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客家簡史》

2022-07-17_090445

美濃第一戲院/客家庄美濃黃森松走訪五千多戶蒐集家鄉故事,用四年時間寫出達百萬字的《美濃三百年》/黃森松創辦台灣首份社區報《今日美濃》/可敬的文化力量、可敬的美濃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93112706_3226364537622530_2186997521977941816_n293738771_3226364647622519_7826525063839779585_n293598931_3226364607622523_484360490555364856_nHUANG04-1024x879HUANG03-1024x741HUANG08-1024x521HUANG02-1024x684HUANG05-1024x683HUANG06-1024x622LOVER (1)BOOKS-1024x7682022-07-17_082739LOVER2022-07-17_082557


黃森松獲政大傑出校友 - 地方新聞 - 中國時報 https://bit.ly/3zbDwnD
政大86周年校慶,20日舉行表揚傑出校友大會,民國63年新聞所畢業的黃森松獲頒傑出校友獎牌,他在講台上拿著愛妻的遺照哽咽地與在場來賓分享他的心情。(季志翔攝)
黃森松獲政大傑出校友 - 地方新聞 - 中國時報 https://bit.ly/3zbDwnD
「感謝政大讓我找到歷史、新聞、文學和妻子等四大情人!」創辦台灣首份社區報的黃森松,放棄在台北「混一口飯」的輕鬆生活,回到故鄉高雄美濃創辦「今日美濃」,儘管曾經三度停刊,但他仍堅持下去,不但打響美濃紙傘名號,昨天更獲頒政大傑出校友。
政大昨天舉行八十六周年校慶慶祝大會,表揚五位傑出校友,除了黃森松外,還包括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前台北市教育局長陳漢強、萬泰銀行董事長盧正昕、前國泰建設董事長劉秋德。
民國六十三年創辦台灣首份社區報「今日美濃」的黃森松,辦報之路並不順遂,光申請執照就花了快半年,為了省錢,還得跑到幾十公里遠的市區去印刷,之後還必須一份份貼上郵票,才能寄出刊物。
「早知這麼辛苦,我可能就不辦了。」黃森松還拿出已逝妻子林錦霜的照片,感性地說,妻子是他的政大學妹,一肩扛起家庭經濟重擔,並鼓勵他,「去寫你喜歡的,去做你想做的」,如果沒有妻子的支持,他不敢走上這條「天使不敢走的道路」。
此外,今年政大首度頒發傑出校友給非正規學制、企管系企業家班第十期結業的周俊吉,成為推廣教育體系獲獎第一人。
民國七十九年,周俊吉在股市大跌、許多房地產業者應聲倒閉的陰影中,毅然選擇進入企家班進修,運用課堂所學回到公司「實驗」,帶領公司成為業界領頭品牌。周俊吉肯定政大進修歲月的幫助,更鼓勵在學生要好好把握機會向老師同學多學習。黃森松獲政大傑出校友 - 地方新聞 - 中國時報 https://bit.ly/3zbDwnD
-----------------
黃森松先生與美濃三百年、今日美濃
2021/04/24
政大傑出校友、美濃出身的黃森松老師,四十多年來走訪五千多戶人家、不斷蒐集家鄉故事,用四年時間寫出達百萬字的《美濃三百年》,與讀者分享在地歷史。
4年編寫美濃 黃森松籌畫40年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cpL3q4
4年編寫美濃 黃森松籌畫40年
黃森松籌畫四十多年,將美濃大小事集成《美濃三百年》出版。(記者陳祐誠攝)
2015/07/27 06:00
