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鐵路隧道,也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座鐵路隧道,臺灣第一個被列入古蹟的鐵路建築物/劉銘傳親題的「曠宇天開」四字,右聯:「五千年生面獨開,羽轂飆輪,從此東莊通海嶼。」[1]左聯:「三百丈巖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基隆古蹟劉銘傳隧道封閉13年 開放預約導覽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艱鉅/劉銘傳隧道(原名獅球嶺隧道)在1890年8月完工,只剩下235公尺隧道,是台灣第1條的現代化鐵路隧道,也是全國僅存的清朝時期的鐵路遺址,1985年公告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已完成修復,文化局開放10人以上團體預約導覽。(記者盧賢秀攝)
基隆古蹟劉銘傳隧道封閉13年 開放預約導覽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HrM7qG
2022/12/09 22:19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可以開放10人以上團體預約導覽了!這座清朝巡撫劉銘傳在台灣興建的第1條鐵路隧道,因隧道內土石崩落,封閉多年,今年初才完成主體整修,目前正在做光環境及入口意象改善工程,基隆市文化局開放學校機構、民間團體預約導覽,帶領民眾走進隧道內,體驗百年前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艱鉅。
劉銘傳隧道(原名獅球嶺隧道)在1890年8月完工,只剩下235公尺隧道,是台灣第1條的現代化鐵路隧道,也是全國僅存的清朝時期的鐵路遺址,1985年公告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由於隧道內排水不良有部分坍方,在2009年封閉,文化局委託專業單位2019年10月進行修復工程。
文化局指出,劉銘傳隧道前後使用僅7年7個月,新隧道竹仔嶺隧道完工後就停用。隧道內的地質複雜,北口段是堅硬的岩壁,岩石拱壁自然天成,南口段因土壤潮濕鬆軟加上排水不良,經常崩塌,隧道內拱的高度不一,紅磚劣化和損壞的程度也不相同,沒有這種古蹟修復的經驗,難度較高,花了近3年時間才在今年初完成主體修復工程。
文化局進一步爭取中央補助照明設備改善及入口意象解說設施,11月底已經發包,以尊重生態的原則下,加強隧道整體光環境與入口意象設施。即日起文化局開放10人以上、30以下的團體(含政府機關、公私立學校團體社福團體與機構、法人或里鄰團體、社區組織)申請預約導覽。 有意參觀團體可至基隆市文化局網站(https://www.klccab.gov.tw/)下載區下載申請。
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已完成修復,文化局開放10人以上團體預約導覽。(記者盧賢秀攝)
劉銘傳隧道南口上方「曠宇天開」的題字,已逐漸風化。(資料照,記者盧賢秀攝)
基隆古蹟劉銘傳隧道封閉13年 開放預約導覽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HrM7qG

