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政要》中的崇儉尚廉思想 
【溫故知新】《康熙政要》中的崇儉尚廉思想 https://bit.ly/43ENudF
   《康熙政要》為清末章梫所纂,仿照唐代吳兢《貞觀政要》的體例,分門別類,選輯各種文獻中有關康熙的事蹟和言論,集中體現了清朝康熙皇帝的品德、學識、才華和治國之道,可以作為我們研究清史的珍貴資料。《康熙政要》共二十四卷,其中卷十三、卷十五專門論儉約、論尚廉、論奢縱、論貪鄙,從多個方面表現了康熙“崇儉抑奢”“尚廉反貪”的思想。
 崇俭。康熙从吸取明朝灭亡教训的角度来看待俭朴。他认为,“明代宫闱之中,食御浩繁。掖庭宫人,几至数千。小有营建,动费数万”。如此的奢侈浪费,岂能不亡国?所以他在《庭训格言》中说:“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作为皇帝,更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康熙认为各级官员应该按照礼制和各自的官职级别规定享有服饰和器用,反对僭礼越制,超规格随意滥用。他倡导“返朴还淳,恪循法制,敦本务实,崇尚节俭”。康熙推崇节俭之风从自身做起,著《勤俭论》以自警、自省,宫中用度钱粮非常节省,常常“化雕返朴,祛肆崇敬”。对于八旗子弟的赌博奢靡的行为“断不轻贷,必将为首者立正典刑”,即严惩不贷。康熙认为“崇宫室,丰饮食,美衣服”都是人的私欲,容易使人沉溺其中,欲望膨胀,荒废政务,产生懈怠,从而距离良治越来越远。私欲过多,德义就会减少,不施行德义就会使近处的人背离,远处的人背叛。他把节俭的重要性上升到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认为放纵奢侈安逸之心,势必影响到国家政务,其弊端无法阻挡。因此,为了形成崇尚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必须“禁奢”。《康熙政要》卷十五专门论“奢纵”。他认为,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维持风化,崇尚节俭,禁止奢侈”。康熙看到满洲贵族婚丧嫁娶过于靡费钱财,于是颁布法令,明文禁止奢侈之风。他认为,好逸乐要节制,君子修身要“勤修而不敢惰,制欲不敢纵,节乐而不敢极,惜福不敢奢,守分而不敢僭”,要保持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尚廉。《漢書》雲:“吏不廉平,則治道衰。”康熙“崇儉”的同時,非常“尚廉”,重用提拔、保護關愛廉吏。他說:“禮儀廉恥,國之四維,而宏獎官方,廉尤為重。”為什麼官員以廉為貴?因為廉潔就不會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廉則有所不取,則有所不為。凡無理無義無恥者,皆所不為”。有所不為,而後才能有所為。廉潔者不謀私利,才可以恪盡職守,勇於擔當。官吏廉潔就會“奉法以利民,不枉法以侵民”。有所不取,稱為廉潔;有所不為,稱為沈靜,廉潔而沉靜就可以為百姓謀福利。康熙求廉若渴,一朝的廉吏眾多,出現了於成龍、張伯行、陳廷敬、郭繡、傅塔臘、李光地等大批廉吏。於成龍有“天下第一廉吏”之稱,對於朋友請託的事情一概拒絕,親戚朋友的饋贈一概不取,康熙對他多次褒獎。康熙總是通過破格提拔重用廉吏,從而達到“獎一以勸眾”的目的。廉潔的官吏也容易受到攻訐,因此,康熙常常保護那些受到誹謗、排擠的清廉官員。當然,他對於貪腐十分憎恨,處罰絕不手軟,不姑息養奸。他明確表態:“凡別項人犯,尚可寬宥,貪官之罪,斷不可寬,此等人藐視法紀,貪污不悛者,只以緩決故爾,今若法不加嚴,不肖之徒何以聞警?”
