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陽明交大客家學院首例 免費讓鄉親寄存22件古文書和文物 (2) 芎林人 - 遊子心底的母親 - 芎林鄉民代表 劉名揚 | Facebook
國立陽明交大客家學院首例 免費讓鄉親寄存22件古文書和文物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jX7nrM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黃紹恆(左)代表該院,跟新竹縣芎林鄉代劉名揚(右)簽約,免費接受寄存劉家的22件古文書和文物。(記者黃美珠攝)
2021/11/02 12:31
〔記者黃美珠/竹北報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首度跟私人合作,免費接受在新竹縣芎林鄉開發史上佔極重要地位的劉承豪派下子孫、芎林鄉代劉名揚與祭祀公業劉阿別共同寄存22件古文書和文物,內容包含:頭前溪中游首張墾書、官隘警示用銅鑼,泰雅族戰鬥後被墾民取得的頭目籐帽、原民槍枝用火繩圈等,「年紀」最大已有236歲,準備全面數位化後,讓這些珍貴私有文化財變成公共共享的學術研究資源。
陽明交大客院院長黃紹恆說,這批古文物所有權人分別是祭祀公業劉阿北、芎林鄉代也是該學院校友劉名揚。寄存物有14件是文書類,另有8件是文物。
劉名揚說,文書類中距今最久遠的的是清代乾隆50年12月、相當約西元1785年,芎林劉家向平埔族請佃的墾書,這也是頭前溪中游地區的首張墾書,已有236年歷史。
文物方面,一樣由祭祀公業劉阿北所有的九芎林官隘警示用銅鑼,跟芎林公館事件中墾民和泰雅族交戰後取得的原住民籐帽和火繩圈,統統都是清朝乾隆年間的文物。
劉名揚說,他的來台祖劉承豪曾任芎林的總理,其子劉里益另名劉阿別,是九芎林官隘的的首任隘首。
他們跟當年清朝將領劉永福是同宗,所以為了支持劉永福的「台灣民主國」,在乙未年間曾出錢出力給予贊助,而這些明細都寄載在當年的「派單執照」上。
至於劉名揚寄存的文物中,以其高祖父劉仁鋉當年報考清朝秀才的2本應考讀本年代最久,大約是1895年之前的「教科書」。另有2本是其曾祖父劉匡清幼時所學的漢書,劉名揚說,這是劉仁鋉考上秀才後在文林閣私塾當老師自己編的授課教材。
劉名揚說,前述珍貴的家族傳家寶,考慮到他們並沒有專業的收藏空間和技術, 所以決定寄存在國立陽明交大客家學院的圖書館特藏室內以保護。寄存期間,院方可以研究、展覽、攝影且出版,希望有利客家文化的研究工作。
黃紹恆說,該院計畫新建內部規劃有檔案文物館的國際客家研究中心,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為全球客家文化研究書圖和文物的檔案資料庫。目前則先以客院的3樓圖書館特藏室和4樓植松文庫提供服務。
在此寄存的私人文物史料,他們將爭取教育部或客委會給予經費協助全面數位化,完成數位化以後,相關目錄會全面上網,提供有興趣、做研究者讀取,如果想要調閱原件則必須申請獲准。
約有231年歷史的乾隆年間九芎林官隘警示銅鑼。(記者黃美珠攝)
清乾隆年間芎林公館事件後被劉家取得的原住民頭目籐帽(左)和原民用槍火繩圈(右)。(記者黃美珠攝)
國立陽明交大客家學院首例 免費讓鄉親寄存22件古文書和文物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jX7nrM
國立陽明交大客家學院院長黃紹恆仔細端詳已經有236年歷史的頭前溪中游首張墾書。(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芎林鄉鄉代劉名揚說,如圖的「派單執照」是芎林劉氏一族出錢出力力挺劉永福的佐證。(記者黃美珠攝) (2) 芎林人 - 遊子心底的母親 - 芎林鄉民代表 劉名揚 | Facebook
國立陽明交大客家學院首例 免費讓鄉親寄存22件古文書和文物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jX7nrM
(2) 芎林人 - 遊子心底的母親 - 芎林鄉民代表 劉名揚 | Facebook
200多年芎林劉屋即將開發 地方爭取保留地基歷史見證
芎林鄉民代表劉名揚說,芎林劉家老屋可以同時看到前清乾隆、道光以及日治昭和時代的地基,相當難能可貴。(記者廖雪茹攝)
200多年芎林劉屋即將開發 地方爭取保留地基歷史見證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pX1uPh
2021/03/27 19:45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隱身在新竹縣芎林鄉廣福宮旁的劉家老屋,文史記載為200多年前清乾隆年間九芎林建街時所施基地,歷史悠久,但因土地易手,將著手開發,新竹縣文化局接獲地方人士爭取保留,邀請專家現勘提供建議,盼儘可能爭取保留圍牆基礎,提供後代見證九芎林的開發史。
