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芎林鄭氏宗祠~~鄭萬盛嘗 鄭萬盛嘗 | Facebook
鄭萬盛嘗,咸豐八年(1858)成立的祭祀公業,成員大多為一起渡臺的鄭氏宗親,組織連莊團練,修築與維護水利圳路系統,至今還在運作之中
鄭氏宗祠籌建於明治42年/1909
興建於明治43、44年/1910-1911
全部完工於大正6年/1917
李乾朗教授對此建築曾大加讚賞
新竹竹東懷舊篇 | 新竹芎林鄭氏宗祠~~鄭萬盛嘗 | Facebook https://bit.ly/41sWphm
319旅行事誌--新竹芎林鄭氏宗祠 https://bit.ly/3UY5XPg
芎林鄉舊地名為「九芎林」,住民以客家人為主(90%),祖先多來自廣東惠州、嘉應州與潮州等地,所說的客家話以海陸為主,村民多以務農,受傳統客家文化的影響,民風良善純樸,是一個典型的客家庄。 芎林盛產高接梨、柑橘,其中「海梨柑」種植面積廣泛,品質也備受肯定,稱有「海梨柑之鄉」。
「鄭氏宗祠」位於芎林鄉下山村「五座屋」一帶,「五座屋」地名係墾拓初期,建有五座房子而得名,鄭氏祖先即為初期墾戶之一。清道光30年(1850年)鄭氏祖先於現址建立祠堂,並成立祭祀公業「萬善堂」成為芎林最早建立公業的宗族之一。日治時期明治44年(1911年)由鄭昌統邀集族親集資興建「鄭氏宗祠」,並定期於農收後舉行祭祖活動。
「鄭氏宗祠」為傳統客家夥房格局,一堂多横屋配置,正堂做燕尾屋脊,面寬五開間,左四右一横屋,屋旁設有水井。正廳前設有院門,左右院牆上做書卷窗以竹節窗櫺裝飾,雖多有風化跡象,卻是歲月侵蝕的痕跡,無法人工偽裝的美。
正廳採歩口通廊,廊柱採方形石柱,雕工精美,彩繪艷麗,左右横屋(原建)採凹壽門面,磚砌出挑墀頭,火庫起屋身,工構嚴謹;而左二、三、四橫屋則為後續子孫陸續所增建。「鄭氏宗祠」屋身為斗子砌磚牆,卵石砌牆基,背靠梨頭山,前有頭前溪,屋前視線遼闊,與青山綠水融合於自然中,擁有傳統民居中最難得的風水景觀。
而「鄭氏宗祠」具有見證客屬墾民開發芎林的歷史意義,縣長鄭永金且是派下子孫,但卻尚未列入「歷史建築」或「古蹟」的保護。由於「鄭氏宗祠」地處風水地理優越的位置,已成為勘輿研究上熱門的驗證場所。 鄭萬盛嘗 | Facebook
319旅行事誌--新竹芎林鄭氏宗祠 https://bit.ly/3UY5XPg
1977年印行的族譜記載:
芎林鄉下山村鄭屋渡台祖鄭振開(子家秀1846來台), 鄭振能(1846來台), 鄭振科(1846來台), 鄭振先(1812來台),
他們是殿臣公的長子有萬公的長子德謙公的四個兒子, 還有一位么子鄭振清沒有來台.
1846年代他們這家人的原籍地是: 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河婆象門約埔尾寨, 即今日的揭西縣河婆鎮埔尾村.
字輩序列是: 文思福魁殿, 有德振家昌; 紹述書香遠, 宗傳禮教長; 忠良維國統, 道義佐朝章; 繼序依前烈, 從知奕世芳.
目前已尋得移居今日的陸河縣上護鎮下馬石村的殿臣公的四子有明公的次子德欽公的二個兒子, 鄭振坤與鄭振宗的後裔.
1846年代他們這家人住在今日的陸河縣水唇鎮黃塘村, 離河婆只有數十公里.
殿臣公總共有七個兒子, 目前能互相聯繫的是兩個兒子的後裔(有萬公, 有明公).
相信還有廣大範圍的宗親我們尚未聯繫, 甚至包括在台灣也尚有未取得聯繫的(如昌曜公等人後裔).
希望能藉著網路之無遠弗屆, 慢慢地把大家串聯起來.
總有一天, 譜系更形完整, 古代家族故事能拼湊出來.
