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皂的台語怎麼講?正確答案是「雪文」,不是「茶箍」。
不少人可能以為「雪文」跟「茶箍」都是香皂的台語,其實這兩者雖然都是清潔用品,但是前者才是現代的人工蘇打製品,後者則是傳統的清潔用品。
現在意義的香皂,是18世紀法國人利用鹽及石炭製作出來人工清潔用品,從此取代了傳統從草木灰中製取鹼的古老方法,包括了「茶箍」。德國在19世紀進一步以電氣分解食鹽水來製作氫氧化鈉,又稱為苛性鈉,這才得以大量普及,從本來只有上層階級買得起,變成一般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台灣引進香皂,是在日治時期,當時閩南語的念法是「ㄙㄚˋㄨㄣˊ」,這念法來自日語的法語外來語「サボン」,香皂法語的單字是savon,英文則是soap,很明顯英文的發音跟「雪文」一點關係都沒有。參照教育部的閩南語字典也可以知道,香皂的台語不是「茶箍」。
有人認為「茶箍」是天然產物,所以至今堅持愛用,不願意選購人工的香皂 驚!香皂台語竟不是「茶箍」 https://bit.ly/4esIoH8
3-40年代最流行茶箍藍,那時洗衣服全外洗,會帶這藍子裝肥皂到河邊或小水溝去洗衣服,會常見洗衣姑娘嬸嬸們,三五成群在洗衣服
老人囡仔性 閒閒罔話仙: 古物仔_嫁娶篇_捋仔茶箍盒仔齒觳仔:陳慶芳收藏/蕭平治翕相
老人囡仔性 閒閒罔話仙: 古物仔_嫁娶篇_捋仔茶箍盒仔齒觳仔:陳慶芳收藏/蕭平治翕相
〖 香皂的 "台語",到底是「雪文」還是「茶箍」?????〗 (1) Facebook
精準來說,應該要叫「雪文」喔!!
以下解釋:
「雪文sap-bûn」
肥皂。一種清潔衣物等的用品,現在多用化學方法製成。借自法語。例:雪文佮茶箍無仝款。Sap-bûn kah tê-khoo bô kāng-khuán. (肥皂和茶箍是不一樣的東西。)
肥皂英文「Soap」,法文是「Savon」,台語叫「雪文」, 相傳在殖民時代法國人到台灣時, 帶來第一塊真正的香皂,當法國人說著「Savon」,我們唸著(台語)諧音「雪文」。
「茶箍tê-khoo」
用壓榨茶油時所剩下來的渣滓,再把它壓製成堅硬的餅形,就叫「茶箍」。可當肥皂用,但與肥皂其實是不同的。
茶仔(Camellia (oleifera) seed,正式名稱其實應該是茶籽,粵語也是唸「仔」音)是茶樹子(油茶果實)榨茶油後的的剩餘物,色澤灰不溜秋,殘渣敲鋸成塊,像草茶葉餅時,叫茶籽餅、茶箍,敲碎成粉叫茶籽粉、苦茶粉,用開水浸泡後可以取代洗髮水,是珠三角地區洗髮用品,可用於用於洗裳、洗碗、洗身軀。後來因肥皂的問世,使用率下降。現今仍有某些地方稱肥皂為茶箍。現時,佛山市石灣婦女和長者仍然以茶仔製造洗髮水洗頭,藥性可以止癢、去頭皮屑,滋養頭髮光澤、清香、柔順。
(參考: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1) Facebook
茶樹的副產品-茶箍的來源製成
點閱數57收藏分享列印問題回報
含油豐富的茶籽經壓榨提油後,在三芝地區稱其殘渣為「茶箍」,在早期臺灣有茶園的地方都有發展這些附加產品。茶箍有幾個功用:早期人們用來洗衣、洗頭髮、清潔餐具,對洗菜、洗水果,也是天然的洗潔劑,因為它含有天然的植物皂素,因此拿來洗碗的除油效果佳,也是自然的有機肥料。但一般家庭裡則不可用來清洗,因為殘渣會塞住水管。臺語茶箍在日治時代後常與肥皂相互混用,其實是完全不同的產品。
茶箍的來源製成是:照片1是茶籽曬乾;照片2是去殼機,用來粉碎茶籽外殼(或手工);照片3是茶籽去殼後的「茶仁」;照片4是磨粉機,將茶仁磨成粉狀;照片5是炒粉機,用於加熱茶粉;照片6是茶粉箍,不鏽鋼箍材質,將茶籽粉裝袋後放到箍內,經擠壓後就是茶餅的模型,照片7是完成品茶箍,茶箍直徑33公分、厚度3公分、重6台斤。
近年來鼓吹無毒有機,茶箍所以變成天然的殺蟲劑,能夠撲殺稻田裡具有黏液的軟體動物(福壽螺),對於魚塭也有殺菌的功能,但使用大量的茶箍會造成許多生物滅絕,在三芝曾經有人把整個茶箍放在水源,結果田裡生物無一倖免的例子。茶樹的副產品-茶箍的來源製成|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esAeP4
