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茶大航海時代/茶金時代-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出口茶葉行銷世界


農委會今年補助南投茶博800萬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前年有到茶博,今年也會前來。(記者陳鳳麗攝)
2022/10/05 15:11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本週六(8日)將在中興新村開幕,9天展期有3天國慶連假和2天的週休假日,因應每日大批遊客的車潮,除每年開放的周邊停車場外,光華路從光華二路口起至光華七路口,轉彎處、公車停靠站外,開放單側(西側)路邊停車,而8日到10日及15、16日有接駁車可搭,上下車點有4處,20分鐘一班,但中午11時40分至下午1時休息,怕找不到車位的遊客可選擇搭接駁車進出。
南投茶博會10/8開幕 5天有接駁車可搭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SNQiQa


台茶大航海時代 - 台灣光華雜誌

台茶大航海時代/茶金時代-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出口茶葉行銷世界新芳春茶行王國忠-5台茶大航海時代/茶金時代-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出口茶葉行銷世界台茶大航海時代/茶金時代-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出口茶葉行銷世界新芳春茶行王國忠-19台茶大航海時代/茶金時代-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出口茶葉行銷世界台茶大航海時代/茶金時代-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出口茶葉行銷世界台茶大航海時代/茶金時代-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出口茶葉行銷世界台茶大航海時代/茶金時代-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出口茶葉行銷世界台茶大航海時代/茶金時代-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出口茶葉行銷世界台茶大航海時代/茶金時代-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出口茶葉行銷世界台茶大航海時代/茶金時代-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出口茶葉行銷世界台茶大航海時代/茶金時代-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出口茶葉行銷世界

台茶大航海時代 - 台灣光華雜誌 https://bit.ly/3p2RWAY
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出口茶葉行銷世界五大洲。全盛時期有二百多間茶行,他們見證了台茶的風雲時期,更是台茶大航海時代的推動者。(新芳春行提供)
