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r500042s306s81oq9131qs00043sq650918r2s2021-04-25_221018

《近思錄》由南宋學者朱熹和呂祖謙合編,選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人語錄而成書。《近思錄》為中國第一本哲學選輯之書,亦為北宋理學之大綱,更是朱子哲學之輪廓[1]。以後宋代之《朱子語類》,明代之《性理大全》,與清代之《朱子全書》與《性理精義》,均依此書之次序為次序,支配中國士人之精神思想凡600年[1]。影響所及,亦操縱韓國與日本思想數百載,且成為官學;在中國亦惟儒獨尊,尤以朱子之哲學為主腦[1]。
淳熙二年(1175年),呂祖謙從浙江到福建與朱熹會晤,兩人在寒泉精舍相與讀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等著作,感其「廣大閎博,若無津涯」,初學者不易把握其要義。《近思錄》為朱熹與呂祖謙合輯,採取北宋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子之語,共622條,分14卷,以《論語》「切問而近思」為題[1]。「近思」二字取自《論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云:「四子(四書)《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2]:389-396[1]。以正「厭卑近而騖高遠」之失。
內容
《近思錄》是依朱、呂二人的理學思想體系編排的,從宇宙生成的世界本體到孔顏樂處的聖人氣象,循著格物窮理,存養而意誠,正心而遷善,修身而復禮,齊家而正倫理,以至治國平天下及古聖王的禮法制度,然後批異端而明聖賢道統。全面闡述了理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故此書實可謂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呂一派學術的主體。
近思錄中載有四家之說,收當代思錄群書共十四書,於《近思錄》中分十四卷。共收有:
濂溪先生太極通書
明道先生文集
伊川先生文集
周易程氏傳
程氏經說
程氏遺書
程氏外書
橫渠先生正蒙
橫渠先生文集
橫渠先生易說
橫渠先生禮樂說
橫渠先生論語說
橫渠先生孟子說
橫渠先生語說
共收錄14書,含周敦頤、程明道、程伊川、張載。
書中共有一十四卷、六百二十二條。其目錄如下:
卷一·道體
卷二·為學
卷三·致知
卷四·存養
卷五·克己
卷六·家道
卷七·出處
卷八·治體
卷九·制度
卷十·政事
卷十一·教學
卷十二·警戒
卷十三·異端
卷十四·聖賢
後序·提要
評語
《近思錄》一書,在理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確立儒家道統,傳播理學思想起過重要作用。清代江永(1681年-1762年)稱:「凡義理根源,聖學體用,皆在此編」,「蓋自孔曾思孟而後,僅見此書」。 國學大師錢穆說:「後人治宋代理學,無不首讀《近思錄》。」
近思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W8b20


《近思錄》由南宋學者朱熹和呂祖謙合編,選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人語錄而成書。《近思錄》為中國第一本哲學選輯之書,亦為北宋理學之大綱,更是朱子哲學之輪廓[1]。以後宋代之《朱子語類》,明代之《性理大全》,與清代之《朱子全書》與《性理精義》,均依此書之次序為次序,支配中國士人之精神思想凡600年[1]。影響所及,亦操縱韓國與日本思想數百載,且成為官學;在中國亦惟儒獨尊,尤以朱子之哲學為主腦[1]。
淳熙二年(1175年),呂祖謙從浙江到福建與朱熹會晤,兩人在寒泉精舍相與讀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等著作,感其「廣大閎博,若無津涯」,初學者不易把握其要義。《近思錄》為朱熹與呂祖謙合輯,採取北宋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子之語,共622條,分14卷,以《論語》「切問而近思」為題[1]。「近思」二字取自《論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云:「四子(四書)《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2]:389-396[1]。以正「厭卑近而騖高遠」之失。
內容
《近思錄》是依朱、呂二人的理學思想體系編排的,從宇宙生成的世界本體到孔顏樂處的聖人氣象,循著格物窮理,存養而意誠,正心而遷善,修身而復禮,齊家而正倫理,以至治國平天下及古聖王的禮法制度,然後批異端而明聖賢道統。全面闡述了理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故此書實可謂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呂一派學術的主體。
近思錄中載有四家之說,收當代思錄群書共十四書,於《近思錄》中分十四卷。共收有:
濂溪先生太極通書
明道先生文集
伊川先生文集
周易程氏傳
程氏經說
程氏遺書
程氏外書
橫渠先生正蒙
橫渠先生文集
橫渠先生易說
橫渠先生禮樂說
橫渠先生論語說
橫渠先生孟子說
橫渠先生語說
共收錄14書,含周敦頤、程明道、程伊川、張載。
書中共有一十四卷、六百二十二條。其目錄如下:
卷一·道體
卷二·為學
卷三·致知
卷四·存養
卷五·克己
卷六·家道
卷七·出處
卷八·治體
卷九·制度
卷十·政事
卷十一·教學
卷十二·警戒
卷十三·異端
卷十四·聖賢
後序·提要
評語
《近思錄》一書,在理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確立儒家道統,傳播理學思想起過重要作用。清代江永(1681年-1762年)稱:「凡義理根源,聖學體用,皆在此編」,「蓋自孔曾思孟而後,僅見此書」。 國學大師錢穆說:「後人治宋代理學,無不首讀《近思錄》。」
近思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W8b20
-------------------
朱子《近思錄》東亞版本研究
2021年03月22日16:35
溫州大學程水龍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朱子〈近思錄〉東亞版本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5BZX041),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曹潔、羅錘煉、胡艷紅、李旭鎮。
