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圓通菩薩【二十五圓通】
佛學大辭典/二十五圓通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bit.ly/3LlKVHf
(名數)圓而通於法性之實者,謂之圓通。眾生之機緣萬差,欲得圓通,須依種種之法,佛於楞嚴會上,對菩薩聲聞,問本何法而得圓通。菩薩聲聞,各舉自得之法答之,有二十五種,即六塵六根六識七大也。此中始於陳那之圓通聲塵至觀音之圓通耳根而終,論圓通雖無優劣,而如來特使文殊選擇,取耳根之圓通者,因此方之人耳根聰明,入法易也。而聲與耳根為初後者,是首尾相貫之意也。一音聲,陳那之圓通,即聲塵也。二色因,優波尼沙陀比丘之圓通,即色塵也。三香因,香嚴童子之圓通,即香塵也。四味因,藥王藥上二法子等之圓通,即味塵也。五觸因,跋陀婆羅之圓通,即觸塵也。六法因,摩訶迦葉等之圓通,即法塵也。七見元,阿那律陀之圓通,即眼根也。八息空,周利槃特迦之圓通,即鼻根也。九味知,憍梵缽提之圓通,即舌根也。十身覺,畢陵伽婆蹉之圓通,即身根也。十一法空,須菩提之圓通,即意根也。十二心見,舍利弗之圓通,即眼識也。十三心聞,普賢菩薩之圓通,即耳識也。十四鼻息,孫陀羅難陀之圓通,即鼻識也。十五法音,富樓那之圓通,即舌識也。十六身戒,優波離之圓通,即身識也。十七心達,目乾連之圓通,即意識也,十八火性,烏芻瑟摩之圓通,即火大也。十九地性,持地菩薩之圓通,即地大也。二十水性,月光童子之圓通,即水大也。二十一風性,琉璃光法王子之圓通,即風大也。二十二空性,虛空藏菩薩之圓通,即空大也。二十三識性,彌勒菩薩之圓通,即識大也。二十四淨念,大勢至菩薩等之圓通,是見大,即根大也。二十五耳根,是觀音之圓通,即六根中之第二,即耳根也。見楞嚴經五六。
二十五圓通 https://bit.ly/3JEN3c9
--------------------
二十五圓通
謂諸菩薩、聲聞證悟之二十五種方法。圓通,圓滿周遍,融通無礙之義。蓋眾生之機緣萬差,故得圓通之法亦各不同。二十五,謂六塵、六根、六識及七大。即:(一)音聲,即憍陳那等之聲塵圓通。(二)色因,即優波尼沙陀比丘之色塵圓通。(三)香因,即香嚴童子之香塵圓通。(四)味因,即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之味塵圓通。(五)觸因,即跋陀婆羅等之觸塵圓通。(六)法因,即摩訶迦葉等之法塵圓通。(七)見元,即阿那律陀之眼根圓通。(八)息空,即周利槃特迦之鼻根圓通。(九)味知,即憍梵提之舌根圓通。(十)身覺,即畢陵伽婆蹉之身根圓通。(十一)法空,即須菩提之意根圓通。(十二)心見,即舍利弗之眼識圓通。(十三)心聞,即普賢菩薩之耳識圓通。(十四)鼻息,即孫陀羅難陀之鼻識圓通。(十五)法音,即富樓那之舌識圓通。(十六)身戒,即優波離之身識圓通。(十七)心達,即大目犍連之意識圓通。(十八)火性,即烏芻瑟摩之火大圓通。(十九)地性,即持地菩薩之地大圓通。(廿)水性,即月光童子之水大圓通。(廿一)風性,即琉璃光法王子之風大圓通。(廿二)空性,即虛空藏菩薩之空大圓通。(廿三)識性,即彌勒菩薩之識大圓通。(廿四)淨念,大勢至菩薩等之根大圓通。(廿五)耳根,即觀音菩薩之耳根圓通。〔楞嚴經圓通疏卷五、卷六、首楞嚴義疏注經卷五、卷六、楞嚴經集註卷五、卷六〕 p177
二十五圓通 https://bit.ly/42ceNf8
---------------------
廿五圓通:菩薩大羅漢的修行入手處
《楞嚴經》主要闡明「根塵同源,縛脫無二」之理,並解說三摩地之法與菩薩之階位。本經的重點之一就是提出「廿五圓通」—佛陀請在會場的廿五位大菩薩和大阿羅漢,介紹他們入三摩地的方便法門和修行的經過。他們分別依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和七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根大),來修證圓通。
  依六塵入圓通者
 聲塵:聞聽妙理的修法。憍陳那等五位比丘:「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色塵:觀察色相的修法。優波尼沙陀:「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香塵:嗅覺的修法。香嚴童子:「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味塵:舌觀味性的修法。藥王藥上兩位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觸塵:觀察觸覺的修法。跋陀婆羅:「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法塵:觀察身心空寂的修法。摩訶迦葉:「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依六根入圓通者
 眼根:眼的見精修法。阿那律陀:「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鼻根:觀出入息的法門。周利槃特迦:「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舌根:舌的味性修法。憍梵缽提:「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身根:身體感覺的修法。畢陵伽婆蹉:「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意根:心念空寂的修法。須菩提:「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依六識入圓通者
 眼識:心眼觀照的修法。舍利弗:「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耳識:心聲聞聽的修法。普賢菩薩:「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鼻識:鼻息調氣的修法。孫陀羅難陀:「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舌識:說法的修法。富樓那彌多羅尼:「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身識:執身持戒的修法。優波離:「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意識:意念觀照的修法。大目犍連:「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依七大入圓通者
