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21PmwNZN/
二戰期間因防空襲,台灣新建的官署建築喜用褐色、綠色面磚,建造顏色對比較低調的建築立面,此面磚俗稱「國防色面磚」;或將屋瓦改成紅色,讓敵軍誤以為是閩式建築,而不會隨意轟炸(因日式建築多使用黑瓦與水泥瓦)
在修復過程中,發現「棟札」,是長約98公分、厚約1.5公分、寬約24公分的木板,紀年為昭和10年(1935年)12月24日,記載了當時上棟祭執行者為臺南神社官司松本賴光,工事負責人為蟹川宇三郎等建築資訊;已於2020年3月13日進行復位儀式,正式將棟札復位到建築主樑[
原臺南州會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為日治時期臺南州的議會,二戰後作為臺南市議會使用,亦經過增建,直至民國88年(1999年)位於安平五期重劃區新建的臺南市議會(今永華議事廳)落成為止,建築曾一度閒置,後來曾改為臺南市攝影文化會館及臺南市議政史料館[1]。原臺南州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H9TSPF
民國107年(2018年)6月18日本建築開始進行修復工程,拆除建築前方增建部分,並將外牆恢復為原本的褐黃色,已於民國110年(2021年)9月14日修復完成,將作為中西區圖書館與二二八紀念館,預定民國111年(2022年)4月啟用[2][3]。
原臺南州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H9TSPF
沿革 1936年臺灣州會議員選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正路立面增建前的樣貌,攝於1950年代。
在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的行政區劃有多次更改,直到大正9年(1920年)公布州制後才穩定下來[1]。最初州設置州協議會作為州知事的諮詢機關,而協議員則為官選[1]。後來到了昭和10年(1935年)時改設州會,其議員官派民選各半,並於該年11月舉行臺南市市會議員選舉,昭和11年(1936年)舉行第一屆臺南州州會議員選舉[1]。州會的建築則是在昭和10年(1935年)6月10日因為州廳會議室空間不足,州政府便於州廳西側與庶民組合之間的腹地,進行3層樓的「州廳舍會議室新築工事」[4],而該建築基地據黃丙丁口述在過去是州廳的停車場[5]:36。
二次大戰結束進入民國時期後,該建築先是在民國35年(1946)4月設置參議會,民國39年(1950)時改設立臺南市議會[1][4]。而後原臺南州會在民國54年(1965年)進行大規模的增改建,於民國73年(1985年)因使用機能不符,建物老舊等因素而研議遷建新市政中心[4]。民國87年(1998年)市議會搬遷到安平區後,於民國92年(2003年)借給「台南市歷屆市議員協進會」作為台南市議政史料館,借用期五年,但此團體期滿後未歸還使用權而引發爭議,直至建築修復前才落幕,民國93年(2004年)3月17日公告為市定古蹟[4]。
臺南二二八罹難者家屬與在地文史界呼籲作為「二二八紀念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表示修復完成後,原與文資處使用同棟建築的中西區圖書館將搬遷到二至三樓,至於二二八紀念館則將設在一樓。
建築特色
該建築鋼筋混擬土造的三層樓建築,所占平面空間略呈三角形,而其現在面向中正路的立面為民國55年(1966)所增建[1],外牆原色為黃褐色。該建築與臺南州廳間建有天橋,以便身兼州會議長的州知事在兩棟建築間來回[1]穿梭。 1936年臺灣州會議員選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而在修復過程中,發現「棟札」,是長約98公分、厚約1.5公分、寬約24公分的木板,紀年為昭和10年(1935年)12月24日,記載了當時上棟祭執行者為臺南神社官司松本賴光,工事負責人為蟹川宇三郎等建築資訊;已於2020年3月13日進行復位儀式,正式將棟札復位到建築主樑[6]。原臺南州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H9TSPF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EVUia8
