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平鎮東勢柑園王屋「作述堂」
來自平鎮南勢个王屋,遷徙到東勢「大壟坻」个葉屋唇,到今,聽講已經有300年,講个係饒平腔个客譮。
旁唇明明就係「大壟坻」,作麼个又愛喊做「柑園」呢?
東勢國民學校畢業,80大零歲个王阿伯講,以前中壢行金陵路到龍潭个巴士係新竹客運經營个,逐日有4班車來回,佢兜王屋申請愛都路口設站牌時,新竹客運公司就問佢兜講該站名愛安做麼个呢?
因為該柑園路口个菜園種有幾叢柑仔,王屋斯應講該就安做「柑園」吧!就恁仰「柑園」就出現了,並毋係因為佢兜該位有種當多柑仔哦!
平鎮南勢个王屋係從桃園南崁搬過來个王克師家族後代子孫,有「植槐堂」公廳至南勢該片,保存完整个饒平客建築方式,有閒時節乜做得釘工去看看哦!
客語薪傳新竹縣海陸客家語文協會 | 桃園平鎮東勢柑園王屋「作述堂」 | Facebook https://bit.ly/4eACDa0
----------------------------------------------
柑仔園作述堂王屋
文化
資料來源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內容
文化資源名稱: 柑仔園作述堂王屋
詮釋資料識別碼: 2015-324-1-A-a-j0005
踏查日期: 42390
文化資源種類: 宅第
文化資源別稱: 柑園王屋
篩選理由: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經度: 121.236948
緯度: 24.917249
歷史沿革: 據耆老所述,此地早年因種植大量柑橘,而有舊稱「柑仔園」,久而久之,其通路則稱之為「柑園路」。 柑園路作述堂王屋,十九世裔孫王年錄與二十世王興喜,依其族譜敘述,他們此脈王屋祖籍為廣東饒平縣,十四世祖於清雍正3年(1725)東渡至淡水登陸,爾後,遷徙到南勢,因此祖祠砌建於南勢里,王屋子孫昌盛,瓜瓞綿綿。其後,十六世祖約在清道光年間(1831~1850)遷到現址建房居住,最早以泥磚茅草屋,又於十七世祖景字輩(清同治年間),與十八世祖德字輩(清光緒年間)修繕夥房,才有今日規模。 王年錄並敘:屋內有副樑,在過去只有當官的才能蓋這種屋簷與雙院門,據父執輩提過,清同治年間,曾有土匪來洗結,家中也因此備有槍枝,而到了日明治時期,日本政府禁止民宅擁有槍枝而沒收。王家在這裡最多時曾住有100~200人,家族中曾有先祖王萬德於日本時代任保正職務,王年錄先生則是在年輕的時候任鐵路局職務。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地方耆老口述:王年錄/日昭和13年生(1938);王興喜/日昭和16年生(1941) 其他(平鎮區公所民國98年出版的「平鎮大瓦屋導覽地圖」)
維修紀錄: 1.創建於清道光年間(1831~1850) 2.第一次翻修於清同治年間(推算) 3.第二次翻修於清光緒初年(推算) 4.第三次翻修於日大正年間(推算) 註:以每一代三十年推算
建築狀況: □良好□尚可不佳□殘破荒廢棄置
建築特色描述: 建築物座東朝西,規模與格局為傳統硬山式一堂(單進)帶四橫屋(左二右二),翹脊式版瓦屋面,雙院牆,磚泥混合牆木樑結構,並採內廊式之空間動向,屋架形式則採擱檁式。 於正身後有2口水井,右稍間後井頭(水井)為砌建夥房屋時所鑿製之古井,原無井圈,後以紅磚增砌頸圈高約25公分,民國40年左右,再次思及安全性,再次加高井圈至50公分,並製2半圓混凝土水井蓋,此古井側邊以磚疊造凸出面,家戶表示其為水神神龕,每個月初一、十五日,他們必焚以清香祭拜,以佑平安。此水井水質清澈,仍可食用。 而左稍間後,另一口水井,鑿製年較晚,約為民國30年間,井圈高度約25公分,每個月初一、十五日仍有祭拜,此井水量較少,抽取之水僅餵養牲畜和澆菜。柑仔園作述堂王屋-客家雲 Hakka Cloud https://bit.ly/3U6YsX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