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


400px-獅球嶺隧道南坑門

劉銘傳隧道 - 淡水維基館 https://bit.ly/3UPgyKl
劉銘傳隧道,又名獅球嶺隧道,現列為市定古蹟。位於安樂區嘉仁里崇德路129號旁,隧道全長約為235公尺,是在清代劉銘傳推動洋務運動下的產物,也是全台第一個鐵路隧道。獅球嶺隧道由劉銘傳所建,而工匠也多為徵調兵工,另外還有聘請幾位英國及德國工程師作為顧問。據文獻記載,因地質複雜,北段地質為岩石,而南段則是潮濕的軟土,導致開鑿隧道極為艱難,所以當隧道竣工時,成為了一項壯舉,由台灣巡撫劉銘傳提額「曠宇天開」,而左右對聯為「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毅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腰新闊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在台灣鐵道史上留下重要的歷史記憶。
近年來,政府為維護這座古蹟,由市政府修復完畢後開放民眾參觀,不過現在隧道內部正進行整修,暫不開放。
歷史
清朝時期
1887年(光緒13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積極推動洋務運動、倡導鐵路設置。於台北府城東北側三板橋設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總辦人由記名提督劉銘傳擔任。1888年(光緒14年)春天開始動工,1890年(光緒16年)8月竣工,鐵道由基隆經台北至新竹一段,在基隆獅球嶺一帶共耗時三十多個月才鑿通完畢。
日本時期
日本時期,總督府因改善舊鐵路急速爬坡的問題及轉彎上面缺點需求,開始著手進行全部路線規劃。預定在獅球嶺南方約一公里的地方設立竹仔寮隧道。竹仔寮隧道建造工程從1896年(明治29年)五月開始,到1898年(明治31年)二月時完工,總共耗時二十二個月完成,自竹仔寮隧道完成之後同一年,獅球嶺隧道在竹仔寮隧道通車後停用,不再通車,只使用7年7個月就被竹仔寮隧道替代。
民國時期
因為獅球嶺隧道與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有很重大的關係,並且還是台灣目前僅存的清朝時期的隧道,對於台灣歷史具有深刻的影響。在1985年(民國74年)獅球嶺隧道遂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屬於交通建築一環,為全台第一個被納入古蹟範疇的鐵路設施。
2006年(民國95年)7月經過古蹟審議委員會學者專家決定之後,正式把獅球嶺隧道改名成為劉銘傳隧道。基隆市政府考量隧道內部磚石崩落危險,暫時關閉隧道給遊客進入,目前遊客只能至北口參觀。
但是於2009年,基隆市政府決定要著手開始規畫整修,於2010年將劉銘傳隧道公告為市定古蹟,並且在經歷中央審查、修正、變更以及調整設計、重啟調查、執行隧道拱圈上方補遺調查等工作之後,終於在2019年開始動工修復,預計可於2021年完成動工。
建築結構
劉銘傳隧道在建造時,因為隧道開工是從兩側同時開工,而且在當時並沒有現代如此精良的丈量技術,所以直到挖至中央時才發覺兩端的高度相差了14英尺,雖然為了能夠順利開通所以有做些微的修整,但是直至現在還是北口的拱頂高度較南口高,可能也是與南口土質鬆軟遇水則塌,而北口因為位建造時穿越岩盤所以顯得較為穩定有關,也因為北高南低,所以劉銘傳隧道的平面並非是直線,而是略有些弧度的弓形弧曲線。
劉銘傳隧道內壁的兩邊側壁均使用砂岩且以丁順切的手法砌成,然後在砂岩上方的拱所使用的材料則為「觀音山石」以及「紅磚」。
劉銘傳隧道 - 淡水維基館 https://bit.ly/3UPgyKl


