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訟2年!士林地院判准黃嘉千、夏克立離婚 - 自由娛樂

離婚的另一種選擇:家事商談「家事調解」-推動「社區式家事商談

纏訟2年!士林地院判准黃嘉千、夏克立離婚 - 自由娛樂


新竹市謝姓董事長的座車ETC綁定是妻子的信用卡,結果在新竹縣竹北停車長達3個多小時,董娘赫然發現是董事長特助香閨旁,一舉戳破老公姦情,向新竹地院訴請休夫,法官判准。   新竹董事長座車ETC綁定董娘信用卡 女特助香閨外停3小時洩姦情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WncpkW


離婚的另一種選擇:家事商談,與你一起好好談離婚
作者 周志漁離婚的另一種選擇:家事商談,與你一起好好談離婚 | 周志漁 / 勵馨的日常共筆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BFdSHx
2022-02-17
在法院處理家事案件的工作人員都有同樣的期望,那就是家長能將注意力從自己的得失勝敗,轉移到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而且是真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來思考。
在法院處理家事案件的工作人員都有同樣的期望,那就是家長能將注意力從自己的得失勝敗,轉移到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而且是真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來思考。 圖片來源:本文圖片皆為作者提供。
2021年有好幾件名人的離婚事件,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各種八卦新聞背後,也讓人發覺,原來在螢光幕背後的真實家庭生活,往往是外人無法理解的。
台灣的高離婚率已經不是新聞了,根據內政部統計,每年的粗離婚率[1] 約略高於0.2%,在2020年登上亞洲第一。而從離婚對數來看,每年約有5萬對配偶離婚。然而光看這些統計數字,容易讓人忽略了背後的故事,其實每個家庭都有不一樣的處境。
離婚,和你原本想的不一樣
在台灣,主要有兩種方法可以離婚:協議離婚或是訴請離婚。許多人因為無法與對方溝通或不想溝通,因此選擇訴請離婚,透過法律途徑,希望將爭議丟給法官做決定,以為這是最快的方法,卻沒想過問題並不會因此得到解決。
筆者在法院「家事服務中心」工作,在訴請離婚的書狀上,可以看到每個家庭的爭議從法律的層面上看起來都很類似,不外乎雙方身分關係的消滅、婚後剩餘財產分配、損害賠償、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一般所稱的監護權)、未成年子女扶養費等。這些法律用詞,簡單來說就是兩件事:搶錢、搶人。
當原本期待幸福美滿的生活似乎回不去了,當初的你儂我儂就變成你死我活,尤其是雙方開始對簿公堂,想要在這場搶錢搶人的戰爭中獲勝,互揭瘡疤的結果不免走向更惡劣的關係。許多家長由於太過專注在自己訴訟案件的勝敗,而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很不快樂,還會認為這一切都是對方造成的,有意無意間將各種壓力轉嫁到孩子的身上,也引發孩子各種的適應不良。我們有時候會問來到法院訴訟的家長們:「假設你明天就拿到法院的勝訴判決,你的親子關係就會因此立刻改變嗎?」
這個問題要回到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家事案件與民事、刑事案件非常不同的原因,在於雙方原本有著強烈的情感連結。這個連結斷裂以後所帶來的傷害,並不會隨著判決而結束,因此家事案件並不只是單純的法律問題,更是情感與人性的問題。
也因此,《家事事件法》規定了「調解先行」的制度,也就是到法院訴請離婚,必須先經過調解程序,讓雙方還有一個溝通、轉圜的餘地。然而會提出訴訟的人,往往不是沒有努力試過用溝通來解決問題,而是已經心灰意冷,認為溝通無效才會走上法院,期待法官一槌擊沉這艘載浮載沉的破船,卻沒有料到進入法院才是新的開始。以筆者的經驗來說,訴訟一件接著一件,甚至交戰十年以上者大有人在。
筆者認為,問題背後最大的原因,也是最困難的地方,在於雙方的信任關係已經破壞,即使有一方願意先遞出善意的橄欖枝,另一方也往往會用懷疑的態度來看待,甚至從負面的角度去解讀,打量對方到底是有什麼其他意圖?
如何建立離婚家長的信任關係?
有社會學家指出,信任是一種「社會資本」,我們必須彼此信任,才能夠維持整個社會的運作。信任也是願意承擔風險的程度,每一次的信任往往代表著無法預期的損失,畢竟即使對方本身沒有惡意,也會因為利益衝突而造成我們的失望。
信任又可以分為兩個層面:「認知信任」與「情感信任」。認知信任指的是我們會將別人區分為可信任、不可信任或是尚未決定的,也就是說別人必須「給一個好的理由」讓我能夠相信他。而是否要選擇相信對方,背後考量的因素非常多,包含對方的能力、善意、誠信度,以及對方與我的利益關聯性等等。
然而有了這些判斷因素,並不能真正構成信任,信任是必須要冒險的,也就是要做出一個超出預期的「跳躍」,那就需要投入情感上的信任。換句話說,需要感受到對方的真誠、在情感上能夠釋懷,才能夠真正跨出去達到信任。