 奢儉與貪廉。康熙認為,儉樸不貪對於個人而言,可以頤養福氣,延年益壽;對於官員而言,節儉可以養成廉潔的操守。官員如果“宅舍欲美,妻妾欲奉,僕隸欲多,交遊欲廣,不貪何從給之”?奢侈勢必使人貪婪成性,為了滿足慾望,必然誘發貪污腐敗。廉臣陳廷敬認為:“貪廉者,治理之大綱,奢儉者,貪廉之根柢。”要教人廉潔,先要使人養成儉樸的習慣。在《論尚廉》卷中,康熙認為,奢靡的社會風氣容易使官員心理失衡,相互攀比,從而貪得無厭,他說:“儉以養廉,奢以成貪。”從某種意義上講,節儉是人能夠約束克制自己的慾望,形成清廉的節操;而奢侈容易使人放縱慾望,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線。後來,曾國藩在《挺經•勤廉》說:“唯儉可以養廉。”戒奢有助於戒貪,守廉必須儉約。
 節儉、清廉是我國傳統官德的重要內容。《康熙政要》中崇儉尚廉的思想,可以為我們今天反腐倡廉提供一定的借鑒。
 (作者:李長庚。內容來源:學習時報。)
 百年國學,滄海桑田;沉浮升降,幾盛幾衰。國學之知識,不可不知;國學之魅力,不可不悟;國學之精髓,不可不察。學國學,可明得失、鑑是非、知興替、辨善惡,提高人文修養和德性素養。為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學國學,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對國學的溫情、敬意、尊重和認同,知古鑑今,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見微知著,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盡綿薄之力【溫故知新】《康熙政要》中的崇儉尚廉思想 https://bit.ly/43ENudF
--------------------------------------------
勤儉節約的大清康熙、雍正皇帝
2020-09-07 由 隱者康司馬 發表于歷史
 康熙從小受祖母孝莊皇太后的教育,立志要做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他身體立行——衣食住行拒絕奢侈,對那些享樂、浮誇、興師動眾講排場的事毫無興趣。
 他即位當上皇帝的第二年,一位統兵的王爺從前線派人專門給他送來一隻極奇罕見的黃色小鸚鵡,還專門用黃金打制了一個精製的鳥籠子。康熙那年剛滿9歲,還是個貪玩的孩子,這位王爺一心想要討小皇帝的歡心,卻怎麼也沒有想到,被小皇帝拒絕了,不但拒絕接受小鸚鵡,還把這個王爺一通嚴歷的訓斥。
  康熙從小就有這樣與眾不同的見識,在歷朝歷代的皇帝之中是很難得的。更難得的是,終其一生,他都堅持了自己的做法。康熙50大壽那一年,在京的一些大臣們合夥製作了一個屏風給他祝壽。一扇屏風,要說也實在算不上什麼太珍貴的禮物,況且是皇帝的50大壽,又是許多大臣們共同湊錢送的,但康熙仍然不改初衷,他只把屏風上大臣們所寫的給自己祝壽的文章抄了下來留作紀念,屏風卻原件退回,真是讓人佩服叫絕
  雍正繼位,曾大力倡導節約糧食。雍正二年他發出上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聖旨,說:「諭膳房,凡粥飯及肴饌等食,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之,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斷不可委棄。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悔改,必治以罪。」這裡,雍正為節約糧食可謂費盡心思,從人食、貓食到鳥食,交待得清清楚楚
  至高無上的封建社會皇帝,專門為剩粥剩飯的處理下一道聖旨,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大概絕無僅有。看來雍正對節約糧食的事情,是非常的重視;既有具體方法,又有懲治措施。算是下定決心杜絕奢侈浪費,提倡勤儉節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m9laej2.html

0 - 2023-06-01T200359.849


1642318413374306px-Portrait_of_Yu_Chenglong2023-06-01_2034010-3-1642319074946


于成龍(1617年—1684年),字北溟,號於山,山西永寧州(離石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廉吏。
