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5_144610

北市推公廁自治條例 公廁要提供消毒液、衛生紙
北市公廁示意圖。(資料照,北市環保局提供)
北市推公廁自治條例 公廁要提供消毒液、衛生紙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PFvb1C
2022/05/25 14:32
〔記者蔡思培/台北報導〕台北市市政會議通過「台北市公廁環境衛生管理自治條例(草案)」,規定環保局列管的政府機關、公園、百貨公司、加油站、超商等13類、共6900座公廁應設置扶手、求助鈴、馬桶座墊消毒液等貼心設施,並提供衛生紙,未設置的公廁要在條例公布施行起1年內完成設置。草案後續將送請台北市議會審議,將北市公廁軟硬體管理法制化,
台北市公廁環境衛生管理自治條例管理對象包括政府機關、公園、交通場站、百貨公司、加油站、超商等13類公私場所,共有6900座公廁。自治條例要求列管公廁設置馬桶座墊消毒液、衛生紙、扶手及求助鈴等友善服務。
環保局表示,若公廁因其他法令或特殊原因無法設置,可報請環保局同意免除設置。若未符合規定設置基本設施的公廁,要在條例公布施行日起1年內完成設置,若有正當理由、且經環保局同意,可延長完成期限至多1年。
環保局現在也在公廁入口張貼公廁意見QR CODE,讓民眾可以即時反映狀況給管理單位。環保局也明定公廁設施環境衛生檢查評分標準,會針對公廁查核、分級,並要求公廁環境衛生級別應達普通級以上。
環保局表示,北市從2001年推動公廁年計畫,至今已逾20年,有效提升北市公廁環境衛生,民眾對北市的公廁環境滿意度也是六都之冠。環保局為營造更安全、友善的城市環境,也因應老齡化社會及發展本市觀光需求,因此推動台北市公廁環境衛生管理自治條例,目前已經台北市市政會議通過,草案後續將送請台北市議會審議,將北市公廁軟硬體管理法制化。北市推公廁自治條例 公廁要提供消毒液、衛生紙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PFvb1C


移民觀察:澳洲政府荒腔走板的「佛系防疫」全記錄 https://bit.ly/3H4GzPL
【澳洲缺工危機的真相】時薪 1800 徵洗碗工、機票簽證費全免⋯⋯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每一個員工,政府每月補助相當於 60,000 元新台幣。於是很多公司開著卻根本沒有做生意,畢竟把員工放在那滑手機,就可以領政府的補助金。先是「躺著」領完 12 個月的 Job keeper 補助金,勉強工作兩個月之後,緊接著又是長達半年的封城補助,完全不用上班──簡言之,一個土生土長的澳洲公民,假如沒有租房或房貸的壓力,是完全可以做到「躺在家裡,錢就從天上掉下來」的。 https://bit.ly/3AIGHSY
----------------------------------------
【澳洲缺工危機的真相】時薪 1800 徵洗碗工、機票簽證費全免⋯⋯問題是,你敢來嗎?
喇叭/我聽你在喇叭
2022/01/19
39461
【澳洲缺工危機的真相】時薪 1800 徵洗碗工、機票簽證費全免⋯⋯問題是,你敢來嗎?
Photo Credit:Anete Lūsiņa@Unsplash
有經歷過 2015 年「台灣人赴澳打工度假」高峰的人,大概都知道當時澳洲整個勞動市場,是嚴重倒向資方的。但由於為期近兩年的封城,澳洲如今迎來了勞動力市場的「大逆轉」,成為徹徹底底的「勞方市場」,各種出奇的高薪條件瘋狂搶人。問題是:你敢來嗎?
(筆者長居澳洲新南威爾斯州(以下簡稱新州)首府雪梨,以下內容以筆者在新州的第一手觀察為主。)
2021 年 12 月初,Omicron 正式在雪梨登陸。州政府清楚知道開放很明顯會造成疫情大面積的擴散,為什麼仍急著放寬自 2020 年 3 月開始長達 18 個月的封國和邊境管制,讓打工度假簽證、學生簽證的持有者,只要打過兩劑疫苗就可以來澳洲?
因為澳洲在過去 18 個月裡,差不多境內所有的兩大境外移入勞動力 (背包客、留學生)全都消耗殆盡,造成各個初級的產業大量缺少勞工,如果不盡快放人進來的話,經濟是真的扛不住了。
甚至就在筆者撰文的當下,澳洲總理出面宣布:「境外背包客和留學生簽證費全免」。 可見澳洲缺工危機的嚴重程度。
澳洲總理於 2022 年 1 月 19 日出面宣布「境外背包客和留學生簽證費全免」的直播畫面。圖/截自 Scott Morrison (ScoMo) 臉書專頁
然而,也就是這個從去年底自雪梨開啟的防疫大破口,造成今天澳洲除了西澳之外、「遍地開花」的新一波疫情。 
故事的起源:星火燎原
不曉得大家還記不記得,在疫情爆發初期的 2020 年 2 月,澳洲政府禁了中國留學生回澳洲的路。但當時有大量中國留學生開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流行起「曲線回澳」──先去第三地「洗白」旅程後,再回澳洲。
而澳洲政府在當時對疫情爆發的風險,可謂無所作為,於是該年 3 月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澳洲疫情大爆發,全面鎖國。(當年狀況,可參考筆者所分享的:〈移民觀察:澳洲政府荒腔走板的「佛系防疫」全記錄〉一文,記得那時還有旅澳台人痛罵我對澳洲政府太嚴苛,對照後來情況我也只能笑笑)
去年底則是有不少打工族入境,拿最早開放的雪梨當跳板:因為各州防疫政策、步調不一致,例如直接入境昆士蘭要隔離 14 天,花費數千元澳幣;但如果先從雪梨入境,自行由陸路回昆士蘭就可以規避隔離的費用。具體來說共有多少人這麼做不得而知,但昆士蘭的確診單日從零新增到 2 萬,前後只花了 26 天。
