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廟之你所不知道的牌匾文化
武威文廟,也稱聖廟、孔廟,是為祭祀我國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的廟宇
整個建築布局對稱,結構嚴謹,是一組造型雄偉的宮闕式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壯,明清之際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
整個建築布局對稱,結構嚴謹,是一組造型雄偉的宮闕式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壯,明清之際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
國家4A級旅遊景區,甘肅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武威文廟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原由文面宮、孔廟、儒學院三組建築構成。保存文物4.4萬多件,其中以醫藥簡、禮儀簡、木雕、墓誌石刻為代表的漢唐文物,以木緣塔、木版畫、金碗為代表的西夏文物,以涼造新泉、西夏銀幣為代表的貨幣文物,以明清瓷器、牌匾、水陸畫為代表的明清文物等都是舉世聞名的珍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武威文廟坐北向南,總面積為15000多平方米,是甘肅境內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祭祀孔子之地。廟內松柏參天,清幽恬靜,東西兩組古建築巍然屹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m34ok9g.html

0 - 2022-02-16T160847.7980 - 2022-02-16T160845.9200 - 2022-02-16T160846.6390 - 2022-02-16T160841.1580 - 2022-02-16T160829.879


0 - 2022-02-16T155845.5581baf8b58a24649c5b8cd661d7acab56fa5f7f0dad1fe4b6092c2d00b7ef1bcb83b3017181b50426c84d661f7b2723b86

吳興璽│武威文廟匾額
2019-07-01 由 武威文體廣電旅遊 發表
武威文廟匾額
武威是河西走廊的第一個重鎮。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五涼、西夏、佛教和民族地域文化。自明清以來,武威儒學發展迅速,文化教育繁榮,學風濃厚。因此,武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存留和匯集了一大批匾額藝術佳作,這些匾額,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精湛的藝術表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河西人文景觀。
武威文廟同山東曲阜文廟和雲南建水文廟並稱為三大古文廟。明正統四年的《涼州衛儒學記》碑記載:武威文廟建於明正統二至四年(1437-1439年)。正統二年,兵部右侍郎徐日希主政涼州期間,因見學校頹廢,便請命朝廷,建議修建文廟。得到朝廷允許後,在地方各界人士的大力資助下,兩年便修建完畢。後來經過明代、清代及民國年間的重修和擴建,文廟規模也越來越大,布局也越來越完整,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河西走廊古建築群。
在文昌殿前,懸掛有40餘塊精美匾額,用來表達對文昌帝君的最崇高敬意。從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化峻天樞」匾,到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開宗」匾,時間跨度超過240年。武威文廟的匾額在河西走廊匾額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1. 文廟文昌殿的匾額遺存
文廟的匾額集中在文昌殿內,從匾額中呈現的時間、內容、作者以及其他信息中,揭示了清代武威地區的學風、文風、科舉盛況及儒家文化思想信仰的特徵,具體內容有如下記載: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化峻天樞」匾;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萬世文宗」匾;
清雍正元年(1723年),「彩徹樞衡」匾;
清雍正元年(1723年),「陽春一曲」匾。此匾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刊並繪;
清雍正九年(1731年),文昌會眾姓姓氏弟子叩「德盛化神」匾;
清乾隆四年(1739年),特簡文林郎知武威縣事王守曾書「司文章命」匾;
清乾隆四年(1739年),知涼州府事鄭松齡書「掌仙桂籍」匾;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文明長書」匾;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彩振台衡」匾;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庠廩膳生員康伯臣書「文昌帝君贊」匾。