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20年來最嚴重稻米短缺 印度人為造成
2023/11/08 07:14
  全球20年來最嚴重稻米短缺 印度人為造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69RDqx
印度的稻米出口禁令正在全球市場產生影響,如果發展中國家買不起或無法獲得米,就會威脅到糧食安全。(路透)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稻米是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重要主食,目前全球正面臨20年來最嚴重的短缺,主要原因是印度出口禁令造成。
印度的稻米出口禁令正在全球市場產生影響,如果發展中國家買不起或無法獲得米,就會威脅到糧食安全。負責政策和政府事務的副總裁彼得·巴赫曼(Peter Bachmann) 告訴CNBC:目前唯一的短缺實際上是印度的普通、白色、長粒、劣質米,他們將這些米運往非洲和東南亞的許多國家。當他們實施禁令時,對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最嚴重、也是最先受其害。
印度於2022年9月禁止碎米出口,並對部分米品種徵收20%的出口關稅。隨後,2023年7月,印度禁止出口普通白長粒米。
ClimateAI 營運和策略副總裁Will Fletter告訴 CNBC:印度是一個嚴重遭受糧食不安全問題的國家,因此人們希望確保國內稻米等主食的供應充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需要權衡。
印度米出口占市場40%,因此任何出口禁令都會迅速影響全球價格。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的數據,米價飆升15%至20%,達到近12年來的最高水準。全球20年來最嚴重稻米短缺 印度人為造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69RDqx


全球糧價去年大漲 有紀錄來最高
2023/01/07 08:03
 全球糧價去年大漲 有紀錄來最高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QlMp4Q
  2022年12月全球食品價格連續第9個月下跌,但與上一年相比上漲超過14%,達到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平。(路透)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聯合國糧食機構週五(6日)表示,2022年12月全球食品價格連續第9個月下跌,但與上一年相比上漲超過14%,達到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的食品價格指數跟踪全球貿易量最大的食品的國際價格,12月平均132點,而去年11月修正後為135.00點,先前預估為135.7點。2022年全年,基準指數平均為143.7點,比2021年上漲18點或14.3%,是1990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糧農組織表示,12月份該指數的下跌是由於國際植物油價格大幅下跌,以及穀物和肉類價格下跌,但糖和乳製品價格略有上漲
 去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由於擔心黑海貿易中斷,食品價格飆升。糧農組織去年表示,2022年的糧食進口成本將導致最貧窮國家減少運輸量。
全球糧價去年大漲 有紀錄來最高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QlMp4Q


糧食大戰!20多國祭出口禁令 中國缺糧又缺德
2022/05/29 15:13
糧食大戰!20多國祭出口禁令 中國缺糧又缺德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wSGdsZ
俄烏戰醞釀出全球糧食危機完美風暴。(歐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讓全球糧食危機陷入深淵,各國掀起糧食保衛戰。根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最新數據,截至5月28日,全球有20多個國家實施糧食的出口限制令,包括埃及、阿根廷、印度、印尼、馬來西亞、伊朗和土耳其等國家,限制品項涵蓋小麥、玉米、麵粉、番茄、植物油、豆類、雞肉等,這些禁令持續推升全球糧食價格,加劇通膨隱憂。
由於俄烏戰,烏克蘭今年糧食恐大減50%,歐洲糧倉著火,蘊釀出糧食危機的完美風暴。IMF總裁喬治艾娃日前在達沃斯經濟論壇上示警,全球民眾能否以合理價格買到食品很令人擔憂。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官員也點出問題核心,他說,現在是完美風暴中的完美風暴,如果不開放烏克蘭敖德薩的港口,問題會惡化。
糧食危機引發各國糧食保衛戰,最新消息是,馬來西亞以該國境內供給不足為由,宣布自6月1日起停止雞隻出口;印度也在5月14日宣布暫停小麥出口禁令,一舉推高全球小麥價格。
根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最新數據,截至5月28日,全球有20多個國家實施糧食的出口限制令,包括埃及、阿根廷、印度、印尼、馬來西亞、伊朗、土耳其、哈薩克等國家,限制品項涵蓋小麥、玉米、麵粉、植物油、豆類、雞肉、糖等,伊朗還將番茄及洋蔥也列入出口管制名單。
中國手腳最快,缺糧又缺德。去年及今年都在全球搜刮糧食,去年中國以不到20%的世界人口,大量囤積了超過全球1半的玉米、白米等主要糧食。總計今年前4月砸了1642.4億人民幣(約台幣7390億元)買糧食,較去年同期增加21.5%。
對於被指控在全球囤糧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稱,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以不足全球9%的土地,實現了約佔世界4分之1的糧食產量,養活世界5分之1的人口,「對世界糧食安全有重大貢獻」,沒必要去國際市場囤積糧食。糧食大戰!20多國祭出口禁令 中國缺糧又缺德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wSGdsZ