〔記者陳祐誠/高雄報導〕政大傑出校友、美濃出身的黃森松老師,四十多年來走訪五千多戶人家、不斷蒐集家鄉故事,用四年時間寫出達百萬字的《美濃三百年》,與讀者分享在地歷史。
在民國六十三年,黃森松創辦台灣首份社區報《今日美濃》,那時還是報禁的年代,出自民間的草根報紙讓鄉下農民有了發聲的管道,也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在心裡決定要寫一本有關美濃歷史的書,仔細介紹自己的家鄉,把這裡的美記錄下來。
四十多年來,黃森松四處蒐集、整理資料,內容包羅萬象,有美濃發展沿革、地名由來、姓氏夥房、各大家族、宗教、教育、動物、農業、菸葉興亡等面相,甚至極少為人關注的平埔族,黃也實際走訪各遺址,鉅細靡遺地記錄美濃與平埔族的淵源。
黃森松說,他走訪五千多戶家庭,得到的資料不計其數,記錄的同時也在學習,最後花了四年時間整理,寫出八百九十一頁、達百萬字的《美濃三百年》,一本售價二千元。
新書昨日舉行發表會,美濃各界人士紛紛來捧場祝賀。黃說,寫書期間受到許多人的支持與照顧,否則自己根本無法完成這本書,他對所有伸出援手的人表示感謝
4年編寫美濃 黃森松籌畫40年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cpL3q4
---------------------
文 汪文豪   天下雜誌467期
發布時間:2011-04-25
黃森松 走天使不敢走的路|天下雜誌 https://bit.ly/3O80NLv
沒有精美的排版,也沒有華麗的詞藻,三十六年前號稱為「全亞洲第一份鄉村社區草根報紙」的《今日美濃》,選擇在各界慶祝建國百年活動之際,悄悄地在高雄美濃再度復刊。
復刊的《今日美濃》,沒有歌功頌德的置入性行銷內容,也沒有羶腥的八卦報導。這份刊物要以平實的文字、堅定的語氣,用專題報導監督政府施政,守望被主流媒體忽視的農村環境,為台灣的三農問題發聲。
對許多人來說,看到《今日美濃》四個字,除了可猜出是一份在高雄美濃發行的刊物外,大概一無所知。但如果介紹這是台灣農村興辦社區報的先聲,是報禁開放前第一份出自民間的草根報紙,還感動了林懷民帶領雲門舞集首次下鄉公演,吸引知名導演李行到美濃拍攝電影「原鄉人」,讓這個南台灣沒沒無聞的小鎮打開全國知名度,就可體會《今日美濃》創辦人黃森松對台灣草根民主扮演著具體而微的貢獻。
像出身美濃的現任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大學時期就曾投入《今日美濃》的編採工作,培養他日後從政投入公共事務的意識。
農村報導水準停留三十年前
「台灣媒體科技雖然日新月異,但主流報業對農村的報導缺乏深度,仍停留三十年前戒嚴時期的水準,」剛過耳順之年的黃森松,娓娓道出此次復刊的心路歷程。他認為,農村的公共議題,始終缺乏台北主流媒體的關注與報導,因此在美濃親友的鼓勵下,他決定再讓這份帶著「全亞洲第一」光環的鄉村社區報復刊,從在地農村的眼光,解構公共事務。
談及《今日美濃》的誕生,必須將時序拉回一九七五年。當時,黃森松剛從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每當他返回美濃之際,經常目睹鄉親種植的香蕉因為滯銷,被迫棄置路邊招引漫天蚊蠅;或是稻農因為稻穀感染疫病蟲害而在田裡被迫焚毀,欲哭無淚。他看到農民弱勢無奈的眼神,總禁不住鼻酸眼紅而落淚。
他回想起在政大新聞系修課時,授課的林懷民鼓勵他返鄉辦社區報,又看到「傳播理論」書中介紹美國鄉村社區報紙對地方發展的重要性,決定化夢想為行動,辦社區報幫農民找生路。從歷史面向探討台灣農村的過去與未來,用千秋之筆,批判農村亂象與不公不義。
對比其他新研所畢業生投入主流媒體發展或出國留學為職志,退伍後娶妻生子的黃森松,直接買了台印刷機回美濃辦報。在妻子的支持下,小倆口時常輪流抱著孩子,待在用菸樓改裝的編輯室內,一手包辦採寫、編輯、打字、印刷與發行,生活雖然辛苦,夫妻倆卻甘之如飴。