 火大:觀自身欲樂暖觸的修法。烏芻瑟摩:「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燄,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地大:觀平心地,則地一切皆平的修法。持地菩薩:「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水大:觀身體內外水性一同的修法。月光童子:「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風大:觀身心內外諸動無二的修法。琉璃光菩薩:「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空大:觀身同虛空不相妨礙的修法。虛空藏菩薩:「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識大:觀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的修法。彌勒菩薩:「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根大:念佛圓通的修法。大勢至菩薩:「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依耳根入圓通者
 耳根:依耳根證聲塵如幻,反聞自性證圓通的修法。觀世音菩薩:「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雖然歸在六根,觀世音菩薩卻是最後發言,解說也最詳細。
  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佛陀告訴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這二十五種法門,都有各自因緣,適
應不同根性,沒有優劣前後差別。
佛陀接著問:「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文殊師利法王子回答:「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文殊師利法王子認為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最合適娑婆世界眾生的根器。
香光莊嚴 https://bit.ly/3Li58h9
-----------------------------------------
  月光童子
月光,梵名 Candra-prabha。又作月明童子、月光菩薩、月光兒。為佛世時王舍城長者申日之子。依月光童子經所載,申日聽信不蘭迦葉等六師外道之言,設火坑欲加害於佛,月光童子諫之而不聽。及佛至,火坑忽變作浴池,申日大為驚悔,歸佛開悟,得不退轉法忍。另據申日經所述,佛謂於己般涅槃千歲之後,月光童子當生於秦國(中國)作聖君,持守經法,興隆道化。〔德護長者經卷下、寶雨經卷一、月燈三昧經、月明菩薩經〕 p1463
月光童子 https://bit.ly/3Tb6NqX
-------------------------
佛教傳説,月光童子的父親叫德護,為摩揭陀國王舍城的長者。德護本不信佛,聽信了外道門師的讒言,做了火坑想要害死佛。兒子月光童子勸説他,但德護根本不聽,後佛陀來到,火坑一下變為涼池。德護不由驚服,心中大悔,皈依了佛陀,最終修得了須陀洹果(聲聞乘正果之初位)。這個傳説載於《佛説德護長者經》。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
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唯見清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説如上事。我即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
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註釋
“月光童子”:“童子”,是童真入道的菩薩之義,因為彼菩薩,由其願力所持故,生生世世皆以童真入道,故稱童子,並非彼菩薩是小孩子。
“水天”:水天佛為三十五佛之一,次佛因修水觀而得開悟、成就覺道,故以本修因為名。
“修習水觀,入三摩地”:三摩地,梵文(Samadhi) 。義為定慧等持,中文又譯為三昧。三昧是佛法修行的具體成就,也是諸賢聖斷惑證真,成就法身功德的重要“工具”;若無三摩地,則一切修斷、證悟皆不可能,何況欲證圓通,則更加不可能。以此故知欲證圓通,須先入三摩地;入了某種三摩地,以此三摩地之力而證的圓通,即稱為某種圓通。如現在所説月光童子入“水觀三摩地”,以“水觀三摩地”力所證之圓通,即是“水大圓通”。又如烏芻瑟摩明王以“火光三昧”力而證的圓通,即稱為“火大圓通”。又如下面觀世音菩薩入耳根圓通三摩地,而證“耳根圓通”。其他圓通亦皆如是,皆依其因地之三摩地而得名。又,“觀”的梵文是毗婆舍那(Vipasana),此是先以數息等法攝心入定,然後於定中作水觀或火觀等;或者亦可直接作水等觀,從而“由觀入定”,亦即:由觀得“止”;其法為:一心修水之觀想,心緣一境(即心緣水境),得“心一境性”,因而得定。得定之後,進而在定中觀想水大,即是修水觀三摩地。水觀三摩地成就之後,即能以此三摩地力而證圓通。故知三摩地實是佛法中一切修證的轉捩(liè)點或決勝點。
“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奪”,傾奪。身中的水大,其想雖有種種差殊,但其性則一,故不相傾奪,而能共處一身、和合無礙。身中之水大所現相上之差別,例如有清濁之別(如淚水與痰),濃淡之差(如動脈血與靜脈血,或口水與鼻涕)、淨穢之異(如唾液與屎尿)、流動與凝滯之別(如血液與骨髓)。這些水都在身內,其相雖不同,然而並不會彼此併吞,而能“和平共存”,“各行其道”,各自發揮其功用,互不妨礙,其因即在於:其相雖別,其性則一;相有千般,因緣而現,其性唯一。
“津液精血”:“津”,嚥下去的口水稱為津。“液”是體液。“精”,在骨髓中貯存的人體的精華,稱為精,男女皆同,不只限於男性。
“身中旋復”:這些水於身中循回往復。如尿或糞便中的水分;尿經由腎臟過濾之後,有些尿液即進入血液中,後經由全身皮膚的毛孔排出時,即稱之為汗;因此可知,尿液也是在我們全身中循環的。至於糞便中的水分,則由大腸及十二指腸壁吸收,而進入血液中,因此令糞變得比較固體化。因此可知,糞便之水也是時時刻刻在全身血液中循環的。
“水性一同”:我觀身中水性雖其相之清濁、濃淡、淨穢、流滯等各差別不同,但其為水之性,則是一而無二,同而非異。
“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此句之義簡言之即:承前所説,不僅照見自身內之水,不論其外相所現有多大的不同,但其水性則都是一同;並進而照見身內種種水及身外種種水,乃至一切世界中無量種種水,都等同一性。“見水身中”,見種種水在此一身之中。“與世界外”,與此娑婆世界外。“浮幢王剎”,《楞嚴正脈》説:“準《華嚴經》、華藏海中有大蓮華,其蓮華中有諸香水,一一香水海為諸佛剎世界之種,華藏世界在香水(海)中,故云‘浮幢王剎’。”須知,這個觀法的大小之對比是驚人的!因為此一身中的水分甚少,而華藏世界香水海中的水何其多?!(華藏香水海之體積比地球的眾大海,不知有幾兆億萬倍!)以此一身之水,比於彼香水海之水,而見其性是一,實不可思議。又,華藏香水海為佛如來報身(盧舍那佛)功德所成,其香水具無量德,而我等有情眾生身中之水,系業報、罪報所成,乃雜染之法,而觀此二水,一為功德水,一為業報水,而照見其水性無二,亦是三摩地觀行不可思議之力。