中國的儲備糧制度,乙醇汽油技術以及肉類供應制度帶來的三道糧食安全防線,足夠給中國提供足夠的緩衝時間來栽種袁隆平的種子

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

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儲備達全球庫存一半以上
 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儲備達全球庫存一半以上 https://bit.ly/3epxep6
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儲備達全球庫存一半以上© 中央社 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儲備達全球庫存一半以上
(中央社台北25日電)日媒引述美國農業部統計報導,中國儲備的玉米等主要糧食庫存量達全球的一半以上。由於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有觀點因此認為,這是全球糧食價格走高和饑餓問題的原因之一。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22日發自中國東北地區遼寧省大連市的報導,在大連市,數量約310座的巨大圓筒在港口一字排開,這是國有糧食大型企業中糧集團所有的中國最大規模糧食倉庫(筒倉)。從國內外採購的大豆等都儲備在此處,透過鐵路或船舶運往全國各地。
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11月在記者會表示,中國的糧食庫存總量處於歷史高位, 其中小麥可滿足一年半的消費需求,糧食供應絕無問題
報導引述美國農業部的推算數據顯示,明年上半年(糧食年度,期末值),中國的糧食庫存在全球庫存量占比分別是玉米69%、白米60%、小麥51%,這些在過去10年都分別提高了20個百分點左右。中國持續大量存儲糧食的情況十分明顯。
另據中國海關總署數字,去年的食品進口額(不含飲料)達981億美元,10年內增加了4.6倍;今年1至9月也達2016年有可比較數據以來的最高點。5年當中,大豆、玉米、小麥的進口額猛增至2至12倍,積極從美國、巴西等國家進行採購,牛肉、豬肉、乳製品、水果類也增至2到5倍。
報導說,中國企業透過海外併購對進口發揮支撐作用,例如肉類加工大型企業萬洲國際今年6月收購了歐洲的同行企業,乳製品企業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則於2019年收購了紐西蘭大型乳製品企業。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推算,全球11月食品價格指數比1年前大約高了3成。對此,日本資源與糧食問題研究所代表柴田明夫認為中國大量儲備糧食是價格走高的原因之一。
報導說,由於國內生產跟不上,中國因此增加穀物等糧食的進口;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豬等飼料用需求擴大,需要外國優質農產品的消費者也在增加。
但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白米和小麥等糧食產量和農作物耕作面積在2015年以後觸頂回落。
熟悉中國農業的日本愛知大學名譽教授高橋五郎表示,「中國由於農地分散及汙染,生產效率不高。再加上農民向城市流動,糧食產量今後也難以成長」。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儲備達全球庫存一半以上 https://bit.ly/3epxep6
-------------------------
2005-2007年,全球糧食歉收,大概導致了全球千分之2的糧食缺口,主要集中在非洲,於是國際小麥價格就直接從291漲到了1334(單位:蒲爾/美分),翻了4倍多。
如果糧食真缺了1%,那全球糧價將漲到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這樣的一句名言:
「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國家,而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人類。」
為什麼我國要一直死死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任何理由都不得突破,這就是原因。
糧食這東西,可以多,甚至可以多的拿去餵豬,但絕對不能少,連千分之一都不能少。
今年越南的大米的確停止出口了,但那又怎樣。
中國的糧食安全,直接對標的是世界大戰級別,甚至是核戰爭級別,我們一直模擬的是在這種惡劣條件下如何保證中國人能吃上飯,從來就沒考慮過越南這種小國,真的沒他們什麼事。
中國國內的糧食價格,一直遠遠高於國際糧價,大概貴30~50%,但國家始終照單全收,從而確保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中國穀物的淨進口量,為每年0.15億噸左右,但中國每年的糧食產量,在6.6億噸左右。
進口糧的數量,真的是微不足道。
越南這種國家的大米,愛賣不賣,因為賣不賣都不會對中國造成什麼影響。
除此之外,中國還建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糧食儲備制度,成為了中國糧價的定海神針。
中國到底有多少糧食儲備是絕對的國家機密,我們並不清楚,但中國修建的糧食儲備倉庫,容量高達6.7億噸,簡易倉容量為2.4億噸。
而在2007年國際糧價飆升時,我國曾對國際炒家放話,中國糧食儲備有一億噸,足夠全國14億人吃上一年,並連綿不斷的拋儲,最終徹底擊潰了糧價多頭。
你以為國家儲備糧制度就是中國糧食安全的王炸麼?
你錯了,國家儲備糧別說王炸,連4個2都不算,頂多算4個3。
中國糧食安全領域真正的王炸,隱藏在水面之下。
中國糧食安全的第二道防線
國家儲備糧只是中國糧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足以應付日常的小狀況,比如說三四十個越南這樣的國家集體不出口大米,那就需要動用國家儲備糧平抑物價了。
但如果真爆發了世界大戰或者超級天災,極端情況下全球糧食產量是有可能減半還不止的,甚至可能持續多年。
那個時候,儲備糧制度就不夠用了,畢竟只是個常規手段。
中國必須多種糧食,種的糧食要遠遠超過最低需求,讓糧食多的吃不完,這樣才能在極端惡劣的情況下,依然保證中國人都有飯吃。
但問題來了,如果平時種的糧食遠遠超過需求,那在和平年代我們怎麼來處理這些糧食?
國家採用了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第一個出場的,就是乙醇汽油技術。
...
所謂乙醇汽油技術,就是把糧食和多種植物纖維一起發酵後釀成酒精,和汽油混合後當燃料。
...
簡單的說,就是讓你的車吃糧食。
...
這是一種非常奢侈的行為,不是說人類飽受糧食不足的威脅麼?怎麼能幹出這麼糟蹋糧食的事情。
但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說,這麼做非常划得來,乙醇汽油技術在和平年代可以消耗掉大量的多餘糧食,並降低中國對外界的原油依賴。
如果到了戰爭年代或極端天災,那立刻可以停掉這個技術,大家少燒點汽油,把珍貴的糧食拿出來吃。
截至2018年,中國已經在多個產糧大省做了乙醇汽油的試點。
