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少子化議題延燒30年,即使政府積極應對,成效仍然有限。台灣與日本面臨相似困境,卻缺乏完整資料及政策,應借鏡日本經驗,積極推動生育支持政策、調整移民政策並重整社會制度,以因應人口減少的挑戰。
"少子化三十年:台灣面對比日本更嚴峻的人口問題以及更複雜的家庭行為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7585?utm_source=flipboard&utm_content=user%2Fthenewslens
上個月日本參議院大選,日本海內外媒體最關注議題之一是反移民政黨特別是參政黨的興起。參政黨受到川普,提出了日本優先(日本ファス—ト)的口號,主張限縮外國人在日本的權利以及限制移民,引起一定的迴響而席次暴增也引起對於日本是否也要走入歐美式反移民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的討論。
為了回應選舉結果,石破內閣也著手調整移民相關政治體制,建立了更高層次移民政策的研擬機構。
對於移民的正反立場,都源於日本人口的不斷減少
然而在此同時,也有數位地方首長高分貝反對參政黨的排外主張,強調移民在日本經濟文化上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這波以外國人為核心的政治浪潮中,無論是主張限縮移民或是強調移民不可或缺,共同背景都在於日本人口持續減少的趨勢。
以今年剛公布的人口動態為例,日本本國人在2024年一年間減少近90萬人,另一方面外國人口則增加30多萬,一加一減共計減少50多萬人口,而外國人佔日本人口的比例持續攀升,這個趨勢在可見的未來也將持續下去。
特別是外國人多半為工作人口,相對於高齡化的日本社會對經濟的影響更為重要。換言之,今日日本移民政策的爭論其實源自於日本三十多年來的無法遏止的人口動態。筆者在這裡做整體性的爬梳,並對台灣的啟示進行簡單的討論。
"少子化三十年:台灣面對比日本更嚴峻的人口問題以及更複雜的家庭行為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7585?utm_source=flipboard&utm_content=user%2Fthenewslens
關鍵評論_美國關稅引發衰退疑慮,川普為何不惜代價也要幹?
弔詭的是,日本各界很早就意識到人口問題。各界喜歡以失落三十年來通稱日本的經濟經驗,然而日本另一個真正失落三十年則是人口變化。日本低生育問題受到公眾關注始於1990年,日本厚生省所指出總生育率跌落到當時史上最低的1.57而震撼了日本社會。
在1992年日本政府發表的人口推計中,第一次顯示人口將在20年後陷入負成長,同年並在《國民生活白皮書》正式提出少子化的概念,而成為日本以及漢語圈所通用描述低生育的共通詞彙。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日本各界既然早在1992年就已經預見現今所見人口失衡的現實,那麼這30年來日本社會是如何因應這個趨勢,又為何無法真正逆轉這個趨勢?
日本的人口政策有三大特徵
日本的人口政策有幾個重要特徵。
首先是很早開始但進展緩慢的生育鼓勵政策,其次是相對謹慎但隨著人口趨勢不得不開展的移民政策,第三則是整合相對良好的因應人口減少的制度調整。日本應對人口問題的基本方針與歐美國家相仿,第一是由國家投入大量福利措施與資源以提升生育,這個分針以北歐最為成功。
第二則是引入移民,這個方針是以北美作為代表。這兩個區域目前也是先進國家中少數尚未遭遇人口負成長的區域。首先在育兒協助政策上,日本少子化的核心關鍵在於既有以女性婚後在家育兒為前提的社會經濟體制,迫使許多受過高等企圖留在職場的婦女放棄婚育,降低了生育率。因此,包括托育設施的充實與各項保障育兒家庭在職場中的福祉的措施很早成為主要政策目標。
日本雖然早從1990年代就開展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前後包括1990年代兩次的天使計劃,2000年代一系列少子化對策專法和方案,但在政策幅度保守以及投入資源不足下,未能真正面對關鍵課題而產生明顯成效,要到2010年代安倍內閣才進一步將少子化對策提升到整體優先政策的層次,但也僅止於減緩生育下跌。
就第二組對策,也就是移民政策而言,日本對移民的矛盾態度也導致要到相當晚近才有比較明確的開放措施。過去30年日本社會對移民抱持相當矛盾的態度,一方面對於移民的影響抱持高度的疑慮而不願意建立更普遍引入外國人的機制,另一方面面臨勞動人口不足的嚴重現實,又必須不斷引入外國人從事各項工作。
日本政府在1990年代問題出現時的對策是建立以實習為名的移工制度,引入大量外籍勞動者從事鄉村或城鎮的基層工作,同時由於政策允許留學生打工,也在都市中可以看到不少以留學為名的打工者。
但由於實習生不具勞動保障的模糊地位,往往成為長工時低薪的廉價勞工,不僅在日本內部,在國際上也展開非常深刻的批判,到了安倍時代做出重要改革,廢除限縮了相關制度,而改以更為直接的外籍勞動者的引入機制。
安倍時代的移工政策才開始積極化
在2014年安倍所提出的日本再興戰略中,把吸納留學生進入日本勞動力市場視為重要戰略。而日本大型企業也紛紛公開主張放寬移民政策,並積極招募外國籍的勞動者。
