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鳳美女圖

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諾木洪非衣帛畫與馬王堆非衣帛畫/T字形“非衣”,系馱侯利倉之妻蓋棺的吉祥物。畫面分天朝、人間、地府三段。天上為橫幅,其餘為直幅。分別以太一神、馱侯妻、祭祀者、合歡鰲為各段的中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人物龍鳳帛畫》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
2018-05-23
《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縱31.2 釐米,橫23.2釐米 湖南省長沙市東南郊楚墓
在歷史上,"玉""帛"曾並稱,且有象徵權力與富有之意,帛畫以白色絲織物為載體。 出土於戰國晚期楚墓的帛畫,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具有獨立意義的完整的繪畫作品。 至今發現的有四件,除這幅1949年在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外,還有《御龍帛畫》、繒書四周的畫像和另外一幅畫面已無法看清的畫像。
《人物龍鳳帛畫》畫面的下部偏右繪一側身站立的婦女,頭后挽一插有冠飾的髮髻,細腰,身著繡有卷雲紋的寬袖長袍,袍尾曳地,並向兩邊張開,狀如花瓣,細腰上系著很寬的腰帶。 這種造型樣式與青銅器上的人物有相似之處,但因這是絹上線描,更見流暢之韻,人物唇口與衣袖上施點朱色,使畫面增加生機。 婦女的兩手向前伸出,彎曲向上,作合掌狀。
婦女的前方繪有一隻展翅飛舞的鳳,它引頸抬頭,尾上的兩根翎毛清晰可見,鳳的雙足一前一后,一曲一伸,有力的腳爪呈現出騰踏邁進的姿態。 婦女的前上方,與鳳相對的,是一條體態扭曲、向上升騰的龍(一說為夔),龍頭生有雙角,身上有一道道環形紋飾,雙足張舉。 龍和鳳的動態與婦女的靜態形成了對比,全圖將人物置中而周圍留有大量的空間,動態物體卻置於邊緣而沒有多少空間,在空間感覺上造成了一種對比中的和諧,使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畫中勾勒用筆流暢,線條曲直配合得當,用色十分講究,顯得協調並富有裝飾意味,很顯然,作者是經過精心設計處理過的。
這是一幅帶有迷信色彩的風俗畫,畫中的婦女在向墓中死者祝福。 據史料記載,當時楚國有一種習俗觀念,希望死者靈魂得以超脫,所以也有人認為,畫中婦女就是墓主人,她在祈求龍鳳引導她升入天國,以求得再生。
中國畫以線造型的傳統手法,在這幅圖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畫中的龍和鳳均用線條描繪,造型簡潔明快。 畫中婦女形象的面貌、身段、動勢都具有鮮明的古代女性的特徵,如遊絲的細線似乎帶有一種節奏感。 不過,細看也能看出早期繪畫的稚拙,如在這幅畫中人物面部刻畫就比較粗略。
1973年,在長沙楚墓又出土了一幅與《龍鳳人物帛畫》一樣都具有祈禱意義的作品——《馭龍圖》,而且這幅畫與《龍鳳人物帛畫》的時代也大體相同,我們可以從這兩幅圖中了解戰國中期我國繪畫中的不同風貌及不同手法。
又名《晚周帛畫》、《夔鳳美女圖》,1949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陳家大山一座戰國楚墓中。 "帛畫"是指古代繪在絲織物上的圖畫。 畫中描寫一端莊高髻的婦女側身而立,雙手合掌,細腰,袖口寬鬆,長裙曳地,體態優美。 婦女的上方畫一隻展翅飛舞的鳳和一條蜿蜒向上升騰的龍。 根據當時楚國的習俗並結合文物考證,此畫的婦女形象即是墓主人,作品的主題是表現龍鳳引導死者即墓主人靈魂升天。 人物合掌祝禱,神態莊重虔誠,處於靜態;與動態的龍和鳳形成對比,使整個畫面構成對比中的和諧。 此畫在絲織品上以墨線勾勒,用筆流暢。