...
這實質上就是一個超大型的國家儲備糧倉庫,到了極端情況時,你就知道這個制度,到底能救活多少人命了。
這算是中國糧食安全的第二道防線,但這依然不算什麼。
中國糧食安全的第三道防線
現在的中國早就度過了追求讓國民吃飽的階段了,現在追求的,是讓國民吃的好。
一斤大米,可以蒸出2~2.5斤米飯。
我不知道你每天能吃多少米飯,但我覺得一天能吃掉2斤米飯的,都會被人當豬看。
假設你每天吃2斤米飯,那你最多消耗掉1斤大米,這樣你一年消耗365斤大米,折合183公斤,換算過來是0.183噸。
一億人,一年會吃掉0.183億噸大米,14億人,吃掉2.562億噸。
而實際上根據2007年中國政府震懾國家炒家時的宣言,中國人一年可能只需要吃掉1億噸糧食就夠了。
不對啊,中國一年不是自產6.6億噸糧食麼,這怎麼3億都不到,這差距也太大了吧,是不是算錯了?
沒算錯,你之所以不吃糧食,是因為你吃了太多的肉。
肉吃撐了,自然對米飯不感興趣。
長期以來,國家有意識的增加中國人的肉類消耗,把大量的糧食做成飼料,轉化成肉類給中國人吃。
從糧到肉的轉化過程,損失了大量的能量,浪費了大量的糧食,但肉確實比糧好吃。
現在的中國,是一個農村人都吃肉吃到吐的國家。
城裡人吃菜,農村人吃肉,這就是目前的中國現狀。
為什麼印度在人均糧食產量只有中國一半的情況下仍然能大量出口糧食,而中國卻要大量進口糧食?
因為中國的人均肉類消費量是59公斤/年,接近歐美國家的水平,而印度的的人均肉類消費量僅為4.4公斤/年。
和平年代讓中國人吃大量的肉,不僅能提升中國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還能給極端年代預留大量的糧食安全儲備。
曾經的饑荒年代,中國人什麼都吃,連土都吃。
和珅說過:
「行之將死的人已經不是人了,還什麼麩糠啊,那是好東西。草根、樹皮、泥土,那都是可以吃的。」
...
既然快餓死的人為了活下去,連這些東西都願意吃,那在極端情況下中國斷掉肉類生產,把所有的飼料糧集中給居民供應,這又能救活多少人命?
難吃肯定是很難吃,但至少比餓死強太多了,熬過那幾年,一切都不是問題。
龐大的肉類供應,可以說是中國糧食安全隱藏起來的第三道防線。
所以別跟我談什麼中國人吃不吃的上糧,今天這情況離吃不上糧簡直差了十萬八千里。
你先讓貧困縣的農民吃不上肉再說吧,再不管管,一個個全胖成球了,各種肥胖病全來了。
中國糧食安全的終極王炸
中國糧食安全的明面防線是儲備糧制度,暗處的防線是乙醇汽油制度,隱藏的第三道防線是龐大的肉類供應。
但還有一個秘密的終極王炸是普通人永遠不知道的,那就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
你看到這可能納悶了,袁隆平我咋就不知道了,報紙上天天說,這是明擺著的事情啊,哪裡是秘密了?
那我問你一個問題,你吃過袁隆平的糧食麼?你每天去超市買米,有哪個牌子的大米說自己用的是袁隆平的種子?
報紙上天天夸袁隆平,打他的招牌出來,就算出於好奇心你也會買一點嘗嘗的,但為什麼沒有一個大米品牌這麼做?
因為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只追求產量,而不追求口感,一年三季,甚至一年四季,產量上了天,口味自然不咋地。
真正給普通人吃的米,是那種東北大米、泰國香米,這種大米口感一流,雖然產量低,價格貴,但消費者寧願買這種大米,畢竟一天也吃不了幾兩米。
所以中國只有很少一部分區域種了袁隆平的水稻,而且這些大米,普通人也不會去吃。
那問題又來了,既然中國不怎麼種袁隆平的水稻,為什麼中國和全世界都一直猛夸袁隆平,稱他解決了人類的吃飯問題。
很簡單,因為袁隆平的種子,產量就是高,他是真的解決了世界貧困人口的吃飯問題。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極度貧窮,很多中國人吃不上飯。
自1976年開始,全國推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到1988年全國一半的稻田都種上了袁隆平的水稻。
袁隆平是中國的大恩人,在那個困難年代,實打實的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
但是到了今天,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不超過8.542%,已經嚴重萎縮。
袁隆平的幾個最新成果,那些產量高上天的新品種,主要推廣地甚至都不是中國,而是非洲,種出來的糧食也不是給中國人吃的,而是給非洲人吃的。
所以感激袁隆平的聲音,才會從中國,擴散到全世界。
為什麼中國不種這些新品種?因為中國的糧食根本吃不完。
既然中國不種這些新品種,那為什麼國家如此重視袁隆平,頒給他這麼多榮譽?
因為袁隆平掌握的雜交水稻育種技術,是中國糧食安全的終極王炸。
這些高產種子,現在的確是給非洲用的,中國人用不著。
但真到了極端情況,中國糧食大幅減產,嚴重缺糧的時候,袁隆平的技術,就將派上大用場。
平時吃肉吃到吐的時候,你自然對袁隆平的高產雜交水稻不感興趣,因為口感不行。
但這些畢竟是水稻,裡面蘊含的能量是實打實的,是能讓你吃飽活命的。
真到了吃不上飯的年代,你就會知道,袁隆平給國家帶來的貢獻有多大。
極端情況下,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全國就可以立刻栽種袁隆平的高產作物,把那些經濟作物,低產量高口感作物全部換掉,從而大幅提升產量。
口感雖然差了點,但比飼料糧肯定好多了,比觀音土和樹皮更是強的沒譜了。
中國的儲備糧制度,乙醇汽油技術以及肉類供應制度帶來的三道糧食安全防線,足夠給中國提供足夠的緩衝時間來栽種袁隆平的種子。
雖然袁隆平的作物今天是在救非洲人的命,但到了極端情況下,救的就是中國人的命。
小小的一粒種子,讓中國用低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成本,憑空擁有了億噸級別以上的糧食隱形儲備,這就是袁隆平的功勞。
所以即便今天沒有一個中國人吃袁隆平的糧食,他依然是國家的大功臣。
袁隆平的種子,是中國糧食安全隱藏起來的終級王炸。
今天沒用這個王炸,是因為根本沒必要用。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國力和化肥
講到這裡,其實問題還有一個,既然我們今天沒有怎麼種袁隆平的新品種,那為什麼我們還有這麼多糧食,甚至已經多到了吃肉吃到吐的地步。
因為中國國力強盛了,大規模使用了化肥。
自建國以來,中國的糧食產量就一路攀升。
...
把總產量和單產及化肥產量放在一起,我們會看到更明顯的關係鏈。
...
中國的糧食增產,最大的功臣是化肥,甚至比袁隆平還要大。
1949年,中國的化肥使用量是0,而2008年是5239萬噸。
這龐大的化肥,帶來了農作物產量的突飛猛進,而中國之所以可以低成本的製造這麼多化肥,和中國工業能力的提升,有直接關係。
發達的工業,反哺了農業。
不斷提高的畝產,讓中國即便在不栽種袁隆平高產雜交水稻的基礎上,依然能夠吃得飽,甚至吃得好。
能上中國人餐桌的,最次也得是東北大米。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將來中國同時使用了化肥+高產雜交水稻,能爆發出多大的糧食產量。
世界根本不缺糧
歷史上,人類從來就沒缺過糧食,即便是災荒之年。
全球每年的糧食產量,能養活兩倍,甚至三倍的人,但這並不妨礙非洲有人餓死。
1942年中國大災荒,無數中國人餓死的同時,美國大兵在戰場上居然能喝上可樂,吃上冰淇淋。
在戰場條件下,生產一公斤冰激淋消耗的糧食,能讓十幾個中國災民活3天。
