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開講》國昌老師不是詭辯者,他更像是.../回應李教授〈詭辯論者黃國昌〉
2024/07/15 10:07◎張天泰自由開講》國昌老師不是詭辯者,他更像是.../回應李教授〈詭辯論者黃國昌〉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4cHQsTu
國昌老師不是詭辯者,是靠勢投機者兼談哲學史的詭辯士(Sophist)
李忠憲教授在〈詭辯論者黃國昌〉一文,提及憲法法庭在7月10日對立法院擴權法案,開庭進行聲請暫時處分案準備程序,立院機關代表、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面對大法官提問的表現讓人直搖頭。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忠憲直言,黃國昌就是典型的詭辯論者,從不尋求真理和知識,一心只求贏得辯論。
筆者為教育哲學博士,需指出國昌老師不算是詭辯者,他更像是靠勢投機者,也以此文兼談哲學史的詭辯士(sophist), 以饗台灣大眾讀者。詭辯士(sophist)又稱詭辯家、智辯家,是用聰明但謬論式和具有欺騙性的論點進行推理的人;詭辯士所用方法稱為詭辯(sophism)或詭辯術(sophistry)。詭辯術在主觀方面以欺騙為目的,客觀上在論證中故意引入違背邏輯的謬論(Fallacy),做出有欺騙性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論證
民眾黨立委黃國昌。(資料照)
而詭辯家只是空洞修辭的傳播者嗎?如果詭辯家是個空洞的人,那麼我們該如何說話呢?這是柏拉圖(Plato)以前曾提出過的問題。事實上,正確說話的概念,以及在話語領域中理解「正確」概念的一系列其他方式是柏拉圖關注的中心問題。
談到「正確說話的問題」,柏拉圖有一篇較早的對話錄《Ion,伊恩篇》可供參考,此篇雖然表面上是關於詩歌的,但也包含對風格、表演和言語效果的某些反思,這些反思也對修辭學有影響。蘇格拉底(Socrates)在對話中的對話者伊恩是一位詩人,擅長戲劇化地演繹荷馬的作品。然而,他聲稱自己不僅僅是一名表演者,而是正確詮釋荷馬故事以獲得最大戲劇效果的人。蘇格拉底所關注的正是後一種主張,即在他的戲劇表演中提供正確解釋的主張。
蘇格拉底向伊恩提出的問題如下。首先,他澄清說,作為荷馬作品的解釋者,伊恩必須知道荷馬的意思。而且,鑑於伊恩聲稱自己是荷馬作品的專家,並且不覺得自己有重述其他詩人作品的天賦,他一定認為荷馬講得最好,至少在他選擇的主題上。伊恩接受這兩個前提,儘管我們可能正確地認為他是個傻瓜,特別接受後一個前提。
蘇格拉底繼續說:要理解荷馬所說的話並知道他說得好,我們也必須了解他所說的主題。這種對專業知識的主張,特別是當它們涉及一般人類生活時,可能會受到反駁。從這裡開始,蘇格拉底觀察到,無論是伊恩還是荷馬,都無法證實自己是如此廣泛主題的專家,因此伊恩既不知道荷馬的意思,荷馬本人也沒有任何這樣的意思。
這個論點對修辭學有什麼影響?一方面我們了解到,柏拉圖認為正確的演講很大程度上是「理解」的問題——良好的演講就是理解一個人所說的話。語言是一種媒介,它將我們與事物連結起來,而對這些事物的了解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圖至少在這個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正確說話的標準,它是語言本身的外部標準,而不是基於一致性的內部批評。
我們從「正確說話」的概念開始,即遵守外在效度標準。如果柏拉圖成功地捍衛了論證形式「x是y,x不是y」的連貫性,那麼他就必須捍衛我們語言慣例的一致性,而不利用它們以任何方式是慣例的事實。畢竟,如果是外在標準決定我們說話的對錯,那麼我們是否傾向於以某種方式說話就完全無關緊要了。然而必須注意,當以許多哲學家認為柏拉圖的方式解決問題時會發生什麼——通過區分同一性的「是」和謂詞的「是」——人們必須在我們語言的其他某些特徵中提出一種歧義,語言本身或我們對語言的本能使用並未反映出來的歧義。
可能性仍然存在,即詭辯家與其說是針對詭辯家本身的論戰,不如說是對詭辯家的診斷,將其視為普通言語與我們對現實進行一般性描述的嘗試之間不相容的症狀。因此,詭辯家的修辭技巧與其說是反哲學的,不如說是哲學必然易犯錯誤的症狀。
且在柏拉圖詭辯家中的語言與世界,早在古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作《辨謬篇》(On Sophistical Refutations)指出,詭辯式反駁(Sophistical Refutations)看起來似乎是反駁(refutations),但實際上是謬誤(fallacies); 詭辯士的藝術式只有智慧的表象,沒有真實的智慧,詭辯者是通過看起來有智慧但不真有智慧的方式來賺錢的人。
行文最後,現在不只大法官狂電國昌老師,全台灣超過百位法學教授博士,可能都想戰國昌老師,國昌老師此次挑戰成功,可成另一個舌戰百位群儒之台灣法界傳奇。因詭辯者是善於辯論取勝,但國昌老師連戰連敗,現在的狀態是靠勢投機者(除非他是反串就能逆轉自己超高負面聲量為超高正面聲量),可能連詭辯者也不夠格!自由開講》國昌老師不是詭辯者,他更像是.../回應李教授〈詭辯論者黃國昌〉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4cHQsTu


「柏拉圖認為詭辯論者誤導了年輕人,使他們相信辯論技巧比真正的智慧更重要。真正的教育應該引導人們追求智慧和美德,而不是僅僅為了辯論的勝利。」

黃國昌被大法官指「以問答問」 李忠憲:他就是典型詭辯論者
黃國昌被大法官指「以問答問」 李忠憲:他就是典型詭辯論者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XTWVWU
2024/07/11 21:59陳定瑜/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憲法法庭昨天(10日)對立法院擴權法案,開庭進行聲請暫時處分案準備程序,立院機關代表、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面對大法官提問的表現讓人直搖頭。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忠憲直言,黃國昌就是典型的詭辯論者,從不尋求真理和知識,一心只求贏得辯論。
李忠憲今天(11日)在臉書發文表示,「昨天的憲法法庭很精彩,很多大德都有評論。精華是大法官尤伯祥問到總統如果不到立法院國情報告會怎麼樣?黃國昌坦言「什麼事也不能幹」。另尤伯祥也點名黃國昌回答「反質詢」的問題,因為黃國昌在答辯書上的陳述,在他看來,只是在「以問答問」,讓人看不懂。尤並且最後要黃國昌補交書面答覆,有極高的侮辱性。」
李忠憲說,「一般了解法律、甚至只要有邏輯和理性的人,簡單可以發現黃國昌的問題。我唸書時很崇拜那些口才好,在辯論社出風頭的同學,但是我一直有個疑問,針對一個議題。常常用抽籤方式來決定自己扮演正方或反方的角色,也就是說不用選擇支持哪一種立場,在哪一種立場都可以講出一番大道理,怎麼有可能可以這樣?」
李忠憲指出,「有讀過哲學的人都知道,從一開始的希臘哲學,就有像黃國昌這種沒有中心思想,只會『用問題回答問題』的詭辯論者。這種技巧稱為『反問』,是古希臘時代詭辯論者的重要技巧之一。這種方法通常用於引導對方陷入邏輯困境或自相矛盾,從而顯示出自己的辯才和機智。」
「柏拉圖認為詭辯論者追求的是辯論的勝利,而不是尋求真理和知識。他們關心的是如何通過技巧贏得辯論,而不是探討和理解事物的本質。柏拉圖批評詭辯論者缺乏道德和倫理觀念。他認為他們的辯論技巧可能會被濫用來為不道德的行為辯護,從而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李忠憲說,「柏拉圖認為詭辯論者誤導了年輕人,使他們相信辯論技巧比真正的智慧更重要。真正的教育應該引導人們追求智慧和美德,而不是僅僅為了辯論的勝利。」
最後李忠憲直言,「幾千年過去了,有讀過書的人幾乎都知道柏拉圖,很少人知道詭辯論者叫什麼名字!」
黃國昌被大法官指「以問答問」 李忠憲:他就是典型詭辯論者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XTWVWU


