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陶穀《清異錄·玉署三牲》:「道家流書,言麞、鹿、麂是玉署三牲。神仙所享,故奉道者不忘。」道家則謂麞、鹿、麂是「玉署三牲」道家流书,言麞、鹿、麂是玉署三牲。神仙所享,故奉道者不忘
道家文化中,以麞、鹿、麂為玉署三牲。
《清異錄玉署三牲》:“道家流書,言麞、鹿、麂是玉署三牲。神仙所享,故奉道者不忘。”(宋朝 陶谷)
在《清異錄玉署三牲》:「道家流書,言麞、鹿、麂是玉署三牲。神仙所享,故奉道者不忘。」麞特指的是獐,這三種都是屬於鹿科動物,可見道教對於鹿的重視。
---------------------------------
犧牲是以祭祀為目的而宰殺成為祭品的牲畜,如牛、羊、豬、雞、鴨、魚等,謂之牲醴或犧牲酒醴。近現代也引申指「為了他利、正義或公益,捨棄自己的私利甚至生命。」[1]
犧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Yl6G1
文言文
「犧牲」在古中國文獻中為名詞,指祭祀時使用的純色牲畜。
「犧」,《說文》宗廟之牲也。「牲」,《說文》牛完全也。《傳》色純白曰犧,體完曰牷,牛羊豕曰牲,器實曰用。《疏》經傳多言三牲,知牲是牛羊豕也。《周禮·天官·膳夫》膳用六牲。《註》馬牛羊豕犬雞也。《庖人註》六畜,六牲也。始養之曰畜,將用之曰牲。[2][3]
「牲」,從牛從生,本來的含意是指活牲口,如牛、馬、羊、豬等各種牧養的家畜。「六牲」即是「六畜」,指馬、牛、羊、豬、狗、雞六種家畜,供飼養曰「畜」,供祭祀、盟誓、宴饗曰「牲」。「三牲」是指六牲中的三種牲畜,多是指牛、羊、豬三牲;道家則謂麞、鹿、麂是「玉署三牲」。[4]
現代
現代中文的「犧牲」可對應英文的Sacrifice。Sacrifice來自拉丁文Sacrificare,原本指宰殺動物或人類奉獻給神靈的行為 [5] ,後來衍伸出第二個意涵,指為了幫助他人損害自己的權利 [6] 。
英文的概念被引入中文後,中文的「犧牲」多出了動詞的用法,指殺生祭祀(也可稱為獻祭 [7] ),也可以引申成「為了達到目的而放棄某些重要的東西」 [8]。
分類
動物祭
用來祭神的豬公。
主條目:動物祭
動物祭作為一種宗教儀式,是以完整、珍貴和美好的肉食來取悅神靈。有時被宰殺的牲畜祭過神靈以後,肉食也可以分給其他人共同享用。
人祭
主條目:人祭
16世紀曼多撒手抄本描繪的阿茲特克活人獻祭(收藏於牛津博德利圖書館)
人祭是用人作為祭品來祭祀神靈,人類史上許多原始文明均有發現用活人作祭品的記載。人祭的目的通常是:
遠古人類在建設神殿、橋梁等大型建築工程的時候,用人祭來鎮壓邪祟,祈禱諸事順利;
遠古人類相信人死後會去到另一個世界,所以在君王、大祭司等領袖死去的時候,用人殉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侍奉死者;
遠古人類相信火山爆發、乾旱、地震等自然災害是神靈有所不滿,所以在發生大規模自然災害的時候,用人祭來平息神靈的憤怒或不滿。
宗教意義
宗教上的犧牲,指儀式中被宰殺獻神的動物或人類(也可被稱為獻牲、牲品、祭品、祭牲、祭物或血食等),或者殺生祭祀這個動作本身(也可以稱為獻祭)。人類的祭祀活動普遍需要犧牲,以和神靈溝通[9]。犧牲可以按照是否在儀式進行時宰殺祭品分為一般性祭品和生祭(活祭),也可按照祭品的種類分為動物祭跟人祭。如果信徒自願犧牲,可分為自殺祭(ritual suicide)或儀式性自殘。
上古中國已經確證存在大量獻祭活動,祭物種類極為廣泛。《詩經》中對於獻祭和祭品的記錄已經詳確細緻,例如:《潛》是頌揚周室祭祀時用鮮美又品種多樣的肥魚供奉神靈和祖先的樂歌,它的讚美對象既包括大自然與其出產,也同時針對王室的虔誠獻祭;《采萍》描述少女獻祭的場景。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今巴比倫)和環地中海地區(古希臘、古羅馬、腓尼基等) [10] 的獻祭極為普遍,古巴比倫人會在殺死祭品後,觀察動物的內臟以預測吉凶,稱為"臟卜"。 [11] ;西亞《舊約聖經》中記錄了人類第二代的獻祭,亞當長子該隱以農產獻祭,次子亞伯以羔羊獻祭,神悅納後者,因為亞伯獻上頭生的,該隱卻是獻上剩下的。 《出埃及記》中則更為詳細地記錄了古代希伯來人獻祭的規則。
