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德國墓園看台南「南山公墓」墓園對外開放的1844年/「墓地文化塑造人們的自我形象和生活,更反映祖先的成就,以及揭示社會歷史和結構。」墓園每個墓碑,都隱含一份思念,遠比任何名山勝水或古剎靈寺更適合思考人生意義與去向,甚至是族群的未來。而墓碑不僅僅是紀錄亡者的過去而已,更標誌了時空遷移下的族群與人類生活史。於是,即使亡靈無聲寂靜,卻仍持續展演歷史書的扉頁/教堂墓地的6千多個墓誌銘。墓誌銘不僅載入社會多樣化職業和生活軌跡,更提供社會、心理以及藝術學者得以深入研究人類生活史的豐富素材。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灣墳墓建築藝術

2021-03-08_1000532021-03-08_100035

被外國人誤當鐵王座 台灣墓葬建築藝術價值高 https://bit.ly/3qqXLpR


157718080_1755296504653322_4047072680700889984_o157307068_1755296454653327_4544186841561326695_o157599614_1755296414653331_5190333364025626766_o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3941065730870/permalink/2780320558759563/


台南。南山公墓導覽九
姚成墓。昭和1940年
兩魚地區的墓群中,姚成墓堪稱是最精美的大墓
姚成墓不但大,格局還很特殊
首先就是墓碑後方有作假龜仔
(也就是有兩重墓龜)
這是兩魚地區僅見的高級作法
前面已經提過
另一大特點就是
墓手往前伸出後
又往回折返
再往前伸出,又再折返
這樣轉折墓手的方式
在兩魚地區也是唯一一例
而轉折的方式
內側為兩次直角轉回
外側則用曲線往後蜿蜒,形成優美的造型
傳統裝飾圖案的轉彎方式
有軟、硬兩種方式
這裡都看到了
而且產生出類似傳統裝飾中的蝙蝠形象
也由於墓手往外展開
形成了寬大的墓埕
氣勢恢弘
兩側設有金爐、后土、山神等
配備齊全
非常精彩
(1) 木也建築學堂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2MUhIHF

54257310_563090657510073_4585832153551470592_o54525176_563090620843410_3044295977868460032_o53930194_563090587510080_2905381862044073984_o54267957_563090517510087_8529086115280322560_n


(1) 木也建築學堂 - 貼文 | Facebook

53283537_556527071499765_8920783756831227904_o53730291_556527031499769_5869218890411671552_o53250667_556526971499775_2841986272149372928_o53739853_556526888166450_8637826419402997760_o