但中國災民死不死,和美國人有什麼關係呢?美國士兵是美國農民供養的,就算天天吃冰淇淋,也和中國人沒關係。
中國是中國的,美國是美國的,救你是情分,不救是本分。
所以今天的非洲人是否餓死,和美國人每天吃牛排吃到吐同時存在,雙方互不影響。
中國的糧食安全,只能靠中國自己,不能指望任何人,因為任何人都靠不住。
我很慶幸的是,中國也從來沒有指望過任何人,警惕心異常強烈,建立的國家糧食安全防線堪稱牢不可破。
生在這樣的國家,我很安心,我只擔心自己一不小心吃了太多肉,從不擔心自己吃不上飯,這些事情已經有人幫我操心好了。
除非五常之間爆發大規模熱戰,甚至是核戰爭,沒有任何東西能動搖中國的糧食安全。
越南那樣的小國,出口的那點糧食,就算放大100倍,都不足給中國糧食安全撓癢。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lvogn6b.html
------------------------------
中國近期大量在國際搜刮糧食,進而使全球糧價、物價上漲。(Pexels/攝影師:icon0.com)
中國以不到全球20%人口卻囤積了全球過半的穀物儲量,導致全球物價急劇上漲並使更多國家陷入飢荒,除了大豆、玉米、小麥等穀物,中國在牛肉、豬肉、乳製品與水果等進口量也增長2至5倍,11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期高出約30%,日本學者分析可能原因包含中國土壤汙染使生產力降低、國內生產跟不上消費、缺糧恐會造成國人動亂。
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導,一開頭就直指,世界不到20%的人口設法儲存全球一半以上的穀物,導致全球物價急劇上漲,並使更多國家陷入飢荒,「而囤積正在中國發生」。中國國家糧食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11月時就於記者會中自爆,中國正將糧食庫存維持在歷史高位,「我們的小麥庫存可以滿足1年半的需求」強調糧食供應沒有任何問題。
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預測2022年上半年度,中國將擁有全球69%玉米儲量、60%水稻與51%小麥,而這也清楚表明中國的囤糧行徑。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中國2020年進口食品支持達981億美元,是10年前的4.6倍,2021年1至9月期間的進口食品也比2016年以來還要更多。統計顯示,過去5年中,中國從美國、巴西或其他供應國大舉採購,大豆、玉米和小麥進口量猛增2至12倍,牛肉、豬肉、乳製品及水果的進口量也同步增長2到5倍。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計算的食品價格指數11月比去年同期高出約30%,「中國的囤積行為的確是物價上漲原因之一」,東京北部栃木縣自然資源研究所所長分析,中國因為國內生產跟不上消費,因此正在進口更多的糧食和其他食品;愛知大學名譽教授高橋吾郎直指,由於農田的分散與土壤汙染,導致中國農業生產力低下。
據聯合國統計,2020年全球面臨飢餓的人口已超過7億,比5年前增加了超過1億人,高橋表示,雖然已發展國家作為全球的一份子要為饑荒負責,「但中國的責任更大,中國應要為解決糧食分配不均做出貢獻」。報導中還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今年數度對減少糧食浪費立法及對官員進行指導。
報導中更提及,50多歲的中國人歷經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期間下糧食短缺,習近平也曾直指「我們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記得飢餓」,綜觀歷史只要糧食短缺就會發生動亂,而這也是現在的中國促成因素。如今在中國與美國、澳洲關係逐漸惡化的情況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糧食不確定性,這可能會大大影響進口環境,也因此刺激中國囤糧行徑的原因。
物價上漲元凶是中國囤全球過半穀物 日學者分析3因素恐動搖國本 https://bit.ly/3JjWfjW
----------------------------------
糧食去哪了 日媒:陸儲備達全球庫存過半
中央社 2021.12.25
日媒引述美國農業部統計報導,中國儲備的玉米等主要糧食庫存量達全球的一半以上。圖/新華社
日媒引述美國農業部統計報導,中國儲備的玉米等主要糧食庫存量達全球的一半以上。圖/新華社
日媒引述美國農業部統計報導,中國儲備的玉米等主要糧食庫存量達全球的一半以上。由於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有觀點因此認為,這是全球糧食價格走高和饑餓問題的原因之一。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22日發自中國東北地區遼寧省大連市的報導,在大連市,數量約310座的巨大圓筒在港口一字排開,這是國有糧食大型企業中糧集團所有的中國最大規模糧食倉庫(筒倉)。從國內外採購的大豆等都儲備在此處,透過鐵路或船舶運往全國各地。
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11月在記者會表示,中國的糧食庫存總量處於歷史高位, 其中小麥可滿足一年半的消費需求,糧食供應絕無問題。
報導引述美國農業部的推算數據顯示,明年上半年(糧食年度,期末值),中國的糧食庫存在全球庫存量占比分別是玉米69%、白米60%、小麥51%,這些在過去10年都分別提高了20個百分點左右。中國持續大量存儲糧食的情況十分明顯。
另據中國海關總署數字,去年的食品進口額(不含飲料)達981億美元,10年內增加了4.6倍;今年1至9月也達2016年有可比較數據以來的最高點。5年當中,大豆、玉米、小麥的進口額猛增至2至12倍,積極從美國、巴西等國家進行採購,牛肉、豬肉、乳製品、水果類也增至2到5倍。
報導說,中國企業透過海外併購對進口發揮支撐作用,例如肉類加工大型企業萬洲國際今年6月收購了歐洲的同行企業,乳製品企業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則於2019年收購了紐西蘭大型乳製品企業。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推算,全球11月食品價格指數比1年前大約高了3成。對此,日本資源與糧食問題研究所代表柴田明夫認為中國大量儲備糧食是價格走高的原因之一。
報導說,由於國內生產跟不上,中國因此增加穀物等糧食的進口;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豬等飼料用需求擴大,需要外國優質農產品的消費者也在增加。
但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白米和小麥等糧食產量和農作物耕作面積在2015年以後觸頂回落。
熟悉中國農業的日本愛知大學名譽教授高橋五郎表示,「中國由於農地分散及汙染,生產效率不高。再加上農民向城市流動,糧食產量今後也難以成長」
糧食去哪了 日媒:陸儲備達全球庫存過半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3qmwKFX