一些民族在過去的某些時代有人祭的習慣,例如亞述、瑪雅、古印加文明,甚至也包涵古中國文明。
儒家
主條目:太牢
「 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雉曰疏趾,兔曰明視,脯曰尹祭,槁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水曰清滌,酒曰清酌,黍曰薌合,粱曰薌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豐本,鹽曰鹹鹺,玉曰嘉玉,幣曰量幣。 」
——《禮記·曲禮下》
從周禮以來的祭祀規格由高而低分成太牢、少牢、特牲、特豕、特豚、魚、臘、豆等,使用的祭祀器皿有不同規定,也從飲食上來劃分君臣、諸侯、士庶的倫理秩序。天子諸侯的規格稱作「牢禮」,分為「太牢」(大牢)和「少牢」(小牢);「牢」是飼養牲畜的欄圈,牛牢大、羊牢小,以此來表示天子和諸侯飲食規格的區別。[12]
「太牢」(牲牛)以全牛為主祭,合全羊、全豬為三牲,最先是天子祭祀才能使用的牢禮,春秋時期的一些諸侯也越制而用之;「少牢」(牲羊)以全羊為主祭,合全豬為二牲,是大夫祭祀使用的牢禮;士用饋食(牲特豕)祭祀,以全豬為主祭;庶人則只能祭稷,禮不及三牲。[13][14][15][16]
清朝禮制將原先的兩種「牢禮」改為四種規格,由高而低是犢、特、太牢和少牢,原先的太牢改稱「犢」(牲牛)、少牢改稱「特」(牲羊);太牢連降兩級,並從原來的「牲牛」改成「牛羊豕」;少牢同樣連降兩級,並從原來的「牲羊」改成「羊豕」。[17]
「牲」必須是毛色整齊的一整隻牲畜,所以現在民間習俗所稱的三牲、五牲,與古禮中記載的三牲,並非相同(下述「民間信仰」);當今只有祭黃帝、祭孔等大典符合太牢之禮的規格,還有可能備齊全牛、全羊、全豬的三牲之禮。[18][19]
民間信仰
主條目:祭祀
民間普渡活動,案台中間三盤祭品為豬肉、全雞、全魚三牲
古謂民間信仰為巫覡厭勝之術,常用的牲禮有五牲、四牲、三牲(大三牲)和小三牲,祭品忌用牛肉、狗肉、鰻魚、鱔魚和食用過的食物。
「五牲」指的是全豬(或豬頭附豬尾,象徵全豬)、雞、鴨、魚、蝦(也可用豬肚、豬肝),民間為了表示信仰的虔誠,豬肉亦時常以全豬方式出現,稱作神豬;亦有以全羊替代全豬者,稱作神羊;不過近年動物保護團體的推倡,漸漸不流行圈養神豬。
民間用「五牲」於祭拜尊神,也用於婚喪、祭典、還願、普渡等活動;「四牲」是一大塊豬肉、全雞、全鴨(或鴨蛋)和一味海鮮(例如蝦、蟳、蝦捲、乾魷魚等),但民間有忌諱「四」(死)的諧音,故一般較為少用;「三牲」是從五牲中任選三樣,通常是為一大塊豬肉、全雞(也可用全鴨或全鵝)和魚(或魷魚),民間用於祭拜一般神明和祖先,也用於完墓、謝后土等,最為常用;「小三牲」是一小塊豬肉、雞蛋和魚(或者是豬肉、麵干和豆乾),民間用於消災厄、謝外方(四方亡魂)、犒賞五營兵將、喪禮路祭等。
一隻放在下桌的素牲。
民間信仰多半認為,地位極高的神明,都是素食者:如玉帝、三清、三官等,但隨扈的神將神兵就是肉食者,較為虔誠的祭典儀式,會架設「上桌」(天公桌、天臺桌),即是以一神桌置於數條長凳之上,使之看起來更高,並鋪上桌布,兩側各擺上甘蔗一節,上纏「篙錢」。再以一張一般神桌置於下方,稱為「下桌」。「上桌」上不得擺設葷食,只擺設水果、糕餅、「六齋」或「十二齋」(俗稱「菜碗」。例如香菇、蠶豆、黑豆、黃豆、綠豆、紅豆、豆乾、豆皮、海帶、金針、木耳、花生、冬粉、麵線等,任選六道或十二道),「下桌」乃供應護衛的神將神兵,故可以擺設牲禮,甚至是神豬、神羊等。
正統佛教團體強調,佛教的教誨是不殺生,所以不適合以血食來供拜佛、菩薩或高僧大德,故提倡用「素牲」(沙其馬、紅龜粿、餡餅、壽桃、蒟蒻等塑形的甜食)來代替血食;但對與地方宗教結合的民間佛教(如觀音佛祖、清水祖師等)而言,有許多信眾仍使用牲醴祭祀。
