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不僅「看黨吃飯」,還要被黨當作最後一塊遮羞布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筆者始終覺得農民是最值得深交的人,他們沒有小市民的圓滑市儈,也沒有大人物的空談理想,他們喜歡腳下結實的土地。中國制裁澳洲、臺灣農產品的後果,是讓一群原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耕屋外田」的農民們也被迫扛起鋤頭,衝上前線。
中國農民自古以來看天吃飯,瞅市場臉色,很多時候,豐產並不能豐收,穀賤反而傷農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賣炭翁〉中有言:「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每日面朝黃土背朝天,一斤菠菜能賣多少錢?最近河北一對夫婦用自己辛酸的經歷給出了答案。
近日,網路流傳一段視頻顯示,在河北邯鄲,一對農民夫妻辛苦忙活了幾個小時,用三輪車運著1300斤菠菜去市場賣,結果只賣出了15元(人民幣)。
據悉,這對夫妻天沒亮就起來幹活,忙活了一天,採了1300斤菠菜。第二天,二人騎著電三輪就往市場趕,但是沒想到自家的菠菜碰壁了。因為這批菠菜偏老,沒有菜販子肯收。
這時候有一個菜販子過來,開出了15元的價格。菜販給出的理由是:「他們的菜品質一般,沒有人願意收,如果我不收,他們只能丟掉,或者讓它爛在地裡。」
這對夫妻猶豫再三,最後還是苦著臉點了頭。
事後,有人認為菜販欺負老實人,因為刨去人工成本不算,15塊錢可能連菜籽和肥料的成本都不夠。有網友算了一筆賬,一個普通人,一天大約需要吃一斤左右蔬菜。一隻普通的豬,一天吃的飼料也不到10斤。哪怕賣給養殖場當飼料,這麼多也夠一百多隻豬改善伙食了。
也有人認為,菜販是在做好事,菠菜價格由市場行情決定,這對夫妻的菠菜品質不好,所以無人問津,如果沒有人收,這些菜的結局最後還是丟棄,可能一分錢也沒有。
據這名菜販子所言,這些菜他打算一捆賣一塊錢,擇出來一些好一點的,賣三塊一捆。一捆大概是三斤左右,因此這批菜如果全部賣出去,至少能賣400元左右。
這對夫婦的遭遇,不禁讓筆者想起一個經典的故事:有一個小孩問失業的父親:「為什麼不生火?」父親說:「因為買不起煤。」孩子繼續問:「為什麼買不起煤。」父親說:「因為失業了。」孩子接著問:「為什麼父親會失業?」父親無奈說:「因為煤太多了。」
產品的供銷矛盾是全球性問題
這個故事揭示了市場的供需嚴重失衡後產生的經濟危機,農業因為有著諸多的不確定性,更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在賣方市場的時候,農產品供不應求,出現過令消費者頭疼的「薑你軍」、「蒜你玩」、「糖高宗」;而在買方市場的時候,農產品供過於求,就會出現往河裡倒牛奶,將菜爛在地裡的慘相。
農產品的供需矛盾,幾乎是令各國政府頭疼的問題,在這方面,歐美發達國家相對有一些成熟的經驗,而不少發展中國家經常受此困擾,尤其對於一些農業大國來說,更可能關乎國家政局的走向。
泰國前總理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因軍方政變下臺後,被泰國最高法院以大米瀆職案起訴。盈拉的大米補貼計劃是她競選時的基本政綱之一,該計劃旨在增加農民收入和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它令政府向農民支付將近兩倍於市場價的價格購買大米。此舉為她贏得了大量的農民選票,她當選後,隨即兌現承諾。
但是,後來的發展也超出她的所料,農民們鑽研出一個政策漏洞,只要是泰國農民產的大米,根本不需要保證品質,只要是米就能夠在政府那裡換錢。結果政府收購了大量劣質大米囤在倉庫賣不出去,政府財政虧損數十億美元。
另一起關於農產品的全國性事件,發生在去(2020)年底的印度。起因是2020年9月印度議會通過了三項農業法案,據新法案,印度政府將允許大型私有企業進入農產品銷售市場,並允許商家囤積糧食。印度農民因擔心大型企業進入糧食市場會壓低糧食價格,使得印度政府不再以保證價格從農民手中收購糧食,最後掀起一場全國性的抗議運動,死傷一百多人。
這兩個案例反應的都是政府通過行政力量來干預農場品市場,保證農民的收益,這種政府收購糧食的做法近似於中國計劃經濟年代的統購統銷。它的優點是保障了農產品市場供求的穩定,缺點也很明顯,由於干擾了正常的市場規律,很多時候導致資源不能合理配置。
歐美發達國家卻很少採取這種政府統購統銷的方式,以美國為例,美國政府多採取農業補貼的形式,美國的農業法案裡面特別強調,要給農民提供一種收入的安全網,不僅要支援糧食生產,還要給農民提供收入支援。據悉,美國農民的收入40%來自農業補貼。此外,美國還有農業合作社和農業協會幫助農民來抱團爭取更強議價能力
RTX15BHF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中國農民還要看黨吃飯
中國自從進行了市場化改革後,農產品的價格基本上實現了隨行就市,市場的波動也時刻影響到農民的收入。中國政府雖然自2004年開始了種糧補貼,但是平均到每個農民身上微乎其微。