此匾全文246字,在全國匾額中較為罕見;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廩膳生員康伯臣書「帝德廣運」匾;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廩膳生員康伯臣書「陰隲下民」匾;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庠廩膳生員康伯臣書「學宗衍聖」匾;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予告合水教景瑞書「炳呈斗上」匾;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候選縣丞曾國傑書「光接三台」匾;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涼州府儒學院訓導石復賢書「曜握斯文」匾;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貢生馬開泰書「瑞預化成」匾;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貢生馬開泰書「先天炳蔚」匾;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涼州府武威縣知縣王汝地書「輝騰七曲」匾;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舉人王惇典敬獻「光聯奎璧」匾;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國學弟子王安棟偕男作「天象文人」匾;
清嘉慶三年(1798年),「綱維名教」匾;
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甘肅按察使司按察使、前分守甘涼兵備道劉大懿書「聚精揚紀」匾;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鄉國學弟子敬獻「書城不夜」匾;
清道光元年(1821年),張美如書「雲漢天章」匾;
清道光四年(1824年),文昌宮所存家具什物明細匾、道光四年信眾捐獻財物公示匾;
清道光七年(1827年),鄉國學敬獻「輝增西垣」匾;
清道光十年(1830年),趙永年書「貴相太常」匾;
清道光十年(1830年),「孝友文章」匾;
清道光乙未年(1835年),王三益書「人文化成」匾;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賜進士及第、光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宗昉書「桂籙垂青」匾;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兵部侍郎、兩江總督牛鑒書「天下文明」匾。牛鑒是清代官位最高的籍人;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劉澄原書「誕敷文德」匾;
清咸豐七年(1857年),鄉國學敬獻「經天緯地」匾;
清咸豐十年(1860年),鄉國學敬獻「輝映梯峰」匾;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趙國璽書「牗啟人文」匾;
清宣統建元年(1909年),涼州府事王步瀛題「文以載道」匾;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權向忠書「輔元開化」匾;
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經理齊社長叩「神有鑒衡」匾;
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武邑學欵管理所各員敬叩「文明以正」匾;
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年),高自卑書「斡旋文運」匾;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賈壇書「為斯文宰」匾;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段永新書「文教開宗」匾
作為歷史遺存,文昌殿的匾額集中體現了清代武威乃至河西地區重視文化教育思想的社會狀況,體現了儒家文化在河西走廊的傳播盛況,從側面反映了滿清王朝在漢化的過程中體制上的包容與開明,通過學優取仕踏入上層社會的功名科舉思想,也反映了該地重視教育、鼓勵子弟積極進取的學風文風。除了家庭薰陶,還形成了以文廟、書院為中心的公共環境,間接地體現了河西地區文人階層價值追求與信仰。
2. 武威文廟匾額的功能分類
武威文廟匾額多為當時的達官貴人、社會名流而作,由於出現的背景和發揮的功能不同,從內容上有旌表的匾額,也有還願的匾額;有自願出資製作表示謝意的匾額,還有聘請名人留言紀念的匾額,從功能的角度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讚揚文昌帝君,把文昌視為世世代代讀書人尊崇的文教祖師,是維護禮樂制度、主宰天下文運的最高權力者。如:萬事文宗、誕敷文德、綱維名教、司命文章、曜握斯文、文昌帝君贊等匾額。尊崇文昌帝君,表面上是文人希望能夠在文昌神袛的佑護下,文運昌盛,博取功名,實際上卻表達了封建社會文人詩書傳家、功成名就的理想與價值觀。
(2) 謳歌文昌招賢納才,弘揚和維護法紀,弘揚國家精神,鼓勵後學以強國為己任,勤奮讀書蟾宮折桂。如:聚精揚紀、桂籙垂青、掌仙桂籍、彩徹樞衡等匾額。
(3) 讚揚武威地區繁盛文風和人文精神。如:書城不夜、天下文明、光聯奎璧等匾額。
(4) 記事型匾額。如:道光四年文昌宮所存家具什物明細匾、信眾捐獻財物公示匾。除了記事,還對人們的德行和善舉起到鼓勵表彰的宣傳作用。
武威匾額一般呈橫幅構圖,字體清晰、醒目大方,布局簡潔、勻稱,內容凝練概括,通過主題立意及書法特徵集中表達了作者的願望、追求和信仰,反映了清代武威地區的教育風尚和人文特點。
3. 武威文廟匾額的藝術特點
武威文廟每一塊匾,都是詩書、繪畫、雕刻工藝的完美結合。其中的「萬世文宗」匾,是讚揚文昌君,將文昌奉為千秋萬代受人尊崇的文教祖師,其意顯然可與讚頌孔子「萬世師表」相媲美;「聚精揚紀」匾,是謳歌文昌招賢納才、匯聚天下英才、弘揚和維護法紀、傳播治國安邦的精神巨匾長卷「文昌帝君贊」,用詞華麗,寓意豐富,全文240多字,篇幅之巨,在傳統匾額中是很罕見的。這些匾額的敬獻者,既是文章高手,又是書法大家,其書法飄逸瀟灑,樸拙雄健,遒勁俊美,豪邁奔放,非大家不可為,如「雲漢天章」匾的字跡便出自清代著名書畫家張美如之手,其書法飄逸瀟灑,樸拙雄健,遒勁俊美,豪邁奔放。「書城不夜」匾,體現出武威學子們樹立雄心壯志,意欲科舉奪魁,博取功名的夙願,出現了徹夜讀書、滿城燈火通明、勤奮學習的壯觀景象,可見文化教育非常發達,是對武威地區文風昌盛最生動的描述。