道教
主條目:醮
道教有「正一」和「全真」兩大派,全真派戒葷,全以素食祭神。正一派則不忌血食。獻牲並非是道教原有的科儀,道士開壇作法多是「隨主人心意」,也即是代表著祭主獻祭;即使供獻血食,目的也是為犒饗當境的鬼兵神將。道教壇場分為文壇和武壇,文壇是齋供清醮,上章拜表,祈求安泰;武壇是召神遣將,驅邪治病,才有用血食與酒做祭。[20]
一般解釋是道教玉帝、三清、三官等神靈用鮮花、生果、齋菜祭拜就可,不用三牲;但辦事的兵將可能是吃葷的神祇,所以要用血食以表誠心。不過,素食者拜神也無須特地準備牲禮,只要真心誠意,神明依然會接受。[21][22][23]
基督教
主條目:天主的羔羊
《十字架的基督》(Christ on the Cross)象徵耶穌基督的犧牲
從基督教神學的觀點而言,眾人因有罪而與上帝疏遠,可是耶穌基督與上帝無間親密,與上帝原為一體。他將眾人的罪放在自己手上,然後被大祭司從城市趕到荒野之中,受難受死在十字架上面,成為眾人的代罪羔羊。上帝藉著耶穌基督的稱義,赦免眾人的罪,使眾人被救贖。
所以耶穌基督就是上帝所賜的無罪羔羊,眾人藉著基督的犧牲,奉行基督的教訓並願與主同行,就能如同耶穌基督般與主無間親密。這是源於《舊約聖經》的贖罪祭,古猶太人在贖罪日獻上羔羊來行贖罪禮,說:「承認以色列人諸般的罪孽、過犯,就是他們一切的罪愆。」
印度教
主條目:崇拜 (印度教)
「यज्ञ」(IAST:yajña)指的是犧牲、祭品、崇拜、供養等的意思,特別是用於將牛奶、酥油、穀物、凝乳、香料和木材等投入聖火,持唸曼特羅的宗教儀式。[24] 古老的婆羅門教性力派,亦有宰殺血食、甚至將活人用做祭祀供品的儀式。
伊斯蘭教
主條目:犧牲 (伊斯蘭教)
天使指示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用羔羊代替易斯哈格(以撒)成為祭品
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會在宰牲節屠宰綿羊、山羊、牛或駱駝,然後會將肉食留給家人,也會分送給窮人。這是為了紀念先知易卜拉欣(亞伯拉罕)服從真主的命令,將兒子獻為祭品,而後又用羔羊代替祭品的節日。
亞伯拉罕諸教都有相同的傳說,但對於先知易卜拉欣獻上的是長子易斯馬儀(以實瑪利)還是次子易斯哈格(以撒),出現不同的見解,易斯哈格(以撒)是犧牲者的說法後來成為主流。
猶太教
主條目:五祭
猶太教經典記載,先知亞伯拉罕獲得耶和華指示,要將兒子以撒作為祭品獻給上帝,但耶和華最後派出天使阻止亞伯拉罕,並稱是為了測試亞伯拉罕的忠誠心,於是亞伯拉罕改為宰殺一隻羔羊作為祭品。
猶太教的五祭是根據《舊約聖經》中規定的五種基本祭:[25]
燔祭是指焚燒的祭,祭牲包含公牛、公羊、斑鳩或雛鴿,將祭牲宰殺切塊,洗淨後焚燒成灰,並且祭壇的火永不熄滅。
素祭由細面、油、乳香和鹽構成,細面與油調和,產生麵團;麵團拿到爐子裡烤,就成了餅;這種經過烘烤的餅成為香氣滿足神,也成為食物滿足人。
平安祭是人可以享用的祭物,祭司和獻祭者可以享用此祭。平安祭可以使用任何祭牲,也可以用無酵餅或有酵餅。
贖罪祭的祭牲取決於獻祭者:大祭司或以色列全會眾獻祭,必須要獻上公牛;國王或王子獻祭,必須要獻上公山羊;平民獻祭,必須要獻上母山羊或綿羊羔;對於無力承受的窮人,可以獻上兩隻斑鳩或雛鴿。將祭牲宰殺後按手與之聯合,使祭牲代替人承擔人的罪性的後果。
贖愆祭為的是可以補償的過失。祭牲通常是母羊、羊羔或山羊,若力量不夠,可用斑鳩或雛鴿等。
政治意義
「犧牲」在近現代才引申作「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付出自己的利益或性命」,[26][27] 例如:士兵在戰爭中為國家作戰而付出生命,古謂「成仁」、「取義」。
文革犧牲
主條目:犧牲 (文革名詞)