此外,中國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低,一直延續了以往的小農經濟特點,很難有強大的議價能力。而農產品的收購一方卻在不斷整合,幾個菜販聚在一起討論一番,基本上就決定了農產品的收購價格,有時價格再低,農民也只能含淚賣出。
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市場的另一個怪相是,一邊是農民以跳水價賣出,另一邊消費者卻沒有得到實惠。顯而易見地是,中間商在其中買低賣高,攫取了巨額的利潤,這當中自然少不了壟斷的巨頭。去年中國電商巨頭們紛紛轉戰社區賣菜業務,沒想到剛出師就遇到了來自官方的當頭棒喝,結果紛紛偃旗息鼓。後來,據分析是由於官方擔心電商巨頭壟斷農產品市場,損害小菜農和消費者的利益。
當年靠著發動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起家的中共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今天中國的城市人口雖然不斷增加,但是農民依然是中共最重要的執政根基農民的切身利益關乎中國的穩定和中共民心的向背。中共雖然早已不是憲法中所言是中國工農聯盟的先鋒隊,但是它依然拿農民充當自己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俗話說:「治大國如烹小鮮。」烹飪小鮮的食材自然也是國之大事。
1988年,中國農業部為緩解國內副食品供應不足的問題,提出了發展副食品生產保障城市供應的建議,簡稱「菜籃子工程」。此舉催生了一些今天聞名遐邇的蔬菜生產基地,比如山東壽光市。這些集聚型的生產基地有時決定了幾個城市的農產品供應情況,如果農戶們能夠實現專業化、組織化的分工,必定會對銷售管道和市場產生重要影響,也更能維護自身利益。
近些年,隨著手機的普及和電商平臺的下沉,中國農產品的供銷方式也出現了一些變化。一些農戶的農產品靠著電商平臺或是自己開直播根本不愁賣,由於縮短了流通的管道,農民的收益比直接買給菜販多。
農民是小角色,也是大人物
農民除了看天吃飯,瞅市場臉色,恐怕還要觀天下局勢。自從拜登(Joe Biden)上臺以來,美國一改川普(Donald Trump)的單邊主義,轉而集結價值同盟打群架,世界彷彿回到了「新冷戰」
在這場對峙中,中美無疑是主角,最後贏家是誰還不得而知,但是輸家無疑是中美及其各自盟友的農民。自去年以來,中國拒絕了澳洲的大麥、紅酒、龍蝦、木材、乾草,受傷的無疑是澳洲農民,今年中國拒絕了臺灣的鳳梨,受傷的無疑是臺灣的果農。作為回報美國聯合歐盟抵制新疆的棉花,受傷害的是誰?此舉可能拯救了那些被強迫勞動的奴工,但是還有那些自願的自耕農和新疆以外的棉農呢,他們是不是受害者呢?
各國政客間的紛爭之下焉有完卵?筆者始終覺得農民是最值得深交的人,他們沒有小市民的圓滑市儈,也沒有大人物的空談理想,他們喜歡腳下結實的土地,相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付出就有回報,別人敬我一尺,我讓他三分。
中國制裁澳洲、臺灣農產品的後果,是讓一群原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耕屋外田」的農民們也被迫扛起鋤頭,衝上前線。
前幾天,中國駐南澳阿德萊德的新領事館落成開館,迎接它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一群抗議人士,這其中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組織,還有一些新面孔。據澳洲ABC報導,澳大利亞農民與產業工人也加入了抗議,因為中國的貿易制裁也對他們造成了衝擊。
澳洲如今流通的10元紙幣上印著一位著名的詩人班喬・派特森(Banjo Paterson),他熱愛澳洲鄉村,喜歡結交普通的農民和牧羊人,他畢生都以寫作鄉村為志。他最著名的詩歌〈叢林流浪〉(Waltzing Matilda)還被譜成曲,差一點成為澳洲國歌。
這首詩歌講述了一位四處游走的流浪漢(swagman)在一個小河(billabong)邊露營時的故事。他先是煮了一杯茶,苦中作樂,然後抓了正好途經的一隻羊。但是不久,羊的主人,一位有錢有勢的地主和三位員警就來抓捕偷羊的流浪漢。無處可逃的流浪漢最終跳進湖中自我了結。
聽它譜成的歌,一股濃濃的鄉村風繞樑而來,悠閒中還帶著一絲輕快,似乎忘記了這是一個壯烈的悲劇。不禁又提醒自己:小人物也許任由世俗擺弄,但是你永遠不知道他們下一秒會不會撲通跳進湖中。
農民即是小角色,也是大人物,請永遠不忘記:善待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

中國農民不僅「看黨吃飯」,還要被黨當作最後一塊遮羞布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Banjo Paterson - Wikipedia

r0_0_1370_919_w1200_h678_fmax2021-04-13_172031unnam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