“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此水觀剛成就時,於三摩地中,雖只見一片是水,但以仍有水相可得,故身之四大雖皆由三摩地觀行勝解之力,而轉為水,但仍未空水相,故猶執此四大所化的水大之相為我身相。以前是執四大為自身相,現在四大雖皆變成水大,但仍於此水大猶執持不捨;以心執而不捨故,水大之性仍為“有”性,仍為“有”法,故不得證入“水大無自性空”;是故此心轉而計執水大為自身相,是故未得無身相;若身相不亡,即是猶有“身見”,其根本原因為由於阿賴耶識中的“相分”未轉,故猶有身相可得。而“相分”之所以未轉、未淨,是由於阿賴耶識中的“見分”仍在,以有能見之“見分”,故有所見之“相分”為其所見。而所謂“見分”及“相分”,即是阿賴耶識中的無始無明習氣之種子。以此種子習氣未轉依,故不能“轉舍”有漏的四大粗身,而“轉得”無漏之妙色身,是故仍計執有粗水大之身。
“惟見清水”:觀行者入三摩地,觀行勝解成就,觀水則現水,此水即稱為“定果色”,亦即定果所現之色。是“法處所攝色”的一種。這定果色,若觀行力淺的,則只有自己看得見,若觀行力深的,則亦能令他人見。例如烏芻瑟摩的火光三昧也是可令他人看得到的。
“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這可能是孩子調皮,只認為好玩而作,或是想看看那水是真的水、還是假的水。不過幸虧他只是拿一塊瓦礫投在水中而已,萬一他為了好意,覺得師父房中都是水,這怎麼成,於是拿了水桶、水瓢,把水給舀出去,那就慘了!可見修行必須要有人護持,才不會出亂子。
“舍利弗遭違害鬼”:舍利弗會在耆闍崛山,入定之時,有兩個鬼從空中過,這兩個鬼都是惡鬼,且都是大力鬼,一個名叫違害,一名叫復害。違害告訴復害説:我想用拳打這沙門。復害勸他説:不要這樣。違害不聽他勸,復害走了以後,違害就用拳頭打舍利弗的頭。舍利弗出定後忽然覺得頭痛,就跟世尊説:我一向身體很好,為什麼現在頭會痛?世尊告訴他説:有大力鬼用拳頭打你的頭,那鬼的力氣很大,如果打須彌山,須彌山都要裂成兩半:你若沒有定力所持,吃他一拳,全身皆成粉碎。這鬼因為打你,現已受報,身墮在阿鼻地獄中受苦了。
“將無退失”:“將無”,豈無,豈非。“退失”,退失道果。
“瓦礫宛然”:“宛然”,狀貌可見,清楚之義。
“身質如初”:“質”,體,或狀況。“身質”,身體狀況。
“逢無量佛”:之後又過了無量劫,我值遇了無量尊佛。
“山海自在通王如來”:這尊佛也是由於修水大圓通,而成無上覺的。
“方得身亡”:月光童子直到此佛出現時,才能照破執水為身的“身見”,從而破除阿賴耶識中無始無明的見、相二分,習氣種子,因而轉舍粗陋的四大之身。
“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水大之身,若諸識不執,即離於遍計所執性;若法離於遍計所執性,當體即是圓成實性,故此“水身”一離遍計,當下即轉為圓成實性,故其性與諸香水海之性,皆合於如來藏之真空:真空實不空,真空亦非有,離於有無。
“預菩薩會”:“預”,參與。
“我以水性一味流通”:我以觀內外、大小之水性,悟其性皆本如來藏性,皆同一味,無有差別,故一切水性本自流通無滯無礙。我心於法亦如是流通、無滯無礙,得大自在。
簡介編輯
還傳説月光童子將來出現在中國做國君。《佛説德護長者經》曰:“佛告阿難:我盤涅盤千歲已後,經法且欲斷絕,月光童子當出於秦國(指中國)作聖君,受我經法,興隆道化。”因為這個傳説,我國武周時期即武則天皇帝的時候,出現了有名的偽造經書事件。當是重譯有《寶雨經》卷一中,有這樣一段:
爾時東方有一天子,名曰月光,乘五色雲,來詣佛所……佛告天(月光)曰:“我涅盤後,最後時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滅時,汝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摩訶支那國(即大中國),實為菩薩故,現女身,為自在主……”
為對照以前所譯《寶雨經》,沒有這一大段文字,可見這段“經文”是譯者偽造的。這段經書為武則天當女皇帝大造輿論,藉以證明她當女皇帝(“現女身為自在主”)是佛“預計”的。
月光童子講到自己修行的方法時説:在過去無數劫以前,有水天佛出世,他傳授一切菩薩修習水觀的方法,進入正定三昧的境界。我在開始修成功這種水觀的時候,“但見其水,未得無身”。有一次我在室內坐禪,一個小弟子從窗縫偷看,只見滿室都是清水,別的什麼也沒有。他就拿起一塊瓦片,“叮咚”一聲扔進水裏去了。我出定以後,頓時覺得心裏很痛。難道是道力減退了嗎?一會兒小弟子來了,説了剛才的事。我就對他説:“等我再入定以後,你看到屋裏的水,就立刻拿走這塊瓦片。”小弟子照着做了。我出定以後,身體也就漸復如初了。
後來月光童子又跟着很多位佛學習,到了山海自在通王佛出世,才得到了忘去身見(感覺)的本領,徹悟水的自性功能與人我的自性功德無二無別。
水大圓通月光童子 - 義貫編輯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彼時“有佛出世名為水天”佛。彼佛如來“教”授“諸菩薩修習水觀”,以此而“入”水觀“三摩地。觀於”自“身中”,各種“水”之“性”並“無”互傾“奪”吞併、或排擠之相:最“初從”鼻“涕、唾”液等開始觀起,“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等所有諸水,皆於此一“身中”回“旋”往“復”流通不息,其相不一(有清濁、濃淡、淨穢、流滯等種種差別),然其“水性”則“一同”,以其性同一故,諸水和合互通、互變而不相侵、相奪。如是照“見”種種“水”在此一“身”之“中、與”遠在此娑婆“世界外”,華藏世界海中“浮”於海中如高“幢”之法“王剎”土,其間之“諸香水海”]之水性,“等無差別”。
“我於是時”才“初成此觀”行,於三摩地中“但見其水”,不見其他內外四大,故以水為身,仍“未得”全“無身”相之見;以仍有水相可得,故執水大為我自身相。“當”時我“為比丘”,於靜“室中安”座修習“禪”觀。那時“我有”一“弟子,窺窗觀室,唯見清水遍在室中”,其他“了無所見。”此弟子由於“童稚無知”(不知那水是我入水觀三摩地之所現),而“取一瓦礫投於水內”,瓦礫“激水作聲”,他“顧盼”(看了一看)“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正“如舍利弗”於定中“遭”名叫“違害”的大力惡“鬼”打頭,出定後頭痛一樣。“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已超生死,而“久離”諸“病”之“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實”道果?“爾時”那“童子”迅“捷來”至“我前”,對我“説如上”所見、所為之“事。我即告言:”下次“汝更見”室中有“水,可即開門入”於“此水中,除去”先前你所投的那片“瓦礫。童子奉”我之“教,後”我“入定時”,他又來,“還復見”滿室中之“水”,且水中“瓦礫宛然”可見,童子果然“開門”進來,“除”去瓦礫後“出”去。“我後出定,身”之體“質”即復“如初”無恙。
之後我得“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出興於世時,我“方得”銷“亡”所執水大之“身”見,而得諦觀此水身“與十方”世“界”之“諸香水海”之水,其“性”皆“合”於如來藏性之“真空”妙有之性,因而通達內身與外身,內水與外水,觀察了知藏性與水性“無二無別。今於如來”所,“得童真”之“名”,而參“預菩薩”之“會”。
今“佛問圓通,我以”水觀而觀內外“水性”,皆本如來藏性“一味”無別“流通”無礙,悟水無內外,故水性空寂不動,本自不生,“得”證“無生”法“忍”,證得圓通。諸菩薩若欲“圓滿菩提,斯為第一”最妙圓通法門。