『每日一画』《人物龙凤帛画》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帛画之一 https://bit.ly/3bAjFlE

nBnaukjY2AjZwQTYmFWY1IDMlhzN4IGM1ETOiJGNkF2M0EDZ1kDOjNzM4Q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

畫中描繪的是一條龍和一隻鳳在上方飛舞,下方有一位側面站立的婦女,正在合掌祝禱。這個婦女頭後挽著一個垂髻,上面系有裝飾物,長衣拖地,服飾莊嚴華麗,人物體態婀娜。
創作背景
《人物龍鳳圖》是葬儀中使用的旌幡,屬於非衣性質的繪畫作品。《楚辭·招魂》有“像設君室”的話語,明確記載戰國時期已經有為死者繪製肖像以招魂的風俗,《人物龍鳳圖》的創作目的是使墓主人能被引領升天或在陰間繼續陽世繁華的生活。
戰國時期,楚國巫風盛行,正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所記,“普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此圖描繪的正是溝通人神世界的巫女,正虔誠恭敬地為墓主祝禱。《越絕書》有招魂入魄之說,認為只要善保魄體,就可以引魂升天,魄體對於靈魂再生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於楚人對此有著相當深厚的信仰,所以才有這一類非衣繪畫的不斷出現。
藝術鑑賞
主題
據考古學家說,這是一個盛裝打扮的女巫。圖畫的主題是描繪這個女巫為死者祝福,祈願神化的龍與鳳引導死者的靈魂登天升仙。
人物龍鳳圖
線條
這幅繪畫用流暢挺勁的線條進行勾勒和物象造型,線條極為概括洗鍊,剛健古拙,沉凝有力,造型生動,具有相當的藝術表現力。全幅線條雖然頗為簡括,但變化非常豐富,疏密對比、粗細對比恰當、自然。如鳳、龍用線對比、人物用線對比,都很有特色。鳳鳥之用線,明顯比龍紋豐富、變化得多,線條主要突出風的動感造型和優美姿勢的表達,在疏密對比上也加以留意,詳略得當。如翅膀用線,細密完整,不惜精心刻造,具有裝飾性的成分:鳳鳥的爪、尾羽輪廓線則粗獷有力,大膽概括,見其尾羽的勁挺和腳爪角質層的瘦硬和堅實。龍之用線,則較為纖細、簡略一些,突出其較為安靜的靜勢,與鳳鳥的劇烈升騰所形成的飛動之勢對比,更顯鳳鳥的勃勃生機。
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顯然也是作者突出強調的部分,用非常嫻熟的線條將站立舟船中冉冉上升的側面女性形象繪製出來,造型準確生動,令人叫絕。作者以高度概括的輪廓線,勾畫出女性的外部造型,無論髮髻還是臉部以及身軀、手臂服飾,幾乎都是一筆勾勒而成,充分發揮線條的表現力,以之來進行衣飾紋理的刻畫、安排。作者除透過塗染黑色以突出衣裙胸、袖口以及拖地部分的重色外,還將衣裙的花紋服飾也細緻地描繪出來,這些裝飾性紋樣的用線以及塗染的重墨的出現,不是可有可無的,除具有裝飾性的效果外,對於衣紋的質感表達和畫面空間的處理,也有相當重要的鋪排和烘托作用,豐富了畫面的藝術表現力。作者似乎還感意猶未盡,對有些部分畫面進行墨色填寫,並有染色痕跡的出現,為進一步突出線條的表現力度,起到相當的輔助作用。以線條為主要表現手法,以其他方法作為輔助手段進行繪畫創作,在戰國時期顯然已經相當熟練了。
整幅畫以線描造型,線條挺拔有力,簡勁流暢。黑白關係的處理、人物位置的安排,都別具匠心。此外,作者在人物嘴唇、衣袖等處略點朱彩,在鳳鳥、人物衣飾上添加紋飾,都使作品富有濃厚的裝飾味。
形象
在《人物龍鳳圖》中,巫女占據了主要位置,她頭館重髻,側身向左肅立,兩臂前伸,拱手合掌,似念念有詞。所著長袍飾有拳曲的雲紋圖案,衣長及地,下擺前後分張如倒牽牛花形,細腰寬袖,袖口、腰身內斂,袖口有黑白相間的斜紋。人物體態婀娜清麗,吻合“楚王好粗腰,宮中多餓死”的審美時尚。