詭辯論者黃國昌 大法官指黃國昌「以問答問」李忠憲:他就是典型詭辯論者不尋求真理
昨天的憲法法庭很精彩,很多大德都有評論。
下面這段可能是精華:
尤伯祥問到總統如果不到立法院國情報告會怎麼樣?黃國昌坦言「什麼事也不能幹」。另尤伯祥也點名黃國昌回答「反質詢」的問題,因為黃國昌在答辯書上的陳述,在他看來,只是在「以問答問」,讓人看不懂。尤並且最後要黃國昌補交書面答覆,有極高的侮辱性。
一般了解法律、甚至只要有邏輯和理性的人,簡單可以發現黃國昌的問題。
我唸書時很崇拜那些口才好,在辯論社出風頭的同學,但是我一直有個疑問,針對一個議題。常常用抽籤方式來決定自己扮演正方或反方的角色,也就是說不用選擇支持哪一種立場,在哪一種立場都可以講出一番大道理,怎麼有可能可以這樣?
我從來沒有加入辯論社,但我在柏林歌德學院討論很多議題都會自然而然形成辯論的氣氛,不知道是老師很厲害,選擇的問題支持和反對的聲音大概差不多?還是上課的學生每個人對許多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讀過哲學的人都知道,從一開始的希臘哲學,就有像黃國昌這種沒有中心思想,只會「用問題回答問題」的詭辯論者。這種技巧稱為“反問”,是古希臘時代詭辯論者的重要技巧之一。這種方法通常用於引導對方陷入邏輯困境或自相矛盾,從而顯示出自己的辯才和機智。
柏拉圖認為詭辯論者追求的是辯論的勝利,而不是尋求真理和知識。他們關心的是如何通過技巧贏得辯論,而不是探討和理解事物的本質。
柏拉圖批評詭辯論者缺乏道德和倫理觀念。他認為他們的辯論技巧可能會被濫用來為不道德的行為辯護,從而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柏拉圖認為詭辯論者誤導了年輕人,使他們相信辯論技巧比真正的智慧更重要。真正的教育應該引導人們追求智慧和美德,而不是僅僅為了辯論的勝利。
幾千年過去了,有讀過書的人幾乎都知道柏拉圖,很少人知道詭辯論者叫什麼名字! 大法官指黃國昌「以問答問」李忠憲:他就是典型詭辯論者不尋求真理


 