日治時期,臺灣行政體制多次歷經變更。日大正9年(西元1920年)頒布州制;同年10月,總督府為順應時局以及臺人實況,宣布「地方自治」,改革地方制。標榜分權主義,制定州、市、街庄制度。州各置「州知事」掌管州務,設「州協議會」為知事的諮詢機關,並官選協議員,但因架構制度的不全,乃成為徒具形式所謂的民意代表爾爾。日昭和10年(西元1935年)4月,總督府正式發布地方制度改革的相關法令。明定州、市、街庄為法人及其公共事務的範圍;廢州協議會、市協議會等議決機關,改設州會、市會作議決。日昭和10年(西元1935年)6月10日,鑒於州署(廳)會議室過於狹隘,州政府於其廳署西側與庶民組合之間的腹地,展開3層樓「州廳舍會議室新築工事」,此棟建物的名稱乃第一次正式見於官方文件紀錄中。日昭和年間,臺南州之辦公廳舍長期處於整修與擴張狀態,此會議室的新築工事,實為當時相當重要的公共建設。二戰結束初期,民國35年(西元1946年)4月以此作為臺南市參議會會址,民國39年(西元1950年)實施地方自治,第一屆市議會成立,該建築轉供議會使用。民國54年(西元1965年)曾進行大規模的增改建,直至民國73年(西元1985年)因使用機能不符,建物老舊等問題研議遷建新市政中心,並於民國87年(西元1998年)完成搬遷。之後閒置一段時間,亦曾考量設置「228紀念會館」,現今2樓空間供「臺南市攝影文化會館」使用,1樓局部作為「臺南市文化古蹟導覽解說發展協會」使用,另有部分空間閒置。
公告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2004-03-17南市文維第09318503850號
公告公文106原台南州會公告及定著土地範圍圖.pdf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2.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指定理由1.日治時期重要建築物,為近百年來民主政治的具體見證。2.渡橋(空橋、空中走廊、聯絡議會與州廳),極具府會和諧特色。3.日治時期R.C造,與州廳同時保存,歷史意義非凡。
法令依據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71年5月26日總統令公布)第27條暨本市第2屆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第8次定期會會議決議。
所屬主管機關臺南市政府
現況地址縣市行政區地址
臺南市
中西區
永華里中正路3號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聯絡單位:有形文化資產組
聯絡電話:(06)2213569
聯絡地址:臺南市中西區 中正路5巷1號3樓
地籍資料原臺南州會地籍圖.jpg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地籍所有權屬使用分區分區類型
臺南市 - 中西區 - 孔廟段 - 一小段248地號公有臺南市 - 中西區 - 孔廟段 - 一小段251地號公有臺南市 - 中西區 - 孔廟段 - 一小段252地號公有臺南市 - 中西區 - 孔廟段 - 一小段253地號公有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中西區孔廟段一小段248、251、252、253地號
所有權屬身分公私有姓名/名稱
土地所有人公有中華民國土地所有人公有台南市政府
管理人使用人身分姓名/名稱
管理人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