在這個移民政策的大轉彎下,除了積極輔導留學生進入日本職場,放寬各類長留日本的相關規定外,也在藍領勞動者上引入客工制度,這些制度背後都與人口持續減少導致勞動力不足的趨勢密不可分。然而隨著外國人口不斷地增加,特別是近年已脫離傳統受雇勞動者的身分,也在本次大選成為政策焦點。
相對於前述兩類政策的成效不彰,筆者認為相對有成效的是針對人口減少的各項因應政策,其中最知名的就屬地方創生。從2014年日本安倍內閣提出地方創生政策之後,也引起了台灣從官方到民間的廣泛關注。然而必須留意的是,地方創生其實是日本社會面對各類型社會經濟活動將縮減的「縮小社會」的對策的一環。
所謂縮小社會指的是在長年提振生育率無效下,日本社會開始面對人口負成長日益加速的現實,而在中央與地方都開始調整以往以人口成長為前提的社會經濟制度,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一個日益「縮小」的日本。具體內涵包括行政區域的重劃、公共服務提供模式的調整、公共建設的規劃以及廠商的成長模式等。
以行政區域為例,2000年展開的市町村大合併一定程度在人口減少趨勢下維繫了許多區域地方自治的基本能力,而地方創生雖然未能真正改變人口流向東京的走向,但也孕育出不少可持續的地方社會經濟運作模式。
而長照制度的運作雖然仍有不少漏洞,但也得以大致上維繫了高齡社會下長者生存的基本尊嚴,其他無論在社福與教育機構的調整,地方建設與規劃模式的修正,乃至公共與商業建築的設計上,日本從中央到地方都產生了不少應對新人口趨勢的細緻政策,得以因應日本進入「縮小社會」的現實。
對台灣的啟示
筆者認為日本的人口政策對台灣有幾個可以參照之處。
首先,台灣少子化脈絡與日本相當類似,然而在協助育兒家庭的投入上不僅時程相當晚,投入資源以及政策幅度甚至也較日本更為保守。較大規模普遍性的生育政策較日本晚了近20年。如果說日本相關政策過於溫吞保守,台灣只能用心存僥倖來形容了。近年雖有略為完整的育兒津貼、育嬰假制度以及托育設施,但民間幼兒照顧仍然高度仰賴長輩照顧。這也部分導致了台灣生育率遠較日本為低,人口趨勢更為嚴峻。
在移民政策上,台灣雖然較早建立客工制度,但現今實際運作也早已與現實脫節,在農業以及營造業高度仰賴失聯外勞,而在服務業以及製造業端則是類似日本早年的實習生制度,大量採用以就學實習為名工作為實的學生勞工。近來許多報導揭露了這些「留學生」的實況,其中固然不乏仍有發揮教育功能的學校,整體而言卻是許多面臨倒閉的私校以留學之名作為提供廉價勞動力的渠道,與日本問題如出一轍甚至更為嚴重。
比日本更嚴峻的是,日本得以透過詳實人口普查以及各項調查充分掌握家庭行為的樣態與變遷,而能產生對於人口負成長相對嚴謹的對策。台灣面對比日本更嚴峻的人口問題以及更複雜的家庭行為,但嚴重缺乏資料,而更無力於產生應對人口負成長的適當政策。
台灣人口已連續減少數年,這兩年新生兒人數續創新低,但對於如何調整行政區劃、公共服務模式、教育資源配置,城鄉空間規劃等,在已經面臨新人口現實下仍然缺少計畫,抱持走一步算一步的僥倖態度。而大量失聯外勞也導致連最基礎的外國人的分布與影響都毫無頭緒,更遑論更完整的政策。
整體而言,日本過去三十年的經歷,無論就成功與失敗的政策,都已然提供台灣應對相關問題的重要參考。
人口問題沒有特效藥,更徹底的育兒支持,平衡社會衝擊的移民政策,以及在中央與地方務實地因應人口減少下的制度重整,是因應當前人口問題的不二法門。而賴政府在歷經大罷免失敗後,也可考慮以相關政策作為再出發與朝野對話的開始。
台灣政治素來對立尖銳,但人口課題恰恰並非主要陣營對立軸所在,有機會透過朝野合作建立一些較為穩定的制度,而台灣嚴峻的人口現實也沒有太多持續拖延的時間。"少子化三十年:台灣面對比日本更嚴峻的人口問題以及更複雜的家庭行為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7585?utm_source=flipboard&utm_content=user%2Fthenewslens


台灣最新總人口數2333萬餘人 連19個月負成長
2025/8/8 11:20(8/9 11:59 更新)
圖為台北市信義區傍晚下班人潮。中央社記者裴禛攝 114年8月8日
(中央社記者賴于榛台北8日電)內政部今天公布最新戶口統計資料,台灣人口總數截至7月為止是2333萬7936人,整體計算自然增加與社會增加後,總人口較6月減少8805人,人口連續19個月負成長。
內政部今天公布最新戶口統計資料,截至今年7月底,人口總數為2333萬7936人,比去年同期減少7萬1387人,與6月比較則減少8805人。新生兒部分,今年7月出生數為8939人,年粗出生率為千分之4.51,較去年同期少了1485人,也比6月減少29人。
整體而言,今年前7月新生兒6萬4314人,相比去年7萬4298人,減少9984人。若逐月觀察,1月9495人、2月1萬407人、3月共9388人、4月8684人、5月8433人,3月、4月、5月出生數接連下探,4月、5月更連續打破最低出生數紀錄,直到6月出生數8968人止住跌勢,7月則是小幅下滑。
至於死亡人數部分,7月人口死亡數為1萬6846人,平均約每2.6分鐘死亡1人,折合年粗死亡率為千分之8.50,較去年同期減少1856人,比6月增加292人。
另外,攸關社會增加的遷入遷出人口部分,7月遷入人口數為7萬410人,較6月減少1萬8983人;遷出人口數為7萬1308人,較6月減少1萬3383人,淨遷入人口數為負898人。