詭辯(英語:Sophism), 也稱為詭辯術(英語:Sophistry),可以表達為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定義:在現代,詭辯是一個用於欺騙別人的混淆或不合邏輯的論點,也就是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運用正確的推理手段,實際上違反邏輯規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理[1] 。在古希臘,詭辯士(Sophist)們是一群哲學和修辭學的教師,以掙錢為目的。亞里斯多德在《辨謬篇》的第二章提到:「詭辯者的藝術式只有智慧的表象,沒有真實的智慧,詭辯者是通過看起來有智慧但不真有智慧的方式來賺錢的人」。[2]
詭辯(Sophism)一詞源出希臘語:σοφιστής。詭辯這一學派與蘇格拉底及柏拉圖同時。拉圖曾多次指責詭辯家們爲「惡人」。他們中很多為了自己利益而不遵從清晰原則。他們欲以授業來賺錢,看重特權及名聲,善於修辭。他們中最具影響力的是色雷斯的普羅泰戈拉[3]。
詭辯術與辯證法的區分
參見:辯證法
詭辯術(Sophistry)與辯證法(Dialectics)有相似和不同之處[4] :
相似處:辯證法[5],針對已經給出的論證,從普遍接受前提出發的,推理出與已給定論的矛盾。詭辯術也是如此[6] 。
不同之處:詭辯術在主觀方面以欺騙為目的[1],客觀上在論證中故意引入違背邏輯的謬論(Fallacy),做出有欺騙性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論證。 而辯證法主觀方面沒有以欺騙為目的,客觀上盡力避免違背邏輯的謬論(Fallacy)。
將詭辯裝扮成辯證法的情況,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以至於有時有關社區會覺得這些詭辯是辯證法[1]。 人們公正和正義感因此被侵蝕, 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帶來的負面影響 [7]。詭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bDJopK
------------------
詭辯士(英語:sophist, 希臘語:σοφιστής)又稱詭辯家、智辯家,是用聰明但謬論式和具有欺騙性的論點進行推理的人[1][2];詭辯士所用方法稱為詭辯(sophism)或詭辯術(sophistry)。詭辯術在主觀方面以欺騙為目的,客觀上在論證中故意引入違背邏輯的謬論(Fallacy),做出有欺騙性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論證。早在古希臘,亞里斯多德著作《辨謬篇》(On Sophistical Refutations)[3]指出,詭辯式反駁(Sophistical Refutations)看起來似乎是反駁(refutations),但實際上是謬誤(fallacies); 詭辯士的藝術式只有智慧的表象,沒有真實的智慧,詭辯者是通過看起來有智慧但不真有智慧的方式來賺錢的人。
詭辯士們又被稱為智者學派、詭辯學派,是人們對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至4世紀時的一批收徒取酬的教師、哲學家的統稱。他們中的許多人善於哲學和修辭學,但也有人教授音樂、體育和數學,狹義上專指從事教授修辭學者。他們自公元前450年開始興起,直到公元前380年,他們通常聲稱自己傳授Arete(各種方面的「卓越能力」),學生主要是年輕的政治家或者貴族。
其基本主張善良、真理、正義都與人本身需要的利益相關,所以沒有絕對的真理與正義,即「相對主義」。代表人物有普羅泰戈拉、希庇亞斯、高爾吉亞等人。
智者學派是一個鬆散的哲學流派, 哲學史家時常將其視為前蘇格拉底時代的流派。他們對宗教持開明態度,他們認為神明不會在否定人類的存在的同時主宰人的命運。他們因此受到了宗教迫害,有的遭流放,有的就像蘇格拉底一般被判以死刑。他們希望幫助年輕人領會知識,在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同時履行自己的公共義務,為他們的城邦做出貢獻。[4]他們的一大特點就是遊學,為此他們遊歷了古希臘世界的絕大多數城市,特別是伯羅奔尼撒半島,塞薩利和義大利南部。智者學派的中心地帶,位於處在黃金時代的雅典。
智辯家的英文單詞Sophist也跟英文的sophisticated(精細的、複雜的)在詞根上有關,從詞根上看不具有負面意義。但是,長期以來,由於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哲學家們普遍對智者學派持有負面印象,加之對智者學派的研究大多是通過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視角進行研究的,智者學派一直遭到貶抑[5]。在18世紀到20世紀初受到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看來,這是一個具有冒犯性質的詞彙,不辨是非、強詞奪理者往往被稱作「詭辯士」(sophist)。
當今英文單詞Sophist這一稱呼同樣用作描述為強加自己的觀點混淆談論主題的人。按現代用法,詭辯,或詭辯術,主要是貶義的,是一種謬論式論證(fallacious argument),尤其是故意用來欺騙的情況下[6][7]。 不過當下智者學派從一些特定的角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8]
出現背景
自梭倫與克里斯提尼改革後,雅典的民主出現。但是自伯羅奔尼撒戰爭(B.C 431-B.C 404)左右開始,公民大會開始逐漸喪失機能。這是因為由於戰爭的恐懼,執政者只要能抓住演說技巧,便可以順利獲得廣泛支持。為了牟取權力,在上位者不惜重金禮聘演說家為顧問,以獲得政治控制權,智者們讓他們接受了包括宇宙學、語法學、神秘學、政治哲學、宗教哲學、藝術史、法律、自然科學、數學等等學科在內的通識教育。智者們也因此以其廣博的知識著稱,成為了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不過他們所教授的學科中,最為重要卻是修辭學,人們視其為在政治生活中取得他人贊同的必要手段。
修辭學在諸如生活、法律、政治諮詢建議,為富裕家庭提供家教服務,在訴訟、演講、辯論時提供協助等領域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9] 從政治實踐、師承家學和與政治家們的來往中,智者學派以相當系統的方式整理了諸多材料。他們無疑從以辯論為主體的司法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經驗。這些服務顯然不會是免費的,雖然報價不一而足,不過根據一些報告,其價格往往不菲。雖說就理論而言,從貴族寡頭到一般民眾,所有公民都可以接受教育,但關於是否人人都能負擔得起,迄今尚無定論。和古希臘哲學三賢一樣,智者學派的多數成員(高爾吉亞可能除外)並沒有恆定的學生或追隨者。
代表人物
智者學派的主要人物有:
公元前五世紀:普羅泰戈拉、克里提亞斯
公元前五到四世紀:高爾吉亞、塞拉西馬柯、普羅狄克斯、希庇亞、安提豐、阿爾西達馬斯和伊索克拉底
觀點