水大圓通月光童子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2bKqpu
---------------------------------------------
  我入「三昧」。「月光童子」拜我為師-真佛法藏文庫 https://bit.ly/3JCEGxx
  在神行中逢一位乘五色雲的聖者,這位聖者看見我,合掌稱我:
   「師父,何處去?」
  我答:「西方去。」
   這聖者對我說:「我是月光童子啊!」
  我驀然想起,當年我至「彌勒菩薩」處,在彌勒之侍者中,有一位「月光童子」,對我執禮甚恭敬,彌勒菩薩見之,便叫「月光童子」拜我為師。
   彌勒說:
  「這位月光童子,與蓮花童子有緣,而這月光童子甚傲氣凌人,將來希望蓮花童子調教之,故教月光童子先拜你為師,如何?」(月光童子老自以為天下第一人)
   我問彌勒:
  「有何因緣?」
  彌勒說:
  「月光童子與蓮花童子,先後下生人間,但蓮花童子得道在先,月光童子得道在後。然而,月光童子目中無人,會微言蓮花童子,故先拜你為師,免得後來沖撞。」
   我當時答應收「月光童子」為弟子。因此,在「三昧」中,他逢我,便叫我「師父」了。
   我問月光:
  「成道後,何處去?」
   「到最大國。」
  「到大國為何?」
   「興隆三寶。」
  「如何興隆三寶?」
   「我將來是最大國的國王啊!」月光童子說。
   月光童子又說:
  「釋迦牟尼佛曾經預告我,佛陀涅槃後,末法時期,我月光童子,將至最大國中,興隆三寶。又說彌勒佛下生時,我月光童子先行下生,那時世界太平,等彌勒龍華三會後,月光童子又隨彌勒上昇而成佛。」
   我「哦」的一聲。
  憶起:
  「佛說申日經。」
  「月燈三昧經。」
  「寶雨經。」
  「月光童子經。」
   我終於完全明白「月光童子」了。這位在我腦海中,拜我為師的童子有二大任務:
   一、到最大國興隆三寶。
  二、準備彌勒下生成佛。
   我明白「月光童子」。
  但,月光童子,只知道我是他的師父,卻不明白我蓮花童子盧勝彥是誰?
   我問月光:
  「你知我是誰?」
  「但知蓮花童子,是師父。其他不知!」他實話實說。
   「既然不知,那只管去完成你的任務吧!且不要不知,卻強以為知,便全部輕視了,你要記得彌勒菩薩的教訓。」
  「是的,是的。」月光童子說。
   我這位師父,實在不想訓誡這位「月光童子」,反正他有他的任務,我有我的任務,他走他的,我走我的,我不想跟他連成一線,但也不想完全劃分界限,這些都顯得毫無意義。
   我臨行時,只對月光童子說:
  「無論如何,不要以為自己才有大成就,須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要謙卑些!」
  月光童子答:「是的,是的。」
「月光童子」拜我為師-真佛法藏文庫 https://bit.ly/3JCEGxx
----------------------------------
【月光童子】
 (人名)又曰月光兒。其父德護為摩揭陀國王舍城之長者,不信佛,聽六師之言,作火坑欲害佛,其子月光童子諫止之,亦不聽。後見佛到,火坑變而為涼池,心大悔責。歸佛,得須陀洹果。佛與月光童子以成佛之記。且說佛滅後當作支那國王,興隆三寶。德護長者經下曰:「又此童子,我涅槃後,於未來世,護持我法。(中略)於當來世佛法末時,於閻浮提支那國內,作大國王,名曰大行,能令支那國內一切眾生信於佛法種諸善根。時大行王,以大信心大威德力,供養我缽,於爾數年,我缽當至沙勒國,從爾次第至支那國。」(歷代三寶紀十二又引此經)。佛說申日經曰:「佛告阿難:我般涅槃千歲已後,經法且欲斷絕。月光童子,當出於秦國作聖君,受我經法,興隆道化。秦土及諸邊國鄯善、烏萇、歸玆、疏勒、大宛、於填、及諸羌虜夷狄,皆當奉佛尊法,普作比丘。」此童子為月燈三昧經之對告眾。其異譯月明菩薩經稱為月明童男。寶雨經一曰:「爾時東方有一天子,名曰月光,乘五色雲,來詣佛所。右遶三匝,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佛告天曰:汝光明甚為希有。(中略)由汝曾種無量善根因緣,今得如是光明照曜,天子!以是緣故,我涅槃後,最後時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滅時,汝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摩訶支那國,位居阿鞞跋致,實是菩薩故,現女身為自在主。經於多歲,正法治化,養育眾生,猶如赤子,令修十善。能於我法廣大住持,建立塔寺,又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供養沙門,於一切時常修梵行,名曰月淨光。」
佛學大辭典/月光童子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bit.ly/3ZIUWms
----------------
香塵圓通香嚴童子:香塵圓通香嚴童子:二十五圓通菩薩之第三位。香嚴童子是以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42aC1ST
香塵圓通香嚴童子:二十五圓通菩薩之第三位。香嚴童子是以香氣悟道的,故為“香塵圓通”。香塵圓通說:當時我聽見如來教我諦觀一切有為相。告別佛陀之後,就於居處靜堂養晦自修,看見比丘們燒瀋水香,香氣寂然,入於鼻中。我觀察這個香氣,並非本來有的,也不是本來空的;不是存在煙中,也非存在火中,去時無所執著,來時無所從來。我由此心竟頓銷,發明無漏,證得阿羅漢果位,佛陀問圓通法門,如我所證悟者,以香的莊嚴為最殊勝。”香嚴童子就是由於聞沈香味而發明無漏,證得羅漢果位。
 三、香因,香塵圓通香嚴童子簡介
香嚴童子圖片
香嚴童子圖片
“香嚴”是指香光莊嚴。香嚴童子因為見到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飄入鼻中,然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得到斷絕三界煩惱之法,由香氣領悟圓通,成為羅漢。以故佛門提倡燃點好香,不僅可莊嚴道場,潔淨空氣,而且還具有從鼻觀而得清心的妙用。
香嚴童子是以香氣悟道的,故為“香塵圓通”
 楞嚴經中的香嚴童子
《楞嚴經》中談到諸根圓通的法門中,其中關於香的修法,是香嚴童子以香塵來修持:“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瀋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本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大意是說,在《楞嚴經》的法會中,有二十五位聖者,分別敘述自身開悟的法門。當時香嚴童子敘述自身得悟的因緣,就是以聞香入手:“當時我聽見如來教我諦觀一切有為相。告別佛陀之後,就於居處靜堂養晦自修,看見比丘們燒瀋水香,香氣寂然,入於鼻中。
我觀察這個香氣,並非本來有的,也不是本來空的;不是存在煙中,也非存在火中,去時無所執著,來時無所從來。我由此心竟頓銷,發明無漏,證得阿羅漢果位,佛陀問圓通法門,如我所證悟者,以香的莊嚴為最殊勝。”
香嚴童子就是由於聞沈香味而發明無漏,證得羅漢果位。
 香嚴童子--林清玄
有一天,孩子問我:“為什麼菩薩都喜歡香的氣味呢?”
