀物貿易量就高達2億多公斤。荷蘭的貿易觸手北上延伸至莫斯科,南下涉及地中海,將整個歐洲貿易納入自己的商業版圖。
這個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國家,在17世紀一度碾壓英國 https://bit.ly/4eW7ez3
白銀貿易是全球性的,但大部分白銀最終落入了中國人的手中,因為在中國古時候,白銀作為一種貨幣形式。白銀貿易除了引發全球經濟變化外,還在現代早期引發了一系列廣泛的政治變革。幾位著名歷史學家總結道,「新世界礦山」「支持了西班牙帝國」,成為西班牙經濟的關鍵。
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人發現了大量的白銀,其中大部分來自波托西銀礦,推動他們的貿易經濟。波托西的礦藏豐富,西屬美洲銀礦是世界上最便宜的銀礦來源。西班牙人獲得了白銀,將其鑄造成比索德奧喬,然後將其用作購買手段;這種貨幣普及,連美國也承認它有效,直到1857 年《鑄幣法》頒布。[3]隨著西班牙對白銀的需求增加,開發了更有效地提取白銀的新辦法,例如使用汞從礦石中提取白銀的混汞法。[4]
1545 年發現波托西後的兩個世紀中,西班牙從美洲的銀礦生產了 4 萬噸白銀。[5]到 18 世紀末,總共有超過 150,000 噸白銀從波托西運出。從 1500 年到 1800 年,玻利維亞和墨西哥生產了世界上約 80%的白銀,[6]其中30%流入中國。 16世紀末17世紀初,日本也向中國和別的國家對外貿易大量出口。
正如前面提及到的一樣,在白銀進口貿易中,中國需求較多。中國對白銀的巨大需求是由於鑄造紙幣「洪武通寶」和「大明通寶鈔」的失敗以及鑄造銅幣的困難造成的。經過中國歷史上的各種變遷,白銀在市場上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並在1540年代成為中國的主導貨幣。[7] 白銀流入中國經歷了兩個周期:從1540年代到1640年代的波托西/日本周期和從1700年代上半開始的墨西哥周期。[8]明朝境內白銀的市場價值是其他地方的兩倍,這為歐洲人和日本人提供了巨大的套利利潤。[6]由於中國明清銀錠與新世界白銀的含銀量差異,套利利潤的空間進一步放大。[9]同時,中國在絲綢、陶瓷等非白銀商品市場上也獲得了大量套利收益,形成了多元套利體系。[8]此外,中國白銀的豐富性使得國家很容易鑄造鑄幣,出現了許多識別和計量白銀的方法和工具,解決了16世紀至19世紀白銀識別和計量困難所帶來的問題。十九世紀,這一過程呈現普遍,以至於中國地方政府官員會要求用白銀納稅以至於白銀最終支撐了整個中國經濟
白銀貿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7XH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