 明朝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出生,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福建按察使。福建巡撫吳興祚向朝廷舉薦,稱為「閩省廉能第一」。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康熙「特簡」于成龍為畿輔直隸巡撫。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至二十三年(1684年)擔任兩江總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龍逝於任上,享壽66歲。
 著有《畿輔通志》46卷、《江南通志》54卷。
于成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2cGgMR
生平
早年生涯
于成龍生於山西永寧的一戶鄉紳之家。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時年23歲的他參加科舉考試,獲得副榜貢生,他考慮到父親年事已高,沒有任官就職[1]。
 為官生涯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時年45歲的于成龍,接受清廷委任,到廣西羅城擔任知縣。當時羅城地處偏遠,加上久經戰亂,縣城人口稀少,縣城中僅有六戶人家,沒有城郭和官署。于成龍安撫百姓,在當地建立保甲制度,嚴懲盜賊。治安逐漸穩定後,由於當地的人力不足,招募流民以恢復生產,並向上級請求放寬徭役。另外還動員百姓修建民宅、學校和養老院、救濟院,使百姓接受教育,窮人和孤寡老人能有所養。深得民心後,又以剛柔並用的方法,解決地方豪強欺壓百姓的行為。三年內,羅城出現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因為政績卓著被廣西巡撫金光祖和兩廣總督盧興祖舉薦為「卓異」[1][2],升任為四川合州知州。當地由於經過長期戰亂,人口只有百餘人,而賦稅徭役卻十分繁重。他到任後,嚴禁官員剝削百姓。為了使荒蕪的土地開墾,規定土地為最先耕作的人所占有,同時要求各縣注意為新附百姓解決定居與墾荒的具體困難,區劃田舍,登記註冊,借貸耕田和種子,並明確規定三年不收田租。一個月內,合州人口便增加至一千餘戶[1]。
 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龍升任為湖廣黃州府同知,當時黃州治安問題嚴重,影響地方安定和居民生活。為了瞭解盜情,他多次微服訪查,了解情況後,將地方上的盜賊一舉抓獲,對待案犯,于成龍主張慎刑,以教育為主,採取「寬嚴並治」和「以盜治盜」的方法,成效明顯[3]。
 于成龍在詞訟、斷獄方面,精於從細節上發現問題,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秉公處理地方上的疑案、懸案,使許多錯案得到平反,於是百姓稱呼他為「于青天」,于成龍再次因為政蹟卓著被湖廣巡撫張朝珍舉薦為「卓異」[3][4]。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于成龍代理湖廣武昌知府。適逢三藩之亂,湖廣不少地區發生動亂。他出面招撫,穩定地方百姓情緒,並隻身犯險,說服暴民停止行動。同年八月,于成龍調任黃州,叛軍聯絡當地豪紳造反,聲勢浩大,形勢危急。他召集當地鄉間勇士迎戰,他自己身先士卒,使得士氣大振。最終,于成龍以「民眾兩千,破敵數萬」,平定了這場動亂[4]。
 康熙十六年(1677年),調任下江防道道尹。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龍出任福建按察使。當時清廷為了對付臺灣鄭氏的抗清勢力,實行「海禁」政策。地方官員不顧連年兵禍,時常以「通海」罪名屢興大獄。他得知此事後,對這些案件提出重審,在他的力爭和主持下,先後有千餘名無辜百姓獲得釋放,于成龍因為此事第三度被舉薦為「卓異」[3]。
