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0_0913377gmelnly09cwlfpc8xbmtqgopfa32j

有別於市面上硬梆梆的「心理學概論」,這本書摒棄枯燥乏味的片段式知識,或是主題式的論述,特地以說故事的手法,耙梳心理學從草創時期到成熟期的當代多元樣貌,完整揭露心理學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與主題。
《24個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故事》:食物供應的戰爭——明尼蘇達飢餓研究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o0tPkw
文:約翰・霍根(John D. Hogan)
第17個故事 明尼蘇達飢餓研究
在一門擁有許多令人好奇、甚至古怪研究的學科中,「明尼蘇達飢餓研究」名列最不尋常的研究之一。這項研究具備非常務實的目標,從一九四四年展開,當時正值二戰尾聲。當時戰爭即將結束,在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裡,有許多人和戰俘長期處於挨餓的狀態。缺乏食物對於這些人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了什麼影響?戰爭結束後,可以從他們身上發現什麼樣的行為?還有最重要的,要讓這些缺乏營養的人恢復到一定程度的正常,最好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這項研究被寄予厚望,希望能為更廣泛深遠的問題提供解答。世界歷史一向會留下饑荒的痕跡,不平均的食物供給問題一直存在,但缺乏食物所造成的影響,卻從未有過系統化的研究。因此,這項研究能夠提出關於人類生存等基本現象的重要資訊。
研究人員打算憑藉著實驗來回答這個問題,而非以理論來解釋。三十六名男性自願者同意進行極度限制熱量的節食活動——大約正常一餐的一半,並受到嚴密的監視。他們都因為道德或宗教信仰的緣故而拒服兵役。儘管反對戰爭,但多數人不僅願意參與這項實驗,而且還渴望這麼做,他們因為沒有參戰而感到內疚。他們將參與這項實驗視為一種效忠國家的方式。另外,許多志願者是真正懷抱著利他精神,樂意參與能為人類謀求利益的實驗。
當時,人們已經知道嚴重缺乏食物可能會產生某些影響。美國最戲劇化的例子發生在一八四六年至一八四七年冬季,著名的「唐納團隊」的篷車隊長征。在那個特別酷寒的冬季,這個車隊被困在加州附近的內華達山脈,有些隊員靠著吃人肉存活了下來,即便在今天看來,這樣的結果仍教人觸目驚心。但類似程度的食物缺乏困境,也曾經發生在戰時的歐洲國家,尤其是列寧格勒自從一九四一年展開的著名圍城事件。據信這個時期的列寧格勒有數百萬人挨餓至死,事後還出現許多恐怖的故事。
明尼蘇達研究經過仔細規劃,自願者的各種行為都會受到長達一年的監視。這是個很特別的研究,而且往後可能再也無法複製,因為這個實驗的條件結合了戰時環境,以及具備了一群和平主義傾向的公民實驗者,這般意志堅定的群體簡直可遇不可求,況且,還得考量到倫理問題。
在那個年代,人體實驗是常有的事,而且這些以人為對象的研究,倫理標準並不明確。此後,大眾開始對於人體實驗的敏感度增加,部分原因是,戰爭時德國人和日本人所做可怕實驗的報導浮出了檯面。以現代對於研究倫理的重視,不可能允許在研究中如此操縱研究對象。然而,當時的時代氛圍的確允許這個研究順利進行,它所產生的結果非常有用,而且相當驚人。有幾項結果都跟一開始沒有被提出的現象有關,例如飲食失調。
平民公益服務隊
研究的主要調查者,也是最初構思出這個研究的人是基斯(Ancel Keys),他是一位聰明、精力旺盛的健康研究者,具備令人印象深刻的背景和一連串的成就。這個研究進行時,基斯擔任明尼蘇達大學「生理衛生實驗室」的主任,終其職涯,他一直在這個崗位上奮鬥。基斯不僅擁有兩個博士學位,也是戰時士兵的主食「K口糧」的發明者。儘管當時流傳不少關於K口糧的笑話,但是K口糧被設計成體積小巧、方便攜帶、吸引人且營養健全的食物來源,客觀上來說,K口糧在各方面都非常成功。