文化局長李安妤說,專家現勘後提供若干意見供開發公司參考,業者初步願意保留相關石材,留置現地納入庭園造景等規劃;圍牆基礎部份,將交由建築師納入基地規劃時盡可能保留;穿瓦衫牆因涉及結構,也請建築師考量。另原有公廳內牌匾、木構件及木製家具,文化局可協助介紹傳統匠師,由業者拆卸後保留。
芎林鄉民代表劉名揚說,芎林因為都市計畫區段徵收,傳統農村風貌已大幅轉變成新興社區,其中,位在芎林核心地段廣福宮旁的劉家老屋聚落,也抵擋不住都市化的潮流,易手後即將大興土木開發;有感於老屋深具歷史價值,他特別請文化局協助,爭取保留老屋牆面地基。
劉名揚指出,據文史研究,劉氏老屋為頭前溪中游九芎林拓墾先祖劉承豪第三位兒子劉請益的祠堂,劉請益於乾隆末年因「平番」有功,獲清朝授職「義勇」,後代有劉長亮、劉如棟先後任九芎林聯莊總理,劉如棟於1895年與林學源、劉仁超、劉仁鋉等人領導九芎林莊民抗日。
難能可貴的是,老屋可以同時看到前清乾隆、道光以及日治昭和時代的地基。芎林郷誌和淡水廳志等文獻記載,清乾隆53年(1788年)九芎林建街,就有興築屋宅和國王宮(廣福宮)地基,極可能是新竹縣最古老的乾隆時期遺址,而劉家分房契約記載道光之前宅第就已經建好,並曾在日治昭和10年的關刀山大地震之後重建。老屋一旦因開發全部剷平,史蹟將永不復見,十分遺憾。
隱身在新竹縣芎林鄉廣福宮旁的劉家老屋,據文史記載為200多年前清乾隆年間九芎林建街時所施基地,歷史悠久。(記者廖雪茹攝)
200多年芎林劉屋即將開發 地方爭取保留地基歷史見證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pX1uPh
芎林鄉民代表劉名揚說,芎林劉家老屋可以同時看到前清乾隆、道光以及日治昭和時代的地基,相當難能可貴。(記者廖雪茹攝)
劉名揚無償提供九芎林拓墾古文物 將成學術資源
2021/11/2 16:56(11/2 17:06 更新)劉名揚無償提供九芎林拓墾古文物 將成學術資源 | 文化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2ZJdzgl
陽明交大客家文化學院接受在新竹縣芎林鄉開發史上具重要地位的劉承豪後代子孫、芎林鄉代劉名揚(右)寄存多件古文書和文物,客家文化學院長黃紹恆(左)2日與劉名揚簽署合作,文物於寄存期間將無償提供校方使用,盼有助客家文化研究與記錄。(陽明交大提供)中央社記者郭宣彣傳真 110年11月2日
(中央社記者郭宣彣新竹縣2日電)頭前溪中游九芎林拓墾先祖劉承豪後代劉名揚,經祭祀公業同意,將先祖所留古文書和文物,無償提供給陽明交大研究使用及維護,未來將數位化,讓私有財變成公共共享的學術研究資源。
根據客家委員會官網指出,清乾隆16年,廣東大埔出身的劉承豪率兄弟來台初探風土,3年後返鄉接父親劉儒俊及家眷一同渡台開墾,並於清乾隆40年,與其他墾戶入墾九芎林一帶,除土地拓墾外,也多方興設水利,並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對地方貢獻極大,為九芎林開基宗族之一。
劉名揚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所提供文物,距今最久的是清代乾隆間,芎林劉家向平埔族申請的墾書,這也是頭前溪中游地區的首張墾書,已有236年歷史。
劉名揚表示,特別的文物有,九芎林官隘警示用銅鑼,與芎林公館事件中墾民和泰雅族交戰後,取得的原住民籐帽和火繩圈,皆為清代乾隆間文物。
劉名揚無償提供九芎林拓墾古文物 將成學術資源 | 文化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2ZJdzgl
劉名揚說,前述珍貴的家族傳家寶,因家族無良好收藏空間與技術,決定寄存於國立陽明交大客家學院的圖書館特藏室內以保護,而在寄存期間也無償提供校方使用,可運用於研究、展覽、攝影等,盼助於客家文化研究與紀錄。
陽明交大客家文化學院長黃紹恆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在此寄存文物與史料,校方將向教育部或客委會爭取經費,並全力轉為數位化建檔,提供研究者、或有興趣讀者閱讀。不過,若要調閱原件,需另外申請。劉名揚無償提供九芎林拓墾古文物 將成學術資源 | 文化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2ZJdzgl
芎林鄉民代表會 代表 劉名揚 新竹縣芎林鄉文林村5鄰文昌街
51號 03-5923314 0972-15313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