該成果內容分設“緒論”、“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四大部分,由16章若干節組成,是對自《近思錄》面世至20世紀40年代700多年東亞《近思錄》傳本進行版本研究。課題組通過對中國大陸、中國台灣、韓國、日本、美國等主要藏書機構的實地調研,在大量爬梳“《近思錄》文獻”的各種版本后,經過認真考訂,探其源流,最終對現存六百多種版本進行分類考述,將中國與朝鮮半島、日本《近思錄》文獻的版本考訂進行了匯總研究,撰寫成80多萬字的專著《朱子〈近思錄〉東亞版本研究》。
一 成果的主要內容
該成果是一部全面深入研究《近思錄》文獻版本的專著,各國傳本考証的主要內容分屬於國別之下。“中國”部分是對現存中國本土《近思錄》文獻進行版本考訂,注重各朝代各類文獻版本之關聯,詳察其版本源流,進行學理分析,辨章學術。“朝鮮半島”部分是對現存高麗朝、朝鮮朝以及日據時期的《近思錄》文獻版本進行考述。“日本”部分是對現存江戶時期至二戰日本戰敗前的《近思錄》文獻版本進行考訂。通過歷史上東亞各國相關《近思錄》文獻版本的研究,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闡明東亞歷史上流布、再生、本土化的文獻與《近思錄》本土文獻的關系,諸如專著開篇的“緒論”、相關章節中的“附論”,皆能揭示東亞相關文獻版本的源流、類別,以及程朱理學在東亞歷史上的傳播與影響。
二 成果的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該成果呈現的特色與創新主要表現如下。
(1)全面系統考訂了現存《近思錄》東亞版本,在“《近思錄》研究”史上,該成果彌補了朱子《近思錄》文獻版本系統全面研究的空白。
在《近思錄》誕生的700多年間,此書不斷被注釋、續編、傳抄、刊印,形成了多種整理形式的“近思錄文獻”,中國現藏宋代至民國年間的版本有200種左右。經初步統計,國內存世《近思錄》原文本、注釋本、續編仿編本等,南宋4種,元代5種,明代34種,清代136種,民國21種。初步調查統計現藏高麗朝至20世紀40年代的版本約187種,其中朝鮮人的問答、札記、講義、續編佔相當大的比重﹔日本現藏江戶時代至20世紀40年代的版本不少於138種,其中以日本人的注釋、講義、筆記為主體。該成果依據宏富的一手原始文獻,解決了“《近思錄》文獻”版本詳情的問題,向人們展現出現存東亞《近思錄》文獻的全景,相較於以往研究《近思錄》版本者,不論在考訂版本數量,還是在考証的系統性、准確性上,均超越此前。
(2)成果注重考論結合,在古文獻版本考訂的傳統手法基礎上,尤重文獻版本與思想學術史的探究。
該成果不囿於一般性的古籍版本考訂,而是將歷史上的“《近思錄》文獻”版本研究與歷史上東亞思想學術相結合,探究東亞相關《近思錄》文獻的產生與各國各時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發展之關聯,闡明各地域《近思錄》文獻的本土化與程朱理學傳播之概況。諸如專著各章節所附“附論”(有些附論已經在高等級學術期刊發表),既探究出某些文獻版本的源流演變,又闡明其中蘊藏的思想學術價值,在版本考訂中加深了人們對古籍版本的認知,又補充說明一些版本延伸狀態,這為今后《近思錄》整理者、相關研究者提供了極其便利的前期研究基礎,如“《近思錄》在朝鮮半島的接受與傳播”、“《近思錄》在日本的傳播與本土化”、“《楊伯嵒生平考》”、“《論清初考証學對理學經典注解之革新》”、“吳訥補注《近思錄句解》版本”、“《日本藏〈近思錄標題釋義〉真偽辨》”等,這些考論皆形成單篇論文,論述得當,發表后已得學術界肯定,皆有可取之處。
(3)成果呈現豐富充實的朱子《近思錄》文獻版本全景,對人們閱讀理解版本、深入探析相關思想學術頗有助益。
該成果堅持古籍版本考証的嚴謹性,有一份材料說一份話,在各種文本的考訂上基本採用書志體的方式進行描述,力求將“《近思錄》文獻”版本的信息完整、全面呈現,又將相關序跋類文字一一輯錄,諸如各種版本考証文字之后所附“某某序曰”、“某某跋雲”之類,對人們閱讀理解版本、深入探析相關思想學術頗有助益。
三 成果的價值
《近思錄》十四卷,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呂祖謙兩人在武夷山寒泉精舍共同編纂,選輯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四先生精要之語分類編集而成。在中國理學思想傳播史上,《近思錄》長期受到尊奉,影響深遠。《近思錄》是朱熹思想逐漸成熟的結果,也是宋代學術思想發展走向成熟的標志,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學術價值。
在受漢文文化圈影響很深的東亞,《近思錄》及其整理本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一直被奉為理學入門要籍,政府和民眾競相傳播,不斷贊譽它們為“學者入道之階梯”,因而歷史上的朝鮮半島、日本社會對其推崇之至,刊印、抄寫,傳本之多是其他儒學典籍難以媲美的。
如從現存刻印本和有關資料看,朝鮮各時期翻刻重刻《近思錄》者,現存有木板本、銅活字本、木活字本、筆寫本等。注解《近思錄》者有李珥、金長生、鄭曄、李瀷、金澤述、朴履坤、金平默等,仿編、改編者有韓夢麟、李漢膺、宋秉璿、朴泰輔、盧守慎等。釋疑類、問答類、講義類、札記類的文本多達幾十種,如權得己的《近思錄僭疑》、韓元震的《近思錄注說劄疑》、柳鼎文的《近思錄集解或問》、朴世採的《近思錄問答》、尹鳳九的《近思錄講說》、南景羲的《近思錄講義》、朴長遠的《近思錄劄錄》、朴泰漢的《近思錄劄記》、姜必孝的《近思錄時習錄》等。
日本翻刻重刻《近思錄》原文本、注本者,有壽文堂、洛陽武村市兵衛、大阪武村佐兵衛、井上清兵衛、好古堂、聚古堂、吉野屋權兵衛、芳野屋權兵衛、加賀屋善、鬆敬堂、鬆根堂、石渠堂、八幡屋重兵衛刻印本,也有銅活字印本等。日本歷史上對《近思錄》進行注解或續編的,有宇都宮遯庵、貝原益軒、簗田忠勝信、澤田希、溪百年、佐藤一齋、安褧、石塚崔高等人。解說、札記、講義、講讀類文本更多,如中村惕齋的《近思錄鈔說》、櫻田虎門的《近思錄摘說》、山崎闇齋的《近思錄講義筆記》、淺見絅齋的《近思錄師說》、三宅重固的《讀近思錄筆記》、室鳩巢的《近思錄道體講義》、若林強齋的《近思錄道體師說》、內藤恥叟的《近思錄講義》、山崎道夫的《近思錄譯注》等。
該成果參考了東亞大量公私藏書目錄,以及前輩時賢代表性的哲學思想史著述,針對前人、時賢的相關《近思錄》研究,抓住根本與要害,從古籍文獻版本入手,全面展現了朱子《近思錄》在東亞版本的盛況,探究出其背后的各國思想學術文化發展與演變概況,這些成果能為相關東亞儒學(程朱理學)研究者提供扎實的文獻研究基礎。
四 成果的價值