他們的努力,讓只有四萬多人口的美濃,極盛時曾有二千多人訂閱《今日美濃》,彌補主流報業對鄉村報導的缺口,並成為台灣社區報發展的典範,如星火燎原般地帶動台灣各地辦社區報的熱潮。
退報抵制 忍痛停刊
然而七、八○年代,處於戒嚴的台灣社會,言論受到高度控制,黃森松在《今日美濃》發表許多批判文章,不為政治人物所喜,亦受到地方派系發動退報抵制。在各方壓力下,一九八○年三月,黃森松忍痛將《今日美濃》停刊。其後,黃森松雖然離開美濃投入主流報業,歷經記者、特派員、副主任到副總編輯等職位,始終無法忘懷對家鄉事務的關心,因此《今日美濃》又斷斷續續地歷經復刊與停刊。
三十年過去了,黃森松感嘆,「媒體在進步,地方新聞的品質卻是開倒車。」現今媒體百家爭鳴,網路科技發達,主流報業卻反而裁減地方記者的員額,縮編地方版的規模。農村議題不但缺乏關注,許多地方新聞竟交由未受新聞專業訓練的人士代筆;而網路上雖然有很多農村議題的報導,但老人家根本不懂得上網,無從接受正確的訊息,只好聽地下電台道聽塗說。
除此之外,黃森松也觀察到政府對於農村問題的因應,可說是瞎子摸象,不同部會各行其是。他舉例,與愛因斯坦、杜威、福特等人並列「十位現代最具革命性貢獻偉人」的中國農村問題專家晏陽初,曾強調必須透過生計、文藝、公民和衛生「四大教育」,培養農民具備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才能解決農民所面臨的貧、愚、弱、私等四大問題
但現在農村再生只著重硬體建設,社區總體營造只重視地方文史活動,公民合作與衛生教育付之闕如,以致農民對於合作事業的參與不足,對環境遭受破壞顯得冷漠。又鄉村的衛生教育欠缺,老人家依賴地下電台接受資訊,經常不知不覺地服用偽劣藥,最後走上洗腎一途。
扮演農村發展的火車頭
「一份良好的社區報,應該是當地的領導者、監督者與歷史家,」黃森松說,他自我期許《今日美濃》能扮演起農村發展的火車頭,透過採訪與報導建立整合平台,吸引各個領域的專家投入改善農村的行動,實踐晏陽初強調「四大教育」的理念,真正解決台灣的農業、農村與農民問題。
然而黃森松的辦報之路卻充滿了挑戰。除了農村缺乏擅長新聞編輯與採訪的人才,經費來源也是一大問題。堅持不登廣告、不接受補助的《今日美濃》,完全靠零售打平成本,維持運作。他說,依賴廣告與補助維生,如何秉筆直書進行監督與批評?雖然他個人的力量微薄,希望透過報導結合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謀求農村的新出路。
俗話說,「要害死一個人,就慫恿他去辦報。」不過黃森松卻自嘲,「天使不敢走的路,傻子一步就跑過去。」或許就是這股傻勁,才讓黃森松即使在辦報之路上跌跌撞撞,也要用文筆圓一個打造美好家園的夢想。
黃森松 走天使不敢走的路|天下雜誌 https://bit.ly/3O80NLv
-----------------------
因林懷民一席話,黃森松帶四位情人回鄉辦報的生命故事
作者: 汪文豪In: Anke人物, 人生學校, 學習 列印 Email
更新日期 2019-05-09
文與圖/汪文豪
「除了愛妻之外,我這輩子還有三個情人。第一個是文學,第二個是歷史,第三個是新聞,」《今日美濃》創辦人、同時也是政大歷史系與新聞所畢業的黃森松,用生命中的摯愛,回憶起年輕時的生命故事。
對許多人來說,看到《今日美濃》四個字,除了可以猜出是一本在高雄市美濃區發行的刊物外,大概一無所知。但如果介紹《今日美濃》是台灣農村興辦社區報的先聲,是報禁開放前第一份出自民間的草根報紙,還感動了林懷民帶領雲門舞集首次下鄉公演,你就會知道黃森松對台灣草根民主扮演著具體而微的貢獻。