1950年代新竹客家婦女在水溝和溪邊洗衣,當時用臉盆裝衣物,用天然的「目浪子」(即「無患子」)和茶渣所製成的「茶箍」來洗滌衣物。
晴朗的日子,新竹北埔客家婦女抱著裝滿衣物的臉盆,三三兩兩前往大水溝或溪邊的洗衣場,彎著身子一件件搓洗衣物。這是上一輩台灣婦女生活的共同寫照,雖然辛苦,但大夥一起洗衣的同時也可訴苦談心、交換八卦,洗衣場也常常成為孩童們開心的戲水場;北埔到現在都還保留「大林村洗衣場」。
拍下這幾幀彌足珍貴相片的,是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攝影先驅鄧南光。鄧南光本名鄧騰煇,出身新竹北埔的「新姜」望族,在1935~1960年期間,以徠卡(Leica)相機生動地捕捉北埔客家農庄的日常生活點滴。鄧南光現存的一萬多張底片中,約有兩千張拍攝農村生活:有鄉事慶典、婦女洗衣、茶園、挑柴、放牛耕種等。其中光是客家婦女在不同場景、時刻的洗衣畫面,就有數百張,為早年台灣農村婦女生活留下彌足珍貴的紀錄。
這樣的寫實影像,現在看來再自然不過,但在上世紀前葉卻非攝影主流。因當時時興的是經過布置和姿勢設計的唯美沙龍攝影;專家的藝術攝影創作也多重視暗房技巧的畫意攝影。而留日長達12年的鄧南光,就讀東京法政大學時接觸到甫問世的德國徠卡相機,同時受到源自德法的「新興寫真」和日本「報導寫真」風潮的啟蒙,因此愛上「用小型相機即興捉拍、自由速寫」,走上「寫實攝影」的道路;也常引述寫實主義大師木村伊兵衛之言:「要與相機化為一體,以鏡頭做為自己眼睛和腦的延伸」。 重現昔日婦女的家政日常!攝影家鄧南光捕捉的台灣人最平凡美景
無論是求學期間的東京街景人物,或是返台後大量拍攝的台北街景、新竹客家農庄、家人及其他人像,以及晚期的「酒室系列」,鄧南光都為台灣留下了大量關於土地及人民的時代面容。攝影家張照堂曾如此形容:「尋找契合的光影對比與人物配置,是他高人一等的創作稟賦。鄉間景色的明暗相襯、都會形色的來往定焦,鄧南光的功力幾乎無懈可擊⋯⋯」鄧南光的長子鄧世光亦曾在受訪時說,父親的作品跨越四十幾個年頭,可說是台灣最早以「相機書寫台灣近代史」的攝影家。重現昔日婦女的家政日常!攝影家鄧南光捕捉的台灣人最平凡美景 https://bit.ly/4h0yYo2
放羊的狼: 1061230北埔-丁山煤礦(宏榮煤礦)、大林村洗衣場(清泉滌樂)
北埔到現在都還保留「大林村洗衣場」。
北埔到現在都還保留「大林村洗衣場」。 重現昔日婦女的家政日常!攝影家鄧南光捕捉的台灣人最平凡美景
放羊的狼: 1061230北埔-丁山煤礦(宏榮煤礦)、大林村洗衣場(清泉滌樂)
走進朱和之的小說暗房 看見鄧南光鏡頭下的美麗光影 | 文化+ | 中央社 CNA
鄧南光(1908-1971),新竹北埔人,本名鄧騰煇。1924年至1935年赴日求學,參加大學攝影社團,留日期間受到「新興寫真」思潮影響日後攝影觀點及美學表現。返臺後在臺北京町(今.博愛路)開設「南光寫真機店」,聚集攝影同好至此討論攝影創作。作品曾記錄北埔一帶人群、農村景象,誠摯流露原鄉人生命質地與風貌。1948年與張才、李鳴雕榮獲《臺灣新生報》三週年攝影比賽前三名。自由影展、臺灣攝影學會等攝影團體發起人之一。
《河邊洗衣(橫式)》人物、木盆與溪石的位置恰當地分配在畫面之中,形成和諧與穩定的三角構圖關係,展現攝影家取景的巧思。畫面中靜止的石頭和洗衫的行為呈現靜與動之間的對比。鏡頭補捉女子浣衣低頭的片刻,不見其面容,主角呈現曲腰、降低的身段。過去河岸洗衫的情景,反映出質樸生活樣貌。
出處:陳怡如,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鄧南光-河邊洗衣(橫式)-國美典藏 https://bit.ly/47UjEoU
清溪浣衣
~1981年作 50P (116.5×80cm)
我們看到了台灣1981年婦女辛勞克儉的一面,在彎蜒的河道中呈現晨間「俱樂部」的生活美學。頭戴斗笠溪邊洗衣服,邊洗衣邊聊天,好不愜意,也只有台灣有如此珍貴常民圖像吧!此作表現水面下的潛流,溪流方向及水面的深淺都歷歷可見,自然生動。左上角陰影處光線變化的處理亦十分豐富,著重河面與光線變化描寫,S型的河面構圖,增加了畫面許多動感