東亞典范性漢籍《近思錄》,在悠久而廣泛的歷史空間有著世界性影響,其各種傳本在程朱理學研究領域擁有獨特價值,此前不斷有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該成果在相關版本考訂部分,糾正世界著名朱子學研究名家陳榮捷相關著述的瑕疵,如關於張伯行《近思錄集解》卷六第十三條語錄的刪除問題,陳榮捷在《朱學論集》(第84頁)中說:“張伯行之刪去卷六‘家道’第十三‘問孀婦’條,而以伊川論兄弟之愛一段以補填之,諒必以伊川‘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之言為太苛……伯行效忠朱子,可謂鞠躬盡瘁,然去朱子之客觀精神,則甚遠矣。”他認為更換此條是編校者張伯行嫌其太苛,其行為去朱子客觀精神甚遠。我們通過張氏《集解》不同版本的考訂,發現陳榮捷表述有誤,張氏《集解》無此條語錄的版本,是清乾隆元年刻本,而更早的康熙五十一年刻本並未刪除,可見原本不是“張伯行”自己刪,而是尹會一參訂本時刪去。
又如,該成果對東亞《近思錄》傳播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南宋葉採《近思錄集解》版本做了全面系統的考訂,關於“中國”部分的葉採《集解》,筆者在自己十幾年前撰寫論文的基礎上進行了更為精細准確的描述,既彌補了昔日考証之不全面,又糾正了幾處不嚴謹的表述。
關於“朝鮮半島”的葉採《集解》版本,其版本類別多樣,內容非常豐富,且韓國學者有過一些考証。但是該成果對韓國藏書機構目錄書籠統模糊的表述作了明朗有據的考述,考訂的《集解》版本數目、類別遠超昔日東亞學者的探究,不僅梳理他們的著錄,補正了其中部分著錄的錯訛,而且填補了部分藏家尚未准確著錄的圖籍。如第七章第一節關於葉採《近思錄集解》高麗大學校藏本中的一種李朝木板本(C1-A79B),該校著錄為“光海5”刻本,而該成果對其進行了考辨,認為該藏本是李朝世宗年木板本,糾正了該校藏書目錄的錯訛。
綜上所述,該成果以存世文獻與新發現的文獻資料為基礎,採用文獻學、學術史、思想文化傳播學的交叉研究方法,對東亞歷代《近思錄》系列文獻進行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研究方法合理,各章節設置合理,豐富而又飽滿的文獻版本考訂,相較於傳統的古籍研究,具有相當的創新性,是一篇頗具開拓性的“《近思錄》文獻”研究成果
朱子《近思錄》東亞版本研究--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人民網 https://bit.ly/3ewwXjQ
「心,統性情者也。」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惻隱之心,人之生道也。」 「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於身為心,其實一也。」 《近思錄》好看。四子,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 ——朱熹 十四卷的《近思錄》等於把北宋重要儒者的思想言論分成十四類。由於選擇精要、分類嚴謹,此書可說是把北宋儒者的內聖外王的學問規模、重要見解做了系統性的鋪排。 ——楊祖漢
「心,統性情者也。」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惻隱之心,人之生道也。」
「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於身為心,其實一也。」
《近思錄》好看。四子,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
——朱熹
十四卷的《近思錄》等於把北宋重要儒者的思想言論分成十四類。由於選擇精要、分類嚴謹,此書可說是把北宋儒者的內聖外王的學問規模、重要見解做了系統性的鋪排。——楊祖漢
Read more @哲學新媒體 Philosophy Medium: https://philomedium.com/biblio/79533
書名。宋代朱熹、呂祖謙合編,十四卷。係掇輯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論學語之切於日用者而成,為性理書之祖。宋葉采作集解,清茅星來、江永各有集注。
------------------
趨勢影音 - 辛意雲談近思錄 https://bit.ly/3tQaSTV
----------------------
宋、明學術緊接隋、唐、五代等朝佛、道修習盛況而起,有相當比例的學者以復興儒學為宗旨,廣泛融合佛、道兩家思想成果,表現一種迥異於漢儒系統的「新儒家」。其中,北宋新儒家們尤其明顯展現這種「新」的特色,而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四人的思想言行,更可說是「新儒家」的代表。
    《近思錄》乃朱熹據其思想體系,採納好友呂祖謙意見,分十四類摘錄北宋周、張、二程四子言論及記載編纂而成。這本書,朱熹平時講學時常藉它與學生們頻繁討論,後來更成為爾後中國數本學術思想選集的濫觴,因此不但可視為北宋思想紀錄的一部分,更可視為朱熹與呂祖謙對理學的認識成果,故實有研究必要。
    準此,本論文秉持「有本有源」、「客觀明確」兩個要求,在研究方法方面以「歸納法」與「演繹法」並用,行文間依現代學術論文的所有基本規範,分章、節進行分析,期能以批判的眼光研究《近思錄》,充分利用並整合之前學者的研究成果,以指出《近思錄》的思想功能及意義。
    在第一章中,筆者的工作是考察《近思錄》相關背景、文獻,以確定《近思錄》有其思想研究上的必要。筆者並整理之前學者對《近思錄》的研究成果,取其菁華,補其不足,以探討《近思錄》對「中國思想史」的重要意義究竟為何。
    在第二章中,筆者的工作是考察《近思錄》文本,歸納《近思錄》歷經朱熹與呂祖謙數次討論合編、後來並經數種修訂版本刊印的過程。筆者並指出《近思錄》有所安排地擇取四子之語,對初學者來講,確實是「選材精湛」且「安排有序」,為理解北宋四子思想的極佳入門。
    在第三章中,筆者的工作是考察《近思錄》思想系統,證明《近思錄》十四卷文本的選語雖未能呈現出一套嚴密的邏輯安排,但仍明顯有其「思想系統」。就此,筆者發現其思想系統主要包括:「本體論」方面講「理」與「氣」為「道體」兩大端,氣映現於人,其作用為「伸」(神)、「歸」(鬼),道體生生不息,表現在人身為「仁」等;「修養論」方面講敬�靜、義�公、志�正、慎�戒、行�藏、時�中等修養原則的思考及運用;「政教論」方面講「誠」(愛民、正心誠意、剛強不阿等)、「公」(戒私、和親、薦賢等)、「中」(因時因地制宜、知幾、不合則退、從容徐徐行事等)等仕宦與講學時所應著重的要點。
    在第四章中,筆者的工作則是比較《近思錄》與其思想淵源。比較後發現,《近思錄》確能作為認識北宋四子思想的入門,不過僅止於「關於大體而切於日用諸語」方面而已。換言之,《近思錄》所選諸語只是周、張、二程四人思想的某個面向的提要、引導,絕非四人思想的「精華錄」。因而就這方面看,《近思錄》的貢獻主要在於:a.引導初學者對北宋四子學問規模「循是而進,自卑升高,自近及遠」地理解b.了解「伊洛儒學」一派對宇宙本體、修養、政教等方面所重視的課題究竟是哪些。
    在第五章中,筆者則嘗試對《近思錄》作綜合評論,試圖探討《近思錄》對中國歷代學者們的研習有何貢獻及局限處。並針對「思想史研究」及「現代意義」兩方面考察,看看《近思錄》在這兩方面是否也都有其價值?以及其價值為何?
