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縣南路塔樓屯執照
(今美濃龍肚地區)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ldtwcolor/permalink/1356922634934272/?mibextid=gLXG2U

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


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3941065730870/permalink/5394559557335637/

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

糧戶執照 - Google 搜尋

下載

文物名稱
臺灣縣糧戶執照
登錄號
2020.008.1537
類別
圖書文獻類 > 文書檔案 > 政府文書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年份描述
1860
材質
紙質
尺寸/重量
長度(X軸):10.7cm 寬度(Y軸):23.7cm 重量:0.7g 
文物描述
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執照
臺灣縣糧戶執照 - 藏品資料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https://bit.ly/3Eye4uj

咸豐八年臺灣縣歸仁南里糧戶執照 : DEMOMY - 管理你的收藏


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

「茄苳入石榴」古櫥櫃

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

百年櫥櫃 「開啟」大地主開拓史
清朝道光年間和光緒年間的糧戶執照。(記者黃博郎攝)
百年櫥櫃 「開啟」大地主開拓史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PIe6GB
2011/06/09 06:00
〔記者黃博郎/台南報導〕昔日府城城外最大地主劉姓家族的百年櫥櫃,塵封百年後終於開啟,櫥內赫見完整的清朝繳稅收據「糧戶執照」,見證了劉家當時擁有現今東區、永康、仁德、歸仁等大片土地之輝煌歷史。
劉家後代漢平建設、漢平電子負責人劉平雄表示,這個「茄苳入石榴」的櫥櫃封存了一段府城東門城外竹篙厝劉姓大家族的開拓史。在這份珍貴的史料中,已完整描述當時東門城外的鄉里名稱,也見證了當時農業發展的縮影,更呼應了成大歷史系教授石萬壽為竹篙厝玄天上帝廟所寫的碑記之內容。
他並指出,因為該櫥櫃使用的是早期的鎖,不易開啟,且因家具笨重,難以搬運,加上用材精實,讓蠹蟲聞之卻步,連蟑螂都難以入侵,才能完整保留至今,也充分展現老府城「茄苳入石榴」家具師傅之功力。
櫃中文物包括昭和八年劉姓大家族祭祀公業解散因土地分割的訴狀,還有百餘張從道光至光緒年間劉姓家族繳納歲收的糧戶執照、卅餘張契頭契尾及一枚俗稱「佛頭銀」的西班牙銀幣,另有兩個三百年歷史的玄天上帝老黑布硃砂筆書寫香火,與目前看到的紅色大量印製的香火袋完全不同,都極為珍貴。
日據時代的訴狀。(記者黃博郎攝)
珍貴的「茄苳入石榴」古櫥櫃塵封多年,終於開啟。(記者黃博郎攝)
清朝道光年間和光緒年間的糧戶執照。(記者黃博郎攝)
百年櫥櫃 「開啟」大地主開拓史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PIe6GB