武威文廟的匾額與其他地區的形式有很大的區別。匾額有藍、紫、黑、綠、白等不同顏色的單色或套色底色,字體有金、紅、藍、綠、黑等不同組合。匾的雕飾也很有特色,不少匾額的邊框,均雕刻有精美的花紋,融文學、書法、繪畫、雕刻為一體,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匾額中包含的歷史信息,如款識中包含時間、人名、官職、商號、善會、捐匾原因等,構成了武威乃至河西走廊地區文化發展和民俗信仰的真實記錄,博大的文化內涵將引領著我們繼續探索。
(節選自吳興璽:《河西走廊匾額的人文情懷探微》,《河西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更正少許明顯錯誤。注釋略。標題為「哲學家的客廳」所加。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6no52y.html


98dfceb53f324585bdf89f09abe8d96c937c429a8ed54908aaf2c6b3e594bc65a5f7f0dad1fe4b6092c2d00b7ef1bcb8 (1)1baf8b58a24649c5b8cd661d7acab56f (1)3e5b8a316ff14142a34c48edd208201c (1)3e5b8a316ff14142a34c48edd208201c147c96528f704db9968385fbde127e5afe36203d3c6d42faa66fcea087c7ded6361be1d6ec9d4894941fbe98c5b00749e346263b8a194b4582a83f8d5eeb88d7e857366e55584731b77530b3da641494cf80e9e96fd04fc99df0d6ba420a5ecf2e99611539b74eb1ad486fef93e512ae457a457267de4b7c8bad9ab580cdb83616aede6dc215488198b5e561e512565b

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 資訊咖 https://bit.ly/3rQD6iB
無欺於死者,無負於生者,無愧於來者
武功軍威,這就是武威,曾經是中國的第三大城市,先後成為東晉前涼、後涼、北涼、南涼、大涼的首都,堪稱是「五涼古都」,後來也成為了西夏時期的陪都,如此重要的地位,讓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大西北地區重要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同時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文廟位於武威東南隅,是一塊相對僻靜的地方,這裡古木參天,環境清幽,以前這裡一直都是河西士子如林,學者雲集,人文薈萃。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文廟同山東曲阜文廟和雲南建水文廟並稱為三大古文廟。武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存留和匯集了一大批匾額藝術佳作,這些匾額,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精湛的藝術表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河西人文景觀。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匾額愛好者千萬一定要來武威文廟來瞻仰,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一錯悔終生。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匾額孕育於先秦,萌發於漢魏,成長於唐宋,盛行於明清,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化符號,融漢語言、漢字書法、我國傳統建築、雕刻於一體,是集思想性、藝術性於一身的綜合藝術作品。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文廟東院文昌宮桂籍殿前廊檐下集中懸掛著自上起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化峻天樞」,下迄舊國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開宗」,共有44塊,有的匾額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保存仍然完好。武威文廟匾額數量之多,懸掛之集中,品味之高,是河西地區匾額文化的代表。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文廟位於武威市涼州區崇文街。由儒學院、孔廟、文昌宮三部分組成。始建於明正統二至四年(1437-1439),後經明成化、清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國年間的重修擴建,逐成一組布局完善的建築群,迄今已有五百餘年。全國三大孔廟之一,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是目前西北地區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廟。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主要景點有文昌宮、山門、崇聖祠、大成殿、戟門、欞星門、狀元橋、泮池,尊經閣、儒學院等。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文廟內的武威市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4.5萬餘件(套),其我國寶級文物2件,一級文物168件、二級文物268件、三級文物573件,是甘肅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文廟始建於明正統二至四年(1437--1439),後經明成化、清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國年間的重修擴建,逐成一組布局完善的建築群,迄今已有五百餘年,號稱「隴右學宮之冠」。