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

張俊彥(1937年10月12日—2018年10月12日),高雄市鳳山區人,臺灣電機工程學者、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曾任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張俊彥1960年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因無法取得護照出國留學,只能留在國內繼續深造,分別於1962年、1970年獲得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碩士、博士,是臺灣第一位本土工學博士。在成大電機系和交大電子工程系任教期間,指導多位博士班學生,包括曾繁城、蘇炎坤、王永和、金重勳、郭博成、林永隆、張鼎張等等。
2018年10月12日,抗癌兩年後的生日當天凌晨辭世,享壽八十一歲。
生平
張俊彥出生於日治時期的高雄鳳山小學教師宿舍。父親張木火先生是南投竹山人,當時任教於高雄鳳山小學,母親鄭淑玉女士是鳳山當地富家閨秀。張家來自福建漳州,八代務農。張木火出身農家子弟,靠苦讀考上臺中師範學校,在當時竹山是第一人,畢業後分發到高雄鳳山小學任教。經人(鄭淑玉之友)介紹,認識富商鄭家二小姐鄭淑玉,但二人算是自由戀愛而結婚。張俊彥母親本名罔市,婚後改名為淑玉。
張俊彥幼時家境算是富足,「優渥」與「幸福」是張俊彥用來描述10 歲前的童年時光的用詞。母親是富裕商賈家的大家閏秀,父親雖出身農家,但師範畢業後於小學任教,日治時期教員薪水相當不錯,所以張俊彥家也還過著寬裕生活。張木火甚至存了一點錢,在大貝湖畔(今澄清湖)買了片山坡地,出租給人種鳳梨。
張俊彥小學時,參加學校演講比賽,講題是「艾菲爾鐵塔」,題目與材料是從父親藏書中蒐集來。為了準備演講,張俊彥還請父親講解七千噸鋼鐵、一萬二千個金屬零件及二百五十萬顆鉚釘,是如何結合出一座三百公尺高的世界奇觀。這次演講沒有得名,但張俊彥說自己想要當科學家的志向,應該是這個時候所立定。在小學老師心目中,張俊彥是個很不乖的學生,非常聰明但心思常常不在課堂上,老是想別的東西。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10 歲的張俊彥就讀於三民國小三年級。軍隊開進高雄市區,槍砲射擊聲四起,鎮壓部隊挨家挨戶抓人,其父張木火時任高雄中學的訓導主任,大姨父林景元時任雄中校長,表哥林景元次子林有義都被莫須有的罪名逮捕,因此被雄中解職。在張俊彥母親與其他家人散盡家產(大阿姨賣掉房子,鄭淑玉也賣掉大貝湖旁的山坡地)奔走籌錢贖人下,其父張木火與林家父子終於被釋放,但也失去教職,已不能住在雄中宿舍。於是一家人搬到高雄鼓山,其父張木火試圖靠木材買賣生意維生,但做生意終究不是張木火本行,在不堪虧損之下,張木火又另謀教職。剛好臺南新營中學校長是竹山同鄉,願意接納張木火去任教,於是張木火就到新營中學擔任教師。之後,又隨著校長調職,輾轉到了臺南麻豆,任教於曾文初級農業職業學校,一家人便住在曾文農校教師宿舍。
二二八事件時其父張木火雖然僥倖獲釋,但1950年五月麻豆事件發生,其父再度被捲入並被捕入獄,他被控意圖顛覆政府罪名,遭判死刑而喪生,[1][2]死時張俊彥只有13歲,身為長子的張俊彥和母親一同前往收屍,其求學生涯更被列入黑名單,出國留學案全被警總警總壓下,無法申請到護照出國留學,因此「被迫」成為台灣第一位國家博士。[3][4]
專業貢獻
張俊彥專長為半導體元件、半導體物理及VLSI技術。他1960年起鑽研半導體,自1963年起即開始指導學生,並於1964年與張瑞夫、郭雙發共同建立台灣首座半導體研究中心,成為亞洲頂尖先進矽平面技術之先鋒,培養台灣眾多電子資訊產業人才。張俊彥個人自1964年研發矽電晶體開始,就屢屢領導台灣電子、半導體研究的發展,並於1966年開始研究積體電路、砷化鎵(1970年)、非晶矽(1978年)。而他為行政院國科會建立的國家毫微米元件實驗室, 也為該領域世界級的實驗室。
張俊彥1969年開始執教於成大電機系及交大電子系,1973年更與朋友創辦了「萬邦電子」。
曾經擔任交大電子研究所教授、電子物理系主任、成功大學電機系主任、美國貝爾實驗室VLSI Group高級研究員,交大工學院院長、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電子與資訊研究中心及校長等職務。除此之外,張俊彥也是政府科技政策智囊,曾經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及總統府國策顧問。
他是台灣國家博士中第一位獲選為美國工程學院外籍院士,也因為他的當選,中華民國國旗一直掛在美國工程學院的正廳直到今日。1988年更獲得全球電子電機學界的最高殊榮,成為「國際電子電機學會」會士。
評價
一般而言,大部分交大校友與學生皆非常感念張俊彥對交大的貢獻。由於張俊彥長年擔任企業顧問,所得之顧問費用幾乎全投入交大校務基金,超過新台幣一億餘元。在校務基金吃緊的情況下,的確對交大的發展居功厥偉。
張俊彥為人風趣嚴謹,學術上,除了學術上有極高的成就外,卸任後已在交大退休但仍執意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深獲學生愛戴。在校內活動上,張俊彥時常上台與同學同樂,純樸風趣的形象,常感動學生。所以一般來說,在交大學生的心目中張俊彥有相當高的地位。後來張俊彥遇到新聞事件質疑,常會有大批學生在網路上聲援支持,可見其在交大學子心中形象。惟張俊彥擔任校長期間仍有部分教授持負面看法,在許多校務的議題上無法支持校方政策,認為校方決定事務常過於草率。更有部分教授認為張俊彥時代開始,交大的發展過度偏重電機資訊科系。[5][6]
