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前545年—前470年或前496年)媯姓,孫氏,名武,字長卿,春秋時期齊國人,陳胡公的直系後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兵家代表人物。兵書《孫子兵法》的作者,後人尊稱為孫子、兵聖、東方兵聖,山東、蘇州等地尚有祀奉孫武的廟宇兵聖廟。其族人為樂安孫氏始祖,次子孫明為富春孫氏始祖。
生平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直齋書錄解題
孫武年輕時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志》,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出仕吳國。
著書立說
1972年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出土的《孫子兵法》竹簡,現藏於山東博物館
孫武到達吳國後,便隱居於姑蘇(今江蘇蘇州)城郊的穹窿山,以務農為業,並在此時著成了《孫子兵法》
孫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8butII

《孫子兵法》五事七計十二詭道-『用五事作分析,用七計作比較,


《孫子兵法》齊國人孫武-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克勞塞維茨),《五輪書》(宮本武藏))/烏克蘭馬里烏波爾鋼鐵廠地下,發現有一本俄文版的《孫子兵法》烏克蘭的軍人們會讀《孫子兵法》,美國、俄羅斯人也讀-讀完你才會發現它表達的是和平、仁愛、道義/在美國,《孫子兵法》被譯為“戰爭的藝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五事七計十二詭道
始計篇之重點為:五事、七計、造勢、詭道十二、奇襲.。一言以蔽之,『用五事作分析,用七計作比較,用造勢為輔助,用詭道十二為工具,用奇襲為行動。』,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也。
壹、何謂五事?五事者-----------------------
一、道=政治開明
二、天=氣候
三、地=地形
四、將=將才
五、法=法制
故須『經之以五事』
貳、何謂七計?七計者------------------------------
一、主=主孰有道
二、將=將孰有能
三、天=天地孰得
四、法=法令孰行
五、兵=兵眾孰強
六、士=士卒孰練
七、賞=賞罰孰明
故須『校之以七計』,則吾以此知勝負矣!
叁、何謂造勢?造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肆、何謂詭道十二法?詭道十二者--------------------------
1.能而示之不能
2.用而示之不用
3.近而示之遠
4.遠而示之近
……以上為隱蔽自已的方法
5.利而誘之
6.亂而取之
7.實而備之
8.強而避之
9.怒而撓之
10.卑而驕之
11.佚而勞之
12.親而離之
-----以上為利用敵人的方法
伍、何謂奇襲?
曰:『攻其無備,出其不備,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需注意的是,它不是定法,必須通權達變,靈活運用,方得體會其神髓。
概括來說,決勝之關鍵,在乎廟算之勝與不勝,故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孫子兵法始計篇 @ 說時遲,那時快;童顏瞬老,智慮晏熟;還道中年早,今皆到眼前。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NpREij
------------------------------------------------
孫子的詭道思想
《始計篇》是《孫子兵法》開篇,是貫穿核心的一篇,大體的結構是先五事七計,才談十二詭道。
為什麼是這樣安排?
孫子認為,五事七計的基本面計算贏了,該打也打得起,才應該進入該怎麼打,用上十二詭道。
詭道是會贏才用得到
基本面如果不足,就算假動作做得再多,都是賭一把,失敗機率極高,而且可能還有更多後遺症。專注在研究詭道,只會偏離正途,不願在基本功努力,每次臨時抱佛腳,對自身實力不會有成長。沒有專業球員是靠假動作持續獲勝的,一定都是平時在體能、技術上先下過苦功,對戰時用詭計才有意義。
詭道只屬於戰略戰術使用
詭計是戰略選擇、戰術應用,都是順應形勢而做出的臨門一腳,做畫龍點睛之用,但更重要的是否能達到目的。要確定打這一戰,能夠達到開戰的目的。有的將軍每場都打勝仗,但卻還需要一直打,就是因為沒把要為什麼要開戰的問題解決。更重要的不是百戰百勝,而是要一戰而定。
詭道是借勢、造勢
在雙方尚未開戰前,雙方都還保持平衡,而詭道就是用來打破平衡、打破局勢,讓形勢開始向其中一方傾斜,讓一方加分,一方扣分,形成一種自然之勢,自然發生流轉。就像電壓,高電壓自然流往低電壓。例如一方開始輕敵,另一方緊繃備戰,這時開打就像把石頭從高處推落,能夠有額外的加成效果,讓實力好的表現更好。但重點還是在自身能力是否匹配,否則遲早露出馬腳。
我們來看看孫子的要開始講詭道前的原文,就能體會。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
杜牧注:「計算厲害,是軍事根本。利害已見聽用,然後於常法之外,更求兵勢,以助佐其事也。」
"計利以聽",先計算利害關係、確認基本面對我方有利,就像打麻將的聽牌,只差臨門一腳。
"乃為之勢,以佐其外",這時在透過常法之外的規劃,造勢相佐。
孫子說"勢",就是"因利而制權"。
杜牧注:「夫勢者,不可先見,或因敵之害見我之利,或因敵之利見我之害,然後始可制權而取勝也。」