公糧入住冷氣房 農糧署明年用IoT監控低溫倉儲
公糧入住冷氣房 農糧署明年用IoT監控低溫倉儲 - 農傳媒 https://bit.ly/3FucfNW
農糧署輔導西螺鎮農會設置稻穀乾燥中心及低溫筒倉。(圖片提供/農糧署)
農委會農糧署輔導農會設置低溫筒倉收儲公糧,至去年為止,已補助46家農會設置低溫筒倉設備,可儲存公糧容量超過9萬公噸。農糧署並建置「公糧筒倉監測管理系統」,希望整合各地公糧筒倉溫度及庫存資訊,導入物聯網(IoT)技術公糧管理,預計明年公糧業者低溫筒倉溫度資訊將可彙整連線,由農糧署遠端監控管理,確保公糧食品安全。
倉儲管理技術進步,以低溫筒倉收儲稻米具有低溫保存、自動化作業及成本效益高等優點,逐漸為國內外糧食業者應用。農糧署收購公糧會儲放農會及民營業者公糧倉庫,目前國內收儲於低溫筒倉的公糧稻穀數量約18至20萬公噸,以截至8月底公糧庫存83.9萬公噸比較,低溫筒倉公糧即占約5分之1至4分之1。
農糧署倉儲管理科長王欣俞表示,根據日本研究,稻米在攝氏15度低溫可儲存2年,但若是25度常溫環境只能儲存1年,以低溫方式收儲公糧稻穀有利維持稻米品質,還能增加公糧標售收益;依軍糧、學午糧、外銷用米不同糧別,一般低溫儲存公糧標售價格可比常溫公糧高2%以上,低溫儲存外銷用米價格甚至可比常溫公糧高4%以上。
推動公糧低溫儲放是農糧署近年重要公糧管理策略,農糧署分別於102年及107年訂定「低溫筒倉儲放公糧管理作業試行規範事項」及「低溫筒倉收儲公糧管理作業規範」作為管理依據,規範業者應設置測溫線,進行溫度監測、確保公糧品質。低溫筒倉溫度大約維持在15至18度之間。
王欣俞表示,農糧署近兩年建置完成「公糧筒倉監測管理系統」,導入IoT遠端管理技術,並從今年起提供筒倉溫度上傳及回報等系統優化功能,輔導公糧業者上傳筒倉溫度資訊、推動無紙化作業,預計明年筒倉溫度資訊可以正式上線,透過電腦及行動裝置監測管理,農糧署想掌握全國低溫筒倉儲存條件,確保公糧品質安全。
農糧署至去年為止,已補助46家農會設置低溫筒倉設備,可儲存公糧容量超過9萬公噸。(圖片提供/農糧署)公糧入住冷氣房 農糧署明年用IoT監控低溫倉儲 - 農傳媒 https://bit.ly/3FucfNW

