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生、監生、孿生,同樣是秀才,因等級而地位和收入大不同
一醉清風攬月
貢生、監生、廩生,同樣是秀才,因等級而地位和收入大不同- 知乎 https://bit.ly/4aFs9ot
秀才是院試考中的讀書人,秀才其實也有層級,不同層級的秀才地位有很大的差異。《儒林外史》中有各種各樣的讀書人,嚴監生因吝嗇而被人所熟知。嚴監生一家都是讀書人,他的哥哥是貢生,大舅哥分別是府和縣的廩生,幾個讀書人的收入和地位差異還是很明顯的。不管是監生還是貢生,都是秀才。範進這樣的秀才過得窮巴巴的,讓賣豬肉的岳父都看不起,而嚴監生則累積十萬家財。
秀才要參加秀才的等級考試--歲試。優秀者定為廩生,是可以有津貼的。廩生有名額,府、州、縣大概是40、30、20個,超過這個名額的稱之為增生,如果廩生缺額增生可以補缺。其他的秀才是附生。
廩生按現在來講就是公費學生。每年有4兩津貼銀子,不過這點銀子並不是最重要的。每個童生要參加考試,必須有廩保,就是廩生做保證人,一個童生要兩個保人,一個是認保,自己找的,一個是派保,官方指定的。當然都不是免費當保的,都要收費的。
認保孿生和派保廩生
廣義上講,貢生都是國子監的學生。從狹義上講,監生指貢生以外的國子監學生,包括優監、恩監、蔭監、例監等。優監是從增生、附生中選優入監。恩監和蔭監接近,一定品級的官員,準許送一子入監讀書。皇帝特許的是恩監;官員因公犧牲,兒子入監讀書的叫做蔭監。
例監只要花錢就能買到,不是秀才而欲應鄉試,可以透過納捐取得監生出身參加鄉試。《儒林外史》中的周進就是這樣,買了監工的資格,參加鄉試。監生是沒有資格當官的。
所謂貢生,就是地方選拔類拔萃的秀才進貢給朝廷以用。名義上要進入國子監(中央最高官學)讀書,實際上國子監在後期已經淪為形式,並沒有實際進行教學。貢生有做七品及以下品級官的資格。
貢生有五種: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貢生和舉人、進士一樣被視為正途出身。歲貢是由地方定期選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府學一歲一人,州學三歲兩貢,縣學兩歲一人。歲貢的資格完全靠論資排輩,很多廩生還沒輪上就離世了。《聊齋誌異》的作者蒲松齡十九歲中秀才,還是院府縣童生試第一,然而鄉試都名落孫山,直到71歲才排隊當上了一名歲貢,等了近50年。成為歲貢生後,得了個候補訓導的官職,訓導是府州縣學副職(從八品),候補的意思是還得等。
恩貢是逢國家重大慶典由皇帝特殊恩賜的貢生。
撥貢是各省學政對本省生員加以考試,選拔操行和成績雙優的送入京城,拔貢的生員先要在當地經學政考試,被選中者還要到省城參加總督、巡撫、學政的合試,稱為「三院會考」。錄取的生員到北京後再經過朝考,合格後分等級錄用,一等的授予七品京官或知縣,二三等的授予外省知縣或本省教諭。拔貢每十二年才一次。
優貢是各省學政每三年任期滿的時候就本省生員中選擇品學兼優的人報送朝廷參加朝考的,名額有限,大省不過六人,中省四人,小省二人。一等授予知縣,二等授予教職(教授、學正、教諭等官學正職),三等授予訓導(官學副職)。
歲進士,並不是殿試的進士,是歲貢的雅稱
從秀才到進士,從鄉試到殿試,明代學子的求仕之路到底有多難? _百科TA說 https://bit.ly/3H0lw2r
--------------
《記憶中的老鄭州》文化底蘊劉家一門三秀才
【回首】《記憶中的老鄭州》文化底蘊劉家一門三秀才 https://bit.ly/3NKxoJW
清朝末年,鄭州城西南35裡的郭小寨村,劉廣鬆的子孫中湧現出了劉心海、劉芳桂、劉芳蓮父子三位秀才,一時被傳為佳話。群眾中曾流傳有「老登科,少登科,老少雙登科;父秀才,子秀才,父子三秀才」。
劉心海,又稱劉鴻儀,出生於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為劉廣鬆的獨生子。劉心海9歲時被父親送進私塾讀書,最初跟著老師學習《三字經》,那時老師只念句子,不講意義。不料他很快就將《三字經》背得滾瓜爛熟。接著他學習了《千字文》《名賢集》《勸說》《忠言》等。後來又攻讀「四書」「五經」。
同治十一年(1872),劉心海參加了科舉考試,考取「庠生」(秀才的類別),成為郭小寨村劉氏家族中第一位秀才。
劉心海後來在村里創辦了“育英齋書院”,並親任院長,培養出了張德軍、王培剛、王繼照等拔貢,李彭年、張冠三、劉經五、張景詩等多位秀才。宣統二年(1910),瀏心海因病去世。
劉心海的長子劉芳桂,字月樵,出生於同治四年(1865)。自幼苦讀,他於光緒十四年(1888),參加科舉考試,順利地考取附生,後又考取了「廣生」(秀才的類別),成為劉家的第二位秀才。此後,劉芳桂在其父劉心海創辦的育英齋書院任教,劉芳桂熱愛教育工作,任教長達20年之久,他教學認真,培養了一大批人才。民國九年(1920年),劉芳桂辭世。
劉芳蓮,字紹週,為瀏心海的次子。生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自幼聰穎好學。光緒十九年(1893),劉芳蓮參加科舉考試,錄取為「附生」(秀才類),因而成為劉家的第三位秀才。光緒三十年(1904),劉芳蓮赴開封趕考,被錄取為「廩生」(為秀才中的最高級別)。
此後不久,科舉考試制度被廢除,打消考舉人的想法。清朝末年,劉芳蓮參加了鄭州諮議局,他在任職期間,見清政府官場腐敗而辭職,全身心地投入教書育人的事業中。
民國初期,他曾應聘到密縣、滎陽縣、汜水縣等地的書院任教,後來他受聘在鄭縣的圃田、八郎寨、曹古寺等多家私立書院教書。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鄭縣縣立中學校長史廷珍(字福乾),慕名親自登門,聘請劉芳蓮擔任了公立鄭縣縣立中學的國文教師,多年教書育人,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深受學校重視和學生們愛戴。
【回首】《記憶中的老鄭州》文化底蘊劉家一門三秀才 https://bit.ly/3NKxoJW
秀才這個群體,就像現在的大學生,從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畢業,帶來的工作機會有很大差異。只有了解了秀才的分層,才能更理解秀才為什麼有的窮,有的富。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