離婚的伴侶不容易信任對方的原因,從認知信任的層面來說,有一部分是因為自以為最了解對方。很多人會說:「他在你們面前是裝模作樣」、「我跟他結婚那麼久了,他是怎麼想的我會不知道?」但這樣的想法有時候是來自刻板印象,也忽略了凡事總有例外,問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另一方面,彼此之間情感上的撕裂,也會使雙方都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尤其是當一方是受到背叛,那種強烈的痛苦情緒,更使人無法做出理性的判斷,畢竟我們如何能再相信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呢?關係是從互動而來,「你怎樣對我,我就怎樣對你」,最後的結果就是雙方不斷的互相傷害,也傷害了孩子和彼此的家人朋友。
我喜歡用疊疊樂來比喻離婚伴侶的信任關係,每一次彼此之間正向的態度、行為和回應,都像是一塊一塊的積木,被放在正確的位置上,使疊疊樂不至於倒塌。然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後,好不容易堆積起來的高度,也可能因為一次的失誤造成信任的崩潰,而有前功盡棄的感覺。
離婚家長的信任關係就像是玩疊疊樂,一塊一塊的堆積也可能因為一次失誤就倒塌。
為了避免信任關係再次崩潰,我們可以用一些外部的力量來支撐它,例如透過社工、親友的關心,或是法院的公權力,像伸出一隻隻的手來扶住疊疊樂。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未成年子女的會面交往」,既然雙方無法彼此信任,就由法院介入來規範雙方交付的時間、地點,或是安排由社工執行會面交往。然而,這些做法會讓雙方認為「對方只有在法院的要求之下才會遵守約定」,並不能帶來雙方持久的信任,甚至可能會限制了信任的發展,擔心一旦法院把手收回,信任就會崩盤了。
在這裡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疊疊樂倒塌了,但我們還要繼續玩下去?有的人可能是為了樂趣、也有人是為了想要挑戰堆得更高,而對離婚的家長來說,繼續下去的動力必須要先找到雙方共同的利益。
離婚家長的共同利益,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對離婚案件來說,雙方幾乎所有的利益都是互相衝突的。以剩餘財產來說,你多分到一塊錢,我就會少一塊錢。然而有一件利益是雙方可以共有的,那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在法院處理家事案件的工作人員都有同樣的期望,那就是家長能將注意力從自己的得失勝敗,轉移到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而且是真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來思考。
法院服務處提供年曆卡給家長,直接討論交付的日期和時間,尤其是寒暑假和過年時間,特別需要雙方的共同協議。
很多家長都會告訴我,離婚是我們大人的事,我不想要傷害到小孩。但孩子也是這個家的一份子,要不受到影響是不可能的,甚至孩子也會想在父母的離婚衝突裡,扮演中間人的角色。畢竟孩子最大的希望,往往是父母都能夠過得快樂。也因此,我們在法院聽到的故事版本,最終常是家長與孩子三方,都彼此過著煎熬的生活,孩子夾在雙方中間,討好一方、討厭另一方、被當作傳聲筒、出氣筒,類似的故事在法院不斷地上演。
為了孩子好,即使因為一個失誤而造成信任再次倒塌,我仍會建議離婚家長們,還是要繼續拿起善意的積木,重新開始一塊一塊地放上正確的位置,現在開始起步永遠都不會太晚。而所謂善意的積木,簡單舉幾個例子,包括:不在孩子面前爭吵、支持孩子自然地與對方見面、不在孩子面前說對方壞話、避免無止盡的訴訟等等。
社區式家事商談,先討論我們可以怎麼做?
為了降低離婚事件對未成年子女可能造成的傷害,衛生福利部近年開始推動「社區式家事商談服務」,先以社會福利服務中心關心的脆弱家庭為服務對象,由具有社工或諮商背景、有商談實務經驗或受過調解訓練的專業人員,以中立第三者的角色協助雙方達成協議,引導家長「以子女的利益為考量」來處理離婚或未成年子女監護權爭議
「家事商談」一詞對社會大眾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是「家事調解」,這兩個詞在英文是同義詞,而筆者認為,在台灣,「調解」一詞比較接近法律層面,而「商談」一詞則比較接近心理或社工層面。不管是用哪個詞,指的都是協助離異家長溝通、解決爭議。
很多家長對於進入商談會帶著疑惑和擔心,畢竟雙方過去的互動經驗可能不是那麼好,也很難相信對方在商談過後會真的遵守約定。但爭議若不藉由討論協商,問題將一直無法獲得解決,因此我們仍然鼓勵雙方透過專業的第三人再溝通看看,從相對容易的問題開始討論,專業的商談人員也會透過情緒的支持,幫助雙方把信任關係一塊一塊再累積起來。希望離異的家長們能夠為著雙方共同的利益,也就是子女的身心健康,一起努力。
(作者為勵馨基金會承辦屏東縣政府駐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家事服務中心督導。若想要更多了解社區式家事商談服務,可洽詢各地方政府社會局處。)
離婚的另一種選擇:家事商談,與你一起好好談離婚 | 周志漁 / 勵馨的日常共筆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BFdSHx