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主要景點有文昌宮、山門、崇聖祠、大成殿、戟門、欞星門、狀元橋、泮池,尊經閣、儒學院等。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文廟位於武威城東南隅,始建於明正統二至四年(公元1437-1439年),後經明成化、清順治、康熙、乾隆及民國年間重修擴建,始成規模。整體建築布局對稱,結構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明清之際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是西北地區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廟。現南北長198米,東西寬152米,占地面積30000多平方米。整個古建築群由東、中、西三部分組成,東為文昌宮,中為孔廟,西為涼州府儒學。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文昌宮以桂籍殿為中心,前有山門、過殿,後有崇聖祠,中為戲樓,左右有牛公祠、劉公祠。孔廟以大成殿為主,殿前依次有狀元橋、欞星門、鄉賢祠、名宦祠、東、西廂房、戟門、東、西廡,殿後有尊經閣。涼州府儒學,現僅存忠烈祠和節孝祠兩組建築,其餘建築毀於1927年大地震。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基本陳列有武威簡史陳列,專題陳列有歷代石刻、館藏匾額、館藏水陸畫、清代屏風、漢唐木雕、佛教造像等。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文廟內古建築雕樑畫棟,莊嚴肅穆,古柏參天,清靜幽雅。院內碑匾林立,形式獨特,國內少有。1995年被評為甘肅省愛國教育基地。。。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文廟位於武威市城東南隅,座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98米,東西寬152米,占地面積 30096平方米。由文昌宮、孔廟、儒學院三組建築群組成。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東院以桂籍殿為中心,前有山門,後有崇聖祠,中有東、西二門和戲樓,左右有三賢祠、劉公祠、牛公祠、恪亭和東西二廡,總稱文昌宮;中院以大成殿為中心,自南而北依次為泮池、狀元橋、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尊經閣,左右有名宦、鄉賢二祠及東西二廡,總稱孔廟;西院為儒學院,僅存前面的忠孝、節義兩祠。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文廟內的武威市博物館有館藏文物4.5萬餘件(套),其我國寶級文物2件,一級文物168件、二級文物268件、三級文物573件。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在武威文廟的文昌殿前,懸掛有40餘塊精美匾額,用來表達對文昌帝君的最崇高敬意。從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化峻天樞」匾,到舊國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開宗」匾,時間跨度超過240年。武威文廟的匾額在河西走廊匾額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作為歷史遺存,文昌殿的匾額集中體現了清代武威乃至河西地區重視文化教育思想的社會狀況,體現了儒家文化在河西走廊的傳播盛況,從側面反映了滿清王朝在漢化的過程中體制上的包容與開明,通過學優取仕踏入上層社會的功名科舉思想,也反映了該地重視教育、鼓勵子弟積極進取的學風文風。除了家庭薰陶,還形成了以文廟、書院為中心的公共環境,間接地體現了河西地區文人階層價值追求與信仰。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一類是讚揚文昌帝君,把文昌視為世世代代讀書人尊崇的文教祖師,是維護禮樂制度、主宰天下文運的最高權力者。如:萬事文宗、誕敷文德、綱維名教、司命文章、曜握斯文、文昌帝君贊等匾額。尊崇文昌帝君,表面上是文人希望能夠在文昌神袛的佑護下,文運昌盛,博取功名,實際上卻表達了封建社會文人詩書傳家、功成名就的理想與價值觀。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二類是謳歌文昌招賢納才,弘揚和維護法紀,弘揚國家精神,鼓勵後學以強國為己任,勤奮讀書蟾宮折桂。如:聚精揚紀、桂籙垂青、掌仙桂籍、彩徹樞衡等匾額。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三類是讚揚武威地區繁盛文風和人文精神。如:書城不夜、天下文明、光聯奎璧等匾額。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四類是記事型匾額。如:道光四年文昌宮所存家具什物明細匾、信眾捐獻財物公示匾。除了記事,還對人們的德行和善舉起到鼓勵表彰的宣傳作用。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匾額一般呈橫幅構圖,字體清晰、醒目大方,布局簡潔、勻稱,內容凝練概括,通過主題立意及書法特徵集中表達了作者的願望、追求和信仰,反映了清代武威地區的教育風尚和人文特點。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對於不懂歷史和文學的群眾,參觀匾額一定要請博物館的講解員,武威文廟的女講解員是我見過的最專業,最高挑,最嫵媚,最漂亮的講解員,已經到了世界級標準了。