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後,可計算出「人口自然增加」,台灣7月人口自然增加為負7907人;如果以遷入人數減遷出人數得出的「人口社會增加」計算,6月為負898人;整體計算自然增加與社會增加後,總人口較6月減少8805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台灣今年正邁向超高齡社會,截至7月底,65歲以上人口數為458萬3678人,占19.64%;15至64歲人口數為1604萬2116人,占68.74%;0歲至14歲人口數則為271萬2142人,占總人口比率11.62%。"台灣最新總人口數2333萬餘人 連19個月負成長 | 生活 | 中央社 CNA"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08080051.aspx

史上最大缺工潮來襲!在少子化衝擊與疫情改變求職者心態等多重因


年薪239萬起跳!6種工作起薪高又能在家上班
2025/05/29 19:17美媒盤點出6種年薪超過8萬美元的遠端工作。(示意圖,彭博)
年薪239萬起跳!6種工作起薪高又能在家上班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mHrY2c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想要一份高薪又能在家上班的工作嗎?現在有不少入門職位,不但起薪可觀,還能全程遠端工作。美國媒體《FinanceBuzz》整理出6種年薪超過8萬美元(約新台幣239萬元)的遠端工作。
1.理財顧問:平均年薪9萬9580美元(約新台幣297萬元),理財顧問幫助個人管理資金、制定理財計畫,並實現長期財務目標。這份工作需要掌握市場趨勢與投資選項,也就是說,會花很多時間在線上研究,非常適合遠端工作。
2.資料科學家(Data Scientist):平均年薪10萬8020美元(約新台幣322萬元),資料科學家會分析大量資料集,找出模式與有價值的洞察,幫助企業制定策略或開發產品。這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職位,大部分工作都是獨立完成,主要使用電腦操作。
3.銷售工程師(Sales Engineer):平均年薪11萬6950美元(約新台幣349萬元),銷售工程師結合技術知識與銷售技巧,向企業推廣複雜的產品。需要花很多時間透過電話或視訊會議進行產品簡報,因此這份工作常可在家完成。這個職位未必需要特定學位,但必須對產品有深入了解。
4.資料庫管理員(Database Administrator):平均年薪11萬7450美元(約新台幣350萬元),資料庫管理員負責管理與維護企業的資料系統,確保系統有效運作並避免資料遺失。許多公司會提供遠端資料庫存取,因此這項工作也適合遠端執行。
5.精算師:平均年薪12萬美元(約新台幣358萬元),精算師運用數學與統計分析風險,主要為保險公司或顧問公司服務。雖然精算師職涯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認證考試,但你可以從相關學位(如數學、金融或經濟)起步。
6.軟體工程師:平均年薪13萬160美元(約新台幣390萬元),軟體開發員負責打造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應用程式與系統。這項工作幾乎完全依賴電腦進行,因此可以從世界各地遠端作業。年薪239萬起跳!6種工作起薪高又能在家上班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mHrY2c
「顧貓」年薪破500萬!每週上班8小時 夢幻工作內容曝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mHs1eo
 


獨家》少子化衝擊 基隆121年歷史「光隆家商」今年起停招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竹縣湖口小校招生不理想 議員吳菊花建議取消共同學區、祭獎勵
新竹縣議員吳菊花今(16)日質詢時表示,湖口鄉7所國小中有4所招生不理想,建議縣政府取消共同學區為單一學區,研擬相關獎勵措施,吸引學生就讀。 (記者廖雪茹攝)
竹縣湖口小校招生不理想 議員吳菊花建議取消共同學區、祭獎勵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V7Oy8w
2024/05/16 15:46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新竹縣湖口鄉有7所國小,但各校學生人數落差大,其中有兩校目前新生報到僅約10人,縣議員吳菊花今(16)日建議縣政府取消共同學區為單一學區,研擬相關獎勵措施,吸引學生就讀。
吳菊花在議會質詢時說,湖口鄉7所國小中,有4所小學校招生不理想,其中有位在縱貫線、高速公路旁、也有校舍翻新過的,但除了信勢國小外,其他6所都採共同學區制,因此許多家長擠破頭把小孩往大學校送,她建議縣府取消共同學區為單一學區,並研議透過各項獎勵補助的辦法,吸引學生就讀。