巫女前方和上方,有一龍一鳳。龍體白身黑章,體形細長,兩爪外揚,正蜿蜒上升。鳳鳥昂首張喙,目光炯炯有神,翅膀上舉,頭頂上是長飄帶形的冠,尾部羽毛向左倒卷。鳳鳥兩腿向前彎曲,一朝後直伸,好像在振翼奮起,姿態極為嬌健。龍鳳意氣風發,直衝雲霄;巫女則莊重沉穩
《人物龍鳳圖》對於物象的神態和特徵所做出的成功刻畫也很值得留意。如鳳鳥的展翅騰飛向上而起的動作,通過左右腳爪的一屈一伸以及尾羽的上揚,就極為完美地表現出來;眼睛的刻畫,雖然極為簡單,但鳳鳥在高空飛升,專注於向上的觀望和某種不安,則極為微妙地表達出來;龍眼的仰望和專注以及似乎與鳳鳥要共同承擔和似乎有某種期待的神態,也極為完美地再現出來,而依隨鳳鳥的女性魂靈,眼睛中則流露出某種緊張、不安,雙手合於胸前,似乎在專主祈禱的神色也再現於筆端。全幅雖然並沒有著意表現物象的神態氣色,但僅僅通過幾個簡單的動作和眼睛的神態,寥寥兒筆就表現出特定的空間氛圍和神情變化,可見當時無名畫工精湛的藝術天賦、想像力和高度把握物象的能力。中國繪畫歷來注重表現人物的內在神態,而不僅僅專注於外在物象的塑造,這一繪畫特徵的出現,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非常明顯了。
人物龍鳳圖(龍鳳仕女圖)
名家點評
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長沙席畫圖,靈鳳斗惡奴,善者何矯健,至今德不孤。”
歷史傳承
1949年2月,湖南長沙陳家大山一座楚墓中,盜墓者挖出了一幅帛畫。隨後,這幅帛畫被湖南古董商蔡季襄收藏。新中國成立之初,蔡季襄將全部文物捐獻給國家。最負盛名的當屬《人物龍鳳圖》,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人物龍鳳圖(龍鳳仕女圖):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線條,形象,名家點評_中文百科全書 https://bit.ly/3fqo9wm


2021-05-17_224544431px-Silk_Painting_of_a_Lady,_Phoenix_and_Dragon2021-05-17_224352200px-Silk_Painting_of_a_Lady,_Phoenix_and_Dragonb7878e67b587a746f9f987ef4f8e3a33 (1)b7878e67b587a746f9f987ef4f8e3a33

夔鳳美女圖
《人物龍鳳帛畫》,又稱為《龍鳳仕女圖》,是中國東周戰國中晚期的帛畫精品,1949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東南郊楚墓,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2002年公布的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1] 。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2]
人物龍鳳帛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RVBNj4
出土
《龍鳳仕女圖》於1949年2月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郊外陳家大山的一座戰國楚墓[3]。當時考古學家在整理一個曾被盜掘的楚國墓葬時,在凌亂不堪的器物堆之中發現了一幅不被盜墓者注意的帛畫,也就是現在所知的《龍鳳仕女圖》。事實證明,《龍鳳仕女圖》是至2010年為止發現的僅有的兩幅戰國帛畫之一,是十分珍貴的文物[4]。
描述