先有對自己有利的基本面,才因利而制權,製造自然能獲勝的局勢、權力,最後才會用到詭道。
曹操注:「常法之外也」註解這段話非常精準。
這裡的勢,指的是形勢的勢,欲先取利,必先取勢。《孫子兵法》後面還會特別提到《形篇》和《勢篇》,如何根據形勢變化,借勢、造勢,見機行事。
詭道關鍵:多方以誤
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裡提到,"我讀古今兵書,發現關鍵就四個字,'多方以誤'"。想盡辦法讓對方能夠犯錯,當對方犯錯,我方沒犯錯,形勢的天平就會開始傾斜。孫子說的「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就是這個道理。關鍵在讓自己不出錯,累積實力,等對方露出可趁之機時,才能一戰而定。
李世民深明這個道理,但傳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就少了這個智慧。在安史之亂時,哥舒翰負責守住潼關,如果哥舒翰不妄動,勝負還在未定之數。哥舒翰也懂這個道理,知道出戰必敗,但因為李隆基焦慮,等待不了,希望趕快將事情解決,下令要求哥舒翰出戰。由於哥舒翰是將軍,只能聽從軍令,加上之前同樣是唐朝名將的封常青、高仙芝都因為做出退守潼關的決定而被斬殺。最後哥舒翰只好被逼著率軍出關應戰,後來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潼關失守,唐玄宗棄城敗逃到四川。
觀看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也是,拜登雖然不及川普有人格魅力,能力手腕也許也不如川普,但穩紮穩打,等待川普自己失言,做出錯誤決策,在放大它,自然民調就逐漸領先川普。今年剛結束的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也是如此,蔡英文也許不如韓國瑜的能力和手腕,但憑藉媒體優勢,製造對手錯誤百出的形象,民調自然就轉彎了。
十二詭道詳細解讀(一到五條)
接下來我們來解讀孫子的十二詭道,我希望你除了了解詭計以外,從中還能獲得你能受用一輩子的觀念。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詭道一:能而示之不能
張預注:「實強而示之弱,實勇而示之怯。」
這是一個戰略,也代表一個很重要的心態,懂得等待。歷史上許多勝戰的故事都有用到這點,例如匈奴敗劉邦、孫臏敗龐涓、司馬懿敗諸葛亮,還有李牧敗匈奴,都是懂得示弱避戰,求一戰而定。
我們說說李牧的故事,他是趙國將領。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另外三人是白起、廉頗、王翦。
李牧是戰國將領,奉命防止匈奴來犯,駐守于代郡、雁門郡。李牧訓練嚴明,對軍士都很好,軍士都很服他,但只有一個事情,軍士不是很甘願,那就是李牧立了不許出戰的軍令。
李牧這個軍令,一掛就是好幾年,軍士訓練有素,雖然讓匈奴每次襲擊都無功而返,但只能被動等待匈奴來攻,也造成士兵受不了,不斷請戰,連趙王都認為李牧怯戰,決定撤換他。
換上來的新將軍,馬上乘著這幾年不斷有效打擊匈奴的高士氣,頻頻出戰,結果卻是勝少敗多,還造成大量軍士的傷亡。後來趙王只好再請李牧恢復原職,希望他繼續鎮守。可是這時李牧卻稱病不出,搞得趙王妥協,答應李牧的要求,不再干涉李牧的調度。
回復職位後,李牧又是高掛免戰牌,但用更嚴格的訓練要求軍士,不斷的練兵操演,軍士沒打仗比打仗還忙。就這樣過了幾年,李牧的經營效果明顯,邊防的軍隊兵強馬壯,而且士氣高漲,只求與匈奴一戰,就算沒有獎賞也在所不惜。
反觀匈奴,雖然連年擾敵失利,但還是認為李牧只是怯戰,在幾年都沒有大戰的情況下,匈奴已經鬆懈了。
最後李牧看時機成熟,於是挑選精銳的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步兵五萬、弓兵十萬,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派大批牧民趕著牲畜經過,引誘匈奴掠奪,這時李牧假裝戰敗,讓匈奴獲得小勝利,進而輕敵進攻。最後李牧就將兵馬從分成左右兩批,同時包抄匈奴,直接將匈奴的十萬騎兵消滅。李牧乘著勝勢滅了襜襤、東胡兩個外族部落,林胡也直接投降。匈奴落荒而逃,接下來到趙國滅國的50年間,北方不再有外患。
學會等待、一戰而定
真正善戰的,善於等待,尋求是一戰而定,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目標是要解決問題,而不是打勝仗,如果一直打勝仗,但卻還要繼續打,代表問題都沒解決,只會落得主驕民疲,驕傲的君主帶著因為戰爭越來越疲乏的軍士,最後獲得的不會是一戰而定,而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也爬不起來。
能而示之不能,用意是讓對方鬆懈戒心,但同時自己卻不能鬆懈,反而該知道有最重要的兩項工作:
1.準備:累積實力,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2.等待:等最佳時機,將積累的能量傾瀉而出,一戰而定
許多人就是因為無法等待,控制不了焦慮,最後做了很多焦慮性的動作,導致多做多錯。還沒死,都被自己弄死了。
詭道二:用而示之不用
這條其實和上一條有點像,都是讓對方鬆懈戒心。
這裡我們來講講劉邦在白登之圍的故事。
劉邦在取得張良、韓信、陳平等等的人才的輔佐後,開始一帆風順,慢慢將基業打造起來,人馬和領土都不斷擴大,這時候劉邦也開始志得意滿,對敵人有些輕敵。劉邦這次把腦筋動到的匈奴上,希望趁現在狀態正好,一舉將匈奴給收了。
於是劉邦派了十幾個人陸續前往偵查,探探匈奴的虛實。沒想到每個回來都說,匈奴可打阿!他們過去都沒見到大批軍隊操演,只看到許多老弱婦孺,認為匈奴也不過爾爾,沒想像中這麼強。聽完,劉邦也下定決心要進攻匈奴,但就在最後一個使臣─婁敬前往偵查回來,馬上告知劉邦,這仗千萬不能打阿!