“你怎么知道菩薩喜歡香的氣味?”我說。
“要不然,我們為什麼要用香來供菩薩?”孩子又問。
我就對孩子說,一是沉香是人間最單純悠長的香,所以我們喜歡,菩薩也喜歡。二是有時
候我們不知道菩薩喜歡什麼,就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拿來供養菩薩。
本來,我要對孩子講《楞嚴經》里香嚴童子的故事,後來想到它是很難懂的,就作罷了。
佛陀問菩薩及阿羅漢:大家是如何修學而進入圓通的境界?
香嚴童子的回答是:“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
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
意銷,發明無漏。”(我聽了佛陀教導要仔細觀察一切有為法的現象,我就辭別佛陀,獨
自清心安靜的修行。有一天看到比丘在點燃沉水香,香氣寂然無聲的進入我的鼻孔。我觀
照這陣陣香氣,它既不是木頭,也不是虛空;既不是煙,也不是火。它飄去的時候一點也
不執著,它飄進我鼻孔也不知從何而來。我的意識也和沉香的香氣一樣,一時銷亡清淨,
由此證得無漏的果位。)
從香嚴童子的話,使我們知道燒香的行為應該更深一層的觀照,佛殿里的香不只能潔淨空
氣、驅趕蚊蟲、化解污穢之感,而且可以莊嚴道場,使人得到清心定意之功。像香嚴童子
因觀香氣而證得果位的修行,是最上乘的燃香。
香嚴童子又說:“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來,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
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佛陀印證了我的修行,賜給我"香嚴"的名號,塵俗意氣
一時消滅,自性妙香周密圓滿,我說是從香氣的莊嚴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佛陀叫我報告如
何圓滿通達佛法,如果依我所證得的,以香氣的莊嚴為第一。)
從香嚴童子的修行過程,我們是不是心開意解,對佛教要燒香,並且要燒好香,有更深的
認識呢?像“沉水香”就是現在我們說的“沉香”,因其生長期很久,成樹後外朽心堅,
置水則沉入水底,故而得名。從前的人要燒沉香很不容易,只有富貴人家才行,現在沉香
已經很普及化了,我們應該燒好的沉香,不要燒粗製濫造的香。
一炷好香帶給我們心靈的力量,勝過一大把普通的香。
因此,台灣民間談到有福報的人常說:“是伊祖公仔燒好香。”不是沒有道理的,常燒好
香,心定意澄,香光莊嚴,福氣必會隨香氣而至。祖先燒好香都可以帶給子孫福報,何況
是由我們自己燒香來供養菩薩呢?要是燒香的時候,還能仔細觀照香氣“非香非空,非煙
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也觀照自性的香氣,就更殊勝了。
辭典里,對“香嚴童子”的解釋是:“由悟香塵,嚴淨心地,得童貞行,故曰香嚴童
子。”三復斯言,感覺上香嚴童子就站在我面前這一縷沉香的最高遠處,對著眾生微笑,
天真、明淨,全身都沐浴在香氣里。
 二十五圓通
二十五圓通即是各位大菩薩、聲聞得到真理的之二十五種方法。
圓通,圓滿周遍,融通無礙的用智慧所開悟世間真理意思。蓋眾生之機緣萬差,故得圓通之法亦各不同。二十五,謂六塵、六根、六識及七大。即:
(一)音聲,即憍陳那等之聲塵圓通。
(二)色因,即優波尼沙陀比丘之色塵圓通。
(三)香因,即香嚴童子之香塵圓通。
(四)味因,即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之味塵圓通。
(五)觸因,即跋陀婆羅等之觸塵圓通。
(六)法因,即摩訶迦葉等之法塵圓通。
(七)見元,即阿那律陀之眼根圓通。
(八)息空,即周利槃特迦之鼻根圓通。
(九)味知,即憍梵缽提之舌根圓通。
(十)身覺,即畢陵伽婆蹉之身根圓通。
(十一)法空,即須菩提之意根圓通。
(十二)心見,即舍利弗之眼識圓通。
(十三)心聞,即普賢菩薩之耳識圓通。
(十四)鼻息,即孫陀羅難陀之鼻識圓通。
(十五)法音,即富樓那之舌識圓通。
(十六)身戒,即優波離之身識圓通。
(十七)心達,即大目犍連之意識圓通。
(十八)火性,即烏芻瑟摩之火大圓通。
(十九)地性,即持地菩薩之地大圓通。
(廿)水性,即月光童子之水大圓通。
(廿一)風性,即琉璃光法王子之風大圓通。
(廿二)空性,即虛空藏菩薩之空大圓通。
(廿三)識性,即彌勒菩薩之識大圓通。
(廿四)淨念,大勢至菩薩等之根大圓通。
(廿五)耳根,即觀音菩薩之耳根圓通。
[楞嚴經圓通疏卷五、卷六、首楞嚴義疏注經卷五、卷六、楞嚴經集注卷五、卷六]
 -----------------------------
香嚴童子聞香氣而成就聖道的過程
香嚴童子聞香氣而成就聖道的過程 - 淨界法師 - 佛弟子文庫 https://bit.ly/3FISNzh
 前面是講總相,這以下講到他個人在有為當中所選擇的一個別相。
 「我時辭佛,宴晦清齋。」我聽到佛陀說,原來這個聖道的真理並沒有離開有為相,我知道這個道理以後就知道怎麼用功了。這個時候我就辭退於佛陀,幹什麼呢?「宴晦清齋。」「宴」就是安穩的意思。我就找一個地方靜坐,叫作「宴」,讓這個色身安穩地放下一些塵勞的世務,就靜坐下來。這個「晦」指的是處在一個沒有吵雜的寂靜處所,叫「晦」。「清齋」指的是內心顯現出一種清淨而無雜念,禪定現前。就在一個寂靜的地方安坐,內心屏除一切的雜念。
 那麼就在這一念寂靜的心中,他觀到什麼事情呢?「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這個香嚴童子在寂靜的心中突然間有一個所緣境現前,旁邊的比丘燒沉水香來供佛。沉水香是一種世間的寶物,燒一小塊就能夠熏習整個南閻浮提這麼大的範圍,所以香氣能夠傳播得很遠。
 香嚴童子在比丘不遠的地方安坐的時候,香氣就悄悄地……因為它是無形無相,所以說是寂靜地、悄悄地飄來香嚴童子的鼻根,來當作他的所觀境。這個是他過去的修學的一個過程。
 我們看他遇到這樣的香氣他應該怎麼去面對。看第二段,「即香悟道」。
 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
 香嚴童子是離開了大眾,來到一個寂靜的茅蓬,在那個地方打坐,禪定的心現前,沒有任何雜念。那麼突然之間,這個香氣悄悄地來到他的鼻根。他這個明瞭的心跟香氣一接觸的時候,他突然間生起一個觀照,說這個香氣你從什麼地方而來?他就生起一個迴光返照的智慧,來探討這個香氣的根源。
