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庚子年),義和團運動在中國北方部分地區達到高潮,清朝和國際列強開戰,八國聯軍佔領了北京紫禁城皇宮。1901年(辛丑年)9月,中國和11個國家達成了屈辱的《解決1900年動亂最後議定書》,即《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從海關銀等關税中拿出4億5千萬兩白銀賠償各國,並以各國貨幣匯率結算,按4%的年息,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億8,223萬8,150兩。 [7] 這筆錢史稱“庚子賠款”。庚子賠款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GHlAoo
1900年,中國的義和團運動引致八國聯軍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權代表奕劻和李鴻章與11國代表簽訂了《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第六款議定,清政府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4億5千萬兩白銀,賠款的期限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釐,本息合計為9億8千萬兩,是為“庚子賠款”。其中俄國以出兵滿洲,需費最多,故所得額最大,為1億3037多萬兩。中國當時的人口大約45000多萬人,庚子賠款每個中國人被攤派大約一兩銀子。在其後的1903-1905年“付金付銀”交涉和1922-1924年的金佛郎案交涉中,中國揹負的賠款又先後增加了800萬兩白銀和7000萬兩白銀。
列強攤分“鎊虧”情況
列強攤分“鎊虧”情況(2張)
各國的分配比率以俄國最多,計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餘都不足1%。還本付息定在上海辦理,先由匯豐﹑德華﹑道勝﹑匯理﹑正金五銀行經收。次年美國花旗銀行在上海設行,參加組成銀行委員會,所收本息攤交各國所定銀行。清政府以關税收入僅能抵償舊借外債,為籌還賠款計,將年額2121萬餘兩攤派各省﹑關,從而引起田賦﹑丁漕﹑糧捐﹑契税﹑當税﹑鹽斤加價﹑關税﹑厘金﹑統税和各種苛捐雜税的不斷增加。在償還該賠款時銀價跌落,各國堅持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到1905年,鎊虧積欠120萬英鎊(合銀800萬兩)。4月26日清政府為支付這項差額,向匯豐銀行借款100萬英鎊,年息5釐,20年還清,本息合計1525000鎊。以關税及山西省煙酒税厘金作抵,債票按97%在倫敦發行,市價 99%~103%。這項借款實際是庚子賠款的追加負擔。 [9]
1909年起,美國將所攤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學習基金,於1911年到1924年6月退回餘款本利1250餘萬美元,作為中國教育文化基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北洋政府加入協約國陣營,停止對德國賠款。“一戰”結束後,根據《凡爾賽和約》,中國中止對戰敗的德國、奧匈帝國的賠款。“十月革命”爆發後,1924年蘇聯政府表示放棄俄國的庚子賠款。1925年,英國國會通過“中國賠款案”,放棄中國尚未支付的庚子賠款,此外,比利時、意大利分別於1925年、1933年訂立協定退還中國庚子賠款,荷蘭於1926年將剩餘庚子賠款全部還給中國,各國相關賠款主要用於文化教育事業。而日本則挪用庚子賠款資助對華的文化侵略。 [10]
直到1939年初,國民政府才正式全面停止償付庚子賠款。據統計,中國累計支付庚子賠款本息總額約6.52億海關兩3,扣除美英等國收到後退還的賠款約0.76億海關兩,中國最終實際支付賠款約5.76億海關兩,佔賠款本息總數的58%。 [10]
社會影響編輯
這種以掠奪為內容的經濟制裁,留給賠款者的是深重的民族苦痛。其一,從1895年到1913年的18年裏,中國民族資本開設的廠礦共有549家,其中資本在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者,不過17家而已。但截至庚子賠款最後減免或停付為止,中國曆年所付白銀已達6.5237億餘兩,摺合銀元近10億。以此量彼,可以見巨量資金流失之下民族經濟生機被壓抑的程度。
其二,據當時各國調查,中國全年財政收入為白銀1億兩,而支出則需1.1億兩,這使得中國不得不將外部的壓力轉化為內部的壓力:每年賠款均分攤入省,各省又分攤入州縣,州縣復分攤於各色人等。最後的結果是丁糧加派和舊税愈重、新税愈多,中國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承受了庚子賠款之苦。由此產生的一個結果是使得人們更加憎惡外國列強;另一個結果則是抗捐抗税的鬥爭成為民變主要內容之一。在晚清最後十年裏,它們促成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為後來武昌起義的猛烈一擊準備了某種現實的條件。這兩種結果,都顯示了經濟之轉化為政治,影響了社會,促成了半殖民制度的確立和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 [2]
1904年12月上旬,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就中國的賠款是用黃金還是用白銀一事,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據理力爭。談話間海約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賠案實屬過多。”這一信息立刻被梁誠捕捉。這説明美政府已發現其有關部門在上報庚子之亂的損失之中,有“浮報冒報”的現象。梁誠非常機敏地放棄了談判戰略,不再去和海約翰糾纏賠款用金還是用銀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歸已失之利”。於是他不放過任何機會,在美國國會及議員中四處遊説退還不實賠款。1906年初美國伊利諾大學校長愛德蒙·詹姆士送呈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一份備忘錄,要求美國政府加速吸引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去。同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到白宮進謁羅斯福總統。他建議總統將中國清政府的庚子賠款退還一部分,專門開辦和津貼在中國的學校。1907年明恩溥發表《今日的中國和美國》一書,他在書中指出,應該多讓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去美國留學。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動、鼓吹下,羅斯福給國會提出了一個諮文,指出:“我國宜實力幫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巨數之國民能以漸融洽於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導學生來美,入我國大學及其它高等學社,使修業成器,偉然成才,諒我國教育界必能體此美意,同力合德,贊助國家成斯盛舉。”
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羅斯福的諮文。同年7月11日,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向中國政府正式聲明,將美國所得“庚子賠款”的半數退還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實應賠償”,內容包括美國出兵中國的軍費賠償及美在華商人與傳教士的損失賠償。