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

筒倉儲存技術與倉庫儲存的不同和優勢
2017-11-28 由 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 發表于農業
筒倉儲存技術進入印度行業超過30年,但在早期發展很慢。首先使用於大豆行業,儲存壓榨前的大豆。隨後飼料加工行業,開始使用筒倉來儲存玉米。過去的十年前,水稻、麵粉加工行業也開始引入這項技術。但是,印度食品公司在2007年8月,實現了儲存650000噸小麥技術,這是印度筒倉儲存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在上一個十年,這項技術每年呈兩位數的增長。不僅研磨行業將他們的倉庫改造成筒倉,政府部門也定期提倡小麥的筒倉儲存項目。但是,儘管目前印度穀物(小麥、稻穀、玉米、大豆、大麥、豆類等)總產量超過2.5億噸,而目前已有的筒倉儲存能力不足300萬噸。這表明印度儲存行業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筒倉儲存與倉庫儲存相比,有哪些競爭性優勢?使用筒倉儲存技術需面臨哪些問題?請簡要介紹一下它的經濟效益?
筒倉儲存有多方面優勢,部分如下:
1、占地面積僅為倉庫儲存的1/4
2、穀物浪費相對最小
3、儲存的穀物質量更佳,因為採用了預清理、乾燥技術
4、儲存總成本降低
筒倉儲存是一門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技術,如果遵循正確的ROI會掌握得更好。投資筒倉儲存技術時必須考慮到以下幾點:
1、如果保存時間超過1個月,則必須對穀物進行乾燥處理(水分低於12%)。但如果保存少於1個月,則含水量可在13-14%。長時間保存高水分的穀物,不僅導致穀物感染,還會降低筒倉壁的質量。
2、倉庫很容易建造,但筒倉的建立則需要經驗。其它設備如升降機、鏈式輸送機也是筒倉儲存的一部分。
3、如果儲存要求低於10000噸,用倉庫儲存更划算;但如果超過10000噸,用筒倉儲存則更經濟。
4、倉庫儲存在卸載、裝載穀物時需要大量的人力,但筒倉儲存只需要幾個技術員就可以。
筒倉儲存與倉庫儲存的不同:
1、溫度測量系統。通過先進的穀物溫度測量系統,可持續對筒倉內部穀物溫度進行監控。穀物溫度的任何突然增加,系統會發現警告,及時作出通風、熏蒸、旋轉、冷卻等拯救措施。
2、通風系統。可對穀物進行定期通風,降低感染風險。
3、熏蒸系統。在熱帶氣溫如印度長期保存穀物,通風只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要想保證3-4個月儲存期穀物的質量,則可以對穀物進行熏蒸消毒
處理。
4、冷卻系統。長期保存穀物的另一種候選方案是採用冷卻技術,其可將穀物溫
度下降12-15℃。長期保存13-14%高水分玉米或白米時,更需要使用冷卻系統,因為通風、熏蒸技術並不足以保證穀物的質量。
5、隨著筒倉儲存技術需求的增加,全世界不同地理氣候地區工廠的建立,儲存
對象也包含了所有人物,迫切需要制定一份筒倉安全操作參數規則。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agriculture/gzgk5p8.html
---------------------------------------------

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

Doc1.doc (tari.gov.tw)

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

Doc1.doc (tari.gov.tw)


筒倉(英文:Silo)是一種用來儲藏散裝物料的設施,在農業和工業領域均有使用。農業筒倉可以用來儲存穀類和飼料。工業筒倉用來儲存煤炭、水泥、食鹽、食糖、碳煙、鋸末等散裝物料。
歷史
公元前700-650年間古希臘的穀倉形瓶
1900年的美國德克薩斯州筒倉
通過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8世紀的古希臘即有筒倉存在。英語中筒倉(英語:silo)一詞即來源於希臘語σιρός(siros),意為「存放穀物的坑」。[1][2][3]
第一個現代筒倉始建於1873年的美國伊利諾州,該筒倉為木質結構,用於儲存穀物
筒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2v4N6y
----------------------
立筒倉如何安全儲糧?
2017-01-13 由 糧油科技 發表于農業
立筒倉作為一種現代化的儲糧倉型,具有完備的糧食接收、發放、儲存、清理、稱重和自動控制功能。但立筒倉在長期儲糧管理過程中需要格外注意,防止倉頂糧食結露、結拱和變質發生。今天,我們聊一聊立筒倉如何安全儲糧!
糧情變化
溫度:糧堆中間各層的糧溫變化幅度明顯小於表上層及底層。一年中1、2月份糧溫最低,8、9月份糧溫最高。在裸露倉中緊貼筒壁的糧溫接近於倉溫,即接近於表層和底部的糧溫。越靠近外筒壁糧溫越高,距外筒壁2m以內的各層糧溫與筒倉群內部各倉的各層糧溫接近,糧溫分層也比較明顯,符合一般規律。
水分:由於散裝糧堆內部空氣的對流和濕熱擴散現象,容易造成表上層糧食水分增高,形成結露。筒倉散存糧食也不例外(尤其是通風死角處),冬季表現為表層糧食水分較高,夏季表現為上層糧食水分較高(一般在2m深以上,個別部位4m深水分也在13%以上)。然而,通過用深層扦樣器取樣和倒倉時從底部取樣檢測,發現4m深以下糧食水分一般保持在安全儲藏水分標準以內,其糧情比較穩定。
蟲害:筒倉儲糧害蟲一般在表上層密度較大。蟲源除入糧時隨糧入倉外,主要是受外界感染而形成。感染的主要途徑是通過上下糧食出人孔處的縫隙及機械設備與糧倉之間的通道,如減壓管、溜管、人孔等處。蟲種按發生的頻繁程度排列主要有米虱、扁谷盜、玉米象等。
儲糧管理
適時通風,降溫降水:冬季利用乾燥寒冷的氣候進行通風,並通透通徹底,將糧溫控制在10℃以下。冬季進行通風降溫,糧溫從下部向上逐漸降低(通風採取上吸式通風,冷風從底部進人倉內)。如果每年冬季都實施通風降溫,筒倉儲糧可保持常年低溫儲藏(表層和底層及靠近外筒壁的小部分糧食除外)。進入夏季,氣溫較高,則以密閉保溫為主,並結合防蟲治蟲。
定期噴灑防蟲線防止害蟲感染:對儲糧害蟲,堅持以防為主。當春季氣溫回升,儲糧害蟲開始活動時,定期(一般每半月一次)在糧食出入孔及機械設備與糧倉之間通道處用防蟲磷或敵敵畏噴灑防蟲線。只要預防得當,可做到一倉一年只熏蒸一次,甚至不熏蒸。
按時查糧:在日常管理中,按照《糧食儲藏技術規範》認真檢查糧情。筒倉糧堆較高,中下層水分較低,表上層水分高。每周檢測一次4米深以下的糧食水分、蟲害情況,每季度檢測一次中下層糧情。筒倉人孔處、中心減壓管附近、外筒壁處、星倉四個角是檢查水分和蟲害的重點部位。對檢查的數據逐層逐點與上周,乃至去年同期進行對比、分析,觀察是否有異常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定期放糧預防結拱:堅持定期對各倉的部分糧食進行自循環倒倉,一般每年冬季進行一次。定期放糧可有效地防止減壓管內糧食的板結;在放糧過程中取樣檢測底層糧食質量情況,以做到對全倉糧食心中有數;同時在倒倉中檢修機械運行情況。另外,每季度運轉一次機械設備,對其定期養護,以防鏽蝕,確保糧食出入庫工作順利進行。
結露的預防:預防採取冬通風,夏密閉,春秋保平衡措施。冬季利用乾冷空氣進行機械通風降溫、降水;夏季由於糧溫低,外溫高,主要是外結露,水源來自外界,因此應對各倉進行密閉,並採用相應隔熱措施;春秋兩季一般是白天熱,晚上涼,應選擇有利時機開動風機,平衡糧層溫度,儘量縮小糧層溫差,減少結露。
結露的處理:對已經出現的表上層糧食水分偏高問題,冬季利用機械通風在降溫的同時對糧面進行翻倒降水。其它季節如果不適合通風,則用生石灰吸濕降水。
環流熏蒸徹底殺蟲:筒倉熏蒸由於糧層厚,熏蒸氣體滲透困難,靠氣體自身擴散速度慢,難以達到殺蟲目的,因此在筒倉熏蒸中一般用環流熏蒸。可利用減壓管進行筒倉內環流熏蒸、通風降溫和除塵防爆。減壓管內環流熏蒸與一般的外環流熏蒸相比,氣密性好,節省人力,減輕勞動強度,縮短防化人員接觸毒氣的時間。在熏蒸殺蟲操作中要注意筒倉氣密性、藥劑的選擇和防止磷化氫氣體燃爆等有關問題。
立筒倉如何安全儲糧?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3N9f12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agriculture/xzbx3yq.html
-----------------------
筒倉(silo)是用來存放散裝糧食的設施,在農業上多用來貯存穀物或飼料,材質則以木頭或不鏽鋼為主,一位美國年輕建築師則突發奇想,買來一個舊穀倉改裝成溫馨小屋,以前裝糧食、現在拿來裝人!
建築師 Christoph Kaiser LLC 看上了一個 1955 年的不鏽鋼筒倉,擁有圓錐頂和瓦楞波浪桶壁,雖然結構相當堅固,但外表看起來還真是其貌不揚啊!這個充滿科技感的圖就是房屋的平面圖,Christoph Kaiser LLC 認為這次的改造重點就是把「家」的感覺帶進這個空間。
由於筒倉是圓柱狀,為了和這個環境條件達到共鳴,家具和裝潢大致依循原本的圓柱結構去延伸,例如玄關拉門、廚房櫃子、流理臺,甚至沙發也都是弧形,無法使用現成的公版家具雖然有點費事,但是最後譜出的協調感卻成功地營造出 Christoph Kaiser LLC 想要的家的感覺,不自覺產生想要住在裡面的期待心情。
除了屋子之外,門口小庭院也相當有意思,順著輪廓鋪上特別切割的石板,像個同心圓繞著屋子,再由外圍的弧形木籬笆環抱這個充滿「圓」元素的區域,如果可以飛上空來俯瞰,一定更能感受這個設計的有趣之處。
不讓貨櫃屋專美於前,老舊穀物筒倉改造溫馨小屋 https://bit.ly/3mxkbGH
SCAFCO 筒倉 - 捷南企業 https://bit.ly/3FF5NDC