在校長任內,交大與臺南縣政府簽定「設置國立交通大學台南校區協議書」,由台南縣政府無償供地予交大興建分校,並於2008年動工,翌年招生上課。 目前張前校長也正積極規劃交大台南校區旁邊的區域,未來中研院以及一些企業將會進駐在台南校區這區塊,形成產業學合作而讓交大台南校區更加繁榮。
事件
木淑館風波
2006年交大傳出要將北大門旁的機車C棚與部分矩陣林拆除,將利用張俊彥爭取來的企業捐款改建為第三招待所「木淑館」,以做成國際學者與外賓來校訪問時的居所,曾引發一番討論。外界質疑為何張俊彥可用父母名字取名「木」「淑」作為招待所命名,校方回應是由於張俊彥校長捐出新台幣兩千五百萬元作為建造經費,滿足「璞玉計畫捐款感謝辦法」命名建築物的條件,故請張俊彥校長命但有部分教授質疑,兩千五百萬元為企業捐款,是否可作為張俊彥本人名義捐助交大。但校方舉出,此款原為企業給張俊彥校長的兩千五百萬元顧問費,是依照張俊彥本人意願改捐給交大,其實仍為張俊彥校長之捐款。校方僅依照2004年校務規劃委員會將此款撥為交大興建招待所之用,以解決學者來交大交流的居住問題,並無不妥。目前該館已經完工,但未用木淑館稱呼,設牌為第三招待所。[7][8][9]
考試院長提名風波
2008年6月,總統馬英九提名張俊彥任考試院院長。但這項提名受到一連串的指控和批評,其中台灣第二大證券商寶來集團董事長白文正被《壹周刊》影射通過金錢交易收買張俊彥獲得國立交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7月2日,白文正在家鄉澎湖縣自殺以表清白。
白文正的自殺直接導致張俊彥宣布退出考試院長的提名,張在記者會上情緒激動地表示「對扭曲人性的媒體與政治感到痛心」,他也「見識到極少數媒體操弄大眾,把一位創造台灣奇蹟的英雄逼上絕路。」 [10]
公民社會參與
張俊彥與郝明義、鄭秀玲、小野、馮光遠、九把刀、張錦華、臺大文學院院長陳弱水、法律學院院長謝銘洋、社會科學院院長林惠玲、副院長王麗容、新聞所所長洪貞玲、社會系主任柯志哲、社工系主任鄭麗珍、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台灣新聞記者協會、中央研究院院士廖運範、特聘研究員陳恭平、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瞿海源、國立清華大學榮退教授彭明輝、臺大國發所教授劉靜怡、交大資工系教授林盈達、臺科大資工系教授鄧惟中等知識界與藝文界人士就「未充分徵詢民間意見」、「未進行衝擊評估調查」、「未事先讓國會參與監督」而引發臺灣社會軒然大波的「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黑箱作業發起「實踐民主審議、誠實評估衝擊、重啟服貿談判」的連署活動,要求政府必須就「到底是基於什麼理由?由誰做的決策?中間的談判經過?」等始末正式出面做完整說明,讓社會討論日後如何避免類似事件重演。[11][12][13][14][15][16]
獎項和榮譽
美國國家工程院海外院士(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Fellow, IEEE, 1988)
中央研究院院士第21屆(工程科學組)院士。(1996)
潘文淵研究傑出獎(1997)
教育部國家講座(1997-2000)、(2000-2003)
IEEE 第三千禧獎章(IEEE Third Millennium Medal)
2006年獲第三世界科學院(The Academy of Developing World,TWAS)工程科學獎
日經亞洲科技獎(Nikkei Asia Prize)(2007年)
褒揚令,2018年10月27日舉行追思會,總統蔡英文親自與會並頒發褒揚令,表彰張俊彥對台灣半導體產業與學術界的貢獻,由遺孀李慎梅代表接受,褒揚令全文為: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交通大學前校長張俊彥,懷才抱德,雋秀淵朗。少歲卒業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復獲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碩士、博士學位,新知灼見,理致悠遠。先後建置臺灣首座半導體研發中心、國家次微米元件實驗室,推動電子學門計畫,紓籌完善實作環境,前瞻卓越,體大思精;計議訏謨,積功興業,允為亞洲頂尖先進技術前驅。歷任交大研發長、工學院暨電機資訊學院院長、終身講座教授等職,協濟本土產業轉型,強化國際競爭優勢;碩擘國家矽導計畫,打造再次躍升契機,適時應務,委重投艱。尤於治校期間,加速校務創新興革,推動脩設臺南分部;形塑自由多元學術,擴增產學合作領域,薰沐諄誨,茂育陶鎔;開物成事,赫然有聲。曾膺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外籍院士、教育部國家講座、總統府國策顧問暨獲頒總統科學獎等殊榮,盛譽芳風,群流共仰。綜其生平,厚植產官學界研發人才,引領臺灣高端科技發展,擎天架海,作範彝倫;令猷懋績,聿昭傳詠。遽聞溘然長辭,曷極軫悼,應予明令褒揚,用示政府崇禮國士之至意。
總   統 蔡英文    
行政院院長 賴清德  
張俊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cM3oHy


