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緩從恆,事急從權/事急從權、不問規章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禮聘孔子,孔子前往。當時吳、楚交戰。孔子一行自陳國南入楚地,通過這片「軍事活動」區域時,受困於陳蔡之間。《闕裡述聞》載:「於是孔子無上下之交,厄於陳、蔡之間,不能進,不能退,絕糧於陳桑落之野。」
孔子被圍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整整10天沒有飯吃。有時連野菜粥也吃不上,孔子和學生們都餓極了。子路不知從哪裡弄來了一隻煮熟的小豬,孔子不問來路,拿起來就吃;子路又拿了別人的衣服換了酒,孔子也不問酒的來路,端起來就喝。
可是,等到魯哀公迎接他時,孔子卻擺出了正人君子的風度,蓆子擺得不正不坐,肉品割得不正不吃。
後來子路便把心中的疑惑問了出來:「先生,您為什麼現在與在陳、蔡受困時表現不一樣了呀?」孔子衝子路招招手,道:「子路呀,來!我來告訴你。"
孔子與弟子
坐下後,孔子語重心長地說:子路啊,你跟了我也不是一天了,你應當知道「事緩從恆,事急從權」的道理呀!權,然後知輕重。事情不緊急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原有的法制行事;但遇到緊急的情況,我們也不可死守教條,必須有所變通才成!當時我和你是急於求生,現在我和你是為了求義;以前我那樣做只是為了生存下去,今天我這樣做才正是為了講義呀!
孟子有關「事急從權」的一場辯論
《論語·先進》中記述了孔子「事緩從恆,事急從權」這一觀點。孟子也非常支持、讚賞孔子這一觀點,這從他和齊國著名辯士淳于髡的對話中就可以真切感受到。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
《嫂溺,援之以手》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 乎?」
翻譯過來就是:
淳于髡問:「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嗎?」
孟子說:「是的。」
淳于髡又問:「那麼,假如嫂嫂掉在水裡,小叔子可以用手去拉她嗎?」
孟子說:「嫂嫂掉在水裡而不去救,這是豺狼的行為!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嫂嫂掉在水裡,小叔子用手去拉她,這是通權達變。」
嫂溺,則援之以手
淳于髡說:「現在國家和民眾都瀕臨危境,先生不去救援,這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國家和民眾都瀕臨危境,那需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裡,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難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嗎?」
「男女授受不親」是中國古代禮制中的一條。有鑑於此,當「嫂溺」的時候是否「援之以手」就成了一個令人尷尬的問題。亞聖畢竟是聖人級的高手,略施機鋒轉語, 以「權」釋「禮」,機智又不失幽默、出人意表地回答了對手的詰難, 著實令人嘆服。
禮是古代治國的綱紀,其中「男女授受不親」是極重要的一條規定,人人必須遵守。然而當嫂子掉入水中有生命危險時,孟子主張「援之以手」,小叔應當伸手援救嫂子。對此,孟子解釋說:男女授受不親,是禮;嫂溺援之以手,是權。
行禮圖
在這裡,孟子明確提出了權變的思想。權變,就是變通。禮的規定,只是針對一般情況而言,而世事繁雜,總有許多預料不到的情況發生,因而必須得有變通。沒有變通,固守教條,往往事情行不通。在「男女授受不親」這樣的重大原則問題上,在特殊情況下也是可以變通的,體現出了傳統思想現實和靈活的一面。
寫在後面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能維持社會有條不紊,人民安居樂業。但按規矩也不能一味照搬,固守教條、不近人情往往會鬧出笑話,甚至會鑄成大錯。
孔子
「事緩從恆,事急從權」。我們可以看到,「聖人」並不墨守成規,恰恰相反,他們通權達變,盡顯智者風範。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這兩位「聖人」都非常重視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
在我們印象中,聖人都是些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他們為「萬世師表」,面顯高冷,不苟言笑,說話做事往往與眾不同,充滿著說教意味。但從以上事例我們不難看出,聖人並不倡導拘泥於成教,而是強調應根據實際情況圓活變通。聖人也是人,聖人也有可愛與溫情的一面。不是嗎?