而隨著事態演變至今,澳洲政府在「拼防疫」和「救經濟」的兩難之間,顯然更已完全倒向了後者。一般民眾在這樣破口大開的情況下,恐怕只能「隨人顧性命了」。 
雪梨街景。圖/Andy Wang@Unsplash
過去兩年有 18 個月在發錢,太多人習慣「躺在家領錢」
進一步探究澳洲大缺工的起因,除了眾所週知的境外勞動力(如前述的打工度假族群)因疫情大量減少之外,還有政府大量撒錢試圖救企業與穩定「本國公民」就業所必然帶來的副作用:
要知道,澳洲過去是一個「有錢且慷慨的國家」:除了天然資源出口之外,觀光、留學產業都十分發達,因此澳洲給予公民(要特別強調是「公民」)的社會福利和薪資、待遇、勞權等各方面條件,都屬於世界的前段班。
然而,高社會福利本來就會養出一大批「懶得上班」的人,加上疫情後一瞬間整個觀光產業留學產業瞬間歸零,政府為了穩定經濟,第一時間不手軟地撒錢推出各種補助措施,更讓當地人缺乏工作動力。
舉個例子來說:澳洲政府自 2020 年 4 月到 2021 年 4 月推行的「JobKeeper Payment」補助政策,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每一個員工,政府每月補助相當於 60,000 元新台幣。於是很多公司開著卻根本沒有做生意,畢竟把員工放在那滑手機,就可以領政府的補助金。
但政府沒有想到的是,自 2021 年 6 月之後,不管在墨爾本或雪梨都還有大規模的封城,2021 年 7 月時更有整整兩週,整個新州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全都被關在家裡,所有工地全都暫停、多數商家也禁止營運。這時候該怎麼辦?當然是繼續發補助──各州為了因應疫情加劇導致的封城,繼續撒錢發放封城補助金。
於是,這社會中有一大群當地人,先是「躺著」領完 12 個月的 Job keeper 補助金,勉強工作兩個月之後,緊接著又是長達半年的封城補助,完全不用上班──簡言之,一個土生土長的澳洲公民,假如沒有租房或房貸的壓力,是完全可以做到「躺在家裡,錢就從天上掉下來」的。
澳洲政府自 2020 年 4 月到 2021 年 4 月推行的「JobKeeper Payment」補助政策,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每一個員工,政府每月補助相當於 60,000 元新台幣。圖/截自 ABC News (Australia)@YouTube
事實上,澳洲在過去這一年早已是充分就業的狀態,扣掉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基本上所有「還願意上班」的人,其實都已經在上班了。但因為澳洲的基層勞動力向來高度仰賴外來人口,因此當境外勞動力來源一斷,缺工的危機自然無可避免地爆發:
勞動市場的大逆轉
有經歷過 2015 年「台灣人赴澳打工度假」高峰的人,大概都知道當時澳洲整個勞動市場,是嚴重倒向資方的。
舉例來說,一個台灣背包客想要進去澳洲肉場工作,除了要先通過各種面試外,還要自費打(政府規定畜牧業從業者需施打的)疫苗;甚至要先給資方 1000 元澳幣左右的押金,工作滿 3 個月之後才能退回。當時不少黑心的仲介,更會要求「綁住宿」──即除了仲介費之外,再抽勞方一筆住宿相關費用。
但由於為期近兩年的封城,疫情爆發之後仍留在澳洲的背包客簽證也差不多到期了,勞動力市場只出不進,澳洲如今終於迎來了勞動力市場的「大逆轉」,成為徹徹底底的「勞方市場」: 
到截稿的當下,上面所述的同一個案例,現在資方開出來的條件已經是疫苗免費、不需任何考試;而 1000 元澳幣的「押金」不但改為全免,工作滿 3 個月資方還給你 1000 元澳幣的「獎金」。住宿完全不用綁,只要有簽證、願意簽約進廠工作,現在有許多仲介甚至會幫你出機票錢──只要願意來,一切都好談。
問題是,此一時彼一時也,如今儘管有著遠比過去更好的條件,人在台灣的你,願意在此時冒生命危險來澳洲打工嗎?
大缺工的連鎖效應:不起眼的棧板,卻導致全國物流癱瘓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既然澳洲政府很有錢,發了這麼久的福利也不會倒,為何如今卻甘冒風險,急需外國勞動力來「救經濟」?事情其實沒有這麼單純──因為基層勞動力的缺乏,不只是稅收減少等問題而已,更會具體影響到當地人的每日生活。
以下我們就舉一個多數人不會注意到,卻對全國至關重要的物流必需品──棧板為例:
在澳洲,製造業本就不是強項,大量民生物資仰賴中國進口。但澳洲政府「配合」美國跟中國打貿易戰後,加上受到疫情下海運業瘋狂塞港的影響,2020 年底的聖誕旺季,很多百貨公司的貨架就已出現不尋常的缺貨狀況。當時澳洲人都以為這只是暫時的現象,然而到了 2021 年中開始,各大產業都突然發現:棧板不夠用、貨出不去。
到了 2021 年中開始,澳洲各大產業都突然發現:棧板不夠用、貨出不去。圖/截自 Sky News Australia@YouTube
棧板,看起來既沒有技術含量、也不值錢,卻可以說是每個產業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一個貨櫃可以放幾個棧板?這次出貨需要幾個棧板?要出一台聯結車、還是要加掛子車?倉庫要多大空間堆放貨品?堆高機如何高效率的進出貨 ? 上面所有問題的答案,計算的基礎都是棧板的量化。
甚至可以說,整個社會的物流系統,都是靠著一定數量的棧板,不斷地在系統裡面循環。
棧板行業的遊戲規則也很簡單:大多數的公司都是支付「使用費」給專營的棧板公司而非買斷,畢竟沒有公司願意花成本囤著大量的棧板,而是盡可能在出貨時把進貨時收到的棧板給發走;至於棧板廠商要做的事情,就是生產或維修足夠的棧板取代毀損品、重新投放進系統。