育才無數,臺灣半導體界開路先鋒——張俊彥院士|最新文章 - 科技大觀園

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

育才無數,臺灣半導體界開路先鋒——張俊彥院士|最新文章 - 科技大觀園
------------------------------------------------

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
胡定華(1943年—2019年7月11日),生於四川成都,籍貫湖北仙桃,電子工程學者與企業家。曾參與工研院創辦,長期在此服務,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先驅人物,曾任合勤科技與旺宏電子董事長[1]。
生平
其父親為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在對日抗戰勝利後,隨其父母由四川移居南京,1948年再隨其父母來到台灣。1959年考取台灣大學電機系,取得學士,隨後取得交大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留學美國,1970年取得美國密蘇里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後,回台灣在交大電子工程系任教,以研究半導體技術為主。
1973年,向積體電路發展計劃的負責人潘文淵自薦,自交大離職,投入籌設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中心,任電子工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在成立電子所後,出任首任所長,並任工研究副院長。1976年,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RCA公司簽約取得半導體製造技術,由胡定華任技術移轉計劃負責人,帶領電子所同仁,至美國學習半導體製程[1]。
1982年,至美國史丹福大學取得管理科學碩士學位。之後曾參與台積電與聯電的創立。
1988年,自工研院離職,任美商漢鼎公司總經理。1989年投資合勤科技,任董事長。1990年,創立建邦創投,從事創業投資。
2001年,與吳敏求等人共同創辦旺宏電子,任董事長。
2019年因心肌梗塞過世[2][1]。
榮譽
2012年,獲選為首屆工研院院士。
胡定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zwNeDC
---------------------------------
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
張之傑
考試院院長提名事件,使得前交大校長張俊彥成為新聞人物。6月20日,《自由時報》刊出一則特稿,標題:「張俊彥/半導體之父/二二八受難者家屬」。其他媒體輾轉傳抄,都說張是台灣半導體之父。連總統府的聲明也說:「張俊彥是台灣半導體領域的專家,有台灣半導體之父的美稱。」俊彥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嗎?他當然不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至今不過三十多年,蓽路藍縷者大多健在,妄稱張俊彥為台灣半導體之父,不知置前賢於何地!
台灣半導體的發展,和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息息相關。1973年,經濟部長孫運璿先生鑑於政府機關缺乏彈性,不易延攬人才,以經濟部所屬聯合工業研究所、礦業研究所與金屬工業研究所為基礎,成立工研院。同年10月,爆發石油危機,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先生決定舉債興建十大建設,擴大內需,並以提升產業支應債務。某日,經國先生對秘書長費驊說:「我們在科技發展方面,要找一個具突破性的項目來做,你去研究、研究,這項目愈大愈好。」
費驊出身上海交大土木系,他立即與兩位交大前後期同學共商大計,他們是RCA普林斯頓實驗室總監潘文淵,和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1974年2月7日晨,費驊、方賢齊、潘文淵與孫運璿等在一家豆漿店共進早餐,潘文淵提出發展積體電路(IC)的構想,為台灣的電子產業樹立方向。
1974年7月6日,潘文淵將「積體電路計劃草案」提交經濟部,當日下午2時孫運璿召開專案會議,傍晚5時就做出結論!為因應這個計劃,9月1日,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發展中心(1979年改稱電子工業研究所)。青年學者、交大電子工程系主任胡定華向潘文淵自薦,成為推動IC產業的實際負責人。
1974年10月26日,孫運璿在美國潘府邀宴海外學人,組成美洲技術顧問團(TAC)七人小組。在潘文淵及TAC的擘畫下,1976年3月,工研院與美國RCA簽訂長達十年的合約,從事積體電路開發。同年4月,電子工業發展中心開始派員到RCA受訓,第一批13人,包括史欽泰、曾繁城、曹興誠等,由孫運璿親自授旗。同年7月,台灣首座積體電路示範工廠在工研院破土。1977年秋,示範工廠產製三吋晶圓成功,為台灣IC產業邁出關鍵性的一大步。
其後工研院電子所開始作技術轉移。1980年,示範工廠成立聯華電子,翌年副所長曹興誠出任聯電總經理。1985年,張忠謀應工研院董事長方賢齊之邀出任工研院院長,擬議發展晶圓代工,電子所成立移轉小組,全力配合新公司設立,1987年台灣積體電路公司成立,移轉小組約150人全部併入台積電。……
張如心女士曾訪談IC產業前輩,撰成《矽說台灣──台灣半導體產業傳奇》一書(天下文化,2006),縷述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的經過。張女士列出台灣IC產業的關鍵人物10人,未列張俊彥。前工研院董事長孫震為該書寫的推薦序上說:「雖然整個計劃的創意和構想來自潘文淵先生,我相信大家都同意孫運璿部長是這場寧靜革命的主帥。」此言應為的論。
那麼被媒體和總統府妄稱台灣半導體之父的張俊彥有什麼貢獻?他於1970年取得交大工學博士學位,是我國(包括中國大陸)第一位工學博士,此後留校任教,直到退休。他固然桃李滿IC界,但距離台灣半導體之父的稱號恐怕還相當遙遠吧!
張之傑:業餘科學史研究者
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 | 中華科技史學會 https://bit.ly/3WbB6kf
-------------------------------------------
名家論壇》韋安/借鑒半導體「共好」經驗台灣未來才能「更好」
▲3個黨不妨從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成為今日的「護國神山」,和全球高科技產業鏈「關鍵角色」歷程中,來發掘「合作共好」的法則和秘密。並運用到現實政治中,來讓台灣未來會更好。(圖/翻攝自Pixabay)
名家論壇》韋安/借鑒半導體「共好」經驗台灣未來才能「更好」 | 名家論壇 | 要聞 | NOWnews今日新聞 https://bit.ly/4eV1Ywb
2024-07-05 22:53:00
如何以「群利」,激發「群力」?政黨若願意首重,民生經濟的「群利」,才能激發長遠的「群力」支持。大家一起打拼,成為歡樂英雄。而非始終活在恐懼,和失去的權勢陰影中。「力」有「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創新力」。力為先,齊力「群力」更為先。力至利至,「有了利才有和平安樂」。社會和國家,才有可以穩定永續發展的未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已經到了7月初了,2024大選已過了快半年,綠藍白3黨,還仿佛在大選狀態,天天在激烈的政治攻防。都以批評攻擊敵對政黨的「不好」,來證明自己「還好」。
政黨競爭、鬥爭,理所當然,但現在看到的,幾乎全是負面競爭,聽不到3個黨,有任何發展民生經濟的,政策或立法主張。變成一場,只是為了爭奪政治版圖大小,立委選舉的延長賽。
結果,你爭我奪只比出來,哪個黨在選民心目中「還好」,其它黨的不好。這樣下去,未來4年台灣會「更好」嗎?
3個黨不妨從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成為今日的「護國神山」,和全球高科技產業鏈「關鍵角色」歷程中,來發掘「合作共好」的法則和秘密。並運用到現實政治中,來讓台灣未來會更好。
一、「合作共好」,兩個人很關鍵
先來看2個身份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如何「合作共好」,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奠定基石。