外觀特徵「原臺南州州會」之原始平面呈倒梯形,主體屬鋼筋混凝土構造,議事大廳之屋頂則為鋼構造屋架上覆瓦作。目前依其量體可明顯分為3區:第1區面臨中正路,為平面L形高五層樓之平頂建築體(含屋頂突出物則為6層),完成於民國55年,屬增建部份。第2區夾於其他2區中間,為長方形平面之3層樓斜屋頂建築體。第3區位處南側,是五邊形平面高2樓的平屋頂建築。另建築以天橋與東側之原臺南州廳(今臺灣文學館)連結。全棟建築皆採用鋼筋混凝土造,其建築外部之表面裝修則以洗石子為主。
室內特徵主要內部空間為2樓之會議室(現為展示室),其空間形式為2層樓挑空高約7米之長方體,屋架為西式鐵製桁架,斜屋頂。會議室西側於高處設有旁聽席,周圍皆為其附屬空間。
使用情形現今2、3樓空間多供「臺南市攝影文化會館」使用,一樓局部則作為「臺南市文化古蹟導覽解說發展協會」使用。
現 狀從外部觀察,外伸之水平簷版局部損壞,西向立面開口部加裝浪板封口,以防日曬,沿外牆設置塑膠排水明管,整體保存情況尚可,結構及內部空間則尚待進一步調查。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油漆脫落、白蟻防禦、屋頂防水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EVUia8
我們的城市樣貌與記憶:南都天光——台南州會修復案
顏瑞霆 09 Nov, 2021 我們的城市樣貌與記憶:南都天光——台南州會修復案 | 顏瑞霆 | 鳴人堂 https://bit.ly/3n2CjIY
原日治時期大正公園(民生綠園圓環、湯德章紀念公園)。
圖/作者拍攝
原日治時期大正公園(民生綠園圓環、湯德章紀念公園)。 圖/作者拍攝
近年來,文化部與地方政府大多會在9月份舉辦「古蹟日」,廣邀民眾參觀地方文化資產與舉辦藝文活動。今年有幸本土疫情趨緩,台南市才能如期舉辦「2021台南市文化資產月—南都天光」,比起以往的「古蹟日」更擴增成了「文資月」。
今年主要活動場地是利用近期剛修復完成的「台南州會」,舉辦開幕活動與傳統工藝市集。活動期間亦開放內部空間,讓民眾可一睹州會修復成果,往後將再封館整修,打造成中西區圖書館與二二八紀念館。
如今,台南大正公園圓環(民生綠園圓環、湯德章紀念公園)周遭街區樣貌逐漸恢復往日風華。在現今都市更新盛行的環境中,許多文化資產成為了犧牲品,因此擁有這樣的歷史街區實屬難得。
不過「往日風華」在每個人心中定義不盡相同,有人嚮往日治時期的洋風老街;有人嚮往戰後民國時代的生活記憶。筆者在走訪台北、台南雙城時,發現有趣的比較案例可以作說明。
州會建築的前世今生
台南州會建於昭和十年(1935)年後,為日治時期的台南州議會,而戰後同樣成為國民政府在台南的參議會、市議會。民國54年進行大規模增建與改建,即是州會修復前的樣貌。
民國87年市議會搬遷到安平區後,民國92年借給「台南市歷屆市議員協進會」作為台南市議政史料館,借用期限五年,但此團體期滿後未歸還使用權而引發爭議,直至建築修復前才落幕,並在民國93年公告為市定古蹟(日治時期建體)。
原日治時期台南州會。 圖/作者拍攝
原日治時期台南州會。 圖/作者拍攝
許多篇報導指說台南州會修復後,恢復了日治時期的原始樣貌,實則不然。與舊照片相比可以發現,「牛眼窗」上似乎多了一層,應是民國54年增建加高所致,可能是為了空間需求與媒合前方大樓。另外,屋頂是鮮艷的紅色水泥瓦,這在日治時期應不太可能發生,原本應為原色水泥瓦(灰黑)。內部裝潢也大多保留著民國時期的工法。
有種說法,二戰期間因防空襲,台灣新建的官署建築喜用褐色、綠色面磚,建造顏色對比較低調的建築立面,此面磚俗稱「國防色面磚」;或將屋瓦改成紅色,讓敵軍誤以為是閩式建築,而不會隨意轟炸(因日式建築多使用黑瓦與水泥瓦)。以上言論,筆者認為此為後世詮釋居多,建築風格發展與戰爭情勢的直接關聯性還待考證(國防計畫與戰爭爆發也是兩回事)。
但如果上述部分說法屬實,那紅色屋瓦來自日本時代也說不定,將會是十分罕見的案例。目前僅能得知,在2003年《「原臺南州州會」歷史建築調查測繪與保存再利用規劃》報告中,有確認屋頂留有斑駁紅瓦的紀錄,其中對日治時期型制是註明「未詳」的。
修復中的台南州會,屋頂的紅瓦已更新。 圖/作者拍攝
修復中的台南州會,屋頂的紅瓦已更新。 圖/作者拍攝
左:日治時期台南州會樣貌;右:外觀修復完成的台南州會樣貌。
圖/維基共享、作者拍攝