這整套流程,過去運作了數十年都沒有大問題──但最近卻有很多工廠的老闆突然發現,工廠無法出貨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棧板不足」。
為什麼會如此?棧板公司的回答也很簡單:「我們找不到員工來上班,因此現在產線停擺。」而由於缺少新的棧板投放,每家公司為了自保、紛紛開始囤積現有的棧板;而當所有人都開始囤積後,就形成了「棧板通貨緊縮」這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窘態,正在真實發生中。 
很多工廠拚了命找人上班,最後物流發不出去。 
「時薪 90 澳幣徵洗碗工、廚助比廚師薪資高」?的真相
關於澳洲勞動市場的現況,也被台灣不少新聞媒體報導。例如:〈澳洲餐飲行業極度缺人!洗碗工時薪高達 90 澳元!〉;〈職缺飆破 30 萬!澳洲面臨史上最嚴重「人才荒」〉,或《換日線》上有作者分享的:〈惡性循環!澳洲餐飲業人力困境:廚助比廚師要價更高?〉等等。
不過這裡需要釐清說明:臨時工因為沒有年假,所以多數單位的臨時工時薪,經常都會比正職的「時薪」高──這點在疫情爆發之前就是如此了。簡單來說,因為臨時工把年假和一些正職員工的福利給「變現」了,所以廚助會比正職的廚師「時薪」高。 
至於時薪 90 澳幣、相當於新台幣 1800 元左右的「洗碗工」聽起來確實很高,但實際分析下來,那也僅是晚上用餐高峰 3 個小時的工作。
但上述報導反應的「大缺工」情況是真實的:當願意上班的澳洲人全在上班了,不願意上班的則繼續在家裡躺,夾雜著在金融市場投機後爆富、「財務自由」的人,以及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大退休潮,加上外來的勞動力只出不進,如今整個澳洲幾乎所有產業的基層勞工都不好找,這也是這裏職缺頻頻創下新高的原因。
圖/Joe Parkin@Unsplash
於是還在營運的資方,只能用更高額的薪資去勞動市場搶人,這也是如今種種「天價時薪」背後的真實現象。此外還要考量到,疫情的影響衝擊特定產業,有大量正職的職位「被消失」,例如據當地媒體報導,2020 年時連飛機機長都因為停飛,去學開怪手了。 
而人力市場也是現實的:撇開高端技術、需要幾年才能拿到證照的工作,多數臨時工的求職者,與其選擇穩定如每天上班 8 個小時的低薪的工作,不如找只做 3 個小時時薪卻高的工作。
也因此,勞工不斷往時薪更高的地方去;雇主搶不到勞工,為了生存,只能花更多錢開更高價去搶勞工;然後勞工又往時薪更高的工作去──最後掉進了惡性循環。 
現在,沒有能力再給出更高薪資的農場、工廠、肉場、餐廳⋯⋯幾乎一律找不到人,甚至連我服務的巴士公司,都不得不讓清潔工去考駕照來開車了。
而這個惡性循環,最終影響到的還是所有人的日常生活。
徹底放棄先前所有防疫努力,真的能救經濟嗎?
2021 年 12 月中,新州州長宣布新政策,就個人來看,這等於完全放棄了過去兩年好不容易建立的一切防疫制度:取消實聯制、取消強制戴口罩的規定、取消邊境管制、取消集會管制。
而整個新州也因此在短期內開始「瘋狂復甦」:各種聖誕派對、各種聚會聯誼,加上大量旅客如本文開頭所說的,「路過」雪梨當跳板去各州。一時間整個雪梨熱鬧無比。
澳洲雪梨街景。圖/Nico Smit@Unsplash
然而,在這瘋狂的兩周後,12 月底毫無意外地開始出現大量的確診,尤其雪梨某間醫院的致命錯誤,把近千例的陽性確診誤開成陰性──這些確診者拿著這份錯誤的報告進入了其他州、參加了聚會、上了大眾運輸、過了州界。
於是現在,澳洲社群媒體上充斥著的是「快篩陽性開箱文」,大量確診者被隔離或出現重症,不確定的去篩檢站要排隊 7 小時,全民瘋搶快篩,確診數更以等比級數瘋狂增長⋯⋯。
至於澳洲強開國境補充的境外勞工,截至目前為止,總數遠少於爆增確診數所損失的勞動力。    
「你還活著嗎? 還活著就來上班吧!」—澳洲「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
理論上,曾確診者的 CT 值需要夠高才能回到社會,以避免傳染鏈的擴大。
但是,當連郵局、超市、加油站、醫院、藥房這些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的必要設施都找不到人上班時,如今也只能要求是「活人」就好了:在今日澳洲,醫院讓確診後能上班的護士穿著防護服上班,只是吃飯時必須離開醫院──這還是有醫學素質的職場。 
我的一位空姐朋友,因為和確診一周後就被召回值勤的同事一起工作 10 小後也確診了,甚至波及全家一起確診。但不意外的是,7 天後航空公司打電話來問她:「能回來上班嗎?」 說穿了,現在只要你是活人、願意上班,已經沒人在乎你有沒有確診、會不會確診。
因為上面的種種原因,澳洲如今進入一個已經難以解套的死循環,到後來只能找確診者上班,然後感染其他沒確診的員工或消費者──而這些人把病毒回傳給家人後,又造成另一個隔離缺工的致命循環。 
過去這兩年,每一波疫情超市就會被搶購一空,說到底其實是消費者怕供應鏈會斷的搶買囤積,多半到最後還是會供貨正常。但如今這一波完美風暴的缺工循環下,工廠缺工、物流缺工、零售商缺工,超市是真的空了,不再是「狼來了」。 
新州政府緊急出台新政策,如今提供基礎服務的員工確診後都可以不用隔離直接上班。突破性感染、CT值、感染練控制、都是過去式了。 