劉邦好奇問:「為什麼不能打,匈奴現在實力又不強?」
婁敬回答:「正常兩國要交戰前,必定軍士互相耀武揚威,意在展現實力,嚇喝對方。但我到匈奴看到的,卻沒有任何要打仗的感覺,放眼所見都是贏馬弱兵、老弱病殘,這必定有詐!」
這時候的劉邦原本打算盡快將匈奴收拾,加上前面的回報都顯示,這仗可打,會贏!聽到婁敬這一說,反倒怒斥「亂我軍心,先關進牢裡,等我戰勝匈奴,在回來收拾你!」
於是劉邦就帶著三十萬大兵浩蕩出發,但因為路途遙遠,三十萬大軍無法一次抵達,中途就在白登中了匈奴單于的埋伏,匈奴的四十萬大軍早就守株待兔。漢軍被匈奴困住了七天七夜,三十萬大軍傷亡慘重,劉邦也被困白登。眼看無法突圍,情勢不妙,劉邦最後找了陳平,由他負責策反和收買單于的妻子閼氏,最後在閼氏煽動下,單于原先答應要支援的兩路盟軍也未到,擔心已被劉邦收買。單于為了避免變化,決定議和收錢,放劉邦一條生路。
成敗無定,不以結果論
其實計策很簡單,但處在局中的當下,你能判斷該做什麼決定嗎?
假的可能真,真的可能假,假的也可能假,真的也可能真。從劉邦來看,匈奴的贏馬弱兵也可能是真的,否則空城計不會這麼深入人心,如果錯過了,這不是失去一次收拾匈奴的大好機會。反過來說,當然也可能是假的,雖然現在看是真的。
試想如果派去偵查的使臣看到的是兵強馬壯呢?那劉邦會認為真,還是假呢?
從匈奴角度來看,他的擔心可能是假的,但也可能是真的,如果真的被收買了,今天單于可能真的就要被收拾了。
所以兩方其實都不能算中計,因為在判斷事情時,我們不該以結果判斷,而應該是損失判斷。
例如:幸好劉邦收買成功,不然判斷錯誤,直接就被收拾了。單于則做出相對理性的判斷,因為如果盟軍真的被收買,死的就是單于了,在存有疑慮下,放過劉邦,可能是最好選擇。
在面對誘惑時,不要心存僥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詭道三: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明明離對手很近,但卻放出消息,讓他以為還很遠。明明還很遠,卻讓對方以為已經大軍壓境。
這裡有個著名戰例,拿破崙俘虜奧地利的軍隊
有一次拿破崙突然遭遇了奧地利的軍隊,在那時候拿破崙的軍隊人少,尚未全部抵達,但拿破崙知道對方軍隊比自己多,而奧地利軍隊不知道。拿破崙的強大善戰是全歐洲人都知道的,因此奧地利軍隊完全不敢掉以輕心。
此時,拿破崙直接擺出準備應戰的架式,直接命令奧地利軍隊棄械投降。結果奧地利軍隊擔心拿破崙的軍事實力,直接選擇投降。
等到投降後,奧地利軍隊才發現,原本是他們可以俘虜拿破崙的。結果反而被拿破崙給震攝了。
假動作不是勝利的本質
詭道說穿了就是各種騙,但要能靠騙獲得勝利,那是小概率的事件,你沒有聽過有人從學校一路作弊到社會工作還能得到老闆賞識的吧!