「我好比是陸軍官校的畢業生去當土匪呀,」黃森松用自嘲的口吻,形容當年回家鄉創辦《今日美濃》的傻勁。那時政大新聞所的研究生很搶手,一畢業幾乎都被主流媒體網羅,而同學也以能進入主流媒體或出國留學為榮,只有他選擇回鄉辦社區報,走小眾媒體路線。
「我大四時修林懷民的採訪寫作課,某次請鄉土文學家黃春明談文學創作,勾起了我的鄉愁,覺得應該為家鄉做些事,」黃森松回憶,他高中編校刊時就對新聞很有興趣,大學聯考也以政大新聞系為第一志願,結果一分之差落入歷史系。
因為林懷民的鼓勵,黃森松回美濃辦社區報,也促成雲門第一次下鄉公演。
雖然如此,他不但常跑到新聞系修課,日後以第一高分考取新聞所,還在就讀歷史系期間,與小他兩屆的學妹林錦霜談戀愛,而林錦霜也成為他辦美濃社區報的最大精神支柱。
「讀歷史系的時候,白天我忙著當籃球、棒球的裁判,又忙著談戀愛,根本沒人相信我會考上新聞所,」黃森松笑說,其實他每晚十點送女朋友進女生宿舍後,就回男生宿舍讀書到凌晨三、四點。所以當他考上新聞所,可說跌破大家的眼鏡。
雖然專注兒女私情,黃森松卻也沒忘記國家大事。他除了參加校刊《政大青年》、《自強報》的編輯,平日在校外也參與《大學雜誌》,幫許信良、張俊宏等人的稿子下標與排版。
他記得大三自己擔任《自強報》總編輯時,政大新聞系的黃年當採訪主任,某次為了挑戰校內刊物發行前必須送交校方審查的言論控制,寫了一篇小社論故意不送審,結果消息走露,當期《自強報》難產,代聯會還為此事集體請辭,抗議校方的思想審查
從大學相識到返鄉相伴,林錦霜(左)始終是黃森松(右)人生與事業上的得力支持者。(圖/黃森松提供)
黃森松就讀大四那年,某日下課在指南客運站碰到林懷民,林懷民問他畢業後想做什麼?他說想回美濃辦社區報。結果林懷民深受感動,也答道:「如果我的舞跳不好,也要回新港辦社區報。」
林懷民一席話,讓黃森松銘記在心,就讀研一時,於暑假號召一群美濃學子回鄉,先試辦了八期的《今日美濃》,並在楊孝濚教授的指導下完成「鄉村社區報紙與鄉村社區發展-兼論小眾媒體能否在台灣鄉間生存」的碩士論文。
《今日美濃》的試辦,讓黃森松發現美濃鄉民對自己社區的認同感顯著提升,也堅定他辦社區報的理念。
1977年3月,《今日美濃》更名為《美濃週刊》正式發行。相較於當時主流媒體將焦點集中於台北政經中心,黃森松主持的《美濃週刊》特別著重農村問題報導。
黃森松回鄉創《今日美濃》,林懷民親自撰文鼓勵。
「每次看到農產品滯銷,就想要幫農民發聲。小黃瓜鄉下一條1塊,為何到台北賣10塊?鄉下人的痛苦,台北人為何不知道?」黃森松說,每次他目睹農產品滯銷引來漫天蚊蠅,農夫愁容滿面,就發誓要辦好《美濃週刊》。
在妻子林錦霜的支持協助下,黃森松從採訪、編輯、打字、印刷、發行到收報費,常見兩人一同忙進忙外。
即使黃森松遭遇挫折而想要放棄,在國中教書的林錦霜會對他說:「有些人活著跟死人一樣,有些人死了千百年,例如屈原、陶淵明、李白、蘇東坡等,我現在上課還在介紹,他們根本沒死。」鼓勵黃森松持續為後代留下作品。
《美濃週刊》很 快成為台灣社區報的典範,透過黃森松的報導,促成了美濃農業圖書館的興建,也讓導演李行看到鍾理和與鍾平妹的愛情故事,拍成電影「原鄉人」。
當年《今日美濃》辦公室就在美濃的菸樓。(圖/黃森松提供)
林懷民感動於黃森松與美濃人的文化熱情,也選擇美濃為「雲門舞集下鄉的第一站,精緻文化帶入鄉村的第一步」,親自為美濃的文化活動籌募基金。
1980年4月18日,台灣歷史上發生兩件重要的大事。白天,台北的軍事審判法庭,美麗島大審宣判;晚上,雲門舞集在美濃表演。舞畢,美濃人用親手製作的紙傘,送給在場舞者,感謝雲門下鄉。
黃森松的《美濃週刊》,在當時肅殺的政治氣氛下,早已為草根社會點燃公民意識的星火,燎原出台灣各地興辦社區報的熱潮。
雲門首次下鄉公演,美濃週刊有第一手報導。
知名導演李行當年前往美濃拍攝電影《原鄉人》的報導。
2013年5月,政大舉行86周年校慶慶祝大會表揚五位傑出校友,傑出校友大部分是企業董事長或退休官員,只有黃森松是名不見經傳的農村社區報紙創辦人,卻得到現場觀禮者最如雷的掌聲。