李梅樹之作品清溪浣衣 https://bit.ly/3XT874e
1950~1970本土美學思考與實踐 河邊清晨 - 李梅樹紀念館
油畫 91x116.5cm (50F)李梅樹, 1970
《河邊清晨》出品於第六屆全國美展,此作為李梅樹河邊洗衣系列之作,在題材與構圖的安排,李梅樹是胸有成竹的。
最精心安排的莫過於洗衣婦女的姿態,是河邊晨光的聚會,也是人與自然的互動即景,數十年前臺灣婦女就身體力行了。
色彩運用,使用了較多的白色混合,因此彩度並不高,即使畫中焦點人物增加了空間感,對岸遠方也有一群洗衣婦,暗示了河面的寬度;河岸長滿綠意的草叢,偶而露出的一些石頭,饒富鄉野趣味。婦人一人一塊石頭洗衣,是不會弄錯的,萬一誰沒來,馬上就知道了,真是有趣。筆調流暢,肌理平實有致,圖中有一種勤樸耐勞的精神傳達,是一種勞動之美。河邊清晨 - 李梅樹紀念館 https://bit.ly/3Ncgnrs
作者: 張典婉
在傳統論述中的客家社會,家家戶戶中的女性是勞動工具的代名詞:勤勞樸實、刻苦耐勞、勤儉持家或是大英百科全書中強調客家婦女是精力充沛的勞動者。國外歷史學者說客家女性勤勞得像是母牛,或者說像是牛奶上面的起士:「客家婦女對她們的丈夫是非常尊敬及順從的。」
傳統客家社會,女性地位一再受到男性傳統制約,從小就被教育成「家頭教尾」、「田頭地尾」、「灶頭鍋尾」、「針頭線尾」四頭四尾的女超人。
山歌中更有不少對女性的嚴苛標準,相對應也有嘲諷女性是懶婦的歌謠。過去社會制約都是以傳統三從四德的貞節出發,藉由建構出客家婦女克勤克儉、大地之母的形象,巧妙規避了男性沙文主義,合理化客家男性耕讀傳家的自我奮鬥意識,逃避家事、瑣事,全心投入國事、天下事。
甚至客語中也強化了女性依賴、附屬的地位,例如妻子叫輔娘(輔助的女性)、媳婦叫薪臼(薪:燃燒的木材、臼:碾米器具,指的都是勞作的工具)。日常用語中的器具也都以刀嬤、鍋嬷、杓嬤等陰性字眼表達,巧妙看出客家婦女隱藏在柔順性格背後的社會處境,也可了解傳統印象建構出的「客家女性」單一刻板形象。
傳統印象也大幅度出現在客家文學作品中,如鍾理和筆下的平妹、李喬的燈妹、鍾肇政台灣三部曲的銀妹⋯,紀錄了上個世紀的台灣客家女性。
台灣客家女性歷經日本時代、國民政府遷台,在社會學者討論亞洲四小龍的社會論述中,客家女性從農村田間走向經濟參與,成為工廠作業員,或是加入服務業、交通業(早年車掌小姐,如金馬小姐、飛快車小姐)。
女性解放論述在1970-1980年代到達高峰,女性地位隨之改變。當時社會運動四起,包含女性的社會福利、權利、工人勞動環境、原住民權益,客語在還我母語運動後也有了驚天動地的改變。女性開始站上街頭,爭取權益,擺脫早前「四頭四尾」的制約,而是站在「街頭巷尾」實踐公共參與,投入社會議題。
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有了世界上第一個客委會,大量呈現客家實力,提升客家能見度,也藉由音樂、藝術、影片、劇埸、書籍的表現和世界各地客家有了對話。加拿大導演江明月是來自牙買加的客家移民,她的尋根紀錄片在台灣放映時得到極大迴響;台灣劇場導演彭雅玲和客家女詩人合作的影像作品《客家女聲》,年年舆世界各國劇埸人合作,拍攝多語言影片參展,這些都是當代客家女性和世界各地的對話。
解開「台灣客家女性」的印象建構 - Pancouver https://bit.ly/3Y7k9s8
除了有一個小小男孩外皆女性,從這些女性大大小小都戴臂鐲和她們的白色短袖襯衫以及裙子的花紋看,她們應當是勐梭的tɑilɑːu。女人洗澡的時候也會洗衣並且帶水回家。近處有一隻鍍鋅鐵皮水桶,左邊岸上有三隻竹筒,二者都是取水用具。傳統上,各傣寨都有其社區公用的包括洗滌的取水處,該地點成為女人日常聚集場所。(趙效牛)婦女河邊洗澡洗衣-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 https://bit.ly/4eNgwx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