對智者學派觀點的介紹的來源並不可靠。與智者學派有關的最早的資料來自柏拉圖對話集、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中的隻言片語。幾個世紀以來,多數哲學家和哲學史家們認為,被看作是智者學派著作的作品,其真實性與可靠性尚未蓋棺定論,學術界尚不清楚其作品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整個學派的觀點。[10]
在公元前六世紀至公元前五世紀,諸如巴門尼德等人對世界的解釋清楚地表明了一點:在希臘人的腦海中,「神明是世界的創造者、能夠決定人類人生走向」這一舊有觀點已經土崩瓦解,新的觀念應運而生:色諾芬尼認為,「人們無法認知真正的神」。很多人開始運用不同於以往的思維思考他們的人生,無神論開始流行。他們認為人應當從舊有的價值觀念解放出來,並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以成為生活的掌控者。[11]
普羅泰戈拉是第一位稱呼自己為本條目所指的「智者」的人。他以他淵博的知識和明智的建議贏得了雅典人民的尊重。[12]不過他後來因宗教原因遭到雅典驅逐出境,其作品遭到焚毀,其人也在逃亡中喪生。他和色諾芬人一樣認為,人類不可能知曉世界是否存在神靈或是了解祂的特質。普羅泰戈拉還認為,每個人都以其特有的方式看待大千世界,並據此作出自己的判斷。[13]他有名言一句:「人是萬物的尺度」。他將「個人」看得很重,他認為人們主動做出的一舉一動,無一能夠脫離人自身的決定。法律、道德和語言,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理念的產物。同理,諸如法律等普遍有效的事物是為特定的社會團體服務的。據說希庇亞曾聲稱,所謂需要遵守的社會規範,實際上是強迫人們違背其本性的。Kallikles認為,就如同自然法則規定的一般,強者理應擁有優先權。
亞里斯多德在其著作中提到,部分智者提出了非常進步的政治要求。據稱Lykophron曾要求廢除貴族特權,Alkidamas等人曾要求廢止奴隸制,Chalkedon要求過所有自由公民共享財產、平等接受教育。
通過塞克斯圖斯·恩丕里柯,高爾吉亞的一部令人感到困惑的、關於「存在和非存在」的問題的作品得以流傳。巴門尼德以教學詩的方式給該問題了一個直至今日也被用作解釋卻也多少有些曖昧不明的答案: 1.無物存在; 2.如果有物存在,這個東西也是人無法認識的; 3.即令其可被認識,它也是無法言說的。 其理論之晦澀,使得與其同時代乃至後世的哲學家們困惑不解,導致這也成為了對智者學派的批評之一。有人認為,這一觀點除了否定客觀世界的真實存在以外,別無他用。該觀點同樣還被用作解決以下矛盾:普羅泰戈拉聲稱人是萬物的尺度,堅持「一切皆真」的相對主義;而高爾吉亞則秉持懷疑主義,認為「一切皆假」。[14]
智者學派還是語法、句法的研究者,他們研究過語句構成、單詞用法、同義詞和詞源。普羅泰戈拉被認為是第一個建立了語法標準的人[15];Prodikos曾撰寫過有關同義詞的文章,他還舉辦過一次關於道德的演講。
評價
「……辯論是一種藝術,憑藉它,可以通過錯誤的辯證法顛倒黑白,還能依靠詭辯贏得掌聲與財富。」[16]如是觀點不勝枚舉,對詭辯家們的鄙夷不僅貫穿於哲學史,自十五世紀後期以來,該稱呼在德語中更是被用作喋喋不休的騙子的同義詞,通常只會用在聲名狼藉、且往往持有異端思想的哲學家和學者之上。即便是在當今的日常用語之中,也被用來形容吹毛求疵之人。詭辯家的含義,越發充斥著老謀深算、陰險狡詐的意味。當代媒體斷言,詭辯家們賣弄學識、長袖善舞且又蠱惑青年、牟取權位。[17]
古希臘時代
長期以來,哲學史一直都在強調智者學派的詭辯、道德和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的立場之間質的區別。後者的觀念被廣泛認作更為高級的道德與科學觀念。在歐洲中世紀以來基督教哲學獨占鰲頭的背景下,智者學派的價值遭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貶低,甚至被完全否定。[18]部分人士以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視角,將智者學派看作對雅典道德、科學、和生命的威脅,他們指責智者學派是古希臘價值觀念分崩離析的罪魁禍首,智者學派也由是在幾個世紀內被主流哲學除名。期間,智者學派的理念得到了新一輪的審視,研究者們開始思考智者學派的出現是否是其時代精神的某種表現,這一看法對公元五六世紀的雅典社會政治變革產生了一定影響,但這對智者學派的名聲於事無補。[19]在廣義上政治家 Kallikles 和 Kritias 也被視作智者學派的一員,歐里庇得斯、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也受到了智者學派的影響。
智者學派的評價受到柏拉圖對話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柏拉圖在其對話錄《普羅泰戈拉》篇對與其同時代的智者學派尚且讚賞有加,但在其後續著作中卻對智者學派進行了愈發嚴格的批評,同時也嘲諷了其教學方式。以至於在《智者篇》中對「智者」的含義也給出了一個非常負面的解釋。[20]柏拉圖認為,首先,真正的哲學家應當像蘇格拉底一般追求真理,而非像智者學派一樣只關注於吵架的技巧;其次,柏拉圖也批評智者學派靠販賣知識牟取利益,在他看來真正的知識和美德是千金不換的。George B. Kerferd 和 Hellmut Flashar 認為柏拉圖的這些看法未必符合歷史[21],但這仍然深刻影響了後世對智者學派的看法。Theodor Gomperz 在其著作《古希臘思想家》中提出了其看法:人們更應該將智者看作教授與記者的結合體——知識淵博、雄辯而又好鬥,這樣一來有助於改善智者學派的形象。[22]
亞里斯多德對智者學派的看法同樣受到了柏拉圖的影響。他將智者學派別具一格的理念形容為徒有其表且只為謀取財富的。[23]亞里斯多德對智者學派的看法成為後世對智者學派評價的決定性因素。[24]智者學派的惡名同樣還來自於其高額學費。[25]
影響
辯士們以雅典為中心,周遊希臘各地,對青年進行修辭、論辯和演說等知識技能的訓練,教授參政治國、處理公共事務的本領。因為其不追求絕對真理與正義的看法,受到反彈,從而導致新的哲學思想家出現,如蘇格拉底。
現代用法
在現代用法中,詭辯(sophism), 詭辯士(sophist)和詭辯術(sophistry)是貶意的。詭辯,或詭辯術,是一種謬論式論證(fallacious argument),尤其是故意用來欺騙的情況下[6][7]。詭辯士是用聰明但謬論式和具有欺騙性的論點進行推理的人[1][2]。
詭辯術與辯證法的區分
參見:辯證法
詭辯術(Sophistry)與辯證法(Dialectics)有相似和不同之處[26] :
相似處:辯證法[27],針對已經給出的論證,從普遍接受前提出發的,推理出與已給定論的矛盾。詭辯術也是如此[5] 。
不同之處:詭辯術在主觀方面以欺騙為目的[28],客觀上在論證中故意引入違背邏輯的謬論(Fallacy),做出有欺騙性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論證。 而辯證法主觀方面沒有以欺騙為目的,客觀上盡力避免違背邏輯的謬論(Fallacy)。
將詭辯裝扮成辯證法的情況,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以至於有時有關社區會覺得這些詭辯是辯證法[28]。 人們公正和正義感因此被侵蝕, 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待來的負面影響
智辯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bHFETU