「早知這麼辛苦,我可能就不辦了。」年近七旬的黃森松致詞時拿出已逝妻子林錦霜的照片,哽咽感性地說,妻子是他的政大學妹,一肩扛起家庭經濟重擔,並鼓勵他,「去寫你喜歡的,去做你想做的」,如果沒有妻子的支持,他不敢走上這條「天使不敢走的道路」。
即使潮起潮落,《今日美濃》也曾歷經停刊又復刊,但黃森松和他四個愛人的故事,值得在台灣地方報業發展史,記上一筆。
黃森松當年獲頒政大傑出校友,帶著髮妻林錦霜的遺照致詞,不禁哽咽。(圖/截自黃森松臉書)
即使已入七旬,黃森松仍積極出版《今日美濃》與地方文史的調查與撰寫。(圖/截自黃森松臉書)
Anke人物|因林懷民一席話,黃森松帶四位情人回鄉辦報的生命故事 | 安可人生 https://bit.ly/3Pz9kbj


出版分類項:文化傳播
作者:黃森松
出版類型:圖書
出版年月:103年1至12月/15日
定價:100元
出版單位:今日美濃雜誌社
補助年度:103年 《今日美濃》雜誌月刊-客家雲 Hakka Cloud


《今日美濃》、社區報紙、黃森松、美濃,這幾個字眼幾乎可以畫上等號。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原民新聞 https://bit.ly/3aHM38u
5月20日,政治大學在校慶當天表揚了5位傑出校友,其中有銀行家、大律師、前任高官、知名大企業家,唯有黃森松,一介來自美濃的平民,目前連個正職和固定收入都沒有,很不搭軋地名列其中。可是當天的致詞中,也只有他讓全場動容掉淚。
1974年,還在政大就讀新聞研究所的黃森松,因為老師林懷民的啟發、以及當時指導教授楊孝濚的鼓勵,回老家高雄美濃嘗試創辦了號稱亞洲第一家的社區報紙《今日美濃》,試刊了8期,並且因而完成了碩士論文。1977年《美濃周刊》正式發行,台灣的社區媒體於是發軔。
從那時到現在,黃森松當過早年黨外雜誌的總編輯、主流報紙的記者和主管,但是對於《美濃周刊》的工作卻未曾忘懷,其間崎嶇顛簸不在話下,也曾經停刊過。
不過黃森松始終沒有放棄他對於社區媒體的理念,妻子林錦霜給予的支持和鼓勵是最大的背後支柱,但遺憾的是,2009年林錦霜因病過世,他失去了最重要的倚靠。但是他決定重新恢復《今日美濃》,以雜誌的型態和修纂美濃地方誌二合一的方式重新發行,再次創造了地方/社區媒體的新風貌。
當天他上台領獎,一上台就手舉一本《今日美濃》,緩緩開口說道:「我這40年來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編這本雜誌。」
台下靜默了兩秒鐘之後,爆出如雷的掌聲。
他自認為手創40年《今日美濃》,真正做到了張季鸞先生所說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最後,他舉著一路從美濃帶來、4年前去世妻子林錦霜的照片,說要和用了一輩子心力支持他的髮妻共享這一刻。
言畢,全場早已是掌聲和淚水交錯。
我的老學長黃森松一生就在新聞和文史這兩個領域中打轉,目前編雜誌和替地方撰寫地方志就是他的主要工作。但是其實他自己一生的行徑,就已經是台灣媒體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標記,他實踐了一個媒體人終極的理想和價值,也創造了媒體真正核心的意義。
相對來看,原住民媒體發展之初,平面媒體也曾經漪歟盛哉,《高山青》、《原報》、《獵人文化》、《原聲報》、《南島時報》,還有目前仍存續的《蘭嶼雙週刊》和《山海文化》,這些擲地有聲的刊物都為原住民自我族群發展的新聞和歷史留下詳實而深刻的紀錄;更在原住民族近用媒體、擁有自主媒體對於建立主體性、族群認同、形象重塑、文化傳遞等傳播功能上造成重要的影響。
但這些興盛一時的刊物,爾今安在哉?