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文廟每一塊匾,都是詩書、繪畫、雕刻工藝的完美結合。其中的「萬世文宗」匾,是讚揚文昌君,將文昌奉為千秋萬代受人尊崇的文教祖師,其意顯然可與讚頌孔子「萬世師表」相媲美;「聚精揚紀」匾,是謳歌文昌招賢納才、匯聚天下英才、弘揚和維護法紀、傳播治國安邦的精神;巨匾長卷「文昌帝君贊」,用詞華麗,寓意豐富,全文240多字,篇幅之巨,在傳統匾額中是很罕見的。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這些匾額的敬獻者,既是文章高手,又是書法大家,其書法飄逸瀟灑,樸拙雄健,遒勁俊美,豪邁奔放,非大家不可為,如「雲漢天章」匾的字跡便出自清代著名書畫家張美如之手,其書法飄逸瀟灑,樸拙雄健,遒勁俊美,豪邁奔放。「書城不夜」匾,體現出武威學子們樹立雄心壯志,意欲科舉奪魁,博取功名的夙願,出現了徹夜讀書、滿城燈火通明、勤奮學習的壯觀景象,可見文化教育非常發達,是對武威地區文風昌盛最生動的描述。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文廟的匾額與其他地區的形式有很大的區別。匾額有藍、紫、黑、綠、白等不同顏色的單色或套色底色,字體有金、紅、藍、綠、黑等不同組合。匾的雕飾也很有特色,不少匾額的邊框,均雕刻有精美的花紋,融文學、書法、繪畫、雕刻為一體,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匾額中包含的歷史信息,如款識中包含時間、人名、官職、商號、善會、捐匾原因等,構成了武威乃至河西走廊地區文化發展和民俗信仰的真實記錄,博大的文化內涵將引領著我們繼續探索。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文廟的匾額集中在文昌殿內,從匾額中呈現的時間、內容、作者以及其他信息中,揭示了清代武威地區的學風、文風、科舉盛況及儒家文化思想信仰的特徵,具體內容有如下記載: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化峻天樞」匾;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萬世文宗」匾;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清雍正元年(1723年),「彩徹樞衡」匾;
清雍正元年(1723年),「陽春一曲」匾。此匾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刊並繪;
清雍正九年(1731年),文昌會眾姓姓氏弟子叩「德盛化神」匾;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清乾隆四年(1739年),特簡文林郎知武威縣事王守曾書「司文章命」匾;
清乾隆四年(1739年),知涼州府事鄭松齡書「掌仙桂籍」匾;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文明長書」匾;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彩振台衡」匾;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庠廩膳生員康伯臣書「文昌帝君贊」匾。此匾全文246字,在全國匾額中較為罕見;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廩膳生員康伯臣書「帝德廣運」匾;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廩膳生員康伯臣書「陰下民」匾;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庠廩膳生員康伯臣書「學宗衍聖」匾;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予告合水教景瑞書「炳呈斗上」匾;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候選縣丞曾國傑書「光接三台」匾;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涼州府儒學院訓導石復賢書「曜握斯文」匾;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貢生馬開泰書「瑞預化成」匾;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貢生馬開泰書「先天炳蔚」匾;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涼州府武威縣知縣王汝地書「輝騰七曲」匾;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舉人王惇典敬獻「光聯奎璧」匾;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國學弟子王安棟偕男作「天象文人」匾;
清嘉慶三年(1798年),「綱維名教」匾;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甘肅按察使司按察使、前分守甘涼兵備道劉大懿書「聚精揚紀」匾;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鄉國學弟子敬獻「書城不夜」匾;
清道光元年(1821年),張美如書「雲漢天章」匾;
清道光四年(1824年),文昌宮所存家具什物明細匾、道光四年信眾捐獻財物公示匾;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清道光七年(1827年),鄉國學敬獻「輝增西垣」匾;
清道光十年(1830年),趙永年書「貴相太常」匾;
清道光十年(1830年),「孝友文章」匾;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清道光乙未年(1835年),王三益書「人文化成」匾;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賜進士及第、光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宗昉書「桂籙垂青」匾;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兵部侍郎、兩江總督牛鑒書「天下文明」匾。牛鑒是清代官位最高的籍人;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劉澄原書「誕敷文德」匾;