當時為什麼美國人想用退賠的庚款辦學呢?美國伊裏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在1906年給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中聲稱:“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國政府採取措施通過吸引中國留學生來造就一批為美國從知識和精神上支配中國的新的領袖。
1908年10月28日,兩國政府草擬了派遣留美學生規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內,每年至少應派留美學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則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為止。被派遣的學生,必須是“身體強壯,性情純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當年齡”,中文程度須能作文及有文學和歷史知識,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國大學和專門學校聽講,並規定他們之中,應有80%學農業、機械工程、礦業、物理、化學、鐵路工程、銀行等,其餘20%學法律、政治、財經、師範等。
到了30年代,美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而同時,美國人在中國建立了12所教會大學,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學。教會醫院則出現了協和醫院,洛克菲勒基金會則資助了中國學者們的農村調查與考古行動。 [3]
英國
在美國影響下,英國國內開始出現關於退還庚款的用途和管理的各種建議和爭論。同時,中國政府和人民也掀起了要求英國退還庚款餘額併力主中國在庚款用途及主權上擁有自由的鬥爭。面對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鬥爭及當時英國國內外複雜形勢,英國最終不得不在此問題上作出了讓步。
1930年9月19日和22日中英雙方就庚款問題進行換文。兩次換文的主要內容是:庚款經英國議會通過後即退還中國;該款大部分投資於鐵路修建及其他生產事業上,所得餘款利用於教育事業;由中國任命組織一中英庚款委員會,分配及管理該款。
1930年12月12日英外交部向議會提出庚款用途法案,1931年3月5日該法案在議會上院通過並得到英王批准。 [11]
蘇俄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後,蘇俄政府宣佈放棄俄羅斯帝國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包括退還庚子賠款中尚未付給的部分。俄國人在中國的特權也將取消,而所有這些的交換條件只有一個:北洋政府承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1924年5月,兩國簽訂《中俄協定》,其中規定退款用途,除償付中國政府業經以俄款為抵押品的各項債務外,餘數全用於中國教育事業,由中蘇兩國派員合組一基金委員會(俄國退還庚子賠款委員會)負責處理。 [1]
法國
法國庚款退還餘額總數為39.158萬餘法郎,摺合美金為7.555萬餘元。此項餘額總數,按照協定自1924年1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繼續墊借中法實業銀行,作為該行發行五釐美金公元擔保。而中法實業銀行即以此項美金債權,充作四項費用之用:1.換回遠東債權人所持之無利債券;2.辦理中法間教育及慈善事業;3.代繳中國政府未繳清之股本餘額;4.撥還中國政府所欠中法實業銀行貸款。 [12]
1920年初,李石曾與蔡元培、吳敬恆,利用庚子賠款,創辦中法大學於北京。先生任董事長,蔡元培任校長。同年冬,蔡元培與先生再度赴法,與法國里昂市長赫禮歐、里昂大學醫學院院長雷賓等合作設立里昂中法大學協會,決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學。 [1]
日本
各國在確定了各自的所得數後,又與清政府就賠款是屬於銀本位還是金本位的問題進行了爭執。本來按條約規定,中國應付與各國海關銀,但在銀價日益下跌的情況下,帝國主義國家感到按銀付款對他們不利,於是便以條約中規定有海關兩和外幣比價為藉口進行訛詐,無理堅持賠款為金本位賠款。在帝國主義壓迫下,1905年7月,清政府被迫承認向列強的賠款為金本位賠款,同時還答應向列強各國支付1905年以前所欠各國金鎊之虧損。據此,中國對日本的庚款部分也便改用英鎊來支付,按9763日元摺合1英鎊的比價支付。此外,中國另付與日本1905年以前的所謂“鎊虧”724487日元(514916關平兩)。日本還得寸進尺,無理要求中國今後的對日庚款部分“按期以電信匯票購鎊匯交駐紮倫敦日本總領事接收”。
1914年帝國主義兩大陣營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集團為了拉攏中國參戰,向中國提出了緩付5年庚子賠款並免加利息的條件做誘餌。日本由於也參加了協約國集團,在庚子賠款問題上只得採取與英美一致的步調。1917年12月1日,日本同意中國將對日庚子賠款緩付5年。1922年底,中國對日庚款暫緩5年的期限已滿,於第二年3月,日本國會通過法令,決定把庚子賠款餘額(72108776日元)移充“對華文化事業”之用。據此,日本製定了“對華文化事業特別會計法”,並在外務省設立了文化事務局,掌管有關對華文化事業的事務性工作,另外還設置了對華文化事業調查會作為諮詢機關,審議對華文化事業。這年底,日本主管對華文化事務的官員出淵勝次等與中國駐日公使汪榮寶等進行了非正式磋商,大致商定,將此後的庚子賠款等用於中國所辦的文化事業為主,如在北京設立圖書館、人文科學研究所,在上海設立自然科學研究所,並每年撥出30萬補助中國留日學生經費,此外如再有餘款,在適當地點設博物館、在濟南設醫科大學、在廣東設立醫學院及附屬醫院等。1924年2月6日,中日雙方正式簽訂了《關於以庚子賠款辦理對華文化事業之協定》,共9款,決定由中日雙方各出10人組成評議委員會。日本以所得庚款每年380萬元投資對華文化交流演講及互派學生旅行費、留日中國學生補助費等。
《中日文化協定》簽訂後,北京政府教育部在1924年頒佈了《庚款補助留日學生學費分配辦法》,規定各省按眾議院議員名額,確定留日生人數。但中國學術界則從一開始就對日本的“對華文化事業”持反對態度,教育界不少人士認為此舉是“似是而非之退還賠款”、“似是而非之合作”。4月27日全國教育會聯合會退還庚子賠款事宜委員會等11家國內學術團體,籌劃決定並管理日本以庚子賠款辦理文化事業之一切事務。全國教育學術團也發表宣言,主張中日合設文化事業理事會,理事人數中日各半,別設理事長一人,由中國人充之,這是最低之限度,並提出如果日本不能容忍這些辦法,將決不參加此種事業。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早在日本初議退回中國庚款、用於“對華文化事業”時,就羣起反對。1923年6月26日,留日學生總會發表宣言,認為日本對在日中國留學生的補助包藏日本文化侵略之禍心,不能接受。7月,留日學生又發表宣言,指出:“日本對華文化事業不容中國人蔘加意見,只為日本帝國利益打算,全不計及中國人本身之利益,這分明是日本在中國大陸上實施殖民政策之前驅或附屬事業而已。”