「以問答問」 詭辯論者/詭辯論者,從不尋求真理和知識,一心只

詭辯術
詭辯術,或者説是詭辯論本身是一種方法論。更準確地説,詭辯論是一種論證方法,它的根本特點是一種歪曲的論證,詭辯不同於武斷,也不同於謠言。武斷是根本沒有理由,人們一看就是強詞奪理;謠言是無中生有,人們一聽就是居心險惡。但詭辯在論證其道理時,總是要拿出一大堆的“根據”,所以,在表面上,總能迷惑一部分人。
起源
華玉洪、姜成林著,一部關於詭辯計謀的專著,1989年由延邊大學出版社出版,約14萬字。本書副題是詭辯、強辨100術,全書分為詭辯篇和強辯篇兩大部分。在詭辯篇中,從語言岐義、偽造證據,引入岐途,形式方面詭辯六個方面闡述介紹了七十三個方法。在強辯篇中,從強詞奪理、訴諸主客觀兩個方面闡述介紹了二十七個方法。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具體方法的介紹上,都做到論述清晰,通俗易懂,引人入勝。 [1] 
這個術語來源於“智者”一詞。公元前5世紀在希臘稱充任哲學(智慧)和辭令的教師為智者。開始,他們在傳播知識方面起了一定的啓蒙作用。古希臘思想家在辯論或證明中運用的某些邏輯方法便是證明。然而,其中一些人的活動實際是傳授純粹華而不實、蠱惑煽動的“方術”。在詭辯術中運用偷換概念、不顧內容講求形式、花言巧語、故弄玄虛的手法,以達到混淆黑白、使人迷誤的目的。 [2] 
概念
黑格爾解釋
在西方哲學史上,黑格爾可以説是第一個對詭辯論做系統批判的哲學家。他曾經指出:“詭辯這個詞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憑藉虛假的根據,或者將一個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動搖了;或者將一個虛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動聽,好像真的一樣。”黑格爾的這段話,揭露了詭辯論有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點。
論證方法
它屬於辯論的範疇,但又超脱於辯論學中對理性乃至真理的界定。 [3] 
與謬誤區別
詭辯同一般的謬誤有什麼區別呢?最大的區別在於:謬誤是無意的,而詭辯是有意的。在世界上誰會有意地要把真理説成謬誤,而把謬誤説成真理?這就是那些手上沒有真理的人。我國有句古老的俗語,叫做“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手裏沒有真理的人,他們的周圍也就沒有羣眾,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得施展種種詭辯手法,玩弄歪曲真理與掩蓋真理得種種騙人的把戲,為某種言行強行辯解。
特徵
①外表上好像是運用正確的推理手段,實際上違反邏輯規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論。 ②無理狡辯詭辯論的哲學根源 詭辯論的哲學根源是相對主義,相對主義是一種反辯證法的哲學學説。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相對之中包含着絕對,絕對存在於(寓於)相對之中。因此,相對與絕對是辨證統一的。如果離開絕對講相對,誇大相對性,就會陷入相對主義。詭辯論者往往認為,認識對象的存在是相對的,沒有質的穩定性,因此也是沒有質的區別的。詭辯論者還片面地誇大主觀認識能力地相對性,從而否認了認識地真實性和可能性“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這就是他們地認識論。 詭辯論者為達到詭辯地目的,所採取地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果説真理只有一個的話,那麼歪曲真理的形式卻可以有幾十種、幾百種,甚至幾千種列寧説:“哲學唯心主義的變種可能有一千種色調,並且隨時可以創造出一千零一種色調來。”可以這樣説,每一種錯誤命題的提出,都是用了某一種詭辯手法的。我們要真正制服詭辯論,必須從分析他們的詭辯手法入手。
手法
含糊其詞
在論證過程中,詭辯者故意違反論題要明確的原則,論點含混曖昧,似是而非,企圖在不同的情況下作不同的解釋,為自己的某種目的辯護。 凡算命、相面、占卜之徒,他們騙人索財的一個法寶,就是竭力説含糊之詞,雙關之語,兩面堵,四面圍,正説也行,反説也通,隨機應變,反正讓你相信他的話靈驗。這是地地道道的詭辯術。
偷換概念
偷換論題是搞詭辯的人最常用的一種詭辯術。詭辯者偷換概念的主要手法有: 1,偷偷改變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使之變成另外一個概念。 2,利用多義詞混淆不同的概念。 3,抓住概念之間的某種聯繫和表明相似之點,抹煞不同概念之間的根本區別。 4,混淆集合概念與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類事物的整體屬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組成一事物類的每個分子的屬性。 5,偷換論題。在論證過程中故意違反論題要明確、要同一的規則,偷偷地轉移論題。偷換論題和偷換概念是聯繫在一起的。一般來説,偷換論題常常表現為偷換論題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虛假論據
是指故意違反論據要真實的規則,用編造的例證和錯誤的原理作為論據,去論證錯誤的論題。
循環論證
論題的真實性是要靠論據來證明的,而論據的真實性又要靠論題去證明,就是循環論證。
以人為據
是指在論證中,把對某人的品質的評價移到對某人提出的論斷的評價上去。換言之,用對某人品質的評價代替對論題的論證。
污名詭辯
是指通過污名化對方辯論中使用的方法的辦法來否定對方的結果。
使用這種伎倆的意義是,他可以通過污名化的方法,輕鬆化解你的招式,比如你用了類比手法,他説你用的是機械類比手法,你都機械類比了所以你必然是錯的,所以你的理由就被化解了。
訴諸權威
在指對論題不作任何論證,只是拿出權威的隻言片語嚇人,騙人。換句話説,是用權威人士的個別言論代替對論題的邏輯論證。訴諸權威,是“以人為據”的一種特殊表現。
訴諸無效
指在辯論中蠻口聲稱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或不正確的等方式,達到天然否認對方觀點正確性的詭辯方法。如:蠻口聲稱對方的觀點不是“公眾邏輯”所以無效,或者蠻口聲稱對方的觀點是“機械類比”所以無效等。
辨析:污名詭辯是將對方的觀點進行污名化而否認對方觀點的正確性的一種方法,其實是訴諸無效的一部分,訴諸無效比污名詭辯包含了更廣泛的內容。
機械類比
是指故意把兩個性質根本不同,或只具有某種表面相同(或相似)的對象拿來作類比,由其中一個對象具有某種性質,推出另一對象也具有某種性質的論證的手法。用這種機械類比得到的結論是不可靠的。
以偏概全
是指故意用片面的、不充足的根據冒充全面的,充足的論據去進行論證,以個別情況片面概括為一般。
實例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
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也。不可謂無馬者,非馬也?有白馬為有馬,白之非馬,何也?”
曰:“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異馬也。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與不可其相非明。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
曰:“以馬之有色為非馬,天下非有無色之馬也。天下無馬,可乎?”
曰:“馬固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有馬如已耳,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馬與白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
曰:“馬未與白為馬,白未與馬為白。合馬與白,複名白馬,是相與以不相與為名,未可。故曰:白馬非馬,未可。”
曰:“以有白馬為有馬,謂有白馬為有黃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馬為異有黃馬,是異黃馬於馬也。異黃馬於馬,是以黃馬為非馬。以黃馬為非馬,而以白馬為有馬;此飛者入池,而棺槨異處;此天下之悖言亂辭也。”
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者,離白之謂也。是離者有白馬不可謂有馬也。故所以為有馬者,獨以馬為有馬耳,非有白馬為有馬。故其為有馬也,不可以謂馬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馬者無去取於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於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馬獨可以應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 [4] 
麪條我沒有吃
某公擅長詭辯,又喜歡佔小便宜。有一次他去飯館吃飯,先要的是麪條,服務員端來的是辣面,他不想吃,就讓服務員換了一盤包子,吃過之後不付款就走。服務員對他説:“您吃的包子還沒有交錢呢!”此人説:“我吃的包子是用麪條換的。”服務員説:“麪條你也沒有交錢。”此人又説:“麪條我沒有吃呀!”氣得服務員一時説不出話來。
這位“白吃”先生玩弄的詭辯把戲有兩處頗迷惑人:一是“包子是用麪條換的”,按照通常的理解,“以物易物”的交易是用不着付錢的;二是“麪條我沒有吃”,既然沒吃,也就無須交錢。問題出在哪裏呢,就出在雖然你沒有吃麪條,但由於沒有付款,麪條的所有權仍然屬於店主,因而你用麪條換來的包子也還是店主的,所以吃了包子必須交錢。在這裏,“白吃”先生用“包子是用麪條換的”這句話作掩護,偷換了包子“所有權”的概念。
一個人有三個頭
某甲對某乙説:“我能證明‘一個人有三個頭’。”
乙説:“願聞高見。”
甲説:“每個人有一個頭,沒有人有兩個頭,一個人比沒有人多一個頭,
所以,一個人有三個頭。”
乙雖然知道甲的論證是錯誤的,但不能指出錯在何處。
在甲的論證中,從字面上看“沒有人”這三個字前後出現兩次,但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在“沒有人有兩個頭”中,“沒有”是一個否定詞,它否定的是“有人有兩個頭”這一判斷,意思是説“任何人都沒有兩個頭”。這個全稱否定判斷的主項是“人’,不是“沒有人”;而在“一個人比沒有人多一個頭”中,“沒有”這個否定詞否定的是“人”這個概念(,因而“沒有人”在這裏表達的是一個獨立的否定概念——“無人”,即“一個人也沒有”(即0個人)。如果前面的“沒有人”和後面的“沒有人”意思一樣,則“沒有人有兩個頭”就是一個虛假的判斷。所以,甲的論證是利用字面或語詞的相同,暗中偷換了概念,從而得出了荒謬的結論。
誰會去
有一個人,他請了他的兩個朋友來他家做客。其中一個很乾淨,另一個很髒。這個人讓他的兩個朋友去洗澡。你認為誰會去?
如果你説是那個很髒的人,那麼答案就是很乾淨的人會去,因為很乾淨的人有這個習慣,而很髒的人沒這習慣。
如果你説是那個很乾淨的人,那麼答案就是很髒的人會去,因為很髒的人有這個需要,而很乾淨的人沒這需要。
如果你説是兩人都去,那麼答案就是兩個人都不去,因為很乾淨的人沒這需要,很髒的人沒這習慣。
如果你説是兩人都不去,那麼答案就是兩個人都去,因為很乾淨的人有這習慣,很髒的人有這需要。
魚樂
《莊子·秋水》中有一段莊子與惠施的有趣的對話。其文如下: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日:“倏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乎?”莊子日:“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乎?”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日:“請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吾。吾知之濠上也
詭辯術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f2MZR9