1970年代初,政府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顧問潘文淵,提出發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建議,得到當時經濟部長孫運璿支持。愛做事、敢做事,又信任人的孫運璿,並聘請潘文淵為半導體產業發展計劃的負責人。
而具體落實推動,奠定台灣半導體產業基石,且有今日成就,還有「兩個關鍵人物」。
一個是胡定華。1943年出生於四川,1948年5歲的他,跟隨國軍空官父親和母親,從大陸來到台灣。成年後,胡定華先在台大取得電機系學士,後來取得交大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再留學美國。
1970年,取得密蘇里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的胡定華,回台灣在交大電子工程系任教,並繼續研究半導體技術。
1973年,不認識潘文淵的胡定華,毛遂自薦,主動找上這位,當時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計劃的負責人。文淵也賞識器重胡定華。讓他先後領軍成立,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中心、和工研院電子所。
1976年,民國政府與美國RCA公司簽約,取得半導體製造技術。胡定華出任技術移轉計劃負責人,並帶領工研院電子所同仁,至美國學習半導體製程。
RCA案不祇是學習半導體生產製程,和技術轉移,胡定華的目標是整個產業的轉移,並加以精進改良。胡定華是位,敢拼、敢做、敢創新的,科學實踐者,也是時勢創造出浪漫英雄。
他以雄心壯志和過人的行動力,規劃並帶領台灣半導體產業實現「夢想三部曲」:
1,整套學來半導體的核心技術和製程;
2,在工研院創設小型示範工厰,驗証學習到的技術;
3,協助推動成立聯電、台積電半導體公司,進入產業生產。
而另一位和胡定華一樣,有著科技強國夢想的,台灣半導體界傳奇人物張俊彥,還有交大的學子們,和工研院的研發同仁們,以及新竹這個奇特之地,機緣巧合匯集在一起,力挺和支持胡定華,讓他達成了半導體產業「夢想三部曲」。
1937年高雄鳳山出生張俊彥,自幼就想成為科學家。而他曾在高雄中學,擔任過訓導主任父親張火木,在白色恐怖時期,1950年台南的「麻豆事件」中,被捕判死刑遇害。
張俊彥因此被牽連,成大電機系畢業後,無法出國留學。但勤學的他,在台灣繼續深造,後來取得交大電子研究所碩士,和交大工學博士。
1960年,還在讀研究所,張俊彥便開始鑽研半導體。1963年起就指導學生,教育培養台灣的半導體、電子資訊科技人才。張俊彥先後在交大、成大任教,擔任過系主任和工學院院長,以及交大校長。
1964年,張俊彥與他人共同創立,台灣首座半導體研究中心,開始研發矽電晶體,1966年又開始研究積體電路。因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究,獲得國際級的科學成就,張俊彥被聘為中研院院士,和美國國家工程院海外院士(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張俊彥、胡定華,1970年同期開始任教於交大。而這兩位出生背景完全不同,一個是民國撤台空官之子,一個是台灣白色恐怖受害者之後,卻成為好友、好鄰居、好同事。
張胡2人「合作共好」,從教育界到產業界,一直密切合作、交流互助。他們共同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人才教育,科學實驗和生產技術培訓。日後台灣能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佔有一席,他們是最早期的開拓者,和靈魂人物。
胡定華將潘文淵的半導體產業計畫書,落實為自有技術和生產運用,先後協助聯電、台積電的成立。張俊彥除教育培養,無數台灣高科技產業人才,他的研究,讓台灣半導體科學與國際同步,甚至走在前面。
胡張兩人好像現代版笑傲江湖中的「曲洋、劉正風」,來自不同成長環境和政治背景,卻能終生合作,共同譜出台灣半導體的「笑傲曲」。
二、勤儉刻苦、風水寶地,帶來的「契合更好」
再來看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與新竹客家人文,是如何的「契合更好」。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說,聯電若不是創立在新竹科學園區,可能就沒有今天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風光盛世。
台灣第一家大型半導體公司,由工研院發起的「聯華電子」(聯電),1980落腳在同一年創立新竹科學園區。新竹有著濃郁的客家人文風氣,當地人勤儉刻苦,任勞打拚。讓聯電得以開創出,一種全新半導體產業文化。
聯電由工研院的科技人,負責經營管理營運,而非企管、商業背景人士。他們把科技研發的創新精神,運用在管理制度的革新上。
面對高昂半導體生產設備投資,每年固定的成本攤提壓力,聯電管理層創新發想,既然週六日可以加班,為什麼不能一年365天,天天不中斷地連續運轉?
這樣,全年設備運轉,與扣除節假日只利用200多天,攤提的財務成本就可以相對大幅降低。
而這群科技人管理層比生意人,更有同理心,和人性化思維。聯電設計出一套,365天運轉生產,夜班高薪、加班獎勵,國定假日上班補償等,合理的薪資制度。原本員工不願意上夜班,但聯電把夜班薪資,增加到讓日班員工,都願意主動要求來上夜班。
聯電與刻苦耐勞新竹人的「契合更好」,創造了「多贏的局面」。連貫性不停機生產,避免生產線無人時粉塵污染,提高了產品良率;產品交期也縮短,提高企業競爭力。聯電淨利率增加,可再投資高速發展;員工薪水增加,成為令人稱羨高薪就業者。
後來,把三班生產制,又革新改成日夜兩班制。日夜兩班制,12小時上兩天班,休息兩天,實際工作日平均每天工作時數,由8小時,減少到6小時。
即使有合理的誘因,把三班制改變為二班制,科技人管理層,還是小心翼翼,用人性化導引方式,而非決策後命令方式來改變
先從一個小生產單位試行,看看這個單位員工是否可以適應,以及其他單位員工對這項改變反應,和主動接受意願。
這項比365日運轉,更有難度的生產管理模式改變,在受員工歡迎之下,得以順利推動完成。一天交接班2次,比一天交接班3次,減少一次停卡,不僅生產效率提高,產品品質良率也因此提升。
這些半導體產業,生產制度的創新與改變,全部或部分,後來慢慢都被台灣和其它國家的同行跟進仿效,形成一種全新半導體產業文化
最重要的一點,改變是從新竹這個特殊,有著勤儉刻苦,願意打拚改變的客家人文之地開始的。若是其它地方,或其它國家,可能會很難如此順利地推動。像是未來,在美國完工投產的台積電,很難踐行這樣是產業文化。
三、「團結最好」,分紅配股開創產業風氣,以「群利」才能激發「群力」
聯電前榮譽董事長、副董事長,曹興誠與宣明智,在外界眼中總是「曹規宣隨」,默契十足的搭檔。他兩「合作共好」30多年,私下和公開從未爭執或鬧過義氣。
宣明智從未去搶什麼風采,但曹興誠為宣明智出書站台時,很誠懇地宣揚,「『老宣』是點子王,以前聯電會成功,我都是靠他」。他特別強調,「管理學有千千萬萬種,但老宣有實際經驗寫的書,更值得參考研究」。
曹興誠還把聯電推動員工分紅配股制度,歸功給宣明智,說宣在竹科創造1000個以上億萬富翁。
其實,聯電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是曹興誠和宣明智共同謀劃和一起推動的。當初這項制度,面臨聯電投資方的不少阻力,曹宣2人花了3年多時間,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經過與投資方長期「鬥智鬥勇」,最終才得以達成。
聯電是台灣第一家推出制度化,員工分紅配股的半導體高科技公司,也樹立了有利於該產業在台灣,後來居上快速發展的一種長期企業文化
員工分紅配股制,使員工、管理層和股東,都成為企業創造利益的分享者。連基層員工都會在意關心,產品的品質和生產效率;注意原料成本節約,幫助(或監督)旁邊的同事生產作業。勞方與資方,形成一種「團結最好」的企業內部人際生態鏈。
特別是,基層員工願意從一線生產作業經驗中,積極主動地向技術人員及管理層,提出實用的建議,一起來解決改良,生產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和瓶頸。形成一種從下而上,生產技術創新和工藝改良的積極風氣。