 康熙十八年(1679年),于成龍升任為福建省布政使,福建巡撫吳興祚並專疏向朝廷舉薦,稱于成龍為「閩省廉能第一」。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成龍被提拔為直隸省巡撫。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親自召見,賜予他白銀千兩、御馬一匹,親自賦詩一首表彰其廉能,並稱讚他為「清官第一」[5]。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于成龍升任兩江總督,升官前,將通州知州小于成龍提拔為江寧知府。任職總督之初僅轄江南兩省,江西總督由董衛國擔任,據悉於出任兩江總督的消息傳出,南京布價急速上漲,「金陵闔城盡換布衣。即婚嫁無敢用音樂,士大夫減驅從,至有驚恐喘臥不能出戶者,……奸人猾胥各鳥獸竄」。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為官太清廉導致兩江沒有送紅包給中央,成為公敵,受馬世濟參劾被下屬蒙蔽以及辱罵學政 (此兩件參劾極為空洞,被下屬蒙蔽無法舉出具體事例,總督辱罵學政則很難說有罪)。康熙知道于成龍得罪太多準備收兩江紅包的大官,加上不明真相,給予處分降五級留任,以平納蘭明珠等眾怒。康熙知道于成龍不服氣,特地將江蘇、安徽巡撫升走,暫由于成龍代理,等於總督兼兩巡撫,兩江的事于成龍說了算。[6]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龍逝於兩江總督任上,南京當地百姓聞訊後,「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由時任吏部侍郎的陳廷敬書寫碑文,作為對其廉潔一生的表彰[5],葬於家鄉永寧。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查明馬世濟參劾案的真相後,大舉追悼于成龍,並親撰碑文、祭文。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召見于成龍孫子于準,興奮地對大臣們說:<這就是老總督的孫子啊!> 隨後,晉升為四川布政使。四個月後,又升貴州巡撫。很快又從窮省貴州升到富省江蘇巡撫。
 逸事
于成龍一生勤政廉潔,無論在窮鄉僻壤的小城,還是在富庶繁華的江南,他始終不改節儉作風,「屑糠雜米為粥,與同僕共吃」,「日食粗一盂,粥糜一匙,侑[註 1]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人稱「于青菜」;深得百姓愛戴,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他不僅自己生活清苦,也要求家人和僕役儘量儉樸不論在何處,從沒有任何家眷隨行,他的妻子闊別二十年以來只見面一次[4]。
 于成龍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等地方官,藩臬按察使、布政使二司、督撫大員,所到之處,皆有政績。尤其是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史書評價:「于成龍得民心如此,古史罕見。」[7]。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十八日卯時去世。替他辦後事的官員看到寢室「皆見床頭敝司中惟綈袍[註 2]一套。堂後瓦瓮米數斛,鹽豉數器而已,無不慟哭失聲。」「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註 3]至者日數萬人。下至萊庸負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康熙感嘆道:「居官如于成龍者有幾?」,稱其為「天下廉吏第一」。[8]後歸葬山西,諡號「清端」[9]。
 左都御史魏象樞極力在康熙面前推薦于成龍,但沒有告知于成龍,兩人也沒有見過面。于成龍死後,魏象樞感嘆道:神交已久,沒有見面是最大遺憾。
于成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2cGgMR


此人為大清第一廉吏 死後康熙為他樹碑 乾隆為他題匾
郭晓2022.1.24 07:07第一廉吏大清康熙為他樹碑乾隆為他題匾于成龍康乾盛世
此人為大清第一廉吏 死後康熙為他樹碑 乾隆為他題匾 | 第一廉吏 | 大清 | 康熙 | 為他樹碑 | 乾隆 | 為他題匾 | 于成龍 | 康乾盛世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3oDEFBX
【希望之聲2022年1月24日】(編輯:郭晓) 歷史在流逝着,朝代在歲月中更換。到了大清王朝統治時期有著名的“康乾盛世”,公元1661年玄燁即位,次年宣布新年號為康熙。康熙大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在位61年可謂天下太平,國泰民安,期間名臣將才輩出,而山西呂梁于成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45歲出仕,短短23年的經歷:由七品知縣到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直至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的為官生涯,時時充滿了傳奇,處處經受着考驗。因其為官兩袖清風,生活節儉,康熙皇帝曾為他樹碑,乾隆曾為他題匾,死後更是有不計其數的人為之送行。