詭辯論
詭辯(英文:sophistry [1-2]  , sophism)是違背邏輯規律而做的一種聰明但有欺騙性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論證。在宣傳中論證一個命題或説明一個問題時,詭辯論者不去如實地、以有力的邏輯力量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繫,而是從主觀出發,以片面的、表面的、甚至不相干的一些現象製造虛假的聯繫、因果關係和主從關係,達到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目的,為其荒謬的言論製造一種騙人的推理形式。詭辯論有時從多方面因素論證自己的命題,口若懸河,廣泛地證明自己的論點,實則是冒充辯證法,以歪曲辯證法來破壞辯證法。詭辯論有時承認事物的永久運動,而否定事物的相對靜止,否定概念的確定性;有時又以事物的相對靜止否定事物的永久變動,把靈活性視作原則性。詭辯論脱離現實的具體條件,不尊重事物轉化的規律性,把對事物解釋的靈活性依據主觀意志任意運用。詭辯論的認識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和相對主義,在解釋命題時,崇尚玩弄概念、故弄玄虛,用華而不實的辭藻美化相對主義的説教。正如列寧所説:“從赤裸裸的相對主義的觀點出發,可以證明任何詭辯都是正確的。”(《列寧全集》第14卷第136頁)
定義
詭辯(英文:sophistry [1]  , sophism)是指詭辯家(英文:sophist [2]  )以聰明但虛假和欺騙性的論據進行的推理。
詭辯術紮根於古希臘哲學 [1]  。 最初的詭辯術者(Sophist)是古希臘的修辭學和哲學老師,在公元前5世紀很著名。 在他們的鼎盛時期,這些精於詭辯術的哲學家被認為是精明的推理,但是後來的哲學家(尤其是柏拉圖)將他們描述為虛偽的哲學家。 他們出於金錢的考慮,並願意説出任意的言論來贏得爭論。 因此,詭辯術者(sophist來自希臘語sophistēs,意為“智者”或“專家”)為自己贏得了負面的內涵,被認為是“挑刺兒的或謬誤的推理者”。
在西方哲學史上,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邏輯謬論做了系統批判, 其著作《辯謬篇》(Sophistical Refutations)中提出和分析了13種邏輯謬論。
黑格爾也是對詭辯論做了系統批判的哲學家。他曾經指出:“詭辯這個詞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憑藉虛假的根據,或者將一個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動搖了;或者將一個虛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動聽,好像真的一樣。”黑格爾的這段話,揭露了詭辯論有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點。
實質
它是是以聰明但虛假和欺騙性的論據進行推理、常用主觀主義,相對主義和折衷主義的思維方式。他們曲解或不承認客觀事物的存在及其規律性,抹殺概念的客觀內容,不從事物的本質聯繫中把握問題,而是歪曲現實,按照主觀願望隨意抽取客觀事物中的某些片段,來證明早就定下的原則。同時誇大事物相對的方面,否認客觀事物之間有本質的區別,用相對性排斥絕對性。
事例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出自《莊子 秋水》,中提到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全文翻譯: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説:“白儵魚遊得多麼悠閒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説:“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説:“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
惠子説:“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説:“還是讓我們順着先前的話來説。你剛才所説的‘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
詞義演變
詭辯的思維方式古已有之。古希臘愛利亞學派的哲學家芝諾就曾提出“飛矢不動”等帶有詭辯特徵的著名命題;中國先秦時代的名辯家們也曾提出過一些把辯證法歪曲為詭辯論的命題,如“兩可論”、“雞三足”、“犬可以為羊”、“白馬非馬”等等。但“詭辯論”一詞則源出希臘語。公元前 5世紀前後,在古希臘有一批傳授知識、教人以論辯和演説技巧的職業教師,被稱為“智者”。智者們以其獨特風格自成流派,即智者派。智者們對哲學和社會問題有各自不同的見解,他們在深入研究和運用論辯術時,涉及到辯證法和認識論的許多問題,對於推進哲學和邏輯思維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智者們的觀點和方法中包含了一些導致感覺主義、懷疑論、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的因素。例如,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命題,雖然提出了關於主客體關係的有益見解,卻未能正確地把握感覺對客觀對象的依賴關係,導致把個人的感覺作為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標準的相對主義結論。而高爾吉亞則在考察對象的流動性和認識的相對性時,認為一切意見都是虛假的,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否認主體的認識能力以及傳授知識的可能性,走向虛無主義。智者們運用辯證法揭露矛盾時,往往停留於得到消極的、 否定的結論。這類不科學的、消極的因素在論辯方法中表現出來,必然產生主觀隨意性、片面性、違反邏輯規則等錯誤。這些缺點、錯誤被片面追求雄辯術的一部分智者,特別是青年智者進一步擴大。他們使本來旨在增強論證力量和演説效果的論辯術,變成了可以用來為任何説法辯護,或者只是為爭辯而爭辯的技巧,從而走向反面。同時,由於智者們大都對傳統習俗和制度持批判態度,引起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奴隸主貴族思想家的極力反對,他們否定、污衊、貶損智者派。智者被認為是“詭辯家”;“智者派”成為“詭辯派” 的同義語;“論辯術”也成為“詭辯術”的別稱。從此,人們把為了某種目的而有意地利用虛假的論據和邏輯錯誤去證明或反駁某個命題的現象,都稱為詭辯,把這種思維方式稱為詭辯論。
理論支持
詭辯論本身是一種方法論。更確切地説,詭辯論是一種論證方法,它的根本特點是一種歪曲的論證。詭辯既不同於一般的武斷,也不同於謠言。武斷是根本沒有理由,人們一看就看得出它是強詞奪理;謠言,它純粹是無中生有,人們一聽就能聽出它是居心險惡。詭辯在論證其道理時,總是要拿出一大堆的“根據”,所以,在表面上,它很能迷惑一部分人。
