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研院染疫案,衛福部長陳時中今表示,目前都還在調查中;至於整起事件由誰負責,陳也表示,要看調查結果,不排除任何層級。(本報合成)
2021/12/13 09:45中研院染疫案誰負責? 陳時中:不排除任何層級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1P9Q1y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P3實驗室離職工作人員(案16816)日前確診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基因定序為感染Delta變異株,指揮中心和中研院積極展開調查,今再傳出個案疑未依規定經過3年訓練就進入P3實驗室操作,對此,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目前都還在調查中;至於整起事件由誰負責,陳也表示,要看調查結果,不排除任何層級。
陳時中今(13日)天出席立法院第10屆第4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會前接受媒體聯訪。對於中研院染疫事件,雖然疫情目前沒有擴大跡象,但也讓中研院相關人員訓練、SOP有無落實受到質疑。
針對是否有新進人員訓練不足就上工情形,陳時中說,目前中研院的相關狀況都還在調查當中,的確看起來是有SOP未落實的狀況。
媒體追問,外傳訓練不足是因為中研院人力不足,導致操作、防護衣穿脫等出問題。對此陳時中說,這仍待調查結果,「但是找不到人力,現在大家都有這樣的困難」他強調,陳時中強調「找到人力後,那就要訓練好!」
除了確診個案外,也傳出同實驗室研究人員在穿脫防護衣都沒有符合SOP流程,包括進實驗室都沒有穿鞋套。對此陳時中表示,目前持續調查中,會觀察錄影情況與當事人口述做比對。
至於整起事件由誰負責、如何懲處?陳時中表示,要看調查結果,不排除任何層級,「該誰負責、該懲處都依法來做。」目前有幾個方向,中央的部分會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第34條處分,另外內控部分,也會有相對內控機制行政處分。
中研院染疫案誰負責? 陳時中:不排除任何層級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1P9Q1y


中研院前助理未照SOP染疫?陳時中:懲處不排除任何層級
 新頭殼newtal2021/12/13 
中研院前助理未照SOP染疫?陳時中:懲處不排除任何層級 https://bit.ly/3GEtrk4
颱風蠢動!基宜雙北豪雨特報 17縣市強風大作
郭雪芙險被換角?曾遭導演質疑演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 由 新頭殼 提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
新頭殼newtalk
中央研究院前研究助理(案16816)染疫,研判感染源為實驗室。傳該研究助理因實驗室人力短缺,未完成受訓就進入實驗室。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大家都有這個問題,但找到以後就要訓練好,待調查結果出爐,究責懲處不會排除任何層級。
陳時中今(13)日於立法院備詢時提到,中研院前研究助理確診案尚在調查中,就目前狀況而言,確實有受訓不足的情形,還不清楚是否有按照SOP。按規定,應先脫下實驗室隔離衣再脫手套,但該助理似乎因被實驗鼠咬到,急著先脫手套,與標準流程不符。
傳該實驗室因疫情爆發,人力短缺,才緊急讓該助理受訓期未滿就接手。陳時中說,大家都有找不到人力的問題,但找到之後就要訓練好。相關懲處,等到調查結果出來,該懲處、該負責都會照辦,不排除任何層級,按照法律來。
至於春節之後是否降級?他說明,如果情況不變就有可能,但還要繼續觀察疫情。中研院前助理未照SOP染疫?陳時中:懲處不排除任何層級 https://bit.ly/3GEtrk4


證實實驗室外洩病毒!陳時中曝「感染源」:和確診者相同 https://bit.ly/3s0Qott
2021/12/11 下午 04:46
中研院南港P3實驗室一名20幾歲前女研究員(案16816)確診,證實是感染Delta。由於個案曾被帶有Gamma和alpha的實驗鼠咬過,且實驗室內有4種病毒株,感染源有待確定。對此,指揮中心今(11)日公布實驗室環境採檢有結果,經比對證實和確診者相同實驗室就是感染源。
前女研究員(案16816)曾2度在實驗室被帶有Gamma和alpha的實驗鼠咬傷過,後來經確診Delta病毒。而該監P3實驗室內含有4種病毒株,包括有Alpha、Beta、Delta、Gamma,都是從疾管署申請分讓來的。
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1)日證實,案16816與中研院P3實驗室使用的Delta變異株相同,證實實驗室就是感染源,不過和社區之前流行的Delta株不同,判定和社區無關。證實實驗室外洩病毒!陳時中曝「感染源」:和確診者相同 https://bit.ly/3s0Qott