政府現在不斷強調「若為輕症,要開始學著跟病毒共存」。2022 年開始兩週,澳洲新增 50 萬例確診的同時,大型球賽、演場會都正常舉辦。如今有三分之二的澳洲人,正在政府防疫政策的髮夾彎中,大幅度「調整」過去兩年的所作所為。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只能無奈地用鄉民常講的那句話回復:「彎得過拓海,彎不過填海。」 
最後講一個特別奇特的現象,也是上述各種基層服務業高薪中少見的「異數」:因為很多行業到現在無法恢復正常,很多(因經濟因素必須上班的)人被迫加入所謂的「共享經濟零工」,在 2021 年下半年,各行各業都在加薪搶人的當下,外送員竟然反被減薪 2 成。
看來外送平台很清楚這個大環境下,終究會有更多失業但想工作、或需要工作的人來投靠,這一波還想賣零工的一定要好好宰割一下。
簡言之,澳洲的勞工制度如今已經被破壞得體無完膚,不單單是大家看到部分行業的「高薪」表象而已。但這個故事很長,今天先說到這裡,其他的請待下篇分享。
【澳洲缺工危機的真相】時薪 1800 徵洗碗工、機票簽證費全免⋯⋯問題是,你敢來嗎?|喇叭/我聽你在喇叭|換日線 https://bit.ly/3KMrUej
-----------------
移民觀察:澳洲政府荒腔走板的「佛系防疫」全記錄
喇叭/我聽你在喇叭
2020/03/04
93390
移民觀察:澳洲政府荒腔走板的「佛系防疫」全記錄
筆者覺得還是有必要揭露在如今新冠病毒肆虐下,澳洲防疫現場從政府作為到社會反應(包括民眾心態、高教系統作法等)的慘況,並藉此提醒台灣的鄉親父老兄弟姊妹,不論是留學遊學、打工度假、旅遊出差⋯⋯,如果你近期正計畫來到澳洲、甚至想著「曲線入境」,請千萬三思而後行。
筆者移民澳洲超過 10 年,若按照法律定義,已是所謂的「澳客」(澳洲人),理論上實在不該撰寫以下「家醜外揚」的文章強烈批評澳洲政府。
但作為一個關心故鄉的台灣子弟,筆者覺得還是有必要揭露在如今新冠病毒肆虐下,澳洲防疫現場從政府作為到社會反應(包括民眾心態、高教系統作法等)的慘況,並藉此提醒台灣的鄉親父老兄弟姊妹,不論是留學遊學、打工度假、旅遊出差⋯⋯,如果你近期正計畫來到澳洲、甚至想著「曲線入境」,請千萬三思而後行。
在正文開始之前,有義務先向讀者說明澳洲與台灣的「國情不同」之處:
人少資源多的條件,造就「悠閒政府」
首先,如果你跟土生土長的澳洲當地人打過交道,一定會發現他們「異常地樂觀」──對多數澳洲人來說,這地球上沒有所謂「天塌下來的大事」,就算有,「No worries mate, 今晚喝點啤酒,明天依舊是陽光燦爛的美好日子。」是澳洲人常愛掛在嘴邊的句子,也是他們的人生哲學。
這樣樂天(或者說「缺乏風險意識」)的性格,跟澳洲的整體經濟結構十分有關。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澳洲所有的一切大事小事、好事壞事,來源經常都是一樣的 5 個字:「人少資源多」。
因為人少資源多,所以只要國際能源、原物料價格維持在一定水準,澳洲經濟水準與人均收入不會太差;也因為人少資源多,所以地大物博的澳洲,人力相對稀缺,澳洲企業更願意、也更有本錢用較高的薪資水準、較好的福利,吸引來自各方的移民,從事本地人力不足、或不願做的工作──近幾年在臺灣,從年輕人紛紛到澳洲打工度假或當「台勞」從事基層工作存第一桶金;到勞權意識高漲時,不少人拿澳洲的案例當「典範」,其實都與此有關。
但也因為「天生條件好」加上「辛苦工作全外包」,澳洲在「勞權天堂」的表象背後,本地勞工和大型機構、尤其政府公家機構的低效率,也是有目共睹的,說也說不完:
隨便舉一例: 2018 年 10 月某周末,因為雪梨地區下雨降溫,造成隔周一有多位火車司機賴床起不來,因而大量請病假,造成雪梨火車大量減班,火車系統近乎癱瘓。(新聞來源)
在澳洲,這樣的「悠閒」氣氛,基本上普遍瀰漫在新移民、基層勞工以外的所有本地族群中,甚至成為人生哲學。而政府官員脫下西裝也是老百姓,當然也就無法期待官員們能有效率到哪裡。
舉例來說,還記得幾個月前震驚全世界的澳洲森林大火嗎? 2019 年 12 月初,面對 20 年來最大的火災已延燒 4 個月,火勢難獲控制、撲滅遙遙無期,甚至已造成兩位消防員殉職時,澳洲總理竟然還是按照自己規劃的行程度假去了。而代理總理面對輿論砲轟,拋出的回應則是:「每個人都有休假的權利。(澳洲總理)莫里森很努力,今年為澳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姑且不論誰對誰錯,從上面舉的兩個例子,相信大家應該可以大致理解澳洲從政府官員到一般民眾,面對「大眾權益」與「自身權益」之間的取捨邏輯和其背景,與我們習慣的台灣社會,顯然有著一些差距。(這裡補充一點,高效率高智商的政府官員去哪了?不可能沒有吧!答曰:ATO 澳洲國稅局。政府所有事情都可以擺爛,但收稅絕對是正經八百的高效率)
澳洲「佛系防疫」時間表(0123-0201):政府基本零作為
有著國難當前還能放心出國去度假的總指揮,加上各大機關長期以來力行「悠閒為上」的積習,不難想見這次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澳洲政府會有什麼樣的處理。(全球目前疫情可參考:《換日線》新冠肺炎數位專輯)
果然毫無意外:在疫情爆發初期到中期,澳洲政府還是力行「佛系辦公」的哲學,偶而「抄抄美國政府的作業」。以下就回放一下這幾個月來,澳洲政府的「佛系防疫大作戰」時間表:
1 月 23 日 - 1 月 24 日
凌晨,中國武漢宣布封城,關閉所有交通要道。
但澳洲政府此刻顯然還沒意識到「封城」是什麼概念,也沒有意識到封城前後有多少來自中國武漢的旅客入境澳洲。武漢封城前一刻起飛前往雪梨的 MU749 航班,隔天照常降落雪梨。
「佛系政府」雖有派員在機場等著,監測該航班所有人的體溫後才放行,但機場大廳除了該班飛機上的乘客外,包括媒體記者、出入旅客無人戴口罩,一切仍彷彿天下太平。