《龍鳳仕女圖》縱長31.2厘米,橫寬23.2厘米,四周毛邊[3]。質地為深褐色平紋絹,上著以黑墨,兼用白粉,但多已脫落。在畫面的下方是一位雙手合十,側身而立,作祈禱狀的婦女。她面向畫面左方,長髮盤起,梳成垂髻;身著雲紋廣袖長袍,腰身纖細,腰間束著白色的寬腰帶;穿著曳地的長裙,裙角末端向上翻起。仕女的頭頂正上方首先是一隻正欲展翅高飛的鳳鳥,佔半幅畫面。鳳鳥鳥頭朝左上揚,兩翼展開,雙腳一前一後,前腳前曲,後腳後伸。鳳鳥身後還拖著兩條長長的翎毛,向前彎曲至鳳鳥的頭上,使得整個主體造型成為一個環狀,十分具有美感。鳳鳥的左方正對著一條蜿蜒曲折的夔龍,佔四分之一畫面。龍身上裝飾著一道道環狀的紋路,龍頭向上,宛如向上盤旋騰飛。龍鳳與仕女一動一靜,形成鮮明對比。[3][4]
含義
由於這幅帛畫年代久遠,缺乏相關資料,從而人們對這幅畫的內容含義若干不同的解讀[4]。一種解釋認為鳳鳥代表著生命,而夔龍代表死亡和戰爭。而仕女正在祈禱著鳳鳥能夠擊敗夔龍,取得勝利。另一種解釋是:圖中的仕女與戰國時代的楚國神話密切相關,應該是傳說中的洛水河神宓妃。還有的解釋認為,圖畫要反映的是死者希求靈魂升天的希望,盼望夔龍和鳳鳥能夠引領死者的靈魂升天。[4][3][5]
技法
在《龍鳳仕女圖》中,畫者採用了白描的技法,用簡潔、洗鍊而圓滑自然的線條勾畫出主要人物和龍鳳,有小寫意的味道。全畫構圖平穩,安排恰當,虛實有度。[6]。
人物龍鳳帛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RVBNj4
------------
簡介:戰國 縱約28厘米 橫約20厘米 湖南省博物館藏
背景:又名《晚周帛畫》,1949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陳家大山一座戰國楚墓中。「帛畫」是指古代繪在絲織物上的圖畫。畫中描繪一端莊高髻的婦女側身而立,雙手合掌、細腰,袖口寬鬆,長裙曳地,體態優美。婦女的上方畫一隻展翅飛舞的鳳和一條蜿蜒向上升騰的龍。根據當時楚國的習俗並結合文物考證,此畫的婦人形象即是墓主人,作品的主題是表現龍鳳引導墓主人靈魂升天。此畫在絲織品上以墨線勾勒,用筆流暢。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5omj888.html
-------------
【名稱】人物龍鳳帛畫,又名《晚周帛画》、《夔鳳美女圖》。
【尺寸】縱31釐米,橫22.5釐米
【年代】戰國中期晚期
【出土位址】楚墓
早在專門的紙、絹尚未發明使用之前,人們往往將字畫刻畫在或繪在木板、石版、器物或絲織物上。 這類作品後來常按其使用的材料分別稱為"木板漆畫"、"畫像石"、"磚畫"及"帛畫"等等。 所謂"帛畫"、"繒畫",都是專指古代畫在絲織物上的圖畫。 在我國古老的文獻如《禮記》中,就記載有喪儀中使用的畫帷、畫幌這類帛畫。 這幅1949年出土於陳家大山楚墓中的《人物龍鳳帛畫》,就是這類葬儀中的一件作品。
《夔鳳美女圖》局部
《人物龍鳳帛畫》呈長方形,質地為深褐色平紋絹,是用線描設色方法繪製的一幅含義特殊、構圖美妙的作品。 以墨線勾勒及寫意手法繪人物、龍鳳,用筆流暢,畫面生動形象。 畫面居中偏右下方位置描繪了一高髻的婦人側身而立,雙手合掌,細腰,袖口寬鬆,長裙曳地,袍服上飾雲狀花紋。 婦人腳踏一半月狀物,似為龍舟,亦可釋為彎月,其上方畫一隻高頸昂首、尾翎卷翹、輕盈飄逸、向上飛躍的鳳鳥,左側有一條伸腳捲尾,軀體彎屈,扶搖升騰的黃龍。 畫面省略了一切背景,只著力表現這三個形象:鳳鳥毛羽飛動,雙足騰躍,目光有神;龍身黑白相間,紋彩燦然;婦人神態莊重,朱唇淡顏,與動態的龍鳳形成了對比。 全圖將靜態人物置中而周圍留有大量空間,動態物體卻置於邊緣而沒有多少空間,在空間感覺上造成一種對比中的和諧。
《夔鳳美女圖》局部
根據當時楚國的習俗並結合文物考證,此畫的婦女形象即是墓主人。 專家考證,作品的主題是表現龍鳳引導死者即墓主人靈魂升天
夔凤图片_夔凤图片 - 调色盘网络 https://bit.ly/3uP4VqN
---------------------------------

FwC-MnEBfwtFQPkdH14b
戰國 縱37.5厘米 橫28厘米 湖南省博物館藏