左:日治時期台南州會樣貌;右:外觀修復完成的台南州會樣貌。 圖/維基共享、作者拍攝
不同的歷史記憶
如今台南州會修復完成,建築師團隊的修復倫理設計是保留民國時代的建築增高,斑駁紅瓦則換回鮮豔紅瓦,並沒有推算日治時期可能的原始模樣。若是知道以上細節,那便能從外觀認清它在不同時代的經歷,並非一句「還原歷史風貌」那麼簡單,所謂風貌的歷史斷點應該在哪裡?恢復原樣又該恢復到何時?這些在修復倫理上都是複雜的議題。
同樣地,在地方居民心中的「歷史風貌」與「往日風華」印象也不盡相同。筆者就聽聞有居民認為現今的修復樣貌,反而不習慣。
在大多人數眼裡,戰後建築常被冠上「華國美學」。撇除掉政治因素,戰後初期的建築美學,多參考了西方「現代主義」,也常有日治末期的「歷史主義」、「折衷主義」遺風,許多建築基本上是客觀好看的。當時台灣也有許多知名建築師,留下來的現代建築至今成為「法定文資」,建築師王大閎就是經典例子。
只不過許多建築日後加裝毫無設計感的鐵窗、冷氣機、採光罩、鐵皮加蓋等,以及磚瓦建材的亂用,才造就現今我們對「華國美學」的負面印象。
不過,就民國時期加蓋的「台南市議會」大樓來看,其實也難看出醜的跡象,僅是一棟普通且樸實的大樓罷了,因此對一些長輩而言,這棟建築才是他們熟悉的歷史樣貌。如今拆除掉了,有些惋惜也是難免。
拆除前的台南市議政史料館。 圖/作者拍攝
拆除前的台南市議政史料館。 圖/作者拍攝
台北郵局修復案
現在的台北市定古蹟——台北郵局,為日治時期台北郵便局二代廳舍,落成於昭和五年(1930年)。不僅建築風格與年代和台南州會皆相近,連近代遭遇也十分相似。
民國58年,為了方便郵務車進出,將原本拱門造型的車寄(門廊)拆除,並於三樓頂樓增蓋第四層;雖於立面配色與裝飾依循舊有建築風格,但原有風味已略遭破壞。2019年中華郵政計畫將民國改建的門面拆除,還原日治時期的車寄樣貌,並於今年(2021年)完工。
動工前後的台北郵局。 圖/作者拍攝
動工前後的台北郵局。 圖/作者拍攝
小結
這兩棟年代相近、風格相近的官署建築,前者是拆掉民國增建的大樓進行修復;後者是拆掉民國改建的車寄進行修復,但卻都未恢復最初原始樣貌,留存了改建痕跡。兩者是個值得拿來對比的修復案例,作為——究竟我們「希望」和「應該」還原的建築原始程度,需要到什麼地步?以及習不習慣、歷史記憶的探討。
台北郵局修復案好似沒聽到反彈聲浪?筆者認為,應是車寄與大部分原始立面的衝突性甚高,面積也較小,並非說改建的建築風格不好看,而是違和感。例如,四樓增建,若非對比原始照片還真看不出是加蓋的,可看出當時的設計是別有用心。而在車寄建材與風格不同的情況下,還原後的統一性,反而觀感舒適許多。
至於台南州會修復案反倒聽到習慣民國建築加蓋模樣的聲音,畢竟台南州會是整體建築的變動,民國加蓋完全蓋住日治時期的立面,但也是因為原始立面被完全蓋住,大家就不曾習慣過原來的州會。
隨意加蓋不是現今文資保存該有的觀念,但也必須稱讚當初台北郵局加蓋樓層還能仿造風格,使其不那麼違和。這點在現今許多「都市細部計畫」都有運用到,筆者會在下篇作分享。
還原車寄後的台北郵局。 圖/作者拍攝
我們的城市樣貌與記憶:南都天光——台南州會修復案 | 顏瑞霆 | 鳴人堂 https://bit.ly/3n2CjIY
日治時期台北郵便局舊照。 圖/維基共享
--------------------------------
原台南州會拆除鷹架 重現牛眼窗
市定古蹟「原台南州會」鄰中正路的施工鷹架已拆除,被覆蓋半世紀的建築外觀重現。(記者劉婉君攝)
原台南州會拆除鷹架 重現牛眼窗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n0iUsf
2021/06/30 05:30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市定古蹟「原台南州會」修復工程歷經3年施工,目前已接近尾聲,外牆鷹架上週拆除,被後期加蓋建物遮蔽約半世紀的外觀重現在世人眼前,預計9月完成驗收後,將移交給區公所等單位進行228紀念館及中西區圖書館等內部規劃,明年4月開幕。
歷經3年施工 預計9月驗收