 此人為大清第一廉吏 死後康熙為他樹碑 乾隆為他題匾 | 第一廉吏 | 大清 | 康熙 | 為他樹碑 | 乾隆 | 為他題匾 | 于成龍 | 康乾盛世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3oDEFBX
然而這樣的官員在清朝較少,官員腐敗的現象卻隨處可見,與這些蛀蟲對比,清官于成龍着實令人欽佩,更有“天下第一廉吏”的美譽。而這個稱號是康熙封的,康熙是千古一帝,做事公明公正,他對於成龍有如此之高的評價,可見此人的清廉貨真價實。清朝時期,若非八旗子弟,或有高官舉薦,那麼想成為一方官員,需要參加科舉考試。年紀輕輕的于成龍滿懷壯志,參加科考,血氣方剛的他揭露腐敗問題,卻只得到了副榜貢生。本有可能入朝為官的他在參加會試後,毅然回家。在他35歲時鄉試落榜,44歲時進入國子監學習。
 結業之後,于成龍被分配到一個窮鄉僻壤擔任縣令。即便如此,于成龍也沒有灰心喪氣,歷時三年,他將此地治理得井井有條,在全省出了名。後來於成龍陞官加職,當地百姓不捨得他離開,跟隨其上百里,奈何皇命難違,于成龍就此前往四川合州。合州與于成龍之前管轄的地方一樣,都是荒涼之地,他在合州進行土改,並嚴格管理治安,將作姦犯科的人統統抓了起來,合州漸漸變得富強,發展欣欣向榮。于成龍因屢創佳績又被陞官成為布政使,主管財政大權,為了不讓自己沉迷利益之中,他寫下了一幅對聯時刻提醒自己。
 于成龍
于成龍(網絡圖片)
對聯內容:“累萬盈千,儘是朝廷正賦,倘有侵凌,誰替你披枷戴鎖?一絲半粒,無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曉得男盜女娼?”次年于成龍又被升為直隸省巡撫。而康熙皇帝久聞其事迹,在召見他時稱其是“今時清官第一”。一年之後于成龍成為兩江總督,他上任後立馬關注民情,將自己的俸祿捐獻供災民使用,自己卻啃食米糠野菜。兩年後于成龍逝於總督任上,清史載:“卒之日,金陵人為之巷哭。相率香燈祭與寢。日幾千百人,衙舍至不能容。遠近聞之,皆輟市,如喪其親……士民數萬人步二十里外,伏地哭,江乾江水聲如不聞。”
 負責此事的官員調查後發現於成龍家中一貧如洗,除一套粗絲製成的袍子,別無餘物,作為手握重權的大官,家中卻是這樣一番場景,令在場同僚失聲慟哭。康熙帝特為此打破常規為其樹碑,並親手寫下題匾。後來乾隆帝登基,也為其寫下了“清風是式”的牌匾。縱觀于成龍一生為官胸懷坦蕩,從不揣摩上意,只要對社稷蒼生有益的事就大膽去做。而在他去世後,康熙帝還向人打聽他的事迹,並且感嘆道:“居官如成龍,能有幾耶?”其實經過一個甲子的努力,康熙的清官能吏隊伍蔚為壯觀,除了于成龍還有很多,名單很長很長。
 于成龍
于成龍塑像(網絡圖片)
後世學者為此評價說:“如果沒有像于成龍般的這樣一個清官名單,就沒有康乾盛世;若沒有康熙這樣志向高遠的聖君,就沒有這份名單,兩者互為因果。”
此人為大清第一廉吏 死後康熙為他樹碑 乾隆為他題匾 | 第一廉吏 | 大清 | 康熙 | 為他樹碑 | 乾隆 | 為他題匾 | 于成龍 | 康乾盛世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3oDEFBX
---------------------------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書法,氣節與風骨,千年第一人!
 來源:微信公眾號「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目前品質最高的國學微信公號,貼近生活和時代的原創國學好文章,每天首發推送,歡迎關注。
 一部正能量電視劇《于成龍》在央視一套開播後,立即在全國掀起了一股「于成龍熱」。其實早在2000年,由國家一級演員李萬年主演的《一代廉吏于成龍》就風靡了大江南北。此番「于成龍」的再次走紅,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無論社會如何變遷,價值觀如何變化,我們都需要一身正氣的好官!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號於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歷史上真實的于成龍到底有多「牛」呢?