1925年5月4日,《中日文化協定》在北京換文,在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下日本稍作讓步,同意組織中日協商總委員會。該委員會雖由中方10人,日方10人組成,委員長也由中國方面充任,但日方規定該委員會的職權不得超出日本法令範圍,對於事業的計劃、規定和管理3項權限,將來如有計劃,仍須經過日本帝國議會協贊後始能生效,日本外務省的文化事務局仍然有最後決定的實權。由此可見,這個總委員會不過是一個處處得聽命於日本的虛設機構而已。有鑑於此,5月9日,全國教育聯合會庚款委員會通電各省教育會,明確表示反對《中日文化協定》。6月3日,教育界19大團體發表宣言,反對日本文化侵略,堅決要求取消協定。8月17日至23日,中華教育改進社在太原召開會議,通過了《拒絕日本、英國以庚款行使其侵略主義之教育文化辦法案》。1926年6月,中華改進社又向北京政府提議,以日本文化事業辦法有損我國主權為由,請求交涉廢止。8月6日,教聯會發表對日庚款特別宣言,認為中方所選定的中日協商總委員會中的中方11名委員,多數迎合日本意旨,號召國人不承認他們的所做所為。8月13日,日本秘密將原中日協商總委員會改名為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21日,在東京開會,中國委員江庸參加會議,國內教育團體表示,不能承認日本庚款的非正式退還。教育改進社通電留日學生就近監視江庸的行動。
儘管知識界堅決反對日本的對華文化事業,但北京政府屈於日本的壓力,不但繼續支付對日庚款,而且也任由日方打着退還庚款的旗號來從事“對華文化事業”。從1923年底到1937年14年間,中國共付給日本賠款達45731181日元,加上青島公有財產及製鹽業補助國庫券,中國實付與日本的賠款數額佔庚款的99%,而在這些費用的支出中,由中國人所用部分,僅有留日學生之補助和中國學者學生之訪問費用,兩項共計不到整個庚款的19%。日本將庚子賠款用於所謂對華文化事業只不過是一種幌子而已,它雖想以此博得中國人民的好感,但卻掩蓋不了其侵略實質。從日本設立的處理庚款等項的機構來看,1923年4月成立了“對華文化事務局”,直屬外務省,局長由亞洲局長兼任;12月又設立“對支文化事業調查會”,會長由外務大臣充任,其委員多為日本政府、議院、銀行及大學的要員。此外日本在華設立的各項所謂文化事業機構,也無一不是處於日方的完全控制之下。中國對日認款所有預算,都須由日本國會逐年通過,完全由日本操縱,這與有的國家將退還庚款指定專項用途是有本質區別的。如美國的退還雖不是無條件的,但其所指定的條件也只是要中國必須將所退庚款用於教育事業,中國對其所退之庚款有很大的自主權;而對日庚款的使用權操在日本手中,使用去向最終還得服從於日本的利益。 [3]
其他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法、俄等協約國勸説中國參加協約國對德作戰,藉此打擊德國在遠東的利益。為此中國曾向各國提出緩付庚子賠款,希望延付10年,日、意、俄等國都表示同意。
1917年8月,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當年即停付德國之賠款。1919年凡爾賽和約第128款規定德國放棄1917年3月14日以後的賠款,德國賠款即告終止。奧匈帝國瓦解後,奧地利和匈牙利分別於1919年和1920年放棄所佔奧匈帝國賠款也至此結束。俄國的庚子賠款,先後經過緩付、停付,最後聲明放棄。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中國開始考慮停付俄國庚款。1920年蘇俄政府下令取消內外國債,凍結存款。1924年中俄雙方簽訂解決懸案大綱協定,蘇俄政府表示拋棄俄國部分之庚子賠款,並聲明該款所擔保的各種優先債務清償後,完全充作提倡中國教育款項之用。至此,俄國賠款也告結束。比利時在1925年訂立中比協定退還庚款。意大利於1933年訂立中意協定,退還庚款。荷蘭在1926年將庚款全部還給中國,但指定用於水利事業65%,文化事業35%。 [1]
退款使用
1901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後,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受邀到山西辦理“教案善後事宜”。李提摩太所擬《辦理山西教案章程》,除提出懲兇、歸還教會財產及道歉以外,還提出了使用賠款辦學的要求。《章程》第三條規定山西全省共罰“銀50萬兩,每年交出的款五萬兩,以十年為止,但此罰款不歸西人亦不歸教民,專為開導晉省人知識,設立學堂教導有用之學,使官紳士庶子弟學習,不再受迷惑,選中西有學問者各一人,總管其事”。該章程於1901年5月29日遞交李鴻章,李表示全部同意,並電告晉撫岑春煊照辦。1902年6月7日,山西大學堂開辦。 [8]
中美雙方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務部負責建立一所留美訓練學校。唐國安參與“庚款留美”的具體組織工作,擔任外交部、學部所共屬的“遊美學務處”會辦,進而成為清華學堂副監督、監督 [4] 。1909年6月,北京設立了遊美學務處,這就是清華大學的雛形。1909年,學務處在史家衚衕招考了第一批學生,從630名考生中,錄取了47人,於10月份赴美。1910年,唐國安為遊美學務部肄業館選址清華園,經奏準取名“清華學堂” [5] 。1910年8月又舉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應考,最後錄取了70人。這第二批庚款留美學生中,後來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胡適,他當年考了個第55名。同榜中還有後來的語言學家趙元任、氣象學家竺可楨等。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為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1912年10月17日,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唐國安被任命為第一任校長 [5] 。在此後十多年間,據統計,由清華派出的留美學生就達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華學校改名為清華大學,羅家倫出任校長。那一年開始公開招考留美公費生,1933年,又開始公開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學生。
美國的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京政府於1917年8月對德奧宣戰,並停付庚款。大戰平息後,中國也涉足於戰勝國的地位,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陸續放棄或退回了庚子賠款餘額。退款被廣泛地應用到中國的教育文化事業和實業中。
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其餘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成立“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或稱“中國基金會”),掌管的金額為1254.5萬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中國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的託管董事會。其中的相當部分金額以獎學金的方式提供給清華大學。由於這樣的一種特殊的經費來源和運作模式,清華從創建伊始,在諸多方面就已經具備了自己的一些特別的優勢和辦學條件,也因此而有別於國內的其他大學。這樣的環境也給了梅貽琦治校在客觀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必要的辦學條件。國外的歷史學家評論道:“清華其成功的一大秘訣是,當其他院校求助於軍閥政權不穩定的施捨時,清華的年度預算是有保障的。”這種觀點雖暗含誇大美國所起的作用之意,但基本還是公允的。
由於清華的經費來源較為充裕,使其辦學亦有相當的自主性,這些條件又對治校方面自然產生一些影響,促進了清華在學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運行機制上逐漸地形成一套獨立的、具有清華自身特點的東西,並由此產生了一些特殊的體制和風格,乃至後來清華校風與學風的逐步形成,都與此有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而這種特徵較明顯的反映出來的一個例證,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華大學出現的幾次大規模的學校風潮。其中,清華校長多次易人,竟有十幾任之多,甚至出現清華幾年沒有校長,由校務會議維持的尷尬局面。 [3]