正是因為這種風氣,在晶圓代工1千多個工藝流程中,台灣的半導體公司,累積出幾百項工藝和生產技術創新。讓台灣半導體生產良率,高階製程晶片的市佔率,始終在同產業,領先全球其它國家。
而以上這些,人與人、企業與地方、資方與勞方,多重的「合作共好」文化,使得管理層與基層,友善團結的凝聚力。
「利」有「短利,長利,己利,群利」。企業若看得懂「長利、群利」者,會激發眾人之力,共創事業達成「群利」。
台灣半導體產業(企業),用員工分紅配股追求「群利」。合理分配利益,激發「群力」和士氣。企業才有源源不絕的,穩定創新力和生命力,維持長期的世界級競爭優勢。
1985年,張忠謀出任工研院院長後,認為台灣在IC設計和技術開發,兩個領域都不甚在行。但有製造面優勢,產品良率高、相當突出。從作業員、領班、研發人員,到工程師,都有相當高的水準。
於是在短時間內,張忠謀便做出成立一家專業晶圓代工公司建議和決定,也就是後來的台積電。而後,台灣半導體產業演變發展成為,如今世界上「最好」的晶圓代工生產基地
四、企業「共好」經驗「群利而群力」,政壇可鑒
如果能從這些產業發展,諸多「合作共好」的經驗中得到啟發,用另一種政治模式和風格,來做為台灣政黨競爭的路數和策略,或許才能把綠藍白3黨,只爭搶百姓心目「還好」的政治權力版圖,提升到一起競爭,「更好」的台灣未來境界。
當幾個政黨,願意從「戰鬥型」政黨,轉型為拚做事能力的「建設型」政黨時,從負面競爭,改為正向競爭,台灣也才會更好。
政黨若願意首重,民生經濟的「群利」,才能激發長遠的「群力」支持。大家一起打拼,成為歡樂英雄。而非始終活在恐懼,和失去的權勢陰影中。
力為先,齊力「群力」更為先。「力」有「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創新力」。力至而利至,「有了利才有和平安樂」。社會和國家,才有可以穩定永續發展的未來。
而台灣政壇,若總是在兩極政治、人民內部顏色對立,沒有團結、沒有「合作共好」的基本共識之下打轉,台灣的產業優勢,有一天也會慢慢失去「更好」的遠景。
名家論壇》韋安/借鑒半導體「共好」經驗台灣未來才能「更好」 | 名家論壇 | 要聞 | NOWnews今日新聞 https://bit.ly/4eV1Ywb
---------------------
半導體業大老胡定華追思會 獲頒總統褒揚令
2019/07/30 06:13
半導體業大老胡定華追思會 獲頒總統褒揚令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RS9luD
半導體業大老、前旺宏董長胡定華。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半導體業大老、前旺宏 (2337) 等多家公司董長胡定華於11日凌晨在睡夢中辭世,享壽77歲。周一上午舉行家祭,當年追隨他開創台灣半導體業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副董事長宣明智、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台積電前副董事長曾繁城等百餘位產業大老都到場追念他。
為了緬懷與感念胡定華對半導體業的貢獻,周二上午,與胡生前關係密切的旺宏、交大與工研院等將合辦一場追思會,於旺宏竹科總部一樓演講廳舉行,最特別的是,將頒授總統褒揚令,以肯定胡定華一生對台灣半導體業付出與重大貢獻,他也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界第一個獲得褒揚令殊榮者。
去年10月間,交大前校長、中央研究院士張俊彥過世,,為表彰張俊彥對台灣半導體與學術界的貢獻,也獲頒總統褒揚令。
------------------------------
交大校長張俊彥逝世週年發表傳記 捐贈紀念獎助學金助清寒學子 | 勁報 | LINE TODAY https://bit.ly/4cQNdZu
交通大學前校長張俊彥逝世一周年,交大出版社特別出版《傳奇人生:張俊彥傳》,讓張俊彥校長成就非凡的一生得以流傳,交大並於今(10/12)日舉辦逝世週年紀念暨傳記發表會,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光寶科技集團前總裁林行憲、奇景光電董事長吳炳昇等子弟兵皆出席參與,共同緬懷張俊彥校長奉獻心力打造我國半導體產業的智慧傳奇一生,產官學研界譽其為「台灣半導體業之教父」,可謂係實至名歸!
臺灣首位工學博士的張俊彥校長,早於25年前在交大任教並出任電機資訊學院首位院長,當年他相當關注台灣半導體產業全面性發展,並著作學界首本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白皮書,期藉由該著作建言政府在竹科建構完整的半導體產業聚落,作為推動台灣跨向科技矽島之火車頭產業;張俊彥校長推動首座國家級半導體中心成立,帶領臺灣IC產業起飛,為臺灣培育出無數半導體人才。
張俊彥校長更為交大擘畫新局、開闢新校區,並設立國家次微米元件實驗室,其憂心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2001年與胡定華、宣明智等半導體業大老,共同提出「矽導計畫」構想,並面呈當年陳水扁總統獲得同意,大力推動國家矽導計畫,期打造臺灣成為全球IC設計中心,創造第二次的產業躍升,對半導體產業及學術界貢獻良多。
張俊彥校長年幼時期歷經苦難,受限於政治環境,求學、就業皆受到阻礙。所幸在母親堅毅守護下,完成博士學業,以學術實力揚名國際,成為臺灣第一位以中華民國國籍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的外籍院士,使我國國旗首度飄揚在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會場。
《傳奇人生:張俊彥傳》由交大科技法律研究所王敏銓教授及光電工程學系冉曉雯教授編撰,同時邀請到成大電機系蘇炎坤名譽講座教授分享張俊彥校長在成大任教的生活。書中如實呈現張俊彥校長的一生,看見他勇於面對考驗的無畏精神,也看見他如何戰勝每個挑戰與困境,成就自己的傳奇人生。傳記特別收錄他在婚姻及居家生活的日常面貌,讓讀者對這位推動臺灣半導體研究的時代巨人,有更深的瞭解。
陳信宏代理校長表示,張校長一生奉獻交大。爭取固態電子系統大樓、國家次微米元件實驗室的設置,並與產、官界多次懇談,取得臺北、臺南及竹北校區校地;卸下校長職位後,仍持續在校內奔走。張校長作為一個先行者,常自忖「台灣未來的十年、二十年要怎麼走?」古云:「莫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志。莫為終身之計,而有後世之慮。」張校長懷抱大志,一步步為台灣奠定學術與產業基石,堪稱最佳典範。
「沒有張俊彥校長,台灣今天就沒有如此豐沛的創造創新力展現!」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受邀致詞指出,在其擔任教育部長任內,張俊彥校長當時是教育部顧問室主任,張校長是一位想法和作法永遠跑在政策前面的學者專家,張校長當時一直要求教育部大力推廣青年創造力相關政策,他與張校長的交情可謂不吵不相識,也因此而建立更深厚的友情。
「張俊彥校長畢其一生推動半導體產業不遺餘力,尤其扶植半導體產業在國際市場更具領導競爭力,因此,他生平最大的遺憾係一直希望有機會爭取提名諾貝爾獎,作為他在學術界奉獻半導體業的最終心志!」張俊彥校長遺孀李慎梅女士說,張俊彥校長不僅奉獻一生心力帶領交大力助半導體產業的全方位發展,同時,也非常關心新竹地區便捷的交通建設,茄冬交流道即是當年蔡仁堅市長尋求張校長支持並一同拜會中央力爭而來。
今日在張俊彥校長逝世週年紀念暨傳記發表會活動現場,同時也舉行「張俊彥校長紀念獎助學金」捐贈儀式,由李慎梅女士代表捐助交大一千萬元整,以獎助家境清寒、奮發向學之優秀學子,李慎梅女士強調,「張俊彥校長紀念獎助學金」期幫助學子專心致學並為國家培育優秀人才,藉以延續張俊彥校長永不放棄的精神,創造卓越表現。
(圖/1.張俊彥校長遺孀李慎梅女士(左)捐助交大「張俊彥校長紀念獎助學金」,由交大陳信宏代理校長代表受贈。2.張俊彥校長的好友及子弟兵今日皆出席參與逝世週年紀念暨傳記發表會,陳信宏代理校長及聯電榮譽副董宣明智等貴賓致詞懷張俊彥校長過往。3.張俊彥校長傳記《傳奇人生:張俊彥傳》及其生前的著作。)
交大校長張俊彥逝世週年發表傳記 捐贈紀念獎助學金助清寒學子 | 勁報 | LINE TODAY https://bit.ly/4cQNdZu