您或許很難想像,從茶樹上摘取的小小嫩芽,經過加工精製後,能成為風靡世界的飲品。
19世紀末、20世紀初,台灣茶藉由洋行、茶商之手,外銷到全球五大洲,「Formosa Oolong Tea」是台灣最早揚名國際的商標,英國女王曾驚豔台茶的特殊風味而賜名「Oriental Beauty Tea」(東方美人茶),關西的紅茶也曾是日本天皇御用貢品。
茶產業是早年台灣外銷創匯的重要產業,帶起台北城發展的榮景,更是台灣產業重心北移的關鍵。大稻埕全盛時期有二百多間茶行,它們見證了台茶的風雲時期,更是台茶大航海時代的推動者
大稻埕裡婦女揀梗的情境。(有記名茶提供)
百年茶香大稻埕
位在民生西路上三間毗連、樓高三層的「新芳春行」,現已歇業了。但當年,它曾是台北規模最大的製茶廠之一。創辦人王連河16歲那年隨著父親王芳群從福建來台,採購毛茶精製加工後,外銷到南洋。王家在1918年因家鄉治安等因素移居台北,在大稻埕落地生根,1934年王連河買地自建的新芳春行落成。自此,新芳春就像個中繼站,接待了許多離鄉背井到台灣發展的茶人,來這兒歇個腳、吃頓飯,又各自四散打天下,「以前人多的時候,三天吃一包米(100斤),……王永慶的父親也常在這邊出入賣米。」已八十多歲、新芳春的第三代傳人王國忠憶起當年的往事。
重慶北路巷弄裡的「有記名茶」,創辦人王敬輝來自鐵觀音的故鄉──福建安溪,當地居民世代種茶、製茶,因台灣製茶出口日盛,許多安溪人橫渡黑水溝到台灣討生活,王家就是一例。1890年創立的有記名茶,至今家業已傳到年紀輕輕卻一派沉穩的第五代王聖鈞手上。
「臺灣紅茶株式會社」是「臺灣紅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灣紅茶公司)的前身,創於1937年。關西製茶歷史久遠,但苦無自主的外銷通路,茶農利潤受到層層剝削,關西羅氏家族因此共同出資成立公司,整合關西生產的茶葉,並在大稻埕設立營業所,不靠洋行,直接自歐美買家接單出口茶葉。
「Formosa Tea」是台灣最早揚名國際的品牌。
精製茶廠的功夫
茶商收購了毛茶,在外銷前,需再加工精製,步驟包括分級、揀梗、焙火、拼配、風選、裝箱。茶商的功力更從焙火與拼配兩道工序中見真章。
從各產地收購的毛茶,茶師和茶商必須抽樣「試茶」,觀其形、嗅其味、品茶湯,將毛茶分級,以決定購入的價錢。王國忠說新芳春的分級,從高到低分為堆外堆、葫蘆堆、番字堆、天堆。「試茶是一件很慎重的事,品茶桌不是隨便人可以靠近的。」
揀梗」是淘汰毛茶中的雜物。接續的「焙火」,用意在於減少茶葉的水份,易於保存,同時焙過的茶葉,茶湯入口更具回甘滋味。「焙火」是一門專業,師傅藉由控制火侯、時間,決定茶的口味
走入新芳春行和有記名茶還保存下來的「焙籠間」,首先入目的是兩兩一列、以紅磚圍成的焙窟,每窟深入地下約六十公分。焙籠則是以竹編製,略有腰身的中空圓柱體,內部中段有篩網,盛裝茶葉平鋪其上,以隔絕火源。
焙茶的流程,要先在焙窟內置入約六十公斤的木炭,為減少木炭間的空隙,需將木炭擊碎成小塊。其上再鋪一層燒過的稻殼,然後點火把稻殼燒成灰燼。此舉類似文火的效果,旨在取其熱度,同時又防止木炭燃燒時產生的煙跟火向上竄升,影響茶的滋味。
接續將茶葉平鋪在焙籠裡,置於焙窟上。為使茶葉平均受熱,需每3個小時翻動、交換焙籠的位置。一次燃燒的木炭量可維持2~3個禮拜之久,這是安溪茶人傳統的烘焙方式,也是決定茶葉口味的重要步驟,所以師傅幾乎都睡在焙籠間旁,24小時照顧。當今台灣大概只剩有記名茶還使用這傳統的方式,焙製店裡的招牌產品──奇種烏龍茶。
「拼配」則是透過茶師的感官經驗和技術,截取各茶葉的特色,拼配出茶行特有的口感。王聖鈞解釋說,因為台灣茶農擁有的茶園面積都不大,茶商的訂單無法由單一茶農供給;再者,茶商藉由烘焙與拼配,調配出屬於自家茶行獨特的口感,形同進行品牌區隔。