上了戰場比的就是真實力,拿守門員和前鋒來說,雖然他們也都會在關鍵時刻使用假動作,但他們平常訓練並不會將大部份心力放在這裡。
真正的訓練重點一定是放在三個部分
1.體能
2.技術
3.戰術配合
這些才是能夠不斷獲勝的基石,也是真正的實力。
就如同公司管理,日常營運管理到位,讓突發緊急事件減到最少,甚至沒有,這才是真功夫。因此孫子說: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那些等出大事才跳出來處理的,很多都是平常沒有確實做好該做的事造成的。
詭道四:利而誘之,亂而取之
李筌注:「敵貪利必亂,亂則可取之。」
我們說回到剛剛李牧敗匈奴的故事
李牧一掛就是好幾年的免戰牌,雙方僵持的情勢,不只把自己軍士都悶壞了,也把匈奴也悶壞了。因此當李牧認為時機成熟了,決定要一戰而定,但匈奴並不知道這是決戰。
這時第一件事就是利誘匈奴。已經好幾年沒從漢軍搶到戰利品的匈奴,這時看到李牧讓放牧的人驅趕大批的牲畜,讓匈奴人看到,這時李牧在佯裝敵不過匈奴人馬,故意戰敗,引誘匈奴深入。悶壞的匈奴,眼見大批的戰利品,全衝了出來,連單于也不例外,匈奴都亂了。此時李牧將事先佈好的左右奇兵,一同夾擊匈奴的十萬騎兵。沒做好準備的匈奴,就這樣被破了。同時滅了襜襤、東胡,將林胡降服,單于敗逃。就這樣過了幾十年的,北方幾乎沒有大型戰事,匈奴不敢在進攻趙國邊境。
成大事者有三戒
春秋時代,秦穆公問蹇叔,如何能夠稱霸天下?
蹇叔回答:「夫霸天下者有三戒:毋貪、毋忿、毋急。」
貪,是三戒中第一條,也是影響最大的一條,因為一貪,就會心存僥倖,就會忘記本謀,忘記初心,反而顧此失彼,失去更多。而忿則會容易引發更多事端,原本小事變大事,甚至製造更多敵人。急則會焦慮,進而亂動作,做出許多不必要的決定,耗費心力財力,結果離目標更遠。
能夠懂得權衡利害關係,就不會因貪而因小失大;能夠站在他人角度或更多角度來看待一件事,就不容易因為自己角度遇到阻礙而忿怒;能夠將事做優先順序排序,就不容易讓緊急事情打亂重要事情,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這三者是成大事需要戒慎小心的。
孫子兵法始計篇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者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不詭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
原文: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解釋:
我們還沒有開戰,只是在廟堂之上進行計算,計算的多就勝算多;相反,計算的少就勝算少。多算多準備才能有勝算,少算少準備就勝算少,所以你如果一點勝算都沒有那還打什麼?所以,我們從這「五事七計」算的方面就能知道雙方的勝負了。
注釋:
此篇是對於第一章《計篇》的最後的總結歸納,該篇通篇講的我們歸納起來就是「五事七計,十二詭道」。而且前前後後一直在強調要打勝仗,必須提前計算準備,準備的多,勝算就多,就能打。準備的少,勝算就少,就千萬不要打,要韜光養晦,繼續準備。
所以說「五事七計」是最最基本的方面,也是最最具有戰略性的方面,更是戰爭中最最重要的方面。
五事」是「道、天、地、將、法」,我們打仗前先要考慮這五個方面,從而由這五個方面延伸出來「七計」,我們更具體的計算這七個方面: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是打勝仗的根本,廟算算贏了在興師動眾的去戰場上見個分曉。
上了戰場那就是「兵者,詭道也」了,就是發揮「十二詭道」的時候,同「三十六計」一個路數,但還是那句話:萬變不離其宗,關鍵是如何讓對方「失誤」!我們再來溫習一下這「十二詭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同樣都是奇謀巧計,這是招數,最能產生可歌可泣的故事來,也最被人們津津樂道,但大家一定要知道這是一顆大叔的枝繁葉茂,它不是根本,「五事七計」才是根本。
諸葛亮大家都認識,奇謀巧計多的數不勝數,但是蜀國依然打不過曹魏,為什麼?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蜀國的「五事七計」不如曹魏「五事七計」,換言之就是蜀國的國力不如曹魏的國力,所以蜀國輸是必然的。司馬懿曾經罵諸葛亮是逆天而行,這實際的「五事七計」就是「天」,蜀國的這方面不行,但諸葛亮偏要興師動眾的打仗,這不是逆天是什麼?