機場大廳除了該班飛機上的乘客外,包括媒體記者、出入旅客無人戴口罩,一切仍彷彿天下太平。圖/喇叭 提供
而「農曆年節前武漢封城」這件事情有多嚴重,多數澳洲當地非華人族群,也完全無感──至少當我說給周遭所有白人朋友聽時,每個人都覺得這哪有什麼?直到我換個說法:「就像平安夜前一天,(政府為了控制疫情)都不准你出門了,通通只能關家裡。」朋友們才勉強感覺到「那這疫情好像不簡單」。  
當天,台灣政府宣布開始管制口罩出口、隔日宣布提高防疫層級。澳洲「佛系政府」治下,每個城市的農曆新年慶祝活動繼續佈置、如期舉行。
澳洲「佛系政府」治下,每個城市的農曆新年慶祝活動繼續佈置、如期舉行。圖/喇叭 提供
1 月 25 日
中國政府宣布取消所有的團體出境旅遊。
晚上,澳洲「佛系政府」直播開記者會,宣布 1 月 23 日降落雪梨的 MU749 航班上,其中兩位乘客確診武漢肺炎。整場記者會下來,簡單意思就是:這兩人控制住了、隔離了,大家不要驚慌。
等等!那 1 月 23 日當天在雪梨機場,塞著滿滿過年出遊的旅客、記者、空服人員、地勤人員怎麼辦?是不是要自主隔離?要不要就醫檢查?有沒有追蹤或通報機制?
對不起,一切完全沒有交代,也未見任何後續處理。
「佛系防疫」絕非浪得虛名。
1 月 26 日
澳洲國慶,全國各地「舞照跳、馬照跑」,慶祝煙火大小派對遊行演唱會,樣樣都沒少。
但也就在這時間,蝗蟲掠食般的景象開始在澳洲出現了──全澳洲所有能買到的防護衣、口罩、消毒液,開始被數以萬計的大量收購。澳洲海關無法可管。於是在中國航空公司的「協助」、中國海關的「默許」之下,這些醫療物資就這樣被成箱成箱地運到中國。
澳洲口罩價格瞬間飆升,一日五市。這現象事實上不只在澳洲發生,而是在全世界 70% 的國家發生。除了已經管制出口的台灣以外,大概全世界各大城市的藥房前面,都貼上了「口罩缺貨」。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中國網友痛罵台灣政府」、「名人罵『狗官無良』引爆論戰」、「藝人老公赴日蒐購一萬個口罩」⋯⋯總之台灣內部吵成一片的同時,至少多數人還是有口罩買的,這裡就不多講了。
此時中國黑市,醫用藍口罩一個已漲到約 15 元新台幣。 1 月 24  日最後一波陸客團體入境,回程大約是兩周後,加上之前入境團隊的返程航班,這段期間尚在澳洲當地的團體陸客,頓時成為「代購囤貨大隊」。每天都有無數的醫療用品,在澳洲各大機場等著被運到中國。
每天都有無數的醫療用品,在全球各大機場等著被運到中國。圖/喇叭 提供
1 月 24 日起短短 14 天內,澳洲境內各大城市的口罩、防護服,幾乎被搜括得乾乾淨淨。只剩下零星在網路上販賣的,一盒 10 個要價折合 4000 元新台幣的 N95 口罩。
面對防疫相關醫療用品的瞬間大量流失,「佛系政府」依然沒有任何作為,甚是輕鬆寫意。
1 月 31 日— 2 月 1 日
1月 31 日美國政府宣布:「有 14 天內中國旅遊史的旅客,禁止入境美國。」
澳洲政府直接照抄之,宣布除公民、綠卡持有者外, 14 天內有中國旅遊史的人一律禁止入境。
澳洲「佛系防疫」時間表二(0201—0228):規避禁令「曲線返澳」竟有獎金
接下來到一直現在,澳洲政府從聯邦到地方,沒有設立因應疫情的統一指揮部,各單位各自發布自己的相關規定。
疫情多嚴重?留學生開不開學?能不能入境? 本地學生如期上學嗎? 14 天去過哪會被限制入境?⋯⋯種種隨疫情擴散立即面臨的問題,在澳洲從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部門做統整規劃因應與對外說明。
在沒有統一規範、各自為政下,澳洲許多大學「缺錢缺到各出奇招」,甚至宣布留學生「流浪」後成功入境有獎金,以此方式規避入境管制。(詳見:〈澳洲為抗疫頒「入境禁令」,各大學出奇招,補助學生「曲線返澳」〉一文)
然後第一波從中國出發、流浪地球 14 天後「曲線返澳」的留學生們,竟然也就這樣成功入境了。結果,在這批留學生中出現了確診病例。
「台灣、香港、澳門算疫區嗎?能入境嗎?需要隔離嗎?」澳洲政府沒有統一說法,大家只能每天追著新聞跑。赴澳台灣人社團裡大家彼此取暖之餘、各種真假消息也滿天亂飛。
澳洲政府這段時間唯一做的事,就是「抄了美國的作業」後,不斷地延長中國旅遊史入境的限制。然後包機撤僑,派了專機把旅中澳洲人送到聖誕島去隔離。
2 月 16 日,全澳累計有 15 名患者確診, 8 例恢復。這些人去過哪?有什麼接觸史?政府有沒有相應措施?從來都沒有統一的說法,想了解的人自己去拼湊。
病毒從來不躺,而是用跑的、用飛的。 2 月的後兩周,新冠病毒不斷地向世界各地擴散,各國確診病例紛紛增加,但佛系政府仍然「躺得好好的」。除了每週定期宣布「延長中國旅遊史禁令」,讓我們知道「政府應該還沒倒」之外,沒有任何進一步的因應作為。
當地人仍普遍對疫情無感,甚至戲謔嘲笑
有時候看一些災難片電影,總是會有點不屑地罵編劇,「這世界上怎麼有可能會有這麼麻木不仁、反應遲鈍的政府?」現在想想,這些編劇可能是澳洲人,或者是比較了解澳洲政府的人。
在這裡一定要額外提一下,澳洲人民此時仍普遍對疫情無感,甚至有許多當地網友在論壇上嘲笑台灣、新加坡、香港、韓國民眾去超市搶購口罩、衛生紙等物資的行為。
「亞洲人到底有幾個屁股?要這麼多衛生紙。」這是我白人同事在午飯時看完手機新聞後,親口對我說的話。
到了 2 月 28 日,澳洲總理終於宣布「啟動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健康應急方案,全面升級國家防護」。
看新聞標題這樣寫,我感動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躺累了,終於要坐起來做事了嗎?
