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B_IMG_1678674476123

自轉童子

修道的人將很多很多的心,統稱為一心,就像是說這個心跟小孩子一樣,就尊稱爲「童子」,所以講菩薩心就是「童子心」。所謂「童子心 」就是「赤子心」,代表著「返本還原」

自轉童子&蓮花童子同一根源?

十八尖山石觀音「西國三十三觀音」「新竹西國三十三所靈場」:石觀音的設置主要跟1929年(昭和4年),因為修築森林公園,為了安撫民眾對於傳統墓地的敬畏有關。除了將大量荒廢的無主墓地修建納骨塔、萬靈塔以外,為安慰亡靈,也在十八尖山設置三十三座石觀音柱雕刻,並進行開光儀式。每一尊均是向山口縣定製運送過來台灣。石觀音,剩下二十三尊-另一尊位於瓦管處瓦斯槽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1608111439482023-03-13_145527images (9).jfifimages (14)

蓮花童子
20160811
 「蓮花童子」的法像是頭戴五佛寶冠,右手說法印,左手持蓮印,金剛跏趺端坐於蓮花法座之上,面帶微笑,法相莊嚴。每年5月18日為蓮花童子之聖誕。
 「蓮花」是表示清淨,出污泥而不染;「童子」表示純潔,表示清淨法身。
 中國最早出現「蓮花童子」是在山東沂南發現的漢墓畫像石,當時稱「項光童子」,據聞西夏王朝(大白高國)有三個君王景宗、仁宗跟末帝皆為蓮花童子的化身,而大白高國其實就是「大白蓮花童子」所建立的「高王觀世音國」,就稱「大白高國」。
 從印度最古老的經典《摩訶婆羅多》就可以考據到大白蓮花童子一稱,香巴拉王朝第一位國王是「文殊師利菩薩」,第二位就是「白蓮花王」。其來歷根源來自「大日如來」,而與「大日如來」在一起的就是「佛眼佛母」,「佛眼佛母」的雙眼化為「摩訶雙蓮池」,而「蓮花童子」即是摩訶雙蓮池的主尊。
 「摩訶」就是指大,「雙蓮池」就是兩座蓮花池。在摩訶雙蓮池中,有十八朵蓮花,每朵蓮花各站立了一位童子,所謂「童子」,不是指的小孩子,「童子」是一個尊稱。
 修道的人將很多很多的心,統稱為一心,就像是說這個心跟小孩子一樣,就尊稱爲「童子」,所以講菩薩心就是「童子心」。所謂「童子心 」就是「赤子心」,代表著「返本還原」。「童子」就是跟菩薩同樣地位的一種尊稱,像「尊者」、「菩薩」、「佛」、「羅漢」、「大士」都是代表著同樣的一個階級。
 蓮花童子是「阿彌陀佛」所顯化的,「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尊,「蓮花童子」是摩訶雙蓮池的主尊,即願要所有的眾生回到「西方極樂世界摩訶雙蓮池」。在這個境界裡面,跟「西方極樂世界」是完全一模一樣的。蓮花童子 – 妙覺堂 https://bit.ly/3JyOqZB


334947196_222836053613346_7743830098006657575_n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程顥春日偶成

書法同好知識交流園地 |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程顥春日偶成 | Facebook