現在的企業也是一個道理,企業踏實的做好產品,做好服務,別老是盯著別家企業怎樣怎樣,或者老是想一些怪招吸引一下顧客,不考慮自己的硬實力如何提升,即使獲得了市場一時的青睞,但硬實力跟不上,被市場淘汰那是遲早的事。所以「五事七計」是真功夫、是人格魅力、是企業文化、是眾志成城的智慧、是辛勤的汗水、是投入精力的寶貴時間、是長久的經驗積累。這是最笨的一條路,也是最快的捷徑!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omic/2bozqpg.html
---------------------------------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2022年03月23日 17:09 HKT
《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是很多企業管理人才的必讀教材。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孫子兵法》之《始計篇》:以「五事七計,十二詭道」為主,主要講戰前的廟算,在準備出兵前通過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認為軍事是國家大事,生死存亡都關於此,不可輕舉妄動,要仔細省察。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中庸》寫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在無人聽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懼敬畏。
無論哪種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以事實為基礎」永遠是最重要的。無論在工作還是工作中,對自己不了解的知識、不擅長的領域,時刻保持敬畏之心,謹慎發言,不輕信也不要不妄言。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舉頭三尺有神明。獨處之時,切記謹慎行事,違反制度以及道德倫理的事情不要做,因為即便再隱秘的事情也會有顯露之時,得不償失。工作時,時刻保持敬畏與責任心,因為「工作之地」,就是屬於我們的「死生之地」。
兵法講求「計算」,而非詭計,知己更要知彼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天、地、將、法這五個要素比較雙方的優劣,探討勝負的情形
在企業戰略、市場營銷或者人生規劃時,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模型:SWOT模型。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S:優勢。W:劣勢。O:機會。T:威脅。
通過對比自己對競爭對手的這個要素,做到:既知己,又知彼,從而合理且理性決策。
一曰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道就是「國內政治」,即是「明君」與「昏君」的區別。是一位有道明君,國民與統治者的思想以及意見一致,上下同心同德,那國民都會聽你調遣,會積極支持戰爭。若是一位渾噩無度的昏君,可能彼此之間還沒打仗,國內就開始動盪了,勢必會敗。
二曰天: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天」就是氣候的陰晴、寒暑、四季的更替規律等。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記載,赤壁之戰時孫權與周瑜分析曹操的劣勢所在: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用兵之忌也!
寒冬凜冽,馬沒有草料吃,曹操卻帶著北方士兵遠征,水土不服,容易患病,這是用兵的大忌!
三曰地: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地」即是行軍,行軍的距離、地勢的險峻或平易、戰地的廣狹、死地還是生地等。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行軍也就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出現正確的兵力,很大程度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戰爭並非只有雙方開打了,才是真正地「打起來了」。戰爭前的謀劃與準備工作,往往才是最重要的。
四曰將: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一名合格的將領,需要具備以下五種素養:
1.智:識謀略通權變。
「先王之道,以仁為首。兵家之流,用智為先」。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作為將領,勇並非首位。孫子一再強調的是做「智將」而非「勇將」,通過廟堂上的謀劃,看看自己勝算如何。有勝算了,再打!沒有勝算了,加強「五事」,直到有勝算了再打!
2.信:賞罰分明!
信者,使人不惑於刑賞也。
類似公司的《員工規範手冊》:犯什麼錯受什麼罰,立什麼功受什麼賞!白紙黑字, 透明。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隋唐之際的李密,殺了瓦崗軍首領翟讓,自立為首領。但他「頗自驕矜,不恤士眾,倉粟雖多,無府庫錢帛,戰士有功,無以為賞,又厚撫初附之人,眾心頗怨」。結果聲勢浩大的瓦崗軍,沒多久就被李密折騰得疲弱不堪。李密不得已降唐,後來又企圖反唐,落得個可悲的下場。
3.仁:愛人憫物。
不仁,則不能與三軍共飢勞之殃。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戰國時期軍事家吳起的一個故事:
某天巡查,吳起發現一名士兵腳上長瘡並化膿了,吳起埋下頭就去用嘴給他吸。士兵的母親聽到後嚎啕大哭,令周圍人不解。母親說道:當初我丈夫就是腳上長瘡,吳將軍用嘴給他吸,他就感動戰死沙場了。現在我兒子打仗肯定不要命了啊!
4.勇:當機立斷
勇者,決勝乘勢,不逡巡也。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無勇,一是猶豫再三決斷不了,二是即便決斷了,但在執行時又優柔寡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婆婆媽媽,成不了大事」!沒有執行力,再絕妙的謀劃也會惘然!
5.嚴:紀律嚴明
嚴者,以威刑肅三軍也。
齊國受侵,司馬穰苴臨危受命為大將軍,收復晉燕兩國侵占的國土。司馬穰苴之前無戰績,難以服眾。便要求齊景公派一位大臣為監軍,樹立自己的威信。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齊景公派遣了自己的寵臣:莊賈,與司馬穰苴約定第二天軍營見。莊賈一項驕橫,親友為其飲酒相送,閱兵時遲到,司馬穰苴按照軍法:當即處斬!結果軍心大震,不日便收回失地!