2021-12-11_164639


中研院實驗室內疑交叉感染 桌面、門把驗出病毒
 中研院實驗室內疑交叉感染 桌面、門把驗出病毒 https://bit.ly/3dJj8yK
2021/12/11 下午 05:08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陳婕翎台北11日電)前中研院實驗室人員染疫案,恐為實驗室內交叉感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證實在實驗室內的桌面、門把都驗出病毒,但目前病毒量已偏低,所幸實驗室外環境都陰性。
前中央研究員P3實驗室人員日前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病例(案16816),疑在實驗室遭感染,今天確定感染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異株。
根據疫調,這名個案10月、11月間曾2度遭實驗鼠咬,被外界認為是可能感染源。
中研院學術及儀器事務處處長陳建璋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根據最新調查,該名個案11月遭鼠咬的當天操作的是Alpha攻毒的老鼠,實驗室同時有另外2人分別操作武漢株及Delta株的老鼠,有可能是在某個環節出錯,導致P3實驗室內交互感染。
不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目前3人都在隔離當中,只能分頭詢問,必然需要時間,至少初步確定不是鼠咬導致感染,另也不排除是在緩衝區域穿脫防護衣造成感染。
陳時中說,事發過後,專家團隊已進駐採檢環境,確定在實驗室內的桌面、門把都驗出病毒,但因距離當時已有一段時間,Ct值高、病毒量偏低,後續會盡量嘗試進行基因定序,所幸實驗室外環境全數都是陰性;另外,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也說,今天上午已採檢院內下水道。
此外,該實驗室究竟做什麼研究、使用哪一隻Delta變異株,也備受外界矚目。
廖俊智表示,主要是做疫苗方面的研究,疫苗則是由疾管署分讓提供的;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研院申請分讓病毒株是5月初從境外移入病例身上搜集到的病毒株,至今也僅提供這一隻Delta病毒株給中研院,與國內後來造成本土感染的Delta是不同株。中研院實驗室內疑交叉感染 桌面、門把驗出病毒
  https://bit.ly/3dJj8yK


中研院染疫案 不排除P3實驗室內交互感染可能
中研院染疫案 不排除P3實驗室內交互感染可能 https://bit.ly/3DMkW4D
2021/12/11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張茗喧台北11日電)中研院今天表示,P3實驗室染疫個案第2次被實驗鼠咬傷當天,實驗室內3人分別操作COVID-19病毒武漢株、Alpha和Delta變異株,個案是操作Alpha株實驗鼠,不排除交互感染可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9日宣布新增1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病例(案16816),為12月初剛離職的中研院P3實驗室人員。國內久未出現本土病例,加上疑為實驗室感染,引發各界關注,指揮中心立即比對實驗室與確診者的病毒基因定序,以釐清感染源。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今天下午在指揮中心記者會中表示,中研院耗時一天半積極針對P3實驗室染疫事件完整調查,昨天晚間至今天上午約談實驗室操作相關人員,了解內部管理程序,確實發現實驗室有一些狀況。
中央研究院學術及儀器事務處處長陳建璋近一步說明,經調查案16816在11月間第2次被老鼠咬傷,當天P3實驗室同時有3人分別操作3種病毒株,包括武漢株、最早在英國發現的Alpha變異株和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異株,確定案16816是操作Alpha老鼠,所以不排除P3實驗室內交互感染可能。
陳建璋提到,案16816於10月中旬第1次遭老鼠咬傷時,確實有通報基因體研究中心實驗室長官,但實驗室並沒有將此事向上級通報,原因待查。他坦言,根據中研院的院內規定,若實驗室內出現遭實驗鼠咬傷等類似事件皆必須層層上報,但這次事件在第1步就「斷鏈」。
針對外界傳出的案16816遭職場霸凌一事,陳建璋僅表示,案16816確實在11月曾反應長官對其工作表現不滿,長官的言語使她感到不適,11月已開過協調會議,參與者包括P3實驗室主持人、勞工代表、基因體研究中心中心人員;案16816反應會議過程和平,不會再申訴,希望日後不要有類似事件發生。中研院染疫案 不排除P3實驗室內交互感染可能 https://bit.ly/3DMkW4D


生物安全等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1-12-11_1618132021-12-11_1617172021-12-11_1616482021-12-11_161639474px-Structure_of_NIAID_Integrated_Research_Facility