    經由以上這些分析研究,筆者的結論是:儘管《近思錄》這本思想選集有其時代局限,但就許多領域而言,仍有其重要參考意義──就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人來講,《近思錄》確是認識他們的一把不錯的鑰匙;就朱熹與呂祖謙來講,《近思錄》也確是兩人學術思想成就的代表作之一;就宋、明理學研究來講,《近思錄》實占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就中、日、韓思想史研究來講,《近思錄》亦不能忽略;就現代人所面對生存困境的挑戰來講,《近思錄》所展現的儒學思維,更是具有回應、化解的能力──因而,其成書雖遠在八百多年前,但在現代思想界,仍有其學術價值。
------------------------------------
怎樣讀經典|《近思錄》
《近思錄》是朱熹和呂祖謙合作編撰的一部理學經典。陳榮捷說:「《近思錄》為我國第一本哲學選輯之書,亦為北宋理學之大綱,更是朱子哲學之輪廓。以後宋代之《朱子語類》,明代之《性理大全》,與清代之《朱子全書》與《性理精義》,均依此書之次序為次序,支配我國士人之精神思想凡五六百年。影響所及,亦操縱韓國與日本思想數百載,且成為官學。在我國亦惟儒獨尊,尤以朱子哲學為主腦。錢穆比《近思錄》於經書,不為過也。」(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引言)
1
《近思錄》的書名取材於《論語》:「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古人解釋「切問」說:「切問於己所學未悟之事。」解釋「近思」說:「思己所未能及之事。」朱子說,子夏所說的這四件事(博學、篤志、切問、近思)都是關於學問思辨的事,一個總的要求是,「心不外馳,而所存自熟」。就是說,讀書、學習,不能好高騖遠,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解決自身知識結構中的缺門和疑問,做到專心致志,而瞭然於心。顯然,朱子用「近思」為書名,是飽含微言大義的。
乾道五年(1169),朱子的母親去世。次年,朱子葬母親於建陽崇泰里後山天湖的寒泉塢(今建陽莒口鄉馬伏村),並建寒泉精舍為母守孝。淳熙二年(1175),呂祖謙千里迢迢從婺州(今浙江金華)來到寒泉精舍看望朱子。呂祖謙此來,當然是為了慰問朱子,但更主要的是為了和朱子商討理學所面臨的新問題。朱子和呂祖謙是當時名聞一時的理學大師,在他們的推動下,理學在全國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嚮往理學的讀書人,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多,卻苦於不得其門而入。另一方面,當時的學術界和思想界出現了兩個重要的人物:陸九淵和陳亮,前者高舉心學的大旗,毫不留情地批評朱子的學術為「支離事業」;後者則大力倡導功利主義,對朱子的理學發起挑戰。呂祖謙和朱子對陸、陳的學術思想的看法未必一致,呂更多的是主張調和,而朱則主張要弄清理論問題上的是非。儘管看法不一,但是他們都認為,應該對理學內部出現的新問題作出回應。於是,他們決定編一本書,把理學的基本問題、基本理論講清楚,這就催發了《近思錄》的誕生。
《近思錄》成書以後,朱子寫過一篇《書近思錄後》,詳細闡述了編修《近思錄》的緣起和目的:「淳熙乙未之夏,東萊呂祖謙來自東陽,過予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與讀周子、程子、張子之書,嘆其廣大閎博,若無津涯,而懼夫初學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關於大體而切於日用者,以為此編,總六百一十二條,分十四卷。蓋凡學者所以求端用力、處己治人之要,與夫辨異端、觀聖賢之大略,皆粗見其梗概,以為窮鄉晚進,有志於學,而無明師良友以先後之者,誠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門而入矣。」
朱子和呂祖謙編《近思錄》繼承了古人「述而不作」的傳統,他們不是新起爐灶撰述論列,而是完全採取前人的論述分門別類予以條列。如朱子所說,他們一共選取了前人的語錄612條,分成了14個大類。他們認為這612條語錄已經把理學的基本理論講清楚了,把理學的基本內涵囊括了。
所謂「前人」「前賢」,他們是有嚴格的刪選的。朱子說他們主要是選了「北宋四子」——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這四個人,是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和創始人。他們各人有各人的理論創見和某一方面的獨特貢獻,但是,又都不足以獨自支撐起整個理學的大廈,如果把他們合起來,那麼理學大廈的基本建構就成立了。其實,在北宋為理學建構作出過貢獻的並不止這四人,還可以舉出更多人的名字,但朱呂之所以只選這四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四人的思想理論比較純凈而不駁雜。在北宋,很多學者受佛學的影響,在自己的思想學說中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佛學的印記,而這一點是朱子所不能苟同的。《近思錄》卷十三「異端之學」,專門討論「佛老之害」。從理論上撇清理學與佛、道之學在理論和哲學上的根本分歧。他認為,這是理學學者不走上歧途的一個重要保證。
2
《近思錄》共十四卷,每卷原本並沒有標題。後來朱子在對學生講課時講了「《近思錄》逐篇綱目」,以後人們在刻印《近思錄》時就給每卷加上了標題。
第一卷,道體:這一卷主要是講理學的哲學依據。葉采(南宋後期著名的理學家)說:「此卷論性之本原、道之體統,蓋學問之綱領也。」
第二卷,為學大要:這一卷主要是講了為學的目的、方法與路徑。葉采說:「此卷總論為學之要,蓋尊德性矣,必道問學。明乎道體,知所指歸,斯可究為學之大凡矣。」就是說,明白了道體(尊德性),就必須通過學習、研究(道問學)才能實現,這就要知道方向、掌握要領。
第三卷,格物窮理:這一卷主要是闡述《大學》八條目中「格物」「致知」的問題。葉采把這卷題為「致知」,是說如何通過研讀儒家經典來求道和明道。
第四卷,存養:這一卷主要是講了理學的修養論與功夫論。
第五卷,改過遷善,克己復禮:葉采把這一卷題為「克治」。他說:「此卷論力行,蓋窮理既明,涵養既厚,及推於行己之間,尤當盡其克治之力也。」就是說,明白了道理還要付諸實行,「改過遷善,克己復禮」就是「力行」。
第六卷,齊家之道:「齊家」也是《大學》八條目中的一條。葉采題為「家道」,主要講齊家之道。
第七卷,出處、進退、辭受之義:葉采說:「此卷論出處之道,蓋身既修,家既齊,則可以仕矣。然去就取捨,惟義之從,所當審處也。」這是說人進入社會以後,接人待物、為官居家所應該遵循的準則。
第八卷,治國平天下之道:「治國」「平天下」也在《大學》八條目中。葉采題為「治體」曰:「此卷論治道」,即治理國家之道。
第九卷,制度:葉采題為「治法」:「此卷論治法,蓋治本雖立,而治具不容缺,禮樂刑政有一未備,未足以成極治之功也。」這是講國家的禮、樂、刑、政制度。
第十卷,君子處事之方:這卷主要講從政處事之道。葉采題為「政事」,曰:「凡居官任職,事上撫下,待同列,選賢才,處事之道具焉。」