安座於觀音山上的臺北新西國三十三所靈場的花山院法皇石佛-1臺北新西國三十三所靈場的第二十七番石佛

日本石佛在臺灣:日治時期移植臺灣的庶民信仰
安座於觀音山上的臺北新西國三十三所靈場的花山院法皇石佛。(Source:作者攝影)
以石造像的文化由來已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可以見到以石為中心的信仰崇拜,而日本的石佛文化,可以說是人類石崇拜中頗具特色的一個例子,不僅種類樣式多元,與庶民社會的緊密性,更是世界各國所罕見。
  臺灣在日本統治期間,除了政治、經濟、社會的改變,伴隨日本人移民所帶來的原鄉庶民文化,更賦予臺灣民間不同的文化受容。其中,日本石佛的傳入即為典型的案例。
  日本庶民信仰中的石佛文化
石佛作為日本庶民信仰的重要表徵,透過在臺日人的積極建設,不論是設置在墓地前、象徵渡濟六道眾生的六地藏石佛,或是追憶、移植日本本土宗教聖地西國巡禮、四國遍路的靈場札所石佛,甚至是為了祈願及安頓人心所安奉的不動明王石佛,遍布臺灣各地。這些石佛的存在,顯示出日治時期庶民生活中,還存在著另一種不同的信仰世界。
  完成於庶民之手的石佛,座落於道路、墓地、寺院、山間、水邊等地點,可以撫慰民眾心靈的苦惱與不安,也表達他們內心祈求最忠實的守護。但如此貼近一般民眾的精神寄託,多數既不完全屬於佛教,也無法歸類為神道。正因為它具有強烈的庶民性格,導致留下的文字紀錄相當有限。
  在臺日人的石佛信仰
在目前可以掌握的文獻資料及田野考察中,最初在臺設立的日本石佛是在 1905 年 7 月,由臺北三板橋葬儀堂監守諫早得淳與三遊亭萬朝在三板橋日本人共同墓地入口建造的六地藏石佛。六地藏為日本佛教特有的地藏信仰型態,六尊地藏象徵解救眾生六道輪迴之苦,常設於墓地入口或路旁。
  同年 9 月,在北投出現了一座觀音石佛建造的紀錄,這座石佛為北投溫泉旅館天狗庵主人平田源吾,以及鐵路部運輸課長村上彰一等居住於北投地區的日本人,為打響北投溫泉名號、並祈求旅居北投日本人的發展繁榮,聘請石匠打造佛像,作為北投的守護神,名為「湯守觀音」。關於這座觀音石佛的源由, 在發起人之一的平田源吾所撰的《北投溫泉誌》一書中有詳細記載。
   位於日本九州地區的熊野磨崖佛不動明王像。(Source:作者攝影)
 移植日本地方靈場的巡禮
回顧日本石佛在臺灣的發展軌跡,從明治末年開始,全部都是為祈願、奉納、供養,而設立於寺院境內或路旁的單一型態石造佛像。
  不過到了 1925 年,居住於臺北的鐮野芳松、平尾伊三郎、大神久吉、二宮實太郎、尾崎彌三郎等 5 位在臺日人共同於臺北周邊設置臺灣第一座石佛群宗教設施,以 88 座石佛,作為四國八十八所巡禮札所的模式。
  這種以石佛作為地方靈場本尊的設置手法,一時之間蔚為流行。當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設置完成的隔年,臺北新西國三十三所靈場隨即成立於臺北近郊的觀音山麓。這個由 33 座觀音石佛構成的巡禮札所概念,將日本西國觀音的巡禮文化移植到臺灣
  緊接著在 1929 年前後,宜蘭的「新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新竹的「新西國 三十三所觀音靈場」與基隆的「新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相繼成立,這 3 個巡禮靈場同採以石佛作為巡禮札所的象徵,可謂典型地方靈場本尊的複數石佛類型。
   臺北新西國三十三所靈場的第二十七番石佛。(Source:作者攝影)
伴隨著複製四國遍路、西國巡禮的地方靈場出現,臺灣各地可見的日本石佛不僅數量遽增,類型也從日本統治臺灣初期的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弘法大師等石佛類型,擴充為西國靈場帶來的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等,以及屬於日本密教系統的六觀音與花山院法皇;又或者像是伴隨著四國靈場札所本尊的大日如來、阿彌陀如來、虛空藏菩薩、昆沙門天等。過去未曾出現於臺灣的日本石佛類型,紛紛接踵進入臺灣。
  事實上,就在數座石佛群先後成立之際,單一石佛的造立傳統仍持續傳承著。 譬如 1925 年 5 月,在北投開設「星乃湯」旅館的佐野庄太郎,為了祈求事業順利,擇北投山區開鑿洞窟,安奉不動明王石佛 1 座,並命名為「上北投成田不動明王祠」。
  這些源自於戰前在臺日人庶民信仰的遺留,今日有部分仍殘存於當地,持續石佛的宗教功能。只不過同樣的觀音形象,對於信徒而言已不是日本靈場的觀音,祂們透過色彩重繪或供奉做法的改變,成為漢人觀音信仰的對象。
 從靈場的出現,我們看到宗教場域之創建與宗教活動的引入,與民眾對生活的期待有著深刻的關聯。
日本石佛在臺灣:日治時期移植臺灣的庶民信仰 https://bit.ly/3JKXSth