清咸豐七年(1857年),鄉國學敬獻「經天緯地」匾;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清咸豐十年(1860年),鄉國學敬獻「輝映梯峰」匾;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趙國璽書「牗啟人文」匾;
清宣統建元年(1909年),涼州府事王步瀛題「文以載道」匾;
舊國三年(1914年),權向忠書「輔元開化」匾;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舊國四年(1915年),經理齊社長叩「神有鑒衡」匾;
舊國六年(1917年),武邑學欵管理所各員敬叩「文明以正」匾;
舊國十二年(1923年),高自卑書「斡旋文運」匾;
舊國二十一年(1932年),賈壇書「為斯文宰」匾;
舊國二十八年(1939年),段永新書「文教開宗」匾。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文廟內收藏有從他處遷來或屬文廟的唐至清石碑共30餘通以及清到民國年間的匾額幾十塊。其中有著名的西夏「護國寺感應塔碑」及元代「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
武威文廟的旁邊就是武威市博物館,它成立於1982年9月,隸屬武威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管理。館藏各類文物46111件,其我國寶級文物2件,一級文物170件,二級文物274件,三級文物592件,珍貴文物1036件。是一座集文物陳列、古建築群展示、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多功能博物館。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市博物館現為甘肅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 2020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三級博物館。新館占地面積36861.5平方米,整體建築為地下局部一層,地上三層、局部四層,由主展館與辦公樓兩部分組成,建築面積19821.77平方米,是集文物陳列展覽、文物庫房、學術交流、辦公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博物館。主展館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建築面積15751.31平方米,設置有基本歷史陳列廳、專題展廳、臨時展廳及文物庫房、文物修復室、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功能用房。現館藏各類文物46111件,藏品豐富、特色突出,尤以漢唐絲綢之路文物、西夏文物、歷代佛教文物和少數民族文物引人注目,藏品總量僅次於甘肅省博物館和甘肅簡牘博物館。
基本陳列《武威歷史文物展覽》以「河西都會,天馬故鄉」為主題,分為序廳、文明華彩、大漢揚威、五涼古都、盛唐通邑、大夏輔郡、蒙元故路、明清涼州等七個單元,集中展出武威出土的以齊家文化玉器、漢代木雕、隋唐墓志銘、西夏文泥活字佛經、元青花瓷等為代表的各時期文物750餘件。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展覽以實物為主,輔以現代展示技術和多媒體場景,集中展示了武威歷史發展沿革及晸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方面興衰演進軌跡,講述了文物背後的傳奇故事,展現了武威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厚的文化遺產資源,打開了讓世人了解武威、走進武威、感受武威的一扇新窗口。
武威最具有觀賞價值的文物是護國寺感應塔碑,是武威的鎮館之寶。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護國寺感應塔碑現藏於甘肅武威市博物館的石刻陳列室,全名為「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碑身高2.5米,寬0.9米,厚0.3米,兩面刻文。正面以西夏文篆字題名「敕感應塔之碑文」,也叫「天佑民安」或「西夏碑」。清嘉慶九年被武威人、甘肅著名學者張澍所發現,護國寺感應塔碑由於發現時間最早、保存的西夏文字數量最多、記錄的內容最完整,是迄今所見最大、最完整、內容最豐富、最有價值的西夏碑刻。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一級甲等文物,現存在甘肅省武威市博物館裡。
護國寺感應塔碑又名西夏碑。原位於甘肅省武威市護國寺內,現存於武威市博物館。 甘肅武威,古稱涼州,東臨蘭州,西通金昌,為河西走廊東端的咽喉。因漢元狩二年(前121)大將霍去病出征河西,西擊匈奴大獲全勝,以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是絲綢之路自東向西進入河西走廊後的第一大站。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這座古城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由匈奴所築,名蓋減,漢代訛稱姑減。元狩二年設武威郡。唐景雲初年(710)置河西節度使於此。唐朝「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城市。這裡河渠縱橫,阡陌相連,素有「塞北江南」之稱,又有「金張掖,銀武威」之謠。護國寺感應塔碑於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立,高二點六米,寬一米,厚三十厘米。