第十一卷,教學之道:顧名思義,這一卷講如何教學。
第十二卷,改過及人心疵病:葉采題為「警戒」,曰:「此卷論戒謹之道。修己治人,常當存警省之意,不然則私慾易萌,善日消而惡日積矣。」
第十三卷,異端之學:這一卷主旨在辨明異端,遏制可能的危害。
第十四卷,聖賢氣象:這一卷的主旨在表彰歷代聖賢們相傳的道統和他們表現出來的精神氣度,為學者們樹立了可供學習的榜樣和楷模。
3
《近思錄》編成以後,呂祖謙和朱子曾經討論過如何讀的問題。他們都意識到書中有一些純形而上的理論問題對初學者恐怕比較困難。尤其是第一卷「道體」,「大抵非始學者之事……後出晚進於義理之本原,雖未容驟語,苟茫然不識其梗概,則亦何所底止?」所以他提出把第一卷移到最後去。朱子認可「道體」一章比較難讀,但是他還是堅持要放在卷首,因為他認為,這是理學所以得以成立的根本,為了強調它的重要性,必須以之為首。但是在具體的讀法上,他同意呂的意見,可以先從第二卷讀起,有了一定的基礎再回過頭來讀第一卷。
今天我們讀《近思錄》依然會有困難。這主要表現在我們離理學的話語系統實在是時間太遠了,這已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古漢語)隔閡的問題。怎麼辦呢?我們可以藉助前人的注釋和解讀。《近思錄》問世不久,它的刻本就在全國各地出現,傳播非常快、非常廣。緊接著就出現了很多注釋的讀本。我們在前文中經常引用的葉采著《近思錄集解》,就是一部公認比較權威的注本。葉采是南宋人,淳祐元年(1241)登進士第。據葉采的《進近思錄表》,我們可知,淳祐十二年(1252)《近思錄集解》即已成書,而這時離開朱子去世也不過52年。據嚴佐之先生的考證:「早在朱子生前就已有他的講友劉清之,取程門諸公之說為之《續錄》。及其身後,《近思錄》註解、續補之作更是紛至競出,弟子輩中有陳埴《雜問》、李季札《續錄》、蔡模《續錄》、《別錄》和楊伯喦《衍注》,再傳弟子有葉采《集解》,熊剛大《集解》、何基《發揮》、饒魯《注》、黃績《義類》,以及三傳弟子程若庸《注》等。」嚴佐之還注意到一本坊刻本《文場資用分門近思錄》,這證明「《近思錄》已進入當時科舉讀物的榜單」。元明以後,尤其是清代,《近思錄》的注釋本、續本依然層出不窮。較著名的如張伯行《續錄》、《廣錄》、茅星來《近思錄集注》、江永《近思錄集注》、陳沆《近思錄補註》等。這些著作,極大地豐富、拓展了《近思錄》的內容和形態,也為我們研讀《近思錄》提供了幫助和參考。
《朱子學文獻大系•歷代朱子學研究著述叢刊•近思錄專輯》(11冊)
以嚴佐之、戴揚本、劉永翔為主編的《朱子學文獻大系·歷代朱子學研究著述叢刊·近思錄專輯》是國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項目,收錄了歷代《近思錄》注釋、集解、續補等著作21種。可以說,該專輯已把歷史上關於《近思錄》的重要著作收羅殆盡了。研讀《近思錄》,這是一套可靠的讀本。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很好的《近思錄》研究與注釋的著作,如程水龍的《近思錄集校集注集評》、張京華《近思錄集釋》、朱高正《近思錄通解》等,其中朱著含全文今譯,很適合初學者。當然,陳榮捷先生的《近思錄詳註集評》是一部解讀《近思錄》的經典之作,特別值得推薦。
4
錢穆先生認為,《近思錄》是一本儒學的新經典。這一點,在南宋就已經得到承認。葉采《近思錄集解序》:「是則我宋之一經,將與四子並列,詔後學而垂無窮者也。」南宋末年的金履祥也說過類似的話。
《近思錄》很早就傳到了韓國,比如,韓國著名的朱子學學者李珥(號栗谷)(1536—1584)著有《近思錄口訣》。據陳榮捷先生考證,韓國學者自著的《近思錄》的注釋本就有八種之多,從中國傳到韓國的注本如葉采、江永等的注釋本,其翻刻本,那更是不計其數。日本關於《近思錄》的注釋、講說更多。陳榮捷在《日本注釋講說擇要》一文中介紹了24種,其中最早的一種是1693年中村惕齋的《近思錄鈔說》。陳先生又說:「日本百年間,講說《近思錄》甚盛,故講義筆記甚多。多用日本文言。寫本甚眾。刊本也不少。」他列舉了一系列書名達六十餘種。此外還有現代語譯本,有9種。
《近思錄》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它不僅豐富了儒家的經典系統,而且為儒家經典的編修、整合提供了規矩和範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王陽明的《傳習錄》。同時,它也為學習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提供了一個最可靠的簡易讀本。朱子說:「四子(四書),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今天我們可以說:《近思錄》,理學之階梯,中國哲學、中國文化之階梯。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kzleyyq.html


???-???(????).pdf (fy.edu.tw)

2021-04-25_221322

???-???(????).pdf (fy.edu.tw)


《近思錄》一書,是由朱熹(1130-1200)和呂祖謙(1137-1181)共同整理而成。其內容為摘錄北宋理學四家 - 周敦頤(1017-1073)、張載(1020-1077)、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的語錄。其目的一來具有保存、發揚北宋理學的思想,同時又可做為學子自修的入門書籍。而本書分為十四卷,共六百二十二條。《近思錄》之「近思」二字,取自於《論語‧子張》篇子夏之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取此書名的用意在於,把《近思錄》當作學習四子著作的階梯,四子著作又為學習《六經》的階梯,以正「厭卑近而騖高遠」之失。
經由朱熹門人的推廣,《近思錄》自南宋以降,已成為後世學子進入理學殿堂之必備書籍,同時《近思錄》一書又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影響了當地的儒學發展。錢穆先生說:「後人治宋代理學,無不首讀《近思錄》。」
本書根據陳榮捷先生《近思錄詳註集評》校正。


近思錄
內容介紹
《近思錄》一書,主要是由朱熹(1130-1200)和呂祖謙(1137-1181)共同整理而成。其內容為摘錄北宋四先生──周敦頤(1017-1073)、張載(1020-1077)、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之有關修身為學的學術言論,其目的一來具有保存、發揚北宋四先生的思想,同時又可做為學子自修的入門書籍。於是經由朱熹門人的推廣,《近思錄》自南宋以降,已成為後世學子進入理學殿堂之必備書籍,同時《近思錄》一書又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影響了當地的儒學發展,近世海外漢學學者陳榮捷先生,又將《近思錄》全文英譯出版,因此《近思錄》對於儒學推廣的影響,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近思錄》初稿的編纂時間,為南宋淳熙二年(1175)四月,朱熹邀請呂祖謙至寒泉精舍一起編纂,至該年八月,初稿完成,並刊刻於婺州。其後三、四年間,朱熹和呂祖謙又相互討論、修訂,直至淳熙五年(1178),《近思錄》的定稿才算完成。而本書分為十四卷,共六百二十二條,每卷略具有一個主題,後人便按朱熹和呂祖謙當初的構想,為十四卷各立題目,成為:道體、為學、致知、存養、克己、家道、出處、治體、治法、政事、教學、警戒、辨異端、觀聖賢等。雖各卷略具獨立之意,然而各卷之內,亦有收錄他卷主題之言論,形成交錯涵攝的關係,也因為如此,故在朱熹和呂祖謙的編纂下,始終沒有明確列出各卷之題目。