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


TGS-G007.pdf (yam.org.tw)

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

TGS-G007.pdf (yam.org.tw)


26a98e7b-a378-4c98-ad83-f51fd7dc8094.pdf (tactri.gov.tw)

糧食大戰-糧食去哪了 日媒:中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兩成中國儲備達

26a98e7b-a378-4c98-ad83-f51fd7dc8094.pdf (tactri.gov.tw)


農糧署全球資訊網 >農糧法規


糧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關係–中國的糧食供應管理
糧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關係–中國的糧食供應管理 | IATP https://bit.ly/3EyXBnq
糧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關係–中國的糧食供應管理
Food security is national security for China and have large emergency grain reserves.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from KOREphotos
Minneapolis, May 5, 2011 — 今年二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宣布中國陷入"糧食危機,"原因是百年不遇的乾旱損傷了中國三分之一的麥田。 這條消息引起了國際媒體的關注。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國,每年產量約有1億1千5百萬噸,相當於國際小麥貿易額的總量。 中國目前的糧食進口量不高,但是,假如中國轉向全球市場出高價購買糧食來緩解因乾旱而引起的"糧食危機",糧價有可能急劇上升。
可是事實上, 即使在收成不好的情況下,中國在全球糧食市場也並不活躍,這要歸功於中國大量儲備糧食以應危機的政策中國視糧食安全為確保國家安全的戰略基礎,糧食儲備量屬於國家機密。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估算,中國大約有5千5百萬噸的儲備糧,同時有關方面認為中國還有3千萬噸的私有儲備糧。 這些儲備糧相當於中國正常年均收糧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因此,即便遇到乾旱或其他緊急情況,中國也有足夠的糧食來應對。 儲備糧政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國際市場動蕩對中國市場的影響,這對中國和其他國家都是很有益處的。 我們無法預測中國會不會因超常進口糧食而致使全球糧食供應紊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能力遠遠超出沒有後備糧的國家。
古老傳統
儲存糧食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代,舊約中記載,約瑟夫忠告法老要儲備多餘的糧食來應付饑荒。 而依據中國的歷史記載,古代帝國儲存糧食不僅是為了預防饑荒,而且也是為了能穩定糧價和鞏固民心。
中國一直都在儲備糧食以及以它一些食物,比如肉類和食用油,相比之下,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其他國家都已經放棄了這種明智的做法。 三十年前興起的新自由主義自由市場思想認為,農業產品和食物與其它非生活必需消費應一視同仁,不可區別對待。 大糧食企業並不喜歡儲備糧的存在, 他們用「有效市場假說」理論來掩飾他們的貪婪,聲稱儲備糧的存在影響了市場效率並且會導致市場扭曲。 上個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美國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而放棄了糧食儲備和其他一些管理方法。 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對很多國家施加壓力,促使他們拋售儲備糧並且減少了對農民的支援。 當2007全球糧價上漲時,自由市場體系切斷了這些食品進口國家的糧食命脈,直接導致轉年全球饑餓人口增加了1千萬。
幸運的是儲備糧的問題再次獲得多方面的關注。 今年五月法國20國集團(G-20)峰會將把儲備糧問題提上議程,與會者將討論儲備糧是否有助於解決全球饑餓人口增加問題。 西非國家正在考慮建立區域性儲備糧,亞洲國家正在進行米儲存,同時金磚四國(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在探索集體儲備的可能性。 然而經歷了上次糧食危機的美國迄今為止還在抵制這些建議。
但是這種狀況還是極有可能被改變的。 美國農業部本月初期報導,其玉米儲存量跌到了15年來的最低點,一旦遭遇自然災害,美國必將瀕臨嚴重玉米短缺。 一些主要的糧食出產國俄國,阿根廷和澳大利亞已經遭遇了自然災害,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使得全球糧食供應進一步緊縮。
中國的食品體系遠沒有達到完美,而且有時候中國的需求也的確會衝擊全球物價。 以大豆為例,儘管中國嚴格堅持糧食自給自足的政策,中國對大豆的大量需求仍必須依賴進口滿足。 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大豆進口商,使得大豆價格上漲,並導致拉丁美洲的大豆種植面積擴增
中國擁有22%的世界人口而只有9%的耕地面積,其滿足糧食需求,應付糧食危機的經驗是值得他國借鑒的。
在過去的三年中,更多的證據指明全球糧食系統越來越脆弱,越來越不穩定。 面臨這樣一個動蕩的糧食系統,其他國家應該認真考慮及借鑒中國"糧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的方針。糧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關係–中國的糧食供應管理 | IATP https://bit.ly/3EyXBnq