在基斯的實驗室研究人員當中,捷克斯拉夫裔心理學家布羅熱克(Josef Brožek)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一九三七年,他從布拉格的查理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而且只在美國待了幾年,他就成為這項研究的首要心理學家。美國陸軍會找上基斯來解決他們所面臨關於健康與營養的問題,正是因為基斯成功的發展出K口糧。他替軍方做了幾項研究,包括缺乏維生素及溫度變化的影響。當基斯想到進行「飢餓研究」的點子時,他馬上明白最重要的要件之一,就是找到合適的受實驗者群體。
由軍方監管的「平民公益服務隊」似乎是特別適合的實驗對象來源,而且不難說服軍方這個新的研究需求。平民公益服務隊主要由一群和平主義者組成,他們因為宗教和個人因素而反戰。至於研究所需的資金則有多種來源,包括教會團體、商業公司和明尼蘇達大學。
基斯設想這項研究分成三個部分。在頭三個月,志願者正常飲食,評估他們的熱量需求,以及確認他們的正常體重。這些資料將為研究建立基準線。在持續了六個月的第二階段中,研究參與者被給予個人化飲食,這些飲食熱量只有正常熱量攝取量的一半,目的是在六個月內,讓他們的體重減少約百分之二十五。基斯估計,這種體重減輕的程度,足以提供研究所需的資訊,而且不致於危及志願者的健康。研究的第三階段是恢復期,持續三個月。志願者被分組按照幾種方式進食,他們的飲食由不同程度的熱量和食物成分組成,例如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恢復期的研究目標,就是判定那一種恢復方式的成效最好。
徵選過程
基斯準備了精心製作的小手冊來招募實驗對象,手冊中說明了這項研究為全體人類帶來的好處,他預測這樣的訴求可以成功吸引平民公益服務隊的成員,因為他們都懷抱著高度的理想主義。在過去,這些平民公益服務隊的成員會從事山林管理或在精神病院的工作,並從中獲得滿足感,許多人樂於投入這種「忙碌的工作」。最後,有超過兩百個人回應了基斯的號召。基斯仔細挑出人選,他深知選對了志願者,才是實驗成功的關鍵。
實驗研究人員開始評估這些志願者,基斯堅持這些參與者的身心狀態必須良好。當時,心理健康是透過一種新的心理學工具來進行量測,稱作「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這項測驗在一年多前才剛被創造出來,但很快成為所有客觀人格測驗中最重要且最受歡迎的一種。「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的問卷由五百多個題目組成,許多題目看起來顯得溫和又親切。完成問卷的人將與已知有心理問題的其他人進行比對,根據最後的分數產生一份圖表,描述十種不同的心理健康範疇,並標明該問卷對象在各種範疇裡的分數。
此外,基斯堅持入選的研究對象都必須是單身,而且能跟他人相處無虞。他認為已婚者在研究進行期間可能會發生太多衝突。最後,他希望研究對象對於實驗的目標能夠立場堅定,堅持到實驗完成。基斯預料這個實驗的第二階段後半期,過程會十分艱辛。基斯最終選定三十六名志願者參加實驗,清一色是男性,年齡介於二十歲至三十三歲之間。除了符合設定的標準,他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根據幾項測量發現,他們遠比一般人聰明。
基斯知道他選擇的並非隨機樣本,但他有優先於隨機樣本的其他考量:他很清楚他是用人類在做實驗,對他而言,這是個敏感的議題。這項實驗存在著身體和心理方面的相關風險,因此他盡可能仔細地向實驗對象說明這些風險。同時,基斯也瞭解到,儘管他事先進行了充分的規劃,但他正邁向一個未知的領域。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中旬,志願者聚集在明尼蘇達大學開始進行實驗。他們待在大學體育場看臺下方密集的房間,那裡是基斯所主持的生理衛生實驗室的所在地。他們在那裡睡覺, 並進行許多測試,他們的食物受到極為嚴密的監控,由特別設立的自助食堂負責供應,而食堂則設在偌大校園的另一端。
研究開始的頭幾天,志願者接受各種檢驗,尤其是體重和體脂含量,以及感覺的敏銳度和精力。他們的食物熱量經過計算,找出讓每個人維持住體重的精準份量。多數人覺得食物美味可口,而且份量多於需求。他們按照吩咐,每天散步幾英里,每週散步二十二英里。日常活動依據各自的才能和興趣來安排。少數具有科學背景的志願者可以跟研究人員一起分析從研究中獲得的資料。有些志願者定期在明尼蘇達大學上課,而某些具備特殊才能的人,可以為其他志願者開課。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列入考慮,前三個月,這些人過得十分順利。但這種情況不會持續下去。