生物安全等級(英語:Biosafety level,簡稱BSL)是指在封閉的實驗室環境中隔離危險的生物製劑所需的一套生物安全防護措施。共分為四級,最低級為一級生物安全等級(BSL-1),最高級為四級生物安全等級(BSL-4)。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定這些級別[1]。在歐洲聯盟,相同的生物安全級別被指令定義[2]。
在最低的生物安全等級上,預防措施可能包括定期洗手和最少的防護裝備。在最高的生物安全等級下,預防措施可能包括氣流系統,多個密閉室,密封的容器,正壓式個人防護服,所有過程的既定規程,廣泛的人員培訓以及高等級的安全性,以對設施的訪問控制。據加拿大衛生部報告,截止1999年,全世界有超過5000例實驗室意外感染的記錄,有190人死亡[3]。
生物安全等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GukFEU
歷史
1943年,在馬里蘭州迪特里克堡的美國陸軍生物戰實驗室工業健康與安全主任(1944年-1969年在任)阿諾德·G·韋杜姆(Arnold G. Wedum)的指導下,當時還是美國陸軍士兵的小休伯特·卡姆普夫(Hubert Kaempf Jr.)製作了第一個三級(最大封閉性)生物安全櫃的原型。卡姆普夫厭倦了在迪特里克的憲兵職責,得以調到金屬板部門,與承包商H.K.弗格森公司(H.K. Ferguson Co.)合作[4]。
1955年4月18日,14位代表在迪特里克堡舉行會議。會議旨在分享有關生物安全、化學、輻射和工業安全問題的知識和經驗,這些問題是美國陸軍三個主要生物戰(BW)實驗室運作的共同點[5]。由於在生物戰實驗室進行的工作具有潛在的影響,這些會議只限於最高級別的安全許可。從1957年開始,這些會議計劃包括非機密會議和機密會議,以便更廣泛地分享生物安全信息。然而,直到1964年,會議才在一個與生物戰計劃無關的政府機構中舉行[6]。
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參加生物安全會議的代表逐漸包括所有贊助或進行病原體微生物研究的聯邦機構的代表。到1966年,它開始包括來自大學、私人實驗室、醫院和工業綜合體的代表。在整個1970年代,參加會議的人數繼續擴大,到1983年開始討論建立一個正式的組織[6]。美國生物安全協會(ABSA)於1984年正式成立,並在同一年起草了章程和細則。截至2008年,ABSA的專業協會共有約1600名成員[6]。
1977年,澳洲科學院的吉姆·皮科克(Jim Peacock)詢問時任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澳洲動物健康實驗室(CSIRO AAHL)主任比爾·斯諾登(Bill Snowdon),他是否可以讓AAHL人員評審新發布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和英國關於發展生物製劑基礎設施的同等要求,以便建議澳洲當局採用其中的一項。評審是由CSIRO AAHL項目經理Bill Curnow和CSIRO工程師Arthur Jenkins進行的。他們起草了每個安全等級。AAHL在概念上被歸類為「大大超過P4」。這些結果被澳洲科學院採用,並成為澳洲立法的基礎[7]。
生物安全等級
與微生物危險度等級相對應的生物安全等級、操作和設備對照表
依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將生物實驗室安全分為由低至高的BL1、BL2、BL3(P3)、BL4(p4) 四個主要等級。[8]
基礎實驗室——一級生物安全等級
這種類的實驗室適用於已經確定不會使成年人立即感染任何疾病或是對於實驗人員及實驗室的人員造成最小的危險的病原體(美國疾病管制局,1997)。[9]這類的實驗室可以處理較多種類的普通病原體,例如犬傳染性肝炎、非感染性的埃西里氏大腸桿菌,以及對於非傳染性的病菌與組織進行培養。在這個等級中需要的用於防範生物危害的措施是微乎其微的,只需要手套和一些面部防護。不像其他種類的特殊實驗室,這類的實驗室並不一定需和大眾交通分隔,而且在這類實驗室中僅需要再開放實驗台上依循微生物學操作技術規範(GMT)即可。在一般情況下,被污染的材料都留在開放(但分別註明)廢棄物容器中。除此之外,這類型的實驗後洗淨程序與我們在現代日常生活對於微生物的大部分預防措施皆相同(例如:用抗菌肥皂洗滌一個人的手,以消毒劑清洗實驗室的所有暴露表面等),但實驗室環境中使用的所有細胞和/或細菌所使用的所有材料都必須經過高壓釜的滅菌消毒處理。實驗室人員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程序中必須經由普通微生物學或相關科學訓練的科學家監督且必須事先訓練之。
基礎實驗室——二級生物安全等級