碑身呈半圓形,邊呈殺角,四周刻忍冬花紋。兩面撰文,正面刻西夏文,背刻漢譯文。碑首西夏文篆字題額為「敕感應塔之碑文」。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護國寺感應塔碑兩側各有線刻伎樂菩薩,袒胸系裙作舞蹈飛翔狀。正文為西夏文楷書,二十八行,每行六十五字。碑座束腰,矩形,四角削成斜坡狀,邊沿殺角,大體似龜形,上刻花紋,是我國保存最大最完好的西夏文碑。另一面刻漢文,小篆題名為「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銘」,正文為漢字楷書,計二十九行,每行七十字。碑文四周有線刻卷草紋。碑頭題名兩側各有一身線刻伎樂菩薩,作翩翩起舞狀。題名上端刻雲頭寶蓋。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西夏碑文通篇記載著一個神奇的故事,大意是:涼州護國寺內有一座7層的佛塔,是阿育王以「奉安舍利」而建的8萬4千座佛塔中的一座,後來因年久失修面毀壞。至前涼(公元314-376年)時,張軌修宮殿正在此塔舊址之上。到張天錫時宮中屋「靈端」,張天錫即毀宮復塔。至西夏占領涼州、該塔仍完好無損,而且「靈應」更多。天祜民安三年(公元1092年)冬,涼州發生大地震,塔身傾斜後又恢復原狀。為了旌表佛塔的「靈應」,西夏皇太后和皇帝祟宗李乾順詔命重修此塔。天祜民安五年竣工後,遂立碑紀功,頌揚佛的靈應和西夏統治者的功德。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碑文內容敘述的是涼州城內護國寺有一座佛塔,前涼時期(314至376)就顯「靈瑞」,西夏時「靈瑞」更多。特別是西夏天祐民安三年(1092)武威地震,佛塔被震傾斜,正要派人維修時,竟又自行恢復了原狀。於是,西夏皇太后、皇帝下詔對塔重新進行修建裝飾,工程完畢後立碑 記功,以頌揚佛的「靈瑞」和西夏皇朝的功德。
碑文給後世提供了一些寶貴的史料。概括起來,主要有幾個方面: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一是反映社會經濟方面的材料,如記載裝修寶塔時有「百工」,可見當時武威工商業經濟的繁榮和所處地位的重要。碑文之後將工匠的名字與官員、僧侶名字並列,也有助於研究西夏手工業者的身份問題。
二是反映官制的材料,如「大恆歷院正」、「內宿神策承旨」、「中書正」、「皇城司正」、「南院監軍」等職官,可與史籍參校補充。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三是反映民族關係的材料,如「番漢僧」、「番漢四眾」等,說明漢族與党項等族人民關係密切,共同從事建設和生活。又如碑文中提到「先後之朝,西羌梗邊,寇乎涼土」。這裡的「先後」應指西夏惠宗時期梁太后,「西羌」應指當時在青海的吐蕃晸權。這次戰爭,據西夏文碑銘記載,發生在大安八年(1082)。漢文史籍語焉不詳。
四是關於公元1092年武威地震,也是過去文獻失載的。
五是碑中題名不用「大夏國」,而用「白上國」。這個國名,漢文史籍中未見記載。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碑文價值不可估量。
碑文主要稱頌先祖的功德;護國寺富麗堂皇的景象;「武威當四沖地,車轍馬跡,輻奏交會,日有千數」的繁華市容;在增飾寶塔時「眾匠率職,百工效技」的民風民技,及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的歷史片斷。西夏碑碑額呈半圓形,題名上端刻有雲頭寶蓋,四周雕刻有忍冬花紋,左右兩側各刻有一位體態窈窕、翩翩欲飛的伎樂菩薩,那輕盈飄動的綢帶、美如游龍的舞姿,使人想起了白居易《胡旋女》中描述的「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己時」的胡旋舞。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碑中的西夏文和漢文所講述的內容大體相同,但敘事的前後很有差別。兩面的文字不是互譯的,而是各自撰寫、然後刻寫上的。碑文記述了涼州城內護國寺佛塔於西夏天祐民安三年(1092年)地震時傾斜、西夏皇太后和皇帝下詔加以重修之事。雖然西夏文和漢文的碑文在段落次序等方面不盡相同,但所記內容卻基本一樣,可以互相比較研究。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護國寺感應塔碑上的碑文在西夏語言文字研究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價值。11世紀西夏主李元昊稱帝﹐在廣運三年(1036)頒布西夏文﹐並命野利仁榮加以演繹﹐曾在西夏境內與漢文 同時流行。西夏國滅亡(1227)後﹐西夏党項後裔仍有人使用。元代居庸關刻石和明代中葉保定出土的石幢上有西夏文﹐距創始時已有500餘年。此後逐漸湮沒﹐成為一種死文字字體仿漢文楷書﹐但與漢字不同﹐筆劃繁多,另外有草書和篆字。每字由一塊或數小塊組成﹐一般分上﹑中﹑左﹑右﹑下等塊﹐各塊都有含意。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西夏文看上去筆畫繁瑣,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的。之後,公私文書都用西夏文字書寫,但漢字仍在西夏通行。西夏給宋朝的文書,多用西夏文和漢文並列書寫。夏國鑄造的錢幣,也用西夏文和漢文兩種文字。由於西夏文字在夏亡國後,已逐漸湮沒,西夏文到清代以前尚無幾人可知,從西夏碑文拓片中傳世,及額濟納旗發現西夏文字典《潘漢合時掌中珠》後,才有人開始研究西夏文的構造、文字和字意。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至今西夏文石刻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實物很少。護國寺感應塔碑「漢夏合壁」,便於相互比較研究,更是絕無僅有的,是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文化極為可貴的重要實物資料。護國寺感應塔碑對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社會經濟、土地制度、官制、民族關係、階級關係、國名、帝後尊號、佛教盛況等均具極重要價值。