挨餓六個月
實驗的第二階段在一九四五年二月展開,約莫是最初評估的三個月後。這時攝取的熱量減少到每天略為多於一千五百大卡,約第一階段的一半。飲食內容被安排成類似一些受戰爭蹂躪的國家人民所能獲得的食物,馬鈴薯和甘藍菜佔了大部分,佐以極少量的肉類。通心麵和乳酪是最受歡迎的餐點,但嚴格管控份量。在第一階段,參與者可以每天都可以吃到完整的三餐,現在只剩下兩餐——早餐和晚餐。志願者可以無限制飲用黑咖啡和水,每天還有限額的香菸。
頭幾週,大多數志願者的行為沒什麼太大的變化。他們對自己的體重下降感到驚異,他們穿在身上的衣服已經顯得寬鬆了。雖然有些體力不濟,但他們的心情大致還不錯。然而, 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塔克(Tucker)關於這項研究的著作說明了不同的反應。塔克指出,有一位實驗對象在進入第二階段的幾個星期內,就開始在食物的攝取上作弊,而且很快表現出精神病行為的跡象。等到他住院治療並回復正常飲食,他的心理症狀隨即消失了。不令人意外,他從研究中被除名。然而,因為這個事件,其餘志願者受到更嚴密的監控,以防作弊的可能。
基斯設下新的規定:禁止參與者獨自參加活動。他們要外出,必須找到另一名願意陪同的志願者,無論去大學上課,還是出去約會。儘管有諸多抱怨,但志願者遵守著規定。然而,更大的問題出現了。除了身上的衣服變得寬鬆,缺乏食物的影響慢慢顯現了出來,而且讓人意想不到:食物逐漸變成參與者生活的重心,無論他們在讀雜誌或看電影,只要任何涉及食物的事物一出現,馬上成為關注的焦點!志願者開始做起有關食物的夢。他們發展出古怪的進食模式,例如習慣性的舔盤子。
他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有幾個實驗對象原本和人交往中,但他們慢慢對約會——及性活動——失去了興趣。這算是最早消失的事物之一。那些在上課或從事文化活動的實驗對象, 對文化的興趣也大幅下降,志願者開設的課程也停擺了。他們變得很容易被激怒,而且毫不在意周遭人的看法。隨著挨餓階段進展到後半期,其他身體症狀開始出現。參與者時常覺得冷,他們的體溫和脈搏率下降了。基斯推斷他們的身體正設法保存能量。
坐著不動變成一件不太舒服的事,因為他們不再擁有正常體重所提供的肉墊。他們得不斷克制跟食物有關的衝動。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記錄下大幅增加的抑鬱、歇斯底里和疑病症。有些參與者認為自己處於發瘋的邊緣,古怪和反社會的行為變得更加明顯。
接著,又有一名志願者承認作弊,他出現某種身體症狀,不得不退出研究。受實驗者的群體人數降至三十四名,還有兩人因為已知或懷疑中的作弊而遭到除名。他們沒有減少應該減少的體重——倘若他們遵守飲食規定的話。近七月底,挨餓階段來到最後一天,受實驗者群體剩下三十二個人。整體而言,他們減掉最初體重的百分之二十四,接近基斯先前預設的數值。
遲到的結論
研究的最後一個階段稱作「復原階段」,但並非參與者所期待的狂吃狂喝,而是將剩下的實驗對象分成四組,每組接受和先前一樣的食物,但熱量增加了。最低的一組每天只增加兩百大卡,而最高的一組增加八百大卡。這樣的改變幅度從任何標準來看都嫌不足,而他們的復原狀況也反映出這個情況。
這些參與者體重增加得非常少,而且速度緩慢,他們變得更具有敵意,而且焦慮不安。有個人在砍柴時剁掉自己的三根手指,讓人高度懷疑他是故意這麼做,他甚至不確定自己是否是故意的。無論這個事故是否為意外,基斯都準備將他從研究中除名。然而,這個人激動地請求繼續留在研究中,基斯最終答應了。
在與研究團隊商量後,基斯決定偏離原本的計畫,大幅增加參與者攝取的熱量。他們回復到每天可以吃三餐,達到正常飲食的程度。此外,關於參與者只要離開實驗場所便需有人陪同的規定,也被取消了。這些改變之下,參與者的心情迅速振奮了起來。與此同時,戰爭已經結束了,基斯只好撰寫了一篇臨時報告,對救濟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議。只可惜,這項實驗還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甚至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過濾所蒐集的資料。