尋找全球鄭氏: 河婆字輩"文思福魁殿, 有德振家昌"一脈者 - 潮汕客家 -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https://bit.ly/3mSbwSE
--------------------------------
芎林 下山村 鄭氏宗祠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43O9i7o
芎林 下山村 鄭氏宗祠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43LAxj7
清乾隆末年漢人初至芎林鄉開墾,建立公館作為拓展墾務之基地,並將所形成之聚落稱為公館。
後因見周遭九芎樹蒼蔚成林,故更名為九芎林。日治初期,聚落所在之行政區劃編為九芎林庄,地方人士認為
九芎與久窮諧音,遂去九字而改名為芎林大字。
芎林因地形特殊,形成許多大小聚落,而這些聚落會依當地的地形、動植物或當地的產業、組織及家族姓氏等命名。
其中以地形命名的「坑」、「窩」為最多見。「坑」是指短溝山谷而言,也就是客家人稱的「小溪」;「窩」則指淺山
地域之坑谷內,較寬的窪地,三面環山,一方開口的地形。
而每個聚落則依據區域特色,冠上一個名稱。如鹿寮坑因過去有許多梅花鹿,故得此名。
根據《台灣省新竹縣志》記載:
「頭前溪之下游:自上游之合流點起,西流至舊港海口之前,流域為新竹平原.......昔稱竹塹溪。」
其南岸起自竹東,沿荳仔埔、頭重埔、麻園肚等地,過新竹市北側,及 九甲 埔……。北岸沿石壁潭、芎林、上山、下山、
犁頭山等地(此段又稱九芎林溪),經三崁店、隘口、東海窟、十興……。溪水源源灌概田園,
其受益擁有面積約七千二百餘公頃……」。
芎林在整個頭前溪的文化扮演著重要角色......
上山、下山與三崁店、東海窟、隘口和六家地區得頭前溪之恩惠,有「新竹米倉」與「貢米」之封號。
嘉慶十七年(1812)鄭振先從廣東潮州揭陽縣率長子家茂渡海來台,入墾下山,道光年間事業有成(因養鴨致富)
,迄今有200年,耕讀下山,鄭家逐成為下山地區最大宗姓,子孫各有所成,累積相當的經濟實力,
並奠定鄭氏家族在芎林地區基層鄉紳的地位。
咸豐八年(1858)下山地區成立祭祀公業-鄭萬盛嘗,發展宗族組織,組織連莊團練,修築水利與維護圳路系統,
以及相關所有支出,目前鄭萬盛嘗至今還在運作之中。
鄭氏宗祠籌建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興建於明治四十三年、四十四年(1910-1911);
全部完工於大正六年(1917)。
鄭氏宗祠環境,北以飛鳳山、上山、下山、犁頭山 為背靠,環繞上、下山整個區域。
南隔頭前溪與金山面 相望。正符合中國傳統建築坐山面水,坐北朝南,山環水抱,前敞後寬的優越條件,
頭前溪,五座屋圳、下山圳於宗祠前後緩緩流過,灌溉這一地區的農田。
鄭氏宗祠不論是規模或建築的華麗程度均為芎林首屈一指的傳統建築,整體規模共有一堂五橫屋,
中央正廳部分為祠堂的祭祀空間,兩側的橫屋則為子孫居住的空間。祠堂不論在建築物的使用材料、斗子磚疊砌、
木雕裝飾、泥塑彩繪及屋脊的起翹上均表現優秀的匠藝。
李乾朗對此一建築曾大有讚賞,
可惜近年修建已折損許多舊貌精彩之處......
附近有一鄭宅, 門額為書帶草堂 ;
鄭宅的正廳,保存狀況還算不錯,幾年前應該重新油漆過,可惜的是右廂房變成鐵皮屋,廂房旁又有增建。
左廂房雖然也有改建,但依稀保留原樣,至少還看的到出簷的石條。
三合院的中庭,竟然還是石頭鋪的,這就很難能可貴!