又名《馭龍圖》。這是1973年清理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遺址時發現的又一幅戰國帛畫。畫面正中描繪一高冠蓄鬚男子,側身直立,腰佩長劍,衣衫飄動,精神抖擻地手執韁繩駕馭著一條巨龍;龍形似舟,昂首向前,龍尾部站著一隻白鷺;龍的身下有鯉魚。人物頭頂正中畫有輿蓋,三條飄帶隨風拂動。畫中男子為墓主人。作品主題也是表現「升天」,不過不是由龍鳳引導,而是由墓主人駕馭飛龍升天。畫中人、龍和魚都向左行進,與向右飄動的人物衣衫、手執的韁繩以及輿蓋上的三條飄帶,構成畫面上極強的動感,很好地表達出人物乘龍迎風挺進的意境,希望墓主人的靈魂快速進入天國。墓主人的側面肖像,更具寫實特徵,這很容易使人想起當時屈原的詩句:「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中國傳世人物名畫介紹-1:新石器時期、戰國、西漢、東漢、東晉 https://bit.ly/3eUGxPa
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bgCoMnEBfwtFQPkdClOy.html


戰國·《龍鳳仕女圖》——祈神引導登天而仙
靜篤齋作為踏入傳統文化行業的新手,本身對於行業的認識是淺薄的,但是這不能阻止我們發現和學習的渴望。在2017年這個新的開始,我們將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中國古代名畫鑑賞之旅」。我們將持續整理並通過新媒體形式逐一介紹中國古代名畫,希望一直關注靜篤齋的朋友們能夠喜歡,懇請多提批評意見。
《龍鳳仕女圖》
戰國帛畫《龍鳳仕女圖》於1949年2月在湖南長沙市陳家大山楚墓出土,其作者無從考證。原畫剛出土時為污垢遮掩,致使畫面有若干失真之處,如龍被添了兩角,又少了一足。郭沫若曾根據早期模本將圖上動物認定為「夔 [kuí] 」(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隨後湖南省博物館對原畫進行了精心處理,清除污垢,顯現原貌。龍體兩側的足已清晰可見,原模本龍頭上的兩角,確係誤加。這樣,對其內容和主題便有了新的注釋。
《龍鳳仕女圖》局部
《龍鳳仕女圖》是當時用以「引魂升天」的銘旌(豎在靈柩前標誌死者官職和姓名的旗幡)。畫上侍女應是墓主肖像,畫中伴隨墓主的尚有吉祥圖騰之物。所繪人物應是位挽髻貴婦,她長袍細腰,衣長曳地,下擺向前後分張,衣上飾有捲曲的雲紋圖案。婦人側身而立,面向左方,上身略微前傾,雙手合掌頗具虔誠之態。
在侍女前上方,一隻腳尖振翅的鳳鳥,兩翼上張,兩腳一前曲一後伸,大有意欲騰空之勢,鳳陽的形象幾乎占據了畫面多半的視覺位置,鳳的前端龍勢若扶搖直上,卻不如鳳的姿態顯耀,大概這是關於鳳龍與陰陽象徵的意義,在祈求飛騰的龍鳳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早日登天升仙。另有一種說法是把兩物比作夔鳳之爭差,夔敗陣而逃,故而形象細小,縮到一旁顯出弱勢。全圖表示著祈神引導,使墓主靈魂升天這一主題。
此畫以線為造型手段,服裝襯以捲曲雲紋,袖口用斜線裝飾,領口,腰部,後身及衣腳皆以為墨色塊面處理,毛筆用線生澀不暢,粗細不一,形態古拙而簡勁,體現了中國早期繪畫的特徵。
《龍鳳仕女圖》局部
飛龍騰鳳,矯健振翅;美艷貴婦,登天升仙。一幅畫,集合了世上最美的兩種元素:飛天神鳥,絕色美人。簡單的線條,古拙的形態,絲毫掩飾不住畫里透出的靈動之美,作為中國早期繪畫的代表,《龍鳳侍女圖》是現存兩幅最早的帛畫作品之一,也是研究戰國時期楚文化珍貴和無法多得資料。
《龍鳳仕女圖》局部
戰國·帛畫《龍鳳仕女圖》於1949年2月在湖南長沙市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絹本,墨繪,縱31.2厘米,橫23.2厘米,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oyvzp2q.html