2023-03-16_151910

本件釋迦如來石佛,做船型光背浮雕石佛造型,上方為釋迦如來造像,左手置於胸前,右手結法印;下方基座上刻有「四十九番、イヨ(伊予)、淨土寺」等番號、國名、寺名字樣,推測為日本佛教傳入臺灣後,在臺北、花蓮等地創設的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系統所設置之石佛。
日治時期日本佛教傳入臺灣後,移植日本弘法大師空海修行之道而發展的四國八十八所靈場(四國遍路),在臺北、花蓮等地創設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的地方靈場,其中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是第一座在臺灣設置的地方靈場,設置於1925年,以臺北盆地為中心,在圓山、芝山巖、草山、竹仔湖、北投等地的參拜路線上安置88座石佛,作為巡禮參拜的對象。
歷史分期
1912-1926(日本時代-大正時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推測年份
1925~1945
釋迦如來石佛 - 藏品資料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https://bit.ly/42k8iY3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師資陣容


宜蘭地區在日本時代中期,日人將歷史悠久的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巡禮文化引入台灣。為方便在台日人於殖民地台灣同樣能夠進行巡禮參拜,即以石佛代表某一地之觀音靈場札所(寺院),移植複製於台灣包括五股觀音山、新竹十八尖山、基隆與宜蘭等地,形成在台日人重要的庶民信仰文化。戰後,原屬日人庶民信仰的觀音石佛為台灣民眾所挪用,成為臺灣民間信仰文化的一環。
本活動藉由現地的導覽解說,讓參加者認識日本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在日本時代宜蘭的形成與分布,以及戰後台灣民眾如何將其轉化成民間信仰的一部分,現今更已成為宜蘭地區重要的庶民文化。文化部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網 ─ 藝文活動查詢 https://bit.ly/3ZUHDiM


黃靜芳從觀音山石佛遺緒看日本巡禮文化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bit.ly/3LsTsbz
研究生(外文):    Ching-Fang Huang
論文名稱:    從觀音山石佛遺緒看日本巡禮文化


臺北釋迦如來石佛遺緒
5月 19, 2021臺北釋迦如來石佛遺緒 https://bit.ly/3TzS4WR
        農曆四月八日是佛誕日,通稱浴佛節。5月19日因為疫情無法上佛寺拜拜,說想出門走走是彈嘴皮,心裡有佛,拈花微笑,想起一張老照片,這是七位男子和石佛合照的黑白照片。石佛像上有釋迦如來的字樣。根據當天這行人還在凌雲禪寺的山門前留下合影,因此推測石佛應出自五股觀音山的西國三十三所觀音石佛,可惜相關文獻上未見釋迦如來石佛的記載。
         臺灣在日治時期曾經引入日本佛教的巡禮文化,因而在各地留下諸多的石佛遺緒。大正15年(1926年)鎌野芳松、大神久吉、沈本圓、盧覺淨創設「臺北西國三十三所靈場」,其構想源自德道上人開創、花山院法皇再興的「西國三十三所」。地點選定臺北州新莊郡五股庄(新北市五股區)西雲寺到凌雲禪寺開山院的觀音山道路上設置靈場。7月3日舉行石佛開眼式(註1)。五股觀音山的西國三十三所觀音石佛,核心的觀音靈場本尊有三十三番,設置的巡禮路線上還會有番外的石佛。
        2021年5月11日中央發布宜蘭羅東銀河百家樂遊戲場有確診者的訊息,疫情爆發後,生活有許多習慣必須得要調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止,和西班牙流感的擴散也有關聯,歐陸的病毒也傳播到當時的臺灣,造成漢人和原住民大量染疫,死亡超過4萬人。
臺北釋迦如來石佛遺緒 https://bit.ly/3TzS4WR

