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34354_902651826957523_7833911418932120649_n198150713_902311463658226_586135328527695541_n195489637_902651983624174_1137860471399647244_n2021-06-10_14460944ee115ely1go6mfhkl5dj21ps1acx6x

1855年 倉田東岳所作《外藩容貌圖畫》
參照同一本《繪本》另一幅圖片,可留意到作者並非“寫生”(因1855年早已不是明朝,華夏中原人士亦非明装),可能是臨抄自其他人的作品。來源待查。
簡單而言,不能作準。茶餘閒談可也。歷史討論 : 這是1855年台灣人的樣子,請問這是台灣的哪一族 | Facebook https://bit.ly/3zgkoTy
------------
 早期來到臺灣的歐洲人、漢人大多注意到平埔族有赤身裸體的習俗。女子常赤裸上身,以編結的草裙或以圍腰布遮蔽下體。17世紀末,郁永河等人描述平埔族女子的衣服外觀為:「一身凡三截,各不相屬」;上衣僅覆乳而露出腹部,中間以腰布橫裹遮蔽私處,長不及膝部,下身以布圍裹脛部,赤腳不穿履。然透過不同文獻的記載可以獲知:平埔族人在與外界接觸後,服裝的樣式開始出現變化。到19世紀末,無論男女皆著中國式的寬大褲子,漸與漢人的服裝無異。   《番社采風圖》所繪的女性大多穿著帶袖有領,露出肚臍的短型上衣。直到20世紀初,西拉雅族的新娘上衣禮服大抵也是相同的樣式。據研究: 平埔族衣服的顏色以白、黑色為主,繡織的花紋以紅色最常見,其他依次為藍、綠、紫、黃色等。紋飾則多為幾何圖形,但也出現寫實性圖案。   平埔族女性於腰間著布裙而不穿褲子。裙無裙摺,垂直而下如圓桶,稱作桶裙;利用兩條較寬的長方布,並以寬帶繫於腰之前後。男女在穿著上有一明顯的特色;女性必定裹腿而男性則否。如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記載:女性以黑布纏裹小腿(「用烏布十餘重堅束其腓及踝」)。1930年代,人類學家在埔里還採集到束腓的標本。可見,以黑布裹腿乃平埔族女性平時的服飾。   平埔族服飾文化還有一顯著的特色,無論男女都會在頸間和手腕上戴上配飾。頸上項飾大抵以螺貝為主,也有戴珠串、銀牌、紅毛錢等。手臂上的環鐲多屬鐵、銅等製品,也有以瑪瑙、蛤釧製成的。《番社采風圖》所繪的女性及兒童腕上都戴有鐲子。在1920-30年代,人類學家也採集到其配飾標本。   除了服裝外,女性的髮型大多是束髮盤頭,其他文獻大抵也有相同的記載。但也存在區域性的差異,如郁永河《裨海紀遊》描述:中部苑裡社的男女「悉翦髮覆額,做頭陀狀,規樹皮為冠」。   頭飾方面,《番社采風圖》中也描繪了平埔族女性的髮型與頭飾。平埔族女性的髮盤底部使用一條紅色帶子環成一圈,並簪上花草,新娘則插上雞翎作裝飾。其次,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提到: 南投、水里等社的女性「頭帶紗頭箍,名『荅荅悠』,用白獅犬毛作,織如帶,寬二寸餘,嵌以米珠,飲酒嫁娶時戴之。」人類學家於1930年代也採集到平埔族女性繫於額前的帶狀飾物。還有,婦人常以藍、黑色的頭巾裹頭。不管是1930年代拍攝的照片及採集的標本均顯示:蒙頭巾是平埔族女性最普遍的頭飾。
早期臺灣平埔族女性的服裝配飾與髮式頭飾 – 臺灣女人 https://bit.ly/35jTtsh


古代日本人眼中的各國人——《外藩容貌圖畫》坤

5e7d25a2021-06-10_150816


倉田東岳所作《外藩容貌圖畫》

5584a672e3e1ba1a7d808561299ba4d36a7462045b0a8d213e8c708efafc7136db306e91a359a111c5efb12b8983cdaeabdb101bc2ee54e7

倉田東岳所作《外藩容貌圖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