參考文獻:《孟子·離婁章句上》、《闕裡述聞》、《墨子·非儒下》、《論語·先進》
「事急從權」!有規矩還應會變通,「聖人」也有可愛溫情的一面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TKbad0
--------------
事急從權(shì jí cóng quán),漢語成語,意思是指事情緊急的時候要看情況有所變通,不可死守教條。出自《後漢書·王允傳》。
出處
權宜之計出 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王允傳》:“及在際會,每乏温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羣下不甚附之。”
“權”,利害關係。所謂從權就是由於各種原因造成事情沒有辦法處理得面面俱到,從各個方面考慮,力爭把將事情儘量做到利大弊小。
“嫂溺援之以手”謂之“從權”,沒有必須“從”的“權”,也沒有絕對不用“從”的“權”,權大權小須衡量,是謂“權衡”
事急從權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cGFL3V
--------------------------------
事急從權,比喻事情緊急的時候要看情況有所變通,不可死守教條。
事情緊急的時候要看情況有所變通,不可死守教條。“權”,利害關係。所謂從權就是由於各種原因造成事情沒有辦法處理得面面俱到,從各個方面考慮,力爭把將事情儘量做到利大弊小。“嫂溺援之以手”謂之“從權”,沒有必須“從”的“權”,也沒有絕對不用“從”的“權”,權大權小須衡量,是謂“權衡”
出處
權宜之計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王允傳》:“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
在現代職場上,員工的角色扮演和工作的合理分配等議題,從來都是一個難解的矛盾,也很難找到一個皆大歡喜的「標準答案」。
「老師,我覺得真不公平!這件事明明不該是我負責的,主管卻強加在我身上!」這樣的敘述,恐怕是筆者從事職場溝通教學以來最常碰到的問題。對此,有其他從業務的同學回應:自己每天在外勞碌奔波,談判場上費盡心力,好不容易拿下訂單,回到公司關起門來,結果後勤單位不願意協力,推託這不是自己的份內責任,眼看對客戶承諾的事就要「開天窗」了,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更有在公司擔任小主管的同學表示:「我也很無奈呀,上司把工作交代下來,我不分下去,自己一個人更不可能獨立完成,現在年輕一輩的工作者自我意識強、抗壓力差、一點委屈都不能接受,真難溝通。」
面對這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場面,許多時候來自不同產業、不同身分的學生在課堂上激烈的辯論,甚至演變成言語衝突時,對作為講師的筆者而言,確實是一大挑戰。
在現代職場上,員工的角色扮演和工作的合理分配等議題,從來都是一個難解的矛盾,也很難找到一個皆大歡喜的「標準答案」。多數人只能著眼於自己眼下的權益,訴諸「換位思考」無疑是難上加難,更有同學對筆者說:「道理我都懂,但就是無法克服當下的感受,我想要的是一個馬上能解決我當下問題的方法。」以下筆者就試著站在各方角色的立場,試著去解答大家問題。
即便工作相互交集,也要明確設立邊界
「邊界」是筆者教學一段時間下來發現當今職場上最普遍遭人忽略的議題,不管是職權、職責、部門與部門或個人與個人間邊界的模糊,往往是產生爭議的最主要原因。一種名為「上下三度」的現代化組織設計原則(意指同部門中每個員工皆能熟悉自身工作鏈條上下游三層的工作內容,原意為同事間可互相支援、互為代理,提高效率之外,更能避免人員流失而產生的工作斷層,諸如阿里巴巴、京東,都有類似的組織設計),或是一種訓練「通才」的觀念盛行,導致每個人都對他人的工作方法得以指手畫腳,但真正請求他人協助時,卻又退避三舍,早年那種傳統如製造業流水線,每個人只要顧好自己眼前工作的模式,早已不復存在。
只是,即便是公司刻意設計出具有交集的工作方法,彼此設立出清晰明確的「邊界」與「原則」,其實更為重要。否則,人的慣性都會偏向爭搶那些明顯簡單輕鬆的工作,並視為自己的職責,用以填滿工時,複雜或枯燥無味的工作則往往會被晾再一旁。因此才會出現主管必須居中協調,強壓某些你不願意從事的工作在身上。也因此,筆者建議,不論員工與員工、部門與部門,甚至公司與公司之間,都必須更清楚的意識到清晰明確邊界設立的重要性。就算有交集的情況,也要明確的訂定,執行與監督、實施與複核等角色分配,更要明確互為代理人啟動的時機與條件,才能真正發揮制度設計中減少錯誤、提升效率的初衷。
圖/Shutterstock
對於打破規則的要求,Just say NO
有了以上的基礎,一旦碰到任何超出規範、妄加干涉或將明顯不歸屬於自己的工作強加於你時,請你直接果斷的 Say No──需知道,你拒絕的並不是增加的工作,而是被破壞的規則。
這樣做顯示出你是這個組織中規則的捍衛者,就算爭端升級,由更上級出面仲裁時,請你堅持一樣的立場和說法。作為上位者,即便再重要的事件,如果不能分辨出單一事件進行的順暢與否,與公司規則秩序的權威性之間的輕重,那麼問題顯然就在上位者的身上了。朝令夕改或是以輕率的態度破壞規則,久而久之,員工、上級或更高的經營層自會對此有所定見和公評。
若你質疑筆者這麼說會不會過於理想化而缺少變通與緩衝,那麼我會說,就算今天你要通融破例而去接受一些原本不是你該承擔的工作,也要站在規則的基礎上告訴他人這是你出於同事情誼和工作負荷量許可下的選擇,並且詳實的記錄下來。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要令人感到虧欠或是斤斤計較。你所做的只是在記錄例外情況,並且通過一段時間後整理成數據,交由主管評斷,是不是工作的設計上出了問題,而問題的程度又是如何? 