相傳鄭氏祖先某年參加科舉考試時,祖宅四周的一種植物「書帶草」長得很茂盛,
放榜後果然高中,
後代子孫因此以「帶草衍派」自稱芎林 下山村 鄭氏宗祠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43O9i7o
芎林 下山村 鄭氏宗祠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43LAxj7
鄭萬盛嘗 | Facebook https://bit.ly/40tDbqO
『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在美術館,公布竹縣歷史建築十景票選結果,以湖口老街(4170票)奪冠,其餘名次東安橋(3323票)、竹北蓮華寺(3146票)、北埔姜氏家廟(2787票)、獅頭山靈霞洞(2766票)、芎林鄭氏祠堂(2699票)、竹北林家祠(2553票)、內灣戲院(2486票)、李棟山古堡(2474票)、竹東上員棟甘屋等十個歷史建築。』(2001年10月14日)
【鄭萬盛嘗古帳簿介紹】之一鄭萬盛嘗 | Facebook https://bit.ly/40tDbqO
上次提到光緒十年(1884), 本嘗曾樂捐佛銀一元給石壁潭萬善祠,
但實際上我們在老帳簿的影本中前後十年翻來翻去, 沒有看到這條.
唯一比較有可能的, 是光緒七年(1881)的這條支出紀錄:
[ 開去邦屋有醮金 佛:三元 ]
類似醮金名目的支出, 在之前之後十年都沒有出現過,
或許我們可以假設: 邦屋(屋?), 就是石壁潭那邊的古地名.
並且作醮捐的佛銀三元之中, 有一元供作廟方的修廟基金.
在這本1858~1948年九十一年間的鄭萬盛嘗帳簿, 總共有182頁,
書寫格式一直是固定的, 即上欄是支出, 下欄是收入,
有時記載的是穀物(谷), 單位用石; 若是金額, 單位是元.
絕大部分使用「蘇州碼子」計數, 零至九的寫法是:
○、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
在這帳簿裡, 所有鄭姓兄弟, 頭上都寫個「家」字,
如「家」阿容兄、「家」阿傳兄, 借去了佛銀多少多少錢,
指的就是鄭阿容公、鄭阿傳公借了錢.
雖然不是血緣親兄弟, 居住地也相距甚遠,
但在我們祖先的這個兄弟會內, 祖先彼此相敬相愛有如一家人.
凡是借錢的, 幾年內都會看到收入欄記載有連本帶利還錢的.
鄭萬盛嘗, 從四十石榖子起家, 就靠這種「前現代」錢莊經營模式.
當然也有外姓人來借錢, 有佃農來繳谷(榖); 也有時繳稅, 有時買地,
總之是非常有意思的古代人際網絡與經濟活動的歷史珍本,
其中還有很多人名、費用名目的謎語, 等待我們後人去破解.
每年的農曆十一月十三日(或初三日), 照例的冬祭祭祖團圓大拜拜,
這日也必定是鄭萬盛嘗每年收支情況的當眾清算日.
一大早祭過祖後, 一邊大人小孩在內埕忙進忙出準備辦桌吃澎派,
一邊眾股份的耆老代表們群聚在公廳內的桌前,
看一位執筆中人, 用毛筆記帳.
所以每年的記帳開頭都一定會有固定的兩條:
一. 本日辦筵席的食材採買支出;
一. 請人寫毛筆的支出.
如光緒七年1881這年的記帳開頭:
[ 即日開去費用 :拾元 ]
[ 開去必資 佛:壹元 ]
這「筆資」, 九十年來照例都寫成「必資」,
而這一元佛銀, 不算小錢吧?
看來古時候專門在這種莊重日子被聘來寫帳本的人,
都是非比尋常的碩彥人物啊.
鄭萬盛嘗 | Facebook https://bit.ly/40tDbqO
芎林鄭氏家廟
芎林的鄭氏望族家廟
但門上掛的進士匾落款署名是新竹市閩籍的開台進士鄭用錫
這中間有什麼緣故?!
據聞是芎林鄭家在日據時期曾向竹塹城鄭家租地,因而有來往交情,因開台進士是鄭氏同姓的榮光影響力擴及全台,所以央請匾額懸掛,希望芎林鄭家子孫也奮發向上,作為學習的好榜樣
這點本人有向熟知家族歷史的北門鄭家後人求證,的確穹林鄭家
有向竹塹鄭家租地請佃耕作,但兩家還有其他的情誼,所以願意讓芎林鄭家懸掛進士匾,以增加芎林鄭族家勢
屋前堀有一座水池
據說是因為這座家廟建在[牛穴]之上
新竹竹東懷舊篇 | 芎林鄭氏家廟 | Facebook https://bit.ly/40xLYr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