關於台灣半導體之父的稱號,存在不同人物的說法,但最廣泛公認的有以下幾位:
張忠謀(Morris Chang):
張忠謀於1931年出生於中國浙江寧波,曾在美國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擔任高管超過20年,隨後回到台灣創立台積電(TSMC)
台積電自1987年成立以來,在張忠謀的領導下成為全球最強的晶圓代工廠,開創了「晶圓代工模式」,這個模式使得台積電專注於為他人製造晶片,而不設計自己的晶片
張忠謀被譽為台灣半導體產業之父,並且對台灣半導體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潘文淵(Wen-Yuan Pan):
潘文淵於1912年出生於中國江蘇蘇州,是早期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奠基者之一
他在1970年代推動台灣的積體電路(IC)計劃,並與美國RCA公司合作,這一合作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崛起起到了關鍵作用
因此,他也被稱為台灣IC產業之父
石修博士(Dr. Shih Shiu):
石修博士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創立了力盛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並持有多項微光機電技術國際專利
雖然他也對台灣半導體行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台灣半導體之父」這一稱號主要還是與張忠謀和潘文淵聯繫更緊密
胡定華(Ding-Hwa Hu):
胡定華曾任工研院電子所所長,是台灣電子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他在推動聯電、台積電等公司的成立及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也有「台灣半導體之父」的稱號
這些人物在不同时期对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有其重要地位。总结起来,张忠谋因其在台积电建立及发展的卓越贡献,通常被认为是“台灣半導體之父”这一称号的主要代表
------------
「台灣半導體工業之父」的稱號被廣泛認為是美籍華裔商人、電氣工程師張忠謀於1987年創立了台積電(TSMC)。
張被認為將台積電打造為全球第一家專業晶片代工製造商,這是一種突破性的商業模式,徹底改變了半導體產業。台積電的成功使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生產的領導者,張為張贏得了「台灣半導體工業之父」的稱號。
以下是張先生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貢獻的簡要概述:
創立台積電:1987 年,時任工業技術研究院 (ITRI) 所長的張先生認識到外包半導體製造的潛力。在台灣政府的支持下,他成立了台積電,開創了專門代工晶片代工廠的概念。
開創性的合約晶片製造:台積電的商業模式專注於製造其他公司設計的晶片,顛覆了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這種方法使晶片設計人員能夠專注於創新,而無需承擔昂貴的製造設施的負擔。
改變台灣半導體產業:台積電的成功將台灣推向全球半導體生產的前列。該公司的發展吸引了其他半導體公司來到台灣,使該地區成為矽中心。
張的遺產不僅限於他的創業成就。他也因以下方面而受到認可:
促進技術進步:張一直是台灣技術進步的堅定倡導者,強調研發對於維持競爭優勢的重要性。
激勵企業家:張的成功激勵了幾代台灣企業家,展現了該國創新和商業成長的潛力。
為全球技術做出貢獻:台積電的晶片在全球電子設備中無所不在,這使得張對全球技術格局的貢獻意義重大。
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張獲得了無數獎項和榮譽,包括美國總統自由勳章和日經亞洲年度人物獎。
張忠謀的遠見和領導力將台灣轉變為半導體強國,為他贏得了當之無愧的“台灣半導體工業之父”的稱號。
------------------
台灣半導體之父通常指的是張忠謀12。他是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的創辦人,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張忠謀在1987年創立了台積電,並引入了「晶圓代工模式」,這一創新模式改變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格局,使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製造的領導者1。
此外,潘文淵也被尊稱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推動者之一。他在1970年代回到台灣,對台灣電子產業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議,並促成了積體電路技術的引進3。
你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哪個方面最感興趣呢?
-------------------------
台灣半導體之父 助人興業40餘年
在工研院院40週年院慶系列活動的首場活動,建邦創投董事長、前工研院胡定華受邀回院,以「助人興業之我見」發表演,不僅為台灣電子產業發展史解密,更分享了創業成功的秘訣。
在台灣電子產業,建邦創投董事長胡定華被譽為「台灣半導體之父」,更是「工研院之光」。原本擔任交大電子工程系教授的他,在轉入工研院任職後,先後擔任電子研究所首任所長、副院長,並參與聯電、台積電、台灣光罩、智邦等知名企業的創業,而投身創投業後,更成為台灣新興產業的重要推手。
在工研院40週年院慶系列活動的首場活動中,胡定華以傑出院友的身分,受邀回院參與「藍海系列:承先啟後典範傳承」座談會,「1970年,我在取得美國密蘇里大學電機博士後回國,迄今40多年的職涯,可用『助人興業』四個字一以貫之。」胡定華爽朗地說,並以「助人興業」的角度,回顧自己與台灣電子產業密不可分的職涯,並歸納創業成功的要素,以供後進參考借鏡。
40餘年職涯 皆助人興業
大學教授的工作,旨在傳道、授業、解惑;胡定華認為,大學教育將是學生發展事業的重要基礎,雖然他在交大任教時間並不長,卻桃李滿天下,有許多學生擔任台灣電子產業的中、高階主管,知名度最高的當屬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等人。
在1974年,胡定華毅然決定加入創立滿週歲的工研院,就任電子所所長,當時台灣雖已開始發展電子產業,也有數家半導體廠商,但國際競爭力並不強;而自1975年起,工研院與RCA(Radio Company of America,美國無線電公司)展開長期的合作計畫,便成了台灣半導體產業崛起的契機。
工研院與RCA的合作計畫,促成了聯電、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的誕生;但在此後,由於RCA在台灣引發嚴重環境汙染爭議,胡定華常被問起,「當年,工研院為何選擇RCA為合作夥伴?」
「因為選擇與RCA合作,對台灣最有利!」胡定華解釋,RCA當年雖已非半導體產業的領導者,但由於其是先驅者,累積數量龐大的專利,且與眾多電子大廠洽談,RCA是唯一願意提供設計訓練的企業,「現在台灣有多家電子廠商以設計著稱,皆源於此。而RCA在桃園、竹北皆有廠房,也是考量因素之一。」
不過,由於RCA提供的技術訓練有所疏漏,胡定華略帶苦笑地說,他與工研院電子所同仁大費周章,才將漏洞補上;因為需要成功案例,工研院於是建立示範工廠,此乃台積電、聯電的濫觴。胡定華微笑地說,當時他評估,半導體產業淨利應可達20%,但今日台積電的經營績效,遠勝於此。
而在與RCA合作後,工研院與飛利浦密切交流,更是台灣半導體產業起飛的關鍵。胡定華肯定地說,此舉讓聯電、台積電確認製程正確無誤,且獲得國際主流廠商的背書,讓2家公司的產品得以打入國際市場,確立了電子產業垂直分割、台灣專攻代工的趨勢,胡定華欣慰地說:「一切都是值得的!」
領導者眼光、能力 創業成敗關鍵
台灣電子產業平地起高樓,胡定華除了緬懷孫運璿、李國鼎等人的遠見與魄力,也感謝時任RCA微波研究室主任的潘文淵、當時台灣飛利浦的總裁羅益強,與諸多國內外人士的奔走、協助,而自1985年起擔任工研院院長的張忠謀,更是功不可沒。
在工研院服務了14年後,胡定華在1988年選擇往產業界發展。「近來提倡在大學創設企業育成中心,事實上,大學做的前瞻性研究與產業有段距離;在我看來,如工研院般的研究機構,更適合成為新創事業的搖籃!」胡定華表示,工研院的定位為引進技術、研發技術、扶植產業、維護智慧財產權,與「助人興業」的目標更為貼近。
因此,胡定華決定投入台灣剛崛起的創投業,而創投公司的業務,便是注資新創企業,獲利也來自於所投資企業的獲利,「助人興業」即是本業、主業。胡定華指出,照西方的說法,他雖非King,卻是King Maker。
「要成就一件好事,絕對無法單打獨鬥,必須靠一群人的力量。」胡定華強調,在助人興業的過程中,他發現創業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便是領導者與經營團隊眼光是否長遠,可否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設備、人才、技術準備到位,「豐沛的產業人脈,亦不可或缺;張忠謀、施振榮、高次軒等企業家,莫不如此!」
「創業企劃書雖然重要,但是沒有一家公司的成長、壯大,完全跟著計畫走。」胡定華點出,世上不存在完美計畫(perfect ideal),必須隨時應變,否則很容易被潮流所淘汰。
進入創投業迄今,胡定華已累積了25年資歷,投資標的十分廣博,更參與超過百件以上的投資案,對創業是成是敗,他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創業,助人興業也是不錯的職涯選擇,而其成人之美、美人之美,也讓人感到樂趣無窮!」
胡定華分析,好的領導者與經營團隊還得有清楚且明晰的經營理念,懂得在最理想的時刻切入市場,太早或太晚,都註定失敗」且強有力地捍衛智慧財產權,加上妥適、安定的財務規劃與安排,才能更接近成功。
胡定華:我的King Maker生涯-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出版品-新聞中心-工業技術研究院 https://bit.ly/3WcziHT
--------------
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 | 中華科技史學會 https://bit.ly/3WbB6kf