但一看詳細新聞內容:等等,國家防護的緊急方案?除了再次延長中國旅行史禁令,怎麼好像全都是空話,什麼新措施都沒公布?
接下來的劇情發展,更讓人瞠目結舌。
澳洲「佛系防疫」時間表(0229 - 0303):50 萬人大遊行照常舉辦
是的,你沒有看錯。在病毒從亞洲擴散到歐洲、中東,各地疫情極劇升溫的情況下,一年一度南半球最大的同志大遊行,還是在澳洲雪梨如期舉辦, 50 萬人擠爆現場大街小巷,當中更 99% 的人都沒有戴口罩!  
澳洲政府在前一天,才剛由總理親口宣布「啟動緊急方案,全面升級國家防護」,第二天就讓 50 萬人照常上街大遊行。這樣的「神操作」,不僅是重重「打臉」了我們對防疫上所有的認知,還把臉按在地上磨擦啊!(在此補充聲明,我對同志完全沒有歧視,批評的是各國疫情嚴峻時期,政府竟仍對群聚感染風險極高的活動完全無配套無處置)
另外千萬別忘了,澳洲向來是背包客的天堂,也是著名的打工度假勝地。但這些高居廟堂的佛系官員,我猜他們都沒去過、也不知道澳洲多數背包客棧的環境──每戶多間,一間 8 人、 4 個上下舖,共用一個廁所; 20 多人共用一個起居室、廚房冰箱,是標準配備。各種合法 / 非法的民宿、農場、工寮,多位陌生人共用寢室、衛浴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再加上背包客經常「來無影去無蹤」、居無定所,地址永遠不會是最新的,更是難以追蹤──更不用提,澳洲政府到目前為止根本沒有任何追蹤。
為讀者簡單整理到目前為止的落落長資訊:澳洲政府從疫情在中國武漢爆發,直到 2 月底為止,整整一個多月下來,只有 1 月底 2 月初的一項預防性作為──禁止中國旅客與中國旅遊史者入境。(而且還大開了「曲線入境」的後門)
換言之,在這樣漏洞百出、毫無章法的「佛系防疫」下,要能成功抵抗新冠病毒,依靠的基本上就只有運氣而已──若是哪天好運用盡,就是全民一起買單。
2020 年 3 月 1 日,就在 50 萬人大遊行的隔天,「帳單」還真的來了。 
是的,就是這麼諷刺,就在澳洲政府宣布升級防疫、接著雪梨 50 萬人大遊行的隔日,西澳大利亞第一名新冠病毒的死亡案例出現;雪梨所在的新南威爾斯州,新增一名確診案例。
同一時間,一名美容師從伊朗返回澳洲黃金海岸,因身體不適就醫後確診。回國後就醫前,她曾在大賣場幫 40 位顧客,各別做過 15 分鐘的美容。昆士蘭政府現在正「急尋」同班(卡塔爾航空 QR 908 航班)乘客、還有去過賣場的客人。
澳洲政府並發新聞稿,要有接觸史的客人、曾逛過大賣場的人「不要驚慌」。但看到新聞的我,同時間看到了他國某案例的確診通告——該患者在公車上與傳染源有 16 秒無口罩的近距離接觸。澳洲政府這「 15 分鐘接觸」的不要驚慌,讓我特別驚慌。
亡羊補牢,為時「已晚」:民眾恐慌一次爆發
到了這時,澳洲當地人似乎突然驚醒,原本悠閒自適的氣氛轉瞬一變,成為瀰漫各大城市的恐慌:
3 月 1 日開始,所有人像是約好一般,起身拍拍被政府撒滿臉的灰,拿好購物袋出門去超市──
這天起,澳洲所有的好事多(Costco)等量販大賣場都遭到瘋狂搶購。澳洲各地的超市,衛生紙、水、保久食物,也被當地消費者搶購一空。距離澳洲人嘲笑亞洲人「無知的搶購」,不過相差兩周的時間。
澳洲各地的超市,衛生紙、水、保久食物,也被當地消費者搶購一空。圖/喇叭 提供
在 3 月 3 日的今天,人在雪梨的我,只想唱一句張學友的《吻別》:「我已經看見,一齣悲劇正上演⋯⋯。」
澳洲政府至今,還是只禁止有中國旅遊史、新增有伊朗旅遊史的旅客入境——直到今日,近期同樣爆出嚴重疫情的韓國、日本旅行團,仍依然在澳洲各地趴趴走。同時間,澳洲已出現第一例無旅遊旅史的本土感染確診案例。
此外,還記得前面提到的「大學補助留學生曲線返澳」嗎?這天,布里斯本確診了一位途徑杜拜、「曲線入境」澳洲的中國留學生。
而當澳洲民眾現在紛紛緊張地尋找口罩自保時,在全澳洲境內,已買不到任何合理價格的口罩了。(原因很簡單,文章前面寫了)網路上,也只剩下少數雜牌、不知有無效用的口罩在販售。至於真品的 N95  ,現在價格再度翻倍, 10 個要價約 8000 元新台幣。(此時中國黑市的醫用藍口罩,一個 40 元新台幣)
直到 3 月 3 日的此刻,澳洲衛生防護主要委員會(AHPCC)才開始正式「討論」新的防疫措施,例如禁止大型群眾集會、關閉學校和托兒機構等。
對比之下,台灣政府從 1 月到現在的防疫表現,相信大家有目共睹。台灣和澳洲政府動員的程度差異,基本上用一個是挑燈夜戰、上緊發條的考生;另一個則是滑著手機、躺在床上,還在想考試到底是幾月幾號來著的考生來形容,應不為過。
在這樣的「佛系防疫」下,澳洲截至目前( 3 月 3 日)為止的確診病例(陸續公布 29 例)、死亡人數( 1 例),卻似乎如幸運女神眷顧般地相對不高。
但接下來,澳洲政府的運氣到底還能不能這麼好? 2 月 29 日 50 萬人無口罩的封街大遊行大活動,蝴蝶的翅膀拍了幾下?相信 14 天以內就有答案。目前仍居住在澳洲的我,只能「剉咧等」。
