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北社番界碑-日北社(距竹城西南七十五里-(距苑裏街八里))日北社番界碑-日北社(距竹城西南七十五里-(距苑裏街八里))日北社番界碑-日北社(距竹城西南七十五里-(距苑裏街八里))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查詢資訊系統-藏品資料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日社…在縣北」。 日北社番界碑-文化部-典藏網-藏品資料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日北社(距城九十里)」。
陳培桂《淡水廳志》「日北社(距城九十里)」。
沈茂蔭《苗栗縣志》「日北社(距縣西南四十公里)」。
陳朝龍、鄭雲鵬《新竹縣志初稿》「日北社(距竹城西南七十五里)」。
蔡振豐《苑裏志》「日北社(距苑裏街八里)」。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記載,一六四七年日南社二十戶七十人(日南社疑南日社之誤),本社荷蘭時期已有文獻記載。
《雍正硃批奏摺選輯》雍正四十年十月二十四日巡台御史索琳奏聞事摺「据堋山通事具稟:本月初二日南日社熟番大字加六歇等共十一名,同往東勢山邊砍木,被內山生番五十餘人突出,殺死甘仔歇老鬱等四名,又箭傷二名等情。」記載南日社屬熟番及番害情形。
日北社由南日社分出,是南日社之北社,雍正十年福建總督郝玉麟奏摺載有「大甲東、南日南北等社,士官、通事率男婦共六百餘名餘名執旗掛彩跪投軍前,情願出力堵截兇番。」63,雍正十年九月十八日,署福建總督郝玉麟(恭報進剿作亂各番社情形摺)「大甲東社、南日、南北二社率男婦老幼數千,齊赴行營叩接,稱係好番。查岸裡三社、南日、南北二社從未為歹,重加獎賞鼓勵。」(大甲東西社古文書31頁)這是南日社分為南、北兩社以及雍正年間與官方接觸之文獻記載,日北社之社址在今苑裡鎮舊社里,俗稱舊社庄,是因襲南日社之社址64,乾隆年間除了舊社聚落以外,在古亭笨庄邊也有番社65,該處隔番仔田溪(房裡溪)南側,是社苓里虎尾寮庄,應同屬古亭笨社聚落,在虎尾寮庄西側尚留有荒塚,是聚落留下的遺跡,下社苓庄66是指社苓下庄及下竹圍仔庄,已因水災流失(在今社苓郭家下竹圍北邊),是日北社的聚落之一,留下社苓庄它土地公廟及牛埔荒塚可為見證,而牛埔邊農民整地發現埋沒之房屋地基及瓦礫67,是聚落之遺址。溪心庄68在山柑庄西「相合湧」(泉音三角湧)的地方,有大甲通苗栗官道經過,也是日北社的聚落之一,西北側是貓盂社之境域69,在水災流失後,由留下大寮及大墩之荒塚70,可以推定是大聚落的地方。社苓崁頂也有日北社聚落,刺竹圍於日治時期拆除,尚留下百年以上刺桐老樹一棵,為聚落作見證,在日北社北邊青埔公墓西側的聚落稱之為青埔社,在苑裡溪上游北岸大埔的聚落稱之為大埔社71,在今蕉埔里十一鄰,後來在芎蕉坑口新興聚落,稱之為「新社」,是大埔社之子社72在今蕉埔里七鄰,而原有大埔母社又稱為大埔舊社73,但大埔新社建立後,大埔舊社也同時存在,由當時土地契約書四至可得知族人耕作田園並未遷徙,咸豐八年尚有以大埔社東門74為地標之契約書,舊社並未廢棄,另在石頭坑也有聚落,今石鎮里余厝庄尚留有光緒十年建,大興化庄之土地公廟,大興化庄是族人聚落漢化後之地名,也是日北社之聚落之一。除此之外,西湖鄉打哪叭溪兩岸,部份屬日北屯營埔地,日南、日北兩社屯丁都分配有屯田埔地,並招佃承墾75,除屯田埔外,西湖鄉下埔村營頭埔與番仔埔、高埔村美干凸,以及金獅村、龍洞村之阿未坑、打哪叭溪76以及銅鑼鄉九湖村員潭仔、樟樹村番仔寮坑、興隆村社寮坪都是日北社族人聚留下的地名,居三義鄉打哪叭溪上游沿岸,打叭社依地緣關係,可能日北社聚落之一77,但有待進一步查究。
(二)社域的分佈
日北社以苑裡鎮舊社里舊社庄為中心,其境域由北而南有西湖鄉阿未坑78,今金獅村、龍洞村、五湖村九份一帶79、下埔村番仔埔80、高埔村米干凸81,東到銅鑼鄉竹森村三座厝82、九湖村員潭仔83、樟樹仔番仔寮坑樟樹坪84及三義鄉西湖村拐仔湖八櫃一帶,以及打哪叭溪上游沿岸打叭社85,西沿通霄鎮城南里出水坑86、南和里十坑公館87、福興里馬林坑、烏樹頭88、坪頂里大坪頂89、苑裡鎮水坡里兔仔坑、台牛湖90、福田里田寮庄91、田心里田心庄92、山柑里溪心庄93,南至山柑溪94約今山柑圳為界以北屬日北社,在苑裡鎮行政區尚包括有蕉埔里95、山腳里96、舊社里97、石鎮里98、南勢里99、上館里、玉田里、泰田里100、社苓里101合計十三里,佔苑裡鎮行政區一半以上,是蓬山八社中跨越五鄉鎮之大社。
日北社無「解」姓,解大賓於明治四十五年一月三十日由苗栗一堡新港庄,土名東西社百五十二番地遷入苗栗二堡社苓庄土名公館仔六十六番地之二十四居住。修族譜自稱為一世指由他開始到苑裡立業,他是解氏遷入苑裡第一世祖。
日北社的社址與境域 https://bit.ly/3vngtGO


