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晉朝一位叫王康琚的詩人,他在他的《反招隱詩》中說道: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

隱於野(理解為山林)的人,不能接受黑暗的現實,需要時刻以清靜的環境來淨化自己,才能達到心中的境界,視為小隱。
隱於市(理解為集市)的人,能夠面對現實,在一個相對平凡單純的環境中自我淨化,而不迷失自己的信念,視為中隱。
隱於朝(理解為朝廷)的人,不僅能夠面對現實,還能與污濁的環境做鬥爭,在黑暗的環境中,能夠大智若愚,保持自我的境界,視為大隱。

「大隱隱於市」有何寓意?
古人常言:「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隱」不是把自己藏匿起來,修行也不一定要退居山野,在繁華都市尋找心靈淨土才更考驗修行人的清靜功夫;當時勢需要及機遇成熟,更需要濟世行道,匡扶社稷。《南華經.繕性》便提到古代隱士之特性。現簡述內容如下:
真正的隱士並不是說,要藏於山林之中,將自己身體隱藏不現;也不是要閉塞言詞而不宣示,亦非潛藏智慧而不發表,「隱藏」只是因為時勢和命運都出現危險而暫時隱退。若然時機命運順利,便應將大道行於天下,功成而不留痕跡。若時運不順又身陷困厄之中,便要深藏緘默,靜心等待,這是保全自身的方法。古代能保全自身的隱士,不用辯說來顯現智慧,不以機智來困累別人,也不讓小聰明來損害個人德性,能傲然獨處於身處的空間而恢復簡單素樸的真性,這樣有甚麼憂慮呢?
真正的隱士不論在甚麼地方,也能以內心的恬靜涵養智慧和生命。藏於山林避世者是「小隱」,自古以來的真隱者,並不是不出山、不說話、不發揮才智,只是有道則現,無道則隱。能濟世行道,也能急流勇退,不問功與名,這便是大隱之士。


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有能力的人希望藉助周圍的環境忘卻世事,沉湎於桃源世外,這是指小隱。
真正有能力的人卻是匿於市井之中,那裡才是藏龍臥虎之地,這是指中隱。
只有頂尖的人才會隱身於朝廷之中,他們雖處於喧囂的時政,卻能大智若愚、淡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隱者
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竄首陽,老聃伏柱史。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
──東晉‧王康琚‧〈反招隱詩〉
【《昭明文選》經典名句】 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 https://bit.ly/3wqNmDH
程度較低的隱士隱居在人煙稀少的地方,程度較高的隱士則隱居在公眾場所裡。伯夷逃亡到首陽山隱居,老子也曾潛藏在朝廷任職。過去在太平盛世裡,也有巢父隱居築巢於樹。如今雖然是聖明時代,但難道就沒有隱居在林中的人嗎?
文章背景
這首王康琚所寫的〈反招隱〉詩相當特別,被《昭明文選》歸目於反招隱類,在這個類別中也就僅錄這首,足見仕與隱的問題在魏晉南北朝的重要性。
王康琚是晉朝人,他的生平事蹟不詳,唯一留下的作品就只有這首〈反招隱〉詩。所謂反招隱,望文生義也約略可知是與招隱相反的意思,而招隱是什麼呢?在《昭明文選》中也有一類以「招隱」為題的詩文,招隱即是要人從滾滾紅塵中解脫,歸隱山林;反之,反招隱即是對於這種避世清修的處事態度提出疑義。王康琚進一步指出所謂隱士,應當是「歸來安所期?與物齊終始。」(歸隱的期望是什麼呢?就是要和萬物一起遵循著共相始終的自然之道。)王康琚這首詩,能在歷史長河中一枝獨秀,正在於此,認為無論當官或是歸隱,都只需要順應本性,即可達於道。
名句故事
王康琚將一般認為是隱逸的方式視為「小隱」,而將身處俗世卻能靜心修行的隱者歸為「大隱」。小隱與大隱不僅是程度高下之別,亦牽涉到隱逸者超脫凡間束縛的層次。王康琚之所以與一般見解不同,故意以「大隱」推翻既有認同的「小隱」,自有其歷史背景。
從東漢末三國以來,玄學玄風盛行文壇,不少有志者為通達曉理紛紛隱居山林,藉由少欲來尋找解脫之道。但在這種風潮下,也有不少掛羊頭賣狗肉者,只是為了博得世俗高名而矯情隱逸。王康琚否定這種假隱士的行徑,而認為只要心懷玄遠,與物終始,隱或不隱的外在表現並不重要。
王康琚在詩中也舉例說明,如隱逸始祖伯夷因為不想侍奉異朝政權,不得已才逃竄山林,採蕨類為生,最後餓死首陽山。處於亂世的老子雖然最後瀟灑頓隱,但年少時也曾經進入宮廷擔任吏職。太平盛世也會出現如堯舜時代的巢父,不顧世俗眼光隱居樹林,所以誰說盛明之世就不能隱居呢?
