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辛格·薩金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年1月12日-1925年4月14日),美國藝術家,因為描繪了愛德華時代的奢華,所以是「當時的領軍肖像畫家」。[1][2]他在一生中創作了900幅油畫,2,000多幅水彩畫,以及無數幅素描畫、炭筆畫。他的畫作描繪了他遊歷世界各地時的所見見聞。據說,薩金特是中國油畫之父李鐵夫在美國學畫時的老師

2022-03-24_0826512022-03-24_0826232022-03-24_082614

約翰·辛格·薩金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2-03-24_083500

李鐵夫(1869年10月-1952年6月16日),原名玉田,號昭龍,廣東省廣州府鶴山縣雅瑤鎮陳山村人。清末民國油畫家、革命家、書法家、雕塑家、詩人。他曾自詡「生平兩大嗜好就是革命和繪畫」,是中國現代油畫藝術和民主革命的先驅,被譽為中國油畫之父、中國油畫第一人等[1],是一位中國近代美術史上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國父孫中山曾稱譽他為「東亞畫壇第一巨擘」並題贈「創國元勛」[2]。2017年6月,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學術委員會公佈了特別評選出的廣東百年美術史上的21位廣東美術大家,李鐵夫位列首位。[3]
李鐵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xyEo1
生平
海外留學
比起二十世紀初開始出國深造的第一代中國畫家,如赴往墨西哥的馮鋼百,赴往日本的李叔同、丁衍庸、關良等,赴往法國的徐悲鴻、林風眠、顏文樑等,李鐵夫比他們提早了起碼二十年嘗試以西方油畫語言融合中國傳統文化。[4]李鐵夫在海外蜚聲多年之後,中國國內學習西畫的風氣才漸起步,如高劍父於1906年入東京美術學院學習,1917年徐悲鴻赴日本研習美術及1919年林風眠等赴法留學。
在1885年,十六歲的李鐵夫隨叔父到美國舊金山謀生兼求學,後來去了英屬加拿大,一直自習繪畫。1887年之1891年間,李鐵夫先後在英屬加拿大阿靈頓美術學院和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習,並於1912年進入美國紐約藝術大學,與約翰·辛格·薩金特和威廉‧切斯一起研究油畫及水彩畫。李更加入了美術設計研究院(現易名為國家學院博物館和學校)。1915年,李鐵夫在紐約舉行首次個人畫展。[5]
《康有為像》 1904年 布上油畫 70.7×56cm
關於自己的藝術主張,李鐵夫曾寫道:「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其中有道存焉,只有言人民之志載人民之道的作品,纔與日月同光永遠不朽」。[5]
1929年,據《銀星》雜誌,李鐵夫在華僑所辦華星影片公司任美術主任。
蟄居香港
李鐵夫婉拒回國作官之邀...... 遂到香港定居於紅磡山一處木屋內,過著清苦的生活。[6]
1935年11月22日,徐悲鴻抵達香港,兩天後去拜訪李鐵夫。徐悲鴻為李鐵夫油畫肖像技巧造詣之高超所傾倒,推崇備至,認為:「這樣的好作品,只有在西方才能看到。」5月18日徐悲鴻乘「泰山號」去廣州前致鄭子展一函,內中對李鐵夫的油畫就倍加稱讚,更對李鐵夫的生活關懷備至,並附上港幣一千元,托人將款項分期接濟近七旬的李鐵夫,叮囑:「勿道出款的來源......為國惜才,大家應善視之。」
1937年10月,徐悲鴻邀請李鐵夫和早年學畫於加拿大的余本,還有王少陵,同遊桂林。[7]
徐悲鴻曾寫了一副對聯送予李鐵夫:「小艇適孤注,大名多儻來。」
1945至1949年間,美術界知名人士雲集香港,李鐵夫就馮鋼伯、余本、趙少昂等畫家交往甚密,且與年輕畫家黃新波、廖冰兄、陸無涯等組成「人間畫會」。[8]
1950年81歲的李鐵夫被接回廣州,擔任華南文聯副主席和華南文藝學院(今廣州美術學院)名譽教授、油畫系主任。暮年得償夙願未滿二載,便於1952年6月16日逝世,[9]臨終時把自己身邊的100多幅作品及物品獻給了國家。李鐵夫現安葬於銀河革命公墓。
《孫中山像》 1921年 畫布油畫 93×71.7cm
創立同盟會
僑居國外期間,李鐵夫追隨孫中山先生進行革命活動,參加興中會,並在美國建立同盟會紐約支部,擔任支部常務書記。[10]
僑居紐約期間,李鐵夫與新會人趙士覲(又名公璧,自號「哀崖狂士」)、廣東新會人香山黃溪記、新會吳朝晉、開平周超等志同道合,傾向孫中山先生提倡的革命,醞釀成立團體。 1909年(宣統元年)11月,孫中山由倫敦抵紐約,即與黃溪記夫婦、趙公壁等籌議組會。除夕,假座紐約勿街49號黃溪記店內,成立紐約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親臨主持開幕儀式,參加入會的共有12人,其中有新會陳永惠。