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

史欽泰1946年出生於高雄茄萣的一個小漁村。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是大學時代決定專攻半導體技術,並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半導體領域的電機博士學位。另一個改變他一生的重大決定,則是拿到博士學位的第二年就決定回台工作,因緣際會加入工研院技轉RCA半導體技術計畫。
從台灣半導體發展的初期,史欽泰就全程見證了產業發展的過程。當年參與RCA計畫的每一位成員,都是胡定華、楊丁元、史欽泰一起面談,成員日後幾乎都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量級人物。計畫成功後,半導體技術移轉給聯電,當時聯電籌備處主任杜俊元還曾希望史欽泰出任聯電副總經理,但史欽泰認為劉英達更適合,便推薦他出任,自己則留在工研院服務
史欽泰(1946年—),臺灣高雄縣人,於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畢業後,負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1975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於Burroughs公司擔任二年資深工程師,隨後返國服務於工業技術研究院,歷任工程師、經理、所長及副院長等職務。
1994年,升任為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1],任內推動前瞻性奈米、生醫等新世代技術、開放實驗室、創新育成中心,貢獻卓著。
2003年,獲得經濟部頒發「一等經濟獎章」。2004年起擔任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2]。2009年8月開始擔任資訊工業策進會董事長[3]。
史欽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2OYiIG