作者在此闡述了隱逸並非特殊情態,而是盛亂之際都有可能出現的現象,重點在於「推分得天和,矯性失至理」(順應本分才能體會自然之道,刻意矯飾自己性情反而偏離正道),所以不必逼迫自己去處在惡劣的環境中,才以為是真正的隱居之地。
新新名句
王康琚所言「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簡單來說就是只要內心是隱居情懷,不論任何環境都能修道。此說應有魏晉以降士人的共鳴,東晉郭象注解《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時,曾言:「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由此建立了隱居的「身心分離說」,並普受世人的接納。
到了唐代,又加上南宗禪「平常心是道」觀念的影響,主張身心合一,認為修養應該是身心雖俱在朝市,仍可得閒適之情。這種觀念大顯於白居易的詩〈中隱〉:「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將仕隱之間的關係釐清得更為透澈。
白居易企圖以「中隱說」來融會貫通大隱與小隱,他認為處於喧囂朝市的大隱難以清靜;而處於山林的歸隱又太刻苦冷清,不如中隱最好,既可有隱逸之情,亦能為官施展抱負,藉此鼓勵居於官場的士人亦不忘修行。
【《昭明文選》經典名句】 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 https://bit.ly/3wqNmDH
------------------------
真正有心隱居的人,雖處鬧市中,仍不改其心志。晉.王康璩〈反招隱〉詩:「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
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自古以來,不管是古代封建社會,還是現代社會,真正能夠經歷社會沉浮,在歷練中大智若愚,淡然處之,才是真正的隱者。我也認可這樣一句話:閒逸瀟灑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徑去才能體會得到,更高層次隱逸生活是在都市繁華之中,在心靈淨土獨善其身,找到一份寧靜。
入世出世真心不易。繁華世界,哪有那麼多容易,我也贊同這樣的理解:一些人隱居無非就是,生活中走得太快難免失卻本心,找一個清靜地方,自己慢慢琢磨一些事,琢磨明白之後,該幹嘛幹嘛。
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隱居於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吵雜的干擾,自得其樂,因此他們隱居於市朝才是心靈上真正的昇華所在。
有能力的人希望藉助周圍的環境忘卻世事,沉湎於桃源世外,這是指小隱。
真正有能力的人卻是匿於市井之中,那裡才是藏龍臥虎之地,這是指中隱。
只有頂尖的人才會隱身於朝廷之中,他們雖處於喧囂的時政,卻能大智若愚、淡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隱者
隱逸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隱逸文化最早可從傳說中堯舜時代的「洗耳翁」許由算起。相傳,古時代的堯,想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是個以不問政治為「清高「的人,不但拒絕了堯的請求,而且連夜逃進箕山,隱居不出。根據民間傳說,漢武帝時期,東方朔曾自擬自己是"大隱隱於朝"的隱士,但缺乏準確文獻記錄。依照唐朝詩人白居易在《中隱》詩中的概括,中國古代的隱逸形式大致有大隱、中隱、小隱三種。目前已知最早的文獻記載則是晉代王康琚之《反招隱詩》:"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竄首陽,老聃伏柱史。
「古代"隱士"的三種境界,有能力的人、看破人生的人,希望解甲歸田,忘卻世事,與世無爭,沉湎於桃源世外,借助周圍的環境,過隱居的生活,這是"小隱"。真正有能力的人,視他人與嘈雜於不聞不見,從而求得心境的寧靜,這是"中隱"。那些頂尖的人,,面對塵世的污濁、傾軋、勾心鬥角,卻大智若愚、淡然處之,保持清淨幽遠的心境,不與世爭,不與世濁,悠然自得的生活,這才是歸隱的最高境界,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隱士,所以謂之「大隱」。我國古代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隱居於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