教育局表示,依據「新竹縣國民中小學學區劃分及調整審議作業要點」,第三點劃分基本學區、共同學區及大學區,基本學區劃分原則包含「保障學生就學、均衡學校發展、依據各校容量、調適班級人數以及參考各方建議」;共同學區劃設也是基於上述原則考量。檢視113學年度學區學生數及新生報到情形,目前共同學區人數都低於6人(實際需以2024年7月15日為基準)。
縣長楊文科指出,基於全縣學校的公平性,將先請教育局了解各別學校招生不足的原因,再尋找適合的解決方案。
竹縣湖口小校招生不理想 議員吳菊花建議取消共同學區、祭獎勵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V7Oy8w


少子化衝擊 屏縣凌雲國小、僑智國小、舊寮國小停辦
屏縣凌雲國小、僑智國小(見圖)、舊寮國小審議通過停辦。(資料照)
少子化衝擊 屏縣凌雲國小、僑智國小、舊寮國小停辦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aUEDIM
2024/04/29 18:29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屏東縣少子女化持續影響招生,縣府教育處依學校停辦相關法令規定,進行學校合併或停辦的衡量與檢討評估,2月間分別到僑智國小、舊寮國小、凌雲國小舉辦公聽會後,上週教育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自113學年度起停辦該3校。
高樹鄉舊寮國小全校學生33人,每個年級都不到5人,並已連續5年總學生數不到50人;內埔鄉僑智國小31人,連續4年總學生數不到50人;至於屏東市凌雲國小早在確定屏東科學園區要設立「屏科實驗高級中等學校」後,確定走入歷史,在校生可優先選擇進入實中國中部或國小就讀。
屏縣府依據「屏東縣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設置合併或停辦辦法」第6條規定,學校連續2年學生人數未達50人得改制為分校、併校或停辦,這3所學校列入評估後,歷經多次的協調及地方公聽會,本月22日召開教育審議委員會,經過長達5小時的討論,審議通過停辦該3校。
「主要是學生能否得到公平的教育資源!」一名學生家長說,確實人數太少的學校,孩子同儕及學校設施都吃虧,但好處是離居住地較近,如何彌補合併後學生的權益及受教權,是家長最關心的,不希望廢校背後是為了土地能做其他使用,期盼能造福地方。
屏東縣目前少於50人的國小有37校,佔全縣2成,117學年度將比112學年度減少6100多人,以現行國小每班28人為編班標準,未來5年內預計陸續減少218班。
教育處強調,少子女化趨勢已是全國無可避免的議題,除協助學童轉學至希望的學校就讀外,包括交通費、營養午餐費、保險費、代收代辦費等,原學區的學童都享有補助至國小畢業,而停辦後的校園校舍空間,縣府也會徵詢地方意見進行整體規劃活化運用,讓教育資源做最好的配置。
少子化衝擊 屏縣凌雲國小、僑智國小、舊寮國小停辦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aUEDIM


救缺工 印度勞工年底簽約 https://bit.ly/3QYdGME
2023/11/14 
台灣勞動力缺口愈來愈大,勞動部長許銘春13日證實,將引進印度勞工,最快年底前就會與印度簽署移工合作備忘錄(MOU),以新增來源國。人數是否超過10萬名還未確定,但仲介業者對此表示樂觀其成,指過去過度依賴印尼、越、泰、菲,「結果任人予取予求」,而印度移工說英文,可望協助台灣高科技、營造業等。
 許銘春表示,行政院已經核定MOU勞務合作協定內容,現正在跟印度協商簽署MOU的時間,預定年底完成。MOU簽署後,還要再展開雙方工作會議,包括移工引進的行業、數量、移工的資格條件、健檢證明等,待會議密集召開、討論定案後,勞動部就會正式公告引進印度移工。
 至於人數能否達10萬名,許銘春表示,數量還不確定,需視各個行業需求,以及印度方資格條件,是否符合我方開出來的條件。
 就業服務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黃杲傑表示
,過去過度依賴印尼、越、泰、菲等4個國家聯合壟斷,「結果任人予取予求」,如看護工的部分過度依賴印尼,高科技業依賴菲律賓,「3K(危險、辛苦、骯髒)」產業依賴泰國,但東南亞這幾年經濟繁榮,內需市場愈來愈大,對台灣輸出人力愈來愈吃力。而印度很多人講英文,教育水平也高,除補充營造業外,還可協助台灣高科技。
 「不過不可能一下子就引進10萬人」,黃杲傑指出,以看護工而言,過去需要訓練2、3個月,簽證、體檢證明等都要摸索,從開放到真的進來大概要半年;至於勞力工,對語言需求就不是那麼嚴厲,大概需要3個月才能搞定簽證、體檢證明。他評估,順利的話,可能超過10萬人這個數字。救缺工 印度勞工年底簽約 https://bit.ly/3QYdGME
 


全台大缺工/不只少子化 學者曝7大原因 https://bit.ly/40kOrHl
[NOWnews今日新聞] 全台大缺工已不可逆、疫後更嚴峻,據104人力銀行統計,今年10月工作數來到108萬個新高,已連續8個月突破百萬大關。《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學者專家,整理出7大缺工原因,包括少子化、低薪、工作選擇多樣化、工作價值觀改變、企業不用中高齡勞工、產業未能轉型、新科技降低資訊不對稱等