石牌漢番界碑,是原設於今臺灣臺北市北投區的土牛界線界碑,被列為臺北市文化資產,今各遷至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捷運淡水線石牌站。
石牌漢番界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7xj3r8
由來
雍正、乾隆初期,漳州人賴、魏、謝三姓為開發北投庄而侵占原住民土地,時起爭端,淡水同知曾日瑛為此而立下界碑[1][2]。刻寫「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南勢田園歸番管業界」指明將唭哩岸庄東邊的水田、南邊的菜園標示原住民的產權,這兩地分別即今日的行義路與石牌路交會處、石牌派出所週圍[3]。設立時間約於乾隆十年(1745年)到十三年(1748年)間[3],傳說界碑四座[2]、三到五座[4]。
石牌庄漢番界碑
其中一座立於石牌庄[2][3],鄉人轉音以「碑」為「牌」成為當地地名[1][5][6]。附近種有凱達格蘭族稱「Ratoo」的莿桐,他們藉此莿桐花開季,作為獵鹿捕魚、採收粟米、杵臼豐食、迎接婚慶的指標[7]。碑在日治時期一旁就是石牌火車站[2],後送入臺灣總督府博物館[3]。1986年臺北市立文獻會將收集到殘碑於新公園闢建碑林[8]。此放此碑外,尚有奉憲示禁私挖煤灰者立斃碑、敕建鳳山昭忠祠碑、添建艋舺大渡碑、有夷之行碑、客路須知碑、經理謝打馬眾番界址碑、劉門許氏立存田屋業牌[9]。
礦溪庄漢番界碑
另一座立於礦溪庄[1][3],即北投永和里[1][3],原在今日振興醫院附近的明德路旁[6]。碑高120公分[1]、寬35公分[5]、厚27公分[3],石材為觀音山的安山岩[3]。1935年遷移至石牌派出前庭院保管[1][3],當地人余加儀稱是他所移動[6],地區今日屬於文林里[10]。
1994年5月7日,臺北市政府民政局開始對史蹟學者初步建議的全市21個歷史性建物名單,由民政局長莊芳榮領隊,參與的學者包括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宗賢、文化大學教授李乾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黃富三、古風史蹟協會理事長張文及內政部代表、臺北市議員資馨儀及張秋雄,第一站來到石牌派出所,與會人員對於該界碑的歷史價值多給予肯定[11]。6月3日,民政局開會決議將界碑、東和禪寺鐘樓、臺灣大學校門、師大行政大樓提報為三級古蹟[12]。8月23日,此碑被以「唭哩岸漢番田園界碑」之名由臺北市政府市政會議同意提報為三級古蹟[13]。
1996年11月5日,因石牌派出所將改建,眾人商討此碑保存問題[2][14]。由於北市文獻會提供的解說資料上有錯,將二二八公園碑林中的漢番界碑,誤認是今日在石牌派出所的界碑,導致在場的師大教授王啟宗誤會,便和當地里長蔡阿梯爭吵歷史,最後由石牌派出所主管林志誠發言,證實石碑在該所至少已留存廿年以上,及蔡里長火速回家抱來一面1975年間北市文獻會的解說碑,方澄清誤解[14]。市議員陳進棋等人建議遷往捷運石牌站內置放、或原地保存[2]。
1999年5月11日,北投吉慶里的唭哩岸社區博物館負責人黃勝宗和社區發展協會、志工研商後,對接手此界碑表達高度意願[10]。同月18日上午,民政局前往會勘,由於只邀請兩個里參加,引起未受邀請的里民抗議,受邀的里民又各自堅持要將碑立在自己的里內,現場一度相當吵鬧,妥協之下將界碑設在捷運石牌站,才解決爭端[4]。次日,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副局長葉良增、立農、文林、福興、吉慶、裕民里長陳海山、劉憲昌、吳廷彥、黃勝宗、謝延龍等人一同在石牌站實地會勘,由八旬的耆老余宗道解說歷史,最後決定以石牌站前廣場作碑址[15]。7月13日,時任臺北市市長馬英九與台北捷運公司董事長李博文、市府民政局長林正修、警察局局長王進旺等人共同為遷至石牌站的漢番界碑揭碑[1]。
碑體配合碑文意義,面向西方,即告訴河岸向內陸開墾的漢人,越過此碑以後就是原住民之地[3]。2002年6月1日,由台灣平埔原住民協會、台北市凱達格蘭協會、台北縣凱達格蘭協會、台北市文化局、山水客人文工作室共同主辦的「二〇〇二凱達格蘭族地.莿桐花開平埔文化祭」,選在此處集合,沿大興街、福安宮、北投陳濟棠墓園健行上山,登上北投高地丹鳳岩,點唱十九社名,進行敬天祭祖儀式,明日巡禮番仔厝保德宮、各舊社十一株莿桐樹,最後登上崎嘎勞別頂社,俯瞰北投社平原日落[16]。
石牌漢番界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7xj3r8