唉,先別聊這些了 ,「no worries mate ,今晚喝點啤酒,明天依舊是陽光燦爛的美好日子。」
天佑澳大利亞。
移民觀察:澳洲政府荒腔走板的「佛系防疫」全記錄|喇叭/我聽你在喇叭|換日線 https://bit.ly/3H4GzPL
-------------------------------------------
定居英國 10 年,新型冠狀病毒讓我感受到意想不到的「文化衝擊」
讀者太太/英國職場放大鏡
2020/02/26
定居英國 10 年,新型冠狀病毒讓我感受到意想不到的「文化衝擊」
第一次和他們提這件事,他們以為我在開玩笑,還問我是不是看太多專門報道聳動新聞的八卦小報,才這麼緊張兮兮,直到我給他們看了幾則有公信力的新聞,分享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速度有多快後,他們才意識到事情比他們想像的嚴重。
我在英國住了 10 年,一直覺得自己非常適應英國文化,也順利融入同事全是英國人的職場,過著一天 24 小時説英文全英式生活,殊不知一場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防疫大作戰,讓我再次深深體會到我和英國人還是有許多根深蒂固的不同,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竟然在我定居英國 10 年、成為英國公民後再次出現。
春節前看到武漢被封城的消息,身為經歷過 SARS 的臺灣人,我的「防疫神經」馬上開啟。當時(2020年1月23日),中國官方記錄的新型冠狀病毒死亡人數在大陸境内還只有 17幾位,確診人數也才 628多人,但我無法信任這個官方數字。因為 17 年前 SARS 爆發時我不僅人在中國,還在上海的報社工作,親眼看到中共政府發給所有媒體的「報導非典相關新聞規範」,儘管已經是 2003 年的陳年舊事,但這樣的經歷,還是讓我對中國作為一個一黨專政的共產國家,其資訊的公開度與透明度感到存疑,讓我對疫情多留了一份心。(全球目前疫情可參考:《換日線》新冠肺炎數位專輯)
連駕駛撤僑專車的巴士司機,都沒有一位有戴上口罩
同時我也想知道,沒有經歷過 SARS 的英國人,對這個新病毒的反應是如何,於是我先問了在醫院工作的妯娌,有沒有接到需要多做防護的相關指示,沒想到她只是淡定地說:「我們都是聽 WHO,他們沒有發布任何緊急措施,所以我們也不會採取任何行動。」
我心想:在醫院工作算高風險吧!但如果她都這樣一派輕鬆,我也不用為她擔心。
過了幾天,傳來更多其他國家有確診案例的消息,其中病例最多的就是日本、韓國,於是我提醒當時即將要去日本出差的兩位英國同事,如果搭飛機、搭地鐵或去人多的地方時,最好戴一下口罩保護自己,而且記得要勤洗手,因為即使日本不像中國有那麼嚴重的疫情,每天也是不斷有確診人數在增加。
第一次和他們提這件事,他們以為我在開玩笑,還問我是不是看太多專門報道聳動新聞的八卦小報,才這麼緊張兮兮,直到我給他們看了幾則有公信力的新聞,分享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速度有多快後,他們才意識到事情比他們想像的嚴重。
隔天,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宣布停飛所有直飛中國的航班,平常專門幫我們訂國際機票的辦公室經理把旅行社發出的提醒轉發給我們,同事們終於同意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圖/Shutterstock
擔心歸擔心,英國人的防疫觀念和我們亞洲人還是有很大的不同。譬如戴口罩這件事,在歐洲人的眼中,是一件非常不普遍的事,因為他們覺得,口罩是給病入膏肓的人戴的,在公共場合戴口罩,很容易引人注目,和目前在臺灣不戴口罩出門才會引人注目的情況剛好相反。 
除了民眾普遍沒有戴口罩的習慣,英國政府所推廣的衛教宣導短片中,也不主張民眾戴口罩,而是宣導以打噴嚏或咳嗽時遮住口鼻以及常洗手作為主要的防疫方法。因為英國醫療體系公認,戴口罩的防疫效果有限,不能阻絕病毒透過眼睛傳染的可能性,而且如果沒有勤換口罩,反而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英國人不喜歡戴口罩的最經典例子,應該算是上個月(2020 年 1 月)31 日英國政府把滯留在武漢的英國公民以専機接回,卻被媒體報導,駕駛撤僑專車的巴士司機沒有一位有戴上口罩。
媒體詢問巴士公司,巴士公司直接把球踢給政府,而政府的理由是:「高危險的僑民自己都戴了口罩,我們健康人不用戴就被保護到了。」乍聽之下或許有道理,但請看一旁包得嚴實的醫護人員,人家不也是健康人嗎?怎麼包得像肉粽一樣?