今日運作情況
1949年,清華校長梅貽琦前往美國處理“清華基金”保管運用事宜。1956年,清華在台建校,梅貽琦借用清華基金利息補貼教授薪水,並興建宿舍。清華基金的經費來源,是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代管庚子賠款的紅利等。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介紹,即使到當前,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他説,外界常以為清華基金是兩岸清華各取一半,但根據他和北京清華校長顧秉林的確認,證實這筆基金僅撥給新竹清華
庚子賠款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GHlAoo
------------------------------------
庚子賠款退款建清華 台清華收支票至今
庚子賠款退款建清華 台清華收支票至今 | 清華大學 | 大紀元 https://bit.ly/3QhZADK
更新: 2011-04-24 【大紀元2011年04月24日訊】4月24日,北京清華與台灣新竹國立清華兩所大學一起歡慶百歲生日。清華建校源自庚子賠款,百年後,這筆款項仍在運作。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說,即使到現在,新竹清華大學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外界常誤以為清華基金是兩岸清華各取一半,但他證實這筆基金僅撥給新竹清華。
據中央社4月24日報導,清華的創校源自近代中國的苦難歷史。滿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之役慘敗而有庚子賠款,清華就是清廷將美國退還尚未付足的庚款而設立。
回顧庚款設立清華的歷史,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表示,1908年清外務部會同學部「會奏收還美國賠款遣派學生赴美辦法折」奏摺中提及,「造端必期宏大,始足動寰宇之觀瞻;規劃必極精詳,庶可收樹人之功效」。
庚款的運用,為北京清華奠基;兩岸清華分治後,新竹清華也受惠於這筆基金。
陳力俊表示,1949年,清華校長梅貽琦被專機接往南京,隔年梅貽琦前往美國處理「清華基金」保管運用事宜。1956年,清華在台建校,梅貽琦借用清華基金利息補貼教授薪水,並興建宿舍。「因為有了這筆經費,清大比起其他學校寬裕許多,也因此可以聘到最優秀的師資。」
清華基金的經費來源,是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代管庚子賠款的紅利或孳息。陳力俊說,即使到現在,清大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
陳力俊說,外界常誤以為清華基金是兩岸清華各取一半,但根據他和北京清華校長顧秉林的確認,證實這筆基金僅撥給新竹清華。
1909年,第一批庚子賠款留美學生與游美學務處總辦周自齊(前中)、會辦唐國安(前右)和范源濂(前左)合影。(維基百科)
檔案:庚子賠款
庚子賠款列強分攤
1900年(庚子年),義和拳運動在包括北京在內的中國北方部份地區達到高潮,大清帝國和國際列強開戰,八國聯軍佔領了北京紫禁城皇宮。1901年(辛丑年)9月,中國和11個國家達成了屈辱的《解決1900年動亂最後議定書》,也就是中國史稱的《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規定,中國從海關銀等關稅中拿出4億5千萬兩白銀賠償各國,並以各國貨幣匯率結算,按4%的年息,分39年還清。這筆錢史稱「庚子賠款」,西方人稱為「拳亂賠款」(Boxer Indemnity)。在簽約後,美國所獲賠款份額是7.3%, 排名第六。
美國退還多餘賠款興辦教育
1904年,清朝駐美公使梁誠和美國國務卿海約翰(John Hay)交涉庚子賠款事宜的時候,海約翰告訴他,美國得到的賠款過多了。
海約翰和美國一些傳教士和教育家支持退還多餘賠款,但是不願意讓這筆錢由中國官員任意使用。他們認為,如果美國幫助中國興辦現代教育並讓中國學生來美留學,將會造就一批熟知美國價值觀並和美國聯繫密切的人士,也就不會再次爆發「拳亂」了。
1907年12月,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正式請求國會批准把多餘的庚子賠款退還中國,贊助中國教育事業。1908年1月,國會通過決議,批准總統退款,決定把「拳亂賠款」從當時的2,400多萬美元金幣減少為1300多萬美元,餘額退還中國。
庚子賠款建立清華學堂
1909 年,中國首度利用退還的庚子賠款向美國派出了幾十名留學生。1911年(辛亥年),用於培養留美預備生的「清華學堂」在北京成立,這是清華大學的前身。這座學堂設立在原來的王府「清華園」。
美國第二次退還賠款
就在建立清華學堂的同一年,「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取代了滿清王朝。民國政府繼續按4%的年息向各國支付庚子賠款,而美國繼續每年退款給中國,用於教育事業。
1924年,美國政府又宣佈第二次退還庚子賠款,把餘下的所有賠款全數退還中國。由於當時中國處在戰亂時期,沒有穩定的中央政權,美國政府委託由美中兩國人士組成 的「中華文化教育基金」(China 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管理退款。基金會用退還的賠款興辦文教事業,繼續培養留學生並資助清華大學,還在1931年建立了當時遠東最先進的圖書館之一「國立北平圖書新館」。這是今天的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分館的前身。
各國紛紛退還庚子賠款
美國的退款、中國的外交努力以及時局變化(第一次世界大戰、蘇俄革命等)促使英、法、日、意等國也陸續在1920年代同意把庚子賠款專用於在中國的文化教育等事業。
中國北洋政府在1921年和一戰的戰敗國德國以及奧地利簽署條約,廢除德、奧兩國在華特權,包括索取庚子賠款的權利。1924年,北洋政府和蘇聯簽約,把俄羅斯的庚子賠款份額用於中國的教育事業。
到了1927年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庚子賠款都已用在中國項目了。
中國二戰期間廢除不平等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民政府和美、英等盟國在1943年簽訂新約,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中給予列強的一切特權包括受賠權利也予以終止,庚子賠款最終成為歷史。
1949年,中國大陸政權易手,國民黨退守台灣。在台灣新竹成立的清華大學用的是源自庚子賠款的基金。庚子賠款退款建清華 台清華收支票至今 | 清華大學 | 大紀元 https://bit.ly/3QhZADK
------------------------------------------
庚子賠款退款創建清華 藍委批執政者對歷史無知 | 文教新訊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QhZMCY
--------------------------------
庚子賠款 新竹清華收支票至今
2011年4月23日