中國以不到20%的世界人口,卻大量囤積超過全球一半的主要糧食。圖為中國中儲糧集團位於天津港的穀倉。土壤污染、農民出走 中共大量收購囤積全球一半穀物 - 新唐人亞太電視台 https://bit.ly/3H2DoYG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日經新聞報導,中國以不到廿%的世界人口,卻大量囤積了超過全球一半的玉米、白米、小麥等主要糧食,日本資源與糧食問題研究所代表柴田明夫直言,中國囤積是全球糧食價格走高的原因之一;日本愛知大學名譽教授高橋五郎也坦言,針對全球饑荒現象,中國應貢獻於糧食分配不均問題的解決。
造成國際糧價走高
中國繼囤積半導體晶片後又囤積糧食,反映北京現正面臨糧食供給不確定性。中國和美國、澳洲關係惡化,可能劇烈改變進口環境,促使其提高糧食儲備。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十一月自爆,中國糧食庫存正維持在歷史高位,「我們小麥庫存可以滿足一年半的需求」。
報導引述美國農業部估算,迄二○二二年上半年,中國預計持有全球六十九%玉米庫存、六十%米庫存、五十一%小麥存量;這比過去十年大幅提高廿個百分點,反映中國持續大量囤積糧食。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其去年食品進口額(不含飲料)達九八一億美元,十年增四.六倍,今年一至九月食品進口達到二○一六年來最高點;過去五年,中國黃豆、玉米、小麥進口額激增兩倍至十二倍,牛肉、豬肉、乳製品、水果進口也增加兩倍至五倍。
聯合國估算,全球十一月食品價格指數年漲幅高達三成;去年世界住在饑荒肆虐地區的民眾有高達七億人,較五年前增加逾一億人。報導指出,中國正增加進口穀物等糧食,主因其國內生產無法跟上消費,以及農地生產率低。土壤污染、農民出走 中共大量收購囤積全球一半穀物 - 新唐人亞太電視台 https://bit.ly/3H2DoYG


聯合國:中國自稱脫貧 2022每人捐助額卻不到3毛
2023/04/01 17:54聯合國:中國自稱脫貧 2022每人捐助額卻不到3毛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M8xVFh
  衣索比亞等地糧食危機嚴峻,聯合國呼籲中國及富裕國家伸援手。(法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全球糧食危機嚴峻,許多民眾挨餓受凍,聯合國糧食計畫署無法籌到230億美元救急,署長畢斯利(David Beasley)點名中國自稱脫貧,又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去年平均每位中國人的捐助金額卻不到1美分(約台幣3毛),相較之下,美國人均捐助額則為22美元(約台幣668元),中國有道德義務多多提供關鍵協助。
 美聯社報導,聯合國糧食計畫署長畢斯利表示,如果沒有數十億美元來養活數百萬挨餓的民眾的,世界將在未來 12 到 18 個月內,看到大規模難民、不穩定的國家以及飢餓的兒童和成人。
 畢斯利說,非常擔心世界糧食計劃署今年無法籌集到所需的約 230 億美元,來幫助數百萬有需要的人,「如果我們能得到 40%,我會感到驚訝」。
 他呼籲點名中國應該率先站出來,因為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去年僅向世界糧食計劃署提供了 1100 萬美元。尤其,中國自稱脫貧成功,但與世界領先經濟體美國相比,中國去年人均捐助額不到 1 美分,而美國人均捐助則約 22 美元。
 畢斯利認為,中國應該參與多邊組織,並提供關鍵幫助,「他們有道德義務這樣做」。與此同時,在油價高漲下,海灣國家也可以做得更多,尤其是與東非、撒哈拉和中東其他地區國家有關係的穆斯林國家,應該增加捐款。
 畢斯利說明,世界糧食計劃署剛剛被迫削減 50% 的配給給阿富汗400 萬民眾,這些人現在正在敲開飢荒的大門。如果不小心處理的話,我們真的會看到人間煉獄。
 畢斯利強調,挨餓人口在 2022 年 2 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約 2.76 億,現在增加到 3.5 億,任何孩子都沒有理由餓死。
聯合國:中國自稱脫貧 2022每人捐助額卻不到3毛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M8xVF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