「焙火」和「拼配」是茶商管控品質的關鍵,也是茶商專業技術力的展現。從商業的角度看,維持一定產量與品質穩定的供貨是外銷的基礎條件,這也是成就昔日台茶大航海時代的關鍵。
「有記名茶」、「新芳春行」曾是大稻埕外銷包種茶到南洋的老字號店家。
大航海時代
18世紀末,烏龍茶外銷多掌控在洋行手中,主要銷往歐美,包種茶則多數由華商主導,銷往南洋。如有記名茶第三代王澄清在台灣精製茶葉,再把茶貨賣到泰國給第二代王孝謹,拓展泰國市場,「等於是我阿公把茶葉賣給他爸爸」。王聖鈞解釋著。當年有記的茶貨約佔泰國市場五成之多,現在到曼谷的唐人街還看得到「有記」的招牌。
新芳春行亦然,二十多歲的王連河負責泰國業務,王芳群因緣際會地拿到一批茶,依他多年的經驗發現這茶品質很好,加工烘焙後,送去給王連河販售,他寫信說:「我做茶以來沒碰過品質這麼好的茶!」王連河於是找了曼谷最大的茶行,談好獨家專賣,台灣的包種茶在泰國就這樣推廣起來。
「臺灣紅茶株式會社」成立之初,羅家還沒有熟悉英文的人,請朋友介紹了一位台大畢業、懂英文的人才,就開始茶葉出口的事業。
梳著油頭、一派優雅、仕紳模樣的羅慶士,是臺灣紅茶公司的董事長,他一邊用中、英、日夾雜著介紹著臺灣紅茶公司的歷史,一邊引我們上到茶廠二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掛滿牆面、數百張的鐵皮麥頭(源自英文shipping mark,指運輸標誌,台灣老一輩人受日語發音影響,跟著使用「麥頭」發音),上面是港口名、茶種名、公司縮寫、茶葉等級之相關資訊。羅慶士解釋道,早年出口的茶箱外頭要標明卸貨港、原產國、重量、品質等資訊,用油墨將出口資訊刷在木箱上,這些鐵皮麥頭是當年臺灣紅茶株式會社外銷全球的鐵證。
「公司成立第一年,就有百萬磅的外銷量。大概在1937—1938年,我們的茶葉已經送到倫敦、鹿特丹、哥本哈根了,牆上有些港口甚至現在都不存在了。」細數著牆上休士頓、大阪、橫濱、波士頓、卡薩布蘭卡、新加坡、哥倫比亞、檳城等港口城市,「像我們這樣一個不算大的小公司,曾經外銷過的港口就有85個。這是我們的公司呦,不是全台灣。」語氣中帶著自豪,羅慶士強調地說。
牆上掛著的「REPUBLIC OF CHINA」、「TAIWAN FREE CHINA」、「中華民國台灣製」三塊鐵皮麥頭,則以另一種方式反映了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台灣退出聯合國後,與某些非邦交國的交易契約上規定茶箱上不能出現ROC的字眼,但我國政府亦明訂出口品上要標明原產地,所以折衷的方法就噴上「中華民國台灣製」,蒙混看不懂漢字的外國人,羅慶士打趣的說。
「有記名茶」、「新芳春行」曾是大稻埕外銷包種茶到南洋的老字號店家。
老茶行‧新發想
然而這樣的國際貿易盛景,已不復存在。國際茶業環境變遷及台灣產業轉型等因素,使台茶外銷失去優勢,1982年政府廢除《製茶業管理規則》,開放小農製茶,嚴重影響茶商在產業鏈中的角色,茶菁供應嚴重不足,台茶風光出口的時代也已回不去了。
1976年,有記名茶率先在台北市濟南路成立內銷門市,由出口轉內銷,為了打響名聲,「父親自己開著改裝過的小貨車,上頭載著茶葉,到菜市場推銷,類似現在的行動咖啡車。」王聖鈞回憶著。當時剛好趕上了台灣經濟好轉的年代,茶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飲品,也讓有記名茶站穩腳步。2005年,茶廠大翻修,昔日一樓的倉庫空間,曾是王聖鈞小時候的遊樂場,變身為融合古味與新意的門市區,明亮又富現代感;後方的製茶空間仍保持原有的古意,不時會舉行導覽,讓大眾了解茶的製程;翻修了二樓揀茶區為「清源堂」,週末定期作為南管表演空間,讓品茗與藝術相呼應。