(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24日電)北京與新竹清華兩所大學今年一起歡慶百歲生日。清華建校源自庚子賠款,百年後,這筆款項仍在運作。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說,即使到現在,「清大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清華的創校源自近代中國的苦難歷史。滿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之役慘敗而有庚子賠款,清華就是清廷將美國退還尚未付足的庚款而設立。「清華之立,其源實導自庚子拳匪之亂,……四萬萬人之膏血,清華所以成立之原素也」1923年,「清華人」校刊上提及清華歷史是這麼說的。回顧庚款設立清華的歷史,陳力俊表示,1908年清外務部會同學部「會奏收還美國賠款遣派學生赴美辦法折」奏摺中提及,「造端必期宏大,始足動寰宇之觀瞻;規劃必極精詳,庶可收樹人之功效」。庚款的運用,為北京清華奠基;隨政府遷台,兩岸清華分治,新竹清華也受惠於這筆基金。陳力俊表示,1948年,政府派遣專機接清華校長梅貽琦前往南京,隔年梅貽琦前往美國處理「清華基金」保管運用事宜。1956年,清華在台建校,梅貽琦借用清華基金利息補貼教授薪水,並興建宿舍。「因為有了這筆經費,清大比起其他學校寬裕許多,也因此可以聘到最優秀的師資」。清華基金的經費來源,是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代管庚子賠款的紅利或孳息。陳力俊說,即使到現在,清大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他說,外界常誤以為清華基金是兩岸清華各取一半,但根據他和北京清華校長顧秉林的確認,證實這筆基金僅撥給新竹清華。陳力俊表示,去年他接任清大校長時,在就職典禮上收到印信,因為好奇是否為原始版而調閱史料,在陳年資料堆中找到一紙公文,提及梅貽琦就任校長後曾與教育部互換印信;原本他想從教育部著手尋找,但後來又發現更早的公文,內容記載梅貽琦當年離開北京時,因為太過倉促,印信未及攜出。回顧當年歷史,陳力俊說,1948年冬,清華還在上課,共軍突由南口進至北平西郊,與國軍戰於學校牆外,不久國軍退守城內,處在郊外的清華園於是淪入共軍勢力範圍。梅貽琦剛好於前一天因公入城,當時城郊交通斷絕,「梅貽琦的離開真的很倉促,印信來不及攜出是可以理解的」。從北京到新竹,從庚子賠款、國共內戰到政府遷台,與民國同壽的百年清華,獨特身世反映歷史糾葛。今年清華歡慶百歲,回首過往,也讓人看到大時代的故事。1000424(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市攝 100年4月24日)庚子賠款 新竹清華收支票至今 https://bit.ly/3Co7LJe
-------------------------------
庚子賠款,又稱庚子事變賠款、庚子拳亂賠款,簡稱庚款,是大清帝國政府在1901年9月7日與庚子事變相關其他11國簽訂的《辛丑條約》中所規定的賠款,因系針對1900年(庚子年)義和團發起的庚子事變,引致八國聯軍出兵大清,因此被稱為庚子賠款,共計賠款高達4億5,000萬。
庚子賠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jSglx
賠款事由
西方各國要求中國賠款的理由包括:
支付出兵戰費及利息;
賠償各國僑民、傳教人員、商人及企業損失;
賠償各國教會損失;
賠償中國教民損失。
賠款數額
庚子賠款債券
庚子賠款總額為關平銀4億5,000萬兩,約合當時的3.33億美元或6,750萬英鎊。[1]賠款年息為四厘(4%),從1902年起,分三十九年還清;利息從1901年7月1日起計算,本息共計9億8,223萬8,150兩。[2]
這筆賠款被稱為「大賠款」。還有17個省的中國地方官紳分別與各國領事、教士、教民協商議定了紋銀2,227萬2,708兩的地方賠款[3],其中538萬6,000兩歸入大賠款。地方賠款的實際支付額為紋銀1,688萬6,708兩,被稱為「小賠款」。[註 1]
「磅虧」問題
《辛丑條約》規定賠款償還方法為「用金付給,或按應還日期之匯兌金款市價付給」,即以約定的匯率兌換他國貨幣償還,或以償還之日的匯率兌換。[4]這種規定上的模糊,事實上為列強多索賠款提供了事由。
清政府在簽署完條約後,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函詢各督撫及總稅務司赫德意見。兩江總督劉坤一堅稱,按約定,「應以還銀為準」。[5]然而赫德卻回復稱,賠款付銀「按隨時行情核定」,且聲明「賠款原非銀數,乃係以金核計」。[6]
列強在償還方法上亦存在爭論。美國先堅持以「金」為準,旋又主張該以「銀」為準。俄、德、法等國意欲以「金」為準,但又承認依條約當以「銀」。1903年10月1日,比利時公使遞交了一個折衷方案,提出賠款要以金核算,但為方便中國還款,仍然按匯率兌銀支付;至於金銀之間的匯兌差額,若銀價跌,則視作清政府對列強的「虧欠」,相反,多餘之額亦會退還給清政府。這個方案旋即為各國代表所接受。[7]據此,各國於1904年7月26日向清政府遞送聯合照會,要求後者接受其主張;[8]並在之後提出,由於銀價下跌的事實,清政府應當補償1902~1904年間已經產生的差額。迫於壓力,清政府最終答應了其要求。[9]
賠款的分配
俄羅斯帝國(28.97%)
德意志帝國(20.02%)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5.75%)
大英帝國(11.25%)
大日本帝國(7.73%)
美利堅合眾國(7.32%)
義大利王國(5.91%)
比利時王國(1.89%)
奧匈帝國(0.89%)
荷蘭王國(0.17%)
其他(0.1%)
在庚子賠款本息合計9億8,223萬8,150海關兩的分配比例中,俄羅斯帝國所獲最多,達2.84億,占庚子賠款總數的28.97%;其次為德意志帝國的1.966億兩,占總數的20.02%;其他各國的分配比例為法國15.75%,英國11.25%,大日本帝國7.73%,美國7.32%,義大利王國5.91%,比利時王國1.89%,奧匈帝國0.89%,荷蘭王國0.17%,國際要求0.033%,西班牙王國0.030%、葡萄牙王國0.02%、瑞典和挪威聯合王國0.01%。[10]
根據事後結算,賠款的本金總額比列強所損失的至少多2億兩,其中俄國本息合計1.33億兩,合2.84億盧布,戰爭損失僅軍費1億盧布加中東鐵路損失7,000萬盧布;德國本金9.1千萬兩,約合4億馬克,損失僅2.5億馬克;美國本金3.4千萬兩,約合2,500萬美元,損失僅1,360萬美元。[11]
各國賠款分配比例,除考慮到出兵數量、戰費支出多寡以及財產損失外,德國因其外交官克林德遇害故要求巨額賠償。法國為中國天主教會保護國,因此其所得賠款(主要為「小賠款」)中,有一部分用於修繕被毀教堂,以及支付給中國遇害天主教教民遺屬,作為撫恤金。[註 2]
賠款的籌集來源
根據辛丑條約,以中國的關稅、常關稅、鹽稅作為賠款抵押。還本付息定在上海,由滙豐銀行、德華銀行、道勝銀行、東方匯理銀行、正金銀行經收。次年美國花旗銀行在上海設分行,參加組成庚子賠款銀行委員會。清政府的關稅收入僅能償還以前的舊借外債,庚子賠款年額2,121萬餘兩攤派給各省、關,引起田賦、丁漕、糧捐、契稅、當稅、鹽斤加價、關稅、厘金、統稅和各種捐稅的不斷增加,當時稱之為「洋捐」。
這種地方攤派的「洋捐」,直接造成了1900年代全國的「抗洋捐」鬥爭300餘起,著名的有:
安平、深州的「聯莊會」的「抗洋捐」鬥爭,法國軍隊出動500餘人直接參加了軍事鎮壓;
景廷賓、趙三多領導的「掃清滅洋」起義;
鄧萊峰領導「拒洋會社」;
湖南的「大漢滅洋軍」;
賠款的使用
實際上因償付比較困難,之後美國考慮排外事件起於無知,後「退還賠款」,但該退款同樣均由列強指定在華用途,自1909年起美國將之用於教育,例如成立清華學校。[12]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對德、奧宣戰後,得以停止支付這兩國的庚子賠款。同時沙俄因戰事,宣布暫停「賠款」緩付5年,接著1924年5月,沙俄倒塌後成立的蘇聯考慮後稱可能會退回庚子賠款,後也不再是問題。1924年底,美國政府宣布第二次退還庚子賠款,把餘下的所有對美賠款全數退還,引各國紛紛效仿。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國都聲明退回賠款餘額,並訂立協議,充作辦理對華教育文化事業,或充作外國銀行營業費用和發行內債基金之用。這種退回庚款的實際使用,除蘇聯外都由中外合組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不過這種退款只是變更用途,實際上中國政府仍必須支付對美、英、日、法、比、意、荷、挪威等國的賠款,支付給這些國家把持的管理委員會以用於上述事項。直至1938年賠款支付終止,實際共支付賠款六億五千二百三十七萬(6億5237萬)余兩,折合銀元則約為十億元。[13]