-----------
隱於野(理解為山林)的人,不能接受黑暗的現實,需要時刻以清靜的環境來淨化自己,才能達到心中的境界,視為小隱。
隱於市(理解為集市)的人,能夠面對現實,在一個相對平凡單純的環境中自我淨化,而不迷失自己的信念,視為中隱。
隱於朝(理解為朝廷)的人,不僅能夠面對現實,還能與污濁的環境做鬥爭,在黑暗的環境中,能夠大智若愚,保持自我的境界,視為大隱。
《 歸 園 田 居 》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小隱思想。
《中隱》
白居易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
這是他首次給出「中隱」的定義。那年正值白居易外遷洛陽,做太子賓客分司,在白居易看來,太子賓客分司這樣三品的閒官,既能避免遭受「風塵吏」的奔波之苦、避免承受事務冗雜,又可以躲避朝堂紛爭,從而在山水登臨中、在杯酒聲色中、在過往唱酬中充分享受生活的閒情逸緻。表現的是歸隱於市的處世中隱思想。
紀曉嵐
十八年來閱宦途,此心久似水中鳧。
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對弈圖。
局中局外兩沉吟,猶是人間勝負心。
哪似頑仙痴不省,春風蝴蝶睡鄉深。
重返翰林院,使紀曉嵐的思想為仕與隱的抉擇產生過激烈的鬥爭。他對人生世事的認識更加清醒,對勝衰榮枯之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表現的是歸隱於朝的醒世大隱思想。
----------------------------
為什麼「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這句話是瞎扯淡? https://bit.ly/4dyCJPE
   「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這句話,大家一定聽過很多遍。上網隨便一搜,大部分人都會說,這句話源自道家思想雲雲,甚至有人不少人說這句話出自《道德經》
親,《老子/道德經》一共就那幾個字,麻煩你看一下再給別人科普好嗎?你要說這是孔子的思想就算了,畢竟這種「入世」的思想或許《論語》裡會帶點兒語焉不詳的擦邊球。可是道家主張“出世”、“不事王侯”,怎麼會說出大隱於朝堂的話。
為什麼我覺得這句「小中大隱」是扯淡呢?我們先從這句話的起源說起。
這句話最早的記載源自於晉朝一位叫王康琚的詩人,他在他的《反招隱詩》中說道: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這話的意思非常明顯,跟我們說的小隱於野大隱於市是差不多的思想,只是人家沒說要當官,就說大隱去鬧市裡就好了(就好像我們小時候熟悉的毛主席在菜市場讀書讀成天才的傳說一樣)。
那麼問題來了,這首詩是怎麼來的?晉朝是天馬行空的朝代,大家都喜歡研究玄學,玄學玄風研究多了,就有人要隱居山林修仙去了。當時文壇流行寫《招隱詩》,大概就是我要去山裡找隱士(好讓我自己也當隱士)。這麼多人上山,有的人是真修仙,有些人是裝逼。當然啦,裝逼的人可比修仙的人多了去了。於是,王康琚說,我要跟別人不一樣!這點跟我倒挺像的,估計王先生也是水瓶座。所以他寫了一個《反招隱詩》,表示我不用接受大自然的教育就可以修道!用同期詩人陶淵明的話來說,這叫「心遠自偏」。但說真的,當時聽他話的人並不多,因為他沒有什麼特別的社會地位,就是一個文藝的中產階級發表了下自己的觀點,但是詩寫得是真好啊,所以被當局者收錄了。他可能自己也不曾料到他這詩的思想會在後人的文化世界裡廣為流傳吧。
幾番朝代更替,一個牛逼的人出現了。他就是大詩人白居易。樂天大神在貶江州之後寫了一篇叫《中隱》的短詩。呃,其實也不短,但是相對於樂天的《琵琶行》《長恨歌》那種講日記用的長詩比是很短啦。他在詩中說:「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餵,這是大隱於市,中隱於朝哦~ 不是現在人說的那種反過來哦~ 然後樂天大神又說了,我為什麼那麼喜歡中隱?因為:「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不勞心與力,又免飢與寒。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 好像很忙其實不忙,不費心不費力,沒啥破事兒還能每個月拿俸祿。咦?怎麼這個場景突然好熟悉,當代天朝好像就養了700萬個這樣的中(gong)隱(wu)士(yuan)呢!