劉銘傳隧道 將開放預約導覽 再訪獅球嶺隧道(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140篇)
2022-08-04
劉銘傳隧道 將開放預約導覽 | 中華日報|中華新聞雲 https://bit.ly/3iPg7Tg
基隆市議會八月起召開第十九屆第二十二、二十三次臨時會,四日由議長蔡旺璉帶隊至劉銘傳隧道進行專題考察。(記者吳翊慈攝)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基隆市議會四日由議長蔡旺璉帶隊至劉銘傳隧道進行專題考察。現場由基隆市文化局局長陳靜萍進行簡報,針對劉銘傳隧道修復工程進度、曠宇天開出口處與軍方問題協調情況及隧道貫通之可行性進行說明。
劉銘傳隧道南口外觀以紅磚砌成,並由劉銘傳所題「曠宇天開」 四字。(記者吳翊慈攝)
劉銘傳隧道為市定古蹟,又稱獅球嶺隧道。光緒十三年設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首築基隆經台北至新竹一段,其中位於基隆獅球嶺的隧道工程最為艱鉅,從光緒十四年春動工至十六年的夏天,前後耗時達三十個月始鑿通。劉銘傳隧道位於安樂區,為劉銘傳所建,因土質結構複雜,北段為堅硬的岩石,南段為潮濕的軟土,開鑿極為困難,洞內共分七段以不同材質堆砌或開鑿而成。隧道南口外觀以紅磚砌成,並由劉銘傳所題「曠宇天開」。
劉銘傳隧道為市定古蹟,又稱獅球嶺隧道。(記者吳翊慈攝)
陳靜萍說,劉銘傳隧道修復工程自一0八年十月開工,於一一0年底竣工,已完成古蹟本體工程及相關排水系統工程。劉銘傳隧道為台灣目前僅有的清領時期鐵路隧道,無前例可依循參考,因此考據過程耗時費日。文化局邀集相關專家至現地會勘多次,並提出相關解決方案及修復工法等,方完成主體工程修復。
針對議員們提出開放民眾導覽的相關配套措施,陳靜萍則表示,目前正在辦理「光環境及入口意象設置計畫」,後續將以預約導覽方式開放民眾參觀。申請團體須達十人以上,並於參訪前七個工作天向文化局提出申請。該計畫已於六月下旬經文化部同意核定補助,將納入「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二點0」中,目前正辦理規劃設計中。
議長蔡旺璉及現場議員亦提出隧道南口外地面泥濘破碎,應自隧道地面延伸至外一併修復,以免造成民眾不慎摔倒。(記者吳翊慈攝)
議長蔡旺璉及現場議員亦提出隧道南口外地面泥濘破碎,應自隧道地面延伸至外一併修復,以免造成民眾不慎摔倒。此外,多位議員提出南口端與軍方用地相連,目前軍方設有擋土牆,市府應協調是否能開放部分土地讓民眾通行,藉以與登山步道相通,打造出一條完整的休閒步道之旅。陳靜萍表示,日前已盡力與軍方協調,但因南口端目前為軍方管制區(聯勤油庫),軍方有國安考量尚無法配合開放民眾通行。陳靜萍說,仍會再與軍方溝通,若不能常態開放也將爭取至少每個月開放幾日讓民眾通行。 再訪獅球嶺隧道(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140篇)
劉銘傳隧道 將開放預約導覽 | 中華日報|中華新聞雲 https://bit.ly/3iPg7Tg

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


百年舊鐵道橋墩和月台隱身湖口老街 地方爭取文資身分
  百年舊鐵道橋墩和月台隱身湖口老街 地方爭取文資身分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9GexYR
新竹縣湖口鄉隱身在湖南社區的鐵道橋墩,1893年至今131年仍相當完整,相當難得。(記者廖雪茹攝)
2024/02/19 19:17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新竹縣湖口老街旁,有一處逾百年歷史的鐵道遺跡—舊鐵道橋墩和月台石駁坎,文史工作者希望妥善保存,並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珍貴的歷史見證,近日向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提報,希望登錄為歷史建築。
縣府文化局表示,接到申請表後,後續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邀集審查委員現勘等辦理。
文史工作者吳家吉、鄧毅中及客委會諮詢委員黎許傳等,日前先後向文化局提報該案。他們表示,據文獻記載,西元1893年楊梅到新竹段清代鐵道修築時,興建大湖口火車碼頭月台石駁坎,以及南側300公尺處跨越畚箕窩溪鐵道的橋墩。1893年10月30日,基隆-新竹段鐵道竣工通車,大湖口火車碼頭開始營運。日治後改設大湖口乘降場(招呼站),1902年改為停車場,1920年改稱湖口驛。
後來因為靠山區部分地基和坡度關係,從平鎮(埔心)南到紅毛(竹北)的改良線,將湖口驛往北遷3公里,至今日的新湖口站,並於1929年11月開業運輸。清代橋墩和月台石駁從此閒置荒廢至今。
吳家吉、鄧毅中、黎許傳表示,新竹縣政府、湖口鄉公所與民間大窩口促進會,曾於2006年設立大湖口車站公園石碑、導覽牌。湖南社區發展協會2015年爭取設置清代橋墩解說牌,志工創作鐵道橋樑蒸汽火車壁畫,增添鐵道橋墩故事。
其中,隱身在湖南社區的鐵道橋墩,1893年至今131年仍相當完整,高3公尺寬4.7公尺,斜跨越河道,建築技術很難得;而橋墩的磚塊色澤漂亮,與大石磚交錯,別具美感,尤其倒影在溪水時。
而位於大湖口車站公園的月台遺址,兩側石駁坎長度約50公尺,高50至80公分不等,雖疊面不甚平整,但在當時已屬不易。兩側月台石駁坎間距10公尺,可容納南北列車同時停放在車站內。
新竹縣湖口鄉湖南社區發展協會爭取設置清代橋墩解說牌。(記者廖雪茹攝)
新竹縣湖口鄉隱身在湖南社區的鐵道橋墩,1893年至今131年仍相當完整,相當難得。(記者廖雪茹攝)
百年舊鐵道橋墩跨越畚箕窩溪。(記者廖雪茹攝)
新竹縣湖口鄉湖南社區發展協會爭取設置清代橋墩解說牌,志工創作鐵道橋樑蒸汽火車壁畫,增添鐵道橋墩故事。 (記者廖雪茹攝)
新竹縣湖口老街旁的大湖口車站公園內,留下百年前大湖口火車碼頭的月台石駁坎,文史工作者希望妥善保存,並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珍貴的歷史見證位。(記者廖雪茹攝)
百年舊鐵道橋墩和月台隱身湖口老街 地方爭取文資身分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9GexYR
舊鐵道橋墩的磚塊色澤漂亮,與大石磚交錯,別具美感。(記者廖雪茹攝)
舊鐵道橋墩的磚塊色澤漂亮,與大石磚交錯,別具美感。(記者廖雪茹攝)