美國退款
曾任美國國務院遠東問題顧問的柔克義在得知大批中國青年赴日留學的消息後,1904年底向美國國務院提交了《減免部分拳亂賠款,資助清國留學美國》的建議書,此舉得到了美國部分上層人士的支持。
1905年,在中國駐美國公使梁誠與美方商討庚款使用黃金還是白銀支付方式時,獲悉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有「美國所收庚子賠款原屬過多」之語,於是梁誠放棄了使用黃金還是白銀的爭論,轉而向美國政府提出「退還庚子賠款虛數的要求」,一方面上書清廷請以此款設學育才。經過3年多交涉,中間雖因發生粵漢鐵路廢約之關係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1908年6月23日美國國會終於通過退還庚子賠款案,將處置賠款全權付與總統西奧多·羅斯福。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7月11日,美國核減賠款文告由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送達中國政府,其中說:美國決定以部分庚子賠款還贈中國,但貴國政府得遣學生來美留學。 中國外務大臣慶親王奕劻答覆上述公文說:
體會新近貴國總統希望鼓勵我國學生赴美入學校及求高深學問之誠意,並有鑑於以往貴國教育對於我國之成效,大清帝國政府謹誠懇表示此後當按年派送學生到貴國承受教育。
同日,外務部致美國公使館函稱:
從賠款退還之年起,前四年我國將次第派送100學生;迨四年終局,我國將有400學生在美,從第五年起,直至賠款完畢之年,每年至少派送50名學生。
並派唐紹儀為特使赴美表示謝意。
辛丑條約中國應付美國賠款2,444萬778元8角1分,經老羅斯福總統決定將當時尚未付足之款項1,078萬5,286元1角2分,從1909年1月1日開始實行「退款」。「退賠款」也不是由美國退回,而是在原來每年應交的「賠款」中扣除。也就是說這筆款項每年仍必須由中國政府從各項捐稅攤派中徵收,交給美國花旗銀行後,不受中國政府支配,而是另立「助學基金」由美國政府監督使用。為紀念羅斯福總統對清華立校的貢獻,清華的西體育館被命名為「羅斯福紀念體育館」(Roosevelt Memorial Gymnasium),並在面牆上鑄其雕像(1950年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作為「帝國主義侵略」象徵被剷除)。
1909年7月10日,為落實美國提出的庚款興學計畫,外務部、學部《會奏收還美國賠款譴派學生赴美留學辦法折》,詳細規定了派遣留美生的辦法,包括:擬在京師設立遊美學務處,由外務部、學部派員管理,綜司考選學生、遣送出洋、調查稽核一切事宜。並附設肄業館一所,選取學生入館試驗,擇其學行優美,資性純篤者,隨時送往美國肄業,以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財師範諸學。所有在美收支學費、稽查功課、約束生徒、照料起居事務極為繁重,擬專派監督辦理。
1909年成立肄業館。1911年4月,肄業館改稱清華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為「清華學校」。設立該校目的是做為留學生的留美預備學校。學生經過8年的留美預備訓練,在完成基礎學業的同時,熟習美國的語言文字、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社會政治等。畢業生直接進入美國大學三年級留學。這是中國第一所專為留學美國的中國青年所建立的預備學校,也是位於北京的清華大學及位於台灣新竹的國立清華大學之前身。清華學校每年招考學生的名額.按照各省分擔的庚子賠款的比例分配。
1924年,美國政府又宣布第二次退還庚子賠款。由於當時中國處在戰亂時期,沒有穩定的中央政權,美國政府委託由美中兩國人士組成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管理退款,這次數額是25,000美金[14]。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將清華學校易名為清華大學,隸屬教育部,不再是專門的留美預備學校,但仍在1929年遣派37名畢業生、考選10名專科生赴美留學。至此,清末民初的留美高潮回落,此後3年沒有再遣派留美生。自此庚子賠款的大部功用轉而資助清華大學設校之所需。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用退還的賠款興辦文教事業,繼續培養留學生並資助清華大學,還在1931年建立了當時遠東最先進的圖書館之一「國立北平圖書新館」。這是今天的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分館的前身。
清華將美國退款的使用剩餘部分存放至美國銀行設立「清華基金」。1949年,梅貽琦校長前往美國掌控此基金,後前往台灣新竹市復建國立清華大學,至今此基金利息仍每年由銀行撥付給國立清華大學。[15][16][17]
俄國退款
中國作為一戰戰勝國,帝俄決定將「賠款」緩付5年。1924年5月底取代帝俄的蘇俄政府聲明,庚子賠款是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不義賠款,俄國決定放棄俄國剩餘全部庚子賠款,提倡將放棄的賠款作為中國教育款項。
對德、奧庚子賠款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乃戰勝國,因此停止對戰敗的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賠款。
法國退款
1904年,天津教案中燒毀的望海樓天主堂,使用庚子賠款按原貌修建。
法國仿效美國將賠款的一部分用於資助中國年輕學生到本國留學。
法國於1919年將此筆部份款項,先行用來成立了高等漢學院。
1926年起,部分庚子賠款用來資助里昂中法大學(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培養中國留法學生。
英國退款
主條目:行政院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
英國政府從庚子款中拿出五十萬兩白銀,在山西建立西學專齋,也就是後來的山西大學堂(今山西大學)[18]。這項撥款在李提摩太手裡管理十年,十年之後(1910年)又交給了山西省當局[19]。
而1926年5月[20],英國國會通過退還中國庚子賠款議案(退款用於向英國選派留學生等教育項目),即派斯科塞爾來華制定該款使用細則。當時,胡適是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中方顧問。
1931年成立中英庚款董事會。1934年中英庚款董事會對南開大學捐資2萬元,作為購置算學系設備。
1947年12月,中華民國行憲後,此直接隸屬於行政院的機關予以更名,改名為「中英文教基金董事會」。同年廢除。
日本退款
日本仿效美國將賠款的一部分用於資助中國年輕學生到本國留學。此外又設立「東方文化事業會」,邀請中國學林耆宿續修《四庫全書》,收書並著成提要若干。
對比利時庚子賠款
比利時於其皇家美術與歷史博物館(1929年)另行成立了高等漢學院。[21]
1929年,北洋大學主樓毀於火災後,比利時庚子賠款出資用於復建
庚子賠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jSglx
------------------------------------------
庚子賠款美國退款至今未停,臺灣的清華大學仍在接受孳息
雪花新聞 2018-06-05 08:03
1900年,八國聯軍爲鎮壓義和團運動出兵中國,清廷戰敗後簽訂《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賠償4.5億海關兩白銀。1908年7月,美國駐華公使向中國政府聲明,將美國所得“庚子賠款”的半數退還給中國,作爲資助留美學生之用,美國的退款到何時才停?