「犧牲」一詞在中國文化大革命中被賦予特殊含義,1950-80年代被集中用於讚譽為整體的歷史、社會、階級、革命事業利益捐棄生命的道德評價,所以總是與「烈士」、「英雄」的稱號相互聯繫。這是中共意識形態的規範操作,通過新聞報導、文藝創作、演出播映進行崇高讚譽的反覆宣傳,讓「犧牲」發展成為一種絕對化的價值標準和人生理想。[28][29][30]
1990年代以後的後文革時期,隨著市場經濟觀念的衝擊,使得社會整體目標和理想變形,個人利益的權重加大,「犧牲」漸變得世俗化,個體的休息時間、家庭、健康、幸福、局部利益、形象、機遇等,在革命時代被視為是微末的事物,也可以與犧牲聯繫起來。
另一些程度上來說,「犧牲」僅成為「死亡」的委婉語。
犧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Yl6G1
道家神仙的六大坐騎,有兩個欺負過孫悟空
2017-03-25 由 全真道士梁興揚 發表于文化
道教有三轎之說,既龍在一曰龍轎,二曰虎轎,三曰鹿轎。此為道教傳說中上天入地的工具,此為上古之時中國就有的傳說。如在今約7000年至5000年仰韶文化遺址中就有表現,在濮陽第45號墓的墓中就有用蚌殼擺塑的龍、虎、鹿。這裡只有三種,興揚先介紹這三種,再介紹上聖高真的坐騎。
甲 鹿
鹿對於道教文化來說意義特殊,第一鹿崇拜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尤為留下,流傳到今天的逐鹿中原,指鹿為馬等成語都反應了鹿的特殊作用。後世有道教流派認為鹿是供奉給上聖高真的最佳選擇,如在宋人陶谷《清異錄》中就有:「道家流書,言麞、鹿、麂是玉署三牲。神仙所享,故奉道者不忘。」傳說中壽星老的坐騎是白鹿。
乙 虎
道教的根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講究辯證,在道教著作中多有陰陽、長短、捭闔、等對立的詞語;道家延續了這種習慣,說龍的時候總要帶上虎。道教在形成教團後流行於西蜀地區,西蜀在當時有諸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對虎的崇拜也影響了道教,道教也深深的影響了少數民族。以老虎為坐騎的神仙很多,如財神爺趙公明和張天師的坐騎都是老虎。
丙 龍
雖說在神話傳說中以龍為坐騎的神仙很多,但地位都不一般!道教始祖軒轅帝就是乘黃龍升天,此為道教始祖,也為我們華夏文化的文明始祖;玉皇大帝的車則是九龍輦,太上老君也有龍車,在《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中說:「太上駕龍車,道陵乘白鶴。」因以龍為坐騎的神仙身份都不一般,故雖有龍為神仙坐騎,但皇帝依然會自稱真龍天子。
丁 青牛
在《西遊記》中青牛趁著牛童兒瞌睡之際,偷走老君的寶貝金鋼琢下界到金兜山金兜洞。在哪裡當起了山大王,仗著太上老君的寶物金鋼琢,捉住了唐僧、八戒和沙僧,又套走如意金箍棒,逼得孫悟空到處請人,最後是太上老君親自來收復了自己的坐騎。
戊 九聖元靈
九靈元聖為太乙救苦天尊座駕,趁天尊獅奴偷喝太上老君的輪迴瓊液沉醉之際私下凡間,在凡間興風作浪,收復了一眾時精怪,當起了妖怪的「祖翁」。因孫悟空打死干孫子黃獅精,一口擒來八戒唐僧以及玉華國國王全家。抓來後也沒蒸也沒打算煮,就是拿柳棍鞭子抽,幫孫子們報仇。
已 仙鶴
仙鶴在中國古代寓意崇高,它既是閒雲野鶴,也是一品官袍的標誌,道教法衣之上也多有仙鶴。以仙鶴為坐騎的仙人著名的有王子喬。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lz4rnn9.html
瑞獸鹿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瑞獸鹿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https://bit.ly/3J5e2Ka