基斯不情願地在一九四五年十月發表了一篇描述這項研究的臨時報告,但幾乎不具備實用價值;再說,基斯所秉持的科學精神也不允許他從不完整的資料中遽下結論。幾年後,他才發表了一份完整的報告。慶幸的是,有一位幫助他設計研究的心理學家葛茲刻(Harold Guetzkow)比較隨興。他在一九四六年出版了一本顯然非科學性的著作,內容充滿了漫畫和實用的建議,對救濟工作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有一件事是大家都贊同的——人類的身體非常驚人。演化機制使人類的身體對各種攻擊都能做好準備,包括可能發生的挨餓。身體的演化史最終會產生極具彈性的有機組織。
馬斯洛需求論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是當時鮮為人知的心理學家,他於一九四○年代任教於布魯克林學院。但在布魯克林學院時,他寫出一篇奠定了日後名聲的論文,這篇論文同時非刻意地評論——或者說明——從明尼蘇達州研究中觀察到的許多現象。
他的論文描述了人類需求的等級。他將這些需求想像成一個金字塔。金字塔最底層是最基本的需求,例如對氧氣和食物的生理需求。上一層是安全需求,再往上是對愛和歸屬感的需求,然後是對尊嚴的需求。位於頂層的自我實現需求,就是希望可以不辜負自己潛能的渴望。對馬斯洛而言,自我實現的需求包含了「活得完整」的感覺,以及找到生命的意義。
馬斯洛對於這些需求如何支配人類行為抱持著彈性的看法,但他堅信,這些需求的本質具備了等級差別。在這個金字塔模型中,為了探索和徹底滿足較高等級的需求,必須先滿足較低等級的需求。舉例來說,一個無法滿足基本生理需求(例如飢餓)的人,將難以追求更高等級的需求(例如愛和友情);而最高等級的需求,包括文化興趣和進一步受教育,則處於最大的風險之中。一旦低等級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就會危及高等級需求的實現。
將馬斯洛的模型運用到明尼蘇達研究,為第二階段的參與者行為提供了有用的解釋。當食物供應量越來越少,他們追求更高等級需求的傾向跟著縮減。位於最高等級的項目,如學習和創造性表達,是最先被忽視的東西;接著是第二高等級——對尊嚴的需求。一旦最低等級的需求持續不滿足,其他等級的需求便岌岌可危。馬斯洛的模型不應太嚴格地被檢視,例如,它就無法處理文化差異。但是,等級制度代表了一套簡潔的原則,可以用於描述和概括基斯實驗挨餓的部分後果;它也提供了對於治療神經性厭食症和暴食症等疾患的洞察。
從明尼蘇達飢餓研究和馬斯洛的模式所得到的暗示是,在嘗試治療相關心理問題之前, 應該先治療挨餓身體的症狀。
食物與戰爭
基斯和他的實驗團隊準確預測了「食物供應的戰爭」對全世界所產生的影響。美國幾乎打從戰爭一開始,便以配給制來供應如糖和咖啡等食物,而且政府還鼓勵國民種植「勝利園圃」。心理學家勒溫(Kurt Lewin)想盡辦法鼓勵人們食用如腎臟和肝臟等動物內臟,藉以增加食物的選項,不過動物內臟雖然富含營養,卻不受歡迎。
然而,當時幾乎沒有人準備接受即將出現在德國集中營的景象,那些在集中營裡的倖存者,可謂一具具「行走的骨骸」。在歐洲戰爭結束之際,基斯實驗的第二階段只進行到一半,因此這項研究對戰時的倖存者沒有發揮原先預期的幫助。儘管如此,至今它仍然極具參考價值,成為食物與心理問題最重要的研究。
當研究結束,基斯沒有銷聲匿跡。事實上,他因為研究心臟病的成因甚至變得更加有名。他以發現膽固醇和心臟病的關聯而聞名,這個關聯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的保健常識。布羅熱克則成為大學教授和著名的心理歷史學家。至於實驗的參與者,則逐漸回歸到正常生活, 他們依據各自的智力和教育程度進入相稱的行業,最常見的工作是從事教書和社會工作。有六個人取得博士學位。在這個研究結束很久之後,這些人仍然懷念那些在研究中度過的日子。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他們願意再接受一次實驗。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食物與許多事物的關係,包括心情、抱負和身體形象。我們應該知道,節食者之所以很難堅守飲食計畫,不全然是缺乏意志力的關係。維持體重是人類固有的生物需求,也是一種保護機制,當這個平衡遭到挑戰,結果可能在我們生活中的其他層面被體現出來,包括心理層面。
【問題討論】
研究中的對象如何被挑選?由於一些有選擇性的樣本,從這項研究所得到的結論是否有問題?
如果以女性作為實驗對象,結果是否會不同?年紀是否有關係?