  《近思錄》之「近思」二字,取自於《論語‧子張》篇子夏之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顧名思義,此書的編纂內容,便是用來教導學子讀書要有「反求諸身」工夫,因而朱熹在〈序〉中便言:「蓋凡學者所以求端用力、處己治人之要,與夫所以辨異端,觀聖賢之大略,皆粗見其梗概。以為窮鄉晚進有志於學,而無明師良友以先後之者,誠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見其門而入矣。」從朱熹的意思來看,《近思錄》所編之內容,為學子讀書修身之大綱,透過此書的研讀,即便無良師益友相與論學,學子依然可以虧見聖人之意,於是朱熹便將《近思錄》定為成「入門之書」,故朱熹又言:「若憚煩勞,安簡便,以為取足於此而可,則非今日所以纂集此書之意也」,其意便表示為學修身雖以此書為入門,但並不意謂天下之書已不足觀,相反地,學子必須在此書的架構下,循序漸進地再研讀天下之書,如此讀書修身方能日進。同樣之意,在《近思錄》的〈跋〉中,呂祖謙亦言:「自卑而升高,自近及遠,庶幾不失纂集之指。若乃厭卑近而騖高遠,躐等陵節,流於空虛,迄無所依據,則豈所謂「近思」者耶?」由此觀之,《近思錄》的編纂用意,便是欲透過這十四卷的內容,依卷循序漸進,從自身做起,進而推己及人,形成一套具有體系規模的修身為學工夫。
  自《近思錄》問世後,朱熹弟子便針對《近思錄》加以擴充、注釋,諸如南宋葉采《近思錄集解》、南宋陳埴《近思雜問》、南宋蔡模(1188-1246)《續近思錄》等,而元、明、清三代,有關《近思錄》的擴充、注釋書籍,不勝梅舉,顯示《近思錄》對於南宋以降的儒學,具有深厚的影響。近人陳榮捷先生《近思錄詳註集評》一書,針對《近思錄》原文、注文,加以標點、整理,在閱讀上較為清楚易懂,此書由臺灣學生書局所出版,近年中國大陸華東師範大學,亦將此書之內容以簡體字的形式出版。
(網址: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XBSOQeWlnFEC&lpg=PP1&ots=HM2_K9tzJ3&dq=%E8%BF%91%E6%80%9D%E9%8C%)
撰稿人:王志瑋
作者簡介
朱熹 (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號晦翁,婺源人(今江西婺源縣),寓建州。生於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卒於南宋寧宗慶元六年,享壽七十一歲。
   南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朱熹時年五歲,其父朱松(1380-1407)攜家遷尤溪。是年,朱熹入小學、開始讀《論語》、《孟子》。根據《年譜》所載:「朱熹穎悟早慧,始誦《孝經》,即書八字於其上:『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嘗指日問朱松:『日何所附?』朱松曰:『附於天。』又問:『天何所附?』朱松奇之。又嘗與群兒嬉遊,獨在鄭氏館前沙洲上用指畫沙,視之,乃是八卦。」從《年譜》所載之事可以看出,朱熹在幼年之時,便展現出其聰慧的一面。南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朱熹時年六歲,初次見面李侗(1093-1163),不過此時二人尚未正式建立起師徒的關係。而紹興九年(1139),朱熹年十歲,是年朱熹在臨安刻苦讀《孟子》,慨然有做聖人之志,可以說是朱熹對於孔、孟思想的初步體會。明年起,朱熹便從學於劉子翬(1101-1147)。其後,朱熹又遵父親的遺命,從學於胡憲(1086-1162)、劉勉之(1092-1149),為朱熹的學術立下根基。
  到了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是年朱熹二十四歲,始拜師於李侗。在此之前,朱熹無書不讀,無論二程之言論、佛老、雜家,皆有所涉獵。然而在拜師李侗之後,李侗便教誨朱熹專讀儒家之書,為朱熹一生的學術指引一條康莊大道。其後,朱熹一方面研讀儒家經典,與人論學,一方面亦開始逐步反思整理經典。而在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朱熹時年三十四歲,是年朱熹與呂祖謙(1137-1181)開始書信往返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步釐清自己的學說內容。同時在乾道二年(1166)時,朱熹年三十七歲,開始與張栻討論已發未發之中和說。
  乾道六年(1170),朱熹年年四十一歲,居喪,是年並建立寒泉精舍。自此以後,寒泉精舍的論學在中國思想史的發展上,具有一定的關鍵地位。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朱熹年四十六,在寒泉精舍與呂祖謙共同編定《近思錄》。是年五月,朱熹、呂祖謙、陸九淵(1139-1193)、陸九齡(1132-1180)於鉛山論學,史稱「鵝湖之會」。在此次的學術討論中,將朱、陸二人學術風格的差異顯題化,據《象山年譜》所載:「鵝湖之會,論及教。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此頗不合。」由此可見,二人對於讀書修養的「進程工夫」有著不同的見解,自此以往,朱、陸學風的辯論,被後人不斷地討論。
  淳熙九年(1182),朱熹年五十三,是年將《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集為一編,刊刻於婺州,是為《四書集注》,而「四書」之名則始於此。淳熙十年(1183),武夷精舍完成,為朱熹另一個講學之地。淳熙十五年(1188),朱熹年五十九歲,《周易本義》完成,為朱熹對於《易》學的研究成果。