我非常期待原住民族中有新聞或文史工作者,願意像黃森松那樣,堅持辦好一個媒體,長期地為某個族群、某個地方、某個部落、某一群人,留下歷史紀錄。花火雖繽紛璀璨,但我們更需要札實深耕的媒體,一筆一劃地刻印屬於這塊土地的人民和記憶。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原民新聞 https://bit.ly/3aHM38u


【校訊記者蔣宜婷報導】民國63年,他創辦全亞洲第一份社區報《今日美濃》,秉持著「走天使不敢走的道路」的浪漫,一走將近40年。得知獲選「傑出校友」,黃森松強調不敢當,自己只是「特殊校友」罷了!更笑說,這條路「真的不能停、也不會停了。」
 「其實,我本來已經打算放棄了。」回首過往40年,形容「人生就像棒球,打了很多安打,卻不一定能得到分。」黃森松的辦報路走得坎坷,期間還三度停刊、復刊,正當自己再度面臨《今日美濃》發行瓶頸,加上無法推辭的地方莊志文獻田野考察壓力,開始思考何去何從時,獲得母校傑出校友榮譽,讓他惶恐,「今後我還能夠放棄筆耕嗎?」
「我要回家鄉辦報!」
 民國61年,在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的時代濃霧中,臺灣青年在當時巨變的社會環境中,開始思索自身與鄉土的連結,許信良參與選舉、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就讀政大歷史系大三的黃森松,則清楚看見回美濃辦社區報那條沒有前人開疆闢土的蜿蜒路,萌生「我要回家鄉辦報」的念頭。
 大學畢業後,他帶著創辦社區報的論文題目考進政大新聞所,隔年在指導老師楊孝濚的協助下,與一群美濃在地的大專青年試辦八期《今日美濃週刊》,並於民國66年正式發行。
 「臺北人永遠不知道鄉村的事。」黃森松感恩,沒有美濃的菸業,他沒有辦法念到政大。生長於農家,黃森松看盡菸農的辛苦。他指出,農民「我賣他算公斤、他賣我算兩的」的嚴峻處境,不是單靠官員們所說的農村或農業改造就得以改善,必須從農民出發,讓他們實際瞭解自己所處的社會、增進公共意識與公共參與。
 把視野投向臺北政經圈之外,《今日美濃》以不同於主流媒體的新聞義理、報導方式,全力傳達草根聲音並支持農民。民國89年,公賣局計畫縮減國內種菸許可面積,因配套措施不當,造成多數菸農不滿。《今日美濃》以大量報導引發共鳴、爭取主流媒體關注。
《今日美濃》在美濃的老菸樓中誕生。照片提供:黃森松。
《今日美濃》在美濃的老菸樓中誕生。照片提供:黃森松。
 作為號稱全國頭號「菸倉」的美濃子弟,黃森松站在菸農身旁,以批判而鋒利的文字為武器,不惜與當權的公賣局、財政部以及煙葉改進社為敵,最終農民總算獲得廢耕補償,並獲維持種菸面積。
 菸農自救運動外,《今日美濃》更關注許多美濃社區議題,包括促成東門分校升格獨立、協助中壇橋S形截彎取直、鼓吹興建美濃農業圖書館和鍾理和紀念館,更吸引許多人看見美濃。民國69年4月,黃森松的大學老師、也是鼓勵他辦報的推手林懷民帶領雲門舞集到美濃演出,鎮上婦女親手製作美濃紙傘相贈,也從此打響美濃紙傘名聲。
 然而,在這些看似成功的片段背後,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辛酸。離開臺北,黃森松才發現,除了採訪、打字、編輯,連印刷、發行到收費都要一手包辦。一開始,鄉下郵局不能申請大宗雜誌交寄,每一份《今日美濃》都得由自己和妻子一份份包裝、親手貼上郵票才能寄出。