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


湖口劉銘傳鐵道遺址-湖南村集會所招牌小巷進入30公尺  - 地圖 https://bit.ly/468LETj

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

湖口劉銘傳鐵道遺址-湖南村集會所招牌小巷進入30公尺  - 地圖 https://bit.ly/468LETj


鐵道遺址的由來
湖口地區舊稱「大湖口」或「 大窩口」。此地因為是台地與山區 的交界,發展成貨物集散地,光 緒十八年(1892年)鐵路鋪設到 老湖口,更是促進了當地的發展。 光緒十九年(1893年)正式通車 後,新竹與基隆間每天約有六班 車,平均每天載客量為400人。
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一年(1908 年)縱貫鐵路全線完工後,大湖口 更成為了新竹北部的商業重鎮。
直到昭和四年(1929年),日 人認為楊梅到湖口間路段坡度過 陡且路基不穩,便將鐵路路線改 從楊梅以西丘地,途經伯公岡( 富岡)而到下北勢的新站。自此 人潮便流向數公里遠的新湖口/ 老湖口因而沒落,而此遺址便是 當時所留下來的。 臺灣鐵路 (清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

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

劉銘傳興闢台灣第1條鐵路行經湖南村鐵騎路,路口意象由志工巧手建築1座竹屋,並裝飾用回收報紙的紙漿,DIY打造南瓜、胡瓜和台灣造型的裝置藝術,還開闢一條通往戰車生態公園的步道,每逢假日吸引遊客參觀,還意外成為新人拍婚紗照的景點。
李周秋蓉表示,湖南村除了擁有客家八角紅樓等老屋,還有一處罕為人知的秘境,即在糞箕窩溪畔保留的百年鐵道橋墩,1929年鐵路及車站移往新湖口後,老湖口跟著沒落,而留下此遺址。
湖南荒地變生態 百年鐵道遺址亮相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2zwxjP


湖口老街是目前台灣保存最為完整的老街之一,建於日據時期的一九一三~一九一五年。因鐵道開通設站而興起,再因鐵路轉移而凝止在原來的時空,繁華一時的老湖口,從一八九三年劉銘傳開通鐵路的一百多年來,嚐盡了幕起幕落的冷暖滋味。而同樣曾經名噪一時的長安茶,也不敵近年高山茶的興起而大幅沒落,茶園從原本三百公頃降至今天的五十多公頃   湖口老街長安茶