還好在輿論的壓力下,英格蘭公共健康協會(Public Health England)最後才表示,所有司機都會在家自我隔離 14 天,以保護其他「健康人」的安全,而所有載過這批僑民的巴士,也會進行軍事級的消毒,以確保以後搭載其他乘客不會造成疑慮。
「勇敢」的人還不只司機伯伯,媒體還發現第一批 83 位從武漢撤回的公民──從専機落地,就得到工作人員熱情的「握手」歡迎,而且是沒有戴手套的「裸握」,而且注意看,其中一位工作人員也是連口罩都沒戴,不知道該說他們是勇氣可嘉,還是真的太不想戴口罩了。
反觀在差不多時間點把本國僑民接回國的其他國家,如日本,除了派出 20 台救護車在機場嚴正以待,所有工作人員也是包緊緊口罩戴牢牢;韓國更是派了消毒車來回撒消毒水好幾次,除了幫撤僑專車開路時撒一遍,專車走完也不忘再補撒一次,確保這條路上的病毒都死光光。如此大陣仗「迎接」僑民的做法,對照之下除了能充分顯示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或許也能歸結於英國人畢竟沒有經過 SARS 的「薰陶」,對這類病毒的危機意識還是比較低,許多英國人甚至覺得新型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是大同小異的。
為何受感染者不介意被媒體曝光?
英國和全世界各個國家一樣,對受感染者秉持不透露個資的原則,從 1 月 31 日英國出現第一、第二名確診病例,只透露他們是來英國旅遊的中國人,以及目前在哪間醫院治療。直到 2 月初出現一位「超級傳播者」,一開始也是只透露他所在的城市是布萊頓(Brighton)。英國小報《太陽報》為了解釋這位仁兄如何把他從新加坡帶回來的「禮物」,一路「分送」給他的親朋好友,特別製作了一張地圖,鉅細彌遺地說明他的病毒散佈史。從圖中可以看出,他在 1 月 24 號參加完研討會後,直接從新加坡飛到法國的滑雪度假村和朋友會合,在那裡待了 4 天後,1 月 28 日再搭廉航 EasyJet 從日內瓦飛回英國,結果在 2 月 2 號發病,2 月 6 號確診。
圖/網路共享資源
他一被確診後,和他有接觸史的其他患者紛紛在法國、西班牙和英國也被確診,其中有一位 9 歲男童去過的學校還因此宣布關閉,而和他一起搭乘 EasyJet 同班機的乘客,被正在被航空公司密切追蹤中。而被他傳染的 11 人中,其中有 2 人是在 Brighton 的一間診所工作,結果整間診所被迫關門,除了工作人員被迫隔離,最近有去那裡看過病的人也人人自危,被呼籲如果有癥狀出現要自我隔離。
這則報道中雖然沒有透露超級傳播者的姓名,但卻已經透露了他工作的公司名字,以及被他感染的友人姓名。當下我覺得非常驚訝,心裡暗自揣測英國不愧是八卦小報的發源地,連這種資訊也挖得出來。
但讓我更意外的是,這名將病毒傳給其他 11 個人的「超級傳播者」,竟然在隔天親自發出聲明,說他非常關心這 11 位因為他而受感染的確診病患,BBC 也在報導中曝光了他的全名與照片,並在另一篇報導中以樹狀圖呈現他將病毒傳給其他人的途徑。2 月 12 日,不只媒體,連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 英國國家健康服務)更在網站上證實,「超級傳播者」Steve Walsh 已經被成功治療並且出院,這下我終於了解,原來這位超級傳播者並不介意自己的個資曝光。
Steve Walsh 甚至接受《Evening Standard》的採訪,公開表達他對 NHS 和治療他的醫護人員的感謝,並表示他很高興自己現在可以回到家和家人團聚,完全打破我過去對感染者必須低調的刻板印象。我想,這或許和英國媒體從一開始報道超級傳播者的新聞時,就不斷強調這不是他本人的錯。因為他是在沒有發病、不知情的情況下將病毒傳播出去,而且媒體還引用專家的話,釐清許多人對超級傳播者的錯誤迷思,目的就是不讓社會大眾對他產生汙名化(stigmatization)。
事實也證明,英國社會對於受病毒感染者大多冷靜以待,住在僑民隔離區附近的民眾甚至在第一批僑民抵達當天獻上蛋糕與小禮物歡迎他們,充分展現了同理心。
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正在世界各地不斷擴大中,英國也從 1 月底發現第一個確診病例後,到目前(截稿日 2 月 24 日)已累計有 13 名確診案例。第一次接觸到這類病毒在本國傳播開來的英國人,部分已建立了關於防疫的常識,對自我隔離也不像最初聽到時那麽抗拒,而我則是見識到另一種非亞洲式的防疫,包括沒有英國人在搶口罩(但因為許多中國人大肆搶購,英國還是出現口罩荒)、對待受感染者少點恐懼、多點同理心等。
有幸在英國目睹當地人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反應,真的讓我上了寶貴的一課,無論在一個國家待多久、適應得有多好,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其實還是還是或多或少存在。而我們作為世界公民,能做的就是以開放的心胸試著去理解和自己不同的觀念,畢竟在不同文化的磨合下,社會才會變得更多元也更進步
定居英國 10 年,新型冠狀病毒讓我感受到意想不到的「文化衝擊」|讀者太太/英國職場放大鏡|換日線 https://bit.ly/34b2lmH
----------------------------------
笑死!日本議員模擬『中國滲透日本議會』的下場~ 語言包放大絕 全開
https://fb.watch/aNCtm-HBYz/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