我們年年都在掃墓,卻很少仔細看過祖墳的造型和外貌。本文藉由整理國內墓地田野調查研究,解析台灣傳統墳塚的基本構造,其實有許多用心的設計、寓意和歷史價值。
【圖表】墓碑不只能刻字,解鎖祖墳設計的功能與含意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qnOdeX
清明掃墓的日子到了,不過掃墓掃了這麼多年,是否有認真觀察過一次祖墳的外型呢?我們很少把祖先的墳墓當做古蹟仔細觀賞,但墳墓其實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隱藏功能,而且隨著時代一直在改變。
從地方民情、風水信仰到遺體保存,墳墓設計處處有眉角。好比設置墓桌時,要考慮先人從棺材裡爬起來用餐的位置是否合適,或是碑牌的高度不能妨礙先人坐起來的視野。在規劃墳墓的地基與結構時,需要考量墓地的氣候與地理位置,因為過濕或過乾的水土環境都對屍骨不好。
擋土、排水、聚財
根據台灣墓地的田野研究,隨著水泥技術成熟、活人住宅的匠師開始投入墳墓建造,台灣在日治中期到1980年代左右的造墳技藝發展快速。學者基於此一時期的墳墓樣貌,歸納出傳統墳塚的基本結構由半環狀的「墓龜」、中央的「碑牌結構」、以及地勢最低的「墓埕」所組成。
台灣傳統墳塚基本結構
傳統墳墓最擔心土石流失,所以擋土和排水的機能對墳墓來說至關重要。墓龜是安放遺體的位置,外型多為隆起的土塚,源自古人對「山形」的崇拜,象徵居財、長壽。在墓龜邊界砌有磚牆防止墳土向外滑動,具有擋土的功能。
位於墓中央的墓碑,除了記載墓塚資料的功能外,它的碑牌結構也有擋土排水的作用。碑牌結構中碑牌、屈手和墓桌構成墳墓的擋土牆,這些構造能阻擋從墓龜向下沖刷的水流,而且能導引水從墓桌兩側的子孫巷流出,最後往墓埕流去。古人認為「水」象徵「財富」,這樣的設計除了達到墳墓排水的目的,也有向子孫「聚財」的意義。
墳墓碑牌結構排水擋土風水
傳統墳塚的排水功能在不同地區的墳墓,還會有不一樣的呈現方式,例如會在碑牌墓耳處安置神獸造型的吐水獸首,象徵著流水聚財和福蔭匯流等意義。
造墓技術發展三階段
墳墓格局和樣式千百種,因應時代的造墳技藝或家族需求而不斷演變。根據研究指出,墳墓發展最早只是一個黃土堆,外型像個土饅頭,既不立墓碑也沒有標示,所以曾發生過子孫分不清墳墓的前後,而拜錯方向的糗事。
這些隆起在地表上的墳堆,看似不起眼,卻是古代最早表現「厚葬」的方式,隨著時間的進展,才慢慢從小坵變成今天在墓地上看到的建築物。
根據研究,台灣墳墓發展可區分為三個階段。1950年代之前,人們已有風水觀念,但水泥工法技術尚未盛行,只以簡易的磚材堆砌而成,甚至只有設置一個碑牌。為了滿足入土為安和避免先人受到地下水侵蝕的問題,這個時期會將遺體埋葬到一定深度的土層中。
從日治中期到1980年代左右是第二階段,因為許多蓋陽宅(活人住宅)的匠師投入墳墓建造,這個時期的墳墓出現許多陽宅的特色,像是日式風格的四角燈塔、巴洛克風格的洋樓立面等等。也開始出現地方性的風格,如:台北地區使用觀音山的石片、彰化地區會在屈手貼上彩瓷或彩繪、新營以南地區的洗石子裝飾。而上段流水入堂的意象,也是在這個時期發展出現。
1970年代左右開始的第三階段,墓地的建造技術已成熟,水泥開始被充分應用在墳墓建築中,此時期的最大特色是埋葬遺體的位置逐漸上移,這方便葬禮舉行和墓地建造。個人土墓也漸漸改建成被家族合葬的「祖塔」,又稱墓厝、家塚、硿仔,外型也開始轉變成小屋的樣式,能置放入棺材與骨甕。
不土葬的年代
時至今日,土葬的比例逐漸降低,現在台灣大多數都改以火化方式處理遺體,並納入靈骨塔中。依據內政部2017年的資料,台灣有超過95%的死亡人口以火化方式處理,近10年公墓全年埋葬人數占死亡人數比率呈減少趨勢,代表土葬墳墓的數量逐漸減少。
台灣土葬火葬佔死亡人口數比率
和所有珍貴的古蹟一樣,墳墓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蘊含著豐富的地理、人文與歷史資訊,隱藏著許多先人的智慧,而且彼此串連具有許多研究價值。
高大西語系副教授Oliver Streiter致力於記錄台灣墓地和墓碑超過十年,他表示台灣社會氛圍長年忌諱死亡與葬墓文化,政府大舉拆墓改建,國內許多墳墓都沒有被妥善考古研究與紀錄,而歷史與文化也就這樣流失了。所以他呼籲大眾應以科學、理性的方式公開討論墳墓保存的重要性。【圖表】墓碑不只能刻字,解鎖祖墳設計的功能與含意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qnOdeX

2021-03-08_100939r63fbn56igel2h369k2lnqt2287hxgdzknrek5w3lofdttle8031fytjsww32021-03-08_100951