原台南州會建於1935年,與緊鄰的台南州廳(今國立台灣文學館)之間有天橋相通,二次大戰後轉由台南市議會使用,1965年因辦公空間不足,在鄰今中正路一側增建,原建築風貌從此被覆蓋,1998年市議會遷移至安平區後,借給台南市歷屆市議員協進會做為台南市議政史料館,2004年指定為市定古蹟,2018年展開古蹟修復工程,拆除內外部的後期加蓋物,重現昔日建築風華。
遭加蓋建物遮蔽約半世紀
上週施工鷹架拆除後,被覆蓋半世紀的建築原貌重現,站在中正路上就可欣賞到牛眼窗、簡潔典雅的建築外觀。
而修復團隊在拆除內部的加蓋物時,也有驚豔的發現,包括2樓天花板移除後,看到原建築的菱格形天花板,還有日治時期昭和10年(1935年)房屋興建時安置在屋頂屋架上的「棟札」,木板上記載當時上棟祭執行者台南神社官司松本頼光、營繕係長住谷茂夫、工事負責人蟹川宇三郎等資訊,在相關修復完成後,已回復原位。
將規劃228紀念館及圖書館
原台南州會後續將活化成為1樓228紀念館、2樓以上中西區圖書館。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表示,修復工程進度已近9成,剩下收尾的清理工作,原訂7月初完工,因疫情及近期降雨,鄰中正路的景觀鋪面與部分外牆改善無法施工,預計延至7月中旬完工,估計9月完成驗收後即可移交給區公所、文化研究科及圖書館等相關單位,展開後續規劃。
原台南州會拆除鷹架 重現牛眼窗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n0iUsf
原台南州會古蹟修復工程已接近尾聲。(台南市文資處提供)
---------------------------------
台南州會揭開神秘面紗 開放參觀
中華日報
更新於 09月19日05:01 •台南州會揭開神秘面紗 開放參觀 | 中華日報 | LINE TODAY https://bit.ly/3wuRr5g
原台南州會近期修復完畢,展現當年建築之美。(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直轄市定古蹟原台南州會歷經十二年,如今終於揭開神秘面紗,即日起至九月底,將開放所有民眾入內參觀。原台南州會日後規劃為中西區圖書館及二二八紀念館,甫開放,許多人驚豔建築之美,然也建議應再詳細規劃,用途更符合建物歷史身分和大眾使用。
從市議會搬遷至安平後,歷經爭取、設計、修復,耗時十二年,修復經費五千兩百餘萬元,用途也幾經討論,包括傳統工藝中心、微型演出場所等,現規劃為中西區圖書館、二二八紀念館,並推出議政史料展等;文化局表示,州會是該區日治時期最後一棟完成修復者,今年逢台灣文協一百年,也因其催生,才有議會產生。
原台南州會規劃為中西區圖書館,各方意見不一,有人認為應讓古蹟空間成為城市博物館,或可成為旅遊服務中心、藝文展示空間等。中西區公所表示,因古蹟不能隨意更動,加上承重問題,書籍得另放置他處,正思考如何運用。
台南市議會舊大樓建於一九三五年,屬台南州廳(原台南市府、現台文館)附屬建築,兩邊設有天橋連結,設置州會後成為民意開會場所,光復後為台南市議會使用。這條空中廊道為當年市府官員至議會開會的重要路徑,當年州廳修復時封閉,昨日開放時,許多人都前往探訪,可惜另一側目前為台文館辦公室,各界企盼雙方能溝通,開啟這道「民主之門」。
州會空間一度改建擴大,修復時拆除,建物一度成為攝影文化會館、議政史料館,配合文資月,現正展出台灣文化協會微型展
台南州會揭開神秘面紗 開放參觀 | 中華日報 | LINE TODAY https://bit.ly/3wuRr5g
----------------------------------
深埋半世紀 日治台南州會亮相成舊城區地標
2021/9/18 13:22(10/11 13:51 更新)深埋半世紀 日治台南州會亮相成舊城區地標 | 文化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bX1Op6
日治台南州會二戰後遭增建覆蓋半世紀,經過2年整修,18日公開亮相,成為台南舊城區另一顯著地標。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攝 110年9月18日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18日電)日治台南州會二戰後遭增建覆蓋半世紀,經過2年整修,今天公開亮相,成為台南舊城區另一顯著地標,吸引遊客駐足拍照。