詭辯同一般的謬誤有什麼區別呢?最大的區別在於謬誤是無意的,而詭辯是有意的。在世界上誰會有意地要把真理説成謬誤,而把謬誤説成真理?這就是那些手上沒有真理的人。我國有句古老的俗語,叫做“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手裏沒有真理的人,他們的周圍也就沒有羣眾,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得施展種種詭辯手法,玩弄歪曲真理與掩蓋真理得種種騙人的把戲,為某種言行強行辯解。
詭辯論的哲學根源是相對主義,相對主義是一種反辯證法的哲學學説。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相對之中包含着絕對,絕對存在於(寓於)相對之中。因此,相對與絕對是辨證統一的。如果離開絕對講相對,誇大相對性,就會陷入相對主義。詭辯論者往往認為,認識對象的存在是相對的,沒有質的穩定性,因此也是沒有質的區別的。詭辯論者還片面地誇大主觀認識能力地相對性,從而否認了認識地真實性和可能性“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這就是他們地認識論。
詭辯論者為達到詭辯的目的,所採取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果説真理只有一個的話,那麼歪曲真理的形式卻可以有幾十種、幾百種,甚至幾千種。列寧説:“哲學唯心主義的變種可能有一千種色調,並且隨時可以創造出一千零一種色調來。”可以這樣説,每一種錯誤命題的提出,都是用了某一種詭辯手法的。我們要真正制服詭辯論,必須從分析他們的詭辯手法入手。
一般特徵
詭辯論常常利用客觀事物和概念普遍具有辯證矛盾這一特性,冒充辯證法或者同辯證法相互摻雜地表述出來。列寧指出,辯證法同詭辯論的根本區別在於:“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靈活性,達到了對立面同一的靈活性,──這就是問題的實質所在。這種靈活性,如果加以主觀的應用=折衷主義與詭辯”(《列寧全集》第38卷,第 112頁)。
形式主義地和主觀地應用概念,是詭辯論的一個重要特徵。詭辯常常巧妙地玩弄概念,用概念的聯繫取代、掩蓋事物真實的聯繫。在使用概念時,它不僅抽掉概念內容的豐富規定性,使其成為空洞的抽象形式,而且以概念表面形式的相似偷換其實際內容的差別。G.W.F.黑格爾曾指出:只尋求形式的根據,一般是詭辯派的觀點和原則。詭辯的目的並不在於論證內容的真實性,而在於竭力地尋找形式上的“根據”本身。通過形式的根據或理由,它可以替一切東西辯護,也可以反對一切東西。辯證法指出,脱離了具體內容的概念形式,或者任意抽取某一片面規定去理解概念,必然導致對事實和真理的歪曲。辯證法以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真理為目的,它的概念是反映事物多種規定性統一的具體概念,而不是空洞的抽象形式。
相對主義是詭辯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特徵之一。辯證法認為,運動和靜止、無限和有限、否定和肯定、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等等,都包含着絕對與相對的關係。絕對和相對不是彼此排斥、孤立的,而是對立統一的;達到了絕對和相對的對立統一的概念,具有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相互結合的全面的靈活性。詭辯論則否認相對之中有絕對,利用並極力誇大概念相對性的一面,否定確定性,否認絕對性,片面強調事物的流動性和認識的相對性。例如,中國古代著名的“莊周夢蝶”論例,認為無法判定人的夢境與覺醒狀態下的認識哪一個是真實的,哪一個是虛假的;古希臘的芝諾把飛矢在無限分割的每一點上都“不動”的這一點加以誇大,以此論證“飛矢不動”,即以運動的間斷性否定運動的連續性,引出了否定絕對運動的錯誤結論。這些都是相對主義的表現。
主要手法
(1)含糊其詞,模稜兩可。在論證過程中,詭辯者故意違反論題要明確的原則,論點含混曖昧,似是而非,企圖在不同的情況下作不同的解釋,為自己的某種目的辯護。
(2)偷換概念、偷換論題是搞詭辯的人最常用的一種詭辯術。詭辯者偷換概念的主要手法有:1,偷偷改變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使之變成另外一個概念。2,利用多義詞混淆不同的概念。3,抓住概念之間的某種聯繫和表明相似之點,抹煞不同概念之間的根本區別。4,混淆集合概念與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類事物的整體屬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組成一事物類的每個分子的屬性。5,偷換論題。在論證過程中故意違反論題要明確、要同一的規則,偷偷地轉移論題。偷換論題和偷換概念是聯繫在一起的。一般來説,偷換論題常常表現為偷換論題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3)虛假論據。它是指故意違反論據要真實的規則,用編造的例證和錯誤的原理作為論據,去論證錯誤的論題。
(4)循環論證。論題的真實性是要靠論據來證明的,而論據的真實性又要靠論題去證明,就是循環論證。
(5)以人為據。它是指在論證中,把對某人的品質的評價移到對某人提出的論斷的評價上去。換言之,用對某人品質的評價代替對論題的論證。
(6)訴諸權威。在指對論題不作任何論證,只是拿出權威的隻言片語嚇人,騙人。換句話説,是用權威人士的個別言論代替對論題的邏輯論證。訴諸權威,是“以人為據”的一種特殊表現。
(7)人身攻擊。它是指用攻擊、謾罵論敵代替對具體論題的論證。這也是一種十分惡劣的作風。
(8)機械類比。它是指故意把兩個性質根本不同,或只具有某種表面相同(或相似)的對象拿來作類比,由其中一個對象具有某種性質,推出另一對象也具有某種性質的論證的手法。用這種機械類比得到的結論是不可靠的。
(9)以偏概全。它是指故意用片面的、不充足的根據冒充全面的,充足的論據去進行論證,以個別情況片面概括為一般。
研究意義
研究和批判詭辯論是在同唯心主義和相對主義鬥爭中堅持和發展唯物辯證法的一個重要方面。古代詭辯論哲學家所發現或發揮的許多問題,如世界是否可知的問題、矛盾問題以及一和多、一般與個別、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關係等等,都是哲學上的重要問題。這些問題只能用辯證唯物主義作出科學的回答。
研究和批判詭辯論是總結人類思想史的經驗、確立和推廣科學的邏輯思維的重要條件。在現實生活中,詭辯不單純是反科學的思想體系的慣用伎倆,也是由於對辯證法無知或一知半解而導致的一種認識錯誤。在各門科學的研究中,詭辯是得出正確結論的思想障礙。例如,在代數學推理中,用零作除數就會導致荒謬的結論,這是數學詭辯的一個例子。研究詭辯的一般特徵和常見手法,尋求排除它們的正確規則,有助於科學思想的深化和精確化。
詭辯論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W32AaJ