 1、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皇帝,而且還是以聖明著稱康熙皇帝讚譽為「天下廉吏第一,古今第一廉吏」的官員;
 2、他還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去世後被皇帝親自撰寫祭文碑文紀念並讓宮廷畫師御製畫像的官員。
 3、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死後用瓷碗扣白灰,松香做墓冢,寓意一世清白的官員。
 4、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由前朝的落榜生做到新朝的封疆大吏的人。
 5、他是第一個完全靠從政能力做到兩江總督位置的漢人。
  一、
 45歲才有正式工作,大器晚成
 于成龍活了六十八歲,其官場生涯卻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只相當於人生的三分之一時間。在四十五歲以前,他是一位歷經憂患、遭遇坎坷、懷才不遇的普通知識分子,而正是由於這種中下層社會的憂患磨礪,最終造就了一位不平凡的歷史人物。
 于成龍學歷非常低,連個像樣的文憑都沒有。其他人文憑低,大多是因為笨,但他文憑低,卻是罵出來的。
 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于成龍第一次參加鄉試,勉強考了個副榜貢生,連個舉人也沒考上。「什麼是副榜貢生呢,也就是當官暫時沒戲,但可以繼續深造,有了當官的資格,成了一個合格的備胎。
 實際上,于成龍的文章寫得還是不錯的,甚至可以說很好,而正是他名落孫山的原因,因為他在文章裡面罵人。他罵的不是別人,而是主考官——那一年,山西太原考場的主考官公然行賄受賄、徇私舞弊,眼裡揉不得沙子的于成龍直接在考卷上痛罵了一番。
 但考官還是不錯的,沒給他零分,更沒治他的罪。
 不過候補生也不是徹底沒戲,還可以參加會試,參加會試後,于成龍卻主動放棄了做官的機會,捲鋪蓋回老家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來堡村去了。
 父親老了,他要回家照顧父親,直到明朝滅亡他也未出仕。
  明朝滅亡後,于成龍意識到一輩子呆在山溝溝里不是個事兒,便來到太原崇善寺開辦的學校學習,打算將來考個功名。他一學就是4年,結果卻「白」學了,時年35歲的他參加鄉試,不料又沒考中。
 從那以後,一心想通過科舉跳出農門的于成龍再也沒有參加科舉考試,因為自從他哥病故後,養家餬口的重擔就都落到了他身上,加上父親年老多病、第三個兒子出生等令生活雪上加霜之事接踵而至,更使他無暇他顧。
 直到父親病故之後,于成龍才再次有了入校(國子監)學習的機會。
 于成龍是如何進入國子監的,有關史料語焉不詳。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機會還是不錯的,因為國子監畢業後包分配。
 國子監畢業後,年已45歲的于成龍才算有了個正經工作。
  于成龍書法
 二、
 曾三次被舉為「卓異」
 做事做人牢記「天理良心」
 順治18年,于成龍被朝廷安排到廣西一個叫羅城的地方當縣令。
 說到廣西,大家肯定會想,去一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地方多好!當初的羅城非今日之羅城,當初的羅城還沒有開發,民生凋敝,一片荒蕪,整個縣城等同於一片廢墟,僅有六戶居民,而且是罪犯流放之地,到處是煙瘴,很多人去了不適應當地氣候,輕則重病,重則必死,再加上那裡少數民族雜居,民風彪悍,別說一個小縣令,就是一個軍區司令去了都難管理。
 在于成龍之前一共也就去過兩任知縣,其中是一個死在任上,一個棄官逃跑,真不是一個人待的地方。
 若是換作他人,見此情景的第一反應恐怕是寧願不當這個官也要「保命」,然後溜之大吉。但于成龍留了下來。並且還說出了一句至今震撼官場的名言:「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我這次去發誓要做出一番事業,以求對得起天地良心,就不是去享受的)。
 于成龍僅用三年時間,就將這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變成了「最適合人類居住地之一」,混亂狀況得以擺脫,百姓安居樂業。他的「絕招」只有六個字:治亂世,用重典。
 於是他在廣西羅城這個「煙瘴之地」開始了宦海生涯,而且一干就是7年,一度被朝廷忘了,後來終於因政績突出被廣西巡撫金光祖賞識,被評為廣西省當年地方官考核唯一的優秀「卓異」。
 「卓異」的意思是「傑出之人」。這可以說是政府官員的最高榮譽。這個「最高榮譽」,有的人窮其一生的結果也只是個可望而不可即,于成龍卻三次被舉「卓異」。
 第一次被舉「卓異」,也就是金光祖舉薦的這一次,他的舉薦詞是這樣寫的:「羅城在深山間,民風頑悍。于成龍廉潔有為,建學館、創養濟院,任事練達,堪列卓異。」