img462 開山古凌雲寺img462 釋迦如來


來一趟台灣身心靈朝聖之路,新竹十八尖山的新西國三十三觀音文化巡禮
來一趟台灣身心靈朝聖之路,新竹十八尖山的新西國三十三觀音文化巡禮 - 投稿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https://bit.ly/3Ls0VaM
日本有著名的「四國遍路」朝聖旅行,還有另一條被視為文化遺產的宗教巡禮之路「西國三十三觀音」。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台灣也有「新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巡禮路線,分別位於台北、宜蘭、基隆、新竹等。特別分享新竹十八尖山的部分,漫步山林的同時,沿途還可發現精心雕刻的石觀音,時間的痕跡裡蘊藏許多故事。
因2017年走過日本「四國遍路」朝聖之路之後,偶然發現到日本原來還有另一條宗教巡禮之路,稱為「西國三十三觀音」。在網路搜尋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原來台灣也有所謂的「新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的設置,分別在於台北、宜蘭、基隆、新竹等地。這次,介紹的是位於我家鄉——新竹的部分。
 在開始之前,先說說關於「新竹西國三十三所靈場」所在地「十八尖山」吧。
 關於十八尖山的傳說
人稱「新竹人的陽明山」的十八尖山,是許多新竹人從小到大的共同回憶,休閒假日踏青健行,如果我不說,你可能還不知道十八尖山還是編號第26號的小百岳,主峰海拔僅130公尺,最高處是131.79公尺,最低處為50公尺,平均坡度為40%,基本上穿著拖鞋散步其中,累了還有飲水機、涼亭可以休息,隨處可以看到乾淨整齊的公廁以及運動器材。
 這樣的森林公園可是新竹人的一大驕傲呢。我與這山的連結,從國小、國中每學期的例行跑山活動就開始。但當時,我從來不知道這座那麼厲害的「山」,是為了慶祝日本昭和天皇登基,由市內軍民合建建置於西元1928年(昭和3年)的。只知道長輩們總是流傳著屬於十八尖山晚上不要去的恐怖神秘傳說。我猜想,這些令人覺得恐怖害怕的傳說,應該就得從這座山過去的歷史背景說起。
 廣告
 1772年(乾隆37年)開始,因漢人開墾的過程中,十八尖山山麓附近其實就已經有許多地方被作為「築墳埋葬」的功能使用,後續一直到1777年(乾隆42年)的「義塚」再到1867年(同治6年)的官方「義塚」,順帶一提,「十八尖」一詞,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出現在官方的公告中。
 加上後期光復時期(1945年)國民政府國防部接收軍事設施禁止近入,山中留有許多駐軍及防空洞,每一項都為這座山增添了不少令人聽了會顫抖的神秘傳說。但2021的今天,十八尖山早已不再是恐怖的地方,而是新竹民眾闔家大小假日常去的好所在,每年三月,還都會有賞花季的舉行,花季期間,也有定時的解說服務,環境上,巡山清潔人員騎著電動車進行環境整護,讓民眾有一個非常棒的休閒環境。(延伸閱讀:城市裡的綠意 走一圈新竹市小百岳十八尖山,人情樂聲與自然鳥鳴一路相伴)
 十八尖山與石觀音
石觀音的設置主要跟1929年(昭和4年),因為修築森林公園,為了安撫民眾對於傳統墓地的敬畏有關。除了將大量荒廢的無主墓地修建納骨塔、萬靈塔以外,為安慰亡靈,也在十八尖山設置33座石觀音柱雕刻,並進行開光儀式。每一尊均是向山口縣定製運送過來台灣。
   1號石觀音,有許多信眾將神像也放置於此。
  2號石觀音,沿著自由車場旁邊的小山路,可以看到2-9號的石觀音像。
相信許多前往十八尖山的山友、健行者想必都對這座落於十八尖山區域內的石觀音像多少有印象。
 但這些石觀音像過去可是經歷過許多苦難才得以保存到現在,例如民國初期的「消除日本毒素」洗禮,粗暴地塗抹及不合適的裝飾,以及面臨1970年自由車場修建的大舉挖山衝擊之下,讓部份石像被迫遷移山上,甚至是在過程當中遺失、遺棄在路旁、被竊……等命運。
   3號石觀音,可以看到沿著山坡設置的石像,雖然有棚子遮風避雨,但因為地勢的關係,已經有歪斜的狀況。
所幸,後續在長期關注新竹史的歷史老師張德南先生向市政府建議下,結合眾人的資源跟努力,重拾了對石觀音像的重視與保護。
 目前在眾人合力找到的到的石觀音,剩下24尊,包含一尊位於瓦管處瓦斯槽旁,在網路消息指出,該石觀音像因缺乏整修,已有風化損毀情形,實屬可惜。
   8號石觀音,筆者猜測,這座石觀音在主要的健行路線上,故受到信眾的注目較多,故有許多善心人士的捐贈,將環境打造的更加舒適。
廣告
   9號石觀音,在信眾、善心人士的投入,石觀音新添了許多的不同面貌,石像本身無改,但週邊的環境以台灣道教的意象去增添更多背景。
目前的石觀音在山友、市府的協力付出之下,完善的被保護著,幾乎都有可以遮風避雨的棚子,避免這些具有新竹在地發展歷史的寶藏再次受到破壞,許多虔誠的民眾,也會固定上山巡禮,我自己的奶奶過去也是,每逢初一十五,都會帶著香,前往十八尖山的每一處石觀音,行禮奉香。
   13號石觀音,覺得環境跟位置最好,也是許多健行者會經過的地方,時常都會有人在旁邊的涼亭、廣場休息聊天,也固定會有人供奉,還有設置飲水機。
  14號石觀音處,大家在向石觀音行敬拜禮之後,繞到後方觀察刻在後方的文字殘跡。(圖片提供:竹塹學-城市老建築觀察,徐銘暉講師側拍,三級警戒前舉辦的活動)
下次,如果喜歡旅行的旅人們,有機會再到新竹來,除了享受舊城區巡禮之外,別忘記也可以抽空來到十八尖山,來趟「新竹新西國三十三觀音巡禮之旅」!
 想要更了解更多「新竹西國三十三觀音巡禮」的歷史故事,可以搜尋張德南老師的著作《新竹西國三十三觀音巡禮》,有更完整的資料及介紹。(延伸閱讀:土地公、關聖帝君、觀音 巨神連線,新北廟宇巡禮 探訪風水寶地)
 廣告
   在18號聖觀音石觀音(左圖)的石柱背後,經由時間的風化,那些被刻意抹上的水泥,逐漸脫落,漸漸顯露出的是石柱本身的痕跡,也就是那本應該被保存的「昭和四年八月」的字樣。部分石觀音像後面也還可以找到,17號的千手觀音像背後的字樣就比較淺。
來一趟台灣身心靈朝聖之路,新竹十八尖山的新西國三十三觀音文化巡禮 - 投稿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https://bit.ly/3Ls0VaM