例如:你所在的編輯組 A 總是多花時間和人力協助編輯組 B 審稿校閱,一個季度下來每月平均將近 100 則,如果又在同樣的資源和人力的情況下,那麼做為主管應該要去評估,編輯組 B 的工作效率是否出了問題,又或者是在文章分類或工作分類的方式必須調整。那麼,你所做的就不是打小報告或是與人計較,而是為工作效率的提升有所貢獻。 
圖/Shutterstock
比工作更重要的是如何工作
筆者一直以來都是專案管理的奉行者。自從擔任主管以來,我總是認為「如何做工作」比工作本身更為重要,因此每當被交付工作又牽涉到多人分工協作時,總會在事前進行工作分析和規劃。當然,這麼做確實常常遭到他人質疑,例如:你把拿來做計畫的時間用來做事,工作可能早就做完了。也確實,初期當筆者經驗還不夠豐富時,往往會因此多花 2-3 倍的時間,但隨著經驗和團隊默契的不斷提升,當團隊碰到相同工作時,我們的效率與分工就明顯優於他人。 
因此,筆者認為每位擔任主管的讀者,都應該試著加強自己的管理和團隊領導能力,隨著組織發展與環境的不斷變化,衍生出新工作是很自然的,從不改變的一灘死水才令人擔憂。身為主管,你是否具備有全局觀?是否能帶領團隊不斷的提升現有例行工作的效率,未雨綢繆的為未來新交付工作騰出多餘人力與空間,並且懂得適度的向上管理和爭取資源,而不是左手接工作,右手拋工作,永遠 case by case,永遠犧牲的只是下屬的權益。 
別忘了,你也要成長
當然,作為基層員工的你,也必須具備正向積極的認知:隨著經驗和能力的成長,你的工作負荷量和多工處理能力也該應該不斷的提升,本就不該是一成不變或原地踏步。就像少林寺的小和尚起初每次只能提一桶水,幾年後成為武林高手後,一次可以提 10 桶水,但所需的時間是一樣的。
面對職場中的各種「不得不」,不妨正面的將之視為給自己的挑戰或能力的驗收,這些都是為自己升職加薪或提高履歷份量所累積的資本。
最後,如果你還是感慨筆者所敘述的離現實太遙遠,職場上從未遇到過積極、開明、自律如筆者所述的公司、主管或同僚,那麼,不妨退而求其次,把你所經歷的一切作為負面教材,反向的學習,直到有一天當你成為可以決定他人工作或制定規則的角色時,請不要再重蹈覆轍,試著為更合理、健全的職場環境做出一份貢獻吧。「這件事不歸我負責,卻被強加在我身上」──面對職場上的不合理分工,只能忍氣吞聲嗎?|馬振洲/華人文創聚焦|換日線 https://bit.ly/3xde7v6


過猶不及,是說在處理問題,要考慮和把握好度的問題,可以透徹但是不能太徹底或者絕對,否則就會起反作用;事緩則圓,是說碰上緊急事件的時候,首先不能慌亂,要考慮好全局,找到好的切入點再放手施為,這樣才能夠圓滿解決。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先進》
原文:子曰:過猶不及。事緩緩從恆,事急從權;事緩則圓,事急則亂。
譯文:孔子說:事情做得太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
事緩從恆,事急從權;事緩則圓,事急則亂:知見四字四句中國古代格言精選精編41條 - 台部落 https://bit.ly/3vszGaK
「事緩從恆,事急從權」。我們可以看到,「聖人」並不墨守成規,恰恰相反,他們通權達變,盡顯智者風範。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這兩位「聖人」都非常重視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
在我們印象中,聖人都是些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他們為「萬世師表」,面顯高冷,不苟言笑,說話做事往往與眾不同,充滿著說教意味。但從以上事例我們不難看出,聖人並不倡導拘泥於成教,而是強調應根據實際情況圓活變通。聖人也是人,聖人也有可愛與溫情的一面。不是嗎?