104人力銀行指出,10月全站工作數達108萬個,再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同期成長6%,從產業來看,住宿與餐飲服務業工作數21.6萬個最多,批發、零售與傳直銷業16.7萬個排第2,電子資訊、軟體與半導體業15.7萬個排第3。
缺工因素1:少子化
104人資學院總經理花梓馨指出,台灣人口已連續3年負成長,2022年全年新生兒人數13.8萬人創史上新低,勞動力只會越來越少,缺工將成為常態。
台師大科技人資系優聘副教授孫弘岳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指出,依主計總處分析顯示,過去10年間,15至44歲的就業人口實際減少了120萬。但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系教授李健鴻認為,少子化影響,今年下半年才正要開始,若產業不做出調整與改善,缺工危機只會更擴大。
缺工因素2:低薪
孫弘岳直指,「台灣缺工問題實質上不是少子化,而是低薪問題」,南韓、新加坡、澳門、香港也都有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問題,缺工卻不如台灣嚴重,原因在於台灣薪資太低,無法吸引外國人前來工作;台灣的數位轉型太慢,無法用自動化取代人力,而這背後的原因也是薪資太低無法吸引數位人才;低薪更是造成不婚、不生的原兇之一,形成一股惡性循環。
花梓馨提到,服務業多年來的問題出在薪酬低、工時長,近期因為缺工,薪水漲幅有好一點,但與其他產業比,仍有段距離,且服務業敘薪永遠被低估,除了體力勞動,還有情緒勞動,卻很難成為薪資調整的焦點;製造業缺工在於戰力與人力的滿足,企業應盤點人力與戰力,檢視哪些工作可以透過流程、自動化協助,以提升效率,進而去作出最適化、最佳化人力配置,並規劃更精準地招募策略。
李健鴻則點出,住宿餐飲業薪資待遇偏低、升遷管道不夠,長期就有流動率偏高的議題,再加上疫情期間解僱勞工比例高,即使疫後想加薪把人找回來,勞工已對產業、企業失去信任,新人也不願意投入低薪高工時環境;旅宿業則是加薪幅度不夠,難以留才攬才。
缺工因素3:共享經濟出現、工作選擇多樣化
花梓馨提到,隨著共享經濟出現,越來越多年輕人尋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紛紛從事外送產業,疫情期間更甚,許多人習慣這樣的工作型態,疫後也不願意再回到原本產業,造成人才被吸走。
孫弘岳說,「年輕人沒有不工作,只是不幫你工作」,年輕人在就業或收入方面有更多的選擇,也更青睞彈性化的工作條件,有許多外國跨境電商和軟體公司,透過承攬關係和在家工作的條件,吸引不少台灣的年輕族群,例如Amazon跨境電商的行銷人員,每個月的收入介於3.2萬至5.2萬元之間,相較於台灣上班族的平均月薪中位數只有4.2萬,這種工作不僅更自由、不用加班、不用進公司看老闆同事臉色。
孫弘岳指出,還有越來越多的受僱者或求職者選擇創業,成為自己的老闆,許多人從事直播主、做團購,像這樣的自體戶過多,不僅對台灣整體環境沒幫助,還會讓缺工問題更加嚴重。
李健鴻提醒年輕人,一但選擇自由、彈性的工作,尤其承攬關係,就不受勞動法令保障,不僅薪資不穩定,也沒加班費,不可不慎。
缺工因素4:工作價值觀改變
孫弘岳說,疫情改變了全球的工作和生活模式,首先,遠程工作(Work From Home, WFH)的偏好增加,傳統的製造業和服務業需要員工親自到場,並不適合遠程工作,導致一些勞工不願返回這些傳統的工作崗位;其次,疫情讓許多人重新認識到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價值觀改變使得一些勞工不願意接受長時間或高強度的工作,而這些通常是製造業和服務業最缺工的領域。
花梓馨提到,新世代工作價值觀改變,年輕人不太想在同一個地方工作、賣命賣肝到老,更多傾向跑外送、當自媒體工作者;104獵才招聘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指出,半導體人才也亮紅燈,新世代工作價值觀丕變,不易受傳統工作思潮影響,許多年輕人躺平、消極應對職場,難以接受半導體產業「高技術、高紀律、高耐壓、高責任心」的工作型態。
缺工因素5:企業不用中高齡勞工
花梓馨指出,台灣的人口結構正邁向超高齡社會,勞動力結構也隨之改變,整體求職者在45歲以上占近2成,少子化下,除了缺就業人力外,中高齡就業也會越來越多,將成為趨勢,但許多企業仍沒轉換心態,遲遲不去晉用中高齡就業者。
孫弘岳也說,雖然中高齡勞動力可以補足部分的勞動人力缺口,但多數雇主仍不願意雇用,特別是在製造業、一般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這些產業相對其他產業薪資較低,對於聘僱中高齡者的意願也最低;除了不雇用外,還有提供較少的調職機會、在經營困難時優先解雇,以及更嚴格的獎懲條件等,都揭示職場年齡歧視和不友善對待。
缺工因素6:政府扶植特定產業、產業未能轉型
花梓馨提到,半導體產業算是不論執政黨更迭,都有延續性政策扶植的特定產業,且受地緣政治影響,雖然台灣夾在中美之間,逼著選邊站感到難受,但也因為半導體的重要性,獲得一定的安全性,但這也導致台灣工作機會患不均的狀況,在政府的扶植、引導下,會把更多人才吸引到特定產業去,其他產業自然就缺人。