五曰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法者:管理方法。
曲制:組織架構。
管道:人事制度。
主用:物資管理與財務制度。
「道、天、地」是大略,「將」和「法」,則是雄才。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只有雄才,沒有大略,可以成為統治者。沒有雄才,只有大略,在古代相當於幕僚與軍事。雄才與大略的黃金搭檔,才有可能創出盛世。如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劉備與諸葛亮、劉邦與蕭何等。
知勝負,後決定是否舉兵而戰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所以對雙方五事「道、天、地、將、法」的對比: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哪方的君主有道?哪一方的將領更有才能?哪一方的法規、法令更能嚴格執行?哪一方資源更充足,裝備更精良,兵員更廣大?哪一方的士兵訓練得更有素,更有戰鬥力?哪一方的賞罰更公正嚴明?
通過對雙方這七個方面的比較,便可以知道勝負了!
孫子的計,是計算,而非詭計
這是《始計篇》的前半段。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不同。《三十六計》的「計」更多是詭計,《孫子兵法》的「計」更多講求的是「計算」。計算什麼呢?
「五事七計」是戰略,而非戰術。在準備開戰前比較敵我雙方的國內政治、天時地利、將領人才以及法治,來看看自己的勝算有幾何!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沒有勝算就韜光養晦,繼續準備「五事七計」,直到有勝算了再打!這是整個《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先勝而後戰。
「兵者,詭道也」!到了戰場,才是各種計謀發揮的地方。
《孫子兵法》1:「五事七計」,SWOT式的分析法,知勝負而後舉兵 - 資訊咖 https://bit.ly/3ivF6HO
-------------------------
五事七計只是入門,清流詳解《孫子兵法計篇》的精髓
作者:由 清流智庫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06-03
義兵慎戰論是什麼意思
五事七計只是入門,清流詳解《孫子兵法計篇》的精髓
孫子兵法詳解
大家好,我是清流,今天開始給大家詳解國學經典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成書已超2500年,到現在依舊被廣泛傳誦,是因為它揭示了戰爭的普遍規律,但凡涉及到博弈的地方,都可以運用到孫子兵法。孫子兵法不僅是兵家的思想,它還被廣泛地運用於經濟、貿易、企業管理等方面,時至今日依舊被廣泛研讀。正因為孫子兵法有很大的戰略意義,所以我決定給大家詳細地講一講。孫子兵法一共13篇,字數約6000字,我會給大家一篇篇地解讀。
五事七計只是入門,清流詳解《孫子兵法計篇》的精髓
孫子兵法計篇
孫子兵法第一篇是計篇,這裡的計,不是陰謀詭計的計,而是計算的計,通俗一點說,就是掂量掂量自己有多少斤兩。計的目的,在於比較敵我雙方的實力,評估自己勝算的機率有多大。戰爭的可行性來源於我們對自己勝算機率的評估。我做了幾張孫子兵法計篇的圖解,計篇的思維都包含在下面這幾個圖裡了。現在我帶大家詳細分析孫子兵法計篇。
慎戰論
五事七計只是入門,清流詳解《孫子兵法計篇》的精髓
孫子兵法慎戰論
或許大家都存在一個誤解,認為《孫子兵法》是教你如何打仗的,其實並非如此。孫武是反對戰爭的,因為戰爭勞民傷財,耗費國力。所以孫子兵法第一句話就說了“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是國家大事,關乎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所以要詳細地考察。但是在人類歷史發展的程序中,戰爭是無法避免的,所以,當我們不得已而為之,不得不戰的時候,就要開始翻翻兵法,找找應對策略了,這才是我們學習孫子兵法的意義。
五事七計,關鍵是經和校
五事七計只是入門,清流詳解《孫子兵法計篇》的精髓
孫子兵法五事七計
當不得已而戰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評估自己的實力,和對手作比較,看誰的勝算機率大。孫子兵法主張從五個方面,七個條件來做比較,也就是“五事七計”。五事是“道天地將法”,七計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在上圖中我已經給大家畫出來了,理解起來應該不難。在這裡我想說的是,五事七計的核心是“經”和“校”,這裡的“經”是衡量的意思,“校”是一個通假字,通“較”,是比較的意思。我看過很多關於孫子兵法的解讀,發現大家都對五事七計津津樂道,以為知道五事七計就學會兵法了,其實那只是入門而已。因為幾事幾計不重要,重要的是“經”和“校”。五事七計,目的在於比較敵我雙方的實力,評估勝算的機率,如果只從五事七計來做比較,並不能完全反應敵我雙方的實力。就比如在現代戰爭裡,科技重不重要?武器裝備重不重要?人才重不重要?戰爭需要錢,經濟實力重不重要?但是當你把這些因素放進五事七計裡面分析的時候,你會發現根本對應不上。所以,五事七計的核心是“經”和“校”,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都考慮進來,才能準確地預測戰爭的走向。所以我們不能死讀書,紙上談兵,要善於思考,靈活地運用兵法。
十二詭道,關鍵是掌握主動權
五事七計只是入門,清流詳解《孫子兵法計篇》的精髓
孫子兵法十二詭道
好了,做完了敵我雙方實力對比的功課,我們就要開始一項新的任務了,那就是造勢。造勢的目的,在於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如何造勢?那就要“因利而制權”,根據對自己有利的勢態,靈活機變,掌握主動權。孫子兵法裡提了“十二詭道”,我在上圖中已經給大家列出來了。細心的朋友應該會發現,在列出十二詭道之前,我圈起了兩個字“陰陽”。我來解釋一下,對“陰陽”這個概念,大家不要理解得太狹隘。什麼是陰陽?陰陽就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任何事物都是有對立面的,快與慢、長與短、大與小、強與弱……這些都是陰陽。春秋戰國的思想家普遍探討陰與陽的哲學問題,孫武也不例外。如果用陰陽的思維來理解十二條詭道,那麼我們就能融會貫通了。我們可以發現,十二條詭道,其實是由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組成的,而且還可以相互轉化。能打就要裝作不能打,想打就要裝作不想打,想靠近敵人就要裝作遠離他,想遠離敵人就要裝作靠近他……我們透過陰陽的變化,不僅可以迷惑敵人,隱藏自己的實力,還可以“致人而不致於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這樣戰爭的主動權才能掌握在我們的手上。對於十二條詭道,我要強調的是,它不是教你耍陰謀詭計,它的目的在於迷惑對手,隱藏自己的意圖,然後打破平衡,改變敵我雙方實力的對比,造成戰術上的我強敵弱,從而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接著達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效果。