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

胡定華去美國史丹福大學深造,豐富他的管理體驗、矽谷創新創業文化,史欽泰也追隨他去,兩人成為台大校友與史丹福校友。史說,胡定華在工研院服務14年(1974-1988),推動創立聯電、台積電、台灣電子檢驗中心,奠定台灣電子高科技產業的基礎,但老胡從不居功。
1988年,胡定華離開工研院,選擇另一個繼續他支持台灣電子工業的志業,加入創投行業-漢鼎公司,更自行創立了建邦創投,與一般創投事業不同的是,他選擇協助年輕創業家的早期投資,史欽泰說「老胡也有不少失敗的投資案,他從不後悔。只要能對年青創業有幫助的,他從不後人」。
史進一步說,胡感恩念舊,對交大,工研院作了許多慷慨的回饋。胡感念潘文淵對他的提攜,因此,他和工研院以及3家最早成立的半導體公司催生潘文淵文教基金會,25年來出錢出力,並贊助完成「矽說台灣」1本書,記錄了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歷史及人物。
胡定華(1943年1月9日—2019年7月11日),生於四川成都,籍貫湖北仙桃,電子工程學者與企業家。曾參與工研院創辦,長期在此服務,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先驅人物,曾任合勤科技與旺宏電子董事長[1]。老史追思老胡不告而別 憶帶領一群毛頭小子成就不可能的任務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0HJDwt
生平[編輯]
其父親為中華民國空軍中將、曾任空軍指揮參謀學校校長的胡百錫。在對日抗戰勝利後,由四川移居南京,1948年再隨其父母來到台灣。
1959年,考取台灣大學電機系,後取得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1970年取得美國密蘇里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後,回到交大電子工程系教授半導體技術,培育不少台灣的半導體與資訊界人才,如:施振榮、宣明智、朱順一、魏哲家等人。[2]
1973年,向積體電路發展計劃的負責人潘文淵自薦,自交大離職,投入籌設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中心,任電子工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在成立電子所後,出任首任所長,並任工研究副院長。1976年,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RCA公司簽約取得半導體製造技術,由胡定華任技術移轉計劃負責人,帶領電子所同仁,至美國學習半導體製程[1]。
1982年,至美國史丹佛大學取得管理科學碩士學位。之後曾參與籌劃台積電與聯電的創立。
1988年,自工研院離職,任美商漢鼎公司總經理。1989年投資合勤科技,任董事長。1990年,創立建邦創投,從事創業投資。
2001年,與吳敏求等人共同創辦旺宏電子,任董事長。
2019年因心肌梗塞過世[3][1],獲中華民國政府明令褒揚[註 1]
榮譽[編輯]
2012年,獲選為首屆工研院院士。胡定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Esx5BO

胡定華

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

胡定華


用AI開啟新創藍海 看半導體大老盧超群兒子 如何在生技界發光 | 財經掃描 | 聯合報

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

盧志遠(英語:Chih-Yuan Lu,C.Y. Lu,1950年—),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市,台灣物理學家與企業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世界先進總經理,現任旺宏電子總經理與欣銓科技董事長[1]。
生平[編輯] 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善用科技,成為變化型社會贏家 | 遠見雜誌
家族出身福建福州市,三代為中醫,父親盧善棟為中華民國礦冶工程界泰斗,其母唐又貞,胞弟盧超群為鈺創科技董事長。其父曾任廣州 Expedo Inc. 經理,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移民英屬英港,任 Ronson brothers, Ltd 副經理,後於1954年移居至台灣台北市。盧志遠就讀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於1972年取得理學士,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物理碩士與博士。1977年取得博士學位後,他先任教於國立交通大學,並參贊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等。之後於1984年受聘至美國貝爾實驗室領導研究計畫多年,成果卓越。
1989年,盧志遠受邀回台灣出任工研院電子所副所長,之後負責主持當時台灣最大科專計畫——經濟部次微米計畫,完成台灣DRAM獨立研發及量產技術,使台灣具備八吋晶圓產製能力。次微米計畫於1994年衍生成立世界先進,盧志遠當時為世界先進共同創辦人及副總經理,之後於1998年升任為總經理,成為台灣DRAM產業的重要推手。
盧志遠於1999年加入旺宏電子擔任資深執行顧問及科技總監,之後於2003年升任資深副總經理,2007年7月升任總經理,專注於提昇旺宏創新非揮發性記憶體的研發技術與製造能力。1999年盧志遠創立晶圓測試公司欣銓科技,目前他也是欣銓科技董事長。
盧志遠已發表超過400篇論文,擁有150餘項國際專利。他並獲任美國電機電子學會(IEEE)及美國物理學會(APS)院士[2],也膺選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3]。盧志遠擔任IEEE電子元件期刊編輯長達15年,並獲頒2012 IEEE Frederik Philips Award、IEEE千禧傑出獎章、行政院傑出科學與技術人才獎、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中華民國物理學會特殊貢獻獎[4]、經濟部及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頒予最佳商人之金商獎,以及獲選台大傑出校友[5]、交大名譽博士、工研院院士、總統科學獎及世界科學院(TWAS)工程科學獎、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之科技管理獎[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研究院院士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材料科學學會材料科技貢獻獎、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及美國物理學會喬治佩克獎(George E. Pake Prize)[6]等多項榮耀 盧志遠博士榮獲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 - 焦點新聞 - 國立臺灣大學
盧志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gypgrf

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

院士簡歷                   半導體兄弟檔 獎助學子圓父夢 - 自由財經
-----------------------------------------
盧超群(英語:Nicky Lu,1953年—),生於英屬香港,台灣電機工程學者與企業家,為鈺創科技創辦人兼董事長。 創辦董事長 - 鈺創科技

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張俊彥、胡定華、客家人文/張俊彥
生平[編輯]
其家族出身福建省福州,三代為中醫。其父盧善群為中國鑛冶工程學會理事長,其母唐又貞,其兄盧志遠為中央研院院士。其父曾任廣州 Expedo Inc. 經理,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移民英屬英港,任 Ronson brothers, Ltd 副經理。1954年,舉家移民至台灣台北市。大學就讀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於1975年以第一名成績取得工學士。隨後赴美國史丹佛大學留學,取得電機系碩士及博士學位。畢業後,於1982至1990年間,於IBM研究中心工作,曾開發新型3D半導體記憶體細胞,發明插槽式DRAM架構,並實作出當時世界最快的DRAM,由IBM技術移轉給日本東芝與德國西門子[1]。
1989年,其兄盧志遠受邀回台灣出任工研院電子所副所長,主持經濟部次微米計劃,發展DRAM產業技術。1990年,工研院招聘在美國的盧超群、趙瑚、毛敘、陳冠中、丁達剛等五人,進入次微米計劃,實現DRAM自行量產,並將台灣六吋晶圓技術提升至八吋晶圓。1991年,盧超群等五人自行創辦鈺創科技公司,由盧超群任董事長,投入DRAM產業[2]。
1997年,與智原科技總經理石克強,清華大學研發長林永隆,三人共同創辦創意電子,進入SoC設計服務。
1999年與其兄盧志遠,其友秦曉隆及張季明,四人合資創立欣銓科技,從事晶圓測試。
2008年,併購凱鈺科技,任董事長。 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善用科技,成為變化型社會贏家 | 遠見雜誌
榮譽[編輯]
擁有24項美國專利,並曾於國際工程專刊上發表超過50篇專業論文。1991年獲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榮譽會員(IEEE Fellow)。1998年獲Donald O. Pederson Solid-State Circuits Award。
1999年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2004年獲選為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
2015年,當選台灣半導體協會第九屆會長。
2019年,中華民國經濟部推動成立台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由盧超群出任會長。
家庭[編輯]
其妻廖淑娟,兩人生有二子,長子盧冠達(Timothy K. Lu),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么子盧冠
盧超群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hpwOxT

半導體兄弟檔 獎助學子圓父夢 - 自由財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