孫弘岳指出,很多傳統產業和服務業未能進行必要的轉型或改革,無法提供具競爭力的薪資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轉型困難也意味著產業升級的困難,缺乏創新和升級讓這些產業無法適應市場和經濟的變化,進一步加劇了人才的流失和缺乏。
缺工因素7:新科技降低資訊不對稱
花梓馨指出,缺工原因還有新科技降低資訊不對稱/加速資訊流動性,這部分對企業衝擊甚鉅,以前的時代很難判斷好企業、爛企業,現在資訊流通發達,年輕人面試經驗不佳、離職後,會去社群平台抱怨,求職者要找到公司資訊變得更容易,不好的公司更難找到人力


史上最大缺工潮來了!工商界籲鬆綁聘移工門檻
史上最大缺工潮來襲!在少子化衝擊與疫情改變求職者心態等多重因素影響,目前我國正面臨史上最大的缺工窘境,以外銷為主的製造業職缺數創下歷史新高,以住宿餐飲為主的服務業也處在相對高點。《東森新媒體ETtoday》採訪發現,「缺工」已成了不同產業間的共通話題,甚至已經開始影響部分企業經營,工商界齊聲呼籲,政府務必開放服務業移工與再鬆綁僑外生留台工作限制。史上最大缺工潮 https://bit.ly/41UOGrU
 製造業缺工創史上新高 企業提前進入校園綁人
這波缺工潮是從去年上半年開始漸漸惡化,由製造業先爆發。依主計總處調查,因海外對半導體等訂單需求大增,當時製造業職缺數就突破10萬人,創下歷史新高;一直到今年上半年,製造業人力需求又再掀一波高峰,職缺數再創紀錄,達10萬6725人。
  不願具名的某中部電子製造大廠人資說,製造業長期招不滿工程師已經是日常,如果公司待遇不是業界最高,新進員工多半待個2、3年就會被挖走,流動率很高。公司這幾年把腦筋動到大學生身上,提前到校園物色潛力股,只要看到能力不錯的大學生,就先發「營養金」綁約;等到他們畢業後,就一定得到公司上班,待滿年限才能離職。
 但該人資說,這招一開始雖然有用,但後來業界缺工越來越厲害,同行紛紛加薪搶人,導致部分有約在身的大學生依然持續找工作,只要找到薪資夠高的工作,寧願賠錢也要解約。
 服務業回溫但人力接不上  「家長反對孩子來上班」
 ▲缺工潮蔓延到服務業,房務員職缺無法補齊,飯店業者希望政府可以考慮引進移工補充人力。(圖/記者梁建裕攝)
 服務業缺工情況也好不到哪去,去年下半年疫情降級後,缺工潮就開始蔓延到服務業,內需主力如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等人力需求增加,去年下半年住宿餐飲業職缺數達1萬9000多人,是歷年同期次高;批發零售業職缺數也有3萬8000多個,也是6年同期次高。
 今年下半年國境解封,國內旅館人潮明顯回溫,但人力卻接不上來。台北福華大飯店人力資源部總監曾明慧說,國境解封後福華住宿率都有達8、9成以上,但疫情期間把服務業打趴,也連帶讓服務業形象下滑。招募時發現有些年輕人雖對飯店工作有興趣,但家長擔心「不穩定」,反對小孩來上班;加上解封後,許多餐廳也和飯店業搶人,讓徵才難度提高。
 晶華麗晶酒店集團董事長潘思亮9日出席天下經濟論壇也說,在國境解封後,觀光產業今年可望有轉機,但飯店產業缺工情況非常嚴重,估國際觀光飯店產業約有20%至30%尚未補足,光晶華集團待補職缺就達500至600人。
 北市某知名飯店的房務人員說,以往一個人一天要整理10間房間「已經很趕了」,但現在人手不足、每天住宿率又都是9成以上,變成一個人至少要整理14間房間。
 為了趕快補齊人力,各家飯店一方面要提高薪資搶人,另一方面卻又不敢提高房價來彌補疫情間的虧損。曾明慧說,福華房價沒有漲,但疫情前月薪約2萬7000元的房務員職缺,現在都已經提高到3萬元以上,人事成本很重;但即便是這樣,目前待補職缺仍超過50個,希望政府可以考慮引進移工補充服務業人力,並開放更多的海外學生到台灣打工度假。
 潘思亮也說,以晶華為例,房務人員職缺花費1年努力媒合,人力仍難補足;台灣觀光產業復甦的力道,端賴能找到多少人回到服務的行列,呼籲政府應考慮幫忙國際觀光飯店試辦引進移工。
 人力需求連四季創10年同期新高 工商界齊籲鬆綁聘移工門檻
 ▲缺工成了各行各業共通的話題,被視為護國神山產業的半導體,儘管有優渥的薪資待遇,但仍面臨人力不足問題。(圖/業者提供)
 目前台灣缺工情況有多嚴重?勞動部每季都會對企業進行人力需求調查,結果今年第一到四季的需求分別是5萬7、7萬5、8萬7、6萬,破天荒創下連續四季都達10年同期新高的紀錄。而國內人力銀行龍頭104人力銀行,在10月職缺數突破100萬個,創下歷史新高;另一家1111人力銀行職缺也達65萬個,也是該公司歷年次高水準。
 工總秘書長陳益民說,缺工問題部分源自於「產業失衡」,像製造業中有半導體等科技公司,也有傳統製造業如工具機等。現在政府政策資源集中在高科技產業上,導致人才被吸走,傳統製造業就算想轉型,也找不到人手幫忙。陳建議,政府應考慮再放寬僑生留台工作門檻,廢除評點制,填補中階人才缺口;並對真的找不到勞工的傳統製造業,如機械、織布、冷凍空調、陶瓷業等,提高移工核配比例,鬆綁聘用移工的門檻,
 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坦言,過去服務業缺工比較偏重短期性,但這次缺工是受到疫情影響,求職者擔憂產業的不穩定性。他舉例,像花蓮艾美酒店最近要開幕,但一直確定不了開幕時間,「因為他要請56位清潔跟服務人員,結果只來了20位,沒有人來鋪床、整理,那要怎麼開幕?」