1900 年,八國聯軍爲鎮壓義和團運動出兵中國,清廷戰敗後簽訂《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賠償 4.5 億海關兩白銀,按年息 4% 分39 年還清,本息合計 9.82 億兩,史稱“庚子賠款”。1908 年 7 月,美國駐華公使向中國政府聲明,將美國所得“庚子賠款”的半數退還給中國,作爲資助留美學生之用,清華大學就是這筆退款的產物。到1924年6月,共退回餘款本利 1250 餘萬美元。到了 1925 年,俄(蘇)、法、日、英、比、意、荷等國亦先後效法美國退還部分賠款。
關於“庚子賠款”本金爲何是4.5 億兩,廣爲流傳的說法是,列強是按當時中國 4.5 億人口,一人一兩以示懲罰和羞辱而定。而美國退賠部分賠款,用於興辦中國現代教育,不是義舉而是爲將來獨佔中國的深謀遠慮 :退款指定用於培養赴美留學生,是爲了培養一個親美的精英集團。但是,列強在議定庚子賠款數額時,美國就有退賠準備和爲中國減負的安排,而且,美國退還多餘賠款並非特意針對中國,而是早已有之的慣例。
退款的慣例
美國第一次退還“多餘的賠款”,是在 1883 年,對象是明治維新之前曾與西人摩擦的日本。
1863 年,仇外的日本長州藩封鎖馬關海峽,攻擊西方商船。法、荷、
美三國聯同英國,組織海軍出征,逼日本開放海峽,並賠償 300 萬美元,由四國均分。美國拿到賠款,直接存入國庫,20年沒有動用,直到1883年,國會通過議案退還,共計還回 78.5萬美元。日本拿到這筆錢,在橫濱港建了“美利堅碼頭”,作爲紀念。這筆退款雖是美國外交史上的先河,卻不是美國第一次動“退還多餘賠款”的念頭。 1856 年,中英戰起,廣州“夷館”中的美國傳教士及商人財產也被殃及。兩年後,美國估算損失爲1286841美元,向中方提出索賠,中國不承認此項責任,因爲夷館大部分爲英軍所毀。大概是中方所言確實在理,美使威廉·裏德沒有逼迫,而中國最終接受賠償額度爲白銀 60 萬兩,裏德主動減到 50 萬兩,合美元735288元。
償付公民損失後,這筆錢沒有花完,還剩下約 20 萬美元。1860 年11 月,美使館祕書衛三畏向國務卿建議退回此款,在中國建立一所學校,教授中美語言文學。總統布坎南宣佈餘款確實屬於中國,可用於中國人有興趣的慈善事業。
但退款事宜並未因此提上議程,因爲繼任的林肯總統雖承認這筆錢屬於中國,卻提出了一個暫時扣存的理由 :美國人在華經常捲入衝突,如果把這筆錢以中國名義存在美國,未來中國造成美國公民損失,就不必問之索賠,直接在裏邊取好了。
林肯的說法頗令當時的美國人信服,此後儘管又有人提出中國人更需要一所西式學校,均沒能提交國會討論。直到 1883 年,國會才表決通過向中國退款的議案。連本帶利一共是583400 美元,扣去 13 萬美元用於補償 1863 年高橋輪船損失,其餘都直接還給了中國。至於建設學校的理想,此時不再提及,中國政府收到錢,交給了駐英使館當做經費。
美國還有過另一層面的對華退款。事情的起因是八國聯軍在天津搶走了鹽務局的銀兩。後清政府提出交涉,美國退回 376300 元,此數是否爲搶劫全數無從考證,但美國是參與搶劫列強中唯一歸還的國家。
01.圖片來源:宓汝成《庚子賠款的債務化及其清償、“退還”和總清算》。
有趣的是,中國也向美國退還過“賠款”。1885 年,美國爆發大規模排華事件,華僑受損甚巨。白宮撥出 50 萬美元,名爲“救濟”實爲“賠償”,由於有幾起重複的索賠要求,這筆錢沒有花完,還剩下 480 美元。中國駐美公使張蔭桓於1887 年全數退還
有趣的是,中國也向美國退還過“賠款”。1885 年,美國爆發大規模排華事件,華僑受損甚巨。白宮撥出50萬美元,名爲“救濟”,實爲“賠償”。由於有幾起重複的索賠要求,這筆錢沒有花完,還剩下 480 美元。中國駐美公使張蔭桓沒有私吞,於 1887 年全數退還。
庚子賠款初定,美國就有流言傳說,政府發現賠款要多了,將退還1800 萬美元給中國。1901 年 12 月27 日,美國務院否認了傳言,說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賠款超額,如果發現有,一定會還給中國。由此可見慣例力量之大,美國朝野都認爲退還多餘賠款天經地義。
不過,國務院的官員撒了謊,他們一開始就知道美國索要的賠款超過其實際損失。
多出的庚子賠款
20 世紀初,由戰敗國償付戰勝國的戰爭損失與軍事開支,尚被視爲天經地義。但在對華索求賠款的談判中,美國顯然是一個異數,它最大的訴求居然不是儘量榨取敵方,而是儘可能壓制自己的盟友,減輕中國的賠款負擔。
當然,美國還沒有無私到拿本國稅款去補貼中國的地步,爲了幫助中國減負又同時保證自己絕不虧本,國務卿海約翰想出了一個自以爲萬全的計謀。他要前方談判代表康格先提出美國的索賠金額——2500 萬美元,然後要求列強定一賠款總額,盡力將總額限制在一億五千萬美元(約合白銀 2.02 億兩)的範圍內。
據美方最初估計,2500 萬大約把實際費用浮報了一倍。而海約翰有意爲之,正是爲了在列強索賠超出限額時,由美國主動表態,從自己“合理的”賠款中割去一半,請列強仿效覈減。索賠數額注水越多,後續談判時“割肉”就越輕鬆,請列強減少賠款的籌碼就越大。
海約翰的計劃看似漂亮,實踐起來卻困難重重。正待庚款建造軍艦,全力衝刺大國崛起的德國是最大障礙,鐵血帝國不光打定主意要發橫財,瓦德西赴華之前,德皇更命其切記 :務必叫中國賠至最大限度。瓦德西向德國公使傳達旨意,計劃索要 20 億馬克(白銀 6.55 億兩)。
雖然英國支持美國用意,但在遠東與德國是盟友,不會爲了中國而開罪德國。考慮到無法獲得列強支持,美國正式表述限定總額,提的已是4000 萬英鎊(白銀 2.67 億兩)。