被列為台南市定古蹟的日治台南州會,位於台南市中西區,毗鄰國立台灣文學館(日治台南州廳),對面就是日治台南合同廳舍及土地銀行,旁邊十字路口豎立著日治林百貨,是中正路上最重要的5座日治建築。
台南市政府民國108年6月開始執行日治台南州會二戰後外觀增建的拆除工作,舊貌開始浮現,年過半百的台南人,多沒見過這座建築的原始風貌,不少人呼朋引伴去看看。
經過2年整修,日治台南州會今天公開亮相,同時舉辦「2021台南市文化資產月-南都天光」活動,台南市長黃偉哲在場頒贈「卓越市民」匾額給2名台南文化獎得主,分別是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傅朝卿、「熱蘭遮城日誌」翻譯編纂者江樹生,感謝他們對文化傳承的貢獻。
日治台南州會建於昭和10年(1935年),建築外貌呈現日治後期的現代主義式樣,立面僅以垂直(窗框)水平線條(出檐雨庇)分割,3樓窗框上有開圓窗(俗稱牛眼窗),建築簡潔典雅。
國民政府主政後,這座日治建築成為台南市議會,1966年在外圍增建,擴充辦公廳舍,反而覆蓋原有外貌,台南市議會遷往安平區後,台南市政府將建築借給台南市歷屆市議員協進會,作為台南市議政史料館。
租借到期後,台南市政府打官司索回日治台南州會建築,107年8月由內而外展開修復工程,外觀增建的拆除,讓深埋53年的牛眼窗重見天日,南部豔陽終能透過牛眼窗照射到建築物內部。
日治台南州會整修總經費約新台幣4500萬元,工期2年,整修後將作為中西區圖書館。台南市文化局人員表示,日治台南州會內部將規劃台南二二八史料專區,成為圖書館的特色。(編輯:卞金峰)1100918
1950年的日治台南州會。深埋半世紀 日治台南州會亮相成舊城區地標 | 文化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bX1Op6
----------------------------------
原台南州會歷時3年修復完成 內部樣貌首曝光
原台南州會歷時3年修復完成 內部樣貌首曝光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0bFDZi
台南市市定古蹟原台南州會歷經3年修復完成,重現日治時期建築樣貌,內部將於9月18日台南文資月開幕當天,首度開放參觀。(記者劉婉君攝)
2021/09/14 19:21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台南市定古蹟原台南州會古蹟修復工程,歷經3年時間完成,拆除1965年的增建物後,重現日治時期的建築原始風貌,不僅外觀相當吸睛,內部樣貌也有許多特色,9月18日「2021台南市文化資產月—南都天光」開幕活動中,將首度開放民眾參觀。
原台南州會修復後,緊鄰中正路的立面復原雨庇,重現牛眼窗,建築也恢復原本的顏色,鄰國定古蹟原台南州廳(今國立台灣文學館)的牆面,可看到新舊溝面磚並陳,原州會入口處旁的外牆則復原凹凸拉毛粉刷面。
室內保留部分1965年增建時使用的蛇紋石裝飾面,因蛇紋石目前已沒有生產,剩餘的部分則運用在未來中西區圖書館借還書櫃台區的地板,以及原州會入口處階梯。
昔日正副議長室除保留菱格天花及漆彩的牆面,6樓原議事廳可看到牛眼窗及貓道,還有1個小舞台,部分保留下來的台檜則再利用成為目前的窗扇。
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表示,今年文資月將於9月18日至10月31日舉行,活動內容包括「蟠桃仙緣:府城醉八仙」實境解謎x「文化的海湧:文協在台南」微型展,開幕體驗市集以及文資小旅行、講座、第3屆文資小學堂xPaGamo線上電競賽等,配合9月18日上午在原台南州會舉行開幕活動,也將開放民眾參觀修復後的台南州會。
原台南州會歷時3年修復完成 內部樣貌首曝光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0bFDZi