礦溪庄漢番界碑日北社番界碑-日北社(距竹城西南七十五里-(距苑裏街八里))

日北社番界碑-日北社(距竹城西南七十五里-(距苑裏街八里))

公告資料
類別古物 級別一般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 - 圖書、報刊
石牌漢番界碑|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48wU48Y
公告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2008-03-03府文化四字第09730534700號
評定基準1.具有歷史意義或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文化特色2.具有史事淵源3.具有珍貴及稀有性者4.具有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
指定理由1、該石碑立於乾隆10-13(1745〜1748)年,距今已二百餘年。
2、該石碑為淡水同知曾日瑛為確定漢人與原住民墾耕界限,立石於二者交界處,以絕爭地,見證了臺北盆地之開發史。
3、依「臺北廳誌」記載,漢番界碑目前僅存二塊,一在磺溪莊,另一在石牌莊,前者即位於今捷運石牌站前之石碑。
4、北投「石牌」地名,亦因此石碑而得名。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及第5條
所屬主管機關臺北市政府
古物保管單位其他
古物保存所在地
保存單位
保存空間屬性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其他
現況地址縣市行政區地址
臺北市
北投區
捷運石牌站前
數量1件
保存現狀完整良好石牌漢番界碑|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48wU48Y


台灣番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16年日本人所繪臺灣地圖_Map_of_Taiwan_-_Formosa_by_Japanese日北社番界碑-日北社(距竹城西南七十五里-(距苑裏街八里))

台灣番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