ckeditor-60da0948233e4ckeditor-60d1687ebeb79ckeditor-60d1689db4da5ckeditor-60d168cf52b67ckeditor-60d1690075564ckeditor-60d1690e920b2ckeditor-60d1692875189


本研究探討宜蘭的觀音信仰其民間佛教性格的歷時性發展,以對應及補述觀音供像造型的圖像論考,尤是透過研究信仰脈絡的演變,作為理解其以造型藝術為媒介,呈現各題材結構所依據的經籍儀軌與在地風俗,即依其信仰精神與義理的不同,在各個時空生成各種不同的觀音造型,透過視覺形象引導信眾知悉其悲智之心及諸功德誓願,啟蒙轉化信眾在塵世中的心靈困頓。
本研究以文獻研究、田野調查及圖像學作為論述分析方法,文中主要內容為:
1. 以民間佛教的觀點,瞭解宜蘭地區清、日兩代,由漢人創建的「觀音佛祖廟」其發展型態與歷史脈絡。
2. 探討日治時期宜蘭地區「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的來歷與後續發展,觀察其信仰價值及供像造型在戰後所發生的變異。
3. 以宜蘭地區民間佛教場域為例,據以佛典儀軌與地域性變化為本,將觀音供像進行區分、歸類。
4. 以宜蘭地區民間佛教場域為例,將完成歸類的觀音供像作為圖本,分析各部位造型的圖像意涵及藝術表現,論考觀音供像自清至今的發展軌跡。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_宜蘭的觀音信仰及其造型藝術 https://bit.ly/3ZPK8ml


FB_IMG_1678674476123

自轉童子

修道的人將很多很多的心,統稱為一心,就像是說這個心跟小孩子一樣,就尊稱爲「童子」,所以講菩薩心就是「童子心」。所謂「童子心 」就是「赤子心」,代表著「返本還原」

自轉童子&蓮花童子同一根源?

十八尖山石觀音「西國三十三觀音」「新竹西國三十三所靈場」:石觀音的設置主要跟1929年(昭和4年),因為修築森林公園,為了安撫民眾對於傳統墓地的敬畏有關。除了將大量荒廢的無主墓地修建納骨塔、萬靈塔以外,為安慰亡靈,也在十八尖山設置三十三座石觀音柱雕刻,並進行開光儀式。每一尊均是向山口縣定製運送過來台灣。石觀音,剩下二十三尊-另一尊位於瓦管處瓦斯槽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