 而這些行政工作外,黃森松也錯估菸業的廣告收入,更因為堅持報人張季鸞「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精神,遭官僚與地方派系杯葛排斥,「日子始終不好過。」
 「我不是沒本事在臺北混口飯吃,」黃森松坦言,以自己從高中開始累積的編採能力,加上政大新聞所的名號,不難在主流媒體謀職。然而掛念鄉土的他,秉持一股至今都想不通的傻勁,懷抱「沒做過怎麼知道」的熱情,就此踏上「傻瓜才走的路」。
 黃森松可能不是唯一的傻瓜,至少他不孤獨。雖然沒有長官、沒有部屬,也沒有同事,但這條崎嶇難走的路上,他從來沒有忘記,暱稱「媽咪霜」的妻子林錦霜一路同行,陪伴他挺過風雨。
坎坷路上 媽咪霜同行
黃森松與政大歷史系學妹林錦霜(左)結褵,胼手胝足維持《今日美濃》運作。照片提供:黃森松。
黃森松與政大歷史系學妹林錦霜(左)結褵,胼手胝足維持《今日美濃》運作。照片提供:黃森松。
 聊起林錦霜,黃森松臉上總帶著溫柔的笑容,她是小黃森松兩屆的歷史系學妹。回憶起當年在學校第一次約會,剛結束一場籃球比賽,擔任裁判的黃森松剛從四維堂出來,因為下雨,就一股腦兒賴着臉,躲進林錦霜的傘下,從此談了近乎一輩子的戀愛,而林錦霜也成為自己最強大的支柱。
 只是回首人生,黃森松感嘆,自己在政大找到了妻子、文學、新聞和歷史四個情人,但大三那年捨棄了文學夢,後來新聞工作跌跌撞撞,原本欲與妻子種菜養老,98年又遭逢林錦霜因病過世,此刻只有再度重拾文史工作,回到歷史本行。
 從歷史帶給自己的溫暖,對鄉土的熱愛與對未知的探求,讓他相繼寫下《美濃種菸事業的盛衰功過與未來》、《美濃鎮百家姓》等書籍,遷居妻子故鄉、屏東磚仔地後,又出版《磚仔地莊志》、《磚仔地地基主-平埔族武洛社》、《新庄仔莊志》,目前還在繼續編纂《美濃三百年史》,同時應高樹鄉女議員何春美邀約,埋首撰寫《新豐村志》,持續為地方奉獻心力。
走過停刊復刊和人生各種轉折,黃森松仍然堅持筆耕,繼續不停止社區報與地方文史工作之路。攝影:胡冠挺。
走過停刊復刊和人生各種轉折,黃森松仍然堅持筆耕,繼續不停止社區報與地方文史工作之路。攝影:胡冠挺。
一路跌撞 持續堅持
 拜訪黃森松的這一天,正好是《今日美濃》每月發行日的前夕,磚仔地的住家門口,放著一疊疊待寄的月刊,包裝上貼着手寫而字跡整齊的名條。轉進屋內,名為「林志玲」、與黃森松相伴的小狗迎接客人,隨著空氣中菸味與茶香的方向,找到他的書房,各式各樣的地方性資料、幾包剛拆的稿紙,還有地上一大袋寫到沒水的原子筆…
 探進屋內,身著汗衫、獨自坐在書房,一邊喝著濃茶、一邊振筆,彷彿才是黃森松最真實的樣貌,透露出他一路上跌倒又爬起的痕跡。
 遙想那自稱浪漫到無可救藥的新聞夢,即使曾激起社區報的星火、帶來生命中最好的時光,卻也讓他面對一路顛簸與萌生數次想放棄的念頭。黃森松感嘆,這條社區報與地方文史工作的路,即使已無人相伴、又艱困如昔,但路途上留存的溫暖、肩頭上使命感,將讓他「不能停、也不會停」地走下去。
經歷
《中國時報》專欄組記者;《自立晚報》省議會特派記者;《民聲日報》、《大成報》、《環球日報》等報副總編輯;《臺灣時報》記者、特派員、採訪組主任、通訊組主任、副總編輯;《八十年代》、《亞洲人》、《深耕》、《前進》等刊特約撰述;《生根》、《蓬萊島》、《薪火》等周刊總編輯。