瑞獸鹿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鹿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有著很深的影響,古代帝王之間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的戰爭稱之為「逐鹿中原」。鹿也代表著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在《詩經》中多有記載。在民間百姓的神仙年畫里也經常伴隨著鹿的出現。
道教認為鹿與「祿」發音相似,鹿不但是一種代表長壽和富貴的瑞獸,同時由於鹿一直生活在山林深處且性情恬淡,與道教的隱士修行相契合。本期就為大家講解鹿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福、祿、壽三星是民間非常喜愛的神仙,不但是因為他們的形象比較親和,還因他們所代表的福、祿與壽正是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
瑞獸鹿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這三位道教神仙源於星宿傳說,福星又被稱作為福神,在道教中也稱之為紫微大帝;祿星又被稱為文昌星,道教稱為文昌帝君,掌管民間的功名利祿;壽星則是南極老人星,像《西遊記》中就有南極仙翁的出場。在這三位神仙的身旁,常常會有鹿的出現,象徵著利祿。古代人把由蝙蝠、鹿和松鶴或蟠桃組成的紋飾圖案稱為「福祿壽紋」,寓意五福臨門、高官厚祿、長命百歲。
大詩人李白同時也是一位慕道的道教徒,在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另外在《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有「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李白是唐朝一位授籙過的道士,一生都在尋仙訪道,追求道教的「仙道貴生」的境界,從他的詩句里描寫鹿的場景可以看出道教對於鹿的一種喜愛。道教認為有著白色毛皮的鹿乃是瑞獸。
葛洪的《抱朴子》云:「鹿獸千歲,滿五百歲則失其色白。」鹿的性情比較淡然,與道教追求的清靜寡慾,自然無為處事方式相接近。在《莊子·天地》中有載:「至德之世,不尚賢;上如標枝,民如野鹿。」莊子在道教被尊為南華真人,他的游世思想在道教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瑞獸鹿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在神話小說例如《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鹿也是作為神仙坐騎的一種神獸。南極仙翁坐騎是白鹿,燃燈道人坐騎是梅花鹿,姜子牙坐騎為四不像,四不像就是麋鹿,也是鹿的一種。另外在《西遊記》中,有一段故事是唐僧一行取經路上遇到了虎力鹿力羊力三位大仙,在小說里鹿力大仙作為一個反派被孫悟空打敗,這個鹿力大仙就是凡間一隻白鹿修煉成精,並學會了道教的五雷法和其他道教法術。
祭祀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古代有三牲祭禮之說,就是用三種牲畜進行祭祀活動,一般是用羊頭、豬頭和牛頭 三種。而道家則是用麞、鹿、麂三種。在《清異錄玉署三牲》:「道家流書,言麞、鹿、麂是玉署三牲。神仙所享,故奉道者不忘。」麞特指的是獐,這三種都是屬於鹿科動物,可見道教對於鹿的重視。
瑞獸鹿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https://bit.ly/3J5e2Ka
三位神仙的身旁,常常會有鹿的出現,象徵著利祿。古代人把由蝙蝠、鹿和松鶴或蟠桃組成的紋飾圖案稱為「福祿壽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