(中央社記者顧荃台北15日電)行政院與總統府建築都是日治時期的古蹟,但相較總統府顯眼高塔跟紅色磚牆,政院興建時因日本政府手頭緊,僅採用對稱結構與低調「國防色」磚,意外在二戰時躲過轟炸,全身而退。低調國防色磚 古蹟行政院逃過二戰轟炸 | 中央通訊社 | LINE TODAY https://bit.ly/3wyeJHj
行政院所在的辦公大樓,原是日治時期的台北市役所(台北市政府),是日治時期後期,日本政府所蓋的最後一棟政府建築物,1998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負責行政院古蹟導覽的志工隊長林勝男說,台北市役所從1937年開始規劃興建,就在同一年,「七七事變」爆發,引發長達8年的中國抗日戰爭,日本政府為因應戰爭而經費拮据,加上日圓通貨膨脹、鋼筋漲價,不得不一再修改台北市役所的設計。
林勝男說,台北市役所最初設計時,也有採用與總統府相似的中央高塔結構,為節省經費,設計圖又經過多次修改,最後決定拿掉高塔,僅興建三到四層樓的辦公大樓。但即使如此,原本規劃120萬日圓的興建費用,開工時也暴漲到151萬日圓。
林勝男指出,相較於有著後文藝復興風格、外觀有許多裝飾的總統府,行政院則屬於重視功能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一方面是也是為了省錢,外觀上比較沒有華麗的裝飾,整棟大樓為平屋頂,造型為簡潔的方塊體;外牆採用褐色二丁掛磁磚,在當時被稱為「國防色」磚,具有防空保護的作用。
他表示,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對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發動台北大空襲,以各政府機關和軍事設施為主要轟炸目標,首當其衝的就是當時作為日本總督府使用的總統府。
林勝男說,日本政府雖對總統府顯眼的建築特色和紅色磚牆,做了許多偽裝措施,仍遭到轟炸;反倒是行政院因外觀與顏色低調,最終在這波空襲中全身而退,幸運的逃過一劫,使建築物完整的保存至今。(編輯:蘇志宗/李淑華)1070215
低調國防色磚 古蹟行政院逃過二戰轟炸 | 中央通訊社 | LINE TODAY https://bit.ly/3wyeJHj
綠色產業、生活風格與健康論述:有機食品消費之社會文化分析 (ntu.edu.tw)
綠色產業、生活風格與健康論述:有機食品消費之社會文化分析 (ntu.edu.tw)
要理解並記住「國防色」最初和建築外牆面磚毫無關聯
只要從歷史時序著眼便不會忘記
1920年代
東京新橋花柳界的重鎮
置屋森川家主人川村德太郎感嘆
「京都和大阪都有華美的藝妓歌舞練習場地
東京卻沒有實在太遺憾啦」
因而成立新橋演舞場株式會社
邀集五間企業合資
聘請當時尚不有名
出身仙台工業學校的建築家菅原榮藏設計新橋演舞場
構造採用鋼筋混凝土樓板搭配磚砌牆的加強磚造
外牆鋪設和東京帝國飯店同樣由常滑產的棕黃色面磚
屋頂為鋼骨構造
座席可容納1,679位觀眾
風格的模仿對象則是上溯萊特的老師路易·沙利文以芝加哥辦公大樓而聞名的作品
若是出現在臺灣也會被稱呼為國防色建築吧
但落成於1925年的時間點
與需要躲避空襲的1940年代相去甚遠
而在1945年東京大空襲時
棕黃色的面磚也沒有保護到它
遭到美軍轟炸機猛烈爆擊後
僅殘餘精美的沙利文風格外牆
1948年重建內部繼續使用至1979年
逐漸添設的舞臺機械裝置等各種設施已無法符合日益嚴格的消防法規
於是拆除與日產汽車新大樓一同於1982年共構改建
演劇空間的部份僅在立面延續原本的磚色和垂直長條窗意象
這樣的棕黃色外牆在臺灣也有臺北帝國大學和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等案例(臺大和成大)
除此之外
關東大地震之後
面磚還演變出越來越多種可與紅磚明顯區隔的顏色
也和國防需求並無關聯
更多是為了擺脫地震記憶的色彩心理學
如本集介紹兩座墨綠色的知名建築
留言連結也請各位不吝指教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FzXtan2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