離婚的另一種選擇:家事商談「家事調解」-推動「社區式家事商談

從「單身的壞處」到「婚姻的壞處」:風險考量如何影響婚戀抉擇?
從「單身的壞處」到「婚姻的壞處」:風險考量如何影響婚戀抉擇? | 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 / 獨評讀好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CkjCqB
2022-02-24
就在不久前,不結婚被視為重大的社會風險,但許多年輕世代從小看到自家或朋友的父母婚姻不幸福,也因此希望自己先找對人再結婚。
隨著人們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經濟的衝擊與害怕失敗的恐懼,在在都讓戀愛與結婚的冒險本質出現變化。相較於嬰兒潮世代與再早的世代,美國的千禧世代是晚婚一族。
年輕人越來越晚婚,但精挑細選還是有效降低離婚率
2017年時,女性的平均結婚年齡是27.4歲,男性是29.5歲,創史上新高。相較之下,1950年代的女性平均20歲就結婚。這是世界趨勢。日本在2015年時,有七分之一的女性在50歲左右依舊未婚,1990年代僅有二十分之一。北歐國家的平均結婚年齡則遠超過30歲。
有的研究人員把年輕世代對關係止步的現象解釋為風險趨避,但千禧世代的情感態度僅僅反映出大幅度的社會變遷。就在不久前,不結婚被視為重大的社會風險,但許多年輕世代從小看到自家或朋友的父母婚姻不幸福,也因此希望自己先找對人再結婚。
千禧世代與部分X世代(緊接在千禧世代之前)的結婚年齡晚於前面的嬰兒潮世代,整體而言也更不可能結婚。他們傾向於等到事業和財務有了基礎,有了成人的自我認同,此時找到能持久的婚配對象機率上升,以降低失敗的風險。那樣的做法的確有用。馬里蘭大學菲力普.柯恩(Philip N. Cohen)的研究指出,美國的離婚率自1992年的每1,000對婚姻有4.8對離婚,2016年下降至僅3.2對。2008年至2016年間,離婚率下降18%。有分析者認為,原因出在行為產生變化,但柯恩認為離婚率下降,可能與整體的結婚率下降密切相關大家愈來愈精挑細選才結婚,經濟沒穩定到一定程度的人,更是根本不去冒險。
擁有好的人際關係,可以協助你避開風險
婚姻與戀愛關係會改變你的風險方程式,可以提供你安全網,但是你的選擇也會因此變得複雜,特別是當風險也會影響到你身邊的人,甚至有可能因而失去兩人之間的關係。你不再只想著自己將遇到的風險,還會考量到伴侶或配偶以及孩子(如果有的話)。
你的選擇會影響著周遭的人,相反的,周遭的人也影響著你的選擇。良好的人際關係,不論是你的配偶或朋友,都能在你做決定時替你出謀劃策,協助你避開考慮欠周的風險,鼓勵你追求遠大的目標。此外,親友能讓你冒更多正面的風險,因為你有靠山,你永遠知道,就算失敗,也有人可以依靠;你也有聽眾,當你做出正確賭注,有人會為你歡呼。
不過人際關係天生有風險,錯誤的關係反而會扯自己後腿如果你又離不開糟糕的關係,身上便會多出千斤萬擔。相反的,好的人際關係會成為你不想大膽冒險的原因。正如歌手奈德.蘇萊特(Ned Sublette)以他著稱的「牛仔倫巴」風格唱的那首歌:「我以前不曾恐懼或害羞,要打架我絕對奉陪。以前我所有的家當用一個皮箱就裝得下,但我現在不會輕裝簡從。現在有你愛我,現在我有東西可以失去。」
好書推薦:
書名:找出生活中的灰犀牛:認識你的風險指紋,化危機為轉機
作者: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
譯者:許恬寧
出版: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2/01
從「單身的壞處」到「婚姻的壞處」:風險考量如何影響婚戀抉擇? | 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 / 獨評讀好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CkjCq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