------------------
人物龍鳳帛畫的特點意義和它的傳奇經歷
早在專門的紙、絹尚未發明使用之前,人們往往將字畫刻畫在或繪在木板、石版、器物或絲織物上。這類作品後來常按其使用的材料分別稱為「木板漆畫」、「畫像石」、「磚畫」及「帛畫」等等。所謂「帛畫」、「繒畫」,都是專指古代畫在絲織物上的圖畫。在我國古老的文獻如《禮記》中,就記載有喪儀中使用的畫帷、畫幌這類帛畫。這幅1949年出土於陳家大山楚墓中的《人物龍鳳帛畫》,就是這類葬儀中的一件作品。
戰國中期晚段的楚墓帛畫,縱31厘米,橫22.5厘米。又名《晚周帛畫》、《夔鳳美女圖》。
《人物龍鳳帛畫》呈長方形,質地為深褐色平紋絹,是用線描設色方法繪製的一幅含義特殊、構圖美妙的作品。以墨線勾勒及寫意手法繪人物、龍鳳,用筆流暢,畫面生動形象。畫面居中偏右下方位置描繪了一高髻的婦人側身而立,雙手合掌,細腰,袖口寬鬆,長裙曳地,袍服上飾雲狀花紋。婦人腳踏一半月狀物,似為龍舟,亦可釋為彎月,其上方畫一隻高頸昂首、尾翎卷翹、輕盈飄逸、向上飛躍的鳳鳥,左側有一條伸腳卷尾,軀體彎屈,扶搖升騰的黃龍。畫面省略了一切背景,只着力表現這三個形象:鳳鳥毛羽飛動,雙足騰躍,目光有神;龍身黑白相間,紋彩燦然;婦人神態莊重,朱唇淡顏,與動態的龍鳳形成了對比。全圖將靜態人物置中而周圍留有大量空間,動態物體卻置於邊緣而沒有多少空間,在空間感覺上造成一種對比中的和諧。
根據當時楚國的習俗並結合文物考證,此畫的婦女形象即是墓主人。專家考證,作品的主題是表現龍鳳引導死者即墓主人靈魂升天。
一、《人物龍鳳帛畫》的特點及意義
1、《人物龍鳳帛畫》是中國乃至世界年代最早的帛畫之一。
中國人物畫起源於何時,雖然史學界還沒有確切定論,但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中國人物畫就是這兩幅帛畫:一幅是1949年2月在長沙陳家大山(現省軍區大院內)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另一幅是1973年在長沙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龍圖》,二者並稱為先秦繪畫藝術中的雙璧,均藏於湖南省博物館。專家認為,兩圖大致確立了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基本表現手法。
人物御龍帛畫
2、《人物龍鳳帛畫》反映了漢代楚人的喪葬制度
漢代楚人的喪葬制度與中原有所差異,楚人「敬鬼好祀」,認為人死後,「魂」升入天國,「魄」則入土為安,故而楚人常用「魂幡」來招魂安魂。《人物龍鳳帛畫》、《人物御龍帛畫》,以及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T型帛畫、三號漢墓出土的T型帛畫,均是這類「魂幡」,「魂幡」上繪有墓主人的形象,可招遊魂歸來。一般做法是,靈柩停放在堂上,把魂幡豎在柩前。出殯時舉在柩前,一路引導到葬地,經過祭祀告別儀式,放在棺上。如果有多層棺,則放在內棺上,隨着下葬,這樣,魂隨幡,魄隨棺,同入墓內。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T型帛畫
在《人物御龍帛畫》和《人物龍鳳帛畫》中,只有墓主人升天的內容,到了馬王堆一號、三號漢墓出土的兩幅T型帛畫,則描繪了天上、人間、地獄三界,內容複雜得多,表明了古人宗教信仰的不斷演進,以及繪畫技巧的不斷提高。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T型帛畫的墓主人形象
3、《人物龍鳳帛畫》體現了楚人以「鳳鳥」為圖騰等文化特徵
在《人物龍鳳帛畫》中,女主人公細腰,寬袖、長裙,反映了楚人的服飾特點及「好細腰」的風俗。