 許舒博說,缺工原因除了少子化外,台灣教育制度都把人往大學送,造成不論服務業、製造業都缺工,「為什麼?台灣年輕人怕曬啊,風吹日曬雨淋他們不願意,那怎麼辦?找不到人,企業就會希望開放移工,補足這些產業的人力缺口。」
 對於產業缺工現象,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回應,因今年國際景氣前景保守,製造業訂單量下滑,連帶人力需求也減少,缺工已不若先前嚴重;服務業則是受到疫情波動影響,加上薪資、工作條件並未明顯提升,影響求職者投入意願。勞動部會持續媒合業者與求職者的期待落差,視媒合狀況再來討論要不要開放服務業引進移工。
史上最大缺工潮 https://bit.ly/41UOGrU


2023/04/28 12:24
搶救疫後缺工潮 勞動部「砸十億」促2萬人就業
 黃傲天 羅大偉 報導  / 台北市搶救疫後缺工潮 勞動部「砸十億」促2萬人就業 - 華視新聞網 https://bit.ly/3BGRwpI
      各行各業都傳出缺工危機,旅遊業也不例外。有旅行社宣布,5月1日 起,將把基礎月薪調漲超過3成,來到3萬5千元,除了回饋員工,更是在鬧人力荒的同時,增加搶人才的籌碼。而勞動部也宣布,將投入10億元預算,補助用人企業和勞工,希望能促進2萬人就業。
 水上滑翔傘享受湛藍海洋,疫情走了夏天來了,旅遊商機大爆發,但麻煩的是旅遊社也面臨人力荒,有求才若渴的業者,決定把起薪大幅調漲,旅行社副總經理李慶良說:「起薪調至3萬5以上,加上績效獎金業績獎金,那我想一定會吸引,要挑戰高薪的比如說,想要到(年薪)100萬以上的這些優秀的人才,來加入我們的團隊。」跟疫情前比這一調就漲了3成,畢竟缺工潮席捲好多行業,現在勞動部祭出10億預算,鼓勵企業先錄用員工,再培訓,政府會補助培訓費用每人每月1.2萬,而一般勞工只要投入這些職缺,每個月能拿到6000元補助,一年有望領到7萬多,方案會試辦一年,勞動部希望能促進2萬人成功就業,勞動部發展署就業服務組組長吳淑瑛說:「各個產業它的薪資條件都不一樣,所以這個部分也會透過,跟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它們所了解掌握的市場概況,我們會跟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再來做一些會商訂定。」
 不過企業要怎麼申請補助?勞動部發展署以觀光旅宿業舉例,北部公司開出的職缺,薪資要在3萬以上,中南部則得超過2.8萬,其他像是餐飲、物流、營造業,根據不同業別,實施期間、薪資條件都會有所差異,人力銀行公關副理楊宗斌說:「企業主這邊願不願意在一年之後,在沒有這個政府補貼的情況下,繼續雇用勞工也是值得思考的狀況。」是不是真能媒合2萬人就業,10億元預算規模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又能否真的解決缺工問題,政策效果留待檢驗。
搶救疫後缺工潮 勞動部「砸十億」促2萬人就業 - 華視新聞網 https://bit.ly/3BGRwpI


2023/04/27 12:17
國人工作觀念改變勞動部搶救缺工潮 「一般勞工就業獎勵」每月6000元 - 華視新聞網 https://bit.ly/42SHzSi
      行政院長陳建仁27日在行政院會聽取勞動部「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報告,為改善疫後產業復甦所形成的缺工現象,勞動部規劃「獎勵勞工就業」與「鼓勵雇主進用」兩大面向及「專案擴大就業獎勵」、「雇主補助」、「產業輔導」、「先僱後訓產訓合作」、「參訓獎勵」五大措施,改善缺工問題,方案預計投入10億元,促進2萬名勞工就業。
 勞動部指出,因為零工經濟等多元就業型態發展,國人職業選擇多,工作觀念也在改變,偏好具自主性及工作彈性工時的工作人口增加,讓疫後部分產業人力沒有回流,出現缺工現象。此外,產業缺工原因除了疫後內需產業復甦造成人力缺口外,還包括離島偏遠地區招募不易等因素,在推介媒合時,往往因職缺的薪資結構偏低及雇主用人偏好、選工條件過高,造成勞工無法媒合就業,使得缺工問題無法獲得舒緩。
 改善疫後缺工問題 勞動部規劃2面向5措施
為改善缺工問題,勞動部將從勞工端「獎勵勞工就業」,以及雇主端「鼓勵雇主進用」兩大面向著手。在勞工端「獎勵勞工就業」部分,勞動部與產業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會商認定之「專案職缺」,透過「專案擴大就業獎勵」鼓勵勞工投入缺工產業。一般身分勞工投入專案職缺,給予就業獎勵每月6000元(偏遠地區提高為9000元)、中高齡等特定對象勞工每月給予1萬元(偏遠地區提高為1.3萬元),最長發給12個月。
   在雇主端「鼓勵雇主進用」部分,將優先由產業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推動「雇主補助」及「產業輔導」措施,輔導業者推動自動化、調整工作方法及改善工作環境,以減少人力需求及有利人力招募與穩定就業。為鼓勵雇主辦訓增加僱用,將推動「先僱後訓產訓合作」,如雇主以先僱後訓方式辦理新進人員訓練,將補助企業每人每月1.2萬元(偏遠地區提高為1.5萬元)之自訓指導費,最長補助3個月。另為鼓勵勞工投入缺工產業,專案職缺相關職類專班結訓學員將發給一次性「參訓獎勵」5000元(偏遠地區提高為8000元)。國人工作觀念改變勞動部搶救缺工潮 「一般勞工就業獎勵」每月6000元 - 華視新聞網 https://bit.ly/42SHzSi