這類實驗室與生物安全級別1等級類似,但其研究的病原體為對於人員和環境具有潛在危險的中度病原體。[9]這類實驗室較能處理較多種的病菌,且該病菌僅能對人類造成輕微的疾病,或者是難以在實驗室環境中的氣膠中生存, [9]如艱難梭菌、大部分的衣原體門、A;B與C型肝炎、 A型流感 、萊姆病、沙門氏菌、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羊搔癢症、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與VRSA。BSL-2和BSL-1不同之處在於:
實驗人員與處理病原體人員需為特定培訓和高級培訓的科學家
實驗時限制特定人士的出入
採取極端的防治污染物品預防措施; 需要生物安全櫃或其他物理遏制設備
可能產生造成傳染性氣融膠或噴霧的實驗必須在二級生物安全櫃進行
防護實驗室——三級生物安全等級
該級別實驗室適用於臨床、診斷、教學、科研、或生產藥物,這類實驗室專門處理本地或外來的病原體且這些病原體可能會藉由吸入而導致嚴重的或潛在的致命疾病。 [9]這些病原體包括目前已經有治療法但可能導致人類患嚴重的致命性疾病的各種細菌、寄生蟲和病毒,包括但不局限於炭疽桿菌、結核桿菌、利什曼原蟲、鸚鵡熱衣原體、西尼羅河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東部馬腦炎病毒、SARS冠狀病毒、傷寒桿菌、貝納氏立克次體、裂谷熱病毒、立克次氏體與黃熱病毒。
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接受有關致病性和潛在的致命或致病性病原體的具體培訓,且必須被對於此方面有經驗之適任科學家監督。這被認為是中性或暖區(neutral or warm zone)。
所有涉及感染性材料的操作過程是在生物安全櫃,專門設計的通風櫃內進行,或由備有其他物理抑制裝置/穿著適當的個人防護衣物和設備的人員進行操作。該實驗室具有特殊的工程和設計特點。
雖然上述配備是被公認為必須設施,然而,一些現有的設施可能沒有都符合生物安全3級的(例如:雙門進入區和密封零滲透力配備(sealed penetrations))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在可供接受的安全等級下進行例行程序的行為(例如:涉及鑑定病原體與人傳播的診斷程序、分類,藥物過敏試驗等),可在生物安全2級(P2)設施中實施提供,例如:
將從實驗室里過濾後的廢氣排放到室外
實驗室的通風平衡提供定向氣流進入室內
在工作正在進行時限制進入實驗室的人士
嚴格遵循推薦的標準微生物的實踐與特別的做法,並配有生物安全3級安全設備
但實施這一生物安全等級3建議修改的決定只能由實驗室主任批准。
最高防護實驗室——四級生物安全等級
加爾維斯敦國家實驗室是一間屬於德克薩斯大學系統的實驗室
生物性危害物質防護服
此級別需要處理危險或未知的病原體,且該病原體可能造成經由氣溶膠傳播之病原體或造成高度個人風險,且該病原體至今仍無任何已知的疫苗或治療方式,如阿根廷出血熱與剛果出血熱、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拉薩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天花、漢他病毒,以及其他各種出血性疾病。當處理這類生物危害病原體時,實驗人員需強制性地穿戴獨立供氧的正壓防護衣。生物實驗室的四個出入口將配置多個淋浴設備。同時有真空室與紫外線光室,及其他旨在摧毀所有的生物危害的痕跡之安全防範措施。同時,所有出入口都為氣密式,並且被以電腦控制上鎖,以防止在同一時間打開兩個門。所有的廢氣及廢水的排放,均使用生物安全4級(或P4)實驗室進行類似的消毒程序,以減少意外釋放的可能性。
當一個病原體被懷疑或可能有抗藥性時都必須在BSL-4實驗室進行處理,直到有足夠的數據確認前,都必須在該等級之實驗室持續工作。實驗人員必須對於他們在處理極其危險的傳染性有具體和深入的培訓,同時理解嚴格的標準、特殊的措施、防護配備及工作目標。他們會被與受過訓練或曾實際處理這些病原體的合格科學家監督。且實驗室的出入受到實驗室主任的嚴格控制。四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是在一個單獨的建築物或在控制區域內的建築物,同時與該區域內其他建築物完全隔離。且該實驗室必須建立防止污染的計畫,需要經常使用負加壓設備並準備或採用一個特定設備操作手冊。如此一來即使實驗室受到損害,也能抑制透過氣膠傳播之病原體在環境中的爆發。而實驗室內的所有實驗活動只限於在III級生物安全櫃中進行,或II級生物安全櫃,且只有裝備生命支持系統及通過正壓通風的實驗者才能使用。
生物安全第四等級實驗室(BSL-4)
現有實驗室
目前設有生物安全第四等級實驗室的國家和地區有:美國(14間)、英國(9間)、澳洲(4間)、德國(4間)、俄羅斯(3間)、中華人民共和國(2間)、中華民國(2間)、日本(2間)、印度(2間)、韓國(1間)、加拿大(1間)、法國(1間)、加彭(1間)、義大利(1間)、南非(1間)、瑞典(1間)和瑞士(1間)。生物安全等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GukFEU

生物安全等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