關西的臺灣紅茶公司,現在卻生產綠茶,讓人好奇其中究竟?1970年代,羅慶士發現自製紅茶競爭力不敵國外大廠,改引進日本煎茶技術與設備,外銷日本。除了製茶,羅慶士還獨家研製「蒸菁綠茶粉」,將綠茶蒸熟、烘乾、搗碎,茶粉融入水中直接飲用,綠茶中富含的兒茶素抗氧化作用很強,開拓出茶品另類的保健路線。
老茶廠空間則因921地震時支架傾斜及道路拓寬等因素,展開局部整建,部分空間轉型為「臺紅茶業文化館」,收藏了80年來珍貴的歷史片段。羅慶士如數家珍的一張張解說老照片的由來,關西紅茶曾獲選全島名物名產、曾獻給日本皇室飲用的報導、獲總督府頒發特等賞、一張張與歐美買家簽定的信用狀,穿梭在文化館中,猶如走進台茶的時光隧道。
1934年落成的新芳春行,躲過了戰火的侵襲,卻難逃台茶式微的現實,2004年茶行結束營業2009年被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台北市政府以容積移轉的方式保留了茶行的主建築,並結合民間建設公司展開古蹟修復工程。
歷經4年,新芳春行重新成為民生西路上那個風華絕代、讓人頻頻顧盼的焦點。台北市政府於原址一樓策展「新芳春行特展──重回大稻埕老茶行的璀燦榮光」,讓我們得以再次推開以「『芳』尋顧渚」、「『春』採蒙山」為藏頭對聯的黑色門板,一窺新芳春行的風華絕代,見證大稻埕茶產業昔日繁盛一時的榮景。
約訪王國忠聊聊新芳春行的故事,採訪當天,他先到三樓公媽廳,為前些日子迎回的王氏祖先牌位上香。這或許是他數年來例行的公事,但地點不同了,王氏祖先被迎回當初的地方,繼續看顧王家的子孫。一如新芳春行的歷史被留住了,我們得以繼續記憶著台茶的輝煌。
台灣茶葉從1970年代到達出口的高峰期,到近年需自外國進口3萬噸茶的現況,茶園面積銳減,台茶產業式微;但幸運地,還僅存的數間老茶行仍堅持留住時間,訴說著台茶遠颺的故事。下回再飲一杯茶,別只品它的馨香,飲它的回甘,而忘了回想這一段台茶風雲的大航海歷史。
昔日毛茶分級、試茶的場景。(有記名茶提供)
「新芳春行」的焙籠間,放映由第三代傳人王國忠親自解說焙火過程的影片,可說是老空間裡的新媒體體驗。
有記名茶的焙籠,少說都有數十年的歷史,留存著時間的足跡。
王國忠曾經歷台茶的風雲時代,「新芳春行」雖歇業了,但老房子保留下來,得以原狀修復,重新向世人訴說台灣 茶葉的故事,亦是好事一樁。(莊坤儒攝)
「臺紅茶業文化館」內的老照片,用卡車裝載滿車茶箱的情形。
羅慶士自滿的表示,台灣紅茶公司曾經外銷過的港口就有85個之多。
「有記名茶」第五代傳人王聖鈞,以年輕人的創意為老品牌注入新生命。
「新芳春行」二樓展示著古蹟修復過程。
昔日的倉庫變成「臺紅茶業文化館」內 的文物區,展示著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
「新芳春行」室內用於採光、通風的天井。(莊坤儒攝)
「新芳春行」三樓的公媽廳,其特色是尊王氏祖先於中位,神明安置於左右兩旁。(莊坤儒攝)
儘管台茶產業式微,但茶已融為台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國人喜茶的馨香,愛它的回甘。採茶仍是台灣島上不時可見的美麗風景,還是有茶農、茶商孜孜不倦的為做一杯好茶而努力。(林格立攝)
台茶大航海時代 - 台灣光華雜誌 https://bit.ly/3p2RWAY