 由於在廣西羅城的突出成績,于成龍被升為四川合州(今重慶合川區)知州。他的傑出才能再一次得到發揮,不到兩年就讓從前人口凋蔽的合州大變,人口不斷增加,荒地得到開墾。
 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龍因在合州「招民墾荒政績顯著」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他在黃州一呆就是八年,前四年任同知(知府副職),後四年任知府。
 于成龍是幸運的,再一次遇到一個好上司——湖廣巡撫張朝珍,對他在黃州的突出成就大加讚賞,舉薦他為「卓異」。這是于成龍第二次被舉薦為「卓異」。
 由於表現實在太突出,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成龍再次被舉為「卓異」,被調主持武昌府政務,並將擢武昌知府。
 他於是一路從知州做到湖廣黃州同知、知府,武昌知府,再後來就是天子腳下的直隸巡撫、一直到宦海生涯的最高峰,成為威震江南的兩江總督(管理江蘇、安徽、江西、上海四地民政軍政),幾乎是已經達到了那個年代一個漢人能做到的極限。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92y2voj.html


古代廉潔清正的10句警示名言,勤能補拙,儉以養廉
古代廉潔清正的10句警示名言,勤能補拙,儉以養廉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42jOQtc
 1、愛人不以理,適是害人;惡人不以理,適是害己。
出自清·魏際瑞《伯子公文》卷八。
 如果不是出於正理去愛一個人,正是害了人;要是不以公心去憎惡別人,正是自己害自己。
 2、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
出自《左傳·僖公九年》。
  對國家有利的事情,只要知道了就沒 有不去做的。指只要是有利於國家的事,就一定去做。
 3、自非祿賜,一毫不受於人。
出自《南史·王曇首傳》。
 意指如果不是從俸祿、賞賜得到的,絕不從別人那裡收取一分一毫東西。
 4、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白居易《策林》
  思考的時候要謹慎,做事的時候要勤勞。
 5、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出自晉·傅玄《傅子·義信》。
 信:誠信。以誠信的態度對待別人,不誠信的人也會想著向誠信的人轉化;以欺詐的態度對待別人,本來誠信的人也變得不減信起來了。
 6、居其位,安其職,盡其誠而不逾其度。
出自(清)王夫之。
  居其位,是敬業,對所從事的專業工作全心全意。安其職,是責任,就是應盡忠的職責、應承擔的義務。
 7、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出自張伯行《禁止饋送檄》。「一絲一粒」雖小,卻牽涉我的名節;「一釐一毫」雖微,卻都是民脂民膏。對百姓寬待一分,那麼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麼我的為人便一文不值。這體現了廉潔奉公的做人原則與道德操守。
 8、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漢代政論家王充《論衡》。
  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過失的人在民間,知道經書有錯誤的人在諸子。王充的話啟示著為政者要走出廟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觀察、聽取意見。
 9、勤能補拙,儉以養廉。
出自《格言聯璧·從政》
 勤勞可以彌補笨拙,儉樸可以培養廉潔的美德。
 10、公生明,廉生威。
出自《西漚外集·冰言》。
 公正就能產生英明,廉潔就能產生威望。
   古代廉潔清正的10句警示名言,勤能補拙,儉以養廉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42jOQtc


康熙扶植 獎勵清官-康熙皇帝倡導尊德崇道,實行仁政德治,他說:「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繫也。……道統在是,治統亦在是矣」。他言傳身教,嚴於律己,堪稱內聖外王的典範。有一代明君,必有一代賢臣,各級官員紛紛效仿,以人品相砥礪,以名節、操守為尚,愛民惠民,清廉之風蔚然而成,「海宇昇平,人民樂業」/康熙談到治國之道曾說:「先聖先師道法相傳,昭垂統緒,炳若日星。朕遠承心學,稽古敏求,效法不已,漸進自然。然後施之政教,庶不與聖賢相悖耳」。在具體實施方法上「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以達「覃敷文教」「返樸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