如何預知戰爭勝負
五事七計只是入門,清流詳解《孫子兵法計篇》的精髓
孫子兵法廟算
在古代,出兵作戰之前,君臣都要去宗廟裡舉行特定的儀式,祈求上天的保佑,同時開個研討會,商討具體的作戰計劃,進行戰略部署,這就是孫子兵法裡說的廟算。孫武認為,在廟算時,比較敵我雙方的實力,如果經過仔細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我們獲勝的機率大,那麼就能贏,如果獲勝機率小,那就不能贏了。孫武透過這樣的方式,提前預知戰爭走向和戰爭勝負的。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孫武始終貫徹他慎戰的思想,凡事都要仔細考慮,認真謀劃,在辦事前先評估成功的可能性,不打無準備之仗。
------------------------------
五事七計,《孫子兵法》提出的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
“五事”即“道、天、地、將、法”。 “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敦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五事七計以“道”為首。
孫子認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也就是說,戰爭的勝利,首先要取得人民的擁護。
對於戰爭,必須根據交戰雙方的這些基本因素進行對比研究, “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有了勝利的把握,才能夠興兵作戰。孫子的這一戰略運籌思想,對後世的軍事學家有較大的影響。
2樓:云云
道——確立正確的思想、戰略和方針
天——正確認識客觀情勢,天時
地——確立地理位置,利用地理位置增強競爭力將——領導者要具備五德:智、信、仁、勇、嚴法——各種條令、規章制度、組織機構、責權劃分等
3樓:吳田田
)“五事七計”——孫子的戰力論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內容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是《孫子兵法》全書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是孫武用兵規律的高度概括。
所謂“五事七計”,五事即“道、天、地、將、法”,分別指政治、天時、地利、將帥素質、軍事體制等五個方面。而“七計”是由“五事”演繹而來,是指從七個方面即從雙方政治清明、將帥高明、天時地利、法紀嚴明、**優良、士卒訓練有素、賞罰公正來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通過對以上因素的綜合分析和權衡比較,看清雙方戰鬥力的強弱,瞭解彼己勝負的情狀,才能得出“吾以此知勝負”的結論。
五事七計是什麼
4樓:圓隨緣滅
五事七計,《孫子兵法》提出的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
“五事”即“道、天、地、將、法”。 “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敦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五事七計以“道”為首。
孫子認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也就是說,戰爭的勝利,首先要取得人民的擁護。
對於戰爭,必須根據交戰雙方的這些基本因素進行對比研究, “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有了勝利的把握,才能夠興兵作戰。孫子的這一戰略運籌思想,對後世的軍事學家有較大的影響。
5樓:賁揚
所謂“五事七計”,五事即“道、天、地、將、法”,分別指政治、天時、地利、將帥素質、軍事體制等五個方面。而“七計”是由“五事”演繹而來,是指從七個方面即從雙方政治清明、將帥高明、天時地利、法紀嚴明、**優良、士卒訓練有素、賞罰公正來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以“五事七計”為中心內容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是《孫子兵法》全書的核心思想之一。
6樓:吳田田
)“五事七計”——孫子的戰力論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內容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是《孫子兵法》全書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是孫武用兵規律的高度概括。
所謂“五事七計”,五事即“道、天、地、將、法”,分別指政治、天時、地利、將帥素質、軍事體制等五個方面。而“七計”是由“五事”演繹而來,是指從七個方面即從雙方政治清明、將帥高明、天時地利、法紀嚴明、**優良、士卒訓練有素、賞罰公正來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通過對以上因素的綜合分析和權衡比較,看清雙方戰鬥力的強弱,瞭解彼己勝負的情狀,才能得出“吾以此知勝負”的結論。
孫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計中的五事是指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五事七
計”——孫子的戰力論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內容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是《孫子兵法》全書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是孫武用兵規律的高度概括。
所謂“五事七計”,五事即“道、天、地、將、法”,分別指政治、天時、地利、將帥素質、軍事體制等五個方面。而“七計”是由“五事”演繹而來,是指從七個方面即從雙方政治清明、將帥高明、天時地利、法紀嚴明、**優良、士卒訓練有素、賞罰公正來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通過對以上因素的綜合分析和權衡比較,看清雙方戰鬥力的強弱,瞭解彼己勝負的情狀,才能得出“吾以此知勝負”的結論。
8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中的五事是指“道、天、地、將、法”,分別指政治、天時、地利、將帥素質、軍事體制等五個方面。“七計”由“五事”延伸而來。