賴氏萬壽塔是台北市南區的一座墓塔,位於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二段203巷108號對面[2],建於日治時代的昭和15年(1940年),佔地約30坪[3],是當時大稻埕望族賴氏的家族墓塔,於2008年9月15日由台北市政府公告為墓葬類別的歷史建築[4],墓塔前方有一獅頭塑像為其特色,可能來自沖繩傳統的風獅爺,且墓塔中無墓碑、墓門敞開等特徵亦與沖繩墓葬相仿[2],是北台灣僅有的琉球式墓塔[5][3],可能是黑潮文化圈台灣與琉球多元文化交融的產物[2]。
賴氏萬壽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OAESTR
入口的石階左側石碑書有警語「來觀者得利回家平安、來損者得病回家絕亡」
賴氏萬壽塔的入口設有階梯[2],階梯左側有碑文上書「來觀者得利回家平安、來損者得病回家絕亡」以嚇阻盜墓者破壞[5]。墓塔前方為一獅頭雕刻,可能與沖繩傳統的風獅爺有關,獅鼻並具有通風功能[2],墓塔周圍有辟邪用的南瓜、螺紋等雕飾,後方則為葫蘆形的尖塔,屋頂上方有綠色與紅色的琉璃磚等與煉丹有關的風水元素[3]。前方有三壙墓穴供棺葬,後方空間則可作撿骨的場所,兼具吉葬與凶葬的用途為其一大特色[6]。
近況
賴氏萬壽塔中的棺木與骨灰甕俱已遷移[3]。臺北市殯葬管理處進行景美山區墓園的拆遷工作,2006年文化局召開古蹟審查會議,認為其不具保留價值[3],而定於2007年初將本墓塔拆遷,在文史工作者鄭遠祥與台北市議員李慶元多方奔走之下,市政府重新召開審查會議,並於2008年9月15日將其列為市定歷史建築[2]
---------
景美十一號公墓(福興公墓)為文山19號公園預定地,墳墓已於2018年拆遷完畢,現擬開闢文文山森林公園,在預定森林公園中有一墓園和墓塔被保留下來,這就是「賴氏萬壽塔」,於2008年9月15日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列為歷史建築。「賴氏萬壽塔」坐落於興隆路二段203巷108號對面,從位於路旁的墓塚外圍,即可看見賴姓的標示,此為1940年大稻埕賴氏所興建,做為祖塔之用。墓塔在一棵榕樹下,就在排水溝上方的墓塔入口,設有階梯,在入口處左側造墓者為防止後人破壞,特別設置石碑警告,刻著「來觀者得利回家平安、來損者得病回家絕亡」,以嚇阻意圖破壞者。拾階而上,在右側即可看到以混泥土塑造的獅子頭造型,盤據在墓塔上方。 根據台北市文化局網站有關此一歷史建築之說明:賴氏墓塔為1940年大稻埕賴氏興建作為祖塔之用,為地面墓室建築,墓葬區呈階梯式,前面有三壙供棺葬之用,後方有揀骨吉葬之用,墓室內兼具凶葬、吉葬,在臺灣極為少見,具稀少性及民俗文化價值。墓塔的結構特殊,前有吉獸,中上有葫蘆,其他有南瓜和螺形等,充分代表吉祥意義。 研究墳墓多年的文史工作者鄭遠祥表示,景美福興路底芬蘭山區的幾百座墓塚中,當屬這座最有特色,在台灣、中國與日本研究民俗與葬式的學術圈鼎鼎有名。鄭遠祥指出,「賴氏萬壽塔」興建於1940年,應是在黑潮文化圈內彼此文化交融下的墓塔,極有可能是北台灣唯一一座擁有沖繩葬式特色的家族墓塔。墓塔佔地約三十坪,屬於大型墳墓,前方墓頂混凝土獅子頭塑像,以獅鼻作通氣孔的設計,可能來自沖繩家宅屋瓦上的風獅爺,開門且無墓碑的特徵,也與沖繩雷同。後方的屋頂具有台灣攢尖墓塔的原型,墓塔的後方尖端部分為葫蘆型,葫蘆象徵匯聚天地之氣,屋頂上方接近頂端的琉璃磚為綠色、末端為紅色,具有象徵「煉丹」的風水元素,攢尖屋頂上的屋頂面的洗石子飾面與兩側落水口,也蘊含傳統風水意象,極可能是台灣攢尖屋頂墓塔的始祖。墓塔建材用料精美,工法亦頗精良,值得保存

墓塔為1940年大稻埕賴氏興建作為祖塔之用,為地面墓室建築,墓葬區呈階梯式,前面有三壙供棺葬之用,後方有揀骨吉葬之用,墓室內兼具凶葬、吉葬,在臺灣極為少見,具稀少性及民俗文化價值。
2. 墓塔的結構特殊,前有吉獸,中上有葫蘆,其他有南瓜和螺形等,充分代表吉祥意義

2021-03-08_101236B278 台北市 賴氏萬壽塔 (歷建)01800px-台北市文山區_賴氏萬壽塔_螺紋雕飾800px-台北市文山區_賴氏萬壽塔_后土751px-賴氏萬壽塔_入口警示標語800px-台北市文山區_賴氏萬壽塔_正面


(2) 木也建築學堂 - 貼文 | Facebook

53857907_555859781566494_2916394467428663296_o53111200_555859741566498_3154914853441765376_o53324222_555859704899835_77255187365888000_o53661778_555859658233173_1890258864096411648_o


(2) 木也建築學堂 - 貼文 | Facebook

53297035_556696828149456_7914308658354192384_o53615590_556696938149445_6493875377708990464_o53577785_556696901482782_8227161270265053184_o53279085_556696878149451_3078183162459717632_o


(1)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2) 木也建築學堂 - 貼文 | Facebook

54258164_560226434463162_6733527453244850176_o (1)54520285_560226591129813_917393924820041728_o53676990_560226551129817_6697245652587380736_o53847876_560226494463156_6231314805609725952_o


歡迎光臨臺南夜總會──臺灣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墓地「南山公墓」

05_皇明聖之省之二鄭公子墓-211_劉光求公佳塋10_誥封通奉大夫五代大父芝圃石府君佳城09_皇清欽加光祿寺署正前中書科中書明經進士一峰林府君佳塋08_誥封巡奉大夫花翎布政司經歷張公佳城07_待贈顯考奇真曾公佳塋(只有中間)04_皇明藩府曾蔡二姬墓-205_皇明聖之省之二鄭公子墓03_皇明顯妣夫人洪氏墓-102_考次皐程公暨孺人林壽域01_澄邑振暘曾公墓

歡迎光臨臺南夜總會──臺灣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墓地「南山公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