 說是「非木」,香氣不應該說是從沉水木而來,因為你要是不去燒它,它是沒有香氣的,所以你不能夠說它從木頭而來。這個香氣也「非空」,它也不是從虛空而來,因為虛空常存,而香氣不常有,所以它不是從虛空而來。它也不是從煙而來,因為煙所飛的地方很有限,你看香嚴童子離比丘燒沉水香的地方有一段距離,這個煙根本沒有飄過來,但是香氣卻過來了,所以它也不是從煙而來。它也不是從火而來,因為你用火去燒其他的木頭就不會有香氣。
 所以他能夠知道,這個香氣只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只是一個因緣的假相。所以我們一定是先看到假相,先看到無我。那麼假相當中,我們就看到一個沒有實體的東西,一個如夢如幻的香氣存在。
 那麼進一步再觀察它的體性,「去無所著,來無所從」。
 我們先看「來無所從」。那麼這個因緣和合的假相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它沒有一個來處,所以「來無所從」,這個地方表示它是不生。「去無所著」表示它不滅。那麼從不生不滅當中他就能夠知道,原來這個香氣的假相只就是一念心性的一個循業發現而已。
 所以這個時候「由是意銷」。既然所緣的香氣不可得,那麼我能攀緣的心自然也覓之了不可得。因為我們這個能所是互相依靠的,所緣境破了,能緣的心也就不存在了。所以這個時候,由於前面的香氣覓之了不可得,由此迴光返照,我能分別的心也不可得。這個時候能所雙亡,「發明無漏」。這個地方的「無漏」,是證得我空的真如而證得阿羅漢果。
 這個地方是講他的跡門,看第三段「蒙印命名」就清楚了。
 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我從這一次的修證經驗以後,佛陀就印證我「香嚴」的名號,因為因香而成就聖道,叫香嚴。「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剛開始是觀察這個香氣的本性是當體即空,是本自無生;從無生當中進一步探討它的根源,最後知道它只就是我們一念心性本自具足而循業發現。
 所以這個時候,從妙香當中而悟入了如來藏妙真如性的清淨本然、週遍法界的體性。「我從香嚴,得阿羅漢。」「妙香密嚴」是指本門;「我從香嚴,得阿羅漢」,是講他的跡門。
 最後看總結,「結答圓通」。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現在佛陀問我所修證圓通的法門,正如我所修所證,我是以香塵來當所觀境,是最為殊勝無上的。
 這個地方講到香嚴童子成就聖道的過程。
香嚴童子聞香氣而成就聖道的過程 - 淨界法師 - 佛弟子文庫 https://bit.ly/3FISNzh
-----------------------------
香塵圓通因香悟道的香嚴童子菩薩
2017-03-05 由 明賢法師 發表于佛教
  香嚴童子菩薩,是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菩薩之一。曾聞如來教,於清淨室修習禪定,見諸比丘燒沉水香,諦觀此香而悟道,故號香嚴,又因得童真位,故名童子。香嚴童子菩薩因香發智,以智定之香莊嚴法身,觀幻有即空之相悟入藏性,一瓣心香,遍入萬行,滅眾垢染,普利含識。
  香嚴體空自圓融,無塵不是解脫門
 楞嚴經 · 香嚴童子香塵圓通章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瀋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楞嚴經》中,香嚴童子菩薩因觀香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則香嚴體空,去無所著,來無所從,塵境如如,由是意消發明無漏,由香塵而入圓通。經云: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經中,香嚴童子自稱得阿羅漢,實則從菩薩受稱,由於文中所敘述的是菩薩昔日所證,初得小果,後於佛所得童真名,預菩薩會。
  香嚴童子菩薩觀香塵而入圓通,以塵與法界皆為假名而性空故,一名一切名,一義一切義,直向一塵中辨取,便可入解脫之門。如藕益大師《贈調香居士序》中說:「六塵之體,無非法界。可熏發菩提心者,尤莫若香。然香即法界,何止熏發菩提?直謂菩提可也。又既謂菩提,亦可謂十界染淨百界千如。又既謂百界千如,則不必更謂之香。又不謂香,亦何必謂百界千如?香也,百界千如也,皆名字也。名字性空,一名一切名,一義一切義,何所謂行布,何所謂圓融。而行布圓融二義,不期成而自成。所以總別同異,成壞六相法門,直向一塵中辨取,如一香塵,一切諸塵,一切諸法無不爾,通此可入鬻香長者解脫門矣。」
 此即《楞嚴經》中文殊菩薩所言:「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消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世間種種妙香,無如戒定慧之真香。戒定慧香,無體本空,無來無去,故曰真香。而真相香種種,無不在人身語意的靈明覺照之中,若一人清淨,則多人清淨,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從此一門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如《贈調香居士序》云:「十大香王,元未嘗不在娑婆國土,只今現前身口,即戒香種,心知寂然之體,即定香種,覺了靈明之念,即慧香種。戒定慧之種備,則禪教律之本得矣。居士試取而調之,使馨芬郁發,一人清淨故,多人清淨,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俾此五濁惡世,人人得無根信,如伊蘭木出栴檀香,誰謂苕水非熙連河,長者非即毗盧遮那法界藏哉?」
  昔西域異見王,問波羅提尊者:佛性在何處?尊者答:佛性在作用處。王曰:當作用時,其處有幾?尊者曰:當作用時,其處有八,在胎名身,出胎名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只在一塵。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識者喚作佛性,不識喚作精魂,可知法性無處不周遍,皆是入處。