  南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朱熹年六十五歲,是年十月,朱熹受詔進講《大學》。是年十二月,竹林精舍完成,為朱熹晚年講學之地。而自南宋光宗慶元元年(1195)起,朝廷中禁偽學之風已然成形,直到朱熹過世時,皆未能解禁,不過當黨禁解除後,朱熹的學術逐步再度被提倡,對於後世有著深厚的影響。   朱熹一生事跡見於《宋史‧道學列傳》中,而其生平思想,大抵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而以居敬為主,《宋元學案》列有〈晦翁〉學案。朱熹的思想,大抵而言,主張性即理,然而在生化萬物的過程中,不得不受氣稟的影響,故萬物皆有是理,但其性則有偏正清明昏濁之不同,於是修養工夫便是透過格物之法,以類推的方式達到豁然貫通於道的境界。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朱熹從祀孔廟。朱熹生前著作繁多,所著之書主要的有《易本義啟蒙》、《蓍卦考誤》、《詩集傳》、《大學中庸章句或問》、《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通書》、《西銘解》、《楚辭集注辨證》、《韓文考異》。所編次有《論孟集義》、《孟子指要》、《中庸輯略》、《孝經刊誤》、《小學書》、《通鑑綱目》、《五朝、三朝名臣言行錄》、《家禮》、《近思錄》、《河南程氏遺書》、《伊洛淵源錄》。又有《文集》一百卷,生徒問答凡八十卷,別錄十卷,多傳於世。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Taipei Confucius Temple Confucian Culture)-首頁-儒學資源-搜尋 https://bit.ly/3xgCxiS


近思錄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21-04-25_221553

近思錄
作者:朱熹 呂祖謙 南宋        
〔宋〕朱子與呂祖謙同撰。案《年譜》,是書成於淳熙二年,朱子年四十六矣。書前有朱子題詞曰:「淳熙乙未之夏,東萊呂伯恭來自東陽,過余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與讀周子、程子、張子之書,嘆其廣大宏博,若無津涯,而懼夫初學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關於大體,而切於日用者,以爲此編」云云,是其書與呂祖謙同定,朱子固自著之,且併載祖謙題詞。又《晦菴集》中有〈乙未八月與祖謙〉一書,又有〈丙申與祖謙〉一書、〈戊戌與祖謙〉一書,皆商搉改定《近思錄》,灼然可證。《宋史·藝文志》尚竝題「朱熹、呂祖謙類編」,後來講學家力爭門戶,務黜衆說而定一尊,遂沒祖謙之名,但稱朱子《近思錄》,非其實也。書凡六百六十二條,分十四門,實爲後來性理諸書之祖,然朱子之學,大旨主於格物窮理,由博反約,根株六經,而參觀百氏,原未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故題詞有曰:「窮鄉晚進,有志於學,誠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門而入矣。然後求諸四君子之全書,以致其博,而反諸約焉,庶乎其有以盡得之。若憚煩勞,安簡便,以爲取足於此而止,則非纂集此書之意。」然則四子之言,且不以此十四卷爲限,亦豈教人株守是編,而一切聖經賢傳,束之高閣哉!又呂祖謙題詞,論首列陰陽性命之故,曰:「後出晚進,於義理之本原,雖未容驟語,苟茫然不識其梗概,則亦何所底,列之篇端,特使知其名義,有所嚮往而已,至於餘卷所載講學之方,日用躬行之實,自有科級,循是而進,自卑升高,自近及遠,庶不失纂集之旨。若乃厭卑近而騖高遠,躐等凌節,流於空虛,迄無所依據,則豈所謂『近思』者耶?」其言著明深切,尤足藥連篇累牘,動談未有天地以前者矣。其《集解》則朱子歿後,葉采所補作。淳祐十二年,采官朝奉郞、監登聞鼓院、兼景獻府教授,時嘗齎進於朝,前有進表及自序。采,字仲圭,號平巖,建安人。其序謂:「悉本朱子舊註,參以《升堂紀聞》,及諸儒辨論,有略闕者,乃出臆說,又擧其大旨,著於各卷之下,凡閱三十年而後成」雲。
原序
尹序
卷一 道體(道體)
卷二 為學大要(為學)
卷三 格物窮理(致知)
卷四 存養(存養)
卷五 改過遷善克己復禮(克己)
卷六 齊家之道(家道)
卷七 出處進退辭受之義(出處)
卷八 治國平天下之道(治體)
卷九 制度(治法)
卷十 君子處事之方(政事)
卷十一 教學之道(教學)
卷十二 改過及人心疵病(警戒)
卷十三 異端之學(異端)
卷十四 聖賢氣象(聖賢)
後序·提要
近思錄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bit.ly/3xpRKyn

近思錄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近思錄
卷五 改過遷善克己復禮(克己)
朱熹、呂祖謙    卷六 齊家之道(家道)    →
克己〈凡四十一條。〉
此卷論力行。蓋窮理既明,涵養既厚,及推於行己之閒,尤當盡其克治之力也。
1、濂溪先生曰: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吉凶悔吝生乎動。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
2、濂溪先生曰: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予謂養心不止於寡而存耳。蓋寡焉以至於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聖也。
3、伊川先生曰:顔淵問克己復禮之目,夫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應乎外。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顔淵事斯語,所以進於聖人。後之學聖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視箴》曰:心兮本虛,應物無迹。操之有要,視爲之則。蔽交於前,其中則遷。制之於外,以安其內。克己復禮,久而誠矣。《聽箴》曰:人有秉彜,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言箴》曰:人心之動,因言以宣。發禁躁安,內斯靜專。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凶榮辱,惟其所召。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己肆物忤,出悖來違。非法不道,欽哉訓辭。《動箴》曰:哲人知幾,誠之於思。志士厲行,守之於爲。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4、復之初九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傳曰:陽,君子之道。故復爲反善之義。初復之最先者也。是不遠而復也。失而後有復,不失則何復之有?惟失之不遠而復,則不至於悔,大善而吉也。顔子無形顯之過,夫子謂其庶幾乃無祗悔也。過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既未能不勉而中,所欲不逾矩,是有過也。然其明而剛,故一有不善,未嘗不知。既知未嘗不遽改。故不至於悔。乃不遠復也。學問之道無他也。惟其知不善,則速蓋以從善而已。
5、晉之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傳曰:人之自治,剛極則守道愈固,進極則遷善愈速。如上九者,以之自治,則雖傷於厲,而吉且無咎也。嚴厲非安和之道,而於自治則有功也。雖自治用功,然非中和之德。故於貞正之道爲可吝也。
6、損者,損過而就中,損浮末而就本實也。天下之害,無不由末之勝也。峻宇雕墻,本於宮室。酒池肉林,本於飲食。淫酷殘忍,本於刑罰。窮兵黷武,本於征討。凡人欲之過者,皆本於奉養。其流之遠,則爲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後人流於末者,人欲也。損之義,損人欲以復天理而已。
