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_1680104325367_70468682923054245910 (94)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出自唐代王之渙的《涼州詞二首·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詩三百首,邊塞,寫景,將士,思鄉,早教古詩100首
譯文及注釋
譯文一
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譯文二
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裡,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注釋
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一作“直”。
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等於231cm或264cm,約等於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於一種樂器.
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度:吹到過。不度:吹不到
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何須:何必。何須怨:何必埋怨。
楊柳:楊樹的柳條,又指的是《楊柳曲》。
 鑑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繫。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鑑賞二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王昌齡的詩被唱了兩首,高適也有一首詩被唱到,王之渙接連落空。輪到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詩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佳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雲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閒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雲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雲”等等),這裡相當於“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徵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彙,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於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係。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後漢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後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王之渙
王之渙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全詩賞析_意思_翻譯_作者_全文_解釋_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https://bit.ly/3TRYD7d
---------------------------
王翰,唐代邊塞詩人。字子羽,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詩人。王翰這樣一個有才氣的詩人,其集不傳。其詩載於《全唐詩》的,僅有14首。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定王翰生卒年爲公元687至726年,並未提出確切的材料依據。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出自於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王翰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疑義相與析
 [1]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涼州即今甘肅省武威縣。
 [2]葡萄美酒:指葡萄釀造的美酒。在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中就曾經記載了“宛左右以葡萄爲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夜光杯:根據漢代東方朔的《海內十洲記》記載,西域胡人曾獻給周穆王的白玉杯,夜間有光,此處泛指華貴異常的酒杯。
 [3]琵琶:西域傳入中國的彈撥樂器。這兩句的意思是剛剛舉起盛滿美酒的夜光杯,正要豪飲的時候,琵琶的樂聲突然想起,彷彿在催促將士們出征。
 譯文及註解
 作者:佚名
譯文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滿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們正要開懷暢飲,卻又被急促的琵琶聲催促着要上戰場。如我醉倒在戰場上,請君莫笑話我,從古至今外出征戰又有幾人能回?
註釋
涼州詞:樂府曲名。
夜光杯:玉製的酒杯。這裏指精美的酒杯。
沙場:戰場。
 詩人故事
         王翰少年時恃才傲物,放蕩不羈。進士及第後依然不改浪子本色,以嬉戲飲酒爲樂。當時的幷州長史張嘉貞愛惜王翰的才華,對他非常寬厚。少年得志的王翰非常感激這位伯樂,不但親筆寫下了樂詞,還在宴會上自唱自舞。後來張嘉貞入朝爲官,張說出任幷州長史,這位新任長史同樣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尤其重視善於詩詞的文人墨客。在張說的舉薦下,王翰也入朝擔任了祕書正字的職務,後又升任通事舍人,駕部員外郎。王翰家境殷實,他不但“廣蓄家妓”,而且對人“目使頤令,自視王侯”,這就招來了不少人的嫉恨。張說罷官後,王翰便被排擠出朝廷,相繼...
煮酒論詩詞
         本篇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名篇,全詩寫得豁達豪放,結尾一句更是透露出一份慷慨、樂觀的沙場豪情。全詩開篇處,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和鏗鏘激越的文字寫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一句,猶如一幅潑墨山水突然間揮毫寫下了第一筆。通過“美酒”、“夜光杯”展現出了一個酒香四溢的盛大宴會。第二句“欲飲琵琶馬上催”則描寫出了將士們正在“欲飲”未得之時,樂隊突然彈起了琵琶,那急促歡快的旋律彷彿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三四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寫的是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耳聽着陣陣歡快、激...
大話詩人
         王翰(生卒年不詳)字子羽,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中唐詩人。王翰性格豪放,詩文大開大合,流麗暢達,其中七絕《涼州詞》是流傳千古的名篇,明代王世貞就推其爲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新解
更多
作者:佚名
七言絕句《涼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作者王翰,字子羽,唐時幷州晉陽人。對於此詩,《唐詩三百首》編者“蘅塘退士”孫洙的批語是:“作曠達語,倍覺悲痛。”孫洙不愧知音之士,八個字批語,準確道出了此詩意蘊。
這首詩不僅意蘊深遠,邊塞風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音樂高度發達的李唐王朝,不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且詩中有樂,樂中有詩。
如果熟悉唐朝音樂,就會明白,“欲飲琵琶馬上催”,是指“琵琶”、“馬上”兩種不同樂調。詩中“馬上”,...