《孫中山年譜長編》記載李鐵夫的有一條:「1909年12月31日,孫中山發起成立同盟會紐約分會,推黃麟思為會長,吳朝晉副部長,趙士覲當財務,李鐵夫為書記。」1911年10月15日,紐約同盟會慶祝武昌起義勝利,總部懸掛的孫中山大幅油畫像,據張靄蘊回憶,便是李鐵夫的作品。
李鐵夫的革命豪情,以及對腐朽的封建政權的憎惡在他的詩句中表露無遺。他在同盟會分會成立時所賦的抒懷詩有云:「楚雖凡三戶,足報亡秦仇。少林座中客,浩歌醉江樓。頗疑屠博中,可與共奇謀。惟恨姦不仁,餓殍溢四溝……丈夫樂成仁,弔民除國寇。」;另一首又云:「草莽秦馳道,雲煙越故城。千年不磨滅,惟有大同盟。」[11]
《劉太太肖像》 1942年 畫布油畫
裸捐革命
李鐵夫擔任此職六年之久,協助孫中山募款,增設同盟會十九處。為了宣傳革命,他不僅組織演劇和導演電影,並組建電影公司,通過文藝宣傳革命。李鐵夫在紐約還先後把自己的藝術獎學金,及變賣二百多幅油畫、別墅、汽車之所得傾盡家財捐獻於革命活動。[12]
冒死策反
清朝海軍「海圻號」軍艦
1911年4月,率艦大臣程璧光領巡洋艦隊屬下海圻艦在祝賀英王喬治五世加冕後,出訪古巴、墨西哥等國並慰問華僑,途經美國紐約。李鐵夫與同盟會員趙公璧、鄧家彥冒死裝扮成商人銷售貨品登艦,慷慨陳辭,希望海圻艦官兵加入同盟會,策動程璧光帶領艦隊官兵回國後起義,棄暗投明,參與反清革命。駛至新加坡途中,程璧光果然下令各官兵剪去辮子,並於武昌起義時倒戈,率領所轄艦隊炮轟漢口。
制憲國民大會
李鐵夫於民國35年擔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制憲國民大會西康省的職業團體代表。
留世作品
《靜物》 威廉‧切斯 休士頓美術館藏
油畫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李鐵夫藏品為專庫保存,現藏李鐵夫作品共202件。館藏202件作品中,油畫55件(56幅),水彩57件,書法50件,其它國畫、手稿、漫畫等40件(43幅)。
李鐵夫的遺作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結集出版了 《李鐵夫畫集》、由宋慶齡題寫書名、廣州美院遲軻教授作序。
李鐵夫酷愛並擅長畫魚。陳海鷹在《李鐵夫畫魚的絕竅》一文中說道,魚是李鐵夫靜物畫擅長的題材;他善於表現魚的光感、質感,及李鐵夫自己所描述的「魚體的堅實與柔軟感覺」[13],代表作如1946年創作的《魚與茄》。長期研究李鐵夫的遲軻教授在《李鐵夫其人及其藝術》一文中亦曾指出,李鐵夫受了喜歡畫魚的威廉‧切斯影響。
書法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藏的李鐵夫書法作品中,對聯共有21件,五言或七言。其中一件為楷書,其餘為行書。中堂、條屏共有24件。
作品現況
相比其他畫家大家,李鐵夫的傳世作品甚少。目前保留在廣州美術學院的李鐵夫油畫數量稀少,而且有些作品損壞情況嚴重,尤其是歸國前作品,亟待搶救性修復。[14]
李鐵夫回國後,一直沒有安定的住所。從美國回到廣州不久,移居香港(1932年);香港淪陷後(1943年),輾轉到台山,再到桂林、梧州;抗戰勝利後(1945年),又到廣州、重慶、南昌、上海等地,然後再回到香港(194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8月)又回到廣州。半生漂泊,李鐵夫的油畫作品都一直是捲起來包裹好,隨身攜帶。每次需要展覽的時候,再將畫展開,如此不斷反復,使畫面受損嚴重,畫布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皺褶、顏料層龜裂、脫落,及受到各種污染。目前,有一部分已進行了修復。
拍賣
李鐵夫書法
龍美術館(創辦人為劉益謙及其夫人王薇)於2012年10月在中國嘉德拍賣會以782萬元人民幣拍得李鐵夫的油畫《遙望瀑布》(1930年代)[15],現收藏於龍美術館(重慶館),並於開幕展「百年藝程」展出。
由李鐵夫好友、中國同盟會會員劉栽甫後人收藏的油畫《劉思健肖像》(1943)於2017年11月25日在廣州華藝國際的秋季拍賣會以1081萬元人民幣拍出。[16]
文物保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發布的《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鑑定標準》,李鐵夫的精品或各時期代表作被限制出境大陸。「代表作不准出境」的書畫家包括啟功、趙少昂、朱屺瞻、李苦禪等名家
李鐵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xyEo1