話說回來,白居易他其實寫這首詩嘛,也就是自我安慰加自嘲一下,說你們看啊,我現在的日子不是過得很好嘛,不用擔心說話得罪老闆,天天怡然自得,遊湖聽曲兒。但是筒子們啊,你們還記得「江州司馬青衫濕「嗎?你那麼開心,那你去潯陽江聽個彈唱琵琶你哭個啥呀?想想就覺得很同情他吶。但是我們的樂天大神也想不到,自己自嘲/自慰的詩會被後人顛倒爭相傳頌然後變成一句至理名言吧。
至此,這句」小中大隱「的出處就算講得差不多了。然而我為什麼對這句話感到瞭如此的不屑呢?那是因為他把隱者放在了仕者之後,好像隱居山林是一件很low很假清高很沒有自控能力的表現,而當官才展示了大修為。我一直懷疑這句話是某個溜須拍馬之人為了奉承高官而編出來的話。中國是一個隱大國,也是一個仕大國。隱,就是純粹的隱居山林,遺世獨立。仕,就是.....考公務員。事實是,「隱」和「仕」一直處於一種辯證的狀態。你「隱」的時候,你就不能“仕”,因為他們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的狀態。但他們並不矛盾,你可以先「隱」再「仕」啊!
縱觀中國歷史,厲害的軍師和神一樣的君王,都是隱士出身來從政的。他們在隱居修道的時候參悟了許多厲害的道理,所以他們一出山,小宇宙就爆發了。比如說,全中國最聰明的諸葛亮,比如逗比的東方朔,比如隱了仕仕了又隱的張良和伯夷,比如瑯琊榜裡帥出渣的胡歌等等。他們的隱,不一定是臥薪嘗膽,但一定是一種修煉,一種累積和自我淨化。能功成身退的,還要繼續回山裡修道。
神一樣的君王就更厲害了,帝堯相傳就是隱士+貴族出身,以德服了各部族,然後他想禪讓給另一個隱士許由,許由說,我不當官,我還聽說有人說「大隱隱於朝」這種噁心人的話,我表示強烈的反對——然後就有了許由洗耳朵的佳話。帝堯沒有辦法,只好讓給了舜帝,舜也是一個有名的隱士,然後是黃帝的後代大禹。 。 。呃。 。 。禹後來被研究文學的專家說是一種蟲子。 。所以我們先不說他是不是隱士的事情,但是很多上終南山修行的隱士們,都要模仿禹走路的樣子一瘸一拐地上山,以便得到山神的同情和庇護。然後禹的兒子啟。有傳說啟在終南-崑崙山脈修煉,後來乘雙龍到天上,還從天神那兒帶回來了哀歌體詩歌,後來變成了《楚辭》體裁詩的鼻祖。當然,啟開啟了家天下的腐敗大門,死的時候據說也比較淫亂,所以他也不能算是個好的隱士。但是從這些神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是非常崇拜和重視這些從山溝裡跳出來的政客的,他們具備了不汲汲於富貴,不謀私利,天下為公等等大愛精神,他們多多少少通點兒靈,而且通常智商奇高,輕輕鬆松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所以啊,隱居山林的隱士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要太高啊!隱士當官的那些,老百姓平常都要當神仙一樣供起來。有一個研究中國隱士的外國人說過:「在中國,從來沒有體驗過精神上的寧靜和專注而專事追名逐利的官員,是不受人尊重的。」 所以我們由隱入仕的孔明先生教育他寶寶說:寶寶啊,你要成事,先要學會孤獨,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瀾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大隱?中隱?小隱?\阿濃 https://bit.ly/4bEpyLj
 陶淵明的魅力,使歷代對時代現況不滿的讀書人,想找個清靜的地方把自己藏起來,這種人叫隱士。
  隱士不慕名利被視為清高,受人尊敬。有些有學問有能力的人,在改朝換代之際,為表現氣節,不事二朝,就隱居起來。但新朝主子,偏不把他們放過,想方設法要把他們拉扯出來,從而發生不同的故事。
  後來有人認為隱居山林,獨善其身,不算偉大,稱之為「小隱」。反而在朝廷做事,特立獨行,不墮入官場濁流,守護一片乾淨天地,這才算「大隱」。或是在市場混跡,也做生意也賺錢,但取之有道。還將所得造福社會,救助貧黎。不張揚,靜靜地做,也是一種「隱」。對這種「隱」有兩種分類,一種當大隱:「小隱在山林,大隱在市朝。」一種當中隱:「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白居易寫過一首詩,題目就是《中隱》。他認為小隱太冷落,可能要過飢寒的清苦生活。而大隱會忙碌、勞心,甚至面對某些政治憂患。唯有「中隱」是最好的。「中隱」就是做類似「太子賓客」一類閒職,無權無責,閒適自在。好處如詩中說的:「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不勞心與力,又免飢與寒。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關。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
  白詩人想得美,不知現代社會可有這樣的優差?