《孫子兵法》計篇中提出五事七計,特別指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9樓:慕m木白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所謂將領,就是說將帥要足智多謀,賞罰分明有信,愛**卒部屬,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樹立威嚴。
“五事七計”——孫子的戰力論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內容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是《孫子兵法》全書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是孫武用兵規律的高度概括。
所謂“五事七計”,五事即“道、天、地、將、法”,分別指政治、天時、地利、將帥素質、軍事體制等五個方面。而“七計”是由“五事”演繹而來,是指從七個方面即從雙方政治清明、將帥高明、天時地利、法紀嚴明、**優良、士卒訓練有素、賞罰公正來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通過對以上因素的綜合分析和權衡比較,看清雙方戰鬥力的強弱,瞭解彼己勝負的情狀,才能得出“吾以此知勝負”的結論。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曆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孫子兵法》竹簡出土在臨沂。
10樓:遠帆
我同意孫武的看法。將領的首要素質就是智慧和謀略。我認為一個領導者也是如此。
特別是在現代條件下,沒有智慧,沒有謀略,就沒有發展思路,沒法領導一個團隊適應社會的要求,發展壯大。智慧和謀略是一個領導的必備素質,必要條件。領導者就要有前瞻性和預見力,**遠矚,足智多謀,多謀善斷,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情況的需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回答至於衝鋒陷陣,赴湯蹈火,去實際行動,去進行操作,那是手下員工乾的事,不是一個領導人乾的事。古代吳起帶兵的時候,有人給他遞上了一把寶劍,他說,寶劍是戰鬥的**,是士兵的裝備,不是領導人的裝備,領導人是操鼓槌來指揮作戰的。可見領導人的職責就是研究行動計劃,指揮行動的進展,掌握戰鬥的節奏,指引著部隊前進的方向。
沒有智慧和謀略,只能是一介武夫,不是一個高明的領導人。
11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選修課。。。一樣啊
孫子“五事七計”和十二詭道?
12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13662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曰: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民眾孰強?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解釋:要通過敵我雙方五個方面的比較分析和七種情況的比較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這五個方面是,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領,五是法制。
七種情況是:哪一方君主政治開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
哪一方擁有更好的天時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夠貫徹執行?哪一方**裝備精良?
哪一方士兵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公正嚴明?我們依據這些,就能夠判斷誰勝誰負了。
是校之以七計,意思就是:以七種情況來比較。“而索其情”就是得來的情況來**勝負。
我個人認為《始計第一》是孫子兵法必讀的一章!裡面的學問不單單就那麼幾百個字。希望大家能一起學習研究。
1.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4.故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5.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6、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7.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兵法“五事”“七校”指的是什麼`?
13樓:歲月不寒
孫子兵法“五事
”“七計”指的是什麼
所謂“五事”,就是“道”、“天”、“地
內”、“將容”、“法”,孫子認為這是經天緯地、決定戰爭全域性的五大戰略要素“七計”是孫子用來進行戰爭力量對比的七個主要方面的內容,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孫子認為謀略的設計要從這七個方面逐一加以比較,要爭取勝利,就必須明辨“五事七計”,對態勢和相應的謀略選擇做到心中有數,以利於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參考資料:http://www.libing.net.cn/read.php/158.htm
孫子兵法中的五事指什麼? 要詳細一點的解釋
14樓:水滴一滴一滴
《孫子兵法》中的五事指: 道、天、地、將、法。具體如下:
用兵者要為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 意思是說國君施行仁政,以恩通道義親民愛民,則一國之民便與一國之君上同心同德,願意為國君出生入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用兵者要知天。“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意思是順天時,因時制宜。用兵者需認清所處的形勢環境,不逆天時,利用好的契機。
用兵者要知地。“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意思是說要知地利,因地制宜。用兵者需縱觀全域性,掌握形勢,利用好有利地形。
用兵者要善於用將。“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意思是說要善於任用將領,選用智、信、仁、勇、嚴”方面突出的將領,做好用人決策。
用兵者要知法。用兵者要會規劃軍隊運作方式,明確軍隊將士各自職責與分工、激勵與懲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