進行這項研究的方式,是否涉及倫理問題?如果有,會是哪些方面?
試描述馬斯洛的需求等級。你能否概述該研究利用馬斯洛的等級理論作為指導原則的結果?
我們從這項研究中得到什麼好處?這項研究是否為現代人的飲食失調治療提供了任何建議?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24個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故事:野孩子、女巫獵殺到巴甫洛夫的狗,揭開隱藏在實驗背後的細節與真相》,漫遊者文化出版
作者:約翰・霍根(John D. Hogan)
譯者:林金源
momo網路書店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市面上心理學書籍百百種,早已成為你再不懂就落伍的顯學。
但是,你知道心理學是怎麼發展成今日的樣貌嗎?
這本書來自心理系課堂上那些讓學生反應最為熱烈的話題。在美國聖若望大學擁有數十年教學經驗的霍根博士,深深知道一個好的故事,才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而且,那些歷史上沒有記載的實驗後續、案例發展、心理學家種種怪癖,以及陰錯陽差的事件小插曲,才是改變心理學發展的最大關鍵!
有別於市面上硬梆梆的「心理學概論」,這本書摒棄枯燥乏味的片段式知識,或是主題式的論述,特地以說故事的手法,耙梳心理學從草創時期到成熟期的當代多元樣貌,完整揭露心理學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與主題。全書共分三個部分:前科學時代的「萌芽期」、百花齊放的「早期心理學」,以及多元樣貌的「當代心理學」。從麻州女巫懸案、頭上有洞的男人,講到羅克夏墨漬測驗和佛洛伊德美國行,以及挑戰當代價值的同性戀研究,介紹心理學史重要的大師學者、研究實驗、理論案例和歷史大事件,無一遺漏。
最特別的是,這本書採紀實手法寫成。每一則故事,都用不同的角度去探究一門實驗或一個事件,包括背景、成形、發展到結果,以及當時所引起的迴響和後代的效應,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完整呈現整體性脈絡。不但提供讀者反思和批判的思考空間,讀起來更有如一場欲罷不能的推理探案,每次咀嚼都有新鮮的收穫和滋味。
無論是心理學家的背景養成、稀奇古怪的研究路線、不為人知的實驗挫敗,駭人聽聞的歷史懸案……這些真實發生的故事不斷提醒我們,心理學是如何窮究複雜又難以捉摸的「人心」,讓我們對情緒、思維、意識、感官與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部「隱藏版」的心理學發展史,不僅適合心理系學生作為課堂討論的參考,更適合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一般大眾閱讀。
如果你曾經好奇這個神奇的學科,是如何在短短百年間一路發展到今天,對時代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對人類的認知產生了長遠的衝擊,那麼,讀完這本書,你會豁然開朗。
本書特色
1. 以紀實手法詳細交代事件的始末
智力測驗讓我們迷信有天賦的高智商天才都會成功!但是,當天才長大之後……?
在森林裡發現的野孩子,有一天進入了人類社會,如何度過漫長的一生?
小小賽倫村牽連甚廣的女巫獵殺事件,背後複雜的社會心理因素是什麼?
2. 精彩的心理學家性格特寫
總是嫌棄心理學不夠科學,骨子裡卻是個浪漫主義者的巴甫洛夫
人際關係苦手、幾乎得罪了所有的同儕,卻將心理學應用到各個領域的德國心理學家雨果
性格保守又精明世故的佛洛伊德,這輩子唯一一次應邀到美國演講,發生了哪些趣事?
3. 異想天開的實驗對後代的影響和意義
鐵路工頭一場意外的人生悲劇,證明了大腦跟性格的相關性。
黑猩猩學會打手語,代表動物也能培養語言能力嗎?
二戰之後為了因應健康問題而產生的「飢餓研究」,為什麼此後再也無法複製?
4. 心理學關注的主題及脈絡
解夢和催眠有科學根據嗎?最早的心理治療運用了哪些原理?
學習是人類的本能,但是,連害怕都可以學習嗎?
詭異的「墨漬測驗」為什麼能投射內心的希望與恐懼?
5. 客觀報導正反評價,保留思考與討論的空間
教嬰兒學會害怕,或是操控、欺騙實驗對象,是否符合「實驗倫理」?
動物實驗是否違反了動物權?以人類思考為框架的動物實驗,可信度有多高?
一個被懷疑偽造數據、引發軒然大波的實驗,是否完全不具意義?
《24個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故事》:食物供應的戰爭——明尼蘇達飢餓研究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o0tPk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