臺南市政府全球資訊網-善化區


清朝(台灣):納戶執照、糧戶執照等8張 | Yahoo奇摩拍賣

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

清朝(台灣):納戶執照、糧戶執照等8張 | Yahoo奇摩拍賣


圖二,1889年《糧戶執照》(來源:汪毅夫提供)
  中評社北京4月13日電(作者 汪毅夫)我在《可恥的年號》一文裡,提及民國初年在“中華民國”字樣處加蓋“洪憲”二字的稅務契單4種,并謂:“該4種文書的發證機關——福建財政廳完全不可能在‘洪憲帝制’崩潰、‘洪憲皇帝’死後,以‘洪憲’年號填發契單。合理的解釋是,此4種文書乃是在‘洪憲帝制’實行期間,福建財政廳在原已制備并使用有年的契單上之‘中華民國’字樣處,加蓋‘洪憲’二字,并於‘洪憲帝制’崩潰後的中華民國五年(1916)七月和八月,中華民國六年(1917)一月填發的。”填發機關分別是福建財政廳下屬的福建晉江縣、福建建甌縣財稅部門。廈門市收藏家陳亞元先生閱文後,即慷慨地托人發來民國五年(1916)福建閩清縣財稅部門填發的《版串執證》照片(圖一)一幀。從照片看,該《版串執證》有三點應當說明或指明:1.“版串”相當於今之所謂“聯票”,財稅部門收稅須有執證頒納戶收執、由本部門存底、報上級機關備查,所以通常要印制和填寫“版串”即“聯票”;2.該《版串執證》右上角有“閩清縣”字樣;3.該《版串執證》乃在原已制備的契單上,在“中華民國 年”之空格處填寫“伍”字,并在其右方(即上方)加蓋“洪憲元年”字樣。顯然,這是在“洪憲帝制”實行期間,在“洪憲皇帝”袁世凱使用“洪憲”年號的1916年1月1日至3月22日期間,由福建閩清縣財稅部門填發的。“洪憲帝制”實行期間,在原已制備的契單之“中華民國”年號右旁或上面加蓋“洪憲”年號,屬於便宜行事的做法;在“洪憲帝制”崩潰後,繼續使用加蓋“洪憲”年號的契單,也屬於便宜行事的做法。因便宜行事的做法,而有了便宜行事的另類契單。另類契單加蓋“洪憲”二字,是袁世凱竊國的歷史留痕。
  清代台灣也有便宜行事的另類契單。彰化吳姓某家的家藏文獻裡,有一張《糧戶執照》(圖二)。該《糧戶執照》的雕版文字“署台南府台灣縣正堂范”和“光緒拾四年”,在填寫時“台灣縣”改為“安平縣”、“光緒拾四年”改為“光緒拾伍年” 。顯然,這也是便宜行事的另類契單。其來由是:清光緒十四年(1888)范克承初任的職務是“署台南府台灣縣正堂(汪按,即知縣)”,故制備了有“署台南府台灣縣正堂”和“光緒拾四年”字樣的《糧戶執照》。到了光緒十五年,台灣縣已改名安平縣,范克承的官職亦已改稱“安平縣正堂”,而原已制備的上年契單尚未用完,故便宜行事:將雕板的“台灣縣”和“光緒拾四年”改為手寫的“安平縣”和“光緒拾伍年”。該便宜行事的另類契單,於今成為說明清光緒十三年(1887)台灣縣尚未改為安平縣的佐證。台灣縣是清代台灣初設的三縣(台灣、諸羅、鳳山)之一。清光緒十四年(1888),原台南府台灣縣改為台南府安平縣。
  附帶言之,陳亞元先生收藏頗豐,他主編的《閩台糧戶執照匯編》(九卷本)已於2021年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
汪毅夫:便宜行事的另類契單 https://bit.ly/44Oex6v

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糧戶執照:咸豐拾年,臺灣府善化里/咸豐10年臺灣府臺灣縣糧戶


光緒十四年雕版印刷的《糧戶執照》(來源:汪毅夫提供)
  中評社香港7月5日電(作者 汪毅夫)“台灣郡縣添改裁撤”其中包括“將原有之台灣府、(台灣)縣改為台南府、安平縣”,是台灣建省的一個重要步驟。                               
  在台灣方志里,從台灣縣改為安平縣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是光緒十八年(1892)設局修撰的《台灣通志稿》所記的光緒十三年(1887),另一是日據初期成書的《安平縣雜記》所記的光緒十四年(1888)。                           
  經研究取證,我認為,從台灣縣改為安平縣不是光緒十三年(1887)的事。我所得的主要證據是:        
  1.《淡新檔案》(台灣大學圖書館2001年6月版)所收的光緒十三年(1887)十二月十五日(編號1306.1)、光緒十三年(1887)十二月十九月(編號1306.2 、編號1306.3)和光緒十四年(1888)六月二日(編號1306.16)等台灣官府往來公文里,“台灣縣”、“台灣縣沈令”(似指台灣縣令沈江梅)並未改為“安平縣”、“安平縣沈令”。據此可知,直至光緒十四年(1888)六月二月,台灣縣尚未改為安平縣也。        
  2.彰化吳姓某家的家族文件里,有一張光緒十四年(1888)雕版印刷、光緒十五年(1889)三月初九日填寫頒發的《糧戶執照》(圖一)。填寫時,執照原雕版印刷的“署台南府台灣縣正堂范”里的“台灣縣”改寫為“安平縣”,“光緒十四年”改寫為“光緒十五年”。據此可知,光緒十四年(1888)年范克承初任的是“台灣縣”的“台灣縣正堂”,他到任以後,“台灣縣”和“台灣縣正堂”才改名為“安平縣”和“安平縣正堂”也。從該《糧戶執照》還可以知道,“將原有之台灣府、(台灣)縣改為台南府、安平縣”不是同步的,府的改設先於縣的改設。     
    2018年7月2日記於北京
  (作者汪毅夫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
台灣中評網:汪毅夫:從台灣縣到安平縣 https://bit.ly/4887gB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