----------------------------------------------
台北畫刊107年1月第600期—記憶流轉大稻埕 茶業大亨陳天來的錦記茶行
發佈日期:2018-01-18
台北畫刊107年1月第600期—記憶流轉大稻埕 茶業大亨陳天來的錦記茶行 | 臺北旅遊網 https://bit.ly/3LNGpiQ
狹長的貴德街,古洋樓把夜空都擠成一條長縫,幾顆冷冷的星子很孤高的閃眨……鼻息裡,仍然有淡淡的茶葉香,在繁複虛華不實的新社會,貴德街似乎一直堅持著它沒落貴族的尊嚴。」作家林文義多年前曾經以「侯門深似海」比喻貴德街,要說這條街道上哪棟建築至今仍可回憶當年茶香歲月的榮景,應該就是位於貴德街73號的錦記茶行—茶業大亨陳天來的故居最具代表性了吧。
從茶商跨足文化娛樂版圖
1860至1870年代,英商杜德與「稻江首富」李春生於大稻埕帶領台灣茶的風潮後,茶業變成當時最夯的行業,這股「茶金」風潮也吸引在大稻埕土生土長的陳天來投入,之後更跨足投資文化及娛樂等領域,展現出經營多元化事業的企圖心。
陳天來生於1872年,祖籍福建南安。他從小就接觸父親陳澤粟專供茶商焙火用的木炭生意,耳濡目染之下跟著學習經商之道,他也曾回到有「茶鄉」之稱的故鄉南安,接觸製茶的方法。1891年,他斥資創辦錦記茶行,開始從事茶葉的製造和販賣。由於他精明大器、勇於開創,又懂得順應潮流和把握商機,成功開拓了南洋市場。
成為大稻埕的富商後,陳天來也將其事業版圖發展到文化、教育和娛樂等方面。他曾經投資劇場,經營「台北永樂座」,連蔣渭水的大眾葬儀也在此地舉行;在日本治台始政40週年活動中,陳天來協同其他仕紳成功爭取台灣博覽會分 會場在大稻埕舉行,他與張寶鏡、莊輝玉等台北著名商人合資創辦的「台灣第一劇場」,即是配合舉辦台灣博覽會的建物,也是當時台灣最大的豪華劇院。此外,他還曾獨資興辦「大稻埕幼稚園」,並擔任台北市協議會員、台北州協議會員等公職,在當時十分活躍。台北畫刊107年1月第600期—記憶流轉大稻埕 茶業大亨陳天來的錦記茶行
大宅院內的紅塵往事
但二次大戰期間,錦記茶行生意受到衝擊,陳天來逐漸淡出經營,並於1939年病逝。一代茶業大亨從此消逝,獨留貴德街大宅院佇立原處,見證那段茶香歲月史詩……。
建於1923年的錦記茶行建築可說是陳天來事業高峰的重要見證,外觀為3層洋樓,採歐式古典立柱、弧狀裝飾山牆、圓形拱門和拱窗、泥塑雕飾、花瓶欄杆以及洗石立面,氣派華麗,內部裝潢也相當講究,在大稻埕全盛時期,茶商名人常聚集於2樓品茗宴客,由陽台即可遠望淡水河的點點帆影和觀音山日落美景。台北畫刊107年1月第600期—記憶流轉大稻埕 茶業大亨陳天來的錦記茶行
陳天來三子陳清波的孫女陳淳渱(父親為陳守智),回憶小時候住在錦記茶行大宅內的記憶,當時家族各房親戚同住在大宅院中,生活起居或玩樂都在一起,宛如電視劇或電影中所描述大戶人家的場景。由於錦記茶行的建築主要作為生活空間和營運總部,她記憶中的大宅內並未設有製茶空間,倒是常在騎樓門口看見婦女們在揀茶。
陳淳渱對於目前錦記茶行年久失修的情況感到憂心,期望透過文資保存重現昔日風華。「我非常以曾祖父陳天來的成就為榮,真的很希望有機會可以重新修復這幢宅院,對外開放,讓更多人了解曾祖父的生活事蹟與錦記茶行的故事。」她說。歲月流轉之下,錦記茶行的建築雖逐漸滄桑,但也因為錦記茶行的存在,讓那段輝煌歲月留下了供人懷念的點點足跡。台北畫刊107年1月第600期—記憶流轉大稻埕 茶業大亨陳天來的錦記茶行 | 臺北旅遊網 https://bit.ly/3LNGpiQ

台茶大航海時代 - 台灣光華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