鳳凰是一種祥瑞之鳥,相傳只有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楚人以鳳凰為圖騰,鳳凰的形象在楚文化中比比皆是,這可能跟楚人祖先祝融氏有關。祝融是「南方之神」,傳說死後化為鳳鳥。有專家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風神飛廉。在楚文化中,鳳鳥一是祖先的象徵,二是溝通天地的使者。楚人相信死後有靈魂,靈魂要在天地使者即鳳凰的引領下升天。《人物龍鳳帛畫》便體現了這一點。
二.《人物龍鳳帛畫》的傳奇經歷
1、傳奇古董商將文物捐給國家
1949年2月,盜墓者從陳家大山的戰國楚墓中偷出了一幅帛畫,後來,這幅帛畫被湖南著名古董商蔡季襄所得。
蔡季襄1898年生於長沙,自幼熟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蔡季襄的個人收藏活動十分活躍,一時間聲名鵲起。1952年,蔡季襄原打算將一批文物運到上海出賣,被公安機關注意到,將文物扣押。調查發現,蔡季襄對文物很熟悉,也非常有才幹,於是吸收他進入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蔡季襄毅然將所藏的全部文物捐獻給國家,最負盛名的當屬這幅《人物龍鳳帛畫》。湖南省博物館成立後,蔡季襄進入省博物館工作,一直到1979年底病逝。他為搶救瀕臨散佚毀滅的珍貴文物立下功勞:尋找並修復著名的四羊方尊即是其中一例,並臨摹了《人物龍鳳帛畫》。
2、清洗後的帛畫曾被懷疑是贗品
帛畫剛到文管會時,由於畫上的污穢還沒有進行認真的清洗和科學處理,畫面上的細部和線條模糊,顏色太黑,很多地方都看不清楚,因此1971年原本準備的出國展覽也取消了。
1973年,湖南省博物館的一批帛畫送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請專家清洗,時任省博考古部主任的高至喜發現,清洗效果很好,畫面變得清晰了許多,於是建議把《人物龍鳳帛畫》也送去清洗。上世紀70年代末,當時省博物館副館長侯良將帛畫送到故宮博物院進行了修復處理。帛畫運回來後,省博物館在進行臨摹時發現,畫面很多地方比以前有了變化。當時沒想到這是因為原來的污穢被洗掉,因此現出了一些新的畫面內容,還以為是拿錯了。湖南省博物館立即派人將畫送到上海,請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絲織品專家高漢玉進行鑑定。高漢玉仔細檢查後斷定,帛畫至少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真品,考慮到專家曾對帛畫進行過修復,實際上意味着帛畫是100%的真品無疑,這才讓省博物館上上下下鬆了一口氣。
3、帛畫意義曾被郭沫若誤讀
1953年或1954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楚文物展覽》,《人物龍鳳帛畫》也在展品之中。郭沫若參觀後,對《人物龍鳳帛畫》興趣很大,專門撰文寫出了《關於晚周帛畫的考察》對該帛畫給予高度評價,並在《人民文學》1953年第11期上發表。因為當時畫面上的龍只能看清一隻腳,郭沫若認為像龍的動物是古代神話中一足的夔,是惡的神怪,象徵死亡;而鳳在古代神話中象徵生命,畫中鳳鳥表現戰勝者神態,夔則在絕望地掙扎着,這是善戰勝了惡,生命戰勝了死亡,而婦女正禱祝着生命的勝利。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學術界均以郭沫若的解讀為準。
帛畫經過清洗修復後,線條和圖案均已清晰可見,恢復了它的原貌,龍的另一條腿也顯現了出來。湖南省博物館研究員熊傳薪對帛畫進行了重新研究,並在1981年第一期的《江漢論壇》上發表了《對照新舊摹本談楚國人物龍鳳圖》一文。熊傳薪認為,全圖是描繪飛騰的神龍、神鳳引導墓主人靈魂升天,這一說法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qx6lmbr.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