----------------------------
小隱於野大隱於市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是指閒逸瀟灑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徑去才能體會得到,更高層次隱逸生活是在都市繁華之中,在心靈淨土獨善其身,找到一份寧靜。
自古流傳很廣,有很多版本,如:“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小隱在山林,大隱於市朝。”等,都是説明: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隱居於山林是隻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因此他們隱居於市朝才是心靈上真正的昇華所在。
有能力的人希望藉助周圍的環境忘卻世事,沉湎於桃源世外,這是指小隱。
真正有能力的人卻是匿於市井之中,那裏才是藏龍卧虎之地,這是指中隱。
只有頂尖的人才會隱身於朝廷之中,他們雖處於喧囂的時政,卻能大智若愚、淡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隱者。
精神境界
隱士的三種精神境界
一、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過隱居的生活。與世無爭,所以有人解甲歸田。這是小隱。
二、隱居在喧鬧的市井中,視他人與嘈雜於不聞不見,從而得心境的寧靜,這是中隱。
三、在朝為官,面對塵世的污濁、傾軋,勾心鬥角卻能保持清淨幽遠的心境,不與世爭,不與世濁,悠然自得的生活,這才是歸隱的最高境界,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隱士,所以謂之“大隱”。朝,指朝廷,這裏引申為做官。
起源出處
據民間傳説,漢武帝時期,東方朔就曾自擬自己是大隱隱於朝的隱士,但缺乏準確文獻記錄。目前已知最早的文獻記載則是晉代王康琚之《反招隱詩》:
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
伯夷竄首陽,老聃伏柱史。 [1] 
從傳説中堯舜時代的“洗耳翁”許由算起,中國古代的隱逸文化可謂源遠流長。 [1] 
東方朔,字曼倩,漢平原厭次(今山東省惠民縣欽風村)人。東方朔的一生大致可以第一次得官做常侍郎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即滑稽求官時期,後期即直言切諫時期。無論是前期的求官,還是後期的直諫;無論是第一次應詔上書,還是後來的“陳農戰強國之計”,東方朔都是為了得到漢武帝的重用,進而“為天子大臣”,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然而,終其一生,東方朔並未獲得漢武帝的政治信任和重用,“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反而被別人視如倡優,以喜劇人生開始,而以悲劇人生結束。耳聞目睹和親身經歷了封建專制主義政治的黑暗、不公、殘酷和兇險的東方朔,總結了歷史和人生的經驗教訓,開創並實踐了大隱的處世之道。古代的隱逸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如果按照唐朝詩人白居易在《中隱》詩中的概括,中國古代的隱逸形式大致有大隱、中隱、小隱三種。依此來看,漢代的東方朔要算是中國大隱形式的首創者,也是大隱智慧的代表人物。 [1] 
東方朔的大隱思想主要表現在他的《據地歌》和《誡子詩》中。《據地歌》雲:“陸沉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這簡短的二十八字的歌吟,思想明確,感情真摯,語言平實,是東方朔大隱哲學的詩歌式自白。在朝廷間避世,隱身於區區郎官的地位而不求顯達,就是東方朔的“大隱”。《誡子詩》雲:“明者處世,無尚於中;優哉遊哉,於道相從。首陽為拙,柳慧為工。飽食安步,以仕代農。依隱玩世,詭時不逢。才盡身危,好名得華,有羣累生,孤貴失和。遺餘不匱,自盡無多。聖人之道,一龍一蛇。形現神藏,與物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這首八十八字的整齊莊重的四言詩,是東方朔的“顧命之作”,也是東方朔大隱思想全面、深刻、集中的表達。 [1] 
東方朔的“大隱”就是避世金馬門,隱居於朝廷。之所以稱之為“隱”之“大”者,是因為隱逸於朝廷屬於深藏不露,所謂大隱無形。朝廷豈是隱逸之所?這似乎是個自相矛盾的悖論,因為在東方朔之前,隱居避世之士大都選擇遠離朝廷的深山幽林或田野蒿廬,前者如伯夷、叔齊,後者如長沮、桀溺。而從價值觀的角度分析,隱逸凸顯的是隱逸主體對自我生命價值和精神價值的維護。至於隱居山野或朝廷,那只是形式問題。如果過於看重形式,拘泥形式,而不執守隱逸的內在旨趣,那反而極易走向其反面,走向如唐朝盧藏用那樣的“終南捷徑”。尤其應當強調的是:東方朔的大隱思想,視自我的生命價值和精神價值同等重要,它並不主張只有精神價值才是至高無上的。 [1] 