英國認爲此數太少。英國人告訴美國同伴:列強索賠之和已經超過6500 萬英鎊,要他們減到 5000 萬,還可能有得商量,而且也不能爲此拉鋸,聯軍仍然駐紮中國,每多呆一個月,軍費就會增加 150 萬英鎊。
02.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一部分用於建立清華學堂的前身“肄業館”。 03.1918 年,清華留美學生在上海登船遠赴美。在對華索求賠款的談判中,美國顯然是一個異數,它最大的訴求居然不是儘量榨取敵方,而是儘可能壓制自己的盟友
果然一月後,列強索賠已達6750 萬英鎊(白銀 4.5 億兩)。美國知道不能再拖,同意將此數目通知中國,並私下向張之洞、劉坤一透露消息,要中國提出困難,美國盡力助華以開放商業利益換取賠款打折。但中國此刻最關心的是包庇慈禧太后等一干禍首,賠款只視作次要問題,列強來索,便照單全收。
美國只好使出最後一招,提出自己願意減半,也請各國按比例覈減。但德國公使早就識破美國浮報,說按美國的數目,德國至少要報 8億馬克,大罵美使是僞君子。號稱出兵最多(但絕大多數用於佔領東北)的俄國也故意說要覈算軍費。
日本當時較同情中國,可惜第一次參加多國談判,老老實實按覈算費用提出賠款,根本沒有減少餘地,後來,還因爲美國把賠款利息壓至 4%,這比日本政府借貸利率還低,生生讓日本成了唯一一個虧本的戰勝國。
最後,美國只幫中國削去約1200 萬兩的零頭,讓賠款總額定在了白銀 4.5 億海關兩。雖然免除了強國單獨敲中國竹槓的危險,卻沒能在總額上有多少斬獲,最大的成就僅僅是幫中國搞定一個四釐的低利率。至於海約翰浮報的 2500 萬美元賠款,此時亦只削減到 2444 萬,遠高於美國人的實際損失和開支,爲後來退還埋下了伏筆。
退還賠款的曲折
1902 年 1月,清政府開始按《辛丑條約》規定支付賠款。這才發現一項嚴重問題:條約原文說清朝認賠4.5 億海關兩白銀,又說這些白銀按市價易爲金款,並附上當時市價 ;那到底是要中國賠金還是賠銀呢?
這可不是個小問題,因爲金價日益上漲,白銀貶值,如果 4.5 億兩白銀的賠款在當時就折算爲黃金,那後來中國要還的實際債務就遠不止 4.5億。茲事體大,不得不爭,但中國的主張,列強中只有美國全力支持。
6 月 12 日,美使康格通知中國:美國同意還銀。之後,還派專家前來調查,向列強提出支持還銀的理由,遭列強抵制。美國這般熱情,中國卻三心二意——中國只有一些地方官堅持力爭,中央大員卻畏畏縮縮,初見美國支持才稍微興奮,一見列強蠻橫,立刻就想妥協。
中央的軟弱,實在讓此事無從再爭,連伍廷芳事先徵得英美德三國同意,主張將案子提交國際法庭公斷,也被篤信國家間唯有靠拳頭說話的外務部阻攔下來。
清政府同意對列強還金,對美國卻想特殊視之,因爲它“既慨允於前”同意還銀,“安可反覆於後”。爲此,特派駐美公使梁誠與美方交涉。美方自然不同意,說此前還金還銀未定,美國顧念邦交才特允還銀,如今中國政府自己承認了還金,絕不能歧視美國。
梁誠回答說並非有意歧視,實在是中國財政困難,民間仇洋情緒益張,希望美國爲中國考慮。美方海約翰爲這番話打動,便向梁誠透露“庚款原屬過多”,梁亦乘機進言,稱美國若帶頭覈減,必然義聲遠播。海認爲有理,答應與總統商議此事,但怕列強不滿,要中國先別聲張。
海約翰並未食言,他委託柔克義起草文書,準備把退還多餘賠款之事提交國會。但恰逢中美關係低潮 :美國不願修訂禁止華工入境的協議,中國引發抵制美貨運動;兩國又爲粵漢鐵路路權爭端鬧得面紅耳赤。海約翰不久去世,繼任者正是交涉路權問題的官員羅脫。情況剛緩和,廣東連州教案又有五名美國傳教士被殺。
上述情形導致雖有梁誠到處託人活動,一直到 1907 年,羅斯福總統纔將退款議案提交國會並得到通過。決定把多餘庚款退回中國,用作教育經費,送學生赴美留學是內容之一。
不過,中國政府並不把教育視爲大事。美國打算退款的消息傳回北京,先是袁世凱想要拿這筆錢開發路礦,後有徐世昌、唐紹儀提議建銀行開發東北,都允諾將來收入用於教育。美國多番施壓,迫使清政府聲明不會挪用,並在 1909 年夏天獲得上諭保證,確定了庚子退款用於教育這條金科玉律。
1909 年開始的退款,只是退回覈算後多餘的款項,而美國“應得”的賠償,中國仍然要向美國支付。但到了 1921 年,美國開始討論是否把所有後續賠款都用於中國文教事業,但這輪討論因美僑爲中國士兵傷害事件而不幸阻斷。
04.梁誠。 05.海約翰。
但那些熱心中國教育事業人士並未放棄努力。美國文教界投入令人欽佩的熱情,爲中國向國會議員請願。其中尤以武昌文華大學圖書館主任韋棣華女士熱忱最甚,她拿着名單,逐一拜訪國會議員,在華盛頓半年期間,總共訪問82位參議員,420位衆議員。
1923 年底,參議院再次發起退還庚款的討論,半年後,議案在兩院表決通過。這次退款,意味着中國不必再向美國支付賠償,所有後續庚款都將撥給中國人的教育、圖書館、科研機構用作經費。不過,這筆錢會不會落到軍閥手裏用於內戰,美國政府多有擔憂。
於是,幾個由中國人與美國人共同擔任董事的基金會特別成立,專爲接收與管理庚款,保證其正當用途。其中最大兩支,是“中華教育文化基金”和“清華大學基金”。
抗戰開始後,庚款停止支付,這些基金會也通過投資經營所得收益繼續資助文化科教。1949 年,它們遷往美國,但供款不斷,臺灣新竹清華的覆校,便有賴於它們提供資金,直到今天,猶未終止。人們說庚款孳息仍在供給清華,指的就是這些基金會所爲
庚子賠款美國退款至今未停,臺灣的清華大學仍在接受孳息 - 雪花新闻 https://bit.ly/3CpZWmi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