7、夬九五曰:「莧陸,夬夬,中行無咎。」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也。」傳曰:夫人心正意誠,乃能極中正之道,而充實光輝。若心有所比,以義之不可而決之,雖行於外,不失其中正之義,可以無咎。然於中道未得爲光大也。蓋人心一有所欲,則離道矣。夫子於此,示人之意深矣。
8、方說而止,節之義也。
9、節之九二,不正之節也。以剛中正爲節。如懲忿窒欲損過抑有餘是也。不正之節,如嗇節於用,懦節於行是也。
10、人而無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不行焉,斯亦難能也。謂之仁則未可也。此原憲之問,夫子答以知其爲難。而不知其爲仁。此聖人開示之深也。
11、明道先生曰:義理與客氣常相勝。只看消長分數多少,爲君子,小人之別。義理所得漸多,則自然知得客氣消散得漸少。消盡者是大賢。
12、或謂人莫不知和柔寬緩,然臨事則反至於暴厲。曰:只是志不勝氣,氣反動其心也。
13、人不能祛思慮,只是吝。吝故無浩然之氣。
14、治怒爲難,治懼亦難。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懼。
15、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溫潤之物。若將兩塊玉來相磨,必磨不成。須是得他箇麄礪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與小人處,爲小人侵陵,則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豫防。如此便道理出來。
16、目畏尖物。此事不得放過,便與克下。室中率置尖物,須以理勝他。尖必不刺人也,何畏之有?
17、明道先生曰:責上責下,而中自恕己。豈可任職分?
18、「舍己從人」,最爲難事。己者我之所有,雖痛舍之,猶懼守己者固,而從人者輕也。
19、九德最好。
20、「饑食渴飲,冬裘夏葛」,若致些私吝心在,便是廢天職。
21、獵自謂今無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潛隱未發。一日萌動,復如前矣。後十二年因見,果知未也。
22、伊川先生曰: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與道難。
23、罪己責躬不可無,然亦不當長留在心胸爲悔。
24、所欲不必沈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25、明道先生曰:子路亦百世之師。
26、人語言緊急,莫是氣不定否?曰:此亦當習。習到言語自然緩時,便是氣質變也。學至氣質變,方是有功。
27、問:「不遷怒,不貳過」,何也?語錄有怒甲不遷乙之說,是否?伊川先生曰:是。曰:若此則甚易,何待顔子而後能?曰:只被說得粗了。諸君便道易,此莫是最難。須是理會得因何不遷怒,如舜之誅四凶。怒在四凶,舜何與焉?蓋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聖人之心本無怒也。譬如明鏡,好物來時便見是好,惡物來時便見是怒。鏡何嘗有好惡也?世之人固有怒於室而色於市,且如怒一人,對那人說話,能無怒色否?有能怒一人,而不怒別人者,能忍得如此。已是煞知義理。若聖人因物而未嘗有怒,此莫是甚難。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今見可喜可怒之事,自家著一分陪奉他,此亦勞矣。聖人之心如止水。
28、人之視最先。非禮而視,則所謂開目便錯了。次聽,次言,次動,有先後之序。人能克己,則心廣體胖。仰不愧,俯不怍。其樂可知。有息則餒矣。
29、聖人責己感也處多,責人應也處少。
30、謝子與伊川別一年,往見之。伊川曰:相別一年,做得甚工夫?謝曰:也只去箇矜字。曰:何故?曰:子細檢點得來,病痛盡在這裏。若按伏得這箇罪過,方有向盡處。伊川點頭,因語在坐同志者曰:此人爲學,切問近思者也。
31、思叔詬詈僕夫,伊川曰:何不「動心忍性」。思叔慙謝。
32、見賢便思齊,有爲者亦若是。見不賢而內自省,蓋莫不在己。
33、橫渠先生曰:湛一氣之本,攻取氣之欲。口腹於飲食,鼻口於臭味,皆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屬厭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喪本焉爾。
34、纖惡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惡未盡,雖善必粗矣。
35、惡不仁,故不善未嘗不知。徒好仁而不惡不仁,則習不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盡義,徒是未必盡仁。好仁而惡不仁,然後盡仁義之道。
36、責己者當知無天下國家皆非之理。故學至於不尤人,學之至也。
37、有潛心於道,怱怱爲他慮引去者,此氣也。舊習纏繞,未能脫洒,畢竟無益。但樂於舊習耳。古人欲得朋友,與琴瑟簡編,常使心在於此。惟聖人知朋友之取益爲多。故樂得朋友之來。
38、矯輕警惰。
39、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蓋人人有利欲之心,與學正相背馳。故學者要寡欲。
40、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爲太柔太弱。至於瞻視亦有節。視有上下。視高則氣高,視下則心柔。故視國君者,不離紳帶之中。學者先須去其客氣。其爲人剛行,終不肯進。「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爲仁矣。」蓋目者人之所常用,且心常託之。視之上下,且試之。己之敬傲,必見於視。所以欲下其視者,欲柔其心也。柔其心,則聽言敬且信。人之有朋友不爲燕安。所以輔佐其仁。今之朋友,擇其善柔以相與。拍肩執袂以爲氣合。一言不合,怒氣相加。朋友之際,欲其相下不倦。故於朋友之間,主其敬者。日相親與,得效最速。仲尼嘗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欲速成者。」則學者先須溫柔。溫柔則可以進學。《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蓋其所益之多。
41、世學不講,男女從幼便驕惰壞了。到長益兇狠。只爲未嘗爲子弟之事,則於其親己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又隨所居而長,至死只依舊。爲子弟,則不能安洒掃應對。在朋友,則不能下朋友。有官長,則不能下官長。爲宰相,不能下天下之賢。甚則至於徇私意,義理都喪。也只爲病根不去,雖所居所接而長。人須一事事消了病,則義理常勝。
近思錄/卷05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https://bit.ly/3sRCjL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