中國油畫之父——李鐵夫 - 壹讀

0 - 2022-03-24T083310.8040 - 2022-03-24T083348.2840 - 2022-03-24T083345.2640 - 2022-03-24T083340.8770 - 2022-03-24T083339.4230 - 2022-03-24T083334.5980 - 2022-03-24T083331.0170 - 2022-03-24T083323.3920 - 2022-03-24T083321.2180 - 2022-03-24T083318.853

中國油畫之父——李鐵夫 - 壹讀


0 - 2022-03-24T083221.3870 - 2022-03-24T083229.3870 - 2022-03-24T083223.983

李向華的《中國油畫之父李鐵夫》
2019-08-05 由 山鶴影像 發表于文化
中國油畫之父李鐵夫
作 者:李向華
今年是「中國油畫之父」李鐵夫先生誕辰150周年。近日,我懷著崇敬之情畫下了這幅《鐵夫畫閣》,紀念這位享譽中外的藝術家、革命家。
「鐵夫畫閣」座落於廣東省鶴山市雅瑤鎮陳山村李鐵夫的故鄉,建於1983年,畫閣占地約3畝,主樓別致、中西合壁,另有鐵夫展覽館,庭園中央立有李鐵夫的銅造頭像(著名雕塑家潘鶴作品),題字出自著名畫家關山月之手。當年畫閣落成剪彩之際,關山月、黎雄才、陳殘雲、麥華三、黃篤維、李超,還有李鐵夫畫中人物馮鋼百(時年100歲)等眾多藝術家及領導參加了活動。2013年畫閣按原貌作了些裝修。
這幅畫我是按照裝修前的寫生稿及資料描畫而成。畫作儘量表達場景的真實性和景物的典型性,體現村落及畫閣的深厚文化底蘊,同時注重色彩和線條等的運用,
身為李鐵夫故鄉鶴山人,又是群眾文化學者和書畫家,我對李鐵夫的平生、評價、作品等一直有所研究,鐵夫畫閣更是本人常常作為「藝術朝聖」之地。稱李鐵夫是「中國油畫之父」是我第一個提出來的,我認為這個提法和定位比「中國油畫第一人」更恰當,也不會有混淆。並在去年著有《被孫中山譽為東亞畫壇第一巨擘,比徐悲鴻更早留洋,卻成了邊緣人》、《是哪位「李鐵夫」七十多年前到過李濟深廣西老家?》等文章及相關圖片在公眾號及網上發表,引發了不少關注和評論。關於李鐵夫的平生經歷、評價定位、研究推廣等,摘錄上述我文中的內容扼作介紹:
「……李鐵夫是中國近代藝術史和革命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世界美術史上也位居一席。李鐵夫(1869一1952年),廣東省鶴山市人。原名李玉田,號昭龍。「中國油畫之父」,「民主革命先驅」。李鐵夫曾經說過:「我平生有兩大嗜好:一是藝術;二是革命。」這是他一生的真實而概括的自我寫照。
一、長期被遺忘被遮蔽,世人對他的評價和研究不到位。直到李鐵夫去逝後三十年後,才開始陸續有有識之士關注和研究李鐵夫及其藝術。是什麼原因使李鐵夫長期被遮蔽,成為「邊緣人」,並得不到應有的地位和評價呢?筆者認為有幾點:1、李鐵夫留洋時求學、任教、獲獎等歷史資料有求證和核准的難度。2、李鐵夫在中國缺乏必要的體制地位,不善交流,人脈不廣。3、似乎與他的性格和晚年半「隱居」有關。另外,社會對李鐵夫的認知度不高,有關部門對李鐵夫的研究和宣傳等力度也不到位。
(畫作局部)
二、有責任加快和深入對李鐵夫的研究和推崇。對李鐵夫藝術及革命的學術研究、藝術傳承、歷史論證、人物評價、作品保存和修復等,筆者認為事不宜遲。近三十多年來,有識之士及社會各界對李鐵夫的研究和宣傳逐步深入和增多。
三、「中國油畫之父」,輝煌的藝術成就。李鐵夫長期系統地攻研了西方油畫藝術,以雄厚的實力進入歐美主流藝術圈,並且與當時的歐美大畫家並駕齊驅,是中國油畫史上達到高深造詣而又能與西方藝術接軌的里程碑式人物,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油畫之父」。
四、「民主革命先驅」,有節操和骨氣的愛國者。留英期間,李鐵夫結識了為革命四處奔走的孫中山先生。成為辛亥革命的元老、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他的愛國熱情,為他的藝術人生添上了一段革命色彩。
1950年8月,81歲高齡的李鐵夫被接回祖國,任華南文聯副主席,華南文藝學院名譽教授、油畫系主任。1952年6月16日在廣州逝世,享年83歲……」
我想,經過各方努力,「鐵夫品牌」會進一步擦亮,與李鐵夫故里陳山村的「廣東省古村落」及「陳山火龍一廣東省非物質遺產」稱號一起,為新時期的中國文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衷心希望鐵夫精神與鐵夫畫閣永存!
寫於2019年7月28日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y3g2kxb.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