緩以養“穩”
民間有句諺語說:“事急則變,事緩則圓。”
碰到事情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慢地設法應付,不僅可以圓滿的解決問題,還可以培養人的氣度,使人變得沉穩老練。
曾國藩說:「世事多因忙裡錯,更從容。」凡事緩一緩,三思而後行,也是一個人涵養的重要體現。
《明史》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明朝宣宗年間,趙豫做了松江府知府。
這裡的人們常常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動不動就興師動眾對簿公堂,打個官司。
趙豫到松江後,實行了一個方法,凡是見到來告狀的,如果不是要緊的事,就對告狀的人說:“明天再來吧。”
一次是這樣,兩次是這樣,久而久之,趙豫就有了一個外號,叫做「松江太守明日來」。
很多告狀的人,大都是逞一時的氣憤,過了一夜,或者氣就自己消了,或者經人勸,也就不再起告狀之心了。
也正是趙豫這種緩緩的方法,松江一地好打官司的現象逐漸少了,社會也安定了許多。
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有其自身規律,凌節而施反而會適得其反。
這時候緩一緩,找到癥結所在,先集中精神打開癥結,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懂得了緩的智慧,懂得什麼叫做隨機應變,什麼叫做恰如其分,什麼叫不偏不倚,什麼叫謹言慎行,什麼叫遠離是非。
做事緩了,做人就穩了。
0 2
退以養“厚”
「至剛易折,上善若水。」正人之為人處世,猶如流水相同,善於便當萬物,又水性至柔,不與人紛爭不休。
由於他們理解,能低者,方能高;能曲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剛;能退者,方能進。懂得退讓是一種厚道,也是一種智慧。
郭子儀歷經唐朝的玄、肅、代、德四代皇帝,身居要職,但善始善終,就在於他懂得退讓的智慧。
與郭子儀同朝的魚朝恩,是皇帝身邊的宦官,此人沒有多少才能,但卻會溜須拍馬,深受皇帝寵幸。
魚朝恩對郭子儀的才幹、權力十分妒忌,曾多次在皇帝面前打小報告,誹謗攻擊郭子儀,但都沒有得逞。
眼見無法撼動郭子儀,這個小人居然喪心病狂地暗中指使人盜郭家的祖墳。
當時郭子儀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手握重兵,連皇帝都敬他三分,要除掉魚朝恩,真可謂不費吹灰之力。
當郭子儀從前線返回朝廷時,滿朝文武也都以為他必將有所行動,豈料郭子儀卻對皇帝說:
「我多年帶兵,並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殘暴行為,士兵毀壞別人墓墳的事也很是不少,我家祖墳被掘,這是臣不忠不孝、獲罪於上天的結果,並不是他人故意破壞。”
「常立人前遭人妒,木秀於林風必摧。」人既要有登峰造極之術,也要有勇於退讓之道。
退讓不是懦弱,而是留有餘地;退讓並不是無能,而是大度,得饒人處且饒人。
只為一時之氣的人,永遠學不會退讓;真正的強者,最懂得以退為進,以柔取勝。
0 3
捨以養「慈」
《左傳》中有句話:“君以此始,則必以此終。”
有捨才有得,捨棄虛偽,就會獲得真誠;捨棄無聊,就會獲得充實;捨棄浮躁,就會獲得踏實;捨棄功利,就能回歸平淡。
捨是一種仁慈的德行,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在飛速行駛的列車上,一位老人不小心將剛買的新鞋從窗口掉下去一隻,周圍的旅客無不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一隻也扔了下去。
眾人大惑不解,老人卻從容一笑:「鞋無論多麼昂貴,剩下一隻對我來說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把它扔下去,就可能讓拾到的人得到一雙新鞋,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老人在丟了一隻鞋後,毅然丟下另一隻鞋,這便是懂得了捨的智慧。
與其抱殘守缺,不如全部捨去,或許會帶給別人幸福,同時也使自己避免貪婪而培養仁慈。