「以問答問」 詭辯論者/詭辯論者,從不尋求真理和知識,一心只


「以問答問」 詭辯論者/詭辯論者,從不尋求真理和知識,一心只

普羅達哥拉斯(希臘語:Πρωταγόρας,約前490年—前420年)是一個古希臘哲學家,被柏拉圖認為是詭辯學派的一員。
普羅達哥拉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63kgHI
生卒
普羅達哥拉斯出生在色雷斯阿布德拉城。柏拉圖的《普羅達哥拉斯篇》提到他的年齡足夠作蘇格拉底,普羅迪克斯,希庇亞等人的父親,這表明他出生不晚於公元前490年。在《美諾篇》中提到他做了40年的智者,並死於70歲,推測發生在公元前420年。他在雅典與伯里克利成為摯友。普魯塔克(希臘歷史學家)講述了兩人花一天時間討論有趣的法律責任「在田徑比賽中,有人被標槍意外擊中死亡,他的死亡歸咎於標槍呢,投標槍的人,還是舉辦運動會的當局為此負責呢?」
哲學
普羅達哥拉斯作為智者師傅致力於道德和政治的聯繫。他反對蘇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論,主張"德行可教"。不同於其他提供明確的實踐性的詭辯術與修辭學師傅,普羅達哥拉斯嘗試構想出普遍寬廣的人類現象(如語言學與教育);他還對正音學感興趣。
他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如許多前蘇格拉底哲人流傳至今的殘篇一樣,此句無上下文,它的確切意思則任人詮釋。柏拉圖將普羅達哥拉斯歸類於相對主義哲學家。 普羅達哥拉斯是不可知論的支持者。在他的殘篇《論神》中寫到:至於神,我沒有把握說他們存在或者他們不存在,也不敢說他們是什麼樣子;因為有許多事物妨礙了我們確切的知識,例如問題的晦澀與人生的短促。 月球上有隕石坑以普羅達哥拉斯命名。
著作被焚
據第歐根尼說,普羅達哥拉斯的不可知言論招來怒火,導致雅典人驅逐他離境,並在市場焚毀他著作的抄本;西塞羅也證實了此事。然而古典主義者約翰伯內特表示質疑,因為第歐根尼和西塞羅寫作於數百年後,而與普羅達哥拉斯同時代人卻沒有提及這位哲學家被迫害的事
軼事
主條目:半費之訟
傳說他曾收過一個青年歐提勒士(Euathlus)當學生並教他如何辯論,之後他和歐提勒士約定歐提勒士如果在第一次訴訟時獲勝才要交學費,反之如果輸的話即不用繳交。結果,歐提勒士一直未提出任何訴訟,所以他的第一個訴訟就是由老師普羅達哥拉斯控告他,要求他交學費,普氏的盤算是如果他自己獲勝,就贏得要歐提勒士繳學費的名義,但如果他自己輸了,也因為學生贏得了自己了第一次的訴訟,依約定也要繳學費。但歐提勒士反而辯稱如果自己輸了訴訟的話,依照雙方的約約定就不需要繳學費,但如果他自己贏的話,也因為贏了不用繳學費的名義而不用繳學費。普羅達哥拉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63kgHI
普羅泰戈拉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65FuEL
------------------------------
普羅泰戈拉
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約公元前490或480年—前420或410年) 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展,普羅泰戈拉是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約生於公元前490—前480年之間,大約活了70歲。他出生在阿布德拉城,多次來到當時希臘奴隸主民主制的中心雅典,與民主派政治家伯里克利結為摯友,曾為意大利南部的雅典殖民地圖裏城制定過法典。一生旅居各地,收徒傳授修辭和論辯知識,是當時最受人尊敬的“智者”。
普羅泰戈拉/普羅泰格拉(新版高中教科書內所稱)(Protagoras,約公元前490或480年—前420或410年)
公元前5世紀希臘哲學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普羅泰戈拉約生於公元前490—前480年之間,大約活了70歲。他出生在阿布德拉城,多次來到當時希臘奴隸主民主制的中心雅典,與民主派政治家伯里克利結為至友,曾為意大利南部的雅典殖民地圖裏城制定過法典。一生旅居各地,收徒傳授修辭和論辯知識,是當時最受人尊敬的“智者”。據説晚年因“不敬神靈”被控,著作《論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逝世。著作除少數片斷外,均已失傳。他的思想,只能從柏拉圖的對話《泰阿泰德篇》《普羅泰戈拉篇》中見到。
哲學思想
普羅泰戈拉接受了赫拉克利特關於萬物流變的思想,認為變動不居的感覺現象是真實的,萬物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的。但是他從這種素樸的感覺論走向了相對主義和懷疑論。斷言每個人的感覺都是可靠的,人們對一切事物都根據各自的感覺作出不同的判斷,無所謂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提出一個著名的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認為事物的存在是相對於人的感覺而言的,人的感覺怎樣,事物就是怎樣。萬物的存在與否、性質形態都是相對的,完全取決人的主觀感覺。由此又斷定“知識就是感覺”,主張只要藉助感覺即可獲得知識。他根據這種觀點,對傳統宗教神學提出了懷疑:“至於神,我既不知道他們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們像什麼東西。”這種強調人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的意義,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人生的作用樹立了人的尊嚴。但這種思想忽視了法律的作用不利於社會穩定,後來蘇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普羅泰戈拉把感覺看成是真理的標準,含有主觀唯心主義成分。不過他的本意並不是要否認事物的客觀存在,與後來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有區別。他看到了不同人的感覺有對立與差異,觸及到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表現了人類認識的深入。他強調人在現實中的地位,在當時有破除傳統神學觀念的啓蒙作用。他把人作為重要的哲學研究對象,這是古希臘自然哲學時期向後一階段過渡的重要標誌。
倫理思想
普羅泰戈拉的倫理思想也具有相對主義特徵。他的著名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人的作用和價值,表現出個人主義思想傾向,後來成為人道主義的一個命題。普羅泰戈拉認為人以自身的感覺獲得知識,也以感性的慾望和私利的追求作為道德的標準。因此,道德是因人而異的。他認為,道德並不神秘,正如技藝一樣,它是人在從事私人事務和公共事務中的智慧的表現,它能調解家庭關係,幫助人們更好地參與城邦國家的事務。他指出,公正、智慧、節制等是人們必備的品質,人和人之間應以尊敬和正義為原則。他主張“德行可教”,併力圖證明德性不能憑天性或自發生成,它是一種可以傳授並需經過苦心修養才能獲得的品性。
普羅泰戈拉的倫理思想,在當時有力地支持了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對西方倫理思想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其中所包含的相對主義和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因素,也為後來的思想家們所繼承和發展。智者派由此引出了兩個相反的發展方向,有的為奴隸貴族專制作道德論證,有的得出奴隸制是非正義的結論。
作品和名言
普羅泰戈拉的著作有《論神》《論真理》和《論相反論證》等。《論神》開頭第一句是:“關於神,我既不知道他們存在,也不知道他們不存在。有許多東西阻礙着我們的認識,如問題晦澀、人生短促等。”他留傳下來的最著名的哲學名言就是在《論真理》中説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他的這些話觸怒了雅典人。他的著作從抄錄收藏的人那裏收集起來,在廣場上當眾燒燬。他自己也被驅逐出城邦。他的主要思想通過後來柏拉圖的一些對話集記述下來。
軼事
有一個關於普羅泰戈拉的故事,這個故事無疑是杜撰的,但卻可以説明人民心目之中智者與法庭的關係。據説普羅泰戈拉教過一個年輕人,規定這個年輕人如果在第一次訴訟裏就獲得勝利,才交學費,否則就不交。而這個青年人的第一次訴訟就是普羅泰戈拉控告他,要他交學費。
他兩次訪問過雅典,第二次的訪問不會遲於公元前432年。公元前444-3年他為徒利城編訂過一部法典。有一種傳説説他被控為不虔敬,但這似乎是靠不住的,儘管他寫過一本《論神》的書,這本書一開頭就説:“至於神,我沒有把握説他們存在或者他們不存在,也不敢説他們是什麼樣子;因為有許多事物妨礙了我們確切的知識,例如問題的晦澀與人生的短促。”他的第二次訪問雅典,柏拉圖曾在《普羅泰戈拉》一篇中有過多少帶點諷刺的描述,在《泰阿泰德篇》中並且很認真地討論了他的學説。他的出名主要的是由於他的學説,即“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這個學説被人理解為指的是每個人都是萬物的尺度,於是當人們意見分歧時,就沒有可依據的客觀真理可以説哪個對、哪個錯。這一學説本質上是懷疑主義的,並且其根據的基礎是感覺的“欺騙性”。
普羅泰戈拉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65FuEL


詭辯論者(Sophists)是古希臘的一群哲學家和教師,他們以教授辯論技巧和修辭學聞名¹²。詭辯論者強調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認為真理是相對的,並且可以通過辯論來改變³。
他們的主要特點包括:
1. **強調辯論技巧**:詭辯論者擅長使用辯論技巧來說服他人,無論所辯論的立場是否真實¹。
2. **相對主義**:他們認為真理是相對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²。
3. **教育和收費**:詭辯論者通常會收取費用來教授辯論和修辭技巧,這在當時引起了一些爭議³。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對詭辯論者提出了批評,認為他們追求的是辯論的勝利,而不是尋求真理和知識¹


李荃和、尤伯祥學歷遭酸 巴毛律師舉例打臉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www.threads.net/@carolnyculaw/post/C9d2Cb_SbDv?xmt=AQGzZA6qVAQqVCe4Eydye5ohBFiAzaX1mpA3Pm4RsmwYPA

「以問答問」 詭辯論者/詭辯論者,從不尋求真理和知識,一心只

質詢與反質詢的核心是「政策」,
就是說,某些立委想要「建議」行政院一些特殊的政策,在透過其他法案的輔助,讓行政院「必須執行那些特殊的政策」,而在政策的執行中,反質詢就產生了約束的效力,行政院不可以對立委詢問那些特殊政策的目的,即便那些政策存在著問題,也一樣。
白話文:
「叫你做就做,講那麼多幹嘛!趕快完成。」
以「建議」來包裝改革,實質是「權力延伸」,俗稱的「真心建議啦」、「強烈的建議啦」,所以並沒有把手伸入其他院會,擴權,言多了。
(就是『你必須要做』的意思。)
所以,重點是在於「要增加那些法案,才可以讓『建議』落實」?而不是去定義反質詢,因為反質詢已經定義好了。
這也是黃、翁、吳一直在展現的「就還沒出現,是要怎麼執行或約束」以及堅持法沒有錯的原因。
(就是坑都還沒挖,人要怎麼進去啦。)
(坑,指的是權力延伸的法案。)
現在打民生法案,是因為計畫已經被破壞了,
要重新擬定戰略,已經明朗化了,想要在用偷渡戰法,不可能了。
(公開!始終是最好的攻擊手段。)https://www.threads.net/@wtl2068/post/C9d8xQBSXlV?xmt=AQGzhkqPZ6_AJZDDPtQC05pjGWlVpU03JQJq3TbNiVzCiw

補交作業!黃國昌長文解釋反質詢 林志潔建議「不如這樣」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交作業先罵一下老師」黃國昌長文解釋反質詢 郭昱晴送他2字

黃國昌補交作業竟偷罵大法官! 還稱憲法法庭「不適合介入」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