  故《宗鏡錄》云:「香嚴童子因香悟道,乃至虛空藏菩薩因空悟道,則知自性遍一切處,皆是入路,豈局一門,而專以蚊蜹之愚,翻恃鷦鷯之量?且法無遲速,見有淺深,遮障之門,各任輕重。是以文殊菩薩頌云: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妙香供佛無量義,德香濟度阿僧祇
 香是諸多供養如來聖眾的善妙供具之一。菩薩以塗香、燒香、燈燭等種種莊嚴供物,於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前、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處,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華嚴經》卷十五還記載了修行者以無量香蓋、無量香幢、無量香幡、無量香宮殿、無量香網、無量香像、無量香光、無量香焰、無量香雲、無量香座、無量香輪、無量香住處、無量香佛世界、無量香須彌山王、無量香海、無量香河、無量香樹、無量香衣、無量香蓮花,如是等無量無數眾香莊嚴,供養如來。
  香為佛使,故散之以表三業清淨,感應道交。《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六云:「五濁穢世,臭不可聞,當夜暗時,黑不可見,欲求三寶天神,常居於此,護念我等。故常焚妙香,以解其穢。」《僧史略·行香唱導》云:「香也者,解穢流芬,令人樂聞也。原其周人尚臭,冥合西域重香。佛出姬周,遠同符契矣。經中長者請佛,宿夜登樓,手秉香壚,以達信心。明日食時,佛即來至。故知,香為信心之使也。」
  佛經中也常用香之芬芳遠聞,來比喻行者之德。智者大師《維摩經略疏》卷十記載:「香是離穢之名,而有宣芬散馥馨香之用,故《無量義經》『道風德香熏一切』,理中無上戒定慧香芬芳叵竭,故名為香。」《楞嚴經》中以「香光莊嚴」比喻念佛人浸潤於如來莊嚴功德,如同制香者染上香氣一般,「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增一阿含經》云:佛言有妙香三種,謂戒香、聞香、施香。此三種逆風順風皆香,最為殊妙,無與等有。今詳戒香為因,能生定、慧二香,解脫、解脫知見二香,即果,從因以名之。世尊從無數阿僧祇劫修鼻神通,悉知分別一切諸香。
 《菩薩處胎經》卷二記載,三界所有香,不如戒香勝。菩薩證得不退轉果,以涅槃香、德香為至勝。若論佛香,則億百千劫不能盡。經中世尊說頌曰:
 「摩伽山所出,花香及栴檀,三界所有香,不如戒香勝。戒香滅眾垢,往來入無間;菩薩不退轉,涅槃香第一。譬如善射人,仰射於虛空;箭勢不盡空,尋復墮於地;德香遠無際,終不有轉還。今說佛身香,戒、定、慧解度,於億百千劫,不能盡佛香;若於千萬劫,佛贊佛功德,大聖不能盡,佛身戒德香。諸佛威儀法,授前補處別,口中五色香,上至忉利天;還來至佛所,繞佛身七匝。諸天散花香,稱嘆未曾有;定香遠流布,濟度阿僧祇。」
  佛經中也常以心香供佛來讚嘆精誠供養。以心香作供養,佛門中常稱為「心香一瓣」,成為修行者與諸佛菩薩最為深密的默契,如《華嚴經·賢首品》云:
 「供養一切大德尊,又放光明未香嚴種種未香聚為帳,普散十方諸國土,供養一切大德尊,據此全賴誠心觀想,以為供養,則一瓣香,遍滿十方,成光明毫,奏天音樂,焚天寶香,呈天餚饍,設天寶衣,演大法義,一一互遍,彼彼無礙。唯誠心觀想所成,如是朝夕進香,如是朝夕課誦,如是念誦禮拜,如是懺悔求願,則三寶天神,感應如響,是以每日,恆用香花燈水,朝夕承事,當極誠敬,其所得福報不可思議。」
 以香為佛事,是菩薩悲憫有情、同趣佛智之大行。如《宗鏡錄》卷二十四云:
 「香塵為佛事者,即香飯普熏三千大千,及欲色界,諸天聞香入室;又燒香者,謂以智火發輝,萬行普周遍故;塗香者,以性淨水和之飾法身故;粖香者,以金剛智破令無實故;又如慈悲不淨觀等斷諸惡者,如安息香能辟惡邪,正見智能無惡不斷;又十善行等生歡喜香,如沉檀等;即攝根器,行施悅自他。」
  燒香是在禪宗叢林的諸多法事中非常重要的儀式,乃遍至法界之義。燒香時如天上樹王之之開敷,香氣隨逆風、順風而自然遍布,又如一一功德由智慧之火所焚,解脫風所吹,能普熏一切。禪林中,燒香侍者是在法會中持香盒者,屬於兩序大眾的西序,是侍寮之首領。如《百丈清規證義記》:
 「凡住持說法,如上堂小參等,鳴三陣引磬時,(燒香侍者)出位拈香三瓣,展大具三拜。起具問訊歸位,又上堂、上供、祈禱、掃塔、小參等事。當預燒爐候用,雙手高捧齊眉,在住持前行。」
  燒香乃遍請十方一切凡聖,表呈福事、要事的儀式。《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二載:「《增一阿含經》云:若有設供者,手執香壚,而唱時至,佛言香為佛使,故須燒香,遍請十方。既知燒香本擬請佛,為凡夫心隔,目睹不知,佛令燒香,遍請十方一切凡聖,表呈福事,騰空普赴。」蓮池大師《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二「行上堂召請法事」中記載有一則上香儀軌:
 振鈴執爐,述燃香偈咒:
 「諦此妙香緣起法,本來無物即真空;太虛周遍盡香雲,即此難思為妙假;非有非空皆絕待,雙遮雙照必亡中;仰憑中觀妙心香,是日殷勤修法供。」
 世尊有燃香真言,謹當宣誦:「唵什伐栗多末你,阿缽羅句咤蘇破囉尼,毗迦知,虎𤙖。」
 誦咒三遍,動鈸。法師觀想香雲遍滿十方佛剎,一切聖賢,咸起護念。
 復誦《釋迦降生禮讚文》燒香偈:「戒定慧解知見香,遍十方剎常芬馥;願此香菸亦如是,回作自他五種身。」
  香雲垂布蔭萬里,宏願芬芳滿大千
 佛經中還記載了諸多聖眾因香而入道的事跡。如《維摩詰經·香積佛品》記載,上方界有佛國名眾香,號香積,此佛國諸菩薩以香為佛事,餐香飯而悟三昧,皆得一切香德之定,而證入佛智。如云:
 「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其香,而諸菩薩自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其香皆熏,一切同等,悉得一切香德之定,堪任得定,菩薩一切行無所著。」
 因香悟道,以香為教。太虛大師《唯識講要》云:「佛說聲教,亦限於此方,若他方世界,有以光明為教,香飯行化,乃至以睡夢而作佛事者,則六塵皆可為教體。即禪宗揚眉、瞬目等,亦其一端,故又可云:此方本教以聲為體,末教以色、聲為體,他方世界以六塵為教體。」