現職
屏東縣里港鄉磚仔地社區總幹事暨《今日美濃》月刊發行人
傑出成就
一、 1974年7月16日起試辦八期《今日美濃》,憑以撰寫學位論文〈鄉村社區報紙與鄉村社區發展:兼論小衆媒介能否在台灣鄉間生存(一項以「今日美濃」為實例的研究)〉,是亞洲第一份鄉村社區報,1977年3月正式發行週刊,帶動台灣各地辦社區報的熱潮。
二、放棄可就業主流媒體的高薪,返鄉創辦《今日美濃》,不靠政府補助,拒絕地方政客收買,獨力辛苦經營,奮鬥近四十年,四度復刊,迄今發行不輟,形式雖有週刊月刊之沿革,但以平實的文字報導主流媒體忽視的三農問題,監督政府施政,守望家鄉環境,堅定未嘗稍改,確為草根新聞事業之楷模,足為後學標竿。102傑出校友 走天使不敢走的道路 黃森松堅持四不贏尊重 | 國立政治大學(舊站) https://bit.ly/3PcGJsw


政治大學校慶當天 表揚了5位傑出校友
其中有銀行家 大律師 前任高官 知名大企業家
唯有黃森松 一介來自美濃的平民
目前連個正職和固定收入都沒有
很不搭軋地名列其中
可是當天的致詞中 也只有他讓全場動容掉淚 
1974年 還在政大就讀新聞研究所的黃森松
因為老師林懷民的啟發
回老家高雄美濃嘗試創辦 號稱亞洲第一家的社區報紙《今日美濃》
試刊了8期 並因而完成碩士論文
1977年《美濃周刊》正式發行 台灣的社區媒體於是發軔 
從那時到現在 黃森松當過早年黨外雜誌的總編輯
主流報紙的記者和主管
但是對於《美濃周刊》的工作卻未曾忘懷
其間崎嶇顛簸不在話下 也曾經停刊過 
不過黃森松始終沒有放棄他對於社區媒體的理念
妻子林錦霜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是最大的背後支柱
但遺憾的是 2009年林錦霜因病過世
他失去了最重要的倚靠
但是他決定重新恢復《今日美濃》
當天他上台領獎
一上台就手舉一本《今日美濃》
緩緩開口說道:「我這40年來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編這本雜誌。」
台下靜默了兩秒鐘之後 爆出如雷的掌聲。
他自認為手創40年《今日美濃》
真正做到了張季鸞先生所說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
最後 他舉著一路從美濃帶來 
4年前去世妻子林錦霜的照片
說要和用了一輩子心力支持他的髮妻共享這一刻
言畢 全場早已是掌聲和淚水交錯。"今日美濃" 黃森松 認真做好一件事的實例 @ 麗思的部落格 :: 痞客邦 :: https://bit.ly/3aLC8yG


統一編號(統編)     17412293
商業名稱    今日美濃雜誌社
負責人姓名    黃森松
地址    高雄市美濃區廣德里民族路81號1樓  
現況    核准設立
資本額(元)    200,000
組織類型    獨資
登記機關    高雄市政府
核准設立日期    089年04月26日
最近異動日期    089年04月26日
今日美濃雜誌社
負責人 黃森松
地址為 高雄市美濃區廣德里民族路81號1樓
登記資本額 200,0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