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582521_408542987955306_6832992120821643373_n1024px-Push-Pull_Tze-Chiang_Limi1024px-後池堰生態公園_After_Bay_Eco_Par640px-Train_on_Naishagawa_Railwa1024px-Old_Mountain_Railway_Taiw640px-367,_Taiwan367,_Taiwan,_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_-_panoramio_(3) (1)367,_Taiwan,_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_-_panoramio_(3)289677061_5129166037148781_7582674723157048267_n289419495_408548401288098_3452365157861437519_n289582521_408542987955306_6832992120821643373_n (1)

內社川鐵橋又稱為鯉魚潭橋,是位於台灣(中華民國)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跨越大安溪支流景山溪鯉魚潭水庫後池堰上的一座舊山線鐵路(已廢線)停用橋梁。
內社川鐵橋 - Wikiwand https://bit.ly/3OTkDux
舊山線
沿革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自1899年起興建縱貫鐵路。1903年5月,開始興建最困難的三叉河(今三義)—葫蘆墩(今豐原)路段的舊山線鐵路,並在跨越哆囉固溪(今景山溪)之處架設「內社川橋」[7]。
由於工程所需材料多且雜,其供給與搬運關係著施工進度和完成期限,於是該年(1903年)11月在設立三叉河建設事務所(所長:稻垣兵太郎技師)的同時[註 1],於三叉河—伯公坑建設搬運線(伯公坑線),該線於伯公坑附近再分出兩線材料搬運線,一線沿內社川、一線沿大安溪北岸,運送建材到內社川鐵橋與大安溪鐵橋工地[7]:192-196[8](p. 276)。
而受1904年起日俄戰爭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即將東來的影響,於隔年5月緊急建成伯公坑—葫蘆墩複線輕便鐵道,名為軍用速成線,與三叉河—伯公坑搬運線共同擔負三叉河—葫蘆墩縱貫鐵路竣工前的交通聯絡[7]:399-403[8](p. 277)。
1903年11月:三叉河—伯公坑搬運線開工[7]:192。
1904年:
5月15日,三叉河經伯公坑到內社川及大安溪北岸的搬運線完工,鐵道部渡部英太郎技師履勘[8](p. 283-287)。
5月17日,三叉河—伯公坑搬運線營運開始[7]:196[8](p. 283-287)[9]:37。
10月,第一代鐵橋開工[7][註 2],大倉組承包[5]。
1905年(明治38年):
1月3日,伯公坑—後里庄—葫蘆墩臨時複線輕便鐵道(軍用速成線)開工,長14.5公里[7]:406-407[8](p. 284)。
5月15日,伯公坑—後里庄—葫蘆墩臨時複線輕便鐵道(軍用速成線)完工營運[7]:407[10](p. 67);而葫蘆墩以南的縱貫線也通車[8](p. 284、287)[9]:37。
1907年:
6月30日,橋台與橋墩完成,後續以小型軌道平台車承載各橋孔鋼鈑梁,依序拉撐推進到各橋墩頂端架設。
10月30日,第一代鐵橋竣工,總建設費209,653圓。
1908年:
2月20日,本橋隨著舊山線三叉河—後里庄(今后里車站)路段通車而啟用[11]。
4月20日,包含本橋在內的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
1935年4月21日,一代橋遭遇新竹–台中大地震而震損。
1938年7月15日,第二代橋在原地重建完工,拆除第一代舊橋。
1978年10月20日,包含本橋在內的舊山線完成電氣化,本橋增設電車線電桿等設備[12]。
1998年:
9月23日,舊山線三義—后里段最末營運日,最後定期列車(29次莒光號)晚上通過本橋[13]。
9月24日,「山線鐵路竹南至豐原間改線與雙軌工程」之三義—后里間新複線鐵路通車[11],本橋停用。
主條目:舊山線
2010年6月5日至8月19日,台鐵局推出「舊山線復駛先期系列活動」,由特別列車復駛舊山線[14]並行經內社川鐵橋。
2019年5月8日,台灣(中華民國)苗栗縣政府公告指定第二代橋為縣定古蹟[2][15]。
建築設計
第一代橋(已拆)
第一代內社川橋原設計構想為9孔跨徑18.3公尺鋼鈑梁再加上南端1孔5.5公尺紅磚半圓拱,後來變更為8孔18.3公尺及南端1孔24.4公尺上承式鋼鈑梁橋,全長185.5公尺,單線橋梁無彎道,橋面坡度10‰,橋台與橋墩基礎為混凝土造,8座橋墩本體以紅磚砌築並附有石材[7],猶如馬雅階梯金字塔般向上支撐[6];另由於第3號至第5號橋墩落在河道主流中,所以墩體底部面向上游側有三角形分水尖設計。此外,為加強制震,於橋墩內部置入鐵棒補強[7]。
第二代橋
第一代橋在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中震毀無法使用[註 3],必須重建。本橋重建時,先將原舊橋修復至勉強可通行的程度,再於舊橋墩之間建設新墩,待新橋(二代橋)完成後再拆除舊墩與舊梁。
二代橋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建設改良課技師坂本敏一設計、今道組承包施工,使用耐震性佳的橢圓形中空鋼筋混凝土橋墩,上部結構則採用4孔39公尺上承式華倫式桁架梁與1孔16公尺上承式鋼鈑梁,橋長略短縮為173.73公尺。由於第二代橋的建築設計是以「走回頭路」的桁架梁為主體,成為當時台鐵鈑梁橋浪潮下的一個特例,更是現今台鐵唯一建於二戰前的上承式桁架橋[4][6][16]。內社川鐵橋 - Wikiwand https://bit.ly/3OTkDux
---------------------------------------------
不是龍騰斷橋. 它跨越景山溪。
龍騰在內社川鐵橋的北方
------------------------
內社川鐵橋(第一代)
今鯉魚潭景山溪
台灣的縱貫鐵路自1899年起興建,
縱貫鐵路最困難的路段大約是三義到豐原這段。
1904年10月內社川鐵橋開工,
由大倉組承包。
1907年10月30日完工,
施工費用達209653圓,
這筆錢在日治初期是一筆超級大的錢。
橋墩最高達40公尺,
最矮的也有23公尺,
橋墩主要由磚頭建成,
但是考量到台灣地震繁多,
故在橋墩內放入直徑1吋的鐵棒(鋼筋),
來增加橋墩的拉力。
該橋在1935年4月21日大地震損毀。
註:此張照片解析度極高,建議用大尺寸螢幕欣賞。
圖片來源:宮內廳書陵部
參考資料:《台灣鐵道史》,明治44年
Facebook https://bit.ly/3OCxSAf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