湖口老街長安茶


湖口天主堂『舊鐵道』遺址,在光緒13年(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建鐵路,由基隆至新竹,並設『大湖口乘降場』,後來改稱「大湖口停車場」,也帶動老湖口政治、經濟崛起,是新竹地區竹塹城外人口最密集的地區,直到昭和4年(1929年)鐵路改道、車站北移新湖口,老街才逐漸沒落。『舊鐵道』長約277公尺,連結老街兩端的三元宮與天主堂,現在鐵道上已建木棧道,走在上面能感覺到火車的律動。
出了『大湖口車站公園』旁邊就是『老湖口天主堂』,它是昔日清末至日治中期『湖口火車站』的舊址,民國54年(1965年)義大利籍神父滿思謙買下原火車站,建造天主堂,教堂位於老街街尾略高地面3公尺的山丘上,高聳挺拔的十字架立面,非常明顯,與街頭的『三元宮』遙遙相對,共同見證老街的興盛與沒落。天主堂直到民國82年教友逐漸減少而關閉,民國91年規劃成文物館,展示天主教在台傳教歷史及教區文物;及舊時老湖口居民的生活文物等
湖口老街 102.03.24 @ 漢隆園地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J64f9E

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

臺灣鐵路 (清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老湖口的發達,及整排紅磚拱屋,也有它背後的一段故事。原來在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時,劉銘傳來臺主持政務,陸續推動了幾項公共政策,其中興建鐵路一項,與老湖口命運線,有過短暫交會。    
 「那時這裡還是一片荒地一片」一 位年近九十的老先生說著
  當時鐵路路線僅限於基隆到新竹一段,工程自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開始動工,一直到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鐵道才鋪到老湖口,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正式完工通車。
「那時這裡仍是荒地一片,沒幾棟屋舍。」幾位年近九十的老先生,指著現在的老街這樣說。
   火車站設立之後,老湖口馬上受到四方注目,行旅的往來、貨物的運送,為此地注入了不少人氣。
鐵路設計之初,一般稱車站為「火車站房」。當時的「大湖口火車站房」,每天有六班車往返於基隆與新竹之間,平均每天載客量為四百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要花錢坐火車,仍是不容易的事。
  等到風氣漸開之後,乘坐火車的人數逐漸增加,車站附近便開始聚集了一定數量的人潮,人進人出,好不熱鬧。
  直到日據時期,人們口中的「湖口驛」,已帶來了不少行人旅客,不但營運開始步入軌道,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多樣。因著人潮的聚攏,有些商販特地來此做生意,買賣十分盛行。
  此時的「湖口驛」附近的周邊區域,除了具有交通方便的好處之外,行人的來往,也提供不少商人做生意的好機會。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00/26310024/h-page/h-toptime2.htm https://bit.ly/3qzRwFY

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


1908年4月20日:臺灣鐵道建設史始於清光緒13年(1887),由巡撫劉銘傳修建基隆至臺北段,長度28.6公里的基隆至臺北段,於光緒17年(1891)通車,奠下台灣鐵道建設的基礎。
日本於1896年開始統治臺灣之後,將鐵道列為重要建設項目,時任民政長官為後藤新平,由其成立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並兼任部長。
臺灣縱貫鐵路的整體規畫由鐵道技師長谷川謹介負責,1899年由南北兩端同時動工,長度189公里的彰化至高雄段,於1908年4月20日完工,全長400餘公里縱貫線終於南北接軌。
二戰後,臺灣鐵軌建設持續擴建,134年來從清末、日據、光復一路銜接並優化;鐵路縱貫線的通車,被稱為臺灣第一次空間革命,第二、三次分別為高速公路及高鐵。
(影片來源:TVB Action Drama)
1974年4月20日:日本與中共簽訂航空協定,日本外相大平正芳於記者會上,指華航飛機上的青天白日旗不是國旗;我外交部立即宣佈終止臺日航線。【歷史上的今天0420】縱貫線通車 南北鐵路接軌 | 報時光 https://bit.ly/3xNKp0h

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