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公元1804年,清代著名的西北史學家張澍,因病回到了久別的家鄉——甘肅武威。一天,他和朋友一同到清應寺中遊玩,忽然一個奇怪的現象使他停住了腳步,只見寺院深處有一個 亭子,四面被人用磚泥砌封得嚴嚴實實,亭子周圍雜草叢生,看來已經很久沒有人光顧了。(參考【黃劍博採風追影】第3298回:張澍輯佚高與人齊,楊家駱著並駕齊驅)。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好端端的一個亭子為什麼要用磚頭砌封起來,難道裡面有什麼秘密嗎?張澍好奇,便向寺里的和尚打聽,和尚告訴他說,這是一個被詛咒的亭子,封在這裡已經有好幾百年了。當地流傳著一種說法:凡是打開封磚的人,都會遭到可怕的天災報應。所以幾百年來,沒人敢靠近這亭子一步。而裡面究竟是什麼,也已經沒有人知道了。身為學者的張澍自然不相信這種傳聞,便提出要找人來打開砌封看個究竟,並對天發誓,開封后如果有什麼災禍,情願自己一人承擔,絕不連累旁人。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封磚被一點點地鑿開了,顯露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高大的黑色石碑,上面密密麻麻,刻滿了工整秀麗的楷體字。張澍急忙從拆下的磚封廢墟上跨了過去,想看看碑文的內容。可是當他靠近石碑,看清楚上面的文字時,卻不由得驚出了一身冷汗,這些乍看上去好像都能認識的字,細看,卻沒有一個能認得出。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張澍立刻叫人把亭子四周的封磚全部拆除,這塊被詛咒了幾個世紀的石碑終於全部顯現出來了,傳說中的天災報應並沒有應驗,但是接下來所發生的事,卻給這位學者帶來了更大的震撼。石碑的另一面刻有熟悉的漢字,碑文內容大致是修建護國寺感通塔及寺廟的情況,與同類石碑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再往下看,一行小字引起張澍極大的興趣,建碑的年款一行是這樣寫的「天佑民安五年歲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護國寺感應塔碑就這樣被無意中發現了。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大夏國的第四代皇帝乾順三歲時便繼承了王位。乾順由於太年幼而不能當朝理晸,大權落到了母親梁太后手中。梁太后是一位能征慣戰的沙場女帥,在她掌權期間,曾多次指揮過大的戰役並帶兵親征與宋軍交戰。她聽說民間傳有涼州護國寺感應塔能顯靈的說法,便時時叫人向感應塔祈禱。說來也巧,凡是被祈禱過的戰爭,總能取得勝利。消息不脛而走,老百姓對佛塔顯靈的傳說更加深信不疑,護國寺的香火越來越旺,方圓幾百里的人都到這裡來許願還願。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天佑民安三年,涼州地區發生了大地震,感應塔並沒有因為有神靈感應而躲過這場劫難。梁太后念及當年神靈的庇護,立即發願,動用朝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重修護國寺感應塔。天佑民安五年,為了慶祝修繕工程完工,也為了給滿十周歲的乾順皇帝祈福,在護國寺舉辦了一次盛大的佛事活動,皇太后親自潤色碑文,當場勒石立碑,以茲紀念。所立之碑,正是張澍發現的「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護國寺感應塔碑碑文記載的是西夏第四代皇帝李乾順。夏惠宗死,乾順年三歲嗣位。1086年即位,在位54年。母梁氏,乙埋女,尊為太后,與弟乙逋擅晸,連年進侵宋邊。乙逋驕矜跋扈,被大首領嵬名阿吳、仁多保忠等殺死。梁太后攜崇宗率大軍五十萬攻宋,破金明寨(今陝西安塞北),獻宋俘於遼。宋軍沿邊築寨,緊步逼攻,夏兵敗退。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西夏卑詞求和,宋朝罷兵。永安元年(1099),梁太后死,崇宗親晸,年十七,謹事遼朝,出兵助平叛遼的拔思母部。又向遼乞婚,遼以宗室女封公主許嫁。宋童貫總領陝西六路大兵攻夏,雙方互有勝敗。金滅遼前夕,他曾出兵援遼,支持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後臣附於金。他愛好漢族文化,創辦「國學」以傳授漢學,培養官員。制定按照資格任官的法令,對文學優長者特加獎擢。曾撰《靈芝歌》,與大臣唱和,歌詞刻石置於學校。。。
第3345回:武威文廟旌表匾額,涼護國寺感應塔碑 - 資訊咖 https://bit.ly/3rQD6iB


甘肅武威文廟,全國三大孔廟之一史稱「隴右學宮之冠」 - 每日頭條

8289c123a15c4734b4bec1ae1641d9ec7d8c70ed0a6240acb02e200ff2904b989575c7f5a6ac4390a9b06471e67b324e4c9abd8677ec43d794b3daf7fbe4b4723b18e0f8e6d84015a7b56a35a006507d0 - 2022-02-16T164650.6478de088074a434df686ed52af2c2bb17a58612b4bc1f34768a085912e123670afe081fe9b05a54c89843c597b2ebea65b2102195635e74161a372c336312a5ec9


甘肅武威這座保存近六百年的文廟,乃中國西北最大,讓甘肅人榮耀 - 每日頭條

0 - 2022-02-16T164911.6870 - 2022-02-16T164928.8870 - 2022-02-16T164923.4550 - 2022-02-16T164917.171

甘肅武威這地方,500年歷史號稱中國第三,抬頭望去果然太震撼了 - 每日頭條

據說這是全國三大孔廟之一,一起去看看! - 每日頭條

武威文廟- 旅遊景點- 涼州文化網


甘肅武威文廟,全國三大孔廟之一史稱「隴右學宮之冠」 - 每日頭條

0 - 2022-02-16T165457.78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