什麼都捨不得的人,最後什麼都得不到。雙手握得太緊,手中什麼都沒有。只有放開了雙手,才能握住整個世界。
人活一生,越是想得到的東西,越是捨不得的東西,越容易被忽視,越容易失去。
做人,一定要懂得捨與得,在捨與得之間,學會放手,學會獲取。
物忌全得,事忌全美,人忌全盛。生活絕對不會虧待得付出的人。
0 4
靜以養“清”
老子說:「濁而靜之徐清。」一杯本來清澈的水,不停地搖晃,它不會清澈;一杯渾濁的水,不去搖晃它,會自然清澈。
心亦如此,如總搖晃不停,就會處於混亂狀態。人生是一種態度,不亂於心,不困於情,心靜自然天地寬。
有人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儘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
心靜,是一種最好的心境。
黃昏時分,有一個木匠,站在一個高台上,和徒弟拉大鋸,鋸一根粗大的木料。
一不小心,他手腕上的手錶的錶鍊甩斷了,手錶就掉到地上的刨花堆裡了。
可是地上刨花太多了,怎麼也找不到。
他的幾個徒弟也過來打著燈籠幫他一塊兒找,大傢伙兒一塊兒找來找去,怎麼也找不到那小小的一塊表。
木匠一看,說算了算了,不找了,等明天天亮再找吧,說完就收拾收拾,準備吃飯睡覺了。
過了一會兒,他的小兒子跑了過來:“爸爸,你看,我找到手錶了!”
木匠很奇怪:“我們這麼多大人,打著燈籠都找不到一塊小小的手錶,你是怎麼找到的呢?”
孩子說:“你們都走了,我一個人在院子裡玩。這院子裡靜下來了。我忽然聽到嘀嗒嘀嗒的聲音,順著聲音找過去,就找到手錶了。”
“水靜極則形像明,心境極則智慧生”,水面靜,才能映出美麗的月亮。心靜,才能接收到最大的能量。
心靜了,才能聽見自己的心聲;心清了,才能照見萬物的實性。
心靜則清,心定則恆。
事急則變,事緩則圓_郭子儀 https://bit.ly/3PKow8b
-----------------
小事不急,大事不亂,事急則變,事緩則圓
小事不急,大事不亂,事急則變,事緩則圓 https://bit.ly/3J2j78t
時間不能排得太滿,日子不能過得太緊,人生不能走得太急,緩一緩、慢一慢、靜一靜,未嘗不可。
古人說,事急則變,事緩則圓,靜中生智,深以為然,把握好人生的節奏,才能行穩致遠。
無論做什麼事情,越急越容易出錯,越忙越容易出亂,只有緩緩、靜一靜,才能理清思緒。
生活忙亂,就會過成一地雞毛,日子越緊,心態就會越糟糕,事情是急不來的,心靜方能從容。
無論遇到什麼事,都要沉得住氣,耐得住性子,靜得下心來,千萬不可操之過急,更不可魯莽行事。
煩人的事放一放,緊急的事緩一緩,糟心的事靜一靜,三思而後行,才能掌握事情的主動權。
有些事需要變通,那就退一退;有些路走不通,可以繞一繞;解不開的結,不如選擇放一放。
很多時候,操之過急,反而容易火上澆油,適得其反,不如沉下心來冷處理,可能會事半功倍。
小事不急,大事不亂,按照自己的節奏,跟隨自己的心意,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去應對。
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要學會審時度勢,謀定而後動,切忌忙中出亂、急中出錯,後悔晚矣。
不論說什麼話,都不要急著出口,想好以後再說,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是不可能收回來的。
為人處事,一定要謹言慎行,不急不躁,不緊不慢,不卑不亢,沉著冷靜,才能篤定前行。
如果事情撲面而來,那就穩穩地接著,盡力而為,至於結果,不必太在意,也不必耿耿於懷。
放慢生活的節奏,讓自己有時間充電,陪伴在意的人,去做想做的事,盡情享受幸福。
放慢前進的步履,複盤走過的路,欣賞沿途的風景,思考未來的方向,只為能走得更遠。
生活千變萬化,命運變幻莫測,事情千頭萬緒,唯有靜下心來,按照自己的節奏,以不變應萬變。
事情來了,坦然接受,盡力解決;事情去了,果斷放下,盡快釋懷,別讓自己背負太重的包袱。
人生莫過於,努力過但不強求,付出過但不後悔,失意過但不失望,失敗過但不放棄,如此便好。
小事不急,大事不亂,事急則變,事緩則圓 https://bit.ly/3J2j78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