 又太虛大師《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釋會紀聞》釋「香積」云:「言香積者,極言其積聚之精妙,蓋質之可積者,莫精微淨妙乎香者,過此以往,唯聲之空,更不可積,所謂建淨佛國,當於空地,不於虛空,而香乃地之最微者,故香積佛之眾香國,為淨佛國之至,過此皆為虛空,不足以建佛淨國矣!」
  又《大方等大集經》卷二記載,往昔旃檀窟佛世時,有大香界,時佛身上一一毛孔所出香氣,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身香亦復如是,諸佛弟子聞此香已,即入禪定:「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栴檀窟,界名大香。劫名上香。爾時世尊於三百三十二萬劫中,常以正法教諸聲聞。時佛身上一一毛孔所出香氣,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爾時此界無有臭穢名,所有草木山河之屬悉栴檀香,眾生身香亦復如是,一切無有身口意惡,諸佛弟子聞此香已即得四禪。」
  此外,《悲華經》記載,香手菩薩在過去世寶藏如來住世時,名為軟心,曾為轉輪聖王第十王子。在大臣勸化下,他與父親及其他王子共同在寶藏如來前發下菩提願,並得寶藏如來一一授記成佛。軟心王子在佛前發願,欲令一切眾生隨其所願手生妙香,以香供佛。經云:「世尊!若我所願成就得己利者,令一切眾生悉得思惟諸佛境界,手中自然生栴檀香、優陀婆羅香,以此諸香供養諸佛。」以其願行深切故,寶藏如來為其易名為「香手」,並為其授記未來世將證無上佛果。
 香手菩薩於是再度發願:「世尊!若我所願成就得己利者,今我禮佛,此閻浮園周匝當雨諸薝蔔華。」說完,香手菩薩即於寶藏如來前五體投地叩拜,此時如其所願,花園周圍遍降薝蔔花雨。
  另外,《菩薩處胎經•香音神品》載,往昔有香音神王,為無數世界之君主,與諸眷屬皆以香為食,衣飾皆為香所熏,壽命長達數劫。但因貪著五欲、以善香為樂,知有佛法而不親近。後得善知識度化而離諸五欲,感佛現身,聽聞正法,心開意解,懺悔前過,與七十二億眷屬同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安住不退轉地:
 「昔我人間為香音神,王一閻浮提、二閻浮提,乃至無數恆沙閻浮提。男、女眷屬以香為食,衣被服飾皆悉香熏,或生北方欝單曰土、拘耶尼、弗於逮,在在所生為香音王,或壽一劫、二劫、三劫,乃至無數阿僧祇劫。知有佛、有法、有比丘僧,心常遠離而不親近。何以故?貪著五樂以善香為樂,於善香中不聞餘音,但聞五欲歌嘆戲樂,終日竟夜不知厭足。有善知識昔修善根,從地踴出半身人現,而告我言:『此處樂耶?何為貪著?此非真實清淨之行,除去香熏可得安隱處,此香為災、為幻、為化。今佛在世可往受教,得清淨香遍滿諸方。』……
 「時香音神王,聞踴出地神語,心開意解五體投地:『汝為我師化我童蒙,我今愚惑不別真偽,受我悔過如痴如愚。』爾時,地神即從地踴出,現佛金色身,三十二相放大光明,以神足力接香音神至於胎觀,彼諸會眾無覺知者。佛告諸來會者:『吾從無數阿僧祇劫,能大、能小入細無礙,或在天上劫數教化,或在人中代彼受苦,或在畜生、餓鬼、地獄,分身教化無所不入。』時香音神王,及七十二億眷屬,尋發無上住不退地。」
  《百緣經》記述,往昔佛在世時,迦毘羅衛城中有位極富有的長者,其子容貌端正,世所希有,其身諸毛孔出旃檀香,口出優缽華香,故得名旃檀香。旃檀香長大後求佛出家,並得阿羅漢果。有比丘知其生平後問佛道:「此旃檀香,宿殖何福,生於豪族,身口出香,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因此宣說了旃檀香尊者往昔修繕毘婆屍佛舍利塔,並以旃檀香為莊嚴的因緣:
 「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屍佛入涅槃後,時有王名盤頭末帝,收其舍利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供養之。時有長者入佛塔中,見地破落和泥塗治,以旃檀香坌散其上,發願而去。緣是功德,從是以來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身口常香,受福快樂,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
  同被稱為「香嚴」的香嚴智閒禪師,是唐代高僧,溈山靈佑禪師法嗣,山東青州人。師性識聰敏,博聞強記,慕道心堅。初參百丈懷海禪師,後謁溈山靈佑禪師,皆未能悟。遂辭溈山,入南陽武當山,庵居于慧忠國師遺蹟。一日,師掃除草木,聞瓦礫擊竹之聲,忽然省悟,遽歸,沐浴焚香,遙禮溈山禪師,贊曰:「和尚大慈,恩踰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述一偈云:「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乃歸溈山,得靈佑禪師印可。後住香嚴山弘揚禪風,後人稱其為「香嚴禪師」。《宋高僧傳》記載:
 「釋智閒,青州人也。身裁七尺,博聞強記有幹略,親黨觀其所以,謂之曰:汝加力學則他後成佐時之良器也。俄爾辭親出俗,既而慕法心堅。至南方禮溈山大圓禪師,盛會咸推閒為俊敏。溈山一日召對茫然,將諸方語要一時煨燼曰:畫餅弗可充飢也,便望南陽忠國師遺蹟而居。偶芟除草木擊瓦礫,失笑,冥有所證,抒頌唱之,由茲盛化。終後勅諡襲燈大師,塔號廷福焉。」
  香嚴童子菩薩,由一空故達一切空,意消香界而入圓通;知一根塵備一切法,含容之德圓融無礙。由觀一塵,開人人能證之解脫門,啟迪後昆,不假他求,一切現成。贊云:
 五分法身真妙香,
 人人具足露堂堂;
 無根樹下親拈出,
 供養如來大法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6n265ym.html


座敷童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3-03-14_1001290 (56)0 (55)0 (54)0 (53)0 (52)0 (51)0 (50)0 (49)0 (48)0 (47)0 (46)0 (45)0 (44)0 (42)0 (43)0 (41)0 (40)0 (39)0 (38)0 (37)0 (36)0 (35)0 (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