伯夷、叔齊原是孤竹君之二子。武王伐紂,他們扣馬而諫;武王滅殷,他們義不食周粟,隱居首陽,采薇而食,最後雙雙餓死於首陽山。古人以他們為高尚守義的典型。東方朔也曾把他們當作自己學習效法的楷模,“與其隨佞而得志,不若從孤竹於首陽”。但是,東方朔認為,伯夷、叔齊遠離朝廷,隱居山林,不僅於現實政治絲毫無補,更重要的是他們雖成就了高尚的精神節操,卻在生活困頓中雙雙餓死,沒有保全自我的生命,這種“貴心傷身”的處世之方,是不符合《周易》“肥遁無不利”的義理的,也不符合養生之道。他們與那些被戮及生命的人們有何區別?所以,儘管孔子稱讚伯夷、叔齊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但東方朔卻直言“首陽為拙”,不取其道。 [1] 
周朝諸侯國魯國柳下慧的事蹟在《論語》、《孟子》中都有所記載和評論。他為魯國仕師(獄官),“三黜”而不離開父母之邦魯國隱避他鄉;他不以侍奉污君為羞辱,也不以官小而辭掉,在朝廷上不隱藏自己的才能,辦事奉行自己的原則。他被遺棄也不怨恨,身處窮困也不憂愁。即使是與鄉下佬相處,柳下慧也高高興興地不忍離開。他的名言是“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由此看來,柳下慧是一個既能珍重自己的生命又能保持自己的高潔精神的兩全其美的智者。所以,儘管孔子評説柳下慧“降身辱志”,但東方朔仍然稱讚“柳下為工”,並效行其道。 [1] 
總的來説,在秦漢之前,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士人在政治上是有其獨立自由的人格的。在中央集權的秦漢帝國建立之後,士人政治上的獨立自由受到很大限制。至高無上的皇權、勢力無邊的皇威使得封建士人在人格上由獨立自由轉變為依附侍從,甚至有時要犧牲自己的人格,東方朔所處的漢武帝時代正是這樣一個時期。東方朔對封建帝王的獨斷專行、官場吏治的黑暗不公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在《答客難》中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尊之則為將,卑之則為虜;抗之則在青雲之上,抑之則在深淵之下;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士人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簡直是無所逃遁!從《嗟伯夷》來推想,東方朔很可能曾一度想像伯夷、叔齊那樣隱居山林,但他最終決定不辭小官,“以仕代農”。但是,在朝廷為吏,卻又不能阿諛逢迎,失去正直為官的原則,還要保持高尚的節操和高潔的人格尊嚴,這不能不讓東方朔頗費思量。為此,東方朔雖身處卑微的如同倡優的郎官地位,仍然不斷地直言極諫。諫起上林苑、賀殺昭平君、諫殺董偃、諫戒奢侈,直至死前諫遠巧佞等,東方朔的行為確如張溥所評:“正言嶽嶽,汲長孺猶病不如,何況公孫丞相以下?”可是,東方朔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總是直言極諫吉凶難卜。於是,他就利用滑稽天性和異世脱俗的行為來保護自己,迷惑他人。長安娶婦、拔劍割肉、醉遺殿上、智辨騶牙等,也確如張溥所論:其形跡與侏儒俳優相近――只不過這就是東方朔所説的“聖人之道,一龍一蛇;形現神藏,與物變化”的處世思想的外在表現,是東方朔的大隱智慧而已。 [1] 
我們過去似乎過多地批評東方朔的大隱思想是一種庸俗的混世活命哲學,是一種消極有害的思想。其實,從社會政治歷史的角度看,它反映出在封建專制主義政治下正直的封建士人遭受壓抑、不平的悲哀的生存困境,也委婉曲折地表達出封建士人對封建專制主義政治的不滿、反抗、憤懣和無奈;從士人個體的角度看,它反映出封建士人對獨立、自由、高尚的人格精神頑強不息的追求,也折射出封建士人進退兩難而又委曲求全的辛酸心態。伯夷、叔齊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自己高尚的精神節操,顯示出高揚精神價值的傾向;以“自隱無名為務”的老子、莊子,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顯示出高揚生命價值的傾向;而東方朔的大隱之道,就是要在二者之間尋求平衡和統一。這或許就是東方朔大隱智慧的思想文化意義和人生意義吧
小隱於野大隱於市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4Qb20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