 鑑賞
 作者:佚名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琅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爲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餚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採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這裏的“催字”,有人說是催出發,和下文似...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爲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這首詩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胡笳更是西北流行樂器。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組七絕正是一組優美的邊塞詩。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詩詞、名句賞析_讀古詩詞網 https://bit.ly/3TSCyW6
----------------------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38.《涼州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黃河之水波浪滔滔,放眼望去,好像一條絲帶蜿蜓盤曲而上,飛入去端。一座邊塞孤城在萬丈高山中巍然屹立。羌笛啊,你何必吹奏著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到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黃河遠上白雲間
 【愚見】涼州在今甘肅武威縣。這是一首雄渾蒼涼的邊塞詩,詩中描寫的西北邊疆之美,這不同於江南水鄉柔媚的美,而是一種粗獷的美。同時也展現了詩人的一腔蒼涼慷慨的怨情。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源遠流長,一瀉千里。遠遠望去,只見它蜿蜒曲折,奔流於萬山叢中。它仿佛由天上流來,又仿佛流向天外。「黃河遠上白雲間」,是詩人真實的感受。在那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詩人眼前所見到的似乎只有兩件事物:地上奔流的黃河與天空飄浮的白雲。水在流,雲在飛,使人感到宇宙的脈搏與呼吸,讓人感受到宇宙的生命。「一片孤城萬仞山」,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則眾多,高達萬仞。山之高,更顯出城之小,山之眾,更顯出城之孤。通過這一對比描寫,突出了祖國西北邊塞的雄偉廣袤,襯托出孤城的荒涼悲壯。這兩句向讀者展現了動人的畫卷:遼闊的高原上,波濤澎湃,奔騰跳躍的黃河就像一條閃光的白龍,在雲端騰飛。在雄偉山河的環抱下,一座邊塞孤城傲然屹立。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寫景的目的通常在於寫情,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也是為了寫景中之人,寄託自己對這廣袤邊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羌笛,是西北邊疆富有地方色彩的樂器。當羌笛的聲音隨風傳來《楊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時,詩人的情緒激動了。笛聲充滿了哀怨之情,在空曠寂寥的山野間迴蕩。那是戍守的士兵在吹奏送別曲吧。他們曾經在這催人心碎的樂聲中,告別了親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現在,只要吹起這支曲子,他們的眼前仿佛會立即浮現妻兒的淚眼,慈母的愁容。他們思念自己的故鄉,思念故鄉的親人。但是詩人勸慰他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你們何必借《楊柳枝》來抒發滿腔的哀怨呢?要知道,春風是吹不到玉門關的。這兩句,明寫邊疆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暗含諷刺之意。詩人的真意並不在於誇張塞外的荒涼,說那裡沒有春風,而是借自然現象來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漠視征人的生活,對於遠出玉門關戍守邊疆的士兵不給予一點溫暖。
  玉門關
 王之渙的《涼州詞》,把玉門關推向了難以企及的文化高度。到了敦煌,遊人大都要不辭辛苦地看一看玉門關。現如今,它只是這麼一堆殘垣,認人體味歷史的滄桑。
 大約記得余秋雨說過,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對文化的挖掘。如今的玉門關似乎沒有什麼風景可看,但是它有文化內涵。我想,這也是王之渙為祖國建設作貢獻吧。
 【說明】圖片及部分文字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只是普通的詩詞愛好者,請寬容。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932ogkj.html


羌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羌笛(「羌」,拼音:qīang,注音:ㄑㄧㄤ,音同「槍」)是一種羌族氣鳴樂器,以箭竹製成,雙簧雙管,用絲線纏繞。[1][2]現在主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流行。[3]
 羌笛原本只有4個按孔,後來為了吹奏五聲音階才改為五孔,[4]後再改為六孔。[1]
 演奏方式
羌笛採豎吹,演奏之時,或站或坐,雙手持笛,將簧哨含入口中。吹奏需使用鼓腮換氣,此技巧以鼻吸氣,口中吐出氣息吹動笛哨,可以「用一口氣吹奏二、三十分鐘不停歇」。[1]
 演奏家
李謨(唐代)[4]
龔戴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

羌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