搶救疫後缺工潮 勞動部「砸十億」促2萬人就業
搶救疫後缺工潮 勞動部「砸十億」促2萬人就業 https://bit.ly/3MId9MY
2023年4月28日
搶救疫後缺工潮 勞動部「砸十億」促2萬人就業 https://bit.ly/3MId9MY
台北市 / 黃傲天 羅大偉 報導
 各行各業都傳出缺工危機,旅遊業也不例外。有旅行社宣布,5月1日 起,將把基礎月薪調漲超過3成,來到3萬5千元,除了回饋員工,更是在鬧人力荒的同時,增加搶人才的籌碼。而勞動部也宣布,將投入10億元預算,補助用人企業和勞工,希望能促進兩萬人就業。
 水上滑翔傘享受湛藍海洋,疫情走了夏天來了,旅遊商機大爆發,但麻煩的是旅遊社也面臨人力荒,有求才若渴的業者,決定把起薪大幅調漲,旅行社副總經理李慶良說:「起薪調至3萬5以上,加上績效獎金業績獎金,那我想一定會吸引,要挑戰高薪的比如說,想要到(年薪)100萬以上的這些優秀的人才,來加入我們的團隊。」跟疫情前比這一調就漲了3成,畢竟缺工潮席捲好多行業,現在勞動部祭出10億預算,鼓勵企業先錄用員工,再培訓,政府會補助培訓費用每人每月1.2萬,而一般勞工只要投入這些職缺,每個月能拿到6000元補助,一年有望領到7萬多,方案會試辦一年,勞動部希望能促進兩萬人成功就業,勞動部發展署就業服務組組長吳淑瑛說:「各個產業它的薪資條件都不一樣,所以這個部分也會透過,跟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它們所了解掌握的市場概況,我們會跟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再來做一些會商訂定。」
 不過企業要怎麼申請補助?勞動部發展署以觀光旅宿業舉例,北部公司開出的職缺,薪資要在3萬以上,中南部則得超過2.8萬,其他像是餐飲、物流、營造業,根據不同業別,實施期間、薪資條件都會有所差異,人力銀行公關副理楊宗斌說:「企業主這邊願不願意在一年之後,在沒有這個政府補貼的情況下,繼續雇用勞工也是值得思考的狀況。」是不是真能媒合2萬人就業,10億元預算規模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又能否真的解決缺工問題,政策效果留待檢驗。
搶救疫後缺工潮 勞動部「砸十億」促2萬人就業 https://bit.ly/3MId9MY


史上最大缺工潮來襲!在少子化衝擊與疫情改變求職者心態等多重因史上最大缺工潮來襲!在少子化衝擊與疫情改變求職者心態等多重因史上最大缺工潮來襲!在少子化衝擊與疫情改變求職者心態等多重因


三大部會聯手徵才 改善旅宿缺工 勞工獎勵每月最高1.3萬
 疫後全台旅宿業約有1.2萬名人力缺口,交通部、勞動部和教育部昨共祭出2.5萬個獎助名額攬才。 (記者陳心瑜攝)
三大部會聯手徵才 改善旅宿缺工 勞工獎勵每月最高1.3萬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N1XSq5
 2023/05/30 05:30
〔記者陳心瑜/台北報導〕疫後全台旅宿業約有一.二萬名人力缺口,又以房務、清潔人員最缺,交通部、勞動部和教育部昨共祭出二.五萬個獎助名額攬才,中高齡、二度就業婦女且符合偏遠特定區域等條件,最高每月獲獎勵金一.三萬元,可領一年。
 針對業者、勞工、學生 祭出獎勵
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指出,今年目標吸引六百萬人次觀光客來台,目前已有二○六萬人次,行政院推動「疫後擴大旅宿服務徵才計畫」,結合三部會方案,對旅宿業者、勞工、學生祭出獎勵。
 共二.五萬個獎助名額 可領一年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主秘陳世昌指出,勞動部方案不限投入旅宿業房務、清潔工作,求職者經公立就服機構推介,願投入各部會開出專案職缺且符相關規定者,給予獎勵,一般身分勞工每月六千元,偏遠特定地區加碼三千元。
 另中高齡、二度就業婦女,全時工作每月一萬元,偏遠特定地區加碼三千元;部分工時每月給予五千元,偏遠特定地區加碼一千五百元。六月十五日起實施,為期一年,共兩萬個名額。可至台灣就業通網站查詢。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秘蕭智文表示,教育部方案適用本國籍及僑外生,學生於旅宿業職場體驗每月超過八十或一百六十小時,每人每月獎勵三千元或六千元,位於偏遠特定地區每月額外給三千元,最長三個月。六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五日實施,可從青年署職場體驗網申請。預計補助五千名。
 觀光局長張錫聰表示,四月廿一日起已經針對新聘房務及清潔人員的旅宿業者補助,符合補助條件即可獲每人每月五千元補助金,最長可請領一年。
三大部會聯手